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戴口罩來運動】#廢氣汙染 #台北市
今日環境保護意識進步,
早期的嚴重工廠污染已漸為人淡忘。
看到老照片中,42年前的台北市區,
還有工廠終日運轉,排出廢氣威脅國小師生健康。
戴著口罩運動不是今日才有的事,
雖然原因不同,回首過往,
你有什麼感觸呢?
日期:1979/3/9
圖說:台北市松山國小學童,每日身陷附近工廠排放廢氣汙染的空氣當中,學童戴起口罩上體育課表達抗議。
來源:聯合報
攝影:徐燦雄
歷史新聞
【1979-03-11/聯合報/03版/】
松山國小罩濁煙 師生無語問「灰」天!
半數以上罹染.喉頭鼻腔毛病.紛請轉學調職.不堪常期污染
【本報記者周萍、趙南雍專訪】初到台北市松山國小附近的人,很容易把天空中灰濛濛的一片當作濃霧,等弄清楚了竟是工廠排出來的廢氣,不禁訝異的蹙眉掩鼻,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松山國小近三千位學童,百餘位教職員,卻天天呼吸這些嚴重污濁的空氣。
去年,松山國小遭受空氣污染危害的情形,經過本報披露,曾引起有關單位重視,並即謀求改善。但是,時隔九個月,確實改善了嗎?目前,和松山國小東側毗鄰的三家工廠,永明鐵工廠配合該校作息時間,白天停工,夜晚操作。永和鐵工廠及寶山磚廠排放的含金屬氧化物的黃濁色煙,及黑煤煙,仍然每天隨風飄向該校每一個角落。晴朗風勁的天氣,濁煙倒還容易揮散,陰雨或無風的日子,灰濛濛的廢氣就籠罩整個松山國小,滯留不去。一片朦朧中,從校園這端竟然無法看清楚對面距離四十公尺的三樓教室。
教室門窗上的玻璃每天蒙上褐黃色的一層物質,粉白的牆壁也薰成灰黑色,課桌椅不到半天就舖上一片灰層,清潔工作令教師和學生感到頭痛。建成甫一年的游泳池,看台欄干已受廢氣侵蝕的斑鏽不堪,雖然每天由校工做清潔工作,水面還是飄浮著黑煤渣,池底總是一道黑垢,刷不勝刷。
事實上,根據最近的各區污染測定結果顯示,台北市空氣中浮游塵、落塵量、鐵板腐蝕度,仍以松山、南港區最高。而松山國小附近的落塵量仍然高居松山區首位,每平方公里達二十二點多公噸,較去年未見降低。 最叫人擔心的,是金校學生的健康問題,林宗源校長嘆氣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他們的健康也是國家的財富啊!
去年,松山國小曾作了一項全校學生健康狀況的統計,發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學生患過氣管炎,百分之六十學生經常咳嗽或喉嚨不舒服,百分之十的學生上課經常有頭暈現象。據該校教師們最近觀察,這些情況目前並未改觀。三年一班學生章上林和陳念平說:上課時,常有帶瓦斯味的黑煙飄進教室,聞了就耍咳嗽、喉嚨痛。同班同學嚴心逸上星期甚至還流鼻血,醫生說是得了過敏性鼻炎。 二年四班的王杏如也是一嗅到廢氣煙霧就不停的咳嗽,有時戴上口罩也沒用。另一位同學李松樹,則是經常頭暈、噁心,等「臭臭的煙」消失後就好了。
一年級的曾繁華小弟弟,去年才進松山國小就讀,那時身體沒有一點毛病,現在卻已患了嚴重的鼻塞,必須天天用藥。曾小弟弟的父親說:他一開學鼻病就發作,寒假期間不上課在家,症狀就輕了許多。 家長們心疼子女健康受摧殘,要求轉學的愈來愈多。上學期已轉走五十六個學生。這學期至今也有三十二人轉至其他小學,據該校教務處說,轉學的理由至少三分之二是基於無法忍受污染的空氣。
