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宜蘭縣政府依法將陳土金醫師宅逕列為暫定古蹟】
昨日看著新聞講陳土金醫師 ê 厝直欲拆解矣
實在感覺足傷心、閣足毋甘
遮爾媠、遮爾有歷史價值 ê 建築
想無那會到今猶無任何文資身分
結果竟然是文化局發包欲去 ka̋i 拆解
有影是「開台灣文資保存先河」
Tsa̋ng 是文化局拆解採購開標日
博萮趕緊向文化局正式提報陳宅為古蹟
希望文化局馬上依法啟動文資審查程序
佇拆解執行進前
趕緊將陳宅逕列 #暫定古蹟
毋通佇審查進前去予陳宅受著破壞
▌敘述:
陳土金出生於明治26年(1891)8月17日,原籍宜蘭金六結庄。明治 36年(1901)就讀宜蘭公學校,大正2年(1913)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入學,與蔣渭水成為同窗。
大正7年(1918)醫學校卒業後,分發至宜蘭醫院擔任雇員、醫務助手,大正10年(1921)取得醫師免許證(許可證),升任宜蘭醫院醫官補,昭和3年(1928)自宜蘭醫院退職,於宜蘭街上開設蓬萊醫院,成為宜蘭三大私人醫療診所。
陳土金為培養後代繼承醫業,分送四個兒子前往東京獨逸學協會中學校就讀,長男陳長炫考上九州齒科醫學專門學校、次男陳鎮榕考上日本大學齒學部。戰後,四位兒子分別在宜蘭市各處開設西藥房,是宜蘭知名的醫藥世家。
根據宜蘭縣文化局比對不同年份的空拍圖建築物,推估陳土金醫師宅邸約於1935年興建,距今約86年歷史,屬於宜蘭市內,少數保存的日式自宅建築。
其建築為現代主義風格混凝土與木構混合的和洋式建築,二樓為編竹夾泥外覆雨淋板。
▌ 具文化資產價值之特色:
1. 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該棟建築的構造工法、材料及工藝技術可見巧思及精湛的工藝技術,空間格局尚保留始建時期之樣貌。
2.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陳土金醫師個人特質與宜蘭近代醫療史、社會史有深厚關聯。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同時也有6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吳氏日本語:奇跡的な速攻法,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可以下載吳氏日文app快速記憶機 內容更多! https://ilovejp.club/app/YT ****************************************** 0:06 兵庫県 近畿地方にある県で、県庁所在地は神戸市。 0...
日本 古蹟 建築 在 見域 Citilen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是什麼讓新竹成為日本居留人口比例第二高的城市?
三年前移居新竹的勝山大毅說,護城河一帶整齊規劃的街道,和一棟棟保存良好的日治古蹟、官署建築與私有老屋,這些隱身在街道巷弄之中,令人熟悉的日式風情,吸引著他在新竹落地生根。
來到臺灣八年的勝山大毅,原先在臺北開業, 三年因緣際會來到新竹,和伴侶涵翊在遠百旁的巷弄開設 勝山家酒肴料亭 。除了周一公休之外,都能在此處找到大毅的身影。他說:「料理的感動是很直接,和看電影或小說不太一樣,有點像是一件藝術品,好吃的料理一咬下去會讓人大喊『哇!』,那種感動和幸福是我想做料理的原因。」因此每天勝山家的菜單都會更換,取決於今天有什麼樣的好食材。店內選用優質的近江牛;海鮮則是南寮每日出船現釣的新鮮漁獲,比起拖網捕獲的魚,更能保有完整度與新鮮度;而調味料從鹽巴、糖到醬油,都是他親自調製。
說到在新竹的生活,工作以外還是圍繞在美食上。1987 年就開業的「儷舍咖啡」,深深吸引了這對來到新竹不久的夫妻,引述他們的原話:「這種 local 的感覺,很放鬆。我們每個禮拜都一定會來享用早餐」。横浜家系ラーメン拉麵家更是大毅在臺北每日上工前時常光顧的店,他們不約而同地在相近的時間來新竹開業,一開始大毅還在猜測,到底是不是同一間拉麵店呢?直到吃下第一口拉麵時,就馬上確認並與老闆相認。
《貢丸湯》第25期〈#新竹的日本日本的新竹>,邀請兩位生活在新竹的日本人帶路,一起來看工作型態大不相同的他們,為什麼和新竹結下緣分、如何在這裡打造理想的生活方式,又如何認知臺灣與日本的相同與不同。也歡迎你和我們一起,認識與我們同在這座城市裡寫下當代歷史的日本朋友,以及風城裡過往的日本史。
#新刊附贈張張有獎刮刮樂,每本實體書附贈一張。最大獎和牛等你抽!快入手一本,放大你的五倍券!
