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一女校慶聊天十分鐘45元的新聞,還可以怎麼討論?】
﹏﹏﹏﹏﹏﹏﹏﹏
▍輿論怎麼開始的?
﹋﹋﹋﹋﹋﹋﹋﹋
.
北一女中12月12日舉行117周年校慶和園遊會,其中一個攤位提供「聊天」項目,消費者可以從街舞社社長、民謠吉他教學、流行音樂社社長、合唱團團長等學姐中,選擇拍照、點歌、聊天、打球等活動。
.
引發網路熱議,有人認為有商業頭腦、有人則認為不妥,更多的是在網絡平台的批評和羞辱。
.﹏﹏﹏﹏﹏﹏﹏﹏﹏﹏﹏
▍可以用什麼方式更深討論?
﹋﹋﹋﹋﹋﹋﹋﹋﹋﹋﹋
.
1、標籤拆解:
.
將主角多重身份背後標籤拆解,通常輿論都是從標籤的衝突之中產生
比如「你是xxx就應該要ooo」,而當沒有做到ooo時,就會引起輿論
所以將標籤拆解,以便理解「預設概念衝突」是怎麼發生的
.
2、三種觀點:
.
這件事的社群輿論主要從三種觀點切入,分別為 #社會 #商業 #教育
我會以第一人稱口吻,描述各持這三種不同觀點的人會怎麼表達
.
3、先後因果:
.
先發生「園遊會」,才有「網路熱議」,然後才有「新聞報導」
所以不能直接看到「新聞」來反推「辦這種活動」的起心
「是為了賺錢才辦活動」
.
🚩標籤拆解
.
北一女學生同時背負 #女性 #名校 #高中生 的標籤
.
🚩三種觀點
.
▍社會觀點
.
著重在 #女性 #名校 的討論
.
►為什麼這麼多活動,「拍照」「點歌」「打球」可以,唯獨「陪聊」被特別放大?
.
►「女性」與「盈利」掛鉤,潛意識便會跳出「性交易」「八大行業」?
這是這社會還不願正視的問題所致,#污名化 和 #歧視 普遍散落。
.
一來不明白八大行業真正內容為何,而直接認為這是下賤、骯髒的,事實上,並不是所有酒店從業人員都是在賣身、賣感情,會上酒店的人也不是每個都想亂搞。
.
酒店客群主要分成商業客和兄弟客,商業客就是一般西裝領帶的商務人士而已。
.
酒店又依照服裝樣式開放程度分成 制服店、禮服店、便服店。
以最單純的禮服店而言,就只是倒酒、整理桌面、唱歌聊天,僅此。
.
再有更多的接觸,如果自己不能接受,是可以拒絕並換桌/換台的,看每個人程度到哪(當然有些人就是想找人包養,用自己去交換未來,用話術和身體去勾引客人,但大部分不是。)
(btw我前男友幹上的那個就是這種典型,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感謝前男友讓我對酒店行業了解透徹。)
.
當感受到被侵犯時,每個小姐會有求救暗號,打暗號讓少爺/行政/幹部知道,就可以被保護離開。
.
二來是對於女性的「貞潔」要求凌駕於「身體自主權」,女性應是屬於另一個主體的,不是自己的,這種「自己」除了身體,還上崗到了包括「時間」「談心裡話」
當這樣的行為被作為獲利工具,就如同出賣自己的靈魂約契
.
►名校背後的品德枷鎖
.
大家對於這種社會新聞「xx高材生竟然犯了oo罪」不陌生,這種就是標籤的概念衝突。
背後假定了「會讀書就應該品行優良」
.
或者穿著小綠綠制服,走在路上就應該要舉止端莊賢淑、在公車上要坐有坐相等等。
(短褲夾腳拖是我高中的基本配備,想來也是對於這種標籤的微小反抗。)
.
今天當「應該品行優良的高材生」與「八大從事人員的陪聊工作」碰上了,標籤的衝突因而產生。
.