松山國小八十多位教師中,到校服務滿一年以上的,多少都有呼吸系統疾病。教社會科的高老師有嚴重鼻竇炎;上六年級課的曾姓老師經常喉嚨作痛,肺部難過;教美勞的董老師則氣管過敏,老是咳嗽,有濃黑色痰;林宗源校長更是經常隨身攜帶鼻孔通霧器。
由於松山國小教師們經常前往公保醫院聯合門診中心耳鼻喉科求治,該中心李宏信醫師曾開玩笑地說:『松山國小的教師一律特別用最好的藥。』他並且贈送數本自著的「淺論耳鼻喉病」給該校全體教師,囑咐他們多吸收有關知識,以對抗烏煙瘴氣的環境,保養健康。
教師們忍受不住廢氣薰染,多萌去意,上學期就有近十位教師請調他校,由於積分的資格限制,僅有兩位調成。對於污染禍源的工廠,有關單位雖然一再管制、罰款,黑煙還是照冒,工廠方面不願花幾十萬元裝置處理廢氣的設備。市政府輔導污染性工廠遷移至桃園大園工業區的計劃,又因為電力線路費用等問題,還在作業階段。經濟部、市政府、工廠各有苦衷。何時重見新鮮空氣,松山國小師生只有無話問「灰」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9的網紅容海恩 Eunice Y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法會於3月29日辯論無約束力議案,促請政府改善九龍東公營醫療服務。我認為,在討論九龍東公營醫療服務的時候,只考慮九龍東居民的醫療需要是不夠全面,有必要同時考慮同一聯網所涵蓋的其他醫院,以及相關地區人口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要。九龍東聯網涵蓋的醫院只有三間,是各聯網中最少,而由於將軍澳區人口持續增長,對...
方逸華門診 在 新北市議員黃俊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再現確診案例
#衛生局務必加強宣導疫苗解除民眾隱憂
#華航機師染疫本土疫情狀況加劇,新北市國際學校有2位同學採檢後,確認 #血清抗體陽性。衛生局進行 #疫調作業,匡列接觸者擴大採檢範圍,全面採檢,兩個案初步匡列共193人,並要求自主健康管理。
1.衛生局應該組成「緊急應對小組」來積極追蹤疫情的最新狀況
2.這兩位血清抗體呈現陽性的個案,為抗體陽性機師家人,對於衛生局先前是否有接獲到情報?做相關的預防措施?#顯然是未掌握的
3.假若 #驗出血清抗體人數在上升,我認為衛生局必須有應對的策略!包含「匡列人數更嚴謹的列編」、與「環保局」評估配合更大範圍和精準的消毒、若有更大規模的檢採學校的停課問題 #需要與教育局 研議討論。
4.對於民眾預期心理提高的疫苗施打率,衛生局不能 #以此安逸,必須加強宣導疫苗的實際面,解除民眾的恐懼和隱憂(可能的風險、副作用)真正的提高施打率!
5.局長回覆目前開放到第六類公費疫苗,尚未包含 #教職員工 ,我認為必須研議校園的相關方案!校園也是群聚的重要場所之一。
6.施打自費疫苗必須再有旅遊醫學門診的醫院,#全台僅有31間醫院,新北只有亞東、慈濟醫院,必須要持續地擴大以提高民眾的方便性和施打意願!
新聞連結: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58/5419866
方逸華門診 在 相太醫的復健門診-陳相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生很多事都是很麻煩、很累的!
👆沒有做一件事就可以輕輕鬆鬆,一勞永逸的!
