#那些小房子的故事 #小猴子
#一棵不開花也不結果的樹 #樸實的樹
去年就大略透過預知夢跟訊息被神明通知今年會有新的工作,我思慮很久,也一頭霧水了很久
一月底的時候,也許是機緣到了,過年前,在梳理思緒跟想法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啊!可以幫人看元辰宮!」
這是我一直都在做,斷斷續續做了好幾年,(有時會因為神明的提議而幫朋友跟學生處理這個)卻很少意識到可以對外開放,來幫陌生客人做的一項服務
不是催眠,也不用被催眠或上身,而是透過黃紙來跟神明溝通,並且成為一個協助他人釐清思緒跟道路的協助者。
由於我並不喜歡失去主控的感覺,所以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提供到什麼程度,之前真的思考很久。但這種事情就是這樣,當你試著去摸清楚它的模樣,一切也會越來越明晰。
(坦白說我還蠻害怕失去自己主意識的,因為曾經躁鬱症比較嚴重的時候,覺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感覺很可怕,之前給人代觀,師姐是乩身,所以是由太子去代觀,跟我提供的服務不太一樣)
剛開始的客人幾乎都是神明帶來的,也有客人覺得有幫到他們,所以幫我介紹其他客人。
平時的流程是這樣的:
我會先詢問客人的生肖,接著問他們有沒有常拜的廟或神明(有時候會揪這些神明一起去),接著開始著手寫黃紙,告訴神明我現在要幫誰代觀
寫好請神的黃紙,把客人的名字告訴神明後,點好蠟燭跟香,訊息就會開始一點點湧入
我會試著去讀取這些訊息,並且試著拆解之後,解釋給客人聽,也因此,我和不同的客人看了各式各樣的房子,接觸的人越多,感覺新世界的門就被開了越來越多扇,有些甚至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我想著應該把故事記錄下來,但一直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先寫哪一個,我並不打算透漏客人的真實訊息,實際交談的時候也不太問對方太過私人的事情,除非客人主動講,否則我很少探問其他東西
所以在寫這篇文章前,我已經猶豫了很久,但因為短短一個月接觸超過五十個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故事,訊息量真的蠻大的
多到我如果不刻意記下來,就會把看過的故事忘記,但也是到了這幾天才慢慢抓到一個可以說出來的感覺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棵樹的故事
這個客人其實是女友先來觀過了,他才來報名
大多時候代觀我會先找對方的生肖小動物會合,再一起去看元辰宮,從房子看到後院的元辰花樹
傳統元辰宮的說法中,不管是生肖小動物還是元辰花樹或元辰宮本身,都是主人的展現。
有些展現了他們的金錢觀或是收入狀態,有些展現了他們是否願意與人締結關係,不管是現在的想法還是心態等等,也有一些隱藏著現實中他們因為盲點而看不見的糾結。
外面代觀的老師也各式各樣,有一板一眼每一個空間都看得仔細的,也有細緻到連牆角有沒有蜘蛛絲都看得到的代觀者,只是我自己的屬性跟類型比較偏向梳理客人長久對於自己的糾結,所以我看得到的訊息,更偏向客人自身
簡單來說就是比較偏心靈,而不純粹是招財祈福或改運,改運我更多是轉介客人去他們適合也喜歡的廟宇,神明的權限總是比較大,我自己不會攬這方面的服務,也覺得自己的權限有限
這個客人屬猴,黃紙一寫下去,先冒出來的是四面佛的訊息,接著客人的小猴子就走到我身邊。
他的小猴子眼睛上綁著白色的布條,一手拿著拐杖一手牽著另一條紅線(被女友牽著),下一刻我們就到了一個洞口外,小猴子回頭問我,要下去嗎?
我看了看四周,這是一個像森林深處的地方,附近是盤根錯節的樹木,從他所說的地方,可以看到樹根的縫隙往下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我想著客人都想看看他的元辰宮了,當然要下去看看
循著繩梯往下,可以看見靠近屋頂的地方,吊掛著各式各樣的包袱,包袱裡有些裝著種子,有些是空盆跟材料。落到地面時就發現地上鋪滿乾草,而像客廳的這個空間裡,四處也都是放滿盆栽跟植物的層架。
我問他,你的工作跟植物有關嗎?
