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聖嚴法師一生求法與弘法的電影──本來面目,感動了許多人,不管有沒有信教,或是信什麼宗教。
想起十多年前曾經有二次在電視節目中跟法師對談,一次談生態環保,一次談兒童教育。之後法鼓山從許多集節目中,挑選了幾個訪談,整理出文字稿出版專書,書裡還附上對談的影片光碟。
後面就附上與聖嚴法師有關自然生態的對談紀錄,製作單位把這集節目取名為「大自然的溫柔革命」。
2007年收錄在『不一的環保實踐』
聖嚴法師v.s.李偉文
主持人(以下稱『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除了長期推動自然保護之外,也是一位牙醫師及作家。他的《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這本書不但很暢銷,還改變了許多人的觀念;另外,《我的野人朋友──十六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及《與荒野同行──一個牙醫師的荒野大夢》也都是影響社會的好書。李理事長,『荒』這個字給人的感覺是荒廢、荒涼,為什麼會用『荒野』做為協會的名稱?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以下稱『李』):『荒野』也有充滿生命力的意涵,它比『大自然』及『原野』兩個名詞還要具有生命力。我們覺得荒野是人類最古老的鄉愁、是生命的源頭;加上協會成立的宗旨是強調棲息地的整體保護,使棲息地內所有生物能生存,而不是只保護某些特定物種而已,因此『荒野』這個名字比較恰當,也涵蓋整體。
主:國內的環保團體這麼多,『荒野』和其他環保團體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李:『荒野』是唯一標舉直接介入棲息地管理與保護工作的環保單位,強調以溫和的方式來推動環保工作,從教育著手,而不採用抗爭或激烈的對抗手段。
主:聖嚴法師推動的『四環』與『荒野』強調的『人間保育』,有許多相呼應之處,都是希望透過改變人心來改變人對自然的態度。請問法師,您提倡『心靈環保』最初的用意是什麼?荒野保護協會所推動的環保工作,和您推廣『心靈環保』的目的與宗旨是否有相呼應的地方?
以教育方式推動環保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剛才李先生說荒野保護協會是以教育的方式來推動環保,這種做法非常正確。以教育的方式,雖然速度會比較慢,但是可以從根本的觀念來調整,讓一般大眾瞭解為何要保護自然及公共環境。
中國人有一句非常自私的話,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還有一句『推死人過界』,後面一句的意思是不要在我個人的界線裡有個死人,如果有人死在自家門口,就把他推到其他人的範圍裡,與自己無關,這非常自私。
所以,『心靈環保』就是要袪除這種私心、私念與私欲。其實目前很多的環境問題,例如每逢颱風或豪雨,台灣就有土石流與淹水的問題,這都是過度開發及濫墾濫伐所造成的,而這些行為就是因為人們只為了一己的私利及貪心而產生的。
主:李理事長,荒野保護協會既然強調教育,教育的方式是什麼?
李:有好幾種,但是我先說明觀念的部分。其實,環保目前已是一種普世價值,幾乎所有人都認同環境該受到保護,但是為何大自然還是一直被破壞呢?這就是認知與實際行動之間的落差,所以我們不再強調認知,而希望藉由每個人自身的實際行動來改變自我。所謂的改變世界,不是改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
這十年來,『荒野』一直在推動『溫柔革命』。所謂的『革命』,通常是指外在環境不好,而來革別人的命;但是『溫柔革命』指的是革自己的命,因為我們認為只要自己改變,世界就會跟著改變。因此『荒野』的教育方式是提供機會讓許多人來當義工,從他們自己周邊的環境開始觀察、保護起,這樣才能使人們願意為環保而付出。
雖然大家都知道要做環保,但是如果為了環保而要犠牲個人利益時,大部分的人會選擇維護自身利益而放棄環保,一旦能親身實際行動,個人會慢慢願意犠牲生活上的小小利益而為環保付出。因此我們雖然也製作宣導教材,但最重視的還是義工的訓練工作。
主:所以,義工們身要以身作則嗎?
