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全球熱錢其實很充裕,股市和房地產持續增溫,只要美國和歐洲央行沒有收錢,整顆地球的大都市房地產,較高機率都會是上漲趨勢。」
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等外電報導,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日公布,5月美國成屋中價比2020年同期跳升23.6%至350,300美元,增幅及中價皆創歷史新高紀錄,每地區的房價都呈現上漲趨勢,歐洲房市也很熱。荷蘭中央統計局公布,5月成屋價格的年增率多達12.9%,創2011年以來新高。5月房產成交量則為16,126棟,比2020年同期萎縮12.1%。歐洲央行(ECB)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第四季歐元區房價年增5.8%,創2007年年中以來最大漲勢,德國、法國及荷蘭貢獻2020年將近四分之三房價增幅,房價上揚、價格親民的房屋短缺,令歐洲數國大型商業地主犯眾怒。愛爾蘭規定,12個月內購買十棟以上房屋者,需支付10%印花稅,希望制止投資客買進大量房產。德國最大住宅房產商Vonovia及對手Deutsche Wohnen規劃的180億歐元合併案,促使不少人呼籲政府對房租設定上限,甚至將這些企業收歸國有。
歐洲議會荷蘭籍議員Michiel Hoogeveen本週即在質詢ECB總裁Christine Lagarde時表示,年輕人及中產階級如今被迫參與這場老鼠競賽(rat race,指你死我活的競爭),在過熱房市支付過高價格。他痛批,ECB慷慨實施印鈔及低利率政策、支撐歐元區弱國,是造成此現象的罪魁禍首,Lagarde回應,整個歐元區並無信貸引發房市泡沫的強烈訊號,但部分國家及城市的住宅市場確實有些脆弱。
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Robert Kaplan最近警告,房價已來到「歷史偏高」的水位,投資客已開始買進大量住宅,他寧可把輕輕放掉油門的時間點提前一些,也不要延後,如此才能因應(房市與金融市場吹出泡沫)風險,FED也可藉此避開未來恐須踩剎車的窘境,美國房地產市場續火熱,全美成屋房價已連續110個月上漲,3月Case-Shiller全美房價指數比2020年同期大漲13.2%,創下七年最大漲幅,同時,美國3月成屋庫存僅107萬戶、成屋庫存月數僅2.1個月,創下歷史新低。
隨著消費者物價大幅上揚,全球央行官員必須努力抗拒升息的誘惑,但房地產榮景可能使這個任務更加艱鉅,挪威央行已表示,將調高利率以抑制房價高漲,而此舉可能促使他國央行跟進,美國聯準會(Fed)官員預估可能在2023年升息,一度引發股市震盪。
緊接著挪威央行表示,幾乎肯定將在9月升息,遠遠領先聯準會以及3月率先驚動市場的紐西蘭央行;已開發國家有較多餘裕將利率維持在低檔,因為受到大宗商品價格和美元波動的衝擊比新興市場國家少很多。但挪威央行在聲明中表示,關注房價大幅上漲,世界各地的住宅市場正在上漲,挪威房市的泡沫早在疫情前就已浮現,自2020年1月以來房價已上漲12%;同一期間,美國、英國及德國房價上漲15%、13%和16%,而在中國,房市再度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關鍵動力,理論上,各國央行依據通膨決定利率走向,而聯準會更注重失業率。但自2008年爆發次級房貸危機後,許多國家的官員也開始將金融失衡納入考量。
許多華爾街專家也指出,房價上漲導致家庭增加住房成本,使得當前的通膨上漲,不太像之前所認為是屬於暫時現象。住房成本在通膨組成因素中占有很大權重,以至於在剔除大宗產品相關價格後,只要房價的小幅上漲,都會成為美國、英國及歐元區5月通膨率上揚的最大貢獻者。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5545850
https://ctee.com.tw/industrynews/consumption/478649.html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1/06/23/european-house-prices-hit-record-highs/