►物化自己、販賣父權紅利?
.
如果說酒店公關是物化女性和販賣父權紅利的終極體現,那在灰色地帶的直播主、「線上聊天平台」算不算是?
她們都知道「我是漂亮的/性感的/甜美可愛的」「女人」正是收益來源,因此從事此行業。
.
但北一女學妹一開始辦這攤販的起心,是「因為我知道男人會付我錢」而去辦的嗎?
.
什麼是物化自己?
用身體作為契約的客體,主動的成為從屬者/商品化,又因性別權力不對等而失衡。
.
就我與學妹們聊天的過程中,她們的起心本意與「仗著自己是女生來賺取男生的錢」而且「我就是要成為商品本身附加在男生身上」恐怕相去甚遠。
.
▍商業觀點
.
著重在 #名校 與 #高中生 的討論
.
►如果說市場機制裡,有需求就有供應,有客群願意掏錢買單,交易便成立
但這個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還是本來就存在?
.
這個需求內涵是什麼?
是社會上無處可去的焦慮。
.
對高中生而言,就是升學壓力、同時處理課業、人際、社團、家庭的滿腹辛酸,師長的不理解或高壓要求
因此他們有了「只有年紀相近的學長姊能體會、並針對當前環境給予建議」的需求。
.
對校外而言,是對光環的想像與追逐。
人們對於自己未到過的地方,會有加成的想像附著,例如,能出國讀書/旅行,一定很有國際觀/一定家裡很有錢,那他們是怎麼做到/從中習得什麼,無論他們到底是靠自己的努力達成還是靠爸(能考上名校,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資本落差)
.
不一定是升學主義學歷至上,根本而言,出於人性的基本好奇使然。
.
►園遊會本質:娛樂性的進行學生商業行為賺取班費
.
這邊有兩種輿論聲音:分享心得經驗怎麼可以拿來賺錢/怎麼可以用無成本的方式賺錢
.
但首先,沒有人會在園遊會時候做公益,什麼家裡的破布娃娃都可以拿來賣個三五十塊
.
與其說為了賺大錢來辦活動,不如說為了符合園遊會性質加減產生一些金錢流動
.
大家都有辦園遊會的經驗,通常都先問班上有沒有人家裡是賣什麼吃的喝的,再來設計一些遊戲或服務
這就是練習如何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盤點現有資本設計商業模式
.
對高中生而言,他們的資本並不多
「知識」和「經驗」正是他們最大的資產
.
呈上,當他們發現有市場需求,而他們正好能以現有資本作出供給,且現實面呈現供不應求情形,證明這樣的價格符合市場機制並未超過
.
但為什麼知識可以賣錢?
.
►知識經濟、知識變現
.
有位知名網紅表示「女學生要想啊,你憑什麼賺取這個錢,律師和心理諮詢靠講話可以收那個錢,是因為他們的專業」
.
憑什麼賺這個錢,就是對於這個「知識」和「經驗」的質疑。
.
坊間職能培訓、升學求職經驗分享、家教、線上課程、一堆冬夏令營培訓、之前紅極一時的醫學生面試工作坊爭議,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
知識經濟是近幾年才蔚為風潮的商業模式,最初因著互聯網從中國大陸崛起,2017年被稱作知識經濟元年
.
除了打破原本實體物換取收益的模式,也包括縮短知識變現歷程(產品-營銷-交付),轉變為擁有知識的主體獨立完成這個流程,實質經濟性價值判斷就來自「知識的不可取代性」
.
衝突點在於他們認為,高中的知識,大家攝取的大部分相同,不可取代性低、「專業性」低,有課綱、有老師,就能觸及這塊知識
.
但「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已經脫離全民教育的階段,高中課程更深更廣,無法妥善吸收而載浮載沉於知識苦海的學生才是多數
.