李:我們從來不規範會員們不能做什麼,而是秉持開放的態度,只要會員覺得有意義的事都可以容納到協會的事務裡。我們強調,在這個團體是快快樂樂的,這裡沒有人會用指責的態度來對待其他人。所以一個新人進入後,透過團體文化的薰陶,久而久之也會跟著改變。
我們唯一希望會員不要做的一件事,是不要用負面的態度來說話或要求別人,除此之外,協會裡沒有任何限制。新的義工大約只要經過兩、三年,就會慢慢受到團體力量的影響而改變,我看到非常多這樣的實例。
主:你剛才提到:「荒野保護協會雖然不是一個宗教團體,但是『荒野人』擁有非常濃厚的宗教情懷,因為他們用樂於付出與分享的心來親近群眾,這和許多宗教團體的義工們的特質很類似。」你是如何讓數千位義工以這種特質再去影響身邊的親友,而讓環保真正落實於生活中呢?
李:十多年前成立荒野保護協會之前,我許下一個小小心願,就是既然要成立新團體,希望將來只要任何人有心為環境付出,不管他年紀多大,有沒有錢、與趣或人力,只要他有心,我都能提供機會讓他實踐。依著這個心願,荒野保護協會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義工屬性,讓每個人都能實踐自己的理想並發揮所長。
有些人喜歡做親子活動、有些人喜歡做自然調查、也有些人喜歡做社區推廣……,每個人的興趣與資源都不盡相同,協會就提供很多機會讓他們各自做不同的事,串連起他們各自做的事,其實都是對整體環境有幫助的。
所以,荒野保護協會底下有幾十個義工次團體,在不同領域中為環保工作付出,而且又可再細分成約數百多個義工小團隊,分別在各地努力,只透過e-mail或網路群組等現代科技,加上定期開會與訓練,讓各個不同的團隊保持密切聯繫。有時在某些特殊議題上需要全部團隊共同協力時,大家再統合起來,而平常則各做各自擅長的事。有人將重心放在社區經營、有人做體制內、有人做體制外,有人則在山地部落努力等等。
主:請問法師,像荒野保護協會這樣,知道環保的理念大家都已認同,但重要的是要將認知落實於實際行動中。其實您所推廣的『心靈環保』也是如此,這個觀念大家也都認同,但還是要透過每個人自身的改變而慢慢匯集成一股力量。以法鼓山而言,『心靈環保』從過去推廣到現在,您看到什麼樣的力量不斷在變化與聚集嗎?
以『柔性革命』推動環保觀念
師:參與法鼓山的人有將近一百萬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改變,有時只是一句話或一個觀念,對某人很受用,他就會將這個觀念再傳播出去。例如有一位美國醫師聽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觀念後,就用這句話勸慰他的病患,或逢人就和對方分享。他覺得這句話很受用,知道許多煩惱都是自尋煩惱,因為能解決的問題,就想辦法去處理;如果真的無法解決,煩惱也沒用,所以放下它,煩惱也就沒有了。他雖然在形式上沒有正式成為志工,但是他主動推廣好的觀念給許多人,實際上和志工所做的事沒有兩樣,這類的人很多,難以計算。
其實人只要在一念之間改變自我,世界就會跟著改變,外在世界或許還是那樣,但是自己看世界的眼光不同了。有許多人就自制力不夠,例如在觀念上明明知道要做環保,但誘惑出現時,還是會破壞環境或浪費資源,所以『心靈環保』強調的是保護自己的心不受環境污染或困擾,這樣就很少有機會去破壞環境了,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否則,我們也沒有公權力來制止那些濫砍伐森林或破壞山坡地的人;如果我去制止他們,可能不是被趕走,就是被毒打一頓吧!既然如此,我可以從觀念上來努力宣導,假如有人認同,我他們也會再向其他人宣傳,進而慢慢影響更多的人。
主:所以『心靈環保』是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外界干擾、刺激或誘惑,這很重要。因為人們找不到生命意義或感到痛苦時,環境就會跟著受苦,自然環境大部分都是被人類破壞的,因此保護自然,應該從改變人心做起。
