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主花了相當時間,讀完了 Barbara W. Tuchman《八月砲火》和Christopher Clark《夢遊者》,這兩本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的經典著作。原本以為在讀這兩本書之後,我能對當時為什麼會爆發世界大戰更有了解,孰料也只是對當時的國際情勢更加了解,而非真正理解大戰成因。
此二書切入一戰的角度不同。《八月砲火》出版於1962年,作者將重心放在一戰前各國的大戰略定位,包含法國對於亞爾薩斯、洛林的執著,德國對於施里芬計畫的重視,英國對於後起德國的警覺等。令人驚訝的是,即便這書對於絕大多數讀者來說,閱讀門檻應該不低,但它竟然能是1962年美國的暢銷書,相當令人驚訝。缺點則是連作者都承認,對一戰東線戰勢的理解不深,因而在書中僅草草帶過。
《夢遊者》出版於2012年。本書花了大量篇幅講述各國的政治外交關係,特別是開頭就花了大量篇幅譜寫1903年塞爾維亞歐布雷諾維奇王朝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被軍方和政府聯合政變的過程。讓讀者體會了何以這塊土地被稱作巴爾幹火藥庫。本書中文版近800頁,絕大多數的文字皆在敘述各地區的政治問題及外交情勢,也針對了當時各國領導人或君主的性格做了描寫。特別是德皇威廉二世、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
所以一戰是怎麼開始的? 歷史課本告訴我們,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波士尼亞塞拉耶佛掃街時,遭到塞爾維亞神秘組織「黑手」的刺客行刺成功。但好端端的,為啥要行刺呢? 這問題又得牽扯回1866年的普奧戰爭。
在歷史課本上我們讀過德國的統一,其中一個重要的戰爭便是普魯士戰勝了普奧戰爭,進而取得德意志邦聯的控制權。哈布斯堡家族所代表的奧地利政權,頓時輸掉領土中最富庶的一塊土地,控制力漸弱。國土東線的馬札爾人(匈牙利人),興起強烈的民族主義運動,在不得已之下,哈布斯堡家族決定於1867年決定改變政體形式,將一元政體改為二元政體。此後奧地利與匈牙利是兩個政體,各自有自己的議會、制度和官方語言,但外交、軍事等對外事項由哈布斯堡王朝處理。法蘭茲·約瑟夫兼任奧地利國王和匈牙利國王。
斐迪南大公,作為法蘭茲·約瑟夫的皇儲,他則有著不同的想法。隨著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日漸興盛,他認為帝國該有所改變,否則君主政體將被民族主義搞垮。於是在二十世紀初,逐漸開始推動政體的改變,認為既然已經是二元政體了,何以不能是三元政體? 綜觀奧匈帝國的民族人口分布,德意志人口僅占25%,馬札爾人20%,斐迪南計畫將國內第三大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波士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等)建立一個與奧地利、匈牙利平起平坐的政府,藉此消彌國內緊張的民族主義情緒,並且順勢打壓匈牙利日漸強大的態勢。
當時塞爾維亞(國)早在1878年在俄國的幫助下,從鄂圖曼帝國中獨立,並且政局長期不穩,許多地下組織、民族主義恐怖分子也在所多有。塞爾維亞也長期與奧匈帝國不睦。原因十分複雜,包含長期支持塞爾維亞的死對頭鄰居保加利亞,並斐迪南大公對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民族抱持友好態度,這將導致塞爾維亞國內民族主義受到影響。畢竟若奧匈帝國成立三元政體,將導致許多塞爾維亞人放棄塞爾維亞,轉而投向哈布斯堡家族的懷抱。
所以有刺客行刺,感覺也並不意外吧? 但其實一次世界大戰本來不會是場世界大戰,若只是單單行刺斐迪南大公,也頂多就是第三次巴爾幹戰爭罷了。
奧匈帝國的最大盟友,便是屬於同一德意志民族的德國。德國在1870年普法戰爭取得法國領土亞爾薩斯和洛林之後,國力大盛。不但工業生產額直直追上當時的龍頭老大英國,甚至德國陸軍之強盛,無人敢攖其鋒。1890年之前的首相俾斯麥,有著清楚的大戰略,就是稱霸歐陸。但威廉二世即位之後,或許是因為國力太過強盛,威廉二世將目光放到了海洋,此舉當然讓英國起了防備之心。並且德法兩國向來都是歐陸霸權的候選人,兩國自1870普法戰爭後的仇恨未消,德國想著一口氣摧毀巴黎,於是搞出了施里芬計畫。該計畫籌備著用德國絕大多數的軍力資源,以最快速的方式經中立國比利時,直接劍指巴黎進而癱瘓整個法國,西線先由奧匈帝國抵禦俄國之入侵,之後德軍花一個月的時間轉向攻打東線的俄國。