他說他做的就是盆栽跟盆器之類的生意,之前開過店,但因為疫情暫時收起來,目前在準備工作室。
他對自己的事業跟感情都還有點小疑惑,不知道能不能繼續走,繼續做這方面的工作?
那天黃紙一寫下去就感受到四面佛的訊息,問他有沒有拜過他說沒有,但四面佛的微笑像溫柔的暖風一直伴隨著我們
小猴子客人的元辰宮雖然是在樹根底下,卻一直有風流動著,一點也沒感覺到濕冷或陰暗,反而很舒服,果不其然他的客廳神桌上就有一尊面帶微笑的四面佛
但是整個屋子裡裡外外,到處都是植物相關的工具跟材料,就連象徵財運的廚房中,也沒有會傷害植物的明火,依然處處都是植栽,
倒是有一張寬大的工作桌,上頭放了關於多肉植物組盆的材料工具跟各式各樣一缽一缽的石頭和專用土。
我看了又看,忍不住跟他說,做這行大概是你的天命,畢竟我從來沒有看過裡裡外外都跟森林與植物連結這麼強的人,你可以試著提供空間,也可以試著成為老師,跟植物相關的職業,不妨都可以試試看
畢竟他就連臥室,都是樹根為底的床,象徵著客人女友的狗狗叼著玩具進房,順手就塞到床底下(然後又跑出去玩),四周一個個吊床空懸著,就像他偶而能為朋友提供的休息與庇護之地,屋子卻不擁擠,依然是十分舒適的
代觀途中關於生意該怎麼做,我和客人細細講了一些方法,最後忍不住說了一句:「養好的盆栽要好好的賣給適合的客人,要捨得賣掉」,他才笑著說他的確常常捨不得,畢竟都是自己一點一滴呵護長大的
曾經在台灣讀書過的小猴子,回到家鄉時帶了一把多肉的葉子,原本以為就是順手養養看,沒想到一養就沉迷進去了,自此栽入植物的世界無法自拔,創業也不是用自己讀書所學的專長,而是跟植物相關
他的元辰樹還是一棵小樹,就像隱藏在森林中千千萬萬棵樹一樣,乍看不起眼,但有著自己獨特的速度,也許生長很慢,也不像周遭的人急著要拚搏或是闖出一番事業來,喜歡植物的小猴子,就喜歡慢慢來
他並非會開花結果的樹,也不是適合長成後砍來當家具的樹,而是一棵有著神木的資質,可以千千萬萬年一直默默生長的樹
所以在很多汲汲營營於生意與工作的人會覺得他好慢,不怎麼積極,好像都慢吞吞的,而經歷過風雨的人則會覺得他好穩定,就像恆星像神木,安靜的在角落窩著,「不變」的感覺也令人安心
他大多數的事情都比較被動一點,工作上為了植物會稍微思考一下怎麼做還好,但在人際跟感情上就常常是被牽著跑的那一個。
能夠矇上眼卻安靜的依循女友的腳步,再加上他的女友本身就是事業心強標準高,對於很多事情有主見的人,工作上只要多聽聽女友的建議,也許就能走出一條合適的路來,畢竟他的擇善固執全都與植物有關,卻跟太過商業的包裝與銷售有點距離
也難怪他的元辰宮會在森林中大樹下,他是被庇護的,同時也是提供穩定能量的,像一盞不滅的燈,默默的在夜裡等待夜歸的人一般。
這樣的人若是要他去衝事業,他也會按照自己的步調慢慢來,但從事植物療癒相關的事情卻很適合,畢竟這世上不是所有事情都該如流星、如煙火,也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慢下來,靜靜地欣賞。
這是第一個我覺得他的人生無須配合時代,他自己只需要慢慢長就可以了的客人,也是很特殊的一個房子。
元辰宮大多代表的是這個人現在的生活與人生,也許之後這個房子會隨著主人現實生活中的變動或心念改變,也許他就永遠是個持續生長中的小樹,靜靜的,按照自己的步調,逐漸長成神木也說不一定。
沒力史翠普yucaio 20210223 記 一棵樸實的未來神木
#小房子故事集
沉香樹生長速度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約瑟夫‧布羅茨基詩中的巴洛克敘事 ◎蕭宇翔
“It seems that what art strives for is to be
precise and not to tell us lies, because
its fundamental law undoubtedly
asserts the independence of details.”
