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最美的風景:「台人是中華民國的敵人」
一「拋總統府遷移大直!柯文哲批沿用日治總督府是「歷史錯亂」」#中華民國難民果然是全世界最快樂的難民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24729471000457&id=584986081641475
日本人真的很認真理解台灣。
以下是他們整理的台語-語尾助詞表。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56916964636222&id=100009538154103
日本時代的孩子當時受教育大圖:
https://www.facebook.com/oldtwcolor/photos/a.815108782003907.1073741828.815099112004874/815110478670404/?type=3&theater
李火增拍攝約1940的臺北大稻埕街景。
有人說這群女學生都是日本人啦,看看這群女生的長相吧。
照片拍攝的地點約在今天的天水路上,由方向來看女學生應該是只收女生的「蓬萊公學校」下課後排隊回家的景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公學校」主要是給誰讀的。
不過在某些人眼中,這些孩子應該是要排隊去吃蕃薯籤吧。
出處:意象 台灣
http://www.insighttaiwandb.com.tw
※ 大稻埕是本島(臺灣)人為主的區域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44106078944066&id=100000340629417
這種穿著打扮,你相信台灣人那年代只能吃蕃薯籤?
https://m.facebook.com/groups/222309137783536?view=permalink&id=1660827917264977
雖然說幾張照片無法詮釋整個日本時代臺灣生活的全貌,但也多少可意識到,即使階級差異存在,也沒有誇張到「臺灣人只能啃蕃薯籤」的程度。
只是說一直很難接受,當一群被追殺逃來家裡避難的鄰居,裡面總是有某些人沒事就要對著避難所指指點點醜化兼嫌爛,這種行為 真‧的‧很‧難‧看。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45291768825497&id=100000340629417
網友:
最近常看到人把「戰後吃蕃薯籤」的記憶移植為「日治時代台灣人只能吃蕃薯籤」。
然後再把日治的經濟奇蹟移植成國民黨的功勞。
二戰結束後為了國共內戰,台灣的物資都被運到中國去,台灣人最苦的日子真正開始。
重點是,日本投降後,台灣人又繼續吃了十幾年蕃薯簽。
來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00135886667115&id=100000121640523
這篇寫得很仔細。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2773567.A.6B9.html
這邊把米價的始末講了。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2720937.A.408.html
米與台灣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40574993158808&id=136185963597716
看圖秒懂台灣人是怎麼開始吃番薯籤的?
https://www.facebook.com/twmemory/photos/a.322084677912223.75973.319875468133144/1265737786880236/?type=3
一「全球通膨史1》「4萬換 1元」台灣人永遠的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784218971718174&id=584986081641475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30的網紅林奕翔-Shiang木管樂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ttps://www.facebook.com/siang0424/ 上面是粉絲專頁 奕翔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ang0424/ 今天帶來一首爺爺奶奶時代的歌謠 -河邊春夢 年輕人如果沒聽過可以當作新歌來聽~ 從以前就一直很喜歡台灣民謠嗚...