👆健康更是如此! 維持健康是要不斷的努力,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
🤸♀️35歲有氧老師,因為下背痛的問題看了我4年了,除了椎間盤突出的問題還有腰椎長時間在高強度的運動下,造成的腰椎韌帶的不穩定,只要他教課一多,腰就會開始不舒服,他就來找我,做了復健拉腰,就會改善,如果腰痛比較嚴重,就會做葡萄糖增生療法,通常做完他都會好一陣子又可以繼續教課。
直到最近,他的朋友說要不要再去大醫院檢查一下,為什麼腰痛一直做復健也沒有好,看看有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 去了大醫院腰椎MRI顯示只有第四節椎間盤突出,沒有其他嚴重的問題,外科醫師告知他做復健沒有用、打針也沒有用,建議開刀換椎間盤加上支架,比較”一勞永逸”趁年輕開效果比較好,他去了另外一家醫院,外科醫師也是說拉腰浪費時間,開刀一勞永逸,但是開完不保證好,但是可能不能再教有氧的課和重訓! 天啊!這對一個喜歡運動的有氧老師有多大的衝擊,開完刀就必須放棄他做喜歡的運動。
🙋♂️他來我的門診來諮詢我的意見,我看了一下MRI 和報告其實並沒有很嚴重,椎間盤只有一點脫水也沒有明顯的髓核破裂,有氧老師的臨床症狀也沒有開刀的症狀如📌1.腿沒有力📌2.步態不穩📌3.大小便失禁📌4.復健半年依舊疼痛難耐。以上的症狀其實他都沒有,再加上每一次幫他做完腰椎周全式增生療法注射,他都會好到像沒有腰痛一樣,又可繼續教課和重訓,當然他的腰痛其中一個原因是椎間盤突出,但是還有一個大的原因是腰薦椎韌帶的弱化失衡,所以他在注射完增生療法後會增加腰椎的支撐度,疼痛也會改善。
🙋♂️他問我是不是開完刀,就不會痛了,我說醫師很難保證你開完刀會不會好?還是會更惡化?我反問他,難道開完刀你就不用繼續強化你的下背,還是單純認為開完刀,就可以解決一切,一輩子也沒不會腰痛,如果換完椎間盤還是疼痛,釘完鋼釘後遺症又很多,生活品質下降又不能做運動,會比現在好嗎? 人生最精華的就是30-50歲,可以經得起一次意外嗎?
👨⚕️很多腰椎間盤突出的病人,都懶得做復健治療、懶得做運動、懶得去調整日常生活錯誤的姿勢,只想有沒有最快的方法,會不會刀開一開就好了。
🖥根據研究顯示80%的下背痛是找不出原因,也很難用椎間盤突出去解釋所有疼痛,70-80% 沒有下背痛的病人,MRI卻顯示腰椎間盤突出。
💡很多人都想要一勞永逸的方法,但是人生很多事都沒有快捷鍵,健康更是,都需要努力,一步一步、按部就班才能達到效果。
https://crclinic072.com/column/columnist/content/41
#大安區宏康復健專科
#再生醫療
#物理治療
#運動訓練
#健保特約診所
#宏康復健團隊
#信義路四段134號1F
#預約專線02-27550134
方逸華門診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立法會於3月29日辯論無約束力議案,促請政府改善九龍東公營醫療服務。我認為,在討論九龍東公營醫療服務的時候,只考慮九龍東居民的醫療需要是不夠全面,有必要同時考慮同一聯網所涵蓋的其他醫院,以及相關地區人口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要。九龍東聯網涵蓋的醫院只有三間,是各聯網中最少,而由於將軍澳區人口持續增長,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帶來頗大壓力。要改善九龍東的公營醫療服務,政府應同時加強將軍澳區公營醫療服務,包括在將軍澳南增設普通科門診、在將軍澳醫院增設婦產科服務及加強公營牙科服務等。我希望政府能夠採取更多適切措施解決醫療服務不足的問題。
以下為我的發言全文:
根據醫管局網頁的資料,醫管局推行醫院聯網的主要目的,是「確保病人在同一個地區內,獲取優質的持續治療,不論病患過程中有任何需要 ─ 由發病、療養、復康以至出院後的社區護理等 ─ 都能得到優質的持續治療。要達至此目的,每個聯網的醫院運作均需理順補足,令聯網內的醫院能合力為區內社群提供全面和互相配合的服務。」換言之,在同一個聯網下的各間醫院,它們是以合作和互補的形式去服務有關地區的人口。