from The Candlestick by Joseph Brodsky
|賦格與俄語
布羅茨基曾自言,最早教會他詩歌結構的啟蒙老師即巴赫(J.S. Bach)。與其說音樂值得詩歌嚮往,不如說這是藝術具備的公分母,在這點上,布氏幾乎發展了一整套韻律理論,藉音樂的特性深刻地反觀詩歌。他認為:「所謂詩中的音樂,在本質上乃是時間被重組達到這樣的程度,使得詩的內容被置於一種在語言上不可避免的、可記憶的聚焦中。換句話說,聲音是時間在詩中的所在地,是一個背景,在這個背景的襯托下,內容獲得一種立體感。」(註一)「包括音質、音高和速度,詩歌韻律本身就是精神強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它們甚至不能替代彼此。韻律的不同是呼吸和心跳的不同。韻式的不同是大腦功能的不同。」(註二)音樂是以音符與節拍承載時間,而對詩歌而言則是韻律和語氣,如何藉此重構時間(或說面對消逝),此即作詩法。
從各種層面來講,巴赫的作曲法和布羅茨基的作詩法的確相像得不可思議。譬如巴赫窮盡一生不斷改進的的賦格曲式,宣示了一整個巴洛克時代的成就。賦格可分成兩大類:一種輕快簡單如舞曲,風格飄逸;另一種則結構嚴謹,由層層模進所交織串聯,厚重而壯麗。這兩種風格剛好可以蓋括布羅茨基一生的詩風。
如同巴赫的音樂,布羅茨基的詩風同樣既古典又現代,事實上,布氏認為:「現代主義無非是古典的東西的一種邏輯結果──濃縮和簡潔。」(註三)這是因為在俄羅斯,布氏生長的城市,彼得堡──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混合體,古典主義從未有過如此充裕的空間去填充現代,幾百年裡義大利的建築師紛至沓來,抑揚格節奏在這裡自然如鵝卵石,布氏認為,彼得堡不僅是俄羅斯詩歌的搖籃,更是作詩法的搖籃,在曼德爾施塔姆的詩中足以看見彼得堡的天使壁畫、金色尖頂、柱廊、壁龕,當然還有文明的末日景觀。(註四)
於是我們看到布羅茨基在遵守嚴格韻律之餘,常以古典的耐心,巴洛克式的句法層層雕琢、延展,甚至在長詩〈戈爾布諾夫與戈爾恰科夫〉裡,將兩名精神病患的交談分切為片斷的組詩,相互衝突而又離不開彼此的兩人,類似區分大腦兩半球官能的對稱,這表現在詩章結構、內容的平行現象和各章編排的對稱與反差。十四章標題的總合構成了「十四行詩」一樣的文本。對稱嚴格之外,十四章的篇幅是均等的:各有一百行,第一章和第十三章例外,是九十九行。所有「對話」的各章都用十行詩節,每節各有五個同樣的對偶的韻腳,這無疑是强調二重性的又一種方法。(註五)巴赫以同樣的方式創作賦格曲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音樂裡,這稱作對位法。總總精妙的巧合不僅讓我揣想,巴赫之於布羅茨基,是否如坂本龍一之於德布希,認為自己是前者的轉世。
然而,詩歌畢竟是獨立於音樂的另一種藝術,其最重要的素材不是音符與節拍,而是語言。布氏對於自己的母語同樣有著系統性的見解,他認為俄語是一種曲折變化非常大的語言,你會發現名詞可以輕易地坐在句尾,而這個名詞(或形容詞或動詞)的字尾會根據性、數和格的不同而產生各種變化。所有這一切,會在你以任何特定文字表達某個觀念時,使該觀念具有立體感,有時候還會銳化和發展該觀念。從句複雜、格言式的迴旋,是大部分俄羅斯文學的慣用手段。(註六)
就語法的錯綜而言,名詞常常自鳴得意地坐在句尾,對於主要力量不在於陳述而在於從句的俄語是相當便利的。此非「不是/就是」的分析性語言──而是「儘管」的綜合性語言。如同一張鈔票換成零錢,每一個陳述的意念在俄語中立即蕈狀雲似地擴散,發展成其對立面,而其句法最愛表達的莫過於懷疑和自貶。(註七)