●精彩內容
01|編輯室筆記
02|目錄
04|【封面故事】打開充滿驚奇的竹塹紙芝居
06|下班後喝一杯吧!在新竹工作的日本人
10|為什麼我們都要在臺灣談論日本?
《 秋刀魚 》、《貢丸湯》與《 季刊薰風 》的紙上聊天室
18|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幽默職人:勝山家酒肴料亭主理人勝山大毅
26|到小店裡交朋友:獨居新竹的日本工程師
32|紅豆泥?八個你不知道的風城日本小知識
36|好大的新竹!新竹州與臺灣行政區劃變遷
46|【路上觀察學】街道即政治
54|【歷史任意門】1895年的竹塹城
60|廣編特輯
去哪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pse.is/3qbpt3
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https://pse.is/3q89pc
各地獨立書店:https://pse.is/GM9TG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
見域小賣店:新竹市長安街6號(平日13:30-18:00,假日無固定)
想看電子版?|
讀冊電子雜誌:https://pse.is/3phgyv
Readmoo電子雜誌:https://pse.is/3pvsmc
日本 古蹟 建築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雀仔橋 ]
分享專欄全文。
回到學生年代,下午常常走堂往雀仔橋附近的山貨店尋寶,找到made in Hong Kong或日本製的杯碟就非常興奮。
那時候只覺得每次必須上斜落斜有點麻煩,還未知道其背景,甚至名字。
教科書不會提及的地區歷史,雖然這條步道一直見證香港醫療與衛生發展,包括公立醫院與地下公廁。
原文刊 AndthenHK
—————————
沒有雀仔的雀仔橋
未獲評級的古蹟
有些地標,節日限定。比如元朗大橋街市的燈籠街,近日把人們召喚到社區,一年一會,因而珍貴。
城市另一邊,另一條燈籠街更早出現,位於皇后大道西,上環與西營盤交界。
每年中秋,經營香燭紥作的商店紛紛掛起燈籠,碩大的楊桃金魚兔子,佔據半條街道的天空,無聲又大聲地提醒節日臨近,路過心頭一陣暖。
這是社區地標的感染力,儘管近年好些紥作舖結業,畫面難免褪色。
那兒還有一個地標,每天都在,由180年前開始——跟燈籠街幾步距離,有一面石牆,突兀地拱起,路上的一條脊骨,人們叫它「雀仔橋」。
這並非官方地名,老一輩街坊才唸得出的名字,親切但有點陌生。想像這種口耳相傳,本身已是非常活潑的人文歷史。
而石橋也不真的是橋,建於平地,早於1840年代已經存在;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曾在Flickr公開一批香港早年珍貴舊照,其中一張攝於1870年代,可見雀仔橋當初的模樣。
那時皇后大道西一帶還未大幅填海,仍屬海濱,需要一道防波堤,以麻石興建,按地勢築成帶弧度的拱形,大概因此被稱呼作「橋」。
而它有另一實際用途:通往山上的海員醫院,1843年成立,替海員醫治性病,後來是香港進行第一宗外科手術的醫院。
1848年海員醫院遷至灣仔(變成現在的律敦治醫院),原建築改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當時的公立醫院;之後建築群陸續重建,60年代正式成為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
雀仔橋見證香港初年醫療發展,可是問題來了:那跟雀仔有什麼關係?
