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其實好簡單📝比馬龍效應
羅森索(R. Rosenthal)與傑克布森(L. Jacobson)以美國西海岸的橡樹學校(Oak School)六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實驗研究,結果發現:當老師對學生有所期望時,這個期望總有一天也會實現,這就是所謂的「比馬龍效應」
✅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期待,可能成為後者的自我應驗預言
《生活應用分享》
1️⃣當孩子遇到挫折快發脾氣或快放棄的時候,趕快對他說:「Laurence ~媽媽相信你可以想到新辦法的!」、「媽媽相信你做得到,我們一起再試試看喔!」
2️⃣亂說沒禮貌話或亂叫的時候,對他說:「你是可以好好說話的孩子,再給你一次機會,請你重新說一次,媽媽都有在聽👂!」
3️⃣期待他完成某事的時候都用類似的句子表達:
✔️你是可以做到某某事的小朋友
✔️你是有某某特質的小朋友
✔️媽媽相信你可以...
❤️當然,要真心相信孩子可以,他才會逐步成為那個可以的樣子😉
❤️加碼送一首很棒的歌曲《最棒的就是你》,分享一段我和Laurence 都好愛的歌詞:
Let me do it! I can do it!
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Keep trying! Keep going!
我知道自己一定可以
拍拍手鼓勵自己
在心裡對自己說 最棒的就是你
❤️常常在旁邊唱這首歌即時鼓勵他,也發現他自己一個人玩的時候,也會唱這段鼓勵自己呢!🤣分享給大家👍
#你的我的小王子
#理論其實好簡單
「比馬龍效應自我實現預言」的推薦目錄:
比馬龍效應自我實現預言 在 Rubee。小紅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跟大家分享這篇我覺得寫得很好的文,是我現在很需要的提醒... 有時候父母真的很容易給自己的孩子貼標籤,孩子就真的會變成我們說的那個樣子... 或是孩子根本甚麼都還沒做,我們就可能出於關心去提醒,預言孩子的行為,結果很有可能就真的發生了... 取而代之,父母可以給予孩子正面及合理的期望,對孩子來說會比較有幫助。
***文內提到:
「老師因為他害羞所以他不敢叫你,你再給他一點時間,在家裡都不會這樣啊,XX你就是害羞對不對?所以不敢和老師打招呼對不對?」(所以就算有一天孩子想開口問早,聽到大人的暗示又低下頭來繼續沉默了)
有聽過比馬龍效應嗎?所謂比馬龍效應,就是期望的應驗;當我們對自己有所期望時,這個期望總有一天會實現,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而稚幼的孩子對自我還沒有辦法做出太具體的期望時,爸媽、成人的期望,往往就會成為孩子自我形塑的標準。
爸媽當然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成人,這點無庸置疑,但卻常聽到許多爸媽習慣性地用孩子的過去式限制了他的未來式,不論是出於為孩子找臺階下,還是想要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充分了解,但聽在孩子的耳中就像是魔咒般的有用,因為爸媽就是他們最重要的依附者,賴以生存的對象,因此當他們有意無意聽到爸媽對他們的描繪時,不由自主的就會跟著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