因此俄語詩歌總的來說不十分講究主題,它的基本技術是拐彎抹角,從不同角度接近主題。直截了當地處理題材,那是英語詩歌的顯著特徵。但在俄語詩歌中,它只是在這行或那行中演練一下,詩人接著繼續朝別的東西去了;它很少構成一整首詩。主題和概念,不管它們重要與否,都只是材料。(註八)
依憑著俄語的不規則語法,離題這件事可想而知卻又非同尋常,原因是它並非由情節的要求而引起,更多是語言本身──意識流不是源自意識,而是源自一個詞,這個詞改變或重新定位你的意識。(註九)數世紀俄語聖殿的「文字辮子」,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尼古拉‧列斯科夫對高度個人化敘述的偏好(skaz),果戈里的諷刺性史詩傾向,杜斯妥也夫斯基那滾雪球般、狂熱得令人窒息的措辭用語大雜燴。(註十)
總的來說,布氏認為,俄羅斯詩歌樹立了一個道德純粹性和堅定性的典範,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於保存所謂古典形式而又不給內容帶來任何損害。(註十一)而他與普希金、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古米廖夫,繼承了這些傳統。除此之外,俄羅斯歷史與現實的噸級質量,同樣可視為此種巴洛克作詩法誕生的要素,因為通過在細節上精確複製現實,往往便能產生足夠超現實與荒誕的效果。
布羅茨基身為一個現代人,其語言與內容定然比起生活在古典時期的人更感飢渴、躁動,正因如此,布氏所使用的古典形式與韻律乘載了一股力量,這力量總是從內部試圖吞噬並篡奪本體,形成詩歌內部的最大靜摩擦力,一旦觸發就會以加速度往前衝破。對付這種力量,人類需要古典的耐心,無怪乎布羅茨基經常引用奧登的話:「讚美一切詩歌格律,它們拒絕自動反應,強迫我們三思而行,擺脫自我之束縛。」(註十二)
|呈示部──黑馬
這是一首完成於1962年7月28日的短詩,只有三十五行,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二歲,然而已暴露出布氏善於綿延鋪陳的作詩法──布氏開頭動用了二十八行,傾全力試圖描述黑色的荒野中一匹馬到底有多黑,一系列的形容包括:那馬腿比夜色還黑因此不能融入夜色、黑得沒有影子、黑如針的內部、如穀糧正藏身的地窖,或肋骨間一座空洞胸腔,眼中甚至傾瀉出黑色的光芒......有人說這是俄羅斯式的想像力,實際上,不如說,這是俄羅斯現實的質量,其形容依靠的不是修辭,而是物理或光學,當然還有作者敏感纖細的一顆心。布氏曾引用芥川龍之介的話來形容自己:「我沒有原則,我擁有的只是神經。」(註十三)
一首詩的主要特徵必然是最後一行,不管一件藝術作品包含甚麼,它都會奔向結局,而結局確定詩的形式並拒絕復活。(註十四)〈黑馬〉驚人的結尾,的確拒絕了復活,但與其說是死亡的手勢,毋寧說是「第二次誕生」,這手勢的反轉向讀者指認生活的嶄新,正如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開篇:「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黑馬〉是一首奇蹟之詩,其震懾力或許只有里爾克的〈無頭的阿波羅像〉能匹敵。因為它們做到了同一件事:提醒一個人的被動地位。當我們以為是我們是主格,是觀察者,是生活的主宰,並因此可以置身事外。實際上,某種東西正在高處端詳、物色,伸手指向我們。我們的生活是被選擇的,遠非自己所選。這匹黑馬或是繆斯的化身,也可能是黑帝斯,無論如何,宿命引領牠找上我們,並且,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駕馭,否則將就被牠踐踏或遺棄。
「為何要將蹄下樹枝踩得沙沙作響?