北一女學生的專業,不止在於課業本身,更是「學習如何學習」這件事,「如何有效率的、有系統性的」張羅和梳理浩瀚陌生知識,這才是她們的不可取代性。
.
►「零成本、高收益」
.
這則新聞被放上網時,那個筆者用這句話來形容這個攤販,這個「零成本」恐怕未估計得到這些知識和經驗時間的隱形成本
.
在跌跌撞撞中所獨自承受的心理壓力,在沒有人提攜和引領時的惶恐和迷茫,這些對高中生而言,都是很沈重的成本
.
在這過程中,學習如何去找前輩解決種種心理與精神困境,如何與同儕相處互動待人處事、在社團上當幹部,學習如何做一個領導者
.
要同時兼顧家庭、課業、社團、人際,這些是成本,也是經驗的獨特性
.
►業界前輩怎麼說
.
我從前輩板上截取的,但資料太多混淆來源了,如果有人知道麻煩告訴我!
.
原文如下:「
【怎樣是門好生意】
有一年的期末報告主題是老師給每一組學生一百美元的基金,要他們去創造最高的收入,並在期末報告時上台分享。
.
大部分同學都是去買東西來賣,靠各種加工或銷售方式賺取差價。但最後獲勝的那一組根本沒有買任何東西來賣,卻獲得了最高收入跟超高利潤率。你猜他們怎麼做的?
.
這組同學仔細分析了所有手上擁有的元素,發現這次報告最有增值空間的不是那一百元能買來的東西,而是他們自己花在這件事上的工作時間、全班同學在期末報告時專注聆聽的十分鐘,以及這些準畢業生的未來。
.
於是他們把期末報告的上台時段賣給了徵才企業跟獵才公司,最後選了出價最高的一家,不僅沒有花到那一百元,還賺了好幾千元的收入,甚至可以獲得未來獵才成功的抽成機會。
.
這就是商業頭腦,懂得從資源稀有角度出發。我要是天使投資人,還會想從當中談一輪找出是誰發想跟執行這個計畫的(當然要付錢給他們),長期輔導跟追蹤這一群孩子。
#時間才是最值錢的資產 #年輕人的未來更是」
.
▍教育觀點
.
著重在 #名校 #高中生 的討論
.
►誠如前面所述,能夠上名校的,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資本,這些是幸運,而不單靠「自己多努力」
.
有些人認為,這是販賣光環,是忽視了作為社會族群中佔優勢的位置,將功勞佔為己有的自大行徑
.
但不只北一女有標籤,其他學校各自有各自的原罪要背負,這邊的問題,我想,是會持續在有人有文明的社會持續存在的
.
►身分,資格論,17歲怎麼談108課綱?
.
高二,才經歷新課綱一年,可能連自己學習歷程都還搞不定、甚至連老師、學校都還摸不清楚課綱到底在做什麼,有什麼資格談、甚至收錢?
.
理念者與實踐者,很多時候是不同人。
.
在坊間教育組織裡,是因為認同了同一個理念而湊在一起,但在國民教育的教學場域,一個政策的實施,不是每個人都認同,迫使大家開始群起討論這個方向,需要更多的激盪和問題反饋,才是推動下一個進程、或是將遇見所阻呈報回政府機關並再修正的重要過程。
.
更多的討論,應是被鼓勵、而非以資格審查而禁止的。
.
另外,新課綱大家都還在摸索,教學者與當事者,會有不同的摸索經驗,是只有那個位置能看見的視角和困境、新想法和新的焦慮
.
各自有各自獨特經驗,就值得被提出來探討,跨越了身份審查的問題
.
►教育資訊落差,是可以販賣的嗎?
.
現實是,北一女的資源肯定比其他學校優渥。(我在TFT徵才那篇有詳細談)
.
她們有的資訊、管道、組織、計畫,其他學校可能不見得有、或老師不見得重視,阻斷許多機會流入學生手中的可能。
有些人認為,名校學生經歷這些活動營隊後的心得,販賣給其他學校沒有參加過的學生
.