法國當然也不惶多讓。多數法國軍官和社會中流砥柱,對於普法戰爭戰敗後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耿耿於懷。社會主流聲浪也從未畏懼終將對德國一戰,討回亞爾薩斯和洛林。此外,法國也與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有些許關係,特別是當塞爾維亞漸與奧匈帝國不睦之時,便是法國提供大量技術、貸款等協助。
俄國更是有趣。1905年日俄戰爭失利後,俄國不得不取消在東亞的計畫,將目標重心放在了巴爾幹半島上,親塞爾維亞。此舉當然會與有著同樣戰略目標的奧匈帝國針鋒相對,也當然會與支持奧匈帝國的德國產生矛盾。法俄兩國都忌憚德國的勢大,於是在1891年簽訂法俄同盟條約,用東西兩線的方式牽制德國。
英國則維持歷史上向來的形象,巧妙多變。在1905日俄戰爭之前,英國和同樣懸在歐亞大陸另一邊上的島國日本結盟,其目的自然是制衡橫跨歐亞大陸的強權俄國。但俄在與日戰爭失利後,重新將重心放在歐洲版圖上,面對德國日漸強盛的國力,轉而與英國結盟對抗德國。但對於英國本身來說,與俄國締結盟約,就等同於加入法俄陣營。關於這點英國是曾有疑慮的。英國於二十世紀初期,曾多次研議與德國結盟。甚至於一戰爆發初期,英國朝野政黨對於要不要介入歐陸這場戰爭,都有十足的爭議。因此可說英國在一戰前的態勢是相當不明朗的,說是說英法俄三國協約,但其實英國根本直到最後一刻才不得已參戰。
奧匈帝國則更是複雜。由於俄國對巴爾幹半島有十足野心,作為強權的奧匈帝國自然與其有矛盾之處,並且因為巴爾幹半島的民族主義問題,英法德等國都在巴爾幹半島默默培植親近政權。與奧匈帝國有著最大矛盾的塞爾維亞,正巧是親法國家。此外,奧匈帝國長年因為義大利半島的問題,不得不與明明是敵國的義大利結成同盟,之後這同盟自然就形成了德奧義三國同盟,而後於開戰後又加入了向來與俄國不睦的鄂圖曼帝國。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遭到塞爾維亞神密組織「黑手」被刺身亡。這新聞未若如今我們所想的那般嚴重,直到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前,一切尚有轉圜餘地,但這些要求等同於要求塞爾維亞放棄國家的司法調查權,此舉動實為太過。
在無可扭轉的情況下,奧匈帝國在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而作為塞爾維亞背後最大的老大俄國沙皇,也隨即簽署的全國總動員令,準備援助塞爾維亞抵禦奧匈帝國。作為奧匈帝國盟友的德國,隨即向俄國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取消總動員令,在沒得到回覆的情況下,德國向俄國宣戰。要求法國保持中立未果的情況下,德國向法國宣戰,施里芬計畫啟動,計畫跨越中立國比利時。英國原先計畫裝死,但橫越比利時的舉動,逼得英國政府不得站在法俄陣營,也隨即對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以上正是這兩本書所概括談論的大戰起因,看起來一則則描述都沒有問題。符合邏輯推演,但其實彼此相互矛盾。例如何以奧匈帝國意料不到向塞爾維亞宣戰會引爆歐陸大戰? 何以俄國草草簽署總動員令? 又為何不在德國下通牒時取消動員令,並要求德國也維持中立? 如此一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爆發,充其量只會是第三次巴爾幹戰爭。
戰爭很可怕,因為種種錯誤而導致的戰爭,為了這些莫名其妙原因而上戰場的年輕人,幾乎喪失了他們年少時的所有機會。這場戰爭導致的後果很多,包含3500萬人的傷亡,金本位制度的崩壞、美元取代英鎊成為最強勢貨幣、奧匈帝國瓦解、鄂圖曼帝國瓦解、俄國瓦解並被共產主義取代,以及德國鉅額賠款而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惡因。
《八月砲火》和《夢遊者》,是像齋主這樣的歷史外行人,若想了解一戰最好的幾本歷史入門書,書中內容豐富且敘述生動。雖然對於台灣人來說,書中大多數的人名、地名和相關時代背景造成了巨大的閱讀門檻。但在耐心讀完後,會感嘆眼前的和平真的來之不易,也會更在乎眼前的幸福。
「斐迪南大公夫婦」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斐迪南大公夫婦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斐迪南大公夫婦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斐迪南大公夫婦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斐迪南大公夫婦 在 掀動全球局勢。奧匈帝國嘅王儲斐迪南大公1914年同妻子蘇菲 ... 的評價