日治時期歌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86年,因為臺北市圓山動物園要搬遷至木柵(1986年9月14日舉行搬家大遊行),滾石唱片集結旗下12位歌手齊聲合唱,完成了這首以動物關懷與環境保護為主軸的《快樂天堂》,做為木柵動物園的開幕歌曲,在商業色彩濃厚的華語歌曲市場裡,算是非常難得的一首作品;它拉近了動物與人類之間的距離,告訴大家,動物的世界裡,和人類一樣有哭有笑也有悲傷,因為牠們與我們居住在同一個地球上,擁有同樣的陽光。
值得一提的是,滾石唱片於1986年12月31日晚上在中華體育館舉辦的「快樂天堂跨年演唱會」,乃是臺灣流行樂壇的首次跨年演唱會。
快樂天堂跨年演唱會實況:https://fb.watch/7--3TAhOdV/
《快樂天堂》由陳復明作曲、呂學海作詞、陳玉立編曲;於1986年進行錄唱,並在1987年1月發行;參與演唱的歌手包括:張艾嘉、陳淑樺、黃韻玲、唐曉詩、齊豫、潘越雲、紀宏仁、錢懷琪、李宗盛、鄭華娟、周華健、王新蓮。其歌詞如下:
大象長長的鼻子正昂揚
全世界都舉起了希望
孔雀旋轉著碧麗輝煌
沒有人能夠永遠沮喪
河馬張開口吞掉了水草
煩惱都裝進牠的大肚量
老鷹帶領著我們飛翔
更高更遠 更需要夢想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
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跟人間一樣的忙碌擾嚷
有哭有笑 當然也會有悲傷
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
臺北市動物園成立於1914年4月5日,然後在1986年從圓山遷到木柵。2014年4月19日,臺北市立動物園為了慶祝建園百年,在當天重現1986年9月14日的「動物園搬家大遊行」景況;踩街遊行車隊從花博出發,經過凱達格蘭大道、南門市場,一路到動物園,全程出動87輛車,有24所國小的小朋友將打扮成動物模樣踩街;不過這場復刻版大遊行並沒有真的動物上街,而是由動物園的老員工及志工帶領,以布偶重現動物大遷移的景象,讓大家回味當年萬人空巷的盛況。
《臺北動物園 百年簡史》
根據1914年4月2日《臺灣日日新報》第7版的記載, 臺北動物園最初的創辦人是來自日本的一位馬戲團團長,片山竹五郎,而非臺北動物園官方資料裡聲稱的大江氏。
1913年底,日人片山竹五郎率領70多人的「大竹娘曲馬團」來台, 首先在臺北市的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演出1914年元旦檔期,之後接著前往台中和台南演出。
片山團長率領的曲馬團以馬術為主,例如將三匹馬綁在一起,馬上站兩人,兩人共挑竹竿,竹竿上頭再站一個人之類的特技,另外也有大象的表演。
片山竹五郎的曲馬團此番來台,還另外帶了三種稀奇的動物,即大蛇、大鱷魚和大棕熊,從1914年元旦開始,放置在艋舺媽祖宮口街(今西園路和貴陽街一帶)供人觀賞。半個月後,大蛇暴斃,片山竹五郎將死蛇泡在藥水裡,連帶棕熊一起送給博物館。
1914年2月初,片山竹五郎又從南洋買來猩猩,但這次不再開放展覽,而是要善加培育。根據報載,片山喜歡飼育動物,不過他在日本飼養的猩猩不曾存活超過三個月,常死於運送的船上或是登陸幾天後即告夭折。到了臺灣之後,他發現臺灣的氣候溫暖,飼育動物的可能性和趣味性比在日本高出許多。於是,隔月片山竹五郎開始向日本動物園購買各種珍鳥猛獸,在臺北籌設起動物園來了。
不知是片山竹五郎做事有效率,還是百年前的海運能力超過想像,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買來了義大利的孔雀、澳洲的袋鼠和駝鳥、錫蘭的火喰鳥和印度蛇等十幾種動物,隨即於1914年4月5日就在圓山開園了。
當時園內的鸚鵡既會學狗叫,也會講日語「歐多桑」(爸爸)和「歐卡桑」(媽媽),為動物園帶來了新鮮的趣味。
1915年,臺北廳政府買下由片山竹五郎草創的圓山動物園,將之改為官營動物園,園內飼養的動物以哺乳類、鳥類及爬蟲類為主,臺灣本土動物比例甚高。根據報載,開幕之初展出動物有70種148隻,週日的參觀人數可達800人,以當時臺北市17萬人口而言,算是非常熱鬧。
