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在2016年投票給川普,並將再次投票給他】, 一名有良知的美國媒體人對川普總統公正的評價與對左派的譴責。
譯自《紐約郵報》專欄,作者︰邁克·古德溫(Michael Goodwin)/ 2020年10月24日
2016年3月,我寫道︰我可能會支持唐納德·川普,因為他是唯一為美國工人階級說話的總統候選人,我還把媒體和兩黨「菁英」對川普的蔑視也看作是對他的支持者的蔑視。
隨著競選的進行,這種蔑視似乎成了可接受的偏執,正如希拉蕊·柯林頓在一次募款活動中的「一籃子可悲的人」(basket of deplorables)的污衊所反映的那樣。
在選舉日,我拋開對川普是否準備好的擔憂,投了他一票。我的希望是,有足夠多的人同意國家急需在政策和領導力上進行方向性修正,而川普儘管他的背景及缺乏經驗,但我認為他可以迎難而上。
四年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並不是說所有的變化都是好的。川普撼動了華盛頓的核心,重塑了共和黨,但國家的斷層讓四年前的分歧看起來幾乎是陳舊的。
有一件事不會改變,那就是我的投票。事實上,2020年的選擇要容易得多。我之所以堅持支持川普,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另一個是因為他的對手對他的破壞和推翻。
首先,衡量一個總統的主要標準是他是否維持並創造和平與繁榮。川普做到了這兩點,直到疫情讓經濟陷入衰退。值得慶幸的是,復甦正在發生,疫苗應該給它提供像火箭般的燃料。
川普最令人欽佩的特點是,他遵守了他的關鍵承諾,這一點非常了不起。只是因為選民們已經容忍了太長時間的政客,他們賣的是一種東西,提供的卻是另一種東西。儘管他有種種缺點,但總統在最大程度上兌現了他的承諾。
從一開始,他就是一位創造就業的總統,他的政策惠及各個種族和收入水平的工人。在上週的辯論中,他對創造就業的堅定承諾得到了說明。與喬·拜登的尖銳對比集中在民主黨人堅持「提高稅收」和「遠離石油和天然氣」的問題上,川普正確地稱這兩項是「就業殺手」。
降低稅率和修正法規、控制移民、支持學校選擇,提名合格的、保守的法官和最高法院法官是其他大事。川普說他會做,他也做到了,拜登只會反其道而行。
在外交政策上,他言出必行。在加強軍事力量的同時,減少漫長的戰爭,不讓美國捲入新的戰爭。他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實現歷史性的和平,同時向伊朗明確表示,伊朗必須放棄核和恐怖主義的野心,否則就要令它屈服。
誠然,一些歐洲盟友感到被忽視了,但他們對川普的美國優先議程嗤之以鼻也是事實。儘管他們更喜歡歐巴馬的道歉之旅和軟弱的國際主義,但他們同意了川普為北約支付更多費用的要求。
川普最重要和最困難的舉措,是他與中國就片面貿易協議及其地區侵略問題進行對抗,而其他總統甚至沒有嘗試過。雖然正在取得真正的進展,但是要扭轉三十多年來中國利用詭計和偷竊,以犧牲美國的就業機會為代價來建立其經濟,還需要進行長期的鬥爭。
許多選民認為總統對冠狀病毒的關注不夠,當他和第一夫人被感染時,一些人鞏固了這種信念。
這些選民說的有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該病毒是一個世紀一次的現象。儘管有發言不穩定和奇怪的評論,川普指揮政府和對醫療行業資源的巨大動員,並將它們與調度分配到各州,疫苗開發的快速進展是前所未有的。
任何誠實的成績單也必須包括各州表現的差異,紐約、新澤西和其他地方的州長發布了有致命缺陷的命令,導致數千人在養老院不必要的死亡。
此外,仍處於嚴格封鎖之下的民主黨州失業率幾乎是共和黨州的兩倍,在共和黨州長更快的重新開放學校和經濟重啟行動之下。
儘管川普取得了成功,或者是因2016年許多反對他的力量集結在一起,拒絕接受他的總統職位。他們試圖盡其所能結束它,這種超乎尋常的蔑視是我將投票給他的第二個原因。
不能因為破壞和罷免一個正式當選的民選總統而讓對手得到獎勵。
俄羅斯、俄羅斯、俄羅斯是一個騙局,它毀掉了生命,讓白宮籠罩了近三年的陰霾。續集是黨派彈劾,是由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和國會中的川普仇敵、深層政府和媒體策劃的拙劣政變企圖。
