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講到資訊戰的一小部分,認知問題也提了點,今天來戳每一個人。
有人對我講過,說你講國民黨都很精準,講民進黨就不大準。
哈,這其實代表一件事,「你對國民黨完全無知」,就因為無知,才會套自己的模型,去認為國民黨人就這樣。同樣的話,另一個親友圈,就覺得我講民進黨都很準,國民黨就失準。
為何?
簡單說,你是挺綠的,資訊來源自然也是偏綠的,所以綠營的政治生態,大體的派系分布,自然多少有概念。這種朋友就還好,但會去接觸所謂一點內情的,認識一個助理或幕僚的,狀況就會越趨嚴重,因為這位朋友「會因為接觸實際運作,而認為自己才了解實情」。
問題是,一個地方助理講的可以代表全黨?我還有辦法知道開會內容勒,所以我是核心?
別鬧了啦,就算是中央開會,參與者也是各懷鬼胎,各有各的派系利益。你會覺得自己得到一個真相,麻煩先自問看看,這個真相劇本中的演員,是不是很扁平化?
「有人為國為民不辭辛勞,那個人只為權位想辦法扯後腿。」反正每一個人都是單一性格,手段也都非常直接,對嗎?如果是,那你的劇本基本上就來自於特定一方說法。
舉個昨天丁守中發神經說要打中國疫苗的例子,就足以說明認知戰的根本。是不是泛綠的朋友,直覺認為丁一定是個渾蛋,只想扯政府後腿,或是替中國做事等等?這個符合丁的性格側寫嗎?有擔任過他助理的恐怕都不大會同意。
實情應該如何?這不難理解,去看看你學校的老師、藍通通的電子業同事、退休XX會的老人聚餐。
看看這些人的LINE,都加了哪些人?朋友圈又都哪一種人?每天分享什麼訊息?
若有長期追蹤整理LINE的謠言,就會曉得,丁不過跟這些老人一樣,每天收看的養生群組,定期出現「中國疫苗超級無敵棒,採用的國家都沒事了」,幫孫子看教育資訊的群「教改亂象、李遠哲要負責,為何不改回單一標準?」,朋友分享的財經群「民進黨高層拿國家錢集體炒股買房」。
拜託,不要把政治人物,或曾經擔任政治人物的,都想成具有超多謀略的人。他們跟你一樣是一般人,沒有特別到哪,尤其不在職位上後,得到的訊息都會很慢,就跟你家那位怎麼講都講不聽,怕死看西醫的長輩,性格一樣啦。
你越認識這些人,就越會曉得認知作戰,利用的部分非常簡單。
為何我說是不停地丟是非題給你看?以老師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各位,當我要訓練小朋友考試解題目時,最填鴨有效的辦法,就是一直塞題目,塞到你看到題目前面就知道答案,這樣在考試時才會節省很多時間。
但這種教育的缺點,就是會教出遇到事情,寫不出報告的填鴨大學生,現在20歲後半以上的,即便有高學歷,也多半是如此。
那為何這些高學歷的人自己覺得不會?因為他們工作後,在自己的專業上,會曉得非常多的條件限制,答案沒有那麼單純。可是自己不懂的項目呢?通常會忘記其他人也有專業這件事。
所以才會出現,到今天還一堆家長,抱怨課本內容改的亂七八糟,尤其是社會科。因為這些家長,這輩子最後一次看社會科的知識就是中學,上大學後看的都是小故事,沒人會去追根究柢。
故,才會在那邊生氣,覺得歷史不教三國可以嗎?公民教經濟可以嗎?地理為何不花3冊講那麼重要的中國?
因為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透過聯考訓練早就定型化,導致現在接收資訊也是如此,只要不停塞是非題給你,然後找個專家解答,至於這個專家有多「磚」?分不出來,只能看頭銜。
所以才會出現精神科醫師去質疑防疫專家!
會來我這邊逛的醫生,麻煩自己說,免疫相關課程,你們每一個都上過嗎?但一般人分的出此醫生不懂免疫學?
