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0-12個月喜歡亂拿、亂碰東西怎麼辦??】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會爬會走,也開始讓人歡喜讓人憂;他開始逃離大人的掌控,爬到不該去的地方,拿不該吃的東西往嘴巴塞,時常製造驚慌;但太多限制,又怕限縮孩子的探索機會。對此,羅寶鴻老師為大家說明如何回應這年紀孩子的內在需求,幫助孩子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探索環境。
……………
小米媽媽
👩:「女兒快滿周歲,她已經可以不用扶著物品站立步行了。看到孩子學會走路,我們都很開心,但也多了一個煩惱。孩子現在可以隨著她的心意活動,開始喜歡亂碰家裡的東西,我們也曾當面禁止,但她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放在心上。請問該怎麼教會孩子不要亂碰東西呢?」
……………
羅寶鴻老師
🧑🏻:「探索是這個時期孩子的本能,孩子不是『故意』不聽話。」
到這階段,孩子活動力又更增加一些了。身體平衡發展上,孩子已經能夠扶物站立、扶物行走,甚至能開始獨立走路;手部動作也更成熟,抓握能力越來越好了。隨著可以站立,孩子雙手不再需要用來支撐身體,因此能探索的範圍也更廣。
很多家長在這時候就會發現孩子開始「什麼都喜歡亂拿」、「講都講不聽」,十分令人困擾。在這階段我希望家長瞭解的是:
⭕️ 蒙特梭利觀點
🧑🏻:10∼12個月孩子愛亂拿東西並非「故意」不聽話或不乖
🧑🏻:探索環境是這時期孩子的本能,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孩子在3歲以前,「先天的內在發展衝動」會比「後天培養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強,你跟他說不可以做的事,他很可能還是會不斷去做、去嘗試。不要跟這年紀的孩子生氣,因為他真的不是「故意」。
但與其讓他漫無目的地亂抓、亂拿,什麼都跟他說「不行、不准」,不如有目標地幫助他找到一些對他發展有幫助的活動,統合他內心的發展能量。
蒙特梭利博士給予的建議是:「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探索是人類本能,唯有透過探索環境,孩子的心智才得以建構。
孩子這階段最喜歡探索的,就是他從出生到現在每天看到環境裡大人都在做的事。所以他最想要拿來「玩」的,就是每天我們使用的東西。
在此,父母應該牢記一點:0 ∼3歲孩子最喜歡的並不是玩具。與生俱來就擁有探索與適應能力的孩子,內心有著一股想要融入真實生活與文化的衝動,玩具是無法回應孩子這種偉大的內在需求的。
⭕️ 蒙特梭利觀點
🧑🏻:真實生活才能回應孩子的內在需求,豐富孩子心智
🧑🏻: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說:「教育,即生活。」每天充斥著各種玩具但缺乏真實生活經驗的孩子,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真實生活才能豐富孩子的心智。所以,成人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要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 就必須從「允許孩子探索環境」開始。蒙特梭利博士說:「為了要滿足孩子探索與發展的需求,環境必須要預備好。」
我兒子在這階段,最喜歡玩的就是拖把、掃把、澆水壺等,為了讓他可以安全探索環境,每天早上我都會在他起床以前先把環境預備好。例如:每天用來掃地的掃把,我會換成他專用的新掃把;拖把的頭會拆下來換一個乾淨、消毒過的;等他醒了、喝完奶之後,我就會把他帶到客廳活動墊上讓他自由活動。
他那陣子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爬到放清潔用品的角落把拖把拖出來到客廳,然後坐在椅子上把玩。而且我觀察到在沒有人教他怎麼玩的狀況下,他也會自己玩得很有「心得」。
他會一隻手垂直握著拖把的柄,然後轉動手腕;在轉動時拖把的毛會張開,他就會趁這時候把拖把頭蓋在地上,讓拖把毛很整齊地呈現出一個圓形。若做成功,他會露出滿足的表情、眼神散發著「我做到了」的光芒,然後再將拖把拿起來、重複練習著。等到一隻手轉累了,他就會換另一隻繼續轉。
我觀察到:當孩子重複做一件事的時候,他會開始產生專注;在當下他的身、心、靈能量會統合起來,同時導向一個工作目標。同時,他的眼神會非常專注,綻放著生命光采。
⭕️ 蒙特梭利觀點
🧑🏻:孩子看似不經意的重複行動=他正在自我建構各種重要能力
🧑🏻:孩子在探索的時候,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
不懂的大人會說「孩子只是在亂玩拖把」,甚至可能會中斷孩子的活動;殊不知其實孩子正透過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自我建構著各種重要的能力—專注力、意志力、手眼協調能力、秩序感、身體協調能力。透過他自發性的活動(spontaneous activity),他也正為以後更多的生活探索、獨立自主做準備—他正在預備他的生命能力與技巧。
成人總是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要被教;但其實我們不知道原來孩子生命有著一個祕密—只要我們提供良好、豐富的環境給他,並在環境中賦予他自由,他就能透過探索環境,藉由「內在導師」(inner teacher,蒙特梭利博士以此來比喻生命的本質、自然的法則)的指引,自我建構出健全、正向的人格。
⭕️ Follow the Child
