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3月股災後 我對機器人理財的幾點研究心得
最近幾年,我一直很關注機器人理財的發展,今年資本市場經歷了劇烈變化,3月間的全球股災,讓投資人再一次經歷股市的變化多端與意外頻傳,並體會「低檔時恐懼、高檔時貪婪」的人性弱點。在這個教訓仍然記憶猶新時,我更想進一步研究台灣在機器人理財領域到底有那些新進展。
於是,我想到台灣第一家獲得國發基金投資的金融科技公司阿爾發,聯絡約訪了老朋友阿爾發創辦人陳志彥,同時也與總經理陳敏宏有深入的訪談,讓我對機器人理財的機置與運作,更進一步釐清許多觀念。
機器人理財(Robo Advisor)是透過一套商業模式,解決人們最常掉進的投資陷阱,例如短線進出、操作頻繁,缺乏投資組合,而這背後的基本想法是覺得自己有能力預測股市,並且可以打敗大盤。但是,這樣的自信卻往往不敵人性,重覆「賣在低點、買在高點」的惡性循環,造成許多投資悲劇。
機器人理財的投資方式,從十年前第一家Betterment開始,如今美國已有550家機器人理財公司,九成以上投資標的都是被動式ETF,在美國已經成為很普遍的投資方法,但在台灣才剛起步,目前僅六家投信與三家投顧從事機器人理財業務,總計金額才七億餘元。
阿爾發創辦人陳志彥,過去曾任職花旗、法商巴黎、台新等銀行高階管理職,因為長期投身財富管理,對於台灣投資人缺乏好的理財方法感觸良多,因此不斷寫書及撰寫理財日誌,分享正確的理財方法。他認為,最簡單的理財方法最好用,例如資產配置,定期平衡資產比例,再加上長期投資等,這些在學理和實證上都已印證是最穩定累積資產的方法。
陳志彥在創業過程中,也把自己的太座楊琇惠拉進來,楊琇惠過去是滙豐銀行出名的超級業務員,20多年從工讀生做到副總裁,目前擔任阿爾發金融科技的董事長。至於總經理陳敏宏原來是台灣金融研訓院所長,在金融研訓院前後服務23年,後13年是擔任訓練所所長,長期做金融教育的推廣與訓練,並且擔任已培養出台灣二千位認證理財規劃師(CFP)的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祕書長。
▋機器人理財到底神不神奇?
其實,談到機器人理財,一般人最常見的迷思就是,人工智慧(AI)非常厲害,可以選到最會飆的投資標的,甚至還可以預測漲跌,例如可以預期今年3月股市會大跌。這些其實都是對機器人理財的誤解,也把人工智慧講得太神奇。若真的可以如此,那這些從業人員就留著自己賺就好了,何必還要出來幫人做投資理財?
因此,機器人理財其實沒有神奇的魔法,只是運用資產配置及投資組合等簡單的基本原則,透過紀律的操作達成預訂的財富目標。
這其中有幾個重要的操作原則,很值得提出來加以討論。
首先,投資最重要的是追求高報酬,但高報酬必然帶來高風險,因此如何進行資產配置,是投資最重要的功課。
大家都知道,股票報酬率一向很高,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若股票加上報酬率較低的債券組成一個投資組合,卻不只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甚至還可以把整體報酬提高。
例如,原來投資人把100%資產放在股票,但若改為60%股票,40%債券的投資組合,不只可以降低風險,還可以提高報酬率,關鍵原因就是股、債的相關性是負的,因此,股票跌了但債券漲了,自動平衡風險,最後結算出來的整包資產回報率,就會高過全是股票的組合。
因此,阿爾發根據投資人積極、保守與穩健等不同需求,將股、債(債中也包含不動產)比從90:10到30:70,分別推出13種投資組合,依此做不同的資產配置,投資工具則是六種美國領航投資集團(Vanguard)旗下的ETF,分別是三支股票、兩支不動產Reits及一支債券ETF。
這些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的基本理論,就是來自經濟學家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的效率前緣理論,透過最適的投資組合,可以讓報酬與風險落在效益最大的曲線上,讓投資人可以完成預計的財務目標。