衝突點在於,這樣的資源落差,是大多數教育(含NGO)工作者致力想解決的問題,當這種落差被用作盈利時,是一種「傾銷」之既視感
.
在國際衛生場域上,曾發生過一件事:
某A大國獲得B小國的共用病毒株後,回去研發出疫苗,再高價賣給B國
.
這個共用病毒株可視為總體教育資源,名校(A國)從總體資源中拿取站比較多的資源後,有能力產製出知識結晶(視做疫苗),再賣給原本被剝奪資源的那些學校學生(B國人民)
.
雖然行為無本意,但在結構上問題油然而生,高中生或許不明白這件事還藏有這一層問題在,但每個角色在社會上,都同時擁有壓迫與被壓迫者的位置。
.
.﹏﹏﹏﹏﹏﹏﹏﹏﹏﹏﹏
▍為什麼先後因果關係重要?
.﹋﹋﹋﹋﹋﹋﹋﹋﹋﹋﹋
.
有段話如下:
.
「顧客清一色是男性,恐怕賣的都還是“女高中生”甚至“北一女”相關的概念,所以“成本”並不是零,而賺取的就是“父權紅利”,所以這件事的本質其實是“父權經濟”。
.
“父權經濟”在任何男性掌握資本而且有貧富差距的社會都存在,程度多少的問題而已,因為“愛慾”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而且女性天生可以在生理和心理上供給,所以市場必定存在。父權經濟的光譜很廣,從單純的陪伴經濟到性產業都是。」
.
►這是很典型「用新聞來看事情」
.
看似振振有詞,實質為 #倒果為因 的謬論例子。
.
再次強調,是先有園遊會,才有新聞。
不能看到新聞註解「顧客清一色都是男性」,就認為學生是為了招攬男性而做。
.
🚩那新聞媒體怎麼報的呢?
.
▍標題:「真香」「暴動」「懂賺」「清一色男性」
.
▍內文:
.
「有沒有照片?正的話馬上驅車前往」
「便宜還保證女高中生」
「不早講,我在火車上了」
「直播主出道預備」
「良心事業,人美心美」
.
►著重顏值、外貌,而非舉辦活動初心,強化「只有漂亮的我才要去」
.
是她們在物化自己、還是新聞出來後,社會在物化她們?
.
▍這是對事實的描寫、還是變相鼓勵風潮?
.
是對社會反應的記載,還是以明知可能的眾矢之的作為標題博眼球?
.
記者知不知道可能會產生的輿論和社會問題、對當事者、北一女的傷害?
.
記者有沒有這個責任要知道後續可能影響?
.
有沒有攔截問題的責任?
.
▍刻板印象的強化與新的標籤
在議題被鼓動到大家一窩蜂去搜尋時,「陪聊」「台女」在搜尋度暴增,新的標籤就產生了,成為「熱門關鍵字」,永遠留在網路平台上。
.
▍媒體少了什麼?
.
所有新聞文章都是互抄,片面之詞呈現,但網絡的反撲、指責、甚至對女學生的羞辱卻視而不見。
.
所謂的不客觀,不是因為主觀意識表示支持與否,而是少了不同聲音。
.
在後續造成的輿論有哪些、校長回那封信的前提是什麼、大家在意的關鍵點是哪些、為社麼會有這個現象、當事者受網路攻擊後的反應如何?
甚至用數據分析網路聲量、正負面比例、搜尋關鍵字圍繞哪些問題
.
這些也都是客觀事實,並不是主觀認定,是可以同時呈現在報導裡的。
.
但媒體都少寫了。
是不知道、不在意、不想花時間研究,還是就是打定了想要賺流量?
.
但這是記者本身、媒體自己本身的錯嗎?
.
要在媒體生態下生存,高工時、低薪資,內部編制導致落在記者個人身上負擔過高,生態惡性競爭即時性和煽動性,廣告與流量定勝負
.