李:這是荒野保護協會一直在努力的目標,我們認為拯救荒野,要從拯救荒涼的心開始,所以十年來我們一直從教育著手。目前整個世界潮流都認為,保護地球環境最重要的是解決人的問題,例如貧窮,因為人們在貧窮的時候,往往自顧不暇,不可能再去保護自然,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國在開相關的環保會議時,都首先著重在解決貧窮及人的問題。
舉例來說,八、九年前,東部要開發一條公路,我們提出反對,認為開闢這條路不僅沒有意義,還會破壞大自然。當時有幾個熟絡的當地朋友卻贊成,我們沒有指責他們,只是持續和他們保持聯繫,並繼續提供他們許多環保資料。後來那附近要蓋火力發電廠,他們反而站出來反對;還有最近颱風過後,當地被破壞得很嚴重,政府預計要蓋堤防,他們也站出來說不要。這就是我們兩、三年來持續提供他們很多環保資訊,使他們的觀念也慢慢改變了,這種例子很多。
因此我們寧願用溫和漸進的方式,也不願採取對抗的手段來要求任何人。因為對抗的手段或許能立即見效,但他們的內心並沒有真正接受,觀念也沒有改變,所以應該從根本著手,這或許無法立即見到效果,但能使環保觀念深植於人心。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荒野』所追求的和宗教團體很類似,都是比較重視人心,而非外在的口號。
主:相較於其他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的成員人數眾多,風格卻比較低調,一直以來總是默默耕耘,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有些消極,面對這樣的質疑,你們如何回應?
李:其實其他環保團體所做的努力我們很佩服,也很願意支持,但是『荒野』有我們自己想做的事情與方法,而且一直以來也很用心,所以應該尊重彼此不同的差異,畢竟都是在為環保而努力。
主:如果用一句話或一件事,來說明『荒野』十年來的默默耕耘如何改變台灣,你會怎麼說?
李:我一直認為我們居住的環境是所有居民的『共業』所造就的,所以要解決環保問題,就要從大家共同發願開始,每個人發願從不同角度來為環境保護付出心力。
主:這一點和法師希望『心靈環保』能集合眾人的願力與力量相契合,所以請法師針對這一點做個小結。
師:世界上有許多大事業的成功,有些是採取激進的手段,有些則是如李先生所言,以『柔性革命』的方式,像釋迦牟尼佛及耶穌就是後者,衪們不使用武力手段也一樣能成功。所以,我個人也是追隨著『柔性革命』的路線,這樣的改革速度雖然慢一些,但過程會比較平順,不會暴起暴落。因此『柔性革命』是最深入人心的一種方式,而且會產生一股巨大的聚集力量。
讓孩子擁有綠色童年
主:在都市裡長大的孩子,可能很少有機會親近大自然,多半時間都在家上網、打電腦、看電視或看電影等,因此荒野保護協會最近推出『綠色童年培植計畫』活動,希望增加兒童和大自然互動的機會。
法師,能否分享您的童年生活呢?您小時候住在江蘇,後來出家,應該有很多機會接近大自然與山林,經過大自然的洗禮後,您覺得對您未來的生命旅程造成了哪些影響?
師:記憶中,我的童年是沒有大人管的,因為父母都忙著種田,常將我放在田埂上,我就自己和青蛙及蚱蜢玩;如果在家裡,就和雞鴨或貓狗玩。當時我最好的玩具是用蘆葦葉子編成的小船,我喜歡把它放在水裡漂呀漂呀的,而且很喜歡吃生長在河邊的蘆葦的根,這比甘蔗甜;還有茅草心,也就是茅草的嫩花,非常好吃。所以雖然住在鄉下,民生物資很缺乏,卻過得很快樂,幾乎吃的、玩的都是取材於大自然,換句話說,大自然於我不僅是一個大教室,也是提供我各種生活資源的來源。
主:童年對每個人日後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從小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的人,對自然的感情會不一樣,李理事長是在哪裡長大的呢?
李:在萬華大理街,這地方現在很都市化了,但是幾十年前還很空曠,有小溪和許多廢棄空地,我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
主:這段童年經驗,對你現在所推動的『綠色童年』計畫,有什麼影響嗎?