馬可維茲是在1952年發表這套理論,直到1990年才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何要隔近40年才拿到獎?答案很簡單,因為早年電腦還未發明,沒有工具做驗證,後來電腦出來後可進行快速計算與模擬,證明這個理論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理財機器人 vs. 理專
更進一步看,以投資組合的觀念來對比理財機器人與傳統理專的商業模式,由於出發點截然不同,因此也註定會有不同的結局。
理專是業務型導向,想賺你的交易佣金,不然就是賣更多商品給你,所以你交易量愈大、買愈多對他(或她)愈好,但是,單一產品無法替你做到最適投資組合,理專賣的是金控或銀行旗下的基金商品,這些產品不會最大化客人的利潤,結果獲得效率最大化的是理專及銀行,不是你這個客人。
至於正統的機器人理財,出發點不是賺你的交易佣金,而是從你總資產規模抽1%管理費,你整體水位價值愈高,它(機器人)就賺愈多,所以它的利益與你一致,因此會願意幫你做到最適投資組合,極大化你的收益。
此外,美國九成機器人理財選擇ETF這個最簡單的投資工具,這種被動式基金的交易成本只有萬分之八,比主動型基金2%至3%低很多,十年下來就差至少20%,明顯降低交易成本。
台灣目前規定投信做機器人理財,只能用自家基金,不能用ETF,至於投顧就不在此限。政府對投信做了這項規定,主因是認為反正投信可以自己發ETF,政府也沒限制你發行,但結果卻形成投信還是以自己的基金為投資工具,與最適投資組合理念就離得更遠了。
再回來講報酬與風險,這兩個因素永遠是投資最重要的考量。很多人覺得,股票一天就能賺10%,為何要呆呆地賺一年只有6%到7%的報酬?但問題是,高報酬伴隨的就是高風險,會賺10%當然就會賠10%,頻繁交易加上難以抵擋高風險,最後結算就是賺不到,這種經驗應該每個人都不陌生吧?
以今年為例,3月股市最低時跌幅超過三成,許多個股甚至跌掉五成,失去50%的資產,之後要再漲100%才能回本,事務來看是相當困難。因此如何避開風險、控制風險,才是提高整體報酬率最重要的環節,這也是所有人無法達成理財目標最大的罩門。
此外,近年來全世界黑天鵝頻傳,病毒、油價、債券利率倒掛等利空因素不斷衝擊資本市場,也讓投資充滿不確定的風險,機器人理財又如何調整投資組合,化解這些突如其來的風險並確保達到預期的獲利目標?
除了前面說的馬可維茲效率前緣理論外,還有兩個理論也很重要,一個是貝萊克利利德蔓模型,另一個是蒙地卡羅模擬演算法,前者是讓未來預測報酬率能即時修正並提高準確程度,後者則是透過大數據來巨量模擬金融市場可能發生情況,藉由判斷退休規劃成功機率。
其中,蒙地卡羅演算法的出現,最初是幾位數學家為了核武計畫所創的一種機率統計理論的計算方法,會取名蒙地卡羅,是因為其中一位數學家的叔叔常在摩洛哥的蒙地卡羅賭場輸錢。蒙地卡羅會計算未來的可能報酬與風險,模擬超過一萬種的可能性,為投資人判斷完成理財目標的機率。
這些投資理論解釋起來太麻煩,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研究,但重點就是當今資本市場多變,每天都會發生令人想都想不到的事,巴菲特活了89歲,也投資股市一輩子,卻在今年見證了四次美股熔斷。面對這種多變的世局,投資組合更要動態調整,不斷地再平衡,才能克制風險、確保報酬。
▋自己做不到的再平衡 機器人來幫忙
很有趣的一點是,在3月大跌的過程中,大部分理專一定叫大家保留現金,因為看到股市崩盤,美股不斷出現千點以上的跌幅,大家一定都嚇壞了,理專給的建議當然是現金為王,可是,若是正統的機器人理財,則會根據股債比例(例如60:40)的重新平衡原則,當股市大跌時,股票佔總資產比重會大幅降低,系統就會賣債券買股票,把比例再重新調到60:40,因此,股票愈跌,機器人理財會做的是買進更多股票。
所以,這就是股債重新平衡(rebalance)的重點,也是一個根據市場變局不斷調整的機置。當理專自己也嚇壞了,叫你跟著大家一起賣股時,你的理財機器人卻冷靜地幫你買股票,最後結果當然也就完全不同了,大家都很清楚,當美股道瓊從2.9萬跌到1.8萬,之後再漲回2.4萬,台股從1.2萬跌至8,500點又彈回1.1萬,只要在低檔時有買進股票的,反彈後都是大賺,至於嚇到賣光持股的,只能看著反彈不斷地懊惱後悔。
其實,每個人應該都要很坦白地承認,投資最大的心魔就是自己。你只要想一想,每一次股市大跌,從2000年網通泡沬,2008年金融海嘯,到今年新冠肺炎大崩盤,你在股市最風聲鶴唳時,是恐慌式的賣股、無奈地被斷頭,還是可以勇敢進場、低檔入市呢?
