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美國疫情正攀向高峰,公衞專家力阻川普復活節後復工 川普同意,並將全國保持社交距離指示延至4月30日
【美國總統川普表示,美國武漢肺炎篩檢人數超過100萬人,未來30天將是挑戰時期。麻州和紐約的幾所醫學院宣佈,他們打算為四年級學生提早畢業,隨著對醫務人員的需求激增,讓他們進入一線醫院支援。第二波新冠病毒正威脅著美國中部人口中心。熱點包括密西根州格林維爾和阿肯色州派恩布拉夫等較小的社區,還有以及紐奧良,底特律和芝加哥等大城市。川普終於動用了《國防生產法》,下令通用和福特投入生產呼吸器。】
{內文}
(新聞旁白)
美國大停擺,現在幾乎每四人中有一人,被要求「待在家裡」。
(紐約州州長/Andrew Cuomo)
鎖緊開關再鎖緊一點,如果確診數字增速沒有降下來,那就關閉開關,我們要關閉開關
(新聞旁白)
學校 餐廳 店家關門,機場不見人影,失業率飆升,國會推出方案要送錢給個人和家庭。
(醫護人員)
我們現在立刻需要支援,現在
(新聞旁白)
確診病例一飛沖天,無論是在美國。
(紐約市長/白思豪)
這是我們國家,甚至是我們這一世代,所遭遇最大的緊急事件
(新聞旁白)
亦或是全世界。檢驗器材和醫療用防護裝備,持續嚴重不足,年輕的美國人意外的成為主要重症群,然而很多年輕人依然無視社交距離。
(民眾/Brady Sluder)
如果我中了新冠病毒,中了就中了,即使在掛掉那一天,也不會阻止我要開趴的心
(新聞旁白)
川普總統的立場一改再改,從兩個月前。
(美國總統/川普)
疫情完全在我們控制之下
(新聞旁白)
而現在。
(美國總統/川普)
你指新冠病毒嗎?不管全世界哪裡都沒有控制住
(新聞旁白)
美國正在迎擊一個看不見的敵人,而且看不到盡頭。
空蕩蕩的景象出現在波士頓,底特律,達拉斯,加州太平洋海岸公路,和舊金山。這裡是美國,2020年的美國。過去半個月,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從每天以千人速度增加,自23日起,更翻倍到以萬人速度增加。終於在3月26日,超越義大利和中國,衝上世界第一高。
(新聞旁白)
全美確診人數最多的地方在紐約州,確診人數每3天翻倍一次,其中逾半都集中在紐約市。
全美死亡人數也在3月25日首度破千,其中約三成都在紐約市。
(紐約市長/古莫)
今日的紐約,就是三周 四周 五周 六周後的你們,我們就是你們的將來的樣子
(新聞旁白)
將鏡頭轉到加州,這裡檢測的人數只有紐約的一半,未來加州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極大可能翻升成為全美最高。
(洛杉磯市長/Eric Garcetti)
我們大概只比紐約市目前的慘況,落後6-12天而已
(新聞旁白)
美國海軍醫療艦Mersy號駛往洛杉磯,艦上的醫護兵備好了病床和設備,未來可提供1000名患者離岸治療。現在全美至少26州採取緊急措施,以減緩病毒散播的速度,全美現有一半的國民加入「待在家」的行列。但是一些州,像是佛州和德州都沒有頒布全州性的命令,要求民眾待在家裡,引發民眾憂心,這些地方可能成為下一個疫情中心。全美各地紛紛傳出新傳播熱點,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宣布進入「重大災難狀態」。今天紐奧良波本街(Bourbon Street)猶如鬼城,但是在整整一個月前,有超過100萬人到同一個地點,參加紐奧良狂歡節,專家表示,這正是為什麼紐奧良新冠病毒擴散的速度,超越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
(紐奧良市長 /LaToya Cantrell)
我的緊急醫療部門告訴我,本市50%的市民現在都在隔離中,州政府實際上已經幫不了什麼,現在必須要聯邦政府出手幫忙才行
(新聞旁白)
美國最強大的航母之一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目前停泊了在關島,新冠病毒在艦上擴散,已知至少23名艦上士兵確診,確診人員全數送至岸上海軍機構進行隔離,剩下5000人則待在羅斯福號上禁止離艦,以阻止病毒再擴散。亞特蘭大和底特律的醫院已經爆滿,伊利諾州州長警告,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伊利諾州將會需要再增加9000個加護病房床位和5000台呼吸器,最遲要在4月6日前備齊。在急診症和加護病房,一場搶救人命的艱困戰疫正在上演,然而醫生和護士物資嚴重不足,口罩缺 面罩缺 防護衣也缺,一家在麻州的醫院,醫生用紙袋裝好用過的口罩,好重覆使用。