為何要湧動眼中黑色的光芒?
他來到我們之中尋找一名騎手。」──〈黑馬〉末三句,蕭宇翔譯
|展開部──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
〈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創作於〈黑馬〉的隔一年,顯然他自覺抓到了某種可善加發展的作詩法。這兩百二十七行的輓歌體詩作,十足展現了俄羅斯古典式的耐心,那年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三歲。誰敢將巴黎聖母院的工程交給一個二十三歲的小夥子?因此,當阿赫瑪托娃讀到此詩時驚嘆:「約瑟夫,您自己也不明白您都寫了什麼!」也並非沒有道理。但誰能料到這是讚賞?
布氏的作詩法顯然是致敬,因為他曾譯過多恩的詩作。其詩意冥想往往表現於展開、放大的隱喻。這樣的隱喻和比擬方式又稱為「協奏曲」(來自意大利語concetto,「虛構」,在這裡的意思不是臆想,而是思想的提煉,想象的建構 )。「協奏曲」是全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典型特點。(註十五)布氏透過這種方法來重構現實,試圖藉現實質量的高度來還原多恩的死亡。
開頭以「約翰‧多恩入睡了,周圍的一切都已入睡」作為梁柱,接著便是繁複的雕塑、大量裝飾、戲劇性的突出處,其中有關睡眠的動詞出現了五十二種:沉睡、入睡、酣睡、安眠、打盹、睡了,諸如此類,並附上了一百四十三個睡著的物件,包括門閘、窗幔、木柴、窗外下著的雪、監獄、城堡、貓狗、倫敦廣袤的大地、森林與海、大批書籍、人們頭頂上的天使們、地獄與天堂、上帝與惡魔、所有詩行、語言之河、韻律、真理、一切,全都睡著,一步步將敘事的時空拓幅,同時以特寫鏡頭加強景深,並不時跳回重覆的同一句:「全都入睡了,約翰‧多恩入睡了」,彷彿約翰‧多恩既渺小、單一,又等同於萬物──這輕盈、飄逸與向下俯瞰的視角正暗示多恩的死亡,因為只有靈魂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與抽離。這是大沉寂。而到了第九十九行,布氏的聲音才終於介入,扮演多恩的靈魂,這究竟是多恩的獨白,還是布氏與多恩的對話?或許兩者皆是。但絕不可能是布氏的獨白,因為他抗拒以別人的死亡來行自我的抒情,他害怕自己的呢喃蓋過了死者的哭聲。
「是你嗎?加百列,在這寒冬
嚎哭,獨自一人,在黑暗中,帶著號角?