我相信,大部分人應該都屬於前者,能做到後者的很少,因為那是違反人性的,幾乎沒有人可以不被市場恐慌情緒而影響。為了讓自己避開這種人性的陷阱,遠離這種恐慌及貪婪的試鍊,這就是機器人理財存在的理由。
在採訪投資達人的過程中,我其實遇過不少投資高手,這世界確實存在這種很會選股、賣股的人,我也要承認,過去自己也真的很羡慕這種人,很想學習效法他們,但後來我終於了解,我是因為採訪工作而見過許多高手,但是這種人實在是少數中的少數,更何況有些人還會加油添醋。市場贏家不僅很少,而且最好也不要學他們,因為也學不來、學不像,而且很可能是別人賺了你卻大賠,因為你不知道何時該收手,最後決定輸贏的,還是又回到人性。
最後,設定財務目標,股債配置與再平衡,然後做到長期投資,這是機器人理財的精髓,其實也是個人投資的準則,就算不用機器人理財,若能夠在自己的投資中放入這些基本原則,就更可能離成功更近一步了。
陳敏宏說,他一輩子都在從事理財教育與規畫的工作,如今他的職場後半段選擇投入機器人理財,就是希望用這種看似最笨的理財方法,達到普惠金融的最大效果,也讓大家都可以不用花太多時間走冤枉路,可以把更多時間用在自己最專精的本業上。
陳敏宏的這段話,應該也可以做為我的結論,也是人們委託機器人理財最好的理由,把工作交給沒有情緒困擾的機器人,讓他幫你賺你賺不到的錢,至於空出來的時間,你更可以專注自己的本業,或有更多時間去享受人生,這樣不是很好嗎?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52/4540513
「投信持股比例限制」的推薦目錄:
- 關於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柴鼠兄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柴鼠兄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請益] 投信單一個股持有比例上限增加了嗎- 看板Stock 的評價
- 關於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投信持股比例查詢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投信持股比例查詢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請益】投信持股比例為零,為何投信還能賣超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內外資樂觀!投信4連買外資3連買多單又回補?緯創.技嘉高姿態 ... 的評價
- 關於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請益] 投信持有0%為啥還能賣?! 的評價
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柴鼠兄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個好問題⟫ 文很長請準備好你的注意力~😂
剛剛有一位Richard同學在0056配息的貼文裡問:
⚠️想詢問柴鼠一個問題,ETF由券商發行的股數不是固定的嗎,那資金規模是怎麼成長的?是指成份股股價上升?還是券商會不斷放出新股,讓股本膨脹呢?
✅柴鼠這麼說: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也很多人搞不清楚,之後我們會專門有一支影片來講,這篇先大概大概說明(以下暫請忽略實務面細節)。
我們一般看到的ETF,大多屬於 #開放型基金,也就是發行股數(股數是借用股票的語言,正式名稱叫”受益權單位”),會隨著資金的申購/贖回而變大變小。