- 關於斐迪南大公夫婦 在 奥匈帝国唯一皇储被杀,点燃一战火药桶。33个国家卷入战争 ... 的評價
- 關於斐迪南大公夫婦 在 斐迪南夫婦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斐迪南大公夫婦 在 斐迪南夫婦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斐迪南大公夫婦 在 斐迪南夫婦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MOBILE01 的評價
斐迪南大公夫婦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必須要未看先推這一套新書,一次大戰相較於二戰是許多人比較陌生的歷史,在觀賞磅礡詩意的《1917》後如果想更深入了解當時許多人口中這一場「結束一切的偉大戰爭」,可以考慮讀讀這套即將推出新版的重生三部曲,Pat Barker 的《重生》、《門中眼》以及《幽靈路》,定於 2 月 25 日上市,非常期待。
▍博客來:https://reurl.cc/9zjMgX
這是看電影時尚未知曉的事,當下只深受如此險峻又魔幻的主角處境震懾,直到時報白紙黑字寫了出來,再度因《1917》榮獲最佳攝影的 Roger Deakins 表示:片中最駭人的一場戲,就是影片後段,當一回回火箭式照明彈爆破,只見下士在磚牆間穿梭逃命的長鏡頭夜戰就是向《幽靈路》致敬。
英國女作家派特巴克的「重生三部曲」The Regeneration Trilogy 之地位不容忽視到 2020 年依然受電影藝術推崇,這套作品不但於 1995 年榮獲英國文壇最高榮譽布克獎,2019 年入選 BBC「影響世界的百大小說」書單,更為文學史上書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好的小說。故事圍繞戰爭與瘋狂,融合史實與想像,直視人性與傷痛,作者表示,有時候用當代視野處理當代問題只會煽動偏見,小說家可以一種更開放的方式來處理現階段困境,通過書寫歷史。
「這樣一部小說,逼我們回顧百年之前,一場徹底改變歐洲,進而透過歐洲勢力徹底改變世界的戰爭,而且更進一步,逼我們面對人類的集體瘋狂現象,逼我們不得不在歷史與現實迷離對照中思索:究竟甚麼是『正常』、甚麼是『瘋狂』?」
楊照老師在導讀中寫道,橫跨 1914 到 1918 年的這場一次世界大戰,從一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賽拉耶佛被殺展開,曾經號稱終結一切的偉大戰爭,付出的代價卻是犧牲工業革命後、教育普及化且民族國家意識抬頭下那一整個世代熱血而菁英的年輕人,歷史早已證明注定雙輸的戰爭毫無意義可言,讓人集體一步一步深入黑暗之心,恐怖啊恐怖,創造的盡是價值為零以下的東西。
接受過戰爭洗禮的人,不是執迷老談當年勇,就是打死不肯回憶戰事,戰火創傷更將多數置人試煉成呆板、封閉、不輕易吐露心事的男人。時報如此介紹,作者長年目睹參戰的祖父在家中靜坐不語,於是在八十年後,以「重生三部曲」回顧一戰,試圖跳脫前線槍林彈雨或壕溝毒氣,以嶄新的視野切入戰爭造成的心靈創傷、社會虛耗,和文明的暴力本質,寫出了連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都推崇備至,無人能出其右的戰爭文學經典。
從大戰到重生 ── 我們只需要可以面對現實的信仰。
有感於暴力與戰爭的無所不在,從文學到電影,今日創作者持續警告我們必須藉由閱讀「戰爭」提醒自己,暴力如何披著文明和民主的外衣融入日常生活,我們可能視暴力而不見,甚至誤認暴力為自由。既難以從創傷中覺醒,甚至認為犠牲是重生的契機。我們必須時時警覺,戰爭為何發生?面對未來無可避免的衝突,終能認清暴力的本質,癒合創傷,邁向重生。
《重生》談史實確有其人的薩松上尉,因發表拒戰宣言被視為叛國,強迫進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同時,因精神失常被後送的年輕士兵卻在被判定正常後,要送回戰場。正常還是瘋狂?去或者留?
《門中眼》故事講述戰事膠著,英國首相遭到刺殺。刺客、逃兵、經濟蕭條,加上一份四萬七千名英國同性戀者的名單。無煙硝的後方對拖宕的戰事已忍無可忍,「門中眼」要揪出異議分子。誰是大戰的代罪羔羊?
《幽靈路》則聚焦於大戰結束前最後數月。被「治癒」的軍人回歸前線,他們不記得不感覺不思考地奔赴死亡,此時,軍醫在病中回憶過去駐紮美拉尼西小島時,獵頭族以殘忍的傳統儀式奠祭亡靈。戰爭的本質為何?