至於目前臺北動物園官方資料記載的動物園創辦人「大江氏」,應該是指1910年代的動物園養育主任大江常四郎,他在1920年出差到新加坡購買老虎時,不幸病逝於當地;雖然大江氏為了動物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他終究不能算是臺北動物園的創始者。
1934年,臺北市市役所買下圓山動物園鄰接土地,增設兒童遊園地。
圓山動物園於二戰末期曾經短暫關閉,當時的動物園隨時有可能遭到空襲,園方為了避免動物在園區遭到破壞時脫逃而傷害民眾,便於1943年執行「猛獸處分」,以添加化學藥劑的飼料餵食老虎、獅子、黑熊、大象等猛獸,令其死亡。
直至戰後,1946年,圓山動物園才重新開放。1946年6月,張明印奉派接任圓山動物園園長,為戰後首任園長。1946年底的時候,園裡只有178隻動物與4名職員。
歷經戰火的動物園裡的動物數量雖剩下不多,不過園內欄舍受損的狀況並不嚴重,因此動物園的建物規模與日治時期相去不遠。
到了1950年代,圓山動物園開始進行擴建工程,新增獸欄並大量引進新品種的動物。
1951年,為了吸引遊客,園方開始舉行動物表演與動物展覽會等活動,其中的動物表演因為廣受歡迎,後來就成為每逢假日便演出的固定戲碼,而當年參與演出的動物包括狗、猴、獅、熊、山羊及鸚鵡等。
1952年,大量購置動物,其中包括象、豹、熊、獅。
1953年,陸續修建獸醫室,並擴建園門。
1958年,兒童遊園地由民間承租經營「中山兒童樂園」。
1961年,開始與日本的動物園進行許多的動物交換、贈送與購買等行為。
1967年,進行改建及興建綜合大樓等10項工程,當時動物園的員工編制已經有30人。
1968年,臺北市政府收回動物園,劃歸教育局管理。
1970年,兒童樂園併入動物園,更名為「兒童遊樂場」,成為動物園附設兒童遊樂場。
1979年,圓山動物園結束了持續近30年的動物表演。
1982年,成立全國第一個社教機構志工團隊「動物園志工隊」。
1986年,動物園遷至木柵後,將動物園遷建後之園址及圓山兒童樂園合併,成立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籌備處。
1991年7月1日,成立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為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之社教機構。
2014年12月14日,為營運80年的圓山兒童樂園之最後開放日,當天下午5點,圓山兒童樂園功成身退,之後由同月12月16日開幕啟用的士林「兒童新樂園」接棒為兒童們服務。
《臺北市立動物園 1986年搬家大事紀》
1986/08/15,圓山舊址關園。
1986/08/16,舉辦「為動物整理新家」活動。
1986/08/18,首批新引進動物抵達木柵新園,計28種。
1986/09/01,舊園動物陸續搬遷。
1986/09/05,行政人員搬遷。
1986/09/14,舉辦「動物搬遷大遊行」活動,沿途夾道參觀民眾達數十萬人。
1986/10/14,高齡大象「林旺」搬遷,順利抵達木柵動物園。
1986/10/28,舉辦「開園記者會」。
1986/10/29,長頸鹿搬遷,順利抵園。
1986/10/31,木柵新園正式開幕。
1986/11/03~1987/01/12,舉辦「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參觀教學」活動,計43萬2千人參加。
日治時期歌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節目預告 2021/08/29下午16:00pm 客庄花路米 FM96.7 環宇廣播電台
#客家新女力# #六堆客家庄的驕傲鍾麗香的廣播人生#
📌學生特派員 :#中央大學廖芳瀅同學#
🔻對於廣播節目主持人這份工作,相對艱辛的地方,在於他們沒有畫面上的支援和輔助,純粹只能靠「#聲音#」、「#說故事的表達能力#」和「#訪問技巧#」來吸引聽眾朋友的青睞。
如果是地方語系如客語的廣播主持人,通常還要面臨語言運用侷限、文化傳承和資源不足的多方考驗。因此,能在廣播主持第一線活耀數十年依舊保持熱忱的資深媒體人,實屬不易。
🔻今天在我們每個月【#原來都是客# 】的客庄之光的單元,今天我們繼續要帶大家去認識的客家新女力,翻轉大家對客家女性的制式印象,認識資深客語廣播節目主持人的精彩故事。而今天故事的女主角是六堆客家庄的驕傲,資深客家廣播人「#鍾麗香#」香香姐。
🔻不過,今天節目最特別的地方,則是我們的學生領路人是來自中央大學的「#廖芳瀅#」同學,也是 #鍾麗香香香姐的女兒#。除了要用學生的角度外,還要用女兒的身份,為我們分享台上台下客語廣播主持人最不為人知的甘苦談,非常精彩喔!