例如鼠花100萬單筆申購了一檔 #派可美股尖牙基金,這時候派可投信就要:
✴️(1)把鼠投資的100萬拿去買「符合該基金遊戲規則」的美股,例如20%拿去買蘋果、15%拿去買亞馬遜、10%臉書、5%谷歌…(20/15/10/5…就是遊戲規則)➡️但不可以拿去買波音或特斯拉,因為那不符合該基金的遊戲規則
✴️(2)這檔基金的資產(持股部位)變多了,基金規模變大
✴️(3)投信要交給鼠100萬等值的”受益權單位”,也就是以申購當天的淨值換算下來例如10萬單位(就好像買股票會拿到的股數一樣),而100萬除以10萬單位=10元就是當時的淨值(NAV),也是鼠的買進價格
✴️(4)後來柴也申購、牛員外也申購、熊太太也申購…這支基金的資產因為投資人的不斷申購變大(一直丟錢進來),股數也等比一直增加,所以流通股數(籌碼)就跟著變多了
🔴不過這是理論上要這麼做,實務上基金經理人還是會保留一部份現金來應付隨時可能的贖回(收銀機總要先放點現金找錢才方便),因為如果尖牙那幾天剛好跌的很慘,賣掉不划算,這時候可以保留的現金就可以拿來先擋一下,過沒幾天反彈了再賣,可多少賺一點,或是隔天又有其他人申購了現金又進來了…如此不斷循環,這就是經理人每天操盤的一小部份
⏰時間就這麼過了5年,鼠想要買房子了,決定把10萬受益權單位贖回(也就是賣掉的意思),這時候派可投信要:
✳️(1)賣掉現在10萬受益權單位等值比例的美股,例如蘋果5張、亞馬遜3張、臉書1.5張…(隨便亂舉例),因為五年下來尖牙都已經漲好多變大尖牙了,所以現在淨值是12元,鼠賣得了120萬,5年獲利20%
✳️(2)投信把賣掉美股的錢交給鼠,並收回五年前給鼠的那10萬單位
✳️(3)因為股票已經賣掉,錢被鼠拿回去了,所以這10萬單位自動消失,流通數量少了10萬
如果投資人不斷贖回一檔開放型基金,就會導致規模一直縮小一直縮小,縮到最後基金公司不想做了,或低於合約限制,就會把它跟其他基金 #合併或直接清算掉,把錢依照比例退還給手上還有單位的基金投資人
✅意思是說,開放型基金的”股本”不是恆定的,會隨著投資人買進賣出而每天都在改變規模,沒辦法用普通股票的 #籌碼邏輯 來看。因為普通股票的股數是恆定的,除非有發生增/減資或是除權發行新股才會變化,但增減資除權並不是隨時都在發生。所謂「封閉型基金」就跟普通股票很像,首次發行之後就封閉,不再接受申購/贖回,總受益權單位數不變。
而開放型基金的規模,跟成分持股的股價表現也有動態關係,假設這支美股尖牙基金的資產,主要就是這五檔尖牙股,當FB、蘋果、亞馬遜、谷歌、網飛股價大漲,基金資產市值跟著變高,除下來的每受益權單位淨值就會跟增加,反之要是尖牙股價下跌,基金淨值就跟著縮水。
☢️所以在 #極端的情況下,即便有 #天量 湧入申購一支開放型基金,只會增加天量的受益權總數,就是等比例放大,不會直接推升淨值。就算會推升,也是因為投信把天量現金拿去集中市場大買天量成分股,導致股價被買高,最後才讓基金淨值跟著上揚,#並非申購方與贖回方角力的結果(因為申贖都是對店家交易,不是對其他客人交易)
講到最後,我們常見的ETF像0050/0056等等,本質就是一種開放型基金,一樣會有一個依照持股市值換算的淨值,但這個淨值最後會怎麼變成我們小散戶買到的市價呢? #這就是ETF比一般基金更神奇的地方了!就等我們在影片裡再好好講個仔細了
哇~哈哈哈哈哈哈...(淡出)😆😂🤣
#一次搞懂就永遠搞懂😃
#學原理比追明牌重要🤓
#學會自己判斷是明牌還是鬼牌😈
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柴鼠兄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個好問題⟫ 文很長請準備好你的注意力~😂
剛剛有一位Richard同學在0056配息的貼文裡問:
⚠️想詢問柴鼠一個問題,ETF由券商發行的股數不是固定的嗎,那資金規模是怎麼成長的?是指成份股股價上升?還是券商會不斷放出新股,讓股本膨脹呢?
