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24中天+民視 誤踩住3地雷遭檢舉 松江路巷弄爆撤店潮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Al5Okxfc5Pm
【中天記者/萬紹安、陳子芬;民視記者/徐紹芸、黃啟豪】
《中天》
新鮮研磨、醇濃咖啡上桌這間咖啡甜點店在台北市松江商圈經營了1年多,累積不少人氣,但現在卻被要求要限期搬家。
業者阮先生:「三條街的業者都收到都發局限期改善的公文。」
拿出北市府的公文,上頭要求限期改善,否則就要開罰,原來店家開設的地點是在住三區,根據台北市都發局規定住三區營業使用規範,至少要8米寬以上的巷弄才能開店營業,但這區域巷弄只有6米寬,餐飲相關是不能營業的,也因此松江商圈最近開始出現搬店潮。
包括文青型《任意門咖啡》已經全部搬空,知名法式料理餐廳《三賀家》預計將在12月20號關門搬家,除了這幾間之外,至少還有6家以上的餐廳也打算要移店,他們都是開在松江路259巷、錦州街242巷和民生東路二段147巷6弄和12弄之間,都是屬於6米寬的巷弄,依法不得作為餐飲業使用。
房仲業者/陳泰源 表示:「這一次松江路的狀況是固定幾位檢舉達人,當時師大夜市的商圈是法規還沒有那麼健全、如雨後春筍般整個往外擴散。」
誤觸住3區開業限制的案例不少,之前就是師大商圈雲和街一帶巷弄中的餐飲小店,也因為周圍住戶抗議檢舉被迫退出商圈,也使得師大商圈沒落,房仲提醒,不少年輕人喜歡在巷弄裡開設咖啡廳、輕食或特色小吃等,但在開店選址之前,一定要搞懂相關法規限制,以免開了店才發現踩到地雷。
《民視》
新聞網址→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19B24F01M1
台北商圈又出現師大夜市翻版了嗎?近期在行天宮週邊巷弄內的餐廳,許多業者都接到住戶多次檢舉,因為這裡屬於住三區,巷弄不足8米寬,依法是不能開店營業,因此業者被檢舉後,無奈只好選擇搬遷,但撤出的店家越來越多,也讓附近商圈的生活機能受影響。
記者/徐紹芸:「位在台北市松江路巷弄的法式料理餐廳,因為店面設在不到8米寬巷弄,多次遭到住戶檢舉。業者無奈,在臉書宣布 營業到12月底就要熄燈。」
再往隔壁條巷子走,落地玻璃櫥窗,貼上紅色招租字樣,這間店面原先是家咖啡廳,10月底也熄燈了,松江路巷弄近期許多餐廳都收到檢舉公文,範圍從松江路259巷到錦州街,還有民生東路二段巷弄,因為這些巷道寬度不足6米,店面依法不能做為餐飲使用。
面對附近居民的壓力,不少店面選擇搬遷,不過其實市府早有放寬標準,只要在2013年7月前完成營業登記的,能暫緩處罰,但之後才開的,除了處6到30萬元罰鍰,也將勒令拆除改建或是停止使用、恢復原狀。
房仲業者陳泰源表示:「一樓的店面跟二樓以上的住家,彼此之前長期的衝突,因為店面價值越高,住宅的價值就越低,住宅區有很多的規定,還有就是店家一定要做好敦親睦鄰。」
根據住三區規定,只要符合8米寬巷道,美容美髮、洗衣店甚至泡沫紅茶或是咖啡廳都能開,但樓地板面積得在150平方公尺內,換算大約40多坪,但不到8米寬的巷弄無法開店,現在業者被迫撤出商圈,恐怕也讓住宅便利性大受影響。
部落格網址→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19/11/191124-3.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90的網紅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1124中天+民視 誤踩住3地雷遭檢舉 松江路巷弄爆撤店潮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Al5Okxfc5Pm 【中天記者/萬紹安、陳子芬;民視記者/徐紹芸、黃啟豪】 《中天》 新鮮研磨、醇濃咖啡上桌這間咖啡甜點店在台北市松江商圈經營了1年多,累積不少人氣,但現在卻被要求要...