有說橋後山坡為樹林,每到黃昏便出現鳥群棲息的場面,因而得名,頗為浪漫。
另一說法較有根據:當旺角雀仔街還未出現,戰前第一代雀仔街原在中環閣麟街,及後曾遷至上環永吉街,之後再移至現在雀仔橋位置,石橋自此有了暱稱。
翻看歷史,雀仔橋對面曾有非常著名的高陞戲院(建於1890年,看粵劇的地方),附近亦有武昌茶樓及得男茶樓;但凡飲茶撚雀的場所,少不了吸引雀販聚落,也許就是雀仔橋得名的理由。
可以肯定的是,雀仔橋是香港衛生發展的重要成份:1911年,橋底曾經建設地下公廁,直到1990年停用。
公廁入口設於行人路面,已用水泥封平;而石牆上五個耐人尋味的方格,屬於當年公廁的窗口,同樣已被填平,留下是不該封存的地區歷史。
雀仔橋作為古建築的份量,不用多說,然而跟許多地標一樣,它一直未獲列為古蹟,甚至從未被政府評級。
今年三月,經中西區區議會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將雀仔橋列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結果未可預料。
在同一地點180年,雀仔橋見證西營盤,以及整個海岸線的巨大變化。
高高低低,上上落落,人們魚貫步過。
有天即使名字失傳,它一直站住,頑固地維持著那弧度曲線。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日本 古蹟 建築 在 吳氏日本語:奇跡的な速攻法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可以下載吳氏日文app快速記憶機 內容更多!
https://ilovejp.club/app/YT
******************************************
0:06 兵庫県 近畿地方にある県で、県庁所在地は神戸市。
0:17 「塩の国」赤穂 晴れの日の多い瀬戸内海式気候と穏やかな海の環境によって製塩法を確立し、赤穂の塩は江戸時代以降全国で有名な銘柄となった。
0:33 姫路城 1609年に建てられた天守等の主要建築物が現存する、日本初の世界文化遺産。白鷺が羽を広げた優雅な姿から「白鷺城」の別名で親しまれる。
0:49 宇敷赳夫 兵庫県出身の土木技師。台湾総督府の技術者として台北機廠、現在の2代目台南駅を設計。台湾の国定古蹟に指定されている。
1:05 神戸牛…日本三大和牛の1つ。甘い香りと風味が特徴。
明石焼き…中にタコが入った、ふわふわの丸い明石市の郷土料理。非常に柔らかく、だし汁に浸けて食べる。
⭐️【建議學習方法】
一人一世界,斯人斯語,向企業家借力量!名言不只可以用眼讀,更可以用心讀、用口朗誦!為協助大家建立口說的能力,已調整每畫面時間,建議採用跟讀法,訓練口說的能力。初期或許跟不上,可以多試幾次喔~
*****************************************
⭐️⭐️⭐️(最新電子書索取)3個月合格日檢N2有可能嗎?⭐️⭐️⭐️
https://ilovejp.club/2003252/2020
⭐️索取日檢課程資料 https://ilovejp.club/ask...
⭐️吳氏日文LINE:https://line.me/ti/p/%40wusjp......