為了允許孩子透過「內在導師」的指引,自我建構生命本有的發展藍圖,蒙特梭利博士告誡我們成人要「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其實孩子很多時候都比我們更瞭解他想要做的、能幫助到他的是什麼。當他在探索的時候,他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他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問題就在於:我們大人是否願意給他自由。
如果我們能以謙卑的態度看待孩子探索,允許他自由,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在我們面前展現出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做出許多我們不相信他有能力做到的事。一個1歲不到的孩子,原來能在沒有任何人教導他之下,透過不斷的重複練習,完美他自身的發展;原來在那弱小的身軀裡,正隱藏著一個神聖又偉大的靈魂。
這是我從事將近二十年幼兒教育親眼看到的事實,確實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很多家長、父母甚至幼兒園老師都「看不見」,主要是因為他們內心「不相信」,所以也間接限制了孩子許多發展的可能性。
⭕️ 蒙特梭利觀點
🧑🏻:這階段的自由與紀律拿捏原則:有限制的自由
🧑🏻: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我兒子1歲前,每天玩拖把的工作週期(work cycle,意指一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大約是半小時;換句話說,他當時的專注力已經有半小時。拖把活動結束後,他會拿掃把來玩,然後再拿廚餘桶。就這樣大概玩了三個月左右,他就逐漸不玩這些物品了,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他內心已透過這些活動習得了各種相關的心智與技能,內在發展需求得到滿足,所以會往下一個目標邁進。因此,大人不用擔心讓孩子這樣做會養成「什麼都愛亂玩、沒有規矩」的壞習慣。
於是,他開始每天到戶外拿著澆水壺澆花、澆盆栽……重複練習著。到了1歲半,他每天在花園外面玩澆水,都可以專注一個多小時了。
在這階段,我們開始讓孩子瞭解有些地方他可以自由進出與探索,但有些地方是不可以的,例如陽台、樓梯間、或者是正在開火煮飯的廚房等。
這正是透過實際生活讓孩子瞭解「自由與紀律」的開始,我們給予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我們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摘自野人出版《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
同時也有172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9萬的網紅眼球中央電視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將打破時空限制,藉助AR技術佔領杜拜現場,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共創奇觀,讓科技與文化超越國界。史無前例的全球線上蓋館行動,就等你加入! https://www.facebook.com/netizenpavilion2021 • 回應習近平賀電 朱立倫押年份沒寫民國 •...
教育即生活 在 蔓媽咪與他的小跟班們 一起闖天下g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迷路了怎麼辦
今天一家到好市多補貨,可能不太常出門,均均整個情緒太嗨,常常不小心就在賣場裡大呼小叫,讓我必須不斷提醒。就在快要走往結帳櫃檯時,發現少拿了特價的鱸魚(😂,我快步走去,留下父子三人自己先在原地等我
當我拿完回去時,大跟班說:「欸,均均跑去找你耶!」
我:「我沒有看到啊?!」接著便快步走回冷凍區,找了一陣子沒看到,便往另一區尋找,這時瞥見身穿黃衣的小男孩站在工作人員旁,開心地說:「媽媽在那裡!」接著兩人就快步跑來我面前。
服務人員用台語說著:「他很聰明餒,他找不到你,跑來跟我說”我找不到我的媽媽、我的媽媽叫做ooo”,我就叫他先跟我一起在這裡等」
看著一點都沒有擔心害怕也沒有著急大哭的均均,我知道他有把我們平常看書、對話時,我所說過的情境題牢記在心,沒想到他可以這麼鎮定的處理,有讓我驚訝,看到他見到我時,手上還拿著一包零食,滿臉開心地問我能不能買,害我本來想罵他都罵不下去 😂,只能改為讚許他的冷靜沉著
後來想想,對於三歲半的小孩為何在失散後還可以如此泰然自若(雖然好市多應該算是很安全的環境),不知道這樣的安全感是不是一方面來自對環境足夠熟悉,一方面也是我們平常給的安全感或者讓他足夠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不會被拋棄,才有辦法有這樣的冷靜。
回車上後,我跟他再聊起這段,他說阿姨還問他:「你是媽媽帶你來的嗎?」
👦🏻:「我是跟爸爸、媽媽還有我的辰辰來的」
👩🏻:「你怎麼知道那個人是工作人員,可以找他幫忙啊?」
👦🏻:「因為我看他有戴那個工作人員的帽子啊」
原來這個孩子平常到好市多除了愛看他喜歡的玩具外,其實真的還是有認真在觀察的啊😂
後來我們還一起討論了如果在遊樂園、在路上迷路可以怎麼做,看著均均一臉鎮定地回答,嗯~我想他應該可以開始練習處理日常可能出現的危機狀況了~
——
事後與大跟班討論起當下選擇讓他自己來找我的原因,他說:「讓他在這個安全的環境裡冒險一下也好啊!」
呃⋯⋯好一個從做中學、教育即生活啊😂
#均3y7m
教育即生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其實是教育,」
因爲人,才是關鍵。
孩子從小被灌輸的觀念是要念好書,去都市找個好工作,導致學生對自己的故鄉毫無認同,不願返鄉。
如今,主張「適性揚才、終身教育」的108課綱,恰恰是扭轉這個觀念的契機,108課綱能推倒學校高聳的圍牆,讓孩子體驗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精髓。