搬店潮 在 經濟日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捷運行天宮站周邊多家巷弄餐廳傳出暫停營業,引發外界關注。房仲表示,因這些餐廳位於道路未達8米的住三區,依法不得營業,有人不斷檢舉,店家被迫搬遷。
#行天宮 #餐廳 #搬店潮
搬店潮 在 元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意依然暢旺並不表示可以有效漲價。因此老店若無法充分反應成本上升,則當邊際租值降為零時,店主就要面對上頭租值是否可以回收的現實。
若無法回收,結束營業就會是理性選擇。
另一方面,怪罪房東漲房租者往往有兩個錯誤而不自知:
1. 任何生產供給活動都有多種生產要素必須在市場上競價,價高者得;房租不過是其中一種。
反之,因為資訊費用的侷限下,房東漲租多半出於猜測(即便四處打探過,依然存在猜測成分)。當資訊費用夠高,我們就會看到一堆有行無市、無人聞問的待租店面,這是市場對房東的懲罰。
我們不禁要問:a. 若要管制房租,那是不是每一種生產要素價格都也來管制?推到盡這不就是共產制度? b. 既然其他生產要素可以由市價決定,為何房租不行?要注意,房租在某些行業並非佔最高成本比例喔。
2. 這類人多半主張要漲自己工資,但其他東西都不准漲。如果人力這個生產要素可以漲價,為何他者不可?反之,當人力普遍性漲價後,他者有可能不漲嗎?
PS 上面論述並未包含「貨幣」這個因子。請參見Jack大神有關Milton Friedman的論述。
【貨幣看房市,房市看房租】
包含新聞中的新都理,最近出現一連串的「經典名店租約到期搬店潮」,引起熱烈討論。
眾矢之的是「房租」,我讀到的聲音有三類:
1. 房東又再漲房租?貪婪!
2. 政府不給力...無能!
3. 營運不善啊...該淘汰啦!
三者都符合邏輯,但三者也都只是其中一個面向。不直覺地單一角度解釋可能如下:
1. 房東又再漲房租?貪婪!
—> 供需法則:個人逐利為目標,漲價仍租的出去,可漲;漲價沒人租,自己能承擔,可不租。
2. 政府不給力...無能!
—> 經濟整體不給力:民間消費下降 or 原物料成本提高、水電費成本提高或勞工成本提高,因此不堪房租再漲。
3. 營運不善啊...該淘汰啦!
—> 如何市場供需原則,你租不下去,有人可以租,所以你確實不行,只好換人啦。
上面三點的本質是兩個基本面:市場與營運。
接下來我們換一個面向看:貨幣。
#從貨幣看房市
Milton Friedman這麼說過:「通脹是貨幣現象。」
同理,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債券、股票和「房地產」等資產的價格上漲,也可以說是一種「貨幣現象」,而從貨幣到房市到房租的簡易邏輯如下:
1. 基於樂觀預期,資本流入房市,在供給成長有限的情況下,造成需求提高,交易價格持續攀升。
2. 這在土地狹小、獨特性越來越強、稀有性越來越高的台北市,特別可以表現。
3. 而一個每個人都知道的消息:「打房之下,台灣房地產不振。」
4. 也因此,本來會投入房市的資本,在投資標的物有限的情況下,紛紛允入股市與各類民間投資等標的物裡。
5. 股市的瘋漲,這是其中一個面向;而越來越多人投入餐飲或其他創業項目,則是另一個面向。
6. 而投入餐飲或B2C項目投資的人,鮮少有人會購屋做生意,多半承租。
7. 而在這群資本更為厚實的資金注入店面承租市場後,基於供需原理,越黃金的店面、租金持續攀升是合理的現象。
8. 反之,由於租金上漲,則進一步排擠了租金對營運成本佔比太高的商家。
這是另一個面向:「貨幣看房市,房市看房租。」
房租漲,別單怪屋主、政府,是有邏輯的。
然而,如果要談房租漲價時,不同店家的營運困境,就複雜多了。
舉例說明如下。
#成本看店家
一個侷限條件的設定:這幾家不堪租金的店家,他們的生意依然暢旺。
店家成本有哪幾樣呢?
1. 租金:房租
2. 人力:薪資與福利
3. 原物料:成本及損耗
4. 水電:每月水電費用
5. 維修:固定裝修成本
6. 行銷:線上及線下行銷
7. 稅:營所稅
8. 其他
房租部分是這次的眾矢之的,然而我們可以看一下各項費用是否有增加?
2. 人力:最低工資逐步調升,目前是22K,據說即將調整到23K
https://www.mol.gov.tw/topic/3067/5990/13171/19154/
3. 原物料:消費者物價指數逐年提高
https://www1.stat.gov.tw/point.asp?index=2
4.5.6.7.8.水電相對平穩維修,行銷費用差異大,稅則是統一條件、印象中變化不大,所以排除。
因此,除了房租,造成成本上升、可能影響營運的因素還包含:人力成本和原物料。
而回到侷限條件的設定:「這幾家不堪租金的店家,他們的生意依然暢旺。」
如果生意依然暢旺,那讓這些經典老店成本不堪負荷的原因就有三:「房租、人力與原物料。」孰輕孰重,端視每家店不同的成本結構。
反之,如果改變侷限條件為:這幾家不堪租金的店家,他們的生意「不若以往」。
這就可以個案分析:
是整體消費下降?