新興市場國家2023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3/4 Bloomberg新聞摘要
<美洲新聞>
不願再見到債券市場動盪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再次重申寬鬆政策不會太快結束
眾院刪減版本送交參院延宕 拜登1.9兆紓困計畫參院表決恐推遲至週末
從中南美跨境而來的難民激增擠爆收容所 美國總統拜登恐面臨南境的人道與政治危機
美國前副總統潘斯默認拜登當選惹毛川普 川普幕僚稱2024再選不包括潘斯
Space X最大型火箭試飛後成功著陸 但降落後沒多久即爆炸起火
世界肥胖聯盟報告指出 平均體重過重的國家新冠死亡率也較高
聯合國計算全球糧食價格攀至六年來新高 新興市場國家增加幅度尤其高
加州、德州和密西根州修改疫苗政策 加州將把40%疫苗留給疫情最嚴重的區域居民
美國衛生官員呼籲德州、密西西比州民眾 持續帶著口罩
紐約市宣布到四月底以前的疫苗劑量 將足夠整個城市的人口接種
<歐洲新聞>
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公布增稅計劃 保證”高收入者才會加稅”
英國再砍40億英鎊公部門預算 首相強森終止撙節措施的承諾破滅
99歲的英國菲利普親王現況 白金漢宮宣佈表示已成功度過心臟療程
英國衛生單位表示 將以快速通道批准新冠變種病毒疫苗的申請
歐洲藥品署已開始審核俄羅斯製的史普尼克疫苗 為通過該支疫苗邁出一大步
芬蘭單週新冠確診病例創新高 境內醫療院所全數處於緊繃狀態
德國逐步解封 但除了美髮院之外 飯店餐廳及非必需的大賣場仍將維持關閉
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蒙地內哥羅 不得已請求軍隊和警察協助實施抗疫限制
蘋果線上商店在英國面臨反托拉斯調查 要查蘋果作為市場強者是否限制了其他商品的競爭
<亞非中東新聞>
日本銀行股票連續四個交易日漲停 光是本週市值就增加將近一倍
澳洲研究機構指出中國試圖貶低BBC節目 顯示北京為西方觀眾量身訂做的宣傳手法越來越縝密
美國想把氣候議題切割出來 與中國間的氣候會談不宜牽扯台灣和貿易等議題
緬甸局勢緊繃 新加坡建議公民趁著還有機會時迅速離開緬甸
福島核災十年過去 綠色和平報告指出該清掃的區域仍處於輻射污染的狀況
新加坡擬在2030年以前設置六萬個充電站 2025年以後不再核發柴油車行照
人權團體自由之家報告 將全球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印度降級至「部分自由」
澳洲提出10年13億美元計畫 要降低中國在全球礦物供應鏈的控制力
阿提哈航空去年一整年營運損失增加一倍 預估至少要2023年才有轉機
仗著可迅速取得並且有機會國內生產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選用了大陸國藥集團生產的新冠疫苗
新興市場國家2023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轉!中國今天如此巨大的發展成績是從何而來,大國崛起難道真的是靠國運嗎?】
作者: 六爺阿旦
今年的世界有點不比往常,病毒的沖擊之下,給世界各國有了一次公平的考驗,到現在今年已經過去大半,全世界突然發現,中國不光是疫情控制的好,經濟增長也拿了第一,這跟過去西方媒體宣傳的感覺完全是兩個味道,很多人都在想,到底是怎麽回事?是中國做的太好,還是偶爾我們襯托的好?
其實關於中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發展成績,一直以來就有很多疑問,包括我們國內也是如此,對於這個問題是如此的困惑,以至於有人認為是咱們國運太好,我也很好奇,我們的今天是從何而來,難道真的是靠國運嗎?
我回顧了二十年來中國的發展歷程,與同時期,由美國主導的全球主要政策變化作為參照,進行了一次對比,正好是作為舊文《二十年來,美國在三個關鍵點上錯誤的選擇,才導致了今天的局面》的下篇,來給出一個我認為的答案,看看到底是依靠所謂的國運,還是靠我們自己努力?