(華盛頓州醫院協會執行長/Cassie Sauer)
我們明知道災難將至,卻得不到該有的資源來避免它發生,這實在是太荒謬了,不應該有這種事發生
(新聞旁白)
已經有醫護人員感染,聖地牙哥護士正是其中一人。檢測要等5 6 7天才會有結果,專家不斷呼籲醫院恐怕很立即,就需要成千上萬台呼吸器。
(紐約市長/古莫)
呼吸器 呼吸器 呼吸器
(新聞旁白)
紐約市長希望川普總統能動用《國防生產法案》,命令私人企業製造他所急需的呼吸器,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川普拒絕下令
(BBC記者/David Grossman)
古莫州長為何聯邦政府為何不能理解,您現在的處境有多艱難
(紐約市長/古莫)
這你要去問聯邦政府,我哪知道?(那他們是怎麼回你的?),我不知道,總之他們的回答是,我們沒有必要去動用這個法律,因為願意支援的企業會自行挺身而出,告訴你,我相信這話是真的,只是時間根本對不上,六個月後我已經不需要呼吸器了,五個月 四個月 三個月後,我也不需要了,話說加州六個月後也不會需要呼吸器了,我們要的是現在
(新聞旁白)
但就在27日川普發推文,命令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開始生產呼吸器,馬上,繼中國 歐洲之後,美國會不會成為新冠病毒下一個全球疫情震央呢?
(聲音來源: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Margaret Harris)
我們現在看到美國的確診病例,呈現爆發式的增加,所以這是極有可能的
(新聞旁白)
全美上下確診病例激增,而且還極有可能少報了,有人預估,確診人數極可能會在兩周內,暴增至25萬人,大約在復活節左右,死亡人數就會超過萬人。
(美國總統/川普)
復活節是我們復工的好時機
(新聞旁白)
美國總統已經失去耐性,他希望美國趕緊恢復正常,越快越好。
事實是,新冠病毒早從3月17日就擴散全美,不分膚色與種族。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Amy Klobuchar)
Amy Klobuchar才剛退出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公開說出她的丈夫確診,現在已經躺在醫院,接受呼吸器治療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Amy Klobuchar)
他咳出血來,他血液的含氧量低到有性命之攸,他已經住院幾天了
(新聞旁白)
議員表示,家有新冠肺炎患者,最揪心的是你無法去探望你的親人。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Amy Klobuchar)
我很希望我現在能在他身邊陪著他,但我不能,你只能打電話 發電郵 送簡訊,試著聯繫看護他的人,而我根本沒見過那些人,只能透過他們得知他的消息
在現場的人,也沒有比較好過。一位密西根州的護士,在下班的回家路上,情緒潰堤。
(密西根州護士)
我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總之在過去的13個小時,老實說各位,我覺得我好像在戰地,我完全沒有時間和我的小組成員交談,資源不夠 補給不夠 醫師不夠,因為醫生都在忙,事情多到我們都忙不過來,也就是說,這13小時我就一個人,單獨救治2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就我一個人,這會是我未來幾個月的新常態,我每天日子都會是這樣,直到疫情過去,我 我現在已經崩潰了,所以拜託大家,拜託你們認真看待這個疫情。真的是太慘了
一個月前有一群人,經歷過同樣的痛苦。
(CNN記者/Sara Sidner)
你們在當下有獲得任何幫助嗎?