2016年媒體集團的偏見已經演變成全面的黨同異伐,而且每天出現在印刷品、數位媒體和廣播機構。臉書、推特和其他平台公開利用他們的權力,審查支持川普的新聞和意見,同時宣傳任何讓總統看起來很糟糕的東西。
這不是演算法的問題,而是演算法背後的人。
他們決定阻止《紐約郵報》關於亨特·拜登的商業交易和喬·拜登參與的突破性報導,這應該讓任何珍惜《第一修正案》的人感到害怕。對審查者來說,歐威爾(“1984”中的全面控制)的噩夢就是他們的夢想。
在摧毀川普和他所代表的一切的狂熱中,所有的公平都被拋棄了,這場文化戰爭也向後延伸。
破壞慶祝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喬治·華盛頓、亞伯拉罕·林肯以及黑人和白人廢奴主義者的藝術作品,揭示了一種決心,即抹去美國的建國理想,用社會主義和身份政治取代個人自由。
《紐約時報》錯誤百出的「1619計劃」,儘管遭到歷史學家的斥責,但仍被許多學校採用。拜登的公共生涯近50年,與他的黨內激進派一致,堅持認為「系統性的種族主義」玷污了國家,尤其是執法部門。
與此同時,政治暴力的蔓延和許多左派人士拒絕譴責安提法組織和那些燒殺搶掠的人,使一個新的無政府主義者犯罪集團有恃無恐。
可恥的是,民主黨人、《泰晤士報》、《華盛頓郵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廣播網》,為2016年由聯邦調查局吉姆·科米(Jim Comey)領導的針對川普的無理間諜行動辯護,並得到歐巴馬-拜登白宮的批准。雖然這個傳奇機構的最高領導人被恥辱地撤職,但只有一名特工被指控與歷史上最骯髒的政治伎倆有關的罪行。
媒體對執法和情報部門為腐敗黨派目的而激憤背書,足以成為投票給川普的理由。
我相信全國的不和諧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時代周刊》決定成為打倒川普的積極宣傳單。作為全國最強大的影響者,它幾乎對所有媒體機構都有涓滴效應的影響。
如果「灰女士」(指《紐約時報》)想重新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新聞來源,其他人也跟著效仿,國家就可以回到對於我們的分歧點,採用更加文明的辯論方向。
因此,這次選舉不僅僅是川與拜登的較量,也是美國與《紐約時報》的較量(也是與 Deep State、華爾街、主流左媒、網路社交平台、大科技巨頭、好萊塢的較量)。
為美國投票吧!
《紐約郵報》原文連結︰
https://nypost.com/…/heres-why-im-sticking-with-trump-over…/
數位媒體 優 缺點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跟大家分享瓦基最近這兩個月來,開始閱讀《#華爾街日報》的體驗。如果說《紐約時報:書籍》是我心目中最嚴謹的選書推薦來源,那麼《華爾街日報》無疑成了我最信賴的金融財經資訊權威
🚀在我讀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之後,開始規劃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這是一種稱為 #慢媒體 的新聞吸收方式
✍️使用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wallstreet-journal-storm/
【為什麼我對華爾街日報產生興趣?】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鼓勵我們以緩慢的思維模式來吸收新聞媒體,只關注品質最高的新聞來源。在國際媒體方面,我一直都有留意《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這兩家權威報社,他們在近幾年來也成功以「訂閱制」從傳統媒體搖身一變成數位媒體巨頭。
正當我思考著要選擇訂閱哪一家、仍猶疑不決的時候,《風傳媒》很巧地在此時跟我接洽(受寵若驚!)請我試閱《華爾街日報》。原來,他們在2019年底取得了《華爾街日報》中英日三語版的合作授權,正在推廣給台灣的讀者朋友們(文末有優惠價訂閱連結)。
因此,我答應了《風傳媒》的試閱邀約,很開心能跟大家分享兩個月來的使用心得。
【華爾街日報給我的印象是什麼?】