請搜尋ID: @wusjp
⭐️吳氏日文官網:https://www.wusjp.com
⭐️吳氏日文Youtube: https://ilovejp.club/YT
⭐️吳氏日文FB:https://www.facebook.com/wusjp5488/
⭐️吳氏日文 IG:https://www.instagram.com/wusjp5488
⭐️吳氏日文 Android APP https://ilovejp.club/app/YT
⭐️訂閱電子報https://ilovejp.club/newspaper
⭐️索取日檢課程資料 https://ilovejp.club/ask
#快速學日文 #50音 #日文動詞 #日文文法 #日文學習瓶頸 #五段動詞 #打工度假 #日語速成 #日語常用句 #日本留學 #日語檢定 #N5 #N4 #N3 #日文單字 #日語補習班#日文線上教學 #第二外國語 #快樂學日語 #日語句型 #敬語 #日本就業 #日本打工#日文
#日文字母 #日文自學 #日文五十音表 #日文五十音寫法 #日本就業 #日本地理巡禮 #兵庫縣

日本 古蹟 建築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雖然時間晚了,但開始了第一步。」睽違了20年,第一座國家級的攝影機構終於開幕,讓攝影作品有了第一個家。在歷經建築選址、修復,與攝影作品的田野調查後,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目前已收藏逾一萬件作品,是建構攝影文化的重大里程碑。而建築的前身為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為日本建築師 #渡邊節 在台唯一已知的作品,建築本身以及掛牌後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都背負著建構與延續歷史的使命。
本次「V-Touch展覽: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建築與設立意義」邀請建築文史工作者 #凌宗魁,從建築古蹟的歷史切入,到修復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與後續規劃,若台灣日後將會不斷面臨古蹟活化的考驗,參照攝影中心在古蹟轉換為文化場域的過程,有什麼細節可以參考?過去,台灣攝影史的建構多為由民間攝影藝術家各自點狀的努力,如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成立,是攝影文化發展的開端,攝影中心的定位為何?攝影中心目前最應該著手的事情有哪些,才能補足攝影在台灣長時間缺乏主要機構推動的歷史空白?關於攝影文化的影響則邀請Lightbox攝影圖書室創辦人 #曹良賓,分享對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產業觀察,以及對於該中心的展望。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 https://bit.ly/3v5AZWZ
📌下載「TW Art Guide 臺灣藝術指南」app,鎖定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現在展什麼?
ios版:https://apple.co/3sea61k
Android 版: https://bit.ly/2Ruykrx
📌相關閱讀:
臺灣百年攝影史,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典藏精選https://bit.ly/3sGvg8p
攝影界引頸期盼的國家級機構,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公布開館日期:https://bit.ly/3ehG9Zf
國家攝影中心臺北館正式試營運,將跨出臺灣攝影產業健全第一步:
https://bit.ly/3gnU9n7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張玉音 Chang Yu-Yin、許雲喬 Hsu Yun-Chiao
翻譯 Translator|趙士雄 Joey Chao
攝影 Photographer|王士源 Wang Shih-Yuan、蘇家弘 Su Chia-Hung
製片 Producer|白郡婷 Pai Chun-ting、蔡念栩 Tsai Nien-Hsu
剪輯 Edi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剪輯助理 Assistant Editor|蔡念栩 Tsai Nien-Hsu、劉禮瑜 Liu Li-Yu、陳美如 Chen Mei-Ju
調光 Colorist|王士源 Wang Shih-Yuan
混音 Re-Recording Mixer|鄭曉駿 Cheng Hsiao-Chun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凌宗魁 Lin Tzung-Kuei、曹良賓 Tsao Liang-Pin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
-------------------------------
🔹V-Touch 介紹
隨著媒介轉向帶來閱聽習慣的改變,《#典藏》延續「#ARTouch」的「Touch」精神,在未來定期出品的「V-Touch」中,將原先雜誌翻頁或瀏覽網站所留下的指紋,轉換為播放鍵,便是希望數位時代下的讀者,在「點擊」播放後,將此一觸覺,經由媒體的引介,穿透至影像中對「#展覽」、「#人物」、「#談話」、「#藝術史」等「觸摸」。而「V-Touch人物」系列將帶領讀者走進藝術家工作室,欲觸摸以揭開的過程面紗,除了是創作的實驗與勞動,更含括生活、養成及職涯的多維向度,藉此更為立體地理解藝術家及其創作脈絡。

日本 古蹟 建築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趁著春日,前往北投的丹鳳山,一探台北大師信仰的秘境—大師岩與法船石。看著google map嘗試著從普濟寺旁的小階梯未果,又從溫泉路天主巷往上氣圖走土路捷徑,難度太高。好乖乖地回到「熱海飯店」後方的步道進入丹鳳山。山雖小,但步道卻也沒有太好走,除了前段的水泥石階外,後半段幾乎亦是用木板、麻繩拉出來的一條山路,稍需攀爬。約莫30分鐘,並不久,就可以見到一處很有宗教史蹟感受的區域。一旁的爬山客自言自語:「這看起來好像以前是一個神社喔?!」的確,這裡跟日本常見的「密教+巨石」的聖地蠻相像。
.
▓ #大師信仰傳播的殖民路徑
.