李:據一九七三年諾貝爾獎得主、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勞倫實驗發現,有一種加拿大的野雁,牠會認定出生剎那所見到的第一個生物是媽媽,無論這生物是貓狗或人類,這種現象叫做『銘印現象』,他因為這項研究而得到諾貝爾獎。
後來我們發現許多生物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銘印現象』,尤其最近十年的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兒童情緒發展最重要的養成時期是在小學三至五年級左右,包含他如何與人、大自然或其他生命應對。這種對生命的感受力都將在這個時期內完成,所以如果小時候和自然有互動,也會『銘印』下來,成為一輩子的記憶。
主:我們這一代小時候大都在野地裡玩,比較有機會接近大自然,但是現代小孩子大多生活在水泥叢林裡,每天接觸的是電腦或電動玩具,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不多,而且水泥建築物會隨時間而更替。所以,現代小孩彷彿是沒有根的浮萍,心裡沒有安定感,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對人世間產生疏離感。問題是,都市孩子不得不生活在水泥叢林裡,要如何為他們開闢出綠色的境界呢?
李: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談,我們一方面希望每位小朋友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機會,體驗在大自然裡度過兩、三天的經驗,這是我個人的理想,希望脦在未來的五至十年內實現。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在都市裡創造出自然野地,讓大自然與日常生活結合,使居民在住家附近就可以欣賞到樹木、花草或周遭環境一年四季的變化,體會與大自然互動的奧妙,這是我們同時在推動的兩個面向。
主:所以,或許在住家附近就可以種點蘆葦或茅草,和法師小時候一樣,體驗吃茅草心及蘆葦根的滋味。
李:其實,台灣教育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喜歡將許多事物當成課題在研究,例如小朋友的自然課,要他們觀察蕨類或蚱蜢等動植物,以一種知識性的方式在教導小朋友。但是我們希望讓小朋友有機會和大自然做朋友,能欣賞自然界的動植物,然後進一步融入大自然,而不是以人類高高在上的態度來研究、觀察及記錄大自然,或熟背這些知識好通過考試。
這三、四年來我們花很多心力在推廣,也希望宗教團體或其他社會單位共同來協助。我們發現,部分弱勢族群,例如家庭暴力、單親家庭中的小孩,與環境的互動機會更少,我們希望能協助他們體驗大自然。這幾年有許多企業贊助『荒野』,讓我們訓練出幾百位義工來帶領小朋友去體驗大自然,讓他們至少有一次與大自然的深刻體驗之旅。
這不僅能讓他們對自然界的生命力產生感動,也能讓他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尤其是由義工人員來帶領他們,他更會感受到社會的善意,因為如果由學校教師來帶領,他們會認為那只是工作所需,並不是善意或愛心的表現。我想單單是善意的感覺,就能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在遭遇到不公平對待時,還願意相信社會有好人存在,覺得未來還是有希望而支撐他們度過難關。
主:法師,你在國內、外帶領禪修時,與大自然也有很多互動,您除了讓學員在禪堂裡打坐以外,也帶著他們去爬山、接觸樹木花草、呼吸森林中的新鮮空氣等,為什麼學習禪修也要和大自然有這麼多接觸呢?