唉
今天國民黨淪落到這個地步,丁守中可以說是一面鏡子。傳統上,只有國民黨掌控媒體,透過媒體控制群眾,結果2016年後急速衰退,變成媒體控制黨,於是乎相關的政治人物,整天看到的「真相」,就盡是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我不是只罵國民黨,民進黨也是照罵,到今天終於有人赫然發現,原來民進黨真的就是對左翼朋友特別呵護。我也直說,這些堅持自己的進步政策終會成功的,其模式就跟丁守中會信中國疫苗無敵棒,一模一樣。
所有的情報,都要知道人物側寫,而且交叉比對才能抓到個概念。當你對各黨政治人物有立體的認識,才不會被扁平化影響,進而讓你判斷失誤。
但這有多累?我每年都想放棄,當個整天打Steam的沙發馬鈴薯。
可是你沒有這樣做,不培養這類組織,認知作戰就是被中國壓著打。他們在國民黨是反向媒體控制群眾,利用洗好的群眾去壓迫政治人物,在民進黨這邊就是透過左傾議題,去解離整個泛綠支持者。
這招不是第一次用,1949年前就用的很熟練了,只是你相不相信而已。。
扁平式組織例子 在 91 敏捷開發之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因為 Zappos 的 Tony 不幸離開人世,所以也出現蠻多對 Zappos 後來的 Holacracy 計畫的相關討論。
簡單摘要一下網頁上 WHY PRACTICE HOLACRACY 的片段:
## THEY’RE PURPOSE-DRIVEN
Holacracy-powered organizations focus on purpose at every level of scale: organizational purpose, team purpose, and individual purpose are all explicit and aligned.
Every team member directs their energy in alignment with the broader mission, unlocking your organization’s full potential.
組織內每個層級都關注在 purpose,包含組織、團隊、還有個人。至少你有很明確的目標想要達成,因為有你想要完成的事,你就比較願意發自內心去做。
這也是動機三要素(Purpose, Mastery, Autonomy)的一環。(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ive:_The_Surprising_Truth_About_What_Motivates_Us)
## THEY’RE RESPONSIVE
Everyone acts as a sensor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has pathways to turn their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to improvements for the organization.
Smaller, incremental decisions replace large scale re-orgs so your organization can respond quickly to a shifting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 agility as you grow.
用小、頻繁、增量/修正的方式去做決策,每個第一線的執行成員都清楚目標,都想為了公司好,因此他們能在第一時間做出「自己覺得對組織有幫助的決定」
快速反應現況並做出調整,這跟敏捷的基本精神是相同的。
## THEY USE EXPLICIT “RULES OF THE GAME”
Holacracy replaces the management hierarchy with a way of operating that sets clear expectations and creates transparent authority at every level in the organization.
This reduces inefficiencies and undercuts hidden power dynamics throughout your organization.
扁平化組織的其中一個重要要素,就是授權跟透明。
這也是自組織管理的一環,每個人擁有足夠的自律、目標明確、擁有做決策的權力。
這一環一樣扣著動機三要素之一的 Autonomy。
某種程度就是避開大型組織裡面最讓人厭煩的3個問題:
1) 政治鬥爭問題
2) 決策緩慢、流程冗長問題
3) 爭功諉過,出事就是先找誰要負責,白紙黑字畫押
## THEIR ROLES & RESPONSIBILITIES ARE TRANSPARENT
Static job descriptions and corporate titles become dynamic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at are transparent and evolve as the organization changes.
This clarity helps organizations scale while streamlining work and maintaining clear ownership.
title 不重要,role 也是動態的,一切都是動態的,會讓很多人很不適應,但也只有動態的,才能具備「反應」。
