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
來認親一下,看裡面有沒有你家的故友!
不是有人問我大麥町有沒有收藏蟑螂🪳?找找看。😄😄
大麥町興趣做標本,是當他在國外工作時沒事可做,閒餘打發時間的消遣。
他不但將昆蟲做成標本,也做美美的盒子裝飾起來,看起來是不錯。
有興趣不是壞事,但興趣過了度就怕走火入魔,一旦成功一樣就什麼都想嘗試。
他做昆蟲🪲標本成功後,又覺得自己可以做小鳥標本,只要是動物屍體被他看到就想撿回家想試試看。
偶爾到他的工作室,就可以看到滿地羽毛🪶跟攤在桌上的骨架子,就跟貓曾經待過一樣,看一堆細骨分散,我懷疑的問他組合的起來嗎?暈!
他的工作室就像是怪博士的實驗室🧪,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有可能看到。
曾經看他撿回一隻被老鷹🦅啄得剩下半部屍體的黃鼠狼被它藏在花園一角,不小心被我看到(其實他是防我看到),問他從哪兒撿回來的?幹什麼不丟掉?
他回我說要做標本,真是要把我氣死!
我氣我的,他做他的。
不知道為什麼,他就認定我不會拿他怎麼樣?
其實我也真的只能生氣,還不能怎麼樣?因為他想做標本,就跟他離婚嗎?不可行吧?
也許他是試過我的尺度有多寬,知道我只會嚷嚷一兩天過了就沒事,所以從來沒甩過我,技巧只要閃躲一兩天就好。(後來黃鼠狼我沒讓他做,我真的會抓狂!)
不讓他做我是真的沒有機會,除非他自己不想做,一次被腐蝕藥水咬到手之後,我得到安靜從此不再變鬼變怪!
是說、他的標本做得還真不錯,幾十年都沒壞掉,雖然有一些沒有保存好接觸空氣已經化掉成灰,讓他丟了還不願意。
好吧‘不想丟,就放著等他有一天走時,這一些再跟他塵歸塵、土歸土陪伴他去!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
昆蟲標本保存 在 Cash媽咪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提早上生物自然課
「製作甲蟲標本」
端午連假時
回婆家撿到的母獨角仙
上週去當小天使了
若是直接丟棄就太可惜
所以做成標本來保存
網路上很多教學文、教學影片
少爺也非常開心的在一旁跟著學習
去昆蟲館參觀時
少爺看到甲蟲標本眼睛都亮了起來✨👀✨
#3y4m
#少爺的爸爸是萬能的💪
#cash媽咪碎碎念
昆蟲標本保存 在 The Twins Chelsea & Jesp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豬羊飼養昆蟲已經很多年
這當中除了學習昆蟲的知識
當然也包含了看待生命的意義
面對逝去的生命
一定是不捨與難過
從一開始的不解哭了好幾天
到現在的坦然接受
還能理性的處理後續
有些寶貝我們就直接埋葬在院子裡的花盆
滋養土壤讓植物更茁壯
彷彿生命的延續
有些寶貝我們打算完整保存
尤其是從一顆卵變成蛹再轉成成蟲的寶貝
期間付出的照顧時間與精力
是我們一家無價的回憶
所以我們一家就去報名了課程
想要學會如何正確的製作標本
製作過程比想像中的細膩繁複
需要相當大的耐心
這無疑也是讓孩子學會懂得
尊重與欣賞這了不起的小生命
昆蟲標本保存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時間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因此,這不是一部介紹臺灣自然世界的博物學展覽,而是一個回顧臺灣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學所「發現」的展覽。故展名為「發現臺灣」。
「發現臺灣」內容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
發現之道
第一單元「發現之道」聚焦於20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透過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學家強調親身實地踏查—即所謂「知識是人走出來的」之調查傳統。
另一方面,田野調查者所現地採集的物質憑證,構成了博物館的「標本世界」。標本並非調查的紀念品,而是物種的代表,許多不同標本的集合讓博物館體現出一個微型的自然界,在博物館裡重現了自然物種的分類階序與演化秩序。「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因此就構成另一個當時博物學傳統的重要特色,也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
臺灣新象