境教勝於言教、身教
師:從佛教的立場來看,森林或大自然是眾生的家,人類看到的是森林,但是從佛的眼光來看,是看到了一座有許多眾生居住的大城市,因此佛喜歡在山林裡修行。
記得我在美國認識一個家庭,父母親都學佛,生了兩個女兒,在她們還很小時,父母為了培養她們的愛心,就在家裡養兔子或貓咪等,結果這兩個小女孩會打小動物,甚至用腳踩動物的尾巴或拉牠們的耳朵,所以小動物養了不久就死掉了。這對父母對我說:「這兩個小孩子是小魔鬼,一點也不愛護動物。」
我回答:「阿彌陀佛!她們生長在都市裡,從小玩的都是機器玩具,玩具可以拆解或打來丟去的,小孩子將動物當成是玩具,才會這樣對待小動物。」他們又說:「這兩個小孩長大後一會做壤事。」我說:「不一定,因為她們從小住在都市,沒有機會多接觸大自然,你們以後要多帶她們到鄉下和大自然接觸,當她們慢慢瞭解到動物和機器玩具不同後,行為自然會改變。」
結果現在這兩位小女孩長大了,也沒有再出現欺負小動物的行為。這就是如李先生所說的『銘印現象』,小孩子在虐待動物時是因為不懂,不要認定他是個性殘暴,或許是他從小看的卡通、電視或電影內容都有這類情節,才會產生模仿行為。
此外,法鼓山一直很重視保護原生樹木及植物,如果有需要動工建造房子,就會將這些植物暫時移植到別處,等到房子建造完成時再移植回來。所以,法鼓山上的樹木花草都花了很多成本,如果直接再買新的植物。因此現在在法鼓山上,晚上還可以看得到螢火蟲,聽得到青蛙的叫聲,可以說是維護了自然環境。
其實荒野保護協會的『綠色童年營隊』,也可以移師到法鼓山上舉辦啊!山上有野兔及蛇等,而且最特別的是,我們山上的蛇不會咬人,會跟著聽聞佛法,這是因為人類沒有傷害牠們,牠們也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這類子還有很多,像蝴蝶,如果你沒有起傷害牠的心,牠會在你身旁飛來飛去;但是當你動了想抓牠的念頭時,牠像能洞悉你的心思似地,馬上飛走,真的很神奇。
主:李理事長,怎麼讓孩子有個綠色的童年?你自己有兩個十歲大的雙胞胎女兒,她們的童年是綠色的嗎?
李:我和太太因為對自然教育有概念與決心,所以為了小孩的成長,我們願意搬到山上住,讓孩子們從小可以多接觸大自然。但是大部分的家庭不見得有這種決心及條件,我希望父母們除了要常帶孩子到自然野地或公園走走外,還要用『引導』的方式來帶領孩子與大自然接觸,而不要用『教導』的方式。
小孩子一定有好奇心,他如果接觸到什麼動植物時,大人只要順勢引導及鼓舞他,讓他保持好奇心與求知卻即可,不要馬上塞給他一堆知識或否定他。有許多家長因為太心急,不斷要孩子做認知,這樣反而不好,其實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慢慢體驗大自然,就像法師一樣,從小自然和大自然接觸,並不是當成一種知識在學習。
主:大自然與鄉野就是一個大教室,我們常說『境教』勝於『言教』及『身教』,因為環境有一種自然的薰陶力量,能潛移默化改變我們。法師,您期許自然環境的『境教』將來能帶給下一代什麼樣好的影響嗎?
師:問題的根本還是要看一般大眾有沒有這種觀念,如果有這種觀念,雖然人口數及建築物愈來愈多,自然環境漸漸減少,還是有很多機會能讓孩子接觸到自然。舉例來說,中東國家有許多地方常是一整片土地都是荒漠,幾乎寸草不生,但是當地居民還是會想辦法在房子周邊種植一些比較耐旱的綠色植物。雖然很缺水,還是願意犠牲部分水資源來灌溉這些植物,而且幾乎家家戶戶都這樣,很令人佩服。所以,再困難的環境,還是有辦法與大自然接觸。
台灣人現在也開始會在自家門口或陽台種一些盆景或綠色植物了,其實只要有植物,小動物們就會聚集而來,那些蜜蜂或蝴蝶就會出現,如此一來,也一樣能接觸到自然環境了。所以不要抱怨生活在水泥叢林裡,其實只要有心,並願意花心思,一樣能在都市中創造出一片自然天地。
柔性權力意思 在 歐陽靖・裏東京生存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在日本新聞中能看到一個新詞彙『自肅警察』👮🏻♂️
日文中『自肅』的意思是『自我限制、自我管理』,既然是自我管理又跟警察何關?🤔
自肅警察當然不是警察,也不是什麼新執法單位,如果換成台灣人比較熟悉的用詞,就是比較正面的『正義(防疫)魔人』說法…(他們也不是『檢舉達人』,因為沒有任何獎勵可得。)
日本政府的警急事態宣言是沒什麼公權力的,如果店家不願配合防疫而歇業或縮短營業時間,最高層級的『命令法』也只是公布店家名字,事實上並沒有罰則;也因此民眾輿論的制裁力就變得很重要。
日本是個極度重視群體主義的社會,沒有人可以跟別人『不一樣』,也因此常造成嚴重的霸凌與社會壓力問題,但對於防疫來說卻很有利。
附註:以前有人問過我,常在東京看到非常奇裝異服的人,他們不是跟別人不一樣嗎?
