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直播_只要父母內心對孩子抱有「對我來說你比任何人都還重要」的心情就足夠了
.
▍前言
大家好,我是東京都千代田區立麴町國中的校長,工藤勇一。目前已經在麴町國中任職六年,教職生涯迎向第三十六個秋天。
麴町國中作為公立學校進行多項改革,因而有許多媒體前來採訪、報導。多虧如此,我們獲得廣大的聲援,以及來自各方的演講邀約、詢問。
這裡簡單介紹麴町國中所推行的改革;大方向包括取消回家作業、段考,以及廢除導師責任制,並引進全員導師制(沒有固定的班導師)。
除此之外,也取消服裝儀容檢查,所以第一次聽聞的人或許會感到很訝異。
這些改革並不是毫無計畫地隨意實施,而是我在教職生涯中,不斷思考學校存在目的時,所獲得的答案。
我經常覺得,如今的日本學校已經迷失了「初衷」。
舉凡寫都寫不完的大量作業;為了獲得好成績臨時抱佛腳,硬是撐過的段考;不知道寫給誰看的讀書心得;教室裡重視感情和睦,營造「大家友好相處」的氛圍;讚揚禮節和容忍的美德等。
這些並不是說不需要,但是,這眞的是「#最重要」的嗎?
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學校當然也聚集了許多不同的孩子。
其中也有因為發展較特殊,無法保持專注的孩子、不擅長讀寫的孩子及有生理發展障礙的孩子。特別是這些孩子,大多都具有不善忍耐、無法與人和睦相處或保持禮儀良好的行為舉止,以及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等特徵。
但所謂的學校,就是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孩子,都要幫助他們發掘、加強「在社會更容易生存的能力」。而做作業、取得好成績,不一定可以提升這種能力。
現今社會正邁入技術改革速度飛快、經濟結構逐漸產生巨大改變的時代。
像是僅僅幾個人創立的微型企業在五年後發展成大型企業;或是大型企業突然縮小事業版圖等,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要在這樣的時代生存,最不可或缺的能力就是獨立思考、自行判斷及自主。
我將這三種能力定義為「自律」(這並不是指經濟獨立或離開父母自立等,而是指「規範自己」,就算是經濟上要依賴他人的孩子也可以擁有的能力)。
然而,過去學校重視的是禮節、容忍與合群。總是告訴孩子「去做這個」「那個不准做」,這別說是促使他們「自律」,根本是在剝奪他們的主體性。
在家庭也是相同的道理。若希望養育出有獨立思考力、判斷力和行動力的孩子,父母就必須確實找到培養這些能力的重點。
除了教師身分,我同時也是兩個兒子的父親,目前長男和次男都已經長大成人、離家獨立。
從媒體上來看「實施學校改革的麴町國中校長」這個稱呼,大多數人都會將我想像成一位嚴厲的父親,但我在家裡的樣子和大家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我幾乎沒有嚴厲教訓過孩子的印象,每天就是和孩子一起做些蠢事,開心過日子。
而且我也和大家一樣,是一位對養育孩子有著諸多煩惱的父親。
在撰寫這本書時,我試著回顧自己過去養育孩子的方式,但完全不知道那時做的到底是對還是錯。
作為教師面對學生時,因為有專業知識,所以可以充滿自信地對著大家講話;但身為一位父親,被問及覺得自己做得如何時,我一般都只能苦笑以對。
現在想想,對內人來說,我的存在就像是任性的三兒子吧!有這樣的父親,還能夠堅強地長大成人的兩個兒子,我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雖說如此,因為我在教職生涯中接觸過許多孩子,其中的所見所聞或許可以供大家參考。另外,根據我長期觀察孩子的經驗,在現今這個迎向巨大轉捩點的時代,其實必須和考慮「學校的眞正目的」一樣,我們不得不思考「育兒的眞正目的」。
因此本書中,我會和大家一起試著思考這點。
接下來,是關於本書的設計結構。每一篇文章都不連貫,不管從哪裡開始看都可以,因此讀者可以從目錄中比較在意的部分開始閱讀。
此外,在正文開始前有件事我必須先說淸楚,這本書並不是在教各位如何育兒。因為是由我這個失職的爸爸所講述的內容,大家只要作為反面教材勉勵自己即可。
千萬不要因為沒有做到書中所說的而感到失落,然後貶低自己是不稱職的父母。
育兒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親子間良好、幸福的關係,所以就算不是所謂優秀的父母也沒關係,只要父母內心對孩子抱有「對我來說你比任何人都還重要」的心情就足夠了。
由衷希望可以藉由這本書,減輕各位在育兒過程中所感到的壓力。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如何在關係中給出信任?