本展第二單元:「臺灣新象」則以專題方式細數臺博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與他們的重要發現。如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主導調查的臺灣高山植物、臺灣昆蟲研究開創者素木得一所發現的「寬尾鳳蝶」、博物館的傳奇標本採集者菊池米太郎所採集的「黑長尾雉(帝雉)」、臺灣礦物研究先驅岡本要八郎發現的「北投石」、全能型博物學者堀川安市採集的貝類標本與其發現的新種蝸牛:堀川氏煙管蝸牛、戰後首任館長陳兼善與其學生梁潤生所採集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獨幟一格的歷史博物學者尾崎秀真所蒐集的原住民籐編器與珠衣,還有在1910年代由森丑之助指導製作的臺灣原住民各族「博多人偶」、1920年代末蒐集的「佐久間財團蒐集品」、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活化石—「龍宮翁戎螺」,與1970年代臺灣化石大發現出土的「早坂犀」等,館史上重要的發現者與發現,莫不在本單元的展場中翩然現身。
過去的未來
最後,名為「過去的未來」的本展第三單元,則始於一個問題:究竟這些臺博館典藏的歷史性標本在當代有何意義?換句話說,博物館的標本除了能夠帶我們回到過去,是否也能讓我們反省當下,甚至展望未來呢?。展場裡以三個物件回答此問題。第一件是臺灣雲豹標本,臺灣雲豹的野生族群已經在2014年正式宣告絕跡,因此博物館收藏雲豹標本就不再只是過去物種的歷史紀錄,同時也成為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透過其中保存的遺傳資訊而提供未來重建物種的可能線索。
另一方面,博物館裡的老標本同樣也能提供當代創作者充分的素材與靈感。本展場最後兩件「標本」是兩件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泰雅族織藝師尤瑪・達陸的《古虹新姿》與多媒體藝術家王俊傑的創作:《過去的未來》,分別取材自博物館內古老織品的紋樣與各種標本的型態,衍生發展出兩件匠心獨具、新舊交融的裝置藝術作品。在博物館裡,「過去」也就是「未來」。
回歸收藏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也是一個回歸博物館收藏的展覽。展場內總共展出367件的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其中屬於臺博館藏品者共計265件,在這265件臺博館藏品中,其中不乏出自於著名發現者本人所親手採集並標註的歷史性標本,如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在上個世紀初所採集的泰雅長衣、史前石器、與鳥類標本;更有一些雖非經名家採集,卻是屬於首度亮相的「歷史性首展」,如近年發現的佐久間財團在1920年代末所收藏的莫那魯道之貝珠踝飾。
同時,為了忠實呈現這些藏/展品作為「標本」的採集入藏脈絡,許多當時採集或入藏時的「歷史標籤」,都「破例」隨著其「物主」一起於展場中展出,細看其上不難可發現一些著名的調查採集者,如森丑之助、岡本要八郎、堀川安市等人的親筆墨跡,至今仍斑斑可識。

昆蟲標本保存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螳螂的私密生活新書介紹
這集邀請到這本書的作者 #黃仕傑 來節目現場,為大家介紹他所出的第七本書螳螂的私密生活。
內容簡介:
外形奇特的螳螂應該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昆蟲種類之一,不僅因為牠們擁有炫目的外表,更因為牠們若有所思的表情以及時時不忘祈禱的姿態,讓人不留下深刻印象也難。
螳螂的私密生活揭露了螳螂林林總總的有趣生態以及特有的行為語言,讓野外自然觀察更添樂趣。
此外,台灣螂大校閱詳盡介紹台灣螳螂的種類與生態特色,作者更將其飼養收藏的國外螳螂,以世界螳螂大觀園慷慨分享許多特殊罕見的種類與生態,其中三花的蘭花螳、魔花螳與刺花螳,可以說是將螳螂世界的偽裝行為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讓人大開眼界。螳螂可以觀察,可以飼養,也可製成標本永久保存。想跟螳螂做朋友,這本書是一個最好的開始。
作者介紹:黃仕傑
1973年生於台北,從小就喜歡飼養昆蟲,退伍後因工作傷害,右手4隻手指遭截肢,但對於生態的興趣不減反增,一直是台灣原生植物、昆蟲的愛好者,同時也戮力從事生態攝影。近年來造訪東南亞各國,深入杳無人煙的熱帶雨林,拍攝植物、昆蟲原棲地照片,並為國語日報科學版、數位島嶼網站撰寫生態探訪文章。曾任扶輪社青年服務團團長、國科會生態影片昆蟲顧問、台灣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嘉義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台灣全記錄生態講師,目前專心於自然生態攝影、寫作。
著有『長戟大兜蟲』(親親文化出版)、『昆蟲臉書』(遠見天下文化出版)、『霸王甲蟲小百科』(人類智庫出版)、『超震撼甲蟲王』(人類智庫出版)、攝影作品『蕙蓀林場100種常見的昆蟲』 (國立中興大學林管處出版)、『帶著孩子玩自然』(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螳螂的私密生活』(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