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疫情前和高中的同學相聚,以前體育班為了方便訓練全部的人會一起住在宿舍,所以大家感情都很好,全身上下該看的也都看了,生活瑣事秘密全逃不過眾人的法眼,有的人現在在林口教羽球,有的人在台南當老師,有的人在墾丁鋪地磚,大家各自努力的活著。
共患難的好友碰一起不免聊到未來,有的正在計劃婚姻中,有的人剛離婚,我們聊著該買那支股票,未來房子會買哪裡,高中訓練痛苦的記憶彷彿就在昨日,但如今我們卻正在聊彷彿已經定調的未來,雖然因為相聚大家智商都降低了,彼此分享記憶中的那些蠢事,但講起未來大家都肯定多了,而高中那時我們聊的那些未來,卻也從沒真的算準過。
以前最痛苦的時刻,就是上課結束後穿越地下道前往體育館,接著把學校制服換下來穿上運動服,以及到操場熱身的這一整段漫漫長路,我們都不知道今天的課表會是什麼,是輕鬆的?還是令人作嘔的?
每天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節省所有的力氣,專注在訓練上,當聽到課表時,沒有人會哀嚎怨嘆,因為這無法解決問題,那只會使你跑不到秒數而重新來過。
在運動的過程中尤其如此,只要因為不開心,或是情緒打亂了呼吸,結果只會越來越累,從接受課表,到努力達成,再到習慣達成,每個階段都是一段漫漫長路,唯一能達成訓練的方法是:接受,還有專注。
以前只要一個隊友秒數沒有達標,我們全隊就要重新來過,往往因為當天狀況不好,或是體力調配不佳,或是天冷空氣稀薄,空氣太濕,種種原因都能導致重跑,重跑,重跑,反復幾次後,我們就會在水溝蓋旁相聚,彼此把午餐先排出來,再繼續重跑,重跑,重跑.......
強壯自己其實有一個秘密,就是當你心裡出現:『我快不行了,撐不住了』的念頭時,才是真正的開始。
我們沒有寒假,沒有暑假,我們的學校在土城海山,經常不知道今天會在操場跑步,還是在體育館裡跑,還是直接跑去承天禪寺,在我這一屆,散打隊上有7位新生,畢業時剩3位,但我們包辦了三個量級的高中組,成人組金牌。
當個選手是以『年』為單位安排課表的,冬季訓練,夏季訓練,賽季特訓,賽後緩和放鬆訓練,幾乎沒有爽爽沒事幹的時刻,任何時間點都急不得,對於我的未來,其實我什麼都不會,我只能用這種方式要求自己,面對表演我也套用該方式。讀劇本?專注。塑造角色?專注。面對鏡頭緊張?專注。宣傳拍雜誌緊張?專注。訪談上節目緊張?專注。在頒獎典禮一次遇到非常多人不知所措?專注。
期待再次和他們相聚,上次聊的未來是不是又失算了?下個未來呢?
#附上長輩圖ㄧ張建和關心您
#用今年初拍的舊照關心大家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承 天 禪 寺 房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趣談古代租房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 陸棄
古人租房,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
吃穿住行,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必須面對的四大項,很現實,誰也逃離不了。其中住這一項,從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一個人的生活品質。許多「剛需族」苦於高房價,買不起房,只好租房住。其實在古代,也有許多人買不起房的,故而杜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哀嘆。
出租房已有五千年歷史,買房與租房本是孿生兄弟
中華民族的住房史,如果上推,可推到遠古時候的有巢氏。「上古之時,諸事不備,有聖帝出,教民構木為巢,以避爪牙角毒之害,故曰有巢氏」,有巢氏發明了房子,被後人尊稱為巢皇,雖然是巢居,和鳥兒一樣,但至少可以躲避洪水、野獸等。隨著華夏族人口的增加,巢居改到了地上,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住自己的房子,於是有富餘房子的人,出租給沒有房子住的人便成為可能。