導致產能和品質降低,又得成為千夫所指之人,這是記者自願的嗎?
.
.﹏﹏﹏﹏﹏﹏﹏
▍報導後的低級輿論
.﹋﹋﹋﹋﹋﹋﹋
黃士修在留言處寫道「有加S嗎?」(掏皮夾)
.
我先來解釋台灣的性交易生態,雖然是非法,但其實到處都有檯面下的交易,而且相當頻繁。
不一定要從酒店,只要有經濟帶、有群組門路、有學長姐或朋友,只要有「媒合人」,一場交易就能達成。
(感謝拿我爸的錢去嫖妓的前男友again)
.
如果是自己狩獵型的,遇見有解時的通關密語,就是「S?」
「掏皮夾」的意思是:「性交易的錢直接給現金」就不會有金流、留證據。
.
.﹏﹏﹏﹏﹏﹏
▍校長怎麼回?
.﹋﹋﹋﹋﹋﹋
1. 校慶當天,本校所有園遊會的擺攤學生沒有回報任何負面訊息,也沒有任何外賓反映攤位問題。
2.以"聊天"為項目的攤位,該班級當初設定的客群是高一學妹,針對108課綱的選課問題、如何製作學習檔案、社團幹部的工作內容等等。想法單純且正向,導師及學務處都支持。
3. 園遊會現場為公開場合,人潮眾多、教官巡場,未發現任何不妥現象,當天的活動除了學妹外,也有本校家長、大學教授、外校學生等外賓參加,外賓詢問的內容多以本校學業、社團活動、時間管理、校園生活為主。
4.針對那些沒在校慶現場,只憑臆測去描述自己觀點,並連結負面意象的網友留言,本校表示遺憾。
.
親愛的同學們,校長相信你們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事情的真相與是非,也相信你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莫須有的不實流言。這個世界雖不美好,但我們仍要正面以對。
.
校長 陳智源敬上
.
.﹏﹏﹏﹏﹏﹏﹏﹏
⚠️⚠️我們可以怎麼做?
.﹋﹋﹋﹋﹋﹋﹋﹋
當媒體無法進到守門人角色時,這個責任就落在閱聽眾身上。
除了上網跟大家辯論之外,還有哪些是我們能做的?
.
1、不要搜尋「被固化的標籤」增加流量和搜尋引擎排行
.
🈲️尤其「北x女 陪聊」這種直接綁死的關鍵字,最直接的讓大家在搜尋時會跳到最前面
.
2、條列式舉例、分段思辨
先區分議題,如我前面所提,要討論社會觀點、商業觀點、還是教育觀點?
要論證舉例,是在哪個區塊、要舉反例,又是不是在相同的社會背景下?
如果想到什麼講什麼、爆氣式論述,容易讓雙方語言沒有交集
.
3、不要讓學生在這場風波中受的傷白費
這一起輿論能夠鬆動、或喚起社會怎樣的關注和討論,後續如何延續動能?
既然大家已經發現前述污名化與歧視問題,那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之中,做出哪些改變與影響?
.
4、面對學生,理解取代羞辱、批判取代批評。
如果可以,讓孩子們知道這個社會會這樣評判一件事情,何妨不是一次機會教育。
.
5、傾聽與尊重。
不是說支持這種行為(你當然可以不認同、可以批判)
但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們,這場風暴是一堂課,理解了可能的優缺點與風險之後,在下一次她思考後並做出選擇時,我們會尊重他們、但他們也必須自行承擔後續的社會輿論成本
.