不,這是我,你的靈魂,約翰‧多恩。
我獨自在這高空滿懷悲傷
因為我用自己了勞動創造了
枷鎖般沉重的情感、思緒
你帶著這樣的重負
在激情中,在罪孽中卻飛得更高」──節錄〈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婁自良譯
|再現部──歷史的填縫與增長
布羅茨基的傳記作者列夫‧洛謝夫認為,顯然由於某些內在的原因,布氏感到有必要完成十七世紀的功課,彌補俄羅斯詩史的缺口。這種巴洛克式的敘事詩體在20世紀俄羅斯抒情詩中被視為陳舊的或處於過渡狀態。19世紀「詩體故事」是相當流行的:普希金的《未卜先知的奧列格之歌》、雷列耶夫的《沉思》,托爾斯泰的歷史題材的抒情敘事詩,或如普希金的《箭毒木》、萊蒙托夫的《將死的鬥士》、涅克拉索夫的《毛髮》——這些只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註十六)
到20世紀這種體裁過時了。這些大量有故事情節的詩「是民眾容易懂的」,其實就是蘇維埃俄羅斯文化產品的思想檢查官容易懂,當然,也只有這樣的詩才能服務於宣傳目的。但高雅的現代派俄語詩幾乎完全排除了故事情節。於是早期馬雅可夫斯基或茨維塔耶娃激情洋溢的抒情詩,阿赫瑪托娃情感含蓄的自我反思,曼德爾施塔姆關於文化學的冥思,便傾向於極其準確的自我表現。這種純抒情詩的理想是——作者和作品的「我」的完全同一。這一類抒情詩總是充滿激情,而且詩里的情感總是明確地表現。甚至俄羅斯現代派的長篇敘事詩也是內心的傾訴。(註十七)
然而,俄羅斯的過期品,在那個時期的英語詩歌中卻是典範。托馬斯·哈代、W.B.葉慈、羅伯特·弗羅斯特、Т.S.艾略特、W.H.奧登同樣地既寫第一人稱的詩,也寫關於「別人」的故事。他們對虛構人物進行細致的心理描寫,詳細地描述他們的生活場景,往往在詩中使用直接引語。(註十八)弗羅斯特尤其受布氏推崇,他在訪談中提到:「弗羅斯特的敘事的主要力量——與其說是記述,不如說是對話。弗羅斯特筆下的情節照例發生在四壁之內。兩個人彼此交談(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在彼此之間什麽話不說!)。弗羅斯特筆下的對話包含一切必要的情景說明,一切必要的舞台指示。描述了佈景、動作。這是古希臘意義上的悲劇,簡直就是一齣芭蕾舞劇。」抒情作品的戲劇化,利用「舞台」、「演員」,使他可以包羅萬象地轉述日常生活的可怖、荒誕,而在浪漫主義抒情獨白的傳統形式中,存在主義悲劇很容易就被偷換成個人的抱怨。(註十九)
布羅茨基從海洋的另一頭提領了勇氣,證明了復古與先鋒並非反義詞,而是「創造」的兩種釋義。前文提到的某種「內在的原因」,正是這跨洋閱讀的效應,從海的另一頭遠望,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祖國,而是整個世界。因此俄羅斯歷史自覺的根本問題才會產生:是歐洲還是亞洲?對布羅茨基來說,歐洲從它的希臘化源頭開始,就是和諧(結構性)、運動、生命。亞洲是混亂(無結構性)、靜止、死亡。布羅茨基總是把地理(或地緣政治)主題表現於嚴格的對立模式的框架之內:亞洲——西方,伊斯蘭教——基督教,樹林——海洋,冷——熱 。「那裡的氣候也是靜止的,在那個國家……」(〈獻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與此同時西方文明正往前邁進。(註二十)
「……死亡是模糊的,
就像亞洲的輪廓。」──節錄〈1972年〉,婁自良譯
|結語──未完成的賦格
某些「內在的原因」以其迴避、模糊、朦朧的句式,提醒了我們作者論的重要性。布羅茨基之所以會大量閱讀英美詩歌,是因為那時候他被放逐到俄羅斯北方的諾林斯卡亞村去做苦役,這荒涼之地人口稀少,被森林和凍原所覆蓋,蘇聯時期甚至用做核彈試爆。然而重點在於,那裡的環境從17世紀起就很少變化。那是一個停滯甚至往回走的時空,作為放逐和讀詩的場所再適合不過,某種層面上來講,兩者是同一回事,因為緊接而來的總是孤獨,和絕對的遠景。
布羅茨基在那十八個月裡研讀翻譯了大量的英美詩歌,這直接造成了布氏詩體範圍的急劇擴大。這急劇的變化表現在詩的個性的結構,因而布羅茨基急需自我表現的新形式,或者說,新的作詩法找上了他,而他逼迫自己學會如何駕馭,並樂在其中。