我把這二十年的時間,按照關鍵節點,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2001-2007年,2008-2015年,2015年之後。相信大家看了之後,對於我們的發展為什麽能夠成功,自然會有一個答案。
2001年:美國百鳥朝鳳,中國猛虎歸山。
2001年,對於中美兩個國家來說,都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個年份,這一年分別發生了兩件大事,對美國來說是遭遇了“911事件”,對我們來說,是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那時候蘇聯解體,遺留下的資產被美國帶頭瓜分一空,美國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文化軟實力,都傲世全球。
那一年中國又是個啥發展水平呢?我們2001年的GDP僅僅只有1.3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六,而美國是10.6萬億美元,理所當然的世界第一,那時候美國的GDP是中國的將近8倍,是這二十年來差距最大的時刻。那個時候,美國要是有人說中國會威脅到美國的地位,別說美國人不信,中國也沒人相信。
美國當時聲望如日中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得意的時候,被人用飛機把標誌性建築世貿大廈給撞沒了,美國舉國上下氣抖冷,由此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全球反恐戰。之後又在2003年,發動了第二次伊拉克戰爭,這兩場戰爭最後都成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阿富汗戰爭持續了13年,伊拉克戰爭歷時7年多,兩場戰爭下來,據測算耗費最少超過6萬億美元的真金白銀。
而另一邊,趁著美國打仗,中國最終通過談判,趕在年底之前,加入了世貿組織,那一天是2001年11月10日。之所以在歷經多次波折之後能最終加入世貿組織,正是因為口頭上對於反恐戰爭的支持,讓美國卸下了最後的防備。在此之前,美國先後在1999年5月制造了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2001年4月制造了南海撞機事件,中國的隱忍克制,讓美國解除了最後的戒備,最終決定把中國納入到由美國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中來。
因為一旦加入到這個體系裏,意味著產業鏈的下遊將迎來大量的投資和布局,在美國看來,中國很顯然還不是他的盟友,所謂美國的盟友,基本上都有美國駐軍,在安全上完全敞開了由美國來掌控,但是即便沒有到那個程度,美國覺得好像完全能拿捏得住中國,再加上當時美國想的是,都已經拿下阿富汗了,中國被團團圍住,還有什麽好擔心的呢,所以最終放行,讓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
這一年發生的這兩件事,對美國而言,就好比百鳥朝鳳時出了點岔子,於是大張旗鼓的要收復天下人心,打仗那點事對美國來說太輕車熟路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無盡的利益會在勝利後滾滾而來。而2001年,對於中國來說,加入世貿組織,就是為幾十年來打造的工業基礎,終於找到了一個廣闊無邊的出口市場,從此以後就是大魚入海,猛虎歸山。
一個是打仗燒錢,一個是出口賺錢,兩個國家,就這樣在這一年,迎來了兩個不一樣的出發點。
2008年:美國上房,中國送梯。
2001年到2008年,美國先打阿富汗,後打伊拉克,小布什任上基本沒閑著,打仗雖然燒錢,但是那不是世貿大廈拆遷了嗎,家裏不差錢,但到了2008年,小國家是已經收拾的服服帖帖了,可驀然回首,自己國內出問題了,這就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直到今天還在愈演愈烈。這場危機可以視作是國力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八年之後,美國在經濟層面真正的一個轉折點。
那2008年,我們又經歷了什麽呢?這一年的中國,經歷的是苦難輝煌,苦難的是在5月12日,我們遭遇了讓人心痛的汶川大地震;輝煌的是在8月份成功舉辦了世界歷史上最盛大的一屆奧運會。但這些在金融的角度,還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這一年影響最深遠的是我們為了對沖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進行了4萬億規模的基建投資計劃。
這項計劃進行了超前的天量基建投資,正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們的高鐵建設開始了狂飆突進的旅程,下面這個圖是我們的鐵路投資規模,可以看到2008年以後,投資規模直接增加了4倍。
與此同時,我們的城市化建設也是在2008年之後開始發力,當時看來這些投資都有點超前了,但是現在回過頭再看,發現高鐵和城鎮化的建設,也為我們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前者極大的提高了全社會的運行效率,後者改變了無數中小城市的面貌和生活條件。
直到現在都還有很多人在想,當年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如果不搞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去配合美聯儲進行貨幣放水擴張,可能會發展的更好。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反思一下,這個是非得失。