因為動態,所以角色、職責透明就更顯得重要。呼應一下 scrum 三支柱:inspection, adaption, transparency。(https://www.scrumguides.org/scrum-guide.html#scrum-theory)
-------
Odd-e 就是一種無主管公司 ,Holacracy style 的運作模式。
對我們來說,agile, scrum, LeSS 從來不是 buzzword,不是術語,不是啥方法論,而是我們浸到骨子裡的合作、運作方式。
我們組織只有一層,每個團隊可以自己決定團隊所有事情(團隊內的決策,成員的招募與去留),每個個人可以決定自己個人所有事情(包括你的薪水、你要做的工作),公司層面的事情則要公司每個人一起決定(完全分權)
有機會再來多分享一些 Odd-e 有趣的地方,這一篇我想講的是Holacracy 不是神話,也不是烏托邦。
Zappos 改採 Holacracy 一個最大的關鍵在於,是已經有一堆人招進來了,才開始改變文化跟組織,還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扁平的組織跟文化後招募進來的。
以 Odd-e 來說,在公司只有2個人時就是為了扁平、自由、自組織,扁平不難,是「找到想要扁平、自由、能把自己當老闆的人」很難。
也就是其實難的不是組織文化,而是招募。
所以我們想找一個人進來,少說都要認識2-3年,觀察過、合作過,才可能找進來當夥伴,這種就是小而美的規模,把招募的 bar 拉到最高,業務只吃現有人員能負擔的。(因為找我們效果都很不錯,但我們人少,就很常得推掉工作,或是我們會挑合得來、有心做的客戶)
另一個比較大規模的例子是 Morning Star(不是台灣的晨星,而是做番茄加工的, 參考: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1907.html )以及 Semco (參考:https://wiki.mbalib.com/zh-tw/%E5%A1%9E%E6%B0%8F%E5%85%AC%E5%8F%B8)
某種程度 VALVE 的文化跟組織也有這種傾向。(參考:
- 員工手冊上: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1495-valve-handbook-for-new-employees-part1
- 員工手冊下: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1496-valve-handbook-for-new-employees-part2 )
說實在話,以公司而言,Holacracy 絕對不是一個能獲得最大營收或利潤的經營模式。
更偏向是一種 #浪漫主義,能持續待在這樣公司文化與組織裡面工作的員工,他會工作得很開心。而公司只要商業模式不偏差太遠,還是能夠持續獲利,只是肯定不是眼前的獲利最大化。
身為公司的經營者(大部分)與股東,很多人更重視營收與利潤。
而我們就是一群遊俠,希望能創造一間我們也想去,我們在裡面會很開心的公司文化,而不是凡是只考量營利最大化。我們更重視每一位夥伴之間的連結、合作、火花,對我們來說,人生有很多事情比財富、營收更有意義。
#Holacracy
#動機三要素
#Scrum三支柱
#敏捷
#自組織管理
#無主管公司
#浪漫主義
扁平式組織例子 在 財經主播/主持人 朱楚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採訪筆記 #科技趨勢
【數位轉型好難?一句口訣記熟就能走對路】
日本疫情再度爆發,再加上台灣這幾天又陸續出現確診病例,一邊看著新聞,一邊有一種風雨欲來的不確定感,
這波疫情爆發,讓許多人都改變了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也是有史以來,「數位轉型」這件事情最多人討論的時候。
這陣子從訪問主題到直播節目,甚至接到客戶詢問的論壇主持主軸,不少都與「數位轉型」有關,而如果放大範圍來看,其實討論AI、5G、大數據、區塊鏈,這些都是數位轉型的內容,
現在最多老闆們想知道的是,別再說那麼多了,快告訴我到底怎麼運用AI、5G、大數據等來讓我的企業升級、變得更強吧!
至少,在這波疫情掀起的洪流中,不會溺斃,能繼續生存下去。
這樣講起來似乎很誇張,不過說真的,隨著網路發展越來越成熟,加上各種行動裝置占滿生活,我們有史以來能接收到最多數據,這些數據成了AI的腦袋與養分,
而5G更加速這一切的發生,這已經悄悄改變市場遊戲規則,改變產業競爭模式,當然,身為在不同產業中辛勤工作的我們,也悄悄受到影響。
到底這些新科技形塑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對這一點一直很好奇。而這型塑的未來中,什麼又是能致勝的規則?
這周廣播節目《創意領航家》邀請到曾經一手把友達帶往全球企業規模、曾任友達總經理,現任二代大學校長和天仁集團創辦人 #陳來助 董事長,來聊這個大哉問。
陳董事長果然是數位轉型的行家,一句話就解開我的疑惑,他說,數位轉型看起來很難,其實只要把握一個原則:「核心極大化、非核心外包化、外包專業化、專業再AI化。」
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在網路時代,溝通和協作成本降低很多,因此企業最好能把自己的組織變得扁平,越小越好,只專注於做自己本業要做的事情,其他部分能外包就外包。
舉例來說,陳董跟我分享,一般企業都覺得HR一定要內聘,但其實現在市面已經有HR外包公司,企業可以直接把HR全數外包出去,省下養人的麻煩。
而市面上的HR專業公司,也因為要在市場頂尖才能存活,會不斷精進專業,因此,反而能更跟上時代潮流,達到最好效益。
這就是核心極大化、非核心外包化,外包專業化。
而專業再AI化呢?