在分享我的閱讀體驗之前,先簡單介紹《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簡寫WSJ)這家老牌媒體,它是美國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報社,以嚴肅的報導風格聞名,側重金融和商業領域的報導,媒體界給予的評論是「其調查型報導所保持的高品質和挖掘精神」。
那麼,所謂的調查型報導是什麼意思?這就值得提起兩本精彩的暢銷書。
去年我分享過心得而且印象非常深刻的《惡血》這本書,就是由《華爾街日報》的資深記者約翰.凱瑞魯爆料,他費時六個月的時間深度追查,揭發這場史上最大高達90億美元的生技醫療騙局,凱瑞魯追逐新聞真相的執著令人打從心底敬佩。
接著,今年我分享的另一篇心得,讓我拍案叫絕的馬來西亞史上最大詐騙案《鯨吞億萬》,也是由兩名《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湯姆.萊特和布萊利.霍普聯手揭發,他們跑遍全球十幾個國家,訪談過上百位受訪者,解讀數千份文件,最後鉅細靡遺地還原了這起驚人的案件。
這種實事求是的報導精神,除了體現在每天的報紙和線上新聞之外,從這些龐大縝密的調查案例之中,我都可以深刻感受到這家媒體對「新聞」本質的專業態度。如果哪一天又出了一本新書,作者剛好又是《華爾街日報》記者,我應該也會毫不猶豫地買單。
【華爾街日報跟其他媒體有什麼不同?】
《華爾街日報》最擅長的領域是金融、財經、商業、時政,在美國的訂閱戶定位為主流精英階層,以及金融市場裡的眾多投資人們。不同於《紐約時報》包羅萬象的內容,《華爾街日報》更專注於提供金融方面的專業資訊,大至整體世界財經趨勢分析,小至個別公司產業的商業策略。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國際經濟新聞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某國的政策態度變化,可能導致特定商品的成本大漲,而影響商品售價,或是其他間接影響。《華爾街日報》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國際觀認知,是一個在即時性、可靠性、深入性都極具權威聲量的國際媒體內容。
比起許多媒體只在乎「用盡全力爭奪你的眼球注意力」,然後把你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華爾街日報》對於報導內容的品質要求嚴謹,在網站上也沒有氾濫的廣告,尤其是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專欄與觀點」報導,讓我從每一篇裡都學到許多新東西。
目前的台灣訂閱戶有大部分是對於投資理財有興趣的族群,接收商業經濟動態資訊的新聞內容,擁有一份在美國最具權威、最有代表性的財經資訊來源,對於他們在投資上操作具有直接影響力。
【我使用至今兩個月的心得】
我以往很少主動去讀數位新聞網站,直到今年初COVID-19疫情開始爆發後,我對疫情和世界局勢的關注才熱中起來。前陣子喜歡從Yahoo新聞網,讀衛服部最新的疫情狀態更新,偶爾逛逛其他的地方和國際新聞。
不過,像Yahoo新聞這類型的網路媒體,在網頁上總是充滿廣告和吸引人的聳動標題,很容易讓人不自覺開始閒逛起來。但是,我自從兩個月前開始讀《華爾街日報》之後,其簡潔、精煉的內容,讓我看待新聞的方式發生了許多改變。
舉最近的四大科技巨頭CEO,在美國國會接受質詢來說,議員直接拿《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來質詢貝佐斯,指稱亞馬遜惡意使用平台上獨立賣家的資訊,可能導致創新被扼殺,我當下就直接回頭找了這篇刊於四月的原始報導來看(亞馬遜利用平台上獨立賣家的數據來開發競爭產品)。
接下來,我就使用《華爾街日報》的搜尋功能,以一種做研究的心態,尋找亞馬遜近期與過去的報導(長篇、短篇都看),發現了亞馬遜正開始反其道而行「擴大實體辦公空間」、「併購餐點外送公司」、「擺脫疫情影響交出最佳季度業績」。
我原本對於新聞抱持一種可有可無、事不關己態度,卻漸漸喜歡上《華爾街日報》對於商業領域的深入報導方式,這讓我更能用一種「主題性」和「主動性」的態度,在不會令人分心的網頁環境下探索特定主題。
這段時間以來,讓我感受深刻的是,與其被劣質新聞疲勞轟炸,不如吸收精煉又簡潔的優質內容。《華爾街日報》總是被其他報章媒體引用、包裝、轉述,想想看,如果你可以直接閱讀這些報導的源頭,對於自己思考品質的提昇會有多少呢?