教育即生活 在 眼球中央電視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將打破時空限制,藉助AR技術佔領杜拜現場,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共創奇觀,讓科技與文化超越國界。史無前例的全球線上蓋館行動,就等你加入!
https://www.facebook.com/netizenpavilion2021
• 回應習近平賀電 朱立倫押年份沒寫民國
• 淪陷區限電 胡錫進昔諷台停電文遭挖出
• 赤匪禁止暴力動畫 鹹蛋超人遭下架刪減
• 孟晚舟返抵淪陷區 災胞歌頌祖國中接機
【眼球福利社 柚子系列周邊熱賣中】
https://www.cccreative.tv
【眼球員工社群帳號攏底加】
https://eyectv.soci.vip
【立即訂閱官媒YouTube頻道,並加入會員】
https://eyectv.pse.is/JAN9M
✉️ 商業合作歡迎來信:eyectv@gmail.com
#自己的國家館自己蓋 #重新定義世博 #鹹蛋超人
#習近平 #賀電 #朱立倫 #國民黨主席 #張亞中 #黃花崗起義 #國父 #中華民國 #馬英九 #吳敦義 #限電 #胡錫進 #廣電總局 #華為 #孟晚舟 #祖國 #世博 #台灣館 #minecraft #學習歷程檔案 #教育部 #央視鬥風向 #金鐘獎
畫面來源:
中時新聞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ccsvWhfrBw
台視新聞
https://youtu.be/TbjCKlQC4gc
下書房行走
https://youtu.be/mSu5Y5SQ6Pg
網易視頻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KU4V4IN0514D9AO.html
圍城記
https://youtu.be/TkxMJP60BnM
壹新聞
https://www.nexttv.com.tw/NextTV/News/Home/WorldNews/2021-09-27/588611.html
中天綜合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036877126403715
卡皮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fvMOKRdNes
Astro 本地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giyPuzidE
匪偽央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_10zDyBof8
TVB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IlBDokKbM
Taiwan to go
https://youtu.be/HJz0GVHBTDU
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usUio3nS5M
教育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284PuYPQI
圖片來源:
AP
cover-big.jpg
中央社
20210925000154M.jpg
上報
20200122235101853729.jpg
紐約時報
merlin_179798139_32091830-eb23-4a4e-9c49-8a77941f1e18-master1050.jpg
香港01
NRY6ZQwco6aci1OfLA8fLNDeJJq2QQrtxdL4YsXS-GI
GFjDJUUXFFNZcArphp-YkMkgTasBNbtrh-SaX4fkml8
美學生活
圖片-3-6.png
聯合報
photo.php
FAM
81622531423.jp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G9YK5I-4OA/hqdefault.jpg)
教育即生活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想要上太空旅行、首先就是得適應在零重力環境下生活。現在已經有體驗課程,只是費用不便宜,90分鐘就要花費、將近新台幣21萬元。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6659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8ZWSNmvcDE/hqdefault.jpg)
教育即生活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芬蘭郊區年輕男女比例失衡的現象相當普遍。年輕女性選擇離鄉背井到大城市生活,男性則比較偏愛留在家鄉,從事勞力工作。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666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XflPELWAEg/hqdefault.jpg)
教育即生活 在 教育即是生活本身。」 –約翰·杜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ducation is not preparation for life;Education is life itself.” ... 「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教育即是生活本身。」 ... 約翰·杜威(1859-1952) 是美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