陳董跟我分享,這其實也很好懂,就是當專業凝聚後,數位轉型首要之務就是要把一切量化(數據化),而這些數據就能餵給AI,藉由AI做出最好的市場或生產製造的預測,幫助公司營運提升。
舉例來說,你是賣鳳梨酥的,以往賣掉就結束了,但現在必須要去紀錄,每個時間點賣鳳梨酥的數量,顧客在不同時間的來店數等等(還有各種數據,越多越好),藉此就能透過足量的數據來導入AI進行輔助給予營運建議。
這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例子,之前聽朋友聊到某間國內大飯店,藉由導入AI進行管理精進,他們蒐集飯店所有房間在每一個時刻的使用情況,藉此預測在何時哪種房型最熱門,可能最有需求,再搭配行銷活動達到最好銷售效果。
這就是我們的未來,大數據與AI的未來,而5G將會加速這一切改變的實現。不過要做到這些,組織越輕薄短小(?)越好做,也因此為什麼如此多企業都覺得數位轉型很難,難的不是技術,而是人。
數位轉型其實就是組織轉型,考驗著企業跟上時代的變化腳步夠不夠迅速。
——
🎧楚文的廣播節目|#創意領航家
✨聚焦財經時事、投資理財、科技趨勢、職場提升✨
IC 之音 FM97.5
首播 每周二18:30-19:00、重播 每周三 08:15-08:45
👉Podcast收聽:https://apple.co/2XtVn4C
👉Spotify收聽:https://spoti.fi/35aXhd8
——
💟更多有趣工作花絮和生活追蹤我的IG:http://bit.ly/2SFvZqr
扁平式組織例子 在 Re: [問題] 組織扁平化 - PTT Web 的推薦與評價
引述《slex (目標文章200篇)》之銘言: : 則總經理直接負責指揮業務、會計、產品(已無部),則控制幅度變9,層級變2, : 這也就是你說的例子, : 層級 ... ... <看更多>
扁平式組織例子 在 Re: [問題] 組織扁平化- 看板Management - PTT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這個例子稍微有一點混淆,雖然一樣是砍層級,但舉大公司的單一部門來解釋: 會更清楚;例如, 某老牌電信公司, 他的工程部可能有總工程師- 副總工程師: - 資深工程師- 正 ... ... <看更多>
扁平式組織例子 在 Re: [問題] 組織扁平化- 看板Managemen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我先簡單說明一下組織設計的原則。
組織設計包括兩部分,
一是垂直分化,就是層級多寡;
二是水平分工,就是部門化;
由這兩個決定一個組織要分多少層級、部門怎麼劃分。
題目和垂直分化有關,因此水平分工掠過不談。
垂直分化,組織到底要分多少層需要考慮下列因素:
1.權力大小:每一層級的權力究竟為何;
2.責任輕重:每一層級要負哪些責任;
3.控制幅度:每一層級實際直接指揮的部下數;
以上三者合稱工作寬廣度,表示每一層級的工作範疇到底有多廣。
其中,垂直分化的控制幅度,會影響權力大小和責任輕重,進而決定組織的結構型態,
如果控制幅度小,表示一主管僅指揮少數部下,權力有限、責任有限,
因此會需要較多的層級,組織結構會呈現高塔狀態;
如果控制幅度大,表示一主管可指揮很多部下,權力大、責任重,因此層級數不會太多,
組織結構會呈現扁平狀態。
實際案例帶過是簡單,不過文字要說明清楚很複雜,但可以這樣想,
一組織有業務部、會計部、產品部,每個部員工各3人,
每個部各有一個部長,部長上面是總經理,這表示控制幅度是3,層級數有3;
現在進行組織精簡,也就是砍層級,把部長坎掉,讓他們回家吃自己,
則總經理直接負責指揮業務、會計、產品(已無部),則控制幅度變9,層級變2,
這也就是你說的例子,
層級數精簡到最低(2層),
領導者直接帶領相同位階的員工(都是基層)。
但是實際案例上,通常不會直接砍到最低階數,
而且被砍掉的層級員工有些會轉任其他跟原本位階權力相當的職位,別忘了,
組織設計的垂直劃分,還牽涉到權力大小和責任輕重,
扁平化(組織精簡)只是指控制幅度的改變,由小變大,
所以權力大小和責任輕重也會一並隨著控制幅度的改變而調整,
上述例子,原本的總經理直接指揮負責不同事務的9個員工,
其責任加重、當然權力也更大。
最後,扁平化(組織精簡)可以使組織更有彈性與效率,為何?
因為層級數變少,使得組織的上下溝通變的比過去方便,
領導者也更能敏感的接收環境的訊息而快速作出決策指揮員工因應變化,
使組織能更加專注在自己的任務上,
試想,如果你天天都可以見到校長,直接跟校長反應學校馬桶壞了修的快,
還是你寫簽呈,轉班代、再轉系助理、再轉總務處、總務處再派校工修理快?
所以因應未來競爭的多元與不確定性,扁平化是其趨勢。
不過,其實也不能說是趨勢啦,早就已經在做了,這是現在式,不是未來式。
ps.國軍精簡應該不算扁平化,它的精簡之意是收編部隊、裁軍、不擴軍、組織精英軍隊,
而不是降低層級數,也就是砍軍階。
以上,希望有助你思考。
※
引述《chamjo (韓國人)》之銘言:
: 最近念到 "組織扁平化"
: 參考書上解釋: 是位階的個數減到最少,甚至是一個老闆底下帶一群位階相同的員工。
: 這個解釋有些抽象 我看不懂
: 而且書上還說 這是未來的管理趨勢
: 請問 是否可以請各位提供 "組織扁平化" 的例子作為參考呢?
: 謝謝 :)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 !!!!!!!
| |_______________
| 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172.233
※ 編輯: slex 來自: 203.67.172.233 (04/26 20:3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