其後的流亡也是意料中事,因為詩人的倫理態度,事實上還有詩人的性情,都是由詩人的美學決定和塑造的。這就是為什麼詩人總是發現自己始終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註二十一)故而當同時代的俄羅斯詩歌傾向減法與抒情時,布羅茨基則使用加法,並盡可能隱匿自己的音色;當蘇聯政府在拆除舊建築、發射衛星、造火箭時,布羅茨基則面向女神柱、迴廊、雕刻與大理石紋。而數十年的流亡經驗在時空幅度與心靈程度上的擴大比起放逐有過之而無不及,帶給布羅茨基更強的漂流加速度,一種從語言本身向外的擴張與膨脹,並且更多謙卑,及更加堅定的作詩法。
奧登曾對布羅茨基說:「J.S.巴赫是非常幸運的。當他想讚美上帝時,他便寫一首眾讚歌或一首康塔塔,直接唱給全能者聽。」的確,只要聽過巴赫最後的「未完成的賦格」,便能感受到那竭力向上攀升的意念,與其說巴赫試圖趨近完美,不如說是親近上帝。
然而在普希金說過「上帝像俄羅斯一樣哀傷」,並且布羅茨基模仿了這個句式,寫出:「死亡像亞洲的輪廓」之後,上帝不再是信仰的對象,或許死亡才是。但這並不妨礙布羅茨基的幸運,或許他比巴赫更加幸運,因為上帝畢竟不是一陣音樂,而就布羅茨基對死亡的信仰而言,他認為,寫詩正是練習死亡。因為死亡並非逃避,而具備激活現實的效用,藉此我們活下去,傾全力。(註二十二)這就是為甚麼詩人之死這個說法比起詩人之生聽起來更加具體,因為「詩人」與「生」本是同義反覆,而詩人之死揭示了一首詩的完成,因為藝術終將奔向結局。
世人最後一次見到布羅茨基是在1996年1月27日,亞歷山大‧蘇默金和他們的共同朋友鋼琴家伊莉莎白‧萊昂斯卡亞拜訪了他。妻子瑪麗亞準備了美好的晚餐,以及提拉米蘇,布羅茨基狀態良好,在庭院的草地上喝了高強度的瑞典伏特加,並且一定,他抽了好幾根菸,伊莉莎白即興彈了幾曲鋼琴。深夜,在祝妻子晚安後,布羅茨基說他還得繼續工作,便走進書房。窗外,一團世紀末的烏雲在月亮的催化下像是一顆孤獨的大腦,而星星閃亮如電子迴路,閃爍著隱藏的靈光。他站著抽菸,吸氣的時候眉頭深鎖,那貪婪的胸腔彷彿要將所有元素納入懷中,就像他所使用的語言,永遠不滿,於是只能撲向自己。而當他吐氣時,就像是壞掉的噴火器,以掃射的方式噴濺煙硝,不時岔出幾道烈焰,其熱度足以蒸發貝加爾湖。瑪麗亞在早晨的地板上發現了他,門開著,他正試圖離開房間,臉流血,眼鏡也撞壞了。一根尚未點燃的香菸掉落地面,開門時必然還在滾動,而布羅茨基的心臟必然也還在跳動,儘管再微弱。
最後順帶一提,「賦格」的字源一般認為來自拉丁文的「追逐」或「飛翔」,在義大利語中則是「逃走」。而在俄語裡,如果由布羅茨基親自發音的話,應是絕對的沉默,其理由無比高貴。因為「流亡」這個詞對他而言從來都是一種傲慢或張揚,他認為,這無非是將個人的苦難作為標籤特別化,但他仍難擺脫這段經驗,包括接踵而至的加冕與議論。如今,他以永遠的沉默終結了它。正如布氏自己的詩句:
「黑暗恢復了光明修復不了的東西。」——節錄〈論愛情〉,曹馭博譯
|註解
註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7)《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37-41, 〈在但丁的陰影下〉p.80,〈論W.H.奧登的《1939年9月1日》〉P.263-304,〈取悅一個影子〉p.314
註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8
註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36
註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9-110
註五:參見《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77
註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28
註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3-134
註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5-106
註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4
註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49
註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9
註十二:奧登(W.H. Auden,1907-1973)英語詩人,生於英國,1947年入籍美國,是將布羅茨基引入國際詩壇的關鍵人物。此兩句詩引自奧登的組詩〈短詩集之二〉。