在我經歷了「數位極簡生活」搭配《華爾街日報》的這些日子後,我認為提升思考的涵養的訣竅之一,就是懂得「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把寶貴的注意力留給最有深度和意義的事情。
【我在使用的過程中遇到什麼缺點?】
雖然說了很多關於《華爾街日報》的優點,但我也不吝於分享體驗時看到的缺點。這個缺點不是《華爾街日報》的本身,而是使用「手機APP」的體驗。一般而言,訂閱了《華爾街日報》之後,有兩種主流方式可以閱讀報紙:桌上型電腦、手機和平板APP。
首先,桌上型電腦的用瀏覽器閱讀的體驗是很好的。你可以透過《風傳媒》官網登入帳號之後,再跳轉《華爾街日報》自由切換中、英、日文版網頁,瀏覽器的cookie記憶登入資訊之後,往後你只要直接開啟《華爾街日報》網頁就可以直接閱讀(我預設繁體中文網頁到我的最愛)。
反而,手機APP版的體驗讓我很不滿意。你必須先開啟風傳媒APP,在裡面跳轉《華爾街日報》後再切換語言,然後,讓人難過的地方就來了。你關掉風傳媒APP之後,下次重開APP,就要再走一次上面的流程(10~20多秒),是個很不順暢的APP體驗。
我建議喜歡在手機閱讀的讀者,直接用手機的瀏覽器,把《華爾街日報》網頁加到我的最愛,這樣你至少直接開瀏覽器,點網頁進去就能直接閱讀。這個缺點對我的影響較小,因為我採行「數位極簡生活」的方式,只在固定時段、固定地點、用電腦網頁閱讀新聞。
無論你習慣滑手機看新聞,或者像我一樣用電腦看新聞,你可以在「風傳媒VVIP會員使用手冊」的網頁裡,參考在不同平台上使用的詳細步驟說明。
【華爾街日報有沒有免費試閱或導讀?】
《風傳媒》在網站上特別提供了《華爾街日報選文》專欄報導,每週一到週五,每天挑選一篇《華爾街日報》文章提供讀者免費閱讀。我覺得這個服務非常親民,即使還沒有正式訂閱的讀者,都可以一探究竟這個優質媒體的內容適不適合自己。
此外,我還想推薦給你,可以免費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導讀電子報》。《風傳媒》每週二、四、五共寄出三篇由資深主編「金牛幫幫忙」撰寫的《華爾街日報》導讀信,讓你可以透過電子報從金融、科技及個案的角度,快速了解本週世界大事。
電子報內容共分為三種主題:《六圖華爾街》從六張圖表閱讀六個世界財經的重點大事、《科技人的華爾街》不只閱讀技術發展,金錢、權力、生意,看清楚科技的本質與全貌、《金融人的華爾街》用金融人的視野閱讀華爾街日報,針對單一個案主題做深入的導讀與分享。
我透過這個方式,在平日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能快速透過電子報的掌握重要的國際新聞。如果你有興趣,推薦你前往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導讀電子報》。
【華爾街日報的訂閱價格是多少?】
《華爾街日報》在全球累計250萬訂戶,官網中英日三語版本原價是每個月29美金,換算台幣大約是每個月870元左右,年繳10,440元,這對普通的上班族而言,應該是滿沉重的負擔。而且在美國《華爾街日報》官網訂閱的話只能看得到英文版內容。
不過,《風傳媒》為台灣讀者提供的優惠「《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訂閱VVIP方案」,只要不到原價的4成,每個月333元,年繳3,998元,就可以享有《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的三語訂閱方案,繁體中文對台灣讀者來說閱讀起來不吃力,甚至還可以參考英日文的版本。
如果你希望提升自己吸收新聞資訊的品質,這絕對是一項值得考慮的投資。如果你對金融投資市場有一定涉略,或許掌握到幾次關鍵訊息,就能賺回訂閱的費用。當然,優質的深度報導內容,對於自己知識和眼界的提升,就不是單純用錢可以衡量的了。
👉前往訂閱 https://readingoutpost.com/wallstreet-journal-storm/
數位媒體 優 缺點 在 麥可故事貿易公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麥可故事貿易公司首場講座】
這次很感謝 Kafnu Taipei 的邀約
提供非常美的場地
讓我即將在5/23(六)舉辦台北首場講座❗
💡 講座題目:
從0開始打造個人品牌!就算你0資源,也能在各大數位媒體曝光
💡 聽完講座你將會學到:
● 你不知自己能寫什麼文章主題?你其實可以從人物採訪開始-手把手教你如何陌生開發與人物訪談
●你還以爲讓文章登上Google第一頁一定要學程式?新手也能立刻上手的SEO技巧
●想開始寫文章,但卻不知道哪個平台適合你?讓多平台寫手Mike告訴你各平台的優缺點
●投稿文章步驟一步步拆解,2個月後換你文章刊登上各大數位媒體
●麥可精心整理防疫期間,各大免費數位行銷線上學習資源(價值萬元以上!)
本次講座因疫情關係,需保持社交距離,所以名額有限!
活動上線不到一週,名額就剩不到10個了
立刻報名,明天可能就沒票了👇
https://www.accupass.com/go/seo-mike
#立刻tag一名想要一起參加的朋友
數位媒體 優 缺點 在 數位媒體對談|數位時代BusinessNext 的相關結果
【數位媒體對談】邀請媒體代理商、市場調查、網路觀察家、電子商務、廣告主… ... 顏:是,這也是我們之前一直在談的,這就是數位媒體的宿命,優點是 ... ... <看更多>
數位媒體 優 缺點 在 5分鐘了解"數位廣告"的優勢- deepView 深視數位行銷 的相關結果
優勢五成效數據化. 數位廣告非常大的重點是成效導向,而現在各家媒體平台都提供了成效分析後台,像是廣為人知的Google ... ... <看更多>
數位媒體 優 缺點 在 等身大的日本(265)你是紙媒派還是數位媒體派? 的相關結果
紙媒有可能丟失,但數位媒體就不會如此。 雙方都各有優缺點,我感覺如今只用一類媒體的人幾乎不存在。但在日本,50多歲以上的人更多還是屬於紙媒派。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