■ 不管比管還要難
.
討論書籍:
《#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父母可以做的事》
◎博客來:https://reurl.cc/MZMapX
◎誠品:https://reurl.cc/V37zAQ
◎MOMO:https://reurl.cc/dV92xV
FB #昶景國際文化
IG:reading_sharing_books
作者:工藤勇一
直播時間:
4/4(日)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教師專業失德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只要父母內心對孩子抱有「對我來說你比任何人都還重要」的心情就足夠了
.
▍前言
大家好,我是東京都千代田區立麴町國中的校長,工藤勇一。目前已經在麴町國中任職六年,教職生涯迎向第三十六個秋天。
麴町國中作為公立學校進行多項改革,因而有許多媒體前來採訪、報導。多虧如此,我們獲得廣大的聲援,以及來自各方的演講邀約、詢問。
這裡簡單介紹麴町國中所推行的改革;大方向包括取消回家作業、段考,以及廢除導師責任制,並引進全員導師制(沒有固定的班導師)。
除此之外,也取消服裝儀容檢查,所以第一次聽聞的人或許會感到很訝異。
這些改革並不是毫無計畫地隨意實施,而是我在教職生涯中,不斷思考學校存在目的時,所獲得的答案。
我經常覺得,如今的日本學校已經迷失了「初衷」。
舉凡寫都寫不完的大量作業;為了獲得好成績臨時抱佛腳,硬是撐過的段考;不知道寫給誰看的讀書心得;教室裡重視感情和睦,營造「大家友好相處」的氛圍;讚揚禮節和容忍的美德等。
這些並不是說不需要,但是,這眞的是「#最重要」的嗎?
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學校當然也聚集了許多不同的孩子。
其中也有因為發展較特殊,無法保持專注的孩子、不擅長讀寫的孩子及有生理發展障礙的孩子。特別是這些孩子,大多都具有不善忍耐、無法與人和睦相處或保持禮儀良好的行為舉止,以及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等特徵。
但所謂的學校,就是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孩子,都要幫助他們發掘、加強「在社會更容易生存的能力」。而做作業、取得好成績,不一定可以提升這種能力。
現今社會正邁入技術改革速度飛快、經濟結構逐漸產生巨大改變的時代。
像是僅僅幾個人創立的微型企業在五年後發展成大型企業;或是大型企業突然縮小事業版圖等,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要在這樣的時代生存,最不可或缺的能力就是獨立思考、自行判斷及自主。
我將這三種能力定義為「#自律」(這並不是指經濟獨立或離開父母自立等,而是指「規範自己」,就算是經濟上要依賴他人的孩子也可以擁有的能力)。
然而,過去學校重視的是禮節、容忍與合群。總是告訴孩子「去做這個」「那個不准做」,這別說是促使他們「自律」,根本是在剝奪他們的主體性。
在家庭也是相同的道理。若希望養育出有獨立思考力、判斷力和行動力的孩子,父母就必須確實找到培養這些能力的重點。
除了教師身分,我同時也是兩個兒子的父親,目前長男和次男都已經長大成人、離家獨立。
從媒體上來看「實施學校改革的麴町國中校長」這個稱呼,大多數人都會將我想像成一位嚴厲的父親,但我在家裡的樣子和大家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我幾乎沒有嚴厲教訓過孩子的印象,每天就是和孩子一起做些蠢事,開心過日子。
而且我也和大家一樣,是一位對養育孩子有著諸多煩惱的父親。
在撰寫這本書時,我試著回顧自己過去養育孩子的方式,但完全不知道那時做的到底是對還是錯。
作為教師面對學生時,因為有專業知識,所以可以充滿自信地對著大家講話;但身為一位父親,被問及覺得自己做得如何時,我一般都只能苦笑以對。
現在想想,對內人來說,我的存在就像是任性的三兒子吧!有這樣的父親,還能夠堅強地長大成人的兩個兒子,我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雖說如此,因為我在教職生涯中接觸過許多孩子,其中的所見所聞或許可以供大家參考。另外,根據我長期觀察孩子的經驗,在現今這個迎向巨大轉捩點的時代,其實必須和考慮「學校的眞正目的」一樣,我們不得不思考「育兒的眞正目的」。
因此本書中,我會和大家一起試著思考這點。
接下來,是關於本書的設計結構。每一篇文章都不連貫,不管從哪裡開始看都可以,因此讀者可以從目錄中比較在意的部分開始閱讀。
此外,在正文開始前有件事我必須先說淸楚,這本書並不是在教各位如何育兒。因為是由我這個失職的爸爸所講述的內容,大家只要作為反面教材勉勵自己即可。
千萬不要因為沒有做到書中所說的而感到失落,然後貶低自己是不稱職的父母。
育兒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親子間良好、幸福的關係,所以就算不是所謂優秀的父母也沒關係,只要父母內心對孩子抱有「對我來說你比任何人都還重要」的心情就足夠了。
由衷希望可以藉由這本書,減輕各位在育兒過程中所感到的壓力。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如何在關係中給出信任?