1896年,隨清日戰爭結束,日本佔領台灣,各佛派從軍佈教,沿著殖民地化的路徑,建築寺院、成立靈場、宣傳教義,以對殖民地理番教化之用。初期來台佈教活動者有真言宗高野派、曹洞宗、真宗本願寺派、真宗大谷派、日蓮宗、淨土宗等六派,其中又本願寺派為大(范純武,1999)。
.
其中真言宗帶著強烈的日本密佛色彩,將崇拜空海大師的大師信仰,透過較具現實的傳奇故事,在台進行傳播。日本佛教也運用《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台北新四国八十八ヶ所写し霊場)的參拜慣習,在台北佈教。像是圓山站的護國禪寺、台北天后宮的石佛、北投普濟寺等都是目前殘有的靈場遺跡(中川未来,2016)。
.
▓ #溫泉鄉的宗教風景—北投真言宗石窟建築群
.
在《北投溫泉の栞》(田中均,1926,昭和4年)裡描述到北投溫泉風情,遊客若欲瀏覽周遭景色,可從山路登上東南方的巨大岩石,其雕刻著弘法大師像,即稱「弘法大師岩」。可能是明治45年(1912),弘法大師的信眾捐贈建造。是台灣少見的佛教石窟。周遭到處都可以看見日治時代的痕跡,整體形式也很有到日本一遊的感覺,像是大阪交野獅子窟寺。詳見姚巧梅老師翻譯的,片倉佳史的《台灣日治時代遺跡》(2002)。
.
至於寫著「台湾よ、永に幸なれ。」的網紅打卡點,台灣幸福石。文史工作者認為,這應該是日治時期民眾所刻。現被移到大師岩階梯入口處,還塗上紅漆。整個石窟遺跡已經被列入市定古蹟,也包含石燈籠、石碑、階梯、石垣等,大家去就不要自行隨意移動、刻畫啊~
.
▓ #神秘的法船石
.
許多遊客尋不著法船石,我也是。繞了半天,終於在一條岔路雜草中看見「大正石船」。1925年該石與建立之石亭,在地文史工作者傳為「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的石佛亭,因為上頭刻著「大正十四年」,後稱「大正石船」。不過,亭內的觀音像等,看起來並不像舊時古物,亭中堆放祭祀物、打火機,並在石上掛上「慈航普渡」的木牌,反倒看來有點雜亂。搜尋到網路上的舊照片,似乎遊歷者都很喜愛站立在上面遠眺北投。
.
▓ #很有日本風味的普濟寺
.
回過頭來講一個走錯的路徑,本以為可以從普濟寺旁上山,但寺院說小路不通。普濟寺初建於1905年,又名為「鐵真院」,戰後改名為普濟寺。寺中供奉湯守觀音,北投民眾都視這座佛寺為溫泉守護寺。佛寺保用台灣少見的日式風格,平面佈局保存極為完整,包括大殿及住持方丈宅院,簡樸淡雅、寧靜莊嚴。旁邊亭中還有一座「子安地藏」,建立於1931年。記得幾年前來訪時,尚未如今天這般修繕完整,長滿青苔的貼梯石牆,盛開的茶花,很適合清幽地發呆一陣子。
.
很久沒出國冒險了,沒想到台北市中,就有一處可以運用半天來探秘的地方,也充滿著日治時代的痕跡。整個北投在這幾年也變得非常美麗,頗有回復到某種想像式的、懷舊式的日式溫泉鄉情懷。甚是喜歡。
|
延伸閱讀:
.
#大阪交野獅子窟寺: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177805849073705
.
#西門町宮廟中的弘法大師(一):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481817682005852
.
#西門町宮廟中的弘法大師(二):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548311222023164
.
|
參考文獻:
.
1. 范純武. (1999). 日本佛教在日治時期台灣 [蕃界] 的佈教事業--以真宗本願寺派為中心的考察. 圓光佛學學報, 253-278.
2. 中川未来. (2016). 植民地台湾の四国八十八ヶ所写し霊場 (特集 近現代の四国遍路). 四国遍路と世界の巡礼= The shikoku henro and pilgrimages of the world, (1), 43-50.