斐迪南大公夫婦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必須要未看先推這一套新書,一次大戰相較於二戰是許多人比較陌生的歷史,在觀賞磅礡詩意的《1917》後如果想更深入了解當時許多人口中這一場「結束一切的偉大戰爭」,可以考慮讀讀這套即將推出新版的重生三部曲,Pat Barker 的《重生》、《門中眼》以及《幽靈路》,定於 2 月 25 日上市,非常期待。
▍博客來:https://reurl.cc/9zjMgX
這是看電影時尚未知曉的事,當下只深受如此險峻又魔幻的主角處境震懾,直到時報白紙黑字寫了出來,再度因《1917》榮獲最佳攝影的 Roger Deakins 表示:片中最駭人的一場戲,就是影片後段,當一回回火箭式照明彈爆破,只見下士在磚牆間穿梭逃命的長鏡頭夜戰就是向《幽靈路》致敬。
英國女作家派特巴克的「重生三部曲」The Regeneration Trilogy 之地位不容忽視到 2020 年依然受電影藝術推崇,這套作品不但於 1995 年榮獲英國文壇最高榮譽布克獎,2019 年入選 BBC「影響世界的百大小說」書單,更為文學史上書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好的小說。故事圍繞戰爭與瘋狂,融合史實與想像,直視人性與傷痛,作者表示,有時候用當代視野處理當代問題只會煽動偏見,小說家可以一種更開放的方式來處理現階段困境,通過書寫歷史。
「這樣一部小說,逼我們回顧百年之前,一場徹底改變歐洲,進而透過歐洲勢力徹底改變世界的戰爭,而且更進一步,逼我們面對人類的集體瘋狂現象,逼我們不得不在歷史與現實迷離對照中思索:究竟甚麼是『正常』、甚麼是『瘋狂』?」
楊照老師在導讀中寫道,橫跨 1914 到 1918 年的這場一次世界大戰,從一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賽拉耶佛被殺展開,曾經號稱終結一切的偉大戰爭,付出的代價卻是犧牲工業革命後、教育普及化且民族國家意識抬頭下那一整個世代熱血而菁英的年輕人,歷史早已證明注定雙輸的戰爭毫無意義可言,讓人集體一步一步深入黑暗之心,恐怖啊恐怖,創造的盡是價值為零以下的東西。
接受過戰爭洗禮的人,不是執迷老談當年勇,就是打死不肯回憶戰事,戰火創傷更將多數置人試煉成呆板、封閉、不輕易吐露心事的男人。時報如此介紹,作者長年目睹參戰的祖父在家中靜坐不語,於是在八十年後,以「重生三部曲」回顧一戰,試圖跳脫前線槍林彈雨或壕溝毒氣,以嶄新的視野切入戰爭造成的心靈創傷、社會虛耗,和文明的暴力本質,寫出了連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都推崇備至,無人能出其右的戰爭文學經典。
從大戰到重生 ── 我們只需要可以面對現實的信仰。
有感於暴力與戰爭的無所不在,從文學到電影,今日創作者持續警告我們必須藉由閱讀「戰爭」提醒自己,暴力如何披著文明和民主的外衣融入日常生活,我們可能視暴力而不見,甚至誤認暴力為自由。既難以從創傷中覺醒,甚至認為犠牲是重生的契機。我們必須時時警覺,戰爭為何發生?面對未來無可避免的衝突,終能認清暴力的本質,癒合創傷,邁向重生。
《重生》談史實確有其人的薩松上尉,因發表拒戰宣言被視為叛國,強迫進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同時,因精神失常被後送的年輕士兵卻在被判定正常後,要送回戰場。正常還是瘋狂?去或者留?
《門中眼》故事講述戰事膠著,英國首相遭到刺殺。刺客、逃兵、經濟蕭條,加上一份四萬七千名英國同性戀者的名單。無煙硝的後方對拖宕的戰事已忍無可忍,「門中眼」要揪出異議分子。誰是大戰的代罪羔羊?
《幽靈路》則聚焦於大戰結束前最後數月。被「治癒」的軍人回歸前線,他們不記得不感覺不思考地奔赴死亡,此時,軍醫在病中回憶過去駐紮美拉尼西小島時,獵頭族以殘忍的傳統儀式奠祭亡靈。戰爭的本質為何?
斐迪南大公夫婦 在 奥匈帝国唯一皇储被杀,点燃一战火药桶。33个国家卷入战争 ... 的推薦與評價

一名塞尔维亚的激进无政府主义者——加费格里·普林西普于萨拉热窝的街头枪杀了 斐迪南大公夫妇 。 战前各国局势分析0:10 巴尔干地区斗争激烈5:45 斐迪南被 ... ... <看更多>
斐迪南大公夫婦 在 掀動全球局勢。奧匈帝國嘅王儲斐迪南大公1914年同妻子蘇菲 ... 的推薦與評價
斐迪南大公夫婦 照舊去市政廳嘅活動,之後諗住去醫院探望傷者,點知架車行行吓掟錯彎,要停低調頭,就响依一刻,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行刺斐迪南大公,開槍殺死佢。 斐迪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