其實他們也是有屬於自己的同好團體喔,而且人數還不少。在日本幾乎看不到歐美那種『個人主義』現象,那是會被大和民族性撻罰的。
疫情期間自肅警察會做些什麼?他們會批評不遵守營業規定的店家,或是到處趴趴走的民眾。
輕則柔性勸告,重則在網路討論區呼籲大家別去消費,並指責有去消費的顧客…雖然依用詞遣字程度不同,已經近乎『網路霸凌』…但因的確能造成壓力逼迫大家配合,政府與大部分民眾也默許這情形發生。
但是,自肅警察最近卻屢屢傳出『失控』行為…
例如對店家噴漆、砸石頭、寄恐嚇信…甚至有些都道府縣只要求店家『縮短營業時間』,但自肅警察卻會要脅這些店家應該『完全歇業』,如果不遵守就會對其做出什麼恐怖的事情…簡直是如流氓一般的犯罪行為!😡
自肅警察也不全是為了防疫著想,現在更多失控的狀況是同儕起哄效應,就像日本不良少年去攻擊遊民一樣,這些少年也覺得自己在『清除垃圾』,是『正義』的一方…😓
由於狀況頻傳,『自肅警察』四個字已經變得負面…也有人會用其形容『過度重視防疫的人』。
例如這兩天日本媒體寫到:有夫妻離婚,原因是必須外出上班的丈夫回到家後不使用消毒液,也不立即脫衣服去洗澡。
而極重視衛生而完全足不出戶的『自肅警察』妻子感到崩潰,最後走上離婚一途。
(但這則新聞標題也蠻引起爭議的…因為大家都覺得是先生不對,媒體怎麼可以說妻子是自肅警察?)
總之…這種狀況全世界都存在著。
正義很好,但正義魔人就真的只是魔人,對 #正向防疫 完全沒幫助。
・・・
附圖是台灣昨天新增三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新聞連結底下的網友留言非常不堪…這種時期出去旅遊真的很不應該,值得撻伐…但有的個案是在外工作時被感染,如果對方是你的家人、父母,你也會叫他們「死在非洲」、「在海上漂流自生自滅」嗎…?😓
明天5/4安倍就要宣佈緊急事態是否延長,對東京都來說應該是延長定了,甚至有可能延長一個月。
但東京許多店家表示:無論是否延長,他們都會在5/7(原定的解禁日)重新開業,不然真的會經濟崩盤死光光…緊接著而來的是破產潮、自殺潮…也不少日本年輕人表示,他們已經打算不顧禁令(反正也沒法律效力)、在六月前恢復正常生活。
想見5/7之後,店家與自肅警察間將會有一場戰爭…😥
・・・
#日本新型冠狀病毒現況
[資料更新截至5月3日16:30為止・數據不包含鑽石公主號]
■ 現在的日本國內確診人數為14,916人,524人死亡
■ 確診人數最多的都道府縣前三名為:
❶ 東京都4,477人
❷ 大阪府1,656人
❸ 神奈川縣1,076人
柔性權力意思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03 黃偉民易經講堂
習近平率領其他六位政治局常委,高調地捐款抗疫。其他地區的最高領導,省委書記,市委書記,見此都一呼百應,一一響應捐錢,對付這場瘟疫。
林鄭也率領她的政治問責官員,捐出一個月的薪金,支持習主席。
這種政治體制,只有貼貼服服的官,沒有堂堂正正的人。
問題是,習近平等七常委,捐了多少錢?捐去什麼機構?
現任七位常委,是中共政府最高權力的核心,掌控中共一切政策,他們一句說話,可以將全國儲備用去救災,他們高調做這場政治show,劍指什麼人?