[ #節目播放歌曲# ]
1)組成六堆/陳瑋儒
2)我在月光下歌唱/陳雙和麥永昌
3)金字面山/黃瑋傑
#客家包打聽# #台灣廣播發展史#
廣播電台主持人/黃紹彬/苗栗造橋客家人
根據資料顯示,臺灣的廣播業萌芽於日治時期。1925 年總督府為慶祝在臺施政三十週年,在總督府內設置了一臺小型放送機,這是臺灣第一次聽到廣播。而1931 年臺北放送局的開張,廣播則開始進入正常運作。到了戰後國民政府時代,為了促進民眾對國語的熟悉度,開始鼓勵民營廣播臺設立。不過,當時雖然是第一個廣播開放階段,但廣播內容、音樂和語言的使用,都必須被嚴格審查。1957 年開播的「駐臺美軍廣播電台」,則是第一個以外語和音樂為主的電台,成了當時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娛樂焦點之一。隨著電視的興起,臺灣廣播業一度面臨危機,後來政府大量開放頻道,使得廣播業生機再現。1993年1月,新聞局和交通部共同宣布開放頻道,准許民間申請成立廣播電臺。廣播在台灣,則正式進入了完全開放的輝煌時代,短短幾年,台灣新增了約200家註冊有案的電台,其中包含台灣慣用方言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以及其他國家語言的放送。2017年6月開播的「講客電台」,則是台灣第一個公有單位的客語廣播電臺。目前臺灣調頻廣播電臺分為大功率、中功率和小功率三類,而節目的內容和製播方式都非常多元,其中節目播出的型態又分為天天同一個時間點放送的「帶狀節目」,和單一時間點播放的「塊狀節目」,以及「現場播放節目」和「預先錄製播放節目」。
日治時期歌曲 在 林奕翔-Shiang木管樂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siang0424/
上面是粉絲專頁
奕翔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ang0424/
今天帶來一首爺爺奶奶時代的歌謠 -河邊春夢
年輕人如果沒聽過可以當作新歌來聽~
從以前就一直很喜歡台灣民謠嗚咽的曲調,現今台灣的民謠大多誕生於日治時期,音樂充滿著時代的衝突感,台語的歌謠大多是苦悶哀戚,透漏著殖民時期的無奈與壓抑,總是能從曲調中,嗅到我們祖輩共同的堅忍與毅力。而我的奶奶逐漸失智了,猶記得前年過年,在車上我們還一起哼唱了這首歌曲。在什麼都物換星移的時代,唯有音樂,還保留著當時的情景。
今天把我所有會的樂器都搬上台了XD 可以猜看看有那些樂器。
短短的兩分鐘大概弄了快要兩天,感謝端午連假讓我可以編曲錄音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會喜歡!
【河邊春夢】歌詞
河邊春風寒 怎麼阮孤單 抬頭一下看 幸福人作伴
想你伊對我 實在是相瞞 到底是按怎 不知阮心肝
昔日在河邊 遊賞彼當時 時情佮實意 可比月當圓
想伊做一時 將阮來放離 乎阮若想起 恨伊薄情義
四邊又寂靜 聽見鳥悲聲 目睭看橋頂 目屎滴胸前
自恨歹環境 自嘆我薄命 雖然春風冷 難得冷實情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RBgqVvgmxI/hqdefault.jpg)
日治時期歌曲 在 Crescent Lamen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Crescent Lament / 恆月三途 的歌曲 -「殘香」,收錄在2015年的專輯【花殤】中。
如同那年代許多台灣藝妲的共同宿命,一份平凡的親情跟愛情,對大稻埕藝妲阿香來說,也都是難以想像的奢求。當母親松子因婚姻不被父母接受而被送回日本、當戀人明風因戰爭肆虐而遲遲無法歸來,阿香只能面對無盡的大海,以曲寄思、以詩寄情,期待大海能將自己的思念,傳達到海的彼端。
「那海啊,帶走阮愛的兩個人…」,道出了台灣藝妲、甚至1940~1950年代台灣人民,那份人生不由己的無奈;而「夢斷憑欄淚沾襟,舉杯敬月,笑阮恐成空」,卻也展現出,阿香害怕此情被辜負的矛盾心情。
*「還君明珠」官方M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JXIit_JKI
*「尪仔面」現場M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kp0Lz695uE
*「風.聲起」現場M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6JXfZU67M
*「梧桐落」現場M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mEsBB8Y-JY
*想知道『花殤』專輯裡,台灣藝妲阿香的一生?
請看:http://crescentlament.pixnet.net/blog/post/45026987
*想了解更多『花殤』專輯的內容?
請看:http://crescentlament.pixnet.net/blog/post/44831185
----------------------------------------------------------------------------------------------------
" Flavor of Emptiness " is included in Crescent Lament's 2015 album "Elegy for the Blossoms".
"Elegy for the Blossoms" is the second album of the Taiwanese gothic metal band Crescent Lament, released in June 2015, which recounts the sorrowful story of a Taiwanese geisha, A-hiong, that happened in the late Japanese period and early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period in Taiwan’s history.
Just like most Taiwanese geishas, A-hiong came from a broken family. After her mother left and her father died, she has been longing for a shelter that could console and comfort her. Bîng-hong’s appearance lighted up her life. But as the war kept them separated, her hope kept fading away.
In “Flavor of Emptiness”, A-hiong yearned for reunion with her mother and lover, and wished the wind could carry her feelings across the ocean.