.﹏﹏﹏﹏﹏﹏
▍我自己的註解
.﹋﹋﹋﹋﹋﹋
不是她們自己要販賣父權紅利,看似既得利益,其實是被社會的需求,被迫推向了供給的一方,讓原本立意良善的初心被扭曲、認為他們就是為了這樣的目的而去主動供給,而且被固化為標籤,而且這標籤會跟著所有北一女學生、甚至包括其他女高中生,至少數年。
「本質旅行面試」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本質旅行面試 在 張珮歆Carey Ch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本質旅行面試 在 涵寶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本質旅行面試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本質旅行面試 在 台中/ 本質旅行/ 新創旅遊業實習生- 工作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本質旅行面試 在 Essence Travel 本質旅行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本質旅行面試 在 本質旅行-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6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評價
- 關於本質旅行面試 在 本質旅行-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6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評價
- 關於本質旅行面試 在 理想企業面試很難只是套路而已丨LKs和十音的就業指導1 的評價
- 關於本質旅行面試 在 旅行社工作ptt - Leo club Monza 的評價
本質旅行面試 在 涵寶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用香味,創作自己生活儀式感》
不習慣擦香水,還是可以隨時讓自己香香的,維持好心情與自信!
之前分享「面試前如何準備,讓自己有自信」有分享到,面試時讓自己身處在「熟悉」的環境,讓自己比較不緊張,進而有自信!
而香味,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自己熟悉的味道,會有安心的感覺,淡淡的香味,也會讓自己,心情愉悅,同時,在偏密閉的面試空間,讓面試官有個正面的印象!
我自己不是很習慣擦香水,因為有時候沒拿捏好,會太香了,而產生反效果⋯加上液體的方式,不易攜帶。
後來在逛誠品時,發現了 #簡單生活實驗室 一系列的香膏,一來是,他的包裝很吸引人,是很有故事性的插畫,代表著不同女性的特質,後來實際聞了一下,香味都蠻天然,不刺鼻!(因為平常我也很喜歡使用精油,對香味比較敏感)。
包裝好看,而一小罐容易攜帶,可以隨時補充香氣,而因為是抹的方式,可以自行掌握香味的濃淡!
後來發現,他們不只有香膏,還有護手霜以及乳液!因為我自己是乾燥型肌膚,所以本來就有擦乳液的習慣,這次也特地試試他們的乳液與護手霜!質地都是很好吸收,擦完不會油油的!我在上課時,擦完護手霜,接著抄寫筆記,也都沒問題!
我這次為自己挑選的是:
身體乳液:
Charming 07 / Tour alone
香味:伯爵茶+小黃瓜
一個人的旅行,不是耍孤僻、是一種學習。沒有華麗裝飾、一股本質的清香,是我想要的狀態。
香膏:
關鍵字12:Unique (留蘭+黃瓜+佛手柑)
護手霜:
illubase 主題05:台南『綿延』 / 香調:蘭花
嗅聞著,向日之花,遺留的腳步。
水路運河,綠帶步道。
船,城,綿延著。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用香味,創造一點自我肯定
你都選擇怎樣的香味呢?
ps. 他們的商品都是MIT,插畫家是台灣人,工廠也在台灣,光這一點,就很吸引我了!
*感謝 #簡單生活實驗室 @simple_life_laboratory 的邀請
@ 簡單生活實驗室
本質旅行面試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家上班沒效率? 彈性上班提升兩倍生產力!]