3. 片倉佳史. (2012). 台北の歴史を歩く (その 16) 北投温泉を歩く (その 2). 交流: 台湾情報誌, (860), 17-27.
4. 片倉佳史(2002),姚巧梅 譯。《台灣日治時代遺跡》。玉山初版。
|
#週末去踏青

日本 古蹟 建築 在 [轉錄]京都古蹟保存經驗& 台灣日治時期建築概論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NTURC 看板]
作者: CrazyEditor (瘋狂編輯) 看板: NTURC
標題: 京都古蹟保存經驗 & 台灣日治時期建築概論
時間: Mon Sep 24 15:33:37 2001
京都古蹟保存經驗 & 台灣日治時期建築概論 2001.4.26
台科大 王惠君副教授 主講 / 古研社 宏彬 整理
───────────────────────────────
一、京都古蹟保存經驗
我們都知道日本京都的城市景觀相當優美,從任何一個角度拿相機拍照,拍出
來都是令人讚嘆的美景,充滿了悠遠古老的氣息。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京都的古
老建築-許多古蹟、甚至民房,都保存的非常完整,京都的居民們就生活在其中
。人的活動,使處處古蹟的京都成為一處「活的古蹟」,這是與其他地方的古蹟
大不相同的地方。
為什麼京都能夠將古蹟保存得那麼完整?
我們知道,在很多地方,古蹟的保存和城市的經濟發展,通常是互相衝突的。
保存一間老房子,可能就必須捨棄一棟摩天大樓,以及其所帶來的誘人商機,因
此每當政府傳出消息要新指定某處為古蹟時,通常就是那處古蹟的大危機,可能
消息傳出後的一夜之間,地主就雇重機械把它拆了,以免被政府指定之後,好好
的一塊地,什麼事都不能做。
但是在京都,我們卻可以見到,滿城的老房子和古蹟(日本稱「文化財」),
反而是京都現今的魅力和經濟動力所在,源源不絕的觀光客為了古佛寺和古樸的
風景而湧入京都,盤桓一番之後留下感動、讚嘆、和消費。
究竟當初,是怎樣的遠見,才讓京都在經濟發展的高度需求之下,還能保有這
番面貌?而又何以京都的居民們,幾近大多數都能體認到此一重要性,而高度配
合城市面貌的保存和完整性?這些問題,就是第一部份的重點所在。
<都市景觀為什麼會被破壞?>
台灣經政府指定的古蹟也不少,但是卻鮮有如京都般的完整感。台灣的都市,
早先在興建新房舍的時候,都是毫無章法地,看屋主或政府喜歡什麼樣的建築就
蓋下去,而且因為地狹人稠,必須對都市中每一寸土地做最大的利用,因此經濟
發展後,大樓林立,遮天蔽日,高低參差、良莠不齊的建築,對都市的天際線造
成很大的破壞。近來建築師的教育中,都有加進了「設計建築要搭配附近景觀」
的要求,但並不是所有的建築師都會真正去做到,所以雖然已經有改善,但總體
效果仍不明顯,尤其在越小的城鎮越見零亂。
除了建築物的設計時的影響,污染、招牌、垃圾、攤販等等,也都對台灣的都
市面容造成相當大的破壞。有人戲謔道:「台灣古蹟的特色是-小吃、攤販、和
垃圾。」充斥在古蹟周邊街道的流動攤販,觀光客隨手拋棄的飲料食物包裝袋,
一大堆自稱正宗老牌的小吃,都大大減損了古蹟的風味。以台南市為例,府城台
南,算是全台灣在古蹟保存方面做得最好的地方了,但其古蹟周遭,仍是有不少