■ 不管比管還要難
.
討論書籍:
《#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父母可以做的事》
◎博客來:https://reurl.cc/MZMapX
◎誠品:https://reurl.cc/V37zAQ
◎MOMO:https://reurl.cc/dV92xV
FB #昶景國際文化
IG:reading_sharing_books
作者:工藤勇一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Fz3ZTOlA7/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教師專業失德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對別人好一點 #對自己也好一點
#慈悲的心 #是減壓的最佳配方
.
在會見社會心理學家、神經學家、內分泌學家、佛教修行者,以及參考我自己的經驗以後,我非常確定,慈悲心的出現需要具備四個條件:
.
1⃣️注意他人經驗的能力、
2⃣️關心他人的能力、
3⃣️洞悉什麼可服務他人的能力、
4⃣️採取行動以增進他人福祉的能力(或至少希望別人一切順利,但不執著於結果)。
.
關注、親社會的感覺、無私的意圖、洞察力、體現是組成慈悲心的關鍵「非慈悲」元素。我從神經學的研究中也了解到,慈悲不是存在大腦的單一位置,而是分布在整個大腦。此外,它似乎是突發性的,也就是說,當組成慈悲的要素都到齊時,慈悲心自然就會出現。
.
一行禪師寫道:「花是由非花的元素構成的。你看到花朵時,會看到陽光、雨水、土地等非花的元素——那些元素聚集在一起,幫那朵花綻放開來。把任一非花的元素移除,就不再有花了。」就像陽光、雨水、土地構成花朵一樣,關注、關心、意圖、洞察、體現構成了慈悲。
.
從這個相互依存的角度來看,再加上我自己的冥想與照護經驗,以及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倫理學方面的研究,最後我設計出一套矩陣,它顯示讓慈悲心出現的主要特質。換句話說,非慈悲因素是促成慈悲心的要素。
.
後來,我開始用這個模型來培訓臨床醫生、宗教師、教育工作者、律師與商務人士,教他們如何在內心與周遭培養一個可以修練慈悲心的領域。我們藉由訓練注意力、培養親社會的特質與無私的意圖,發展辨識力與洞察力,以及為有道德與關懷的參與行動創造條件,來培養慈悲心。慈悲的參與是具體的,也是合乎道德的。它還有輕鬆、平靜、良善的特質,而且當我們服務他人時,它還會讓我們的內心洋溢著一種幸福感。
.
我把這種模式稱為「慈悲的ABIDE模式」。我喜歡口訣記憶法,因為這樣更容易記住一個模式或流程。
「ABIDE」中的「A」代表「注意」(attention)與「情感」(affect,亦即親社會的情感)。這兩個促成注意力與情感的「平衡」(balance),亦即ABIDE裡的B。ABIDE裡的I包括「意圖」(intention)和「洞察」(insight),這是促成辨識(discernment)的認知流程,亦即ABIDE中的D。ABIDE中的E是指「體現」(embodiment)、「參與」(engagement),以及慈悲行(Compassionate Action)。
.
我在國會圖書館擔任訪問學者的尾聲,做了一場簡報,以講解ABIDE模型。接著,我開始投入專案的第二階段:為ABIDE模式開發一種易於傳授的應用方式,目的是支援臨床醫生與其他人在人際互動中培養慈悲心。慈悲心的解析圖很實用,但日常生活才是落實慈悲心的地方,那是我們的生活經驗。
.
