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語言的學習與運用,都是希望人類能透過跨文化溝通達到「異中求同」】文/陶以哲
「#2030雙語國家」號角吹起,中央部會從國發會到教育部,經費編列毫不手軟。各級學校近兩年踴躍申請計畫,也帶起正反不同的觀點。雙語國家的實踐工程浩大,有賴更多公民對話、行動與時間淬煉。
要推行雙語政策,必須先回歸語言本身的用途。#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語言?為什麼許多國家在本國官方語言外,各級學校還會開設第二、甚至第三以上的外國語?
值得注意的是,認為使用多種語言會模糊身分認同論調的大有人在:
https://bit.ly/3tVkZHK
教育部雙語國家計畫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雙語教學以及國際化成為台灣教育機構以至於台灣社會上談論未來與競爭力時的主要論述,這中間隱含著(或明顯的)語言價值與意識形態,是否需要被提到公共領域的討論中,經過正反意見的辯論來得到結論呢?目前看來,關於雙語教學以及國際化在教育場域中,並沒有經過上述的過程,也不是只被設定為是未來目標而已,而是已經成為了執行以及經費補助的指標。忽視教學以及語言背後的意識形態,不管是對將來的學術發展或一般性的文化認同,都勢必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使用哪一種或哪幾種語言一方面都需要務實的面對溝通以及協調整合的問題,可以另一方面也要認真的面對語言價值以及語言意識形態的問題,而不是將務實的需求順理成章的轉化成為意識形態,來要求人們應該接受某一種語言或某幾種語言。
————————————
2030年的元旦,中華民國總統在電視上發表文告談話,用的會是哪一個語言?
回答這個問題前,必須要先設想一下2030年中華民國是否還存在。樂觀的假設是,在美國的支持下,「中華民國台灣」持續維持現狀。那麼2030年元旦那一天是哪一黨執政?我問了一位選舉賭盤的大組頭,他說,
「教授啊,你哪會遮戇,問這款問題,當然嘛是民進黨!」
「阿彼个時陣總統是啥人?」我繼續追問。
「應該是燦哥胖周瑜。」他從台語轉成了華語。
「Really? Why him?」(台灣的詐騙集團很國際化,英語沒在怕的啦。)
「阿就蔡英文上佮意伊啊!」於是我理解了燦哥為什麼要努力減肥。
「阿William Lai咧,伊敢無機會?」(我想的是力推英語為官方語而且最受獨派青睞的賴清德。)
「伊嘔,機會是有啦,fat chance!」
我當場Orz,但也因為頭撞到地,夢就醒了。
所以我們開場白的問題就更明確了:「2030年的元旦,中華民國台灣總統鄭文燦在電視上發表文告談話,用的是哪一個語言?」如今蔡賴政府如火如荼推動「2030雙語國家」,在2030年到來的那一天,台灣會成為「雙語國家」嗎?燦哥總統會用英語對國人發表談話嗎?
簡答題,台灣的現狀是幾語國家?台灣人最喜歡考試,尤其喜歡考選擇題,所以大學英檢畢業門檻都只考選擇題。好吧,四選一:
(A)單語國家
(B)雙語國家
(C)三語國家
(D)多語國家
我在一門通識課中問過4、5百個大學生,得到的答案以D最多,但也有少數同學選A跟B。選A的人認為台灣只有一個官方語,是單語國家,這似乎合理,但事實是台灣從沒有法定的官方語。選B的理由是國台語是台灣人最常使用的兩個語言,其他的語言很少聽到,這當然不是正當理由。
台灣是多語國家,有數據為證。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有83.5%的人在家中會說「國語」(華語)、81.9%說台語、6.6%說客語、1.4%說原住民族語、2.0%為其他。各語言的加總為175.4%,顯示平均每人會使用1.75種語言。
台灣是多語國家,且有法律為證:《國家語言發展法》!法定的國家語言目前確定的有19種:台、客、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鄒、賽夏、雅美、邵、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賽德克、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以及台灣手語。馬祖地區所使用的「閩東語」尚待確認,而「國語」是不是國家語言的一種,是極具爭議的。
「雙」就是「二」,「一雙筷子」只可能是兩支。所以,「雙語國家」沒有絲毫含糊,就是「二語國家」,不是「多語國家」,也不是「單語國家」。那麼蔡賴政府想要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而且2030就要實現,台灣人要問的第一個問題難道不應該是:請問,這「雙語國家」的「雙語」,指的是哪兩個語言?