歷史上最早的租房客,可以追溯堯帝時的隱士許由。許由是堯時代著名的賢士,那個時代實行禪讓制,堯帝想將帝位禪讓給許由,結果許由不想當,聽了堯帝禪位的話去洗耳朵,認為是這侮辱了他的耳朵。史載「許由辭帝堯之命,而舍於逆旅」,逆旅就是旅館的意思,五千年前的日租房。舍就是住的意思,許由是有歷史記載的住宿第一人,既然那時候有了原始的旅館,短期的出租屋,很有可能也會同期出現中長期的出租屋。
夏商周時期,出租屋開始興旺起來,《周禮》上記載了周朝出租業的盛況:「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裡有候館,候館如積」。漢朝時出現了私人旅館「郡邸」和專供外國人租住的「蠻夷邸」,南北朝時出現了門面出租房「邸店」,寺廟也開始對外提供租住,宋代出現了管理房地產稅務的「樓店務」,也叫「店宅務」,相當於房管局,分管出租房子和修造房子,元朝時為瞭解決公務員租不起房的問題,出現了「系官房舍」,給官員們分房住,明朝時出現了最早的廉租房「廊房」。可以說,買房與租房是一對孿生兄弟,五千年來一直共同存在。
歷史上那些租房的名人們,出人意料
和現代買不起房子的許多剛需族一樣,古代也有許多人買不起房子,其中不乏名人雅士。買不起房子,又得上班,只好選擇租房住。可見古代的房價也是很高的。
最有名的租房客,首推詩仙李白,李白的一生,是「詩和遠方」的一生,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生地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曾到過中國的18個省市自治區、206個縣鎮,攀登過80多座名山,遊覽過60多條江河,實現了全國各地的遊學夢想。這麼多地方,李白不可能買房住,只能租房住或蹭房住,那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在旅館寫的。李白的一生,是租房的一生,最後投靠族叔李陽冰,住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房子。其次的租房客,則屬詩聖杜甫,杜大人生活在安史之亂的亂世時代,比李白還窮,買房子對他來說是不可能的,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他的傑作,因為沒有錢,杜甫非常同情像他這樣的寒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吶喊;第三個有名的租房客,就是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雖然是進士,當了朝廷公務員,但掙得錢少,在他的官宦生涯中,竟然租了十八年的房子,直到五十多歲才攢夠錢買了一幢屬於自己的房子,還是在京城遠郊。於是作詩一首感嘆:「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宋朝時的租房客,最著名的就是三蘇。蘇洵在京當了十幾年官,買不起房子,只得租住。蘇東坡與蘇轍來到京城後,布了父親的後塵,照樣買不起房子。蘇洵到老死,除了家中老宅,沒有在京城購置一住房產,蘇東坡的兒子結婚,是借的朋友房子完婚;最幸運的還是蘇轍,拼盡一生財產買了一幢房子,不過這已經是他的晚年了。
在什麼地方租房,根據自己不同的需要
從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與宋朝的三蘇來看,即便是盛世,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買得起房子的。
古人租房,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史上有個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是買房還是租房,歷史上沒有記載,不過根據分析,租房的可能性比較大,孟母又不是「房姐」,哪有那麼錢財搬家。孟母的租房需求,是選擇一個好的鄰居和一個好的居住環境讓孟子安心學習。和孟母同樣看法的,還有南北朝時期的宋季雅,他留下了「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的故事,當然,宋季雅是屬於買得起房子型。古有「非宅是卜,唯鄰是卜」的說法,這個說法適用於買房,也適用於租房。