#如何修習GRACE法
.
🔺聚精會神(G)
.
這是提醒我們暫停下來,給自己時間冷靜沉澱。吸氣時,集中注意力。呼氣時,把注意力移到體內,感覺到體內一個穩定的地方。我們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或身體感覺中立的部位,例如接觸地板的腳底或交握的雙手。或者,我們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個片語或一個物體上。我們利用這個聚精會神的時刻,來打斷我們內在對假設與期望的自言自語,讓自己沉澱下來,處於當下。
.
🔺喚起意圖(R)
.
喚起當初的承諾,自己要誠正地行動,也尊重他人的誠正。想起我們的目的是服務他人,向世界敞開心扉。這個回顧初衷的動作可能在瞬間發生。我們的動機使自己持續走在正軌上,符合道德,呼應自己心中最高的價值觀。
.
🔺注意自我與對方(A)
.
這是注意的流程——先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感、認知經驗,然後再注意他人的經驗。在注意自己的過程中,把注意力放在身體感覺、情緒、思想上——這些都可以塑造我們對他人的態度與行為。如果我們感覺情緒被互動的對象觸發了,我們的反應可能影響我們清楚感知對方及關心他人的能力。但是,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反應,並反思對方苦難的性質與來源,我們也許能以一種不帶偏見又有洞察力的方式重新定義情況。這個注意與重新評估的流程會啟動與同理心有關的神經網路,並支援慈悲的反應。
.
從這個注意自我的基礎,我們轉而注意他人,以不帶評斷的方式去感覺對方的經驗。這是一種積極的「見證」形式。當我們在身體上(身體同理)、情感上(情感同理)、認知上(認知同理)注意他人時,這也是我們發揮同理心的時刻。透過這個注意流程,我們開啟一個空間,讓相遇可以進一步發展。在那個空間中,我們可以面對任何可能出現的事情。當我們讓這種相互交流變得越豐富時,相遇的發展也會越深入。
.
🔺思考什麼有助益(C)
.
這是以傳統理解為基礎的識別流程,同時也受到我們的直覺與洞察力的支持。我們捫心自問:「什麼是睿智又慈悲的道路?什麼是適切的回應?」我們思考什麼可以幫助對方時,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我們也讓洞察力出現,注意對方在此刻可能提供什麼。我們考慮影響情況的系統性因素,包括制度要求與社會期望。
.
當我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經驗,同時保持開放心態,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事物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洞察力落在一個可預測的範疇外。識別流程可能需要時間,所以我們儘量不要妄下結論。考慮什麼有助益時,一定需要注意力與情感平衡,很深的道德感,了解自己的偏見,並注意到受苦者的經驗與需要。謙遜是另一個重要的指導要素。
.
🔺參與,然後結束(E)
.
這是指在合適的情況下,有道德地參與及行動。「慈悲行」會從我們創造的開放、連結、辨識領域中浮現出來。我們的行動可能是提出一個建議、一個問題、一個提案,甚至什麼都不做。我們努力與他人共創一個互動互信的時刻。利用我們的專業、直覺、洞見,我們尋找符合價值觀且支持彼此誠正的共通點。如此衍生的慈悲,是尊重所有相關人員的、務實的、可行的。
.
時機恰當時,我們可以結束我們在這個慈悲互動中的參與,完全轉往下一刻、下一個對象或任務。這是GRACE那個E的第二階段。無論結果超出預期或令人失望,我們都應該注意並承認發生了什麼。有時候我們必須包容自己或他人。或者,這可能是一個值得好好感恩的時刻。不承認已經發生的事情,就很難放下這次相遇並繼續前進。
.
〰️〰️〰️〰️〰️〰️〰️〰️
.
📖本文節錄自《#站在邊緣之境:利他、同理心、誠正、尊重、敬業,回歸五種心理狀態本質,在恐懼與勇氣交會處找到自在》,作者瓊恩‧荷里法斯(Joan Halifax)是一位禪師與人類學家,著有《與臨終共處》(Being With Dying)一書,本書於2020年11月初由 馬可孛羅文化 出版。
.
🏷閱讀這本好書:https://tinyurl.com/y4pcqn5p
🏷閱讀減壓好書:https://tinyurl.com/stress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