本文作者:徐豫(另一個筆名:御姊愛)
我有個長居倫敦的朋友小敏,因為中英日文都十分流利,在日本貿易公司倫敦分部工作多年。她說公司的員工福利挺好,唯一讓她無法習慣的就是每天早上都要全員起立,大聲朗讀十分鐘企業社訓,這類的強制性規定內化企業文化的方式,在亞洲企業很常見,但她有時仍不免念著念著,眼神會飄到窗外偌大的倫敦塔橋和歐式建築,看著路上英國行人來來往往,不免感到十分違和。
想要有真正以自己為本的工作型態,唯有一人公司或在家遠端工作。
相對於多數企業本質上仍然是團體生活,必須以團隊或公司最大利益為前提,一人公司的機動性更高。
在家工作的好處,就是再也不用聽到「公司規定」這四個字,你可以訂下充滿個人化需求的規矩,也可以打造自己喜歡的工作環境與氛圍。
#實現人性化的工作環境與規則
關於如何創造一個適合自己的居家工作氛圍,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
許多網路媒體會教導大家「如何好好在家工作」的秘訣,有些作者甚至建議大家盡量維持跟辦公室生活一模一樣的作息,或是午餐要吃得跟在公司上班時一樣,如果以前都吃三明治,在家也吃三明治。
關於這部分,我持保留態度。
並不是這些教戰守則說的沒有道理,但我想強調,不是所有的在家工作者都適用。或許對於短期因為疫情被迫在家工作,而想要避免日常作息脫軌的人適合,但對於長期的遠端工作者來說,並不需要如此嚴苛。
如果一切都模仿辦公室的作息,不如回去辦公室上班就好了。
在家工作最重要的是符合人性,照顧自己的真實需求。例如今天提早感覺飢餓,就早一點吃午餐;如果某天下午感覺特別睏,稍微給自己三十分鐘打盹一下也不是十惡不赦;若今天心情特別好,拉長午餐時間認真烹飪一道精緻的料理,反而對工作效率有所助益。
接案者或一人公司創業者的作息本來就有極大彈性,至於隸屬於企業的遠端上班族即便因為要配合同事而必須隨時保持警覺,仍可以為自己保有一些靈活調配的空間。
遠距工作,是一種完全依自我而生的工作型態。它並非辦公室生活的延伸,更應該是彌補辦公室文化不夠照顧到個人需求的部分。
以我自己的喜好來說,打造舒適的居家辦公室環境最重要的有幾點:
1.空間裡有窗,採光良好
我是晨型人,習慣早起工作,腦子在白天運轉得比較好,因此擁有採光良好的空間十分重要,能夠依循日照自然調配作息(慶幸自己不是在永晝或永夜的環境)。有窗也代表空氣能夠流通,在天氣涼爽的日子裡,微風吹拂比在冷氣房裡舒服得多。
2.安靜,工作時不放音樂
有些人工作喜歡聽音樂,但就我而言,寫作或撰寫課程、演講簡報的時候必須保持絕對安靜,否則思緒就會隨著音樂飄走。唯一的例外是寫小說時,有時播放悲傷的情歌能讓自己的情緒更飽滿、提高渲染力。
3.空間整齊乾淨,沒有雜物
這點因人而異,若容易受到周遭環境事物的影響,最好盡可能將空間收納整齊,空間的佈置上可採單純色調、維持簡約,避免自己注意力無法集中導致心神分散。
但我也遇過一位朋友,喜歡把桌面疊得又高又滿,從外面幾乎看不到坐在桌前的他(簡直像是電影裡老教授的辦公室)。他說密不透風的空間和一疊又一疊的文件與書籍,會讓他感覺自己充實又忙碌。
4.不間斷的熱飲
熱飲具有撫慰效果,大概類似小孩子手上緊抱不放的小被子。一杯又一杯冒著煙的熱飲,即便只是放在桌前都能讓人感覺安心舒適。
5.一些啟動工作模式的個人儀式
除了空間環境的營造之外,有時搭配一些個人儀式會感覺被「啟動」了開關, 能自然而然地切換進入工作模式。我的個人小儀式包括化個淡妝、穿上較挺的衣服、擦上特定的香水……
創造個人工作模式的儀式感,就像是被神仙教母的仙女棒點了一下,讓人能夠進入到截然不同的身份和狀態。(我們將在之後詳加說明關於「儀式感」的秘密)
#擔心員工在家工作只追劇?老闆你想太多
有些雇主採行在家遠端工作前,會擔心環境太過舒服而讓員工喪失生產力。某些不安全感較重的主管甚至幻想員工會賴在沙發上吃洋芋片看影集,但實情則不然,史丹佛大學的尼可拉斯.布倫(Nicholas Bloom)教授提出了讓外界大吃一驚的研究發現。這個洗刷「員工無法自律」的研究背景得從中國上海說起。
中國最大的旅遊網站「攜程旅行網(Ctrip)」旗下有一萬六千名員工, 當時網站執行長認為寸土寸金的上海,辦公室租金實在太高,於是鼓勵員工可以留在家裡工作,如此一來公司辦公室面積不需太大,連裝潢費和管銷開支都可節省。
不過執行長也擔心在家工作導致員工產能變差,於是請來在史丹佛大學經濟系任教的布倫教授,設計出一套為期兩年的員工效能研究。在這兩年的研究中,員工依照生日的基或偶數被分成兩組,彼此先在家工作或在辦公室上班九個月,之後再交換過來。
兩年後,布倫教授發現:
1.在家工作的員工成效比在辦公室工作高出13%