* To watch the Official MV of "Just Not Meant to 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JXIit_JKI
* To watch the Live MV of "Masked Dol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kp0Lz695uE
* To watch the Live MV of "Autumn Rust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6JXfZU67M
* To watch the Live MV of "When Leaves Buried the Promi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mEsBB8Y-JY
* To read the thorough story of A-hiong's life:
http://crescentlament.pixnet.net/blog/post/45026987
* To know more about Crescent Lament's album "Elegy for the Blossoms":
http://crescentlament.pixnet.net/blog/post/44831185
【殘香 / Flavor of Emptiness】
詞/Lyrics:周慕姿 Muer Chou
曲/Music:周岳弘 Komet Chou
英譯/English translation:周岳弘 Komet Chou
收錄專輯/Album:花殤 Elegy for the Blossoms (2015)
歌曲錄製/Recording & mixing:Warose Chen 陳宗緯
影片剪輯/Video editing:Wat Chiu 邱振華
圖像繪製/Artwork:Hollowcorpse、陳采瑩
動畫製作/Animation:Sashiba Chou 周劭儒
現場影像/Gig footage:Hendrik Schroeder (2016/10/22 Metal Female Voices Fest, Belgium)
追蹤我們的最新消息 / Stay up to date on Crescent Lament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crescentlamen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L5NeUIK_Cg/hqdefault.jpg)
日治時期歌曲 在 Crescent Lamen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Crescent Lament / 恆月三途 的現場演出MV -「梧桐落」,收錄在2015年的專輯【花殤】中。
【花殤】專輯藉由大稻埕藝妲 - 阿香 - 的一生,描繪出早年台灣藝妲的滄桑命運。對這些才貌出眾、但出身貧苦的年輕女子來說,光鮮亮麗的藝妲生涯是如此短暫,若能在花樣年華時覓得終身歸宿,才是她們最嚮往的結局。但命運總是無情的,得以脫離不幸的藝妲終究是少數。
Crescent Lament 亦在專輯【花殤】中,呈現台灣藝妲不免遭遇的悲戀。從阿香與明風的意外相遇(專輯收錄曲「風.聲起」)、命中註定的短暫分離(本曲「梧桐落」)、到最終那早已太遲的苦澀重逢(專輯收錄曲「還君明珠」),那個動盪時代台灣藝妲、甚至台灣人民的無奈命運,一幕幕的在眼前重現...
*「風.聲起」現場M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6JXfZU67M
*「還君明珠」官方M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JXIit_JKI
*想知道『花殤』專輯裡,台灣藝妲阿香的一生?
請看:http://crescentlament.pixnet.net/blog/post/45026987
*想了解更多『花殤』專輯的內容?
請看:http://crescentlament.pixnet.net/blog/post/44831185
----------------------------------------------------------------------------------------------------
* Turn on the caption to activate the English subtitle of this video. *
"When Leaves Buried the Promise" is included in Crescent Lament's 2015 album "Elegy for the Blossoms".
"Elegy for the Blossoms" is the second album of the Taiwanese gothic metal band Crescent Lament, released in June 2015, which recounts the sorrowful story of a Taiwanese geisha, A-hiong, that happened in the late Japanese period and early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period in Taiwan’s history.
In the last three songs (“Autumn Rustle”, “When Leaves Buried the Promise”, and “Just Not Meant to Be") of the album, ”, we describe a brief romance between A-hiong and the Taiwanese young man Bîng-hong.
* To watch the Live MV of "Autumn Rust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6JXfZU67M
* To watch the Official MV of "Just Not Meant to 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JXIit_JKI
* To read the thorough story of A-hiong's life:
http://crescentlament.pixnet.net/blog/post/45026987
* To know more about Crescent Lament's album "Elegy for the Blossoms":
http://crescentlament.pixnet.net/blog/post/44831185
【梧桐落 / When Leaves Buried the Promise】
詞/Lyrics:周慕姿 Muer Chou、陳宗緯 Warose Chen (黑腔/grunts)
曲/Music:周岳弘 Komet Chou、Jedi Yeh
英譯/English translation:周岳弘 Komet Chou
收錄專輯/Album:花殤 Elegy for the Blossoms (2015)
歌曲錄製/Recording & remixing:Warose Chen 陳宗緯
影片剪輯/Video editing:Wat Chiu 邱振華
* 影片素材由林峻提供。
追蹤我們的最新消息 / Stay up to date on Crescent Lament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crescentlament
Website - http://crescentlament.site44.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mEsBB8Y-J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