(柯克蘭長照中心護士/Chelsea Earnest)
沒有 沒有
她們是柯克蘭長照中心工作人員,美國第一個爆發群聚感染的Ground Zero。
(柯克蘭生活護理中心護士/Chelsea Earnest)
(你們遇到到病發到死亡最快是多久) 不到24小時
(新聞旁白)
一連數周,這裡是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最多的地方。Chelsey Earnest是一名有執照的護士,她也是華盛頓州另一家長照中心的主任,當她接到柯克蘭長照中心打來的緊急電話向她求救,她自願前來協助,就在她報到的一天前,長照中心首度證實,中心內一位患者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記者/Sara Sidner)
你為什麼要來?沒有人逼妳來啊
(柯克蘭生活護理中心護士 Chelsea Earnest)
因為我是一名護士,所以,即使他們不是我的病人,我 等等 不好意思,(沒關係 深呼吸一下)
(新聞旁白)
Earnest和她手下的組員,親眼看著死亡人數一天天飆升,這麼驚悚大量的死亡場面,通常只會在半夜的急診室出現,也就是她當班的時候。
(柯克蘭長照中心護士/Chelsea Earnest)
我可以這麼形容當時的狀況,我們上了戰場,但是補給寥寥可數,而且援助遲遲不來。死傷人好多我們看不到敵人
(新聞旁白)
早在他們警覺到之前,這整棟長照中心早已全是病毒,只是年紀較大的老人家先撐不住。
(柯克蘭長照中心西北分支副總裁/Nancy Butner)
我們這裡多半是80歲以上的那些老人家 走了,我們都和他們在一起相處很長時間了,那真的很難受。
(新聞旁白)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以及柯克蘭長照中心的數據,疫情最高峰時,有129名與該機構有關的人確診,後來29人曾經與柯克蘭長照中心有往來的人,最後都因為新冠肺炎病逝。
在每個處境裡,都有好的一面,那曾經在911時溫暖過美國人的琴聲,再次響起。遠方的義大利人,也送來他們心底最沉痛的忠告。
(義大利民眾)
在災難爆發前做好預防措施吧,你們不要等到必須戴上口罩,戴上手套才來後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6k-avp988
戰地琴人哪裡看 在 林淑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值得稱讚的年輕人。
【淡菜男孩勾起我的戰地回憶】
戰地氣息濃厚的馬祖,是台灣歷來選舉最乏火藥味的選區,甚至可說是被選戰遺忘的地方;然而,今年卻別有況味。
我會留心馬祖動態,是與個人經驗有關。1996年3月初的台海危機,傳來中國將在金門、馬祖東莒射飛彈,我被報社派去東莒採訪。飛機抵馬祖(北竿)機場當日,我即搭船入東莒,整艘船僅我一船客,後來船東才告訴我,這艘船白日滿載東莒人撤退,我搭的是返航船班。
馬祖經驗是我記者生涯的深刻轍痕。首夜船隻曳岸,我真是眼目大睜,平生未抵如此荒涼之島嶼。那時島上僅賸少許留守居民與阿兵哥,整座島路燈稀少、黑漆漆地;島上沒有旅館,倒有民營浴室,一群軍人捧著臉盆、排隊等洗澡。
那晚我借住雜貨店倉庫,在充滿異味的混亂房間捱到天明。清早是另一個世界,簡陋碼頭溢出節慶般氣氛,我衝出去看,二十多個老外正登岸,其中也有台灣人,我發現報社攝影主任小魏也在其中。大陣仗中,包括《紐約時報》、CNN、英國《泰晤士報》、芬蘭電台等,全是跑戰爭新聞的特派員。與剽悍一軍並肩頗陶醉,然而西線無戰事,訊息傳來東莒非試射目標,他們身手迅猛隨即撤退。