第二種租房類型,是選擇靠近書香氣的地方,為了借書方便。古時候出版業沒有現代這麼發過,租房子選擇一個就近借書、讀書的地方,也是首選之一。「整娖牙籖萬卷余,誰言家具少千車。僦居會向春明宅,好借君家善本書。」,這首詩說的是清朝大名士朱彝尊家中藏書非常多,金庸的先祖查慎行租房時,就選擇了在朱家附近。
第三種租房類型,是選擇靠近伯樂的地方,當然這樣就比較功利了,但更實際。清初名臣徐乾學深得康熙寵幸,於是有許多學子就選擇租房在他家附近,「其所居繩匠胡衕,後生之慾求進者,必僦屋於旁」。這些學子一是為了巴結徐乾學,萬一被收為門下呢?另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可以隨時向他請教學習。
第四種租房類型,是圖個上班方便。清朝的大臣們,在宣武門租房的比較多,名臣曾國藩就在騾馬市大街北的棉花六條胡同租的房子,為了就是上朝方便。
至於租房價格,各朝各代都有不同。以宋朝為例,當時公租房的月租金為一百七十文,而一個當差的員工,月薪只有四百文,也就是說,拿出一半的工資來租房。宋仁宗時,大臣張永和建議宋朝政府將租房的費用分出三分之一作為軍費,可見宋朝的租金是不少的,名相晏殊家裡有錢,他用錢都蓋了房子出租出去,因為房子多,成為當時的「房叔」。而名相歐陽修就屬於沒錢型,買房子肯定買不起,租房子也租不起好的,所以寫詩發牢騷:「鄰注湧溝竇,街流溢庭除。出門愁浩渺,閉戶恐為瀦」。
這可真是,上下五千年,租房一樣難。今人的痛苦,古人已經都嘗過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租房 #古代租房 #出租房 #出租屋 #古代住房史
承 天 禪 寺 房子 在 賴佩霞 快樂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魅麗大師專訪
#賴佩霞專訪印第瓦Indivar
#空無之境 你,空了,停了
➡️印第瓦(Indivar)
具有三十年的靜心經驗及四十年的心理治療背景,讓他對人類的心理與靈性領域都有深入的洞見,他同時也是一位靜心者和神祕家
八十多歲的印第瓦,像個頑童一樣,試著以他獨到的方式,帶我們走進他的世界。空,如何說個明白?靜,如何描述清楚?無念,如何讓人理解?你,不是你,這又是個什麼狀況?這一切的一切,如此深奧難懂,無非是《道德經》裡的闡述。
訪談中,印第瓦又笑又叫,時而嚴肅,時而戲謔;有時講道理,有時說故事;一會兒像詩般行雲,一會兒又鉅細靡遺。目的無非是邀請我們踏進一段內在旅程,幫助我們超越已知的形式,了解另一種一般人極少經歷的空間—什麼都沒有;「空」。
為了發掘內在的深度,印第瓦提醒人們必需安靜下來,看清楚心智的紛擾,一直到那些情緒與記憶慢慢消失為止。只有穿透得夠深,那些常年以來認定的痛苦才會一一剝落。因為,那些都不是你,不是真實的你。那真實的你是什麼?這是千百年來,所有證悟師父希望傳達的寶典。
賴佩霞:請你分享一下,你是什麼時候開始走上這條靈性之路?
印第瓦:回頭想想,我可以說當我以身體的形態誕生之後,這條追尋之路就開始了。跟其他動物不同,人有能力觀照自己的身體、念頭、感覺和反應。如果可以做到這樣的話,你會發現,你不是你所關照的;任何你所關照的都不是你,你已經被環境給社會化,成了一個不是你的人。
社會告訴你:你是女人,但其實你既非女也非男,對男人來說也一樣。社會對你撒了很多謊,告訴你說:你是基督教徒、佛教徒、穆斯林或者是印度教徒。但你其實都不是,你不屬於任何信仰體系。
只要你認同這些體系,你看世界的方式就被預設了。
賴佩霞:很多靈性追求者全力以赴,但也不知道最後會追尋到什麼。以你在這條道路上多年的經驗,請告訴我們,你找到了什麼?
印第瓦:什麼都沒有,什麼經驗都沒有。無論你曾經有過什麼樣奇特、讚嘆的經驗,執著於任何經驗,都將阻礙你去體驗。你不是那些來又去的經驗,你是關照本身。這對頭腦來說相當困難,因為我們總以為經驗等同於我,每個人都想追求更大的體驗,要跟別人比、想要更多錢更多房子,但是就算你有了更多經驗,更多錢或房子,你一樣空虛、不滿足。
物質或靈性追求上一樣,無論你選擇哪種靜心(我知道的最少有一百一十二種),你必須選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全力投入。當我說全力時,不是一天一個小時就夠了。要堅持下去,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到了盡頭,一切都停止了。並不是你停止努力,而是當你盡其所能的投入,你就到了空無之境,你,空了,停了。
賴佩霞:你說「停」是什麼意思?