✅柴鼠這麼說: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也很多人搞不清楚,之後我們會專門有一支影片來講,這篇先大概大概說明(以下暫請忽略實務面細節)。
我們一般看到的ETF,大多屬於 #開放型基金,也就是發行股數(股數是借用股票的語言,正式名稱叫”受益權單位”),會隨著資金的申購/贖回而變大變小。
例如鼠花100萬單筆申購了一檔 #派可美股尖牙基金,這時候派可投信就要:
✴️(1)把鼠投資的100萬拿去買「符合該基金遊戲規則」的美股,例如20%拿去買蘋果、15%拿去買亞馬遜、10%臉書、5%谷歌…(20/15/10/5…就是遊戲規則)➡️但不可以拿去買波音或特斯拉,因為那不符合該基金的遊戲規則
✴️(2)這檔基金的資產(持股部位)變多了,基金規模變大
✴️(3)投信要交給鼠100萬等值的”受益權單位”,也就是以申購當天的淨值換算下來例如10萬單位(就好像買股票會拿到的股數一樣),而100萬除以10萬單位=10元就是當時的淨值(NAV),也是鼠的買進價格
✴️(4)後來柴也申購、牛員外也申購、熊太太也申購…這支基金的資產因為投資人的不斷申購變大(一直丟錢進來),股數也等比一直增加,所以流通股數(籌碼)就跟著變多了
🔴不過這是理論上要這麼做,實務上基金經理人還是會保留一部份現金來應付隨時可能的贖回(收銀機總要先放點現金找錢才方便),因為如果尖牙那幾天剛好跌的很慘,賣掉不划算,這時候可以保留的現金就可以拿來先擋一下,過沒幾天反彈了再賣,可多少賺一點,或是隔天又有其他人申購了現金又進來了…如此不斷循環,這就是經理人每天操盤的一小部份
⏰時間就這麼過了5年,鼠想要買房子了,決定把10萬受益權單位贖回(也就是賣掉的意思),這時候派可投信要:
✳️(1)賣掉現在10萬受益權單位等值比例的美股,例如蘋果5張、亞馬遜3張、臉書1.5張…(隨便亂舉例),因為五年下來尖牙都已經漲好多變大尖牙了,所以現在淨值是12元,鼠賣得了120萬,5年獲利20%
✳️(2)投信把賣掉美股的錢交給鼠,並收回五年前給鼠的那10萬單位
✳️(3)因為股票已經賣掉,錢被鼠拿回去了,所以這10萬單位自動消失,流通數量少了10萬
如果投資人不斷贖回一檔開放型基金,就會導致規模一直縮小一直縮小,縮到最後基金公司不想做了,或低於合約限制,就會把它跟其他基金 #合併或直接清算掉,把錢依照比例退還給手上還有單位的基金投資人
✅意思是說,開放型基金的”股本”不是恆定的,會隨著投資人買進賣出而每天都在改變規模,沒辦法用普通股票的 #籌碼邏輯 來看。因為普通股票的股數是恆定的,除非有發生增/減資或是除權發行新股才會變化,但增減資除權並不是隨時都在發生。所謂「封閉型基金」就跟普通股票很像,首次發行之後就封閉,不再接受申購/贖回,總受益權單位數不變。
而開放型基金的規模,跟成分持股的股價表現也有動態關係,假設這支美股尖牙基金的資產,主要就是這五檔尖牙股,當FB、蘋果、亞馬遜、谷歌、網飛股價大漲,基金資產市值跟著變高,除下來的每受益權單位淨值就會跟增加,反之要是尖牙股價下跌,基金淨值就跟著縮水。
☢️所以在 #極端的情況下,即便有 #天量 湧入申購一支開放型基金,只會增加天量的受益權總數,就是等比例放大,不會直接推升淨值。就算會推升,也是因為投信把天量現金拿去集中市場大買天量成分股,導致股價被買高,最後才讓基金淨值跟著上揚,#並非申購方與贖回方角力的結果(因為申贖都是對店家交易,不是對其他客人交易)
講到最後,我們常見的ETF像0050/0056等等,本質就是一種開放型基金,一樣會有一個依照持股市值換算的淨值,但這個淨值最後會怎麼變成我們小散戶買到的市價呢? #這就是ETF比一般基金更神奇的地方了!就等我們在影片裡再好好講個仔細了
哇~哈哈哈哈哈哈...(淡出)😆😂🤣
#一次搞懂就永遠搞懂😃
#學原理比追明牌重要🤓
#學會自己判斷是明牌還是鬼牌😈
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投信持股比例查詢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三大法人的投信亦是屬於較長線的投資者,並且亦具有資訊領先及資金雄厚上的優勢。因此可以找尋投信的買賣超的個股作為投資的標的。不過,由於投信具有最低持股限制, ... ... <看更多>
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投信持股比例查詢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三大法人的投信亦是屬於較長線的投資者,並且亦具有資訊領先及資金雄厚上的優勢。因此可以找尋投信的買賣超的個股作為投資的標的。不過,由於投信具有最低持股限制, ... ... <看更多>
投信持股比例限制 在 [請益] 投信單一個股持有比例上限增加了嗎- 看板Stock 的推薦與評價
如題
由於單一個股 投信有持有比例有設個天花板(隱形的?)
所以以前看教學有提到 投信買到15%以上的要小心
再更早以前的說法好像是10%以上就要小心
前幾年可以買到10%以上的個股其實不多
多半12~13%就到頂
有印象的是台耀買到17還18%
可是最近看好多飆股 投信可以一直買一直買 何解?
動輒15%上看20%的隨便舉例就好幾個 智原 強茂 前陣子的創惟
之前的旺矽還買到快25% 有夠瓜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21.170.18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35323519.A.99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