他們捐款的金額不能說。
按月薪,他們可以捐出一兩個月的薪金,三兩萬元人民幣;按身家,他們捐出一二千億,也輕而易舉。總之,金額不好說。
在職的領導人,以私人身份捐款救災,在中共歷史中,未出現過。
毛澤東時期的中國,經歷千災萬難,你見過毛主席帶領林彪副主席,捐出二十元人民幣,打救全國飢荒?也沒有和江青同志,捐出什麼私人金錢,給易子而食的飢民。
退了休的領導捐款,像朱鎔基、李鵬、李瑞環那些,都是不在位,退休寫書,捐出稿費、版稅作慈善用途。
今日的中國,「太強大了」,政府應有足夠的金錢應付疫情,單靠習近平等中央領導的月薪,加埋什麼地方一把手的薪金,捐一世的收入,都不夠買口罩!
以中共這種賣弄計謀的政府,做場show,總有政治目的,打擊對象吧?
中央打逃稅,一個范冰冰,都可追回八億。可以拿幾十億出來追隨習主席捐款抗疫的,名單應該有一千幾百人吧!
這是否是用來清洗習近平政治對手財富的柔性政策?
還是中共政府的資金鏈斷了,地方政府不要指望中央撥款賑災,各省市城鄉,自己籌措資金物資,向地方富戶募捐。習近平以身作則,給地方官員勸捐的神主牌,不捐就是反習反中央,全國支持習近平,全國支持黨中央!
晚清洪楊之亂,橫掃南京一帶。大清束手無策,慈禧一紙詔書,給湖南曾國藩,要他自組湘軍,剿匪平亂。
但朝廷沒有給曾國藩一塊錢,一個人,怎樣打長毛?打洪秀全?
慈禧的意思,拿著我這紙詔書,你在湖南,要錢要人,你找對象。誰人不從,就是反朝廷,與洪秀全一夥。錢和人,無法提供;但給你三分權力。
曾國藩以此組成湘軍,奇蹟地剿平這個令慈禧寢食難安的太平天國。
這場武漢瘟疫,令大陸全國停擺,人人自危。工廠不開工,工人留在鄉間自我隔離,也不願復工。中央三令五申,三月復工;但地方唯唯諾諾,陽奉陰違。他們深知,工人聚集,同工同食同住,交叉感染必然出現,瘟疫一旦再現高峰,在自己管轄地區,便要承擔政治責任。工廠不開工,半開工,假開工,是經濟災難。
經濟災難是全國災難,誰都不用負責;我負責的地區大量工人確診,我便烏紗帽不保。所以,在地方角度,自我隔離抗疫第一,復工?停留在嘴巴呼應階段。
世界工廠不復工,地方經濟癱瘓,各地如何運作?
捐款吧!
地方政府,找你們的對象捐款吧,習主席既然以身作則,第一個捐錢,在全國電視出現,人人學習習主席,全國上下共渡時艱。
香港那些愛國愛港團體,民建聯工聯會之類,應該響應習近平及六大常委的捐款賑災行動,搞個全港籌款大會,像過往的長江水災,四川地震之類的慈善活動,支持中央。
香港有錢人多,因北京政策而暴富的有錢人更多,張曉明一張書法都拍賣到一千八百萬元,今日國難當前,那些坐擁數千億的財閥,捐一百幾十億出來救國,也是本份吧?
鄺美雲說:沒有國,那有家?
相信鄺美雲,支持習主席,行動起來吧!
很多人以為,捐錢就是布施。
佛教行人,有所謂菩薩六度,六波羅蜜的法門。
波羅蜜,是過渡的意思。
六波羅蜜,是六種修行方法。行之,可以從苦惱人間,過渡到清靜彼岸的法門。
過渡的,是輪迴苦海。
六波羅蜜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學佛的第一步,就是布施。
布施,不是捐錢。
不是捐錢愈多,功德愈大。
布施,是能夠捨。
是將人生的習氣捨掉,改變,丟棄。將整個人生轉化。
放下便是捨。
萬緣放下,就是布施。
捐錢給權勢,期望將來有回報,反正親共有著數,花點錢,將來方便方便。這是疏通,政治投機,與佛法無關。
一個人,能真布施,此心清靜,便是持戒波羅蜜了。
心不清淨而「做之做佐」的不做這個不做那個,那是刻意的造作持戒。
你能此心清淨,念念清靜,不需刻意的做什麼,不做什麼。因為你本身已是戒律。
什麼是戒?