攤販;而台南古蹟的左近,往往就是高樓大廈,不能一眼就看到遙遠的天邊,看
不到遠山,看不到夕陽。這些對古蹟的整體景觀都是頗大的缺憾。
<鎌倉市的市民運動(1964年)>
鎌倉市有一座「鶴岡八幡宮」,座落在市區北方的一條街尾,八幡宮後有一座
山,整片山林未經開發,是一片很純粹的綠,襯在八幡宮的背後。1964年,鎌倉
當地傳出八幡宮後的山已經被建商買下,即將興建高級住宅大廈,引起當地居民
意陣議論,認為此舉將破壞八幡宮的景色,而一旦被視為鎌倉地標的八幡宮美景
被破壞了,鎌倉市的精神也將不存;於是鎌倉市民聯合起來,向建商反映。然而
建商買了土地,就是要蓋房子好賣錢,甚且,建商是合法買下土地,合法申請興
建房屋,政府也不能以「違法」事由阻止。既然政府無法阻止,居民們之中有人
提議,先請建商暫緩施工,大家集資向建商買下那座山,以合法手段解決;並且
在大佛次郎領銜下,成立「財團法人鎌倉風致保存會」,將鎌倉市民運動的精神
推廣到維護各地文物古蹟。建商也答應了居民的條件,完美地解決了這件事。
<古都保存法(1966年)>
此一事件帶給日本全國極大震撼,至此日本國民和政府才體會到既有法規的不
足-以往指定文化財,都只著重於該文物本身,所謂「點」的保存,而沒有兼顧
到周圍景色的維護,即「面」的保存,如果此後再有類似的事件,恐怕不是每個
地方的居民都能團結起來,那麼日本各地的景致將逐漸被破壞掉。於是在鎌倉市
民運動過後不久,1966年日本政府就通過了「古都保存法」,並且開始逐年編列
預算,向民間收購山林、土地,以維持日本都市景觀的美好。由於日本此一行動
開始得早,在地價還低的時候就由政府買下了許多土地和山林,才得以保有如今
令人稱羨的日本山水。
古都保存法中,針對日本的幾個古都-鎌倉、京都等都市,規定了建設上的許
多限制,例如京都的新建房舍在某些區域不得高於限定高度,建築師在設計的時
候,必須顧慮到對整體景觀的影響,即使是舊房子要修繕,也不能改得太突兀。
因為觀念推行得早,又恰好在日本國民開始體認到古蹟保存的重要時,配合度很
高,是以多年經營下來,京都的整體風貌保存得相當完整;時至今日,當地居民
都已將「建設時要注意整體市容」視為理所當然的事,要再推行什麼保護運動也
就更容易了。
<傳統建築物保存地區(1975年)>
稍後,日本政府又推行另一項政策,將文化財的保護由「點」擴展到「面」。
其中一項是「歷史建築登錄制度」,針對主要文化財附近的老房子和建築物,由
學者在各地找到值得保存的建築,由政府和該建築擁有者協商,徵得擁有人同意
,將該建築列入保護名單,若該屋主不同意,則政府也不能強迫;列入保護的建
築物,屋主在進行任何整修之前,有通知政府主管單位的義務,但無需政府同意
才能整修,所以實際上,該屋主答應與不答應將房屋列入保護,就只差在有沒有
通知政府的義務而已。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是因為在列入保護過程中
,政府會派人與該屋主詳談古蹟保存的觀念,屋主無形中就會將整修的影響考慮
在心中,當屋主有意整修時通知政府,若主管單位的人員熱心點,也許會勸說屋
主盡量不要更動原貌,如此增加了許多防止歷史建築物被破壞的機會,也讓使用
、擁有該建築物的居民更加了解古蹟保存的意義,是個相當高竿的手法!