註十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水印‧魂繫威尼斯》,上海譯文出版社,p.19
註十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註十五: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5
註十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8-60
註十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0
註十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
註十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62
註二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92
註二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7
註二十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3.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布羅茨基 #巴洛克 #賦格 #黑馬 #俄語 #巴赫 #蕭宇翔
沉香樹生長速度 在 小獅子代購Little-Lion-Sho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晚霜
#修復
冬天真的很需要一罐給力的面霜耶‼️CEMOY復活草面霜最近大家又開始訂購一波👍CEMOY面霜對於肌膚的修復保水力真的很好~不單是在包裝設計上附上專屬小勺子,面霜本身自帶淡淡高級香氣,讓肌膚發光發亮以外,味道更是療癒~
【Cemoy復活草面霜50ml】
✅有效期限 : 2022
CEMOY復活草面霜,主要成分-復活草,內含復活草「修復因子」專門修復受損細胞,快速補充肌膚缺水狀況,乾性肌膚至油性肌膚皆可以使用唷!請勿忽略肌膚缺水所帶來的問題:泛紅、細紋 、黑頭、出油、油水不平衡、蠟黃暗沉😱
✅小編實測使用感受
奶霜質地,吸收快速
❓復活草
復活草是一種來自世界最乾沙漠-智利沙漠的植物,能夠生長於這樣惡劣氣候的環境來自於植物體本身會分泌「海藻醣」延續生命,而海藻醣的「活性能量」足以維持復活草維繫餘月生命力‼️除此之外,海藻醣遇水能瞬間大量吸收水分,再生自體的活性,修復再生力強大‼️
✨Cemoy復活草面霜經過實驗證實技術
✅奈米分子技術
將產品成分奈米化技術為6000萬顆奈米分子微粒,吸收速度只需3秒鐘‼️沒有黏膩不吸收的問題,激發肌膚底層吸收力。
✅滲透技術
微細胞感應促滲技術CELL ASSIMILATE Technology™,強調快速滲透肌膚底層
✅72小時保濕專利成分-Ectoin生命晶石
萃取自鹽湖生命晶石,產生極致的修復力與鎖水度,澳洲臨床研究證實,生命晶石Ectoin具有極高修復細胞能力。
✨主要成分
1️⃣澳洲修復王:黑桑根提取物
黑桑根具有強大修復作用及天然的抗氧化力,能夠修復肌膚氧化造成的受損。CEMOY選用南澳生長50年以上的南澳黑桑樹,從中萃取修復精粹,其所萃取的修復精粹含量是一般植粹的100倍‼️
2️⃣肌肽:高級保養品必備
抑制斑點黑色素性成,降低其活性,具有延緩衰老及逆齡新生細胞作用。
3️⃣植物角鯊烷
天然的保濕劑,抑制皮脂發生過氧反應,對抗自由基。
4️⃣神經酰胺
神經酰胺的鎖水度功能極好❗復活草面霜添加粹取高濃度的神經酰胺極度補水。
5️⃣北美金縷梅葉提取物
舒緩收斂鎮定,達到肌膚油水平衡。
6️⃣乳木果油
預防細胞水分流失,增加肌膚防禦力。
✅敏感肌膚、孕婦皆可使用。
❌無鉛汞❌色素❌防腐劑
❌不含任何有害添加劑的高標準安全產品
❌不含雙酚A❌令苯二甲酸鹽❌焦油等
#復活草
#CEMOY
#澳洲
#紐西蘭
沉香樹生長速度 在 三絕真人沉香園- 種植沉香注意事項(2018/1/7修訂) 1.... 的推薦與評價
1. 沉香的根系很脆弱,因此在移植時務必要小心不要把土團弄散了,輕則影響生長,重則一命嗚呼。 · 2. 育苗用的介質首重排水透氣,並且結構穩固不易散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