一個是在2008年時的中美實力對比情況。2008年的時候,經過入世後的高速增長,我們的GDP已經增加了4倍還多,達到了4.6萬億美元,可以排到世界第三了,排第二的還是日本,但差距已經很小了,排第一的當然還是美國,美國那一年的GDP是14.7萬億美元,還是我們的3.2倍。雖然經歷了入世之後快速的追趕,但是我們與美國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但是在那個時候,我們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今天比較領先的移動通信網絡,縱橫南北的高鐵網絡,特高壓輸電網絡,都是在那個時候起步。這些需要大量投資的產業,在2008年的時候,都還是地下面的筍尖,根本沒有冒出頭來,那個時候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更多的時間,讓這些產業發展壯大起來。
第二個是我們如果不配合,是否有機會贏得這麽長的和平發展時間。事實上2008年我們的股市也經歷了從牛市泡沫的破滅,只不過我們跟2015年類似,我們是提前於美國出手之前躺好,在2007年10月份大家差不多同一時間見頂,但是在2008年9月份,美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美股才下到半山腰,我們的A股早已經撤到2000點躺好了。
雖然這形成了價值窪地,但是那時候的A股容量實在太小,只有12萬億的總市值規模,我們的資本市場規模小,跟實體經濟之間的通道,在制度建設上也還沒有打通,我們開始搞註冊制,建設國際資本市場,是這兩年才開始推進的。
資本市場只是一個縮影,這是想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個是實力上,我們當時差距太大,如果2008年不配合,那很可能2018年的遭遇就會提前十年,我們有可能是扛不住的。第二個就單從金融角度而言,美國的金融危機就跟2002年的雪一樣,來的有點太快太直接,我們自身也沒做好迎接這種挑戰的準備。
2008年,雖然我們配合美聯儲一起進行了貨幣擴張,但是在這一年,兩個國家還是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分水嶺,原因就在於,美聯儲放水都拿去搞金融投機了,一部分進入美股,催生了之後的十年大牛市,一部分進入了新興市場國家去追求高收益。而我們把錢重點投到了國家建設上,為接下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兩種方向,兩個不同的選擇,決定了十年後,兩種不同的命運。
2015年:美國收割失敗,中國自保成功。
美國之所以不顧風險,熱衷於金融投機,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們相信自己的金融實力,他們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早已經計劃好,在下一輪加息周期,就準備發動金融戰,收割世界財富來填補他們的虧空。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驚心動魄的2015年,美國金融戰收割財富失敗,成了國運轉折點》中有詳細的介紹。
因為上篇文章我重點講的是美國如何布局,所以這裏我重點講下我們是如何應對的。從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我們的危機感陡增,也是從那之後,我們提出了一項戰略,叫擴大內需。因為我們的經濟發展靠的是三駕馬車,哪三駕馬車呢?分別是出口、投資和消費,其中出口這駕馬車最重要,在2008年的時候,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是將近60%,從2008年之後,我們就一直在主動往下降,降到去年是30%,而同時呢,把國內消費占GDP的比重,從2008年的35%,提高到了去年的54%。
現在一提說經濟發展要搞內外雙循環,很多人就慌了,其實我們是在十多年以前就已經在推進這個戰略了,準備工作老早就做好了,未來就是再降,影響絕不會有2008年那麽大那麽突然了,畢竟進出口比重已經降到三成以下了。
到2012年,美國開始布局的時候,我們內部早就已經預計到了今天以及今後數年全球可能發生的一些關鍵變化,從而提早開始了一些關鍵布局,現在對比來看,預判非常精準,在2012年的這篇論文《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裏,基本上已經把中國接下來要做的事都提及了,有哪些事呢?總結下來就是“三去一降一補”,這幾個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這是哪一年提出來的呢?是2015年。
也就是在美國開始準備發動金融戰的時候,我們也正在備戰。為什麽2012年已經提了這些了,到2015年才推進呢,那在2015年之前我們在幹嘛呢?那時候我們正在重點推進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是要幹嘛?重點就是這“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大任務。為什麽有這些事情要做,這裏面是有個連貫的邏輯的。
2015年之前,我們有一個說法,叫打掃幹凈房子好請客,為的是要提高效率和凝聚力,這些準備工作好了之後,才能真正把後面這幾個事情做好。這幾個事情分別對應的又是什麽呢?
主要是在2008年我們的貨幣擴張也是有利有弊的,在經濟發展上,有利的一方面肯定是極大的加快了發展,有弊的一方面就是導致了很多工業產能過剩,產生了一些風險點,所以這裏面的幾個事,針對的就是這裏面的風險點提出來的。工業上是去產能,降低產能過剩風險;房地產是去庫存,降低經濟系統性風險;金融上去杠桿是降低金融風險。
當時的社會資金過剩,而房地產庫存又很高,外面天天有人煽動去兌外匯,如果這麽多資金在外面,大家都去換美元,我們那時候的外匯儲備會下降的更快,而且就算有再多外匯,那肯定也不夠換的,所以當時的政策是推動居民部門加杠桿,給房地產去庫存,然後給金融部門降杠桿,把風險降下來。