九龍東聯網涵蓋的醫院數目,是各聯網中最少,只有三間,包括:基督教聯合醫院、靈實醫院和將軍澳醫院,主要服務觀塘,以及新界東的將軍澳和西貢區的居民。事實上,近年將軍澳區人口急速膨脹,目前將軍澳人口已高達40多萬,未來仍會持續增加,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將會帶來頗大壓力,所以當局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將軍澳區公營醫療服務,應對區內人口急速增長的需要。
主席,我跟將軍澳一些區議員了解過,現時將軍澳南區現時未有普通科門診服務,居民日常生病,就只有到將軍澳北的普通科門診診所求診,但原來不少將軍澳南區的居民,尤其是老人家,因為住所與將軍澳北的門診診所距離較遠,他們不想長途跋涉、花大半日時間,所以寧願有病都唔睇醫生,結果有長者因此小病變大病。所以,將軍澳居民希望當局盡快兌現過去承諾,在將軍澳南增設普通科門診,為居民提供應有的公營醫療服務。據了解,當局已於將軍澳第56區預留用地,供基層醫療服務長遠發展之用,希望當局加快在這幅預留土地上興建普通科門診診所,回應居民訴求;同時亦希望當局增加將軍澳現有普通科門診的名額,以及優化和提升現有的門診電話預約系統,相信對紓緩九龍東聯網的普通科門診的壓力會有不少幫助。
此外,將軍澳醫院原來的設計是可以提供婦產科服務,但多年來因為人手不足,所以至今只能提供婦科,產房服務仍然欠奉,將軍澳區的孕婦要生小朋友,往往要到聯合醫院生產,不但對將軍澳區年輕夫婦帶來不便,同時亦增加了聯合醫院婦產科的壓力。
同樣情況,將軍澳區居民要睇牙科門診,只可以選擇到西貢方逸華牙科診所或觀塘賽馬會牙科診所求診,雖然是跨區,但對於將軍澳居民來講,西貢和觀塘的牙科診所已經是最近的選擇。不過,由於牙科門診名額有限,所以將軍澳居民包括不少長者,他們要成功接受牙科門診服務一點也不容易。
事實上,現時本港的公營牙科門診服務是嚴重不足,我知道這項服務並不是醫管局提供,而是由衛生署負責,衛生署將牙科服務納入其中一項主要服務,目的是要為市民提供促進口腔健康、預防及治療牙患的服務。但經過多年本港公營醫療服務的發展,我一直有疑問,究竟政府有否將牙科納入公營醫療服務的範疇?如果有,相信不少市民都會遇過這種情況,在有需要睇牙科的時候,總是不知道應該去哪裡求診,不知道哪裡有政府牙科診所。歸根究底,我認為因為政府過去忽略了市民對牙科服務的需要,甚至可能是希望依賴私營牙科服務,如果是這樣,政府實在是不負責任。
主席,本港公營醫療系統向來被指人手不足。根據食衛局答覆議員就2016/17年度開支預算的相關提問,截至2014年3月底,九龍東聯網共有627名醫生,醫生與區內人口的比例,每1000人只有0.6名醫生,而每1000名65歲以上長者只有4.1名醫生,無論是醫生與整體人口的比例,抑或與長者人口的比例,九龍東的數字都是醫管局7大聯網之中的最低。至於護士的比例,同樣亦是7大聯網中的包尾,顯示九龍東聯網醫護人手不足問題,相對其他6大聯網更為嚴重。
我希望,藉著這項議案,政府能夠正視和採取適切措施,紓緩現時將軍澳區公營醫療服務不足的情況,包括加快落實在將軍澳南區興建普通科門診、加強新界東的政府牙科服務、把將軍澳醫院的婦科擴充至婦產科,以及加快完成聯合醫院和靈實醫院的擴建計劃,進一步加強九龍東聯網的公營醫療服務,應付人口增長和人口老化的實際需要。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

方逸華門診 在 西貢萬年街方逸華普通科門診診所地下候診室... - 撲水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謝謝Wesly 報料: 西貢萬年街方逸華普通科門診診所地下候診室提供18.9L 大樽裝飲用水水機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五08:30~17:00 星期六08:30~13:0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