遠端工作不用通勤,也不會像在辦公室上班的員工時常因為遲到、早退、午餐時間過長,或跟同事聊天而分心,因此較能充分利用工作時間。
2.實施輪流在家工作之後,離職率下降50%
通勤時間過長是許多員工主要的離職因素,部分在家工作之後,員工的滿意度提高、離職率下降,間接也讓負責招募、面試新人的主管階層輕鬆許多,人人都快樂。
3.讓員工主動選擇要在辦公室或在家工作後,績效提升為兩倍。
實驗一年半之後,攜程讓員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模式,喜歡遠端的就留在家工作,若認為在家工作較難專心的則回到公司上班,員工依據自己的需要來彈性選擇,結果是達到讓人驚艷的兩倍績效。
4.一人平均省下六萬台幣
攜程實施在家工作的核心目的是為了節省公司成本,最終的確達成目標。實驗期間,平均每人可以省下六萬台幣的費用,若乘上員工人數,的確對管控成本有極大效果。
除了布倫教授外,根據工作媒合網站Airtasker的研究報告*1也發現:遠端工作的員工平均每個月比在辦公室上班的員工多上班1.4天的工作時數,一整年下來足足多上了將近三週的班。
儘管有人說,在家工作的三大敵人分別是床、冰箱、電視。但許多遠端工作者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缺乏自制力,他們都有促進自我生產力的小方法。有37%的人認為稍微休息能讓效率更好;30%的人認為預先寫下工作待辦事項再一一打勾確認會很有幫助;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認為每天都在固定的座位上工作最能提升生產力。
知名社群平台推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宣布,如果員工希望,將可以永久地選擇在家工作,但倘若員工認為辦公室的環境更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也隨時歡迎員工「回家」。
到底辦公室是家,還是自己家才是家,恐怕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但身在這個時代無疑是極其幸福的,人們終於有更多的自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真正以人為本。
***
公司開始實施遠距工作了嗎?很羨慕在家工作嗎?推薦你看徐豫(御姊愛)最新著作,內容包含作者本人六年的親身實驗,以及大量國內外的調查報告,幫助你梳理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在家工作》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pse.is/UG7QN
誠網:https://eslite.me/TLS4S
金網:https://pse.is/TLLDJ
讀冊:https://pse.is/UCHMR
本質旅行面試 在 Essence Travel 本質旅行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ssence Travel 本質旅行, West District, Taichung. 28853 likes · 1951 talking about this · 18 were here.... ... <看更多>
本質旅行面試 在 本質旅行-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6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推薦與評價
找本質旅行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本質旅行創辦人,本質旅行心得,飛亞旅行社評價相關資訊,找本質旅行就在追蹤網紅動態,熱門網紅排名,社群最新更新第一手 ... ... <看更多>
本質旅行面試 在 台中/ 本質旅行/ 新創旅遊業實習生- 工作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飛亞旅行社|新創旅遊實習生招募】 實習生招募資訊如圖,有興趣請投遞履歷、歡迎加入! - 【 行程規劃師- 實習職缺】 Main Responsibilities - 協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