還是店家對顧客的吸引力不足、所以不堪負荷?
亦或是本身成本結構管控失調、兼營不善的結果?
可能性太多,難以一言以蔽之。
#最後
「店面的位置最重要。」這是仿間常聽到的話,而店面租金成本也確實是大宗。
而回到「租金為什麼會漲」的課題,除了常見的「房東又再漲房租?貪婪!」、「政府不給力...無能!」和「營運不善啊...該淘汰啦!」之外,於此提供第四種解釋,名為:
「貨幣看房市,房市看房租。」
以上不代表絕對正確的單一邏輯,而是提供不同面向與層面的思考點,避免單一歸因的謬誤。
僅供參考。
搬店潮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91124中天+民視 誤踩住3地雷遭檢舉 松江路巷弄爆撤店潮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Al5Okxfc5Pm
【中天記者/萬紹安、陳子芬;民視記者/徐紹芸、黃啟豪】
《中天》
新鮮研磨、醇濃咖啡上桌這間咖啡甜點店在台北市松江商圈經營了1年多,累積不少人氣,但現在卻被要求要限期搬家。
業者阮先生:「三條街的業者都收到都發局限期改善的公文。」
拿出北市府的公文,上頭要求限期改善,否則就要開罰,原來店家開設的地點是在住三區,根據台北市都發局規定住三區營業使用規範,至少要8米寬以上的巷弄才能開店營業,但這區域巷弄只有6米寬,餐飲相關是不能營業的,也因此松江商圈最近開始出現搬店潮。
包括文青型《任意門咖啡》已經全部搬空,知名法式料理餐廳《三賀家》預計將在12月20號關門搬家,除了這幾間之外,至少還有6家以上的餐廳也打算要移店,他們都是開在松江路259巷、錦州街242巷和民生東路二段147巷6弄和12弄之間,都是屬於6米寬的巷弄,依法不得作為餐飲業使用。
房仲業者/陳泰源 表示:「這一次松江路的狀況是固定幾位檢舉達人,當時師大夜市的商圈是法規還沒有那麼健全、如雨後春筍般整個往外擴散。」
誤觸住3區開業限制的案例不少,之前就是師大商圈雲和街一帶巷弄中的餐飲小店,也因為周圍住戶抗議檢舉被迫退出商圈,也使得師大商圈沒落,房仲提醒,不少年輕人喜歡在巷弄裡開設咖啡廳、輕食或特色小吃等,但在開店選址之前,一定要搞懂相關法規限制,以免開了店才發現踩到地雷。
《民視》
新聞網址→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19B24F01M1
台北商圈又出現師大夜市翻版了嗎?近期在行天宮週邊巷弄內的餐廳,許多業者都接到住戶多次檢舉,因為這裡屬於住三區,巷弄不足8米寬,依法是不能開店營業,因此業者被檢舉後,無奈只好選擇搬遷,但撤出的店家越來越多,也讓附近商圈的生活機能受影響。
記者/徐紹芸:「位在台北市松江路巷弄的法式料理餐廳,因為店面設在不到8米寬巷弄,多次遭到住戶檢舉。業者無奈,在臉書宣布 營業到12月底就要熄燈。」
再往隔壁條巷子走,落地玻璃櫥窗,貼上紅色招租字樣,這間店面原先是家咖啡廳,10月底也熄燈了,松江路巷弄近期許多餐廳都收到檢舉公文,範圍從松江路259巷到錦州街,還有民生東路二段巷弄,因為這些巷道寬度不足6米,店面依法不能做為餐飲使用。
面對附近居民的壓力,不少店面選擇搬遷,不過其實市府早有放寬標準,只要在2013年7月前完成營業登記的,能暫緩處罰,但之後才開的,除了處6到30萬元罰鍰,也將勒令拆除改建或是停止使用、恢復原狀。
房仲業者陳泰源表示:「一樓的店面跟二樓以上的住家,彼此之前長期的衝突,因為店面價值越高,住宅的價值就越低,住宅區有很多的規定,還有就是店家一定要做好敦親睦鄰。」
根據住三區規定,只要符合8米寬巷道,美容美髮、洗衣店甚至泡沫紅茶或是咖啡廳都能開,但樓地板面積得在150平方公尺內,換算大約40多坪,但不到8米寬的巷弄無法開店,現在業者被迫撤出商圈,恐怕也讓住宅便利性大受影響。
部落格網址→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19/11/19112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