後面還有一個降成本和補短板,這裏面降成本主要是加快推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重點是補短板這個事,最大的補短板就是精準扶貧,幾年前搞精準扶貧,我們還體會不到這個事的深刻意義,今年疫情一爆發,很多人再回想起來肯定是倒吸一口涼氣,因為要是扶貧這個事沒有做,這麽居家隔離幾個月,過去那些扶貧對象會遭遇什麽樣的狀況,對社會穩定會帶來什麽沖擊?這都沒法預料,還好我們提前就做了這個補短板的工作,扶貧真的是縮小貧富差距,降低社會風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好事。
其實上面這些分析既有點片面,又有點拗口,不是太好理解,如果我用一句話去概括一下這些事情的核心指導精神,那就是:全面降低風險。為什麽要降低各種風險,就是為了做好準備,應對外部的沖擊。果不其然,這些沖擊是一波接著一波的,2015年美國收割財富的沖擊就是第一波,當然美國以失敗告終。
但是我們可以借助這個過程,看看2015年這個轉折點以來,兩個國家各自在幹什麽,美國跟我們正好是一個反的,美國是放水越來越多,還在推高金融市場的風險,而我們是在全方位補短板,想辦法在降低風險。也正是從2015年開始,我們采取措施全面降低系統風險,為的就是迎接更大的挑戰。這個挑戰在醞釀了兩年之後,美國最終還是出手了。
2018年:美國全面出擊,中國以守為攻
2016年大選之後,新的總統上臺,搞了兩年制造業回流,效果完全不理想,沒別的辦法,在2018年,美國正式開始降息,等於是放棄了原先加息收割財富計劃,惱羞成怒之下,全面的貿易摩擦就開始被挑起並升級了,同時針對華為的制裁,實際是針對整個高科技產業的遏制,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進行了。
這個時候我們再回想十年前,在2008年時的配合,客觀上為我們爭取到了寶貴的十年時間,因為到了2018年的時候,我們再也不是十年前還得時刻小心發展被打斷的情形了,這一年我們的GDP已經達到13.4萬億美元,美國GDP是20.5萬億美元,這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和第二,美國GDP這時候只有我們的1.5倍了,十年時間,從3.2倍降到了1.5倍,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當然比2008年有更大的底氣了。
其實這也不能怪我們,美國的要求是什麽?這十多年來,我們在玩命發展經濟,美國在全力推動金融收割計劃,而我們就是那個收割對象,這事我們不可能再配合了,而且我們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了,這時候的配合,美國必定是一刀致命,永絕後患,用錢還可以配合,用命這事擱誰也沒法配合。
2020年: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
世界的發展並不是線性,而是在某些節點就會開始加速,妳不加速老天爺會幫妳加速,歷史的進程往往就在這時候風雲突變。2020年的疫情,就是歷史按下的加速鍵。我在去年的文章中就已經提到了我們其實有七個弱勢項,分別是糧食、能源、生物、科技、網絡、金融、國際規則,其中前三項是最弱的,萬萬沒想到,生物上的沖擊來的這麽快這麽突然,雖然到底是怎麽一回事,現在和將來可能都搞不清楚了,但是這個事我最意外的是,我只猜對了開頭,沒有猜到結局。
我沒想到我們強大的組織和動員能力,把疫情迅速控制住了,更沒想到傳說中強大的美國是這麽的不堪,到現在疫情都還在蔓延,真是人算不如天算。美國今年的衰退幅度已經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據國外的經濟學家測算,美國要恢復到2019年的經濟規模,要到2023年才有可能,而我們現在已經轉為正增長,後面幾年可能會逐年加速,恢復到超過6%的增速上。
在去年,我們的GDP是14.4萬億美元,美國是21萬億美元,如果美國在2023年恢復到21萬億美元的水平,那麽2023年我們的差距會縮小到3萬億左右。而實際上在工業生產總值上,我們早在2011年,就已經超過了美國,現在已經大概是美國的將近3倍了。
IMF還稱,2020中國GDP總量將首次突破15萬億美元,達到15.2萬億美元(約合102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速的成員。屆時中國GDP總量占美國GDP將首次突破70%大關,達到73%,比2019年67%的占比提高6個百分點。而且,這還將刷新20世紀日本創下的紀錄,當時日本GDP占美國GDP的71%,為近百年來GDP最接近美國的國家。
美聯儲為了拯救美股,在今年又搞了一次無限量放水,這一次疫情影響下的放水,只有我們沒有跟隨,美國在2008年和2014年兩度放水推高了全世界的資產價格,但這一次我們可以不用跟了,因為2015年以後我們貨幣改革不再直接跟單一美元掛鉤,再加上我們疫情控制的好,經濟恢復得很快,所以這一次我們就堅決不搞財政赤字貨幣化這一套變相放水的事,同時繼續牢牢堅持房住不炒,這麽下去,美國除了怨自己外,又能如何呢。
最後
回顧將近20年來的發展,可以看到,我們始終是在堅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沒有走捷徑,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發現短板就補足短板,像精準扶貧這種事,在全世界範圍來看,是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可能去做,也不會想做的一件事,但是我們就是花大力氣去做了,而且出色的做好了。
然後當我們解決了很多著急的問題,降低了風險,這時候突然遭遇了疫情,將來可能還會有其他全球性的氣候變化,等等影響,如果沒有做,我們一樣也會很被動,但是我們主動的把困難解決在前面,這都是自身的努力,哪裏有什麽國運這麽好的事。
所謂國運,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把自己這一代的使命完成,下一代人的國運自然就不會太差,正所謂天助自助者,自助自信自立自強,才是根本。前輩的努力,換來我們的國運,我們努力了,後輩的國運也會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