印第瓦:停(STOP)!!(他突然大吼,把大家都嚇了一跳,屋子裡的空氣都凝結了。一段時間後,房間裡的人都笑開了。)你停了吧~這就是了。當頭腦、心智停止運作,就是「停」,這就是所有靜心的精髓,不需要任何努力,所有心智與頭腦上的運作都停了。當我大吼時,我其實給了你一個禮物,因為你將永遠不會忘記,此刻你進入了一個無念的世界。這就是禪學的觀點,成為無念的,頭腦的架構還在,但內容空了,就像空缽一樣,缽的外面是空,裡面也是空。始終存在的是「覺知」、是你,不是經驗。每個人都有純淨的覺知,它始終都在,不會離開,倒是經驗來來去去。因此,我才會說你不是經驗,你是關照所有經驗的「覺知」。
賴佩霞:很少人能達到你說的境界…
印第瓦:不需要達到,一切早已經存在了。「到達」是個誤解,那是來自某些人的誤導,他們說你要怎樣怎樣才可以達到什麼境界。沒有人需要做什麼去達成,這就是問題所在,所有的作為跟努力,都是來自我執(ego)。你要試試看嗎?來,伸出雙手(手心朝上,與肩同寬),同時注意你的兩隻手,不要移動你的眼睛,就這樣同時關照兩隻手,眼睛不動,覺知你的雙手。這就「停」了,不是嗎?沒有思緒,你沒有刻意做什麼讓它停,這讓你馬上體驗到「你不是思緒」。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的眼睛就像嬰兒一樣,嬰兒的眼睛之所以不動,是因為他們沒有念頭;當你的眼睛靜止不動,就會像嬰兒一樣;當眼睛靜止,思緒就靜止了。
賴佩霞:當我第一次聽到靜心大師奧修說我們都是單獨的,我非常失望,我當然知道人都必須面對單獨,但我還是覺得生活中有個伴比較有趣。你如何看待親密關係?它是否有助於人的覺醒或更有覺知?
印第瓦:當然!存在不斷召喚它自己回歸自己。就像男女之間的吸引力。這是很生物性,不是你刻意去做,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這是兩性相互吸引,合而為一之後,我執的自然消融。當你真的很愛一個人,無論男人或女人,你就消失了。這種吸引,不只是人類,連動、植物也處處可見。
當你關照,你就會超越你所關照的。沒有覺知的人,會以為我們所經驗的就是一切,以為身體就是一切。因此,我們需要慢慢的學會觀照自己所有的動作,不是每天一個小時,或者偶爾到廟裡,參加禪修就可以。要關照自己所有的行為,吃飯、喝水、行走,所有的行為。你必須關照你所看到的自己,你會慢下來,重點是喚醒、記起你來這個世界的目的。
跟你說個很古老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深山裡, 住著印度的毗濕奴神,一天,弟子與毗濕奴一起靜心,弟子非常景仰毗濕奴,於是跪在毗濕奴前說:「師父,我能做什麼來回報對你的恩情呢?」毗濕奴說:「你什麼都不需給我。」
弟子說:「我請求你師父,讓做些什麼吧!」於是毗濕奴說:「好吧,那你給我一杯清涼的水吧!」
「這當然!」弟子急忙跑下山去。到了山下第一個小村莊,他敲了門,出來了一位女士,她看了看他說:「啊!你是從山上毗濕奴神那裡來的!請進請進,請給我一些祝福吧!」「不不不,我只是來拿一杯水,然後馬上就得走了。」弟子說。「毗濕奴是憐憫眾人的神,他不會在意你進來施予祝福給我家的。請進吧,請給我一些祝福吧!」於是弟子進了屋,保佑了女人及她的房子。其他人聽到風聲,也蜂擁而至,要求他祝福他們的房子,很快的黑夜來臨了,人依然源源不斷的湧入都來請求這位弟子的祝福。女人說:「天色晚了,今天你就留下來,明天我給你水,你再上山吧!」於是他待下來過了夜,隔天他起了個大早準備上山,卻聽到門外有人敲門。一個農夫說:「請你一定要幫幫我,我的母牛生病了,牠需要你的祝福。」弟子能怎麼辦呢?他必須憐憫,於是他只能去祝福農夫的牛,然後隔壁的隔壁又來說,「唉,我的母牛也生病了,家裡的水牛也有點不對,你可否來幫我祝福?」於是他就這樣一家又一家,一個又一個。最後他愛上了收留他的那個女主人,他們結婚生子,他買了一塊田,所有的事情都推延了。