此外,日本都市中的綠地也是一項特色。日本都市中的綠地,讓人一踏進去就
有脫離城市的感覺,很純粹很完整地具有讓都市居民改換視野的效果。這是由於
當地居民在長期觀念薰陶下,在要興建新建築前,都會考慮到是否會破壞當地景
觀,例如明治神宮,它甚至不是政府指定的文化財,因為它根本就不會有被拆除
的危險。指定古蹟或文化財,是因為該古蹟或文化財有被拆除的危險,因此指定
是一種保護的手段,而既然沒有拆除的危險,根本就不需要指定。這方面也許是
台灣可以效法的地方。
<台灣的古蹟保存>
台灣的古蹟保存制度,大體上學自日本,因此也有「歷史性建築物保存方法」
,但是由於推行得晚,政策不夠完整,加上台灣民眾對古蹟維護的觀念,多停留
在「政府的事」或「專家的事」,是以成效不彰,惟近來在各地老街的指定保存
計畫中,多有民間團體逐漸加入,如桃園縣大溪鎮「草店尾文史工作室」的「大
溪之寶」活動就是極為成功的一例。
台灣的古蹟保存,另有一個大問題-都市整體面貌難以建立。台灣開始指定古
蹟的時候,已是民國七十年代,各都市中新式的鋼筋水泥建築充斥。台灣本是一
個移民社會,沒有歷史悠久的古都,台南也不過三百年之久,每一時期的統治有
不同的建築式樣,其中只有日治時代有過都市規劃,到了民國七十幾年,首批指
定的古蹟名單,也多在宮殿式、孔廟、政府機關等權威性、大規模的建築物上,
毫無整體市貌保存的計畫。以台北市為例,再過十幾年到了民國八十六年,政府
修改「文化資產保護法」廣泛地針對歷史性建築物保護的時候,只能說為時已晚
,台北市內高樓林立,嚴重破壞了天際線,整體市容雖然有不少設計優美的建築
,但卻沒有協調性;另外在台北周圍的山坡地,也蓋滿了所謂「高級住宅」和習
俗造成的墓地,使得城市的遠景也坑坑疤疤。現在雖有心要塑造整體市容,要花
費的心力豈止千百倍於京都、鎌倉。
<其他地區>
英國也有類似日本的經驗。
在歐洲,傳統的建築物都是石塊砌成,厚實而耐久,歷千百年不壞,而且石造
的屋宇拆除不便,因此大部份都保留得很好,即使工業發展之後,對大樓的需求
也多在新興工業城市,對古蹟的破壞不大,故歐陸各國,對古蹟保護的意識並不
很早興起。直到二次大戰之後,各國政府從戰亂的殘破中重整起來,才發現在戰
爭中,古老文物受到破壞的程度之重,才開始對古蹟和歷史文物積極有積極保護
的行動。
英國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人口大量往都市集中,尤以倫敦為甚。當時英
國的人口分佈狀況是:大部份的人散居在鄉間,十幾戶到幾十戶形成一個村落,
每個村落之間有相當的距離,因為農業社會若沒有足夠的土地,是無法養活既有
的人口的,故當時英國的景觀,城市之間是相當寬闊的一大片綠野和森林,上面
點綴零星農家。然而人口開始向都市集中之後,都市原有土地不足容納人口,便
要向外擴張,於是砍伐城市外圍的樹林,雜亂地興建起工廠和工人住宅。
當時有些人便開始起來呼籲,若是再這樣漫無章法地任城市擴張,英國的城市
將會失去原有風貌,成為只有一堆污染的地方。於是他們成立了「英國信託基金
」,從英國各地募集資金,收購都市周圍的綠地,因此英國也保有許多綠地。
和日本不同的是,日本有政府介入,而英國信託基金自始至今就是民間的運動
,而且正因為起於民間的風潮持續至今,英國的居民將此等都市風貌保護行動視
為生活的一部份,視為一種休閒活動,因為是休閒活動,所以更能歷久不衰。
<再談台灣>
正如前言所述,古蹟的保存和都市發展,通常是互相牴觸的兩回事,而古蹟一
旦被指定了之後,一切建築上的修繕、更動都需要經過政府審核,當然更不可能
改建為樓房或商業大樓,因此地主們常在指定消息傳出之後,就趕忙把房子拆了
,反正還沒指定為古蹟的時候,「我拆我家的房子,政府管不著。」因此城市中
的文化遺跡就一處一處減少了。
也許台灣的政府在指定歷史性建築物的同時,也應該參考日本和英國的經驗,
運用手法使居民也參與其中,獲得認同,並促進廣泛大眾對古蹟保存和都市整體
面貌規劃的了解,如此從生活中做起,不要讓古蹟保存的行動只是政府和學者高
高在上一頭熱,也許這樣台灣的古蹟保存會更有希望。
--
只能說慶幸...
這一篇我有存檔....
不然四千字的記憶體就浪費了...: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HE ANGEL NEVER SLEEPS @ GODOT THEATR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50.17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63.20.253.10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