政府高喊「雙語國家Bilingual Nation」,卻沒有人提問:「Excuse me, what two languages are you referring to?」這清楚的反映了英語和華語的霸權地位,在台灣人的心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直覺:台灣若要成為「雙語國家」,唯一可能的「雙語」就是英語和華語!
然而,這個直覺可能只對了一半,因為在「2030雙語國家」的願景中,唯一確定的只有英語。2019年1月11日行政院公告的重要政策是:「2030 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厚植國人英語力 提升國家競爭力」。同樣的,從蔡英文、賴清德以及潘文忠的政策談話中,提到的語言只有「英語」和「英文」,絕對聽不到「國語」、「華語」或是「中文」這些字眼,更別提「本土語言」或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台灣手語」。
這個政策的執行,教育部負起了「雙語教育」這個最重要的使命,在「教育部推動雙語國家計畫」的政策說明中,「英語」出現了60次,「雙語」出現11次;「中英文」0次、「中文」、「國文」、「國語」、「華文」、「華語」通通0次。
既然是獨尊英語,何需欲蓋彌彰,為什麼不能提出誠實一點的口號?例如,「2030厚植台灣英語力」、「2030台灣人說英語」、「2030英語讚讚讚」、「2030英語強強滾」。因為台灣人對於一件又一件「國王的新衣」早已麻木無感。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1/article/10793
教育部雙語國家計畫 在 立法委員 江永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立法院將在9/17開議,永昌今日特別趕在新的預算審查會期開始前,邀請教育部林騰蛟常務次長、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中小組副組長蕭奕志、體育署學校體育組科長張聖年進行政策討論,並再次為中和區學校向中央爭取建設補助。
永昌將地方學校、家長學生、民眾的意見匯集,整理出二十多項建設清單,並與教育部官員逐條研商可行性及經費來源,內容包含校園運動場改善、教學設施更新、校舍安全補強、廁所更新計畫等,並獲次長允諾將盡力協助。
教育乃國家之百年大計,政府的責任在提供給孩子最好的學習環境。除要將雙語師資、多元學習等軟體資源分配給各級學校,硬體設施也要跟上;最優先的是安全衛生問題,改善老舊校舍;再解決各校在體育教學、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建設需求。
另外,學校不僅是承載教育孩童成長任務的重要空間,更是與周遭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生下課後,校園設施就活化成為促進健康的運動空間、里民舉辦公益活動的藝文場域,甚至在疫情來臨時,更擔任接種站及快篩站等重要責任。
對於中和這樣擁有41萬人口的密集大區,公共設施用地取得成本極高,因此加強學校公共建設對都市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可提供學生們優質的教學環境,更可解決附近社區的民生需求。
去年永昌成功協助中和爭取超過8600萬補助經費,改善中和區多所學校的冷氣及電力系統、優化視聽教室設備、增設國小兒童遊戲場等;今年我也會持續努力,促成中央地方合作,逐步完善校園各項建設,並向鄉親們逐一報告好消息。
教育部雙語國家計畫 在 大學雙語學習計畫- 時事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內文提到「針對學習狀況,教育部則預估2024年時,標竿大學與標竿學院至少有25%大二學生,英文聽說讀寫能力達到CEFR B2以上流利精熟等級,同時全校 ... ... <看更多>
教育部雙語國家計畫 在 雙語家政九年級臺北市三民國中家政雙語教學公開觀課本土雙語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111學年度部分領域課程 雙語 教學實施 計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子斌教授團隊「本土 雙語教育 模式之建構與推廣」 計畫 實施年級:九年級實施科目:家政科實施 ... ... <看更多>
教育部雙語國家計畫 在 目前的雙語政策標竿學校有台大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以下我們會告訴你什麼是#2020雙語國家, 大學端的#大專雙語計畫. ... 針對大專院校,教育部提出〈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推動以#全英語授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