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已經不只是臺灣各地手搖店必備品項,而成為國際知名、儼然是代表臺灣文化的飲品。我們也不難注意到,在其他國家,珍珠奶茶成為日常消費文化一部分的在地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反應當地社會文化特色的創意料理方式。珍珠奶茶全球化現象的視角,也提供我們從中進一步看見物與文化認同動態交織過程。讓我們藉由 端傳媒 記者 張妍 的這篇報導,了解珍珠奶茶在美國興起與普及的過程,以及這項飲品對於亞裔美國人思考認同的不同意涵。
--------
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珍珠奶茶全球化的學者張馨瑋對端傳媒說,珍珠奶茶在世界上遍地開花與台灣的資本和移民密不可分。「有一批台灣移民,最初跟著資本的走向,走到了香港和大陸,用加盟等形式開奶茶店,教育出第一批消費者,並為大陸後來誕生本土奶茶品牌提供靈感。這些消費者出國之後,依然將奶茶當作他們的日常消費選項,帶動了全球市場的興旺。」
「另外一批台灣移民,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移民政策更開放之後來到美國,從事餐飲謀生。珍珠奶茶曾經是台菜小吃店裏的『隱藏菜單』,只有熟客才會點——就是台灣移民二代小時候喝奶茶的樣子。」張馨瑋補充,「台二代介紹了自己的同學、朋友喝,越傳越廣。他們也開始借奶茶思考自己的身份,創造關於奶茶的歌、MV。這和2000年左右亞裔文化向北美流動一樣,包括Kpop、壽司、日本拉麵,都成為潮流文化。」
美國西海岸的珍珠奶茶被叫做「Boba Tea」,諧音台灣俗語「波霸」,因加州是台灣移民最初聚居的地方,恰印證了張馨瑋指出的路徑之一。在東海岸紐約、波士頓等地,由連鎖品牌做起來的珍珠奶茶叫做「Bubble Tea」,「bubble」源自手搖杯產生的泡沫。
...
珍珠奶茶沒有亞裔移民的苦痛形象,而是時髦的、中產式的消費品,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亞裔移民向它靠攏。「所謂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包括55個國家移民過來的人,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族群都有。有錢人家的華人小孩,和過來打工的紐約非法移民的小孩,他們的共鳴,變成珍珠奶茶,變成在臉書裏大家都按讚的東西。不牽扯任何政治,不牽扯社會階層。」周成蔭說。
...
張馨瑋在歐洲做調研時發現,歐洲消費者潛意識裏已將珍珠奶茶看作是「北美的」,「人們雖隱約知道這是亞裔飲料,但他們覺得這是美國的流行產品」。一方面因珍奶的形象通過Instagram、TikTok等社交軟件在英文世界傳播,被全球受眾看到;另一方面,它確實沒有在強調「東方吸引力」。
「如果珍珠奶茶沒有進入美國,沒有成為許多美國年輕人的記憶,我不覺得它能夠全球化的這麼快。」張馨瑋補充。
與此同時,人們製造了一個關於珍珠奶茶的新詞:波霸自由主義(Boba Liberalism)。這個詞是負面的,是對某一種喝著珍奶長大的亞裔年輕人的貶低。這些年輕人會用潮流文化符號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但在其他地方又尋求白人主流文化的接納,對於真正的亞裔議題,缺乏清晰的政治立場。
(引用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922-international-us-taiwan-milk-tea/)
「文化在地化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文化在地化英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化在地化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化在地化英文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文化在地化英文 在 全球本地化例子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灣景點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文化在地化英文 在 全球本地化例子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灣景點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文化在地化英文 在 文化在地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文化在地化英文 在 文化在地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文化在地化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atreon國際夢工場🎬】更令人動容的,還是恬淡情懷下的香港,自然而然的,卻是百家爭鳴、不同文化匯集之地,這是由下而上的建構,沒有任何人刻意由上而下的「打造」。滿口鄉音的大叔,明顯是新移民或新移民後代,卻沒有被質疑不是香港人,正如金庸、倪匡從不會被質疑不是香港人,因為他們既保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又融入了香港的主流。以英文教結他的音樂人,反映了六十年代遺留下來的西洋音樂風,雖然明顯已「在地化」,但那種英文,卻是香港獨一無二的,Joe Junior的英文,就比今天滿口美式發音的國際學校學生來得親切......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5284212
▶️《我們有雨靴》導演陳耀成:為何我的紀錄片成為香港禁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899B8EeqM
文化在地化英文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遊戲新聞觀察】遊戲出海|如何將中文遊戲引入西方市場
.
這篇蠻明顯是工商文,但我認為以內容來看可以說是很有誠意。
.
文章分享了如果中文遊戲想要出海到歐美地區的話,在翻譯上應該注意哪些地方,共有五點挑戰:
.
挑戰 1:漢語語法需要考慮語境
挑戰 2:漢字含義的多樣性
挑戰 3:用戶界面問題
挑戰 4:厚重的文化底蘊
挑戰 5:文化差異
.
同時分享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應對上述挑戰:
.
1⃣使用英語創建一個“西化”的主文本。
2⃣為譯員提供充足的語境。 額外的語境信息有助於避免令人尷尬的錯誤和誤導性翻譯。
3⃣使遊戲界面具有可擴展性,這樣本地化的長字符串就不會被截斷。
4⃣只使用具備遊戲行業專業知識的譯員。
5⃣對於需要大量背景知識的遊戲:要嘛為西方玩家簡化系統,要嘛在遊戲中添加基礎知識介紹,讓玩家有參考資料來填補文化空白。
.
裡面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挑戰三,
短短幾個字的中文,
翻成英文後卻變得很長,
如果遊戲介面沒預留好空間的話,
肯定會跑版,
屆時就得考慮找取代字或是把字體縮小,
無論是哪種方式,
對於歐美玩家遊戲體驗上可能都會帶來扣分。
.
舉個例子,
像商城內就會有許多限購商品,例如限購一次好了,
👉中文:限購1次
👉英文:limited purchase for 1 time
.
整個長度就差非常多,
這時候就需要做優化,
以《劍與遠征》來看,就是寫成limit : 1
圖片來不及補,只能放部落格:https://bit.ly/2UaZoOd
.
文章內有大量的舉例與圖片,我覺得被工商的非常值得,也推薦給各位被工商一下(誤)。
.
原文連結:https://www.youxituoluo.com/527692.html
文化在地化英文 在 全球本地化例子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灣景點資訊集合站 的推薦與評價
在文化在地化英文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pkuguy也提到大家好,最近要幫親戚挑一本英文單字書準備明年的國考~ 坊間的英文單字書都有詞條中文釋義音標都 ... ... <看更多>
文化在地化英文 在 文化在地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文化在地化」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全球在地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全球在地化(英語:Glocalisation / Glocalization)。 ... <看更多>
文化在地化英文 在 全球本地化例子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灣景點資訊集合站 的推薦與評價
在文化在地化英文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pkuguy也提到大家好,最近要幫親戚挑一本英文單字書準備明年的國考~ 坊間的英文單字書都有詞條中文釋義音標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