後來他蓋了廟,建了醫院、學校和大學。很多外地人風塵僕僕的來目睹這裡的繁榮。這時,他已經老了。有一天,他登上旁邊的山丘,鳥瞰谷壑裡的村落,他看著所有的牲口牛羊,還有他所建的寺廟。就在這個時候,他一轉身,看到海嘯逼近了村落,沖毀了一切。房子、牲口、男人女人、孩子、醫院、寺廟,全部都不見了。在一陣驚慌中,他看到了他的師父毗濕奴乘著巨浪而來,對著他說:「我還在等我的那一杯水。」
這就是人類共同的故事,你被送來這個世界,有一天,你必須帶東西回去。你為何而來?回去時,你將帶什麼回去?人應該活在「那杯水」的本源裡,拿了那杯水,你必須回去。那杯水是一種象徵,象徵覺知永恆的翱翔。每個人都一樣,有事物都會走向空無,那是我們最終回去的地方,但我們都好害怕變成空無,因此想用各種事物填滿。
賴佩霞:我想很多人也在問同樣的問題…
印第瓦:當然,這就是宇宙遣送你來世界的因由。整個宇宙就是一所學校,你正在受教,每個人的課題都不同,但機會卻是一樣的。每個人生來就是佛,生來都有覺知,只是忘了。你必須記起你是誰,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我們只是在此造訪一小段時間而已。
要不要再聽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說要去找自己。有人告訴他,只要朝著那個方向走,就會遇見一些人告訴他要往哪兒去,該做什麼。走了一天一夜後,他看到一扇聳入天際巨大的門,門柱旁邊站了一個魁武的守衛,神色凶狠猙獰。年輕人嚇到了,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敢問那個守衛,於是他坐在凳子上,想了又想,他決定多走幾里路,回到之前他經過的一間客棧,再做打算。
他回到客棧,在那裡過夜,次日早上再回到門前,站在柱子旁,又回頭,他就這樣來來回回,過去、回來、過去、回來。一天、一個月、一年、兩年,就這樣,他日漸衰老,覺得再這樣下去不行,於是,這一天,他鼓起全部的勇氣,問守衛說:「我可以過去嗎?」守衛看著他說:「門沒有關,也沒有鎖,門是開著的。我在這裡保護你,因為你是唯一獲准穿越這扇門的人,除了你,沒有任何人可以進入。」說完後,守衛轉了個身,走進了那扇門。而那個人,因為過於震驚,心臟無法負荷,倒在地上就死了。
這也是全人類的故事。有一扇門只為你而開,由於你的獨特,你必須自己穿越它。但是,我們總在歧路上徘徊不已。
賴佩霞:在心靈追求上,大家總說要尋找自己、做自己,請你說一說什麼是「做自己」?
印第瓦:這真的很可笑,你本來就是你自己了,只要閉上眼睛放鬆,什麼都別做,就是你自己了。
賴佩霞:也許大家都想要更成功吧。當人們談到「想成為自己」時,大多數的人想的還是:如何成為那個成功的人。
印第瓦:只要好好放鬆,你就是成功的自己,根本不需要用力。還有,要在什麼事情上成功呢?
賴佩霞:錢吧!成功與否好像跟錢有關吧。
印第瓦:錢跟你是什麼樣的人並沒有關係。我有好多千萬富翁的學員,日子過得非常痛苦,我說:「把你的錢給我吧!」他們只說「喔不!」。視財如命才是問題所在,他們緊抓著不放,不斷宣示主權;貪婪才是人受苦的主因。
賴佩霞:最後,我們來談談家庭。我們如何在家庭裡創造祥和的氛圍?
印第瓦:只要還認同我執就不會有和平。妥協,有可能,但和平,不可能;只要你有欲求,就沒有和平,只有不受欲求驅使時「和平」才有可能;只有當你承認欲求讓自己受苦,「和平」才有機會;只有當你能同時見到正反兩面時,「和平」才存在:欲求狂喜就會苦痛,欲求幸福卻不快樂。必須學會看待事物的一體兩面,才會有和平。
有了這樣的覺知、和平、祥和,你的存在自然會以花一樣芬芳去影響別人,放鬆在你自己的和諧裡,你的存在就會產生療癒的力量,讓人嘗到另一種現實的況味,這才是和平。只有當自己平和,才能療癒他人。無論你身在何處,靜動如何,你都會是一個療癒生命的人。這時,你並沒有做什麼,什麼都沒有做,只是存在、臨在。
摘錄自【魅麗雜誌】64期大師對談單元
賴佩霞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