戰爭並未發生,報社卻留我在馬祖寫戰地日記。在馬祖十天,冷峭寒流澈骨,閩北馬祖人特質也不遜天氣。外地人的我外食、住旅館、去哪裡都要搭長程計程車;日常短暫觀察或許流於粗糙,整體感受是,馬祖人謀生艱難,有海口人的堅毅、保守、節儉特色,很多時候也感覺算計外人的狼性與慳吝。如今或與當年不同,不會狠刮「呆胞」。
在此布幕下,一個年輕人李問扛民進黨招牌參選立委,在特困區馬祖是不可能的任務,比吳怡農打敗蔣萬安、蕭美琴勝選傅崐萁難多了;地遠人稀,況且李問沒有華麗排場、豐厚人脈,苦戰是必然。
令我訝異的是,李問直如橫空出世,在今年選戰展演了一場無法被略過的獨腳戲,對手不鳥他,他自己創造舞台。每天醒來,我都想看李問今天又做什麼了。他把自己包裹成淡菜,自稱淡菜男孩;三人一組站在空曠街口吹海風、向呼嘯而去的車子、包緊頭髮的阿婆拉票。沒有人聽政見,他乾脆為學童做課輔。李問像唐吉訶德與風車作戰,而他每日精氣神飽滿、笑瞇瞇地面對新的一天。李問不是獨孤求敗,他敗中求存,這一役淡菜男孩被看見了,這就是他的戰果。
《蘋果日報》名采版(12/28 https://reurl.cc/k5jyr3)
圖:淡菜男孩 /馬祖立委候選人李問
戰地琴人哪裡看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兩岸一家親」
#吞下去
「思想再學習」
#吞下去
#不准哭
#吞下去
#吞下去
#吞下去
戰地琴人 The Pianist
這部電影的片名已經經過眼前無數次,一直以為是部講戰爭中可貴愛情的故事,結果我只看了一半,就悲痛的無以復加。
戰爭中的愛情?沒有這種東西,愛情、友情、親情,所有的人間之情、血肉之軀都敵不過砲火噴射。
原來電影在講猶太、納粹,這種主題總是沉重的,但更沉重的是,當你發現慘痛的歷史仍在各地重蹈覆轍。
關於納粹,我的片面認識就是德國納粹將集體猶太人抓起來,放到集中營裡面,虐待、餓死、放毒氣。
但這部電影告訴我的是,一個高達50萬猶太人在短短5年多只剩下6萬人,靠的不只是短時間的掃射、毒氣,這成本實在太高了,而且可能引起反抗,所以更有效的做法是一步步的「溫水煮青蛙」。
首先德國政府先下令猶太人要手帶臂章「標註身分」,把人貼上標籤,主角一家人很憤怒,卻沒有反抗,而是不得不遵守。
接著設立種族隔離的法令,猶太人不能在公園、坐在公共長椅、不能去非猶太人的餐廳、廁所。家中不能有超過兩千元的現金。
猶太人覺得荒謬,但他們忍耐了。
隔一年政府要所有猶太人移居到猶太區,也就是新建的城區,猶太人被隔離,裡面病的病、死的死、窮得窮、小的小,簡直是次等人種,動不動被德國人羞辱、控制。
猶太人覺得可惡,但他們面對武器,只能聽令安排。
日子過得十分難受,路上總有屍體,當他們覺得這應該就是最慘,沒有更慘的時候,他們目睹德軍見老弱婦孺就殺、殘暴嗜血。
他們忍住對一切殘酷畫面發出尖叫了。
再過兩年,德軍把猶太區的猶太人一批批分類,老弱婦孺送上火車,像是一批批牛羊,沒人知道他們要去哪裡。只留下一些青壯的猶太人做奴役粗工,性命也是說沒就沒了。
電影中有許多畫面,拿著武器的少數軍人,將猶太人視為獵物,還是不會抵擋反抗的那種,一槍槍槍決。
為什麼被如此殘忍對待,卻絲毫不敢反抗呢?
是因為沒有武器嗎?
不,是因為德軍馴化的手段
他們不會讓猶太人一次死光、激起仇恨。
他們是長期透過讓猶太人看見自己人如何被虐殺,來學習如何逼迫自己忍耐,而逐漸放棄抵抗;放棄一項項身而為人的權利,逼迫自己相信這已經是最壞的情境,沒有更壞的了,所以無需冒險反抗。
一步步的不反抗、不抵擋、不作為,最終就成了無法抵抗、無法抵擋、無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