戒一切壞行為,惡行。
如果念念清淨中,無惡無善,便是至善了。
這便是持戒。
跟著是艱難的忍辱波羅蜜。
佛法說的辱,不是侮辱,羞辱。
人生在世,一切的不如意,都是辱。一切的痛苦,就是辱。
老了是辱,病了也是辱。
老病是人生必然的階段,人人都要走這一轉。但老病招來許多煩惱,也帶給身邊人很多煩惱。
所以,這個世界充滿缺憾,沒有一條生命是圓滿的。《周易》稱為咎,讀易,追求的,是無咎。沒有遺憾。
像《紫微斗數》,人人的星盤中,都有火鈴羊陀,刑忌交集。
火星是衝突;
鈴星是煎熬;
擎羊是鬥爭;
陀羅是拖累;
天刑是刑克;
化忌是遺憾。
劫煞是攔途截劫;
陰煞是暗藏不測。
天虛是挖空一切;
大耗是沉迷耗盡。
天哭是傷心;
天月是疾病。
蜚廉主是非;
破碎是分離。
孤辰寡宿皆主寂寞;
截路空亡是突然障礙,橫生枝節。
一支命,就是由這些繁星建構而成,分佈在不同的宮位。
我們的人生,在不同時間,不同的位置,都有遺憾。
所以,佛教稱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艱難堪忍的世界。這個世界的眾生,安於忍受諸煩惱,不肯出離。
但也因為如此,這個娑婆世界上的眾生,才得以能夠成佛。
天堂沒有痛苦,天天享受福報,那裡的天人不修行,便不會成佛。
我們都生活在娑婆世界,有善有惡,所以能夠從逆境中,刺憿你發生解脫的智慧,這便是成佛的道路。
香港,是修行的福地。
同一個時間,我們見到林鄭用機心,借疫止亂。不確切封關,期待社區爆發。
我們又見市民們自求救,政府買不到口罩,我們互相幫忙自己買;政府對弱勢社群不關愛,義工們落區派防疫物資。
她要鬥爭曾參與罷工的醫護,因為他們逼政府封關;她賞勵警暴,因為他們助她施惡政,行惡法。
高調政治檢控黎智英,要新聞界人人自危。
但做這麼多,仍阻不了群眾。
831太子站慘劇六個月,雨傘重現。警暴、瘟疫,阻不了熱血青春。
今年的值年卦是《周易》第三十六卦,地火明夷卦。
日月無光,明夷待訪。
明朝覆亡,滿清入關,中華文化血脈,眼看毀於一旦。當時明末三大儒:顧亭林、黃梨洲、王夫之,基於知識份子的責任和良心,四出奔走,期為往聖繼絕學。
黃梨洲見民族多艱,檢討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借地火明夷卦義,寫成《明夷待訪錄》一書,指出中國之病,病在傾一國之力,供奉一家一姓,所以朝代興替,民間多苦。
他提出一個政府的正當性,應以「治亂」來分別。
帶來治世,人民安居樂業的,政權便是正當的;
導致亂世,民不聊生的政府,則是不正當的,不合法的。
政府的正當性,合理性,應以天下的福禍為指標。
政府的角色,就是為了「萬民的憂樂」而存在。
所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因此,一家一姓,一黨一派的制度不除,天下萬民,永無安居樂業。
明夷待訪,就是等待光明重臨。
九七之後,香港都在亂中,就是無論誰當特首,無論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林鄭月娥,都沒有以香港人的憂樂為工作目標。各人賣弄聰明,但求中港盡早融合,不理港人禍福,所以,邪惡當道,民心思變。
用黃梨洲的標準,一個政府的正當性(Legitimacy),是決定治亂的基礎。
目前林鄭政府,誅滅光明,與民為敵,這是一個不正當的政府。
追求光明,人心不死。林鄭必須下台,警暴必須追究。我們期望光明重臨,明夷待訪。
https://youtu.be/fpCmCnb2-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