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用什麼心態面對後疫情時代?】
前幾天,和一個好久不見的朋友線上聊天,我們感嘆2020過得有些辛苦,兩個人互吐了一下苦水。
她本來以為,我的辛苦來自於寫作,拚命安慰安想讓我振作起來。謝謝朋友的好意,最近也收到大家給我的鼓勵,點滴在心頭。
老實說,2020年我的壓力的確很大,但壓力是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種疊加,不僅止於寫作。
臨近歲末,本該期待返鄉團聚,可是疫情之下,我在此時就很確定自己無法回台,雖然大家都在盤算兩地往返、隔離需要多少錢,但最主要的問題不是錢,而是沒有一家公司可以放你28天的年假,尤其在一人當多人用的這個時間點之下。
此外,上海學校也規定開學前一周不得離開上海,寒假時間短根本不夠兩地隔離。
如果可以,我願意傾家蕩產只為了回家看家人一眼,說到這裡會想哭,抱歉。
另外,我的身體出了一點毛病,生理期已經不正常許久,大姨媽要來不來的,(放心,已經排除懷孕的可能),45歲之前停經算是早發性更年期,可能要吃藥治療。顯然,身體的狀況也帶給我不少的壓力,或者說壓力造成身體的狀況,彼此影響著,唉當女人真辛苦。
再來,雙寶爹已從在家接案改成到公司工作,轉正職的他異常忙碌,這裡分享個社畜小故事。
有天早上,同事見到他說:「你今天怎麼來得這麼早?」
雙寶爹回:「我昨天來的…」
雖然說疫情之下,忙是優點,但是,忙到這種程度,我實在很擔心他的身體,而我自己也感覺快被過勞淹沒,他工作我家庭,分頭忙碌,兩個人都承受很大的壓力。
換工作?不可能的事,超過40歲,找得到工作,就是老天保佑了,沒有年輕的肝也得付出血汗賺錢,又想哭了,成年人的無奈今年感受得特別深刻。
寫作、經營自己,當然也有壓力,不過只佔了其中一小部分,畢竟沒了健康、沒了工作,也談不上生存,更何況我們是父母,有一雙孩子要養,那些形而上的東西,再重要也沒比活下來重要。
就算孩子氣,這點現實我還是懂的。
/
和朋友聊完之後,看到這段Eason的訪談,不愧是我的愛豆,輕鬆的笑談之間,透露他的處世哲學、人生智慧,這段訪談很值得拿出來分享給大家。
下面是我對這段訪談的6點總結,每一點說到的心態都很適合拿來面對後疫情時代。
1 #欣賞別人會讓自己開心:
Eason說合作時,試著找到和你臭味相同的人。人生苦短,今年又很難熬,就別再讓自己不開心了吧!
2 #懂得開玩笑可以陶冶性情:
中年打拚事業、經營家庭,普遍感到壓力山大,偶爾開開玩笑,真的是緩解壓力的好辦法。
3 #疫情之下多關注精神健康:
Eason說看醫生是很普通的事情,不要大驚小怪!是的是的!看到這裡我連連點頭,如果大家用異樣眼光看待心理生病,如何好好治療呢!
4 #用喜歡的事情排解情緒:
Eason心情不好時會聽歌,他介紹一個黑人歌手Bill Withers,Bill Withers有一首歌叫做《Lovely Day》
請注意影片裡Eason聽歌的表情,看得出來他是真心喜歡音樂,好喜歡他投入的表情,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可以排解情緒!
這首歌的歌詞也很棒!大家有興趣可以google一下。
5 #用健康的自嘲擊敗危機感:
說起危機兩字,Eason馬上撩起髮際線,引起哄堂大笑,懂得用健康的自嘲擊敗危機感,超級欣賞。
另外談到和女兒一起追星,言談之中表現出對後浪的真心欣賞,還不忘自愛自重,展現幽默感。
6 #找出B方案:
Eason喜歡開演唱會,可是疫情之下決定先做專輯,累積自己的作品。
這不就A方案不行,找出B方案嗎?此路不通,就換別條路走,不是放棄,而是暫時轉移目標。
我自己也是,暫時去做podcast,對我而言是休息,期待用新事物為自己注入新動力,先不顧一切去付出、去分享美好,那是我的初心,相信寫作也會有所突破。
看完訪談,感覺更愛Eason了,謝謝Eason,一個宛如摯友的歌手,每每唱進我的心坎裡,從《人來人往》、《愛情轉移》、《孤獨患者》、《全世界失眠》、《你給我聽好》…太多太多了!
他的新歌《致明日的舞》也請聽聽看,世界太急了,一切都慢慢來吧,讓我們跟著Eason,
#吸口氣_踏踏步_再起舞。
影片來源 | N視頻微博
📌 雙寶娘的podcast頻道 | https://reurl.cc/8n3GNo
懂得開玩笑可以陶冶性情 在 #懂得開玩笑可以陶冶性情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懂得開玩笑可以陶冶性情at Facebook. ... <看更多>
懂得開玩笑可以陶冶性情 在 人應該需要一定的風趣感| 著調專訪| 【專訪】201021 陳奕迅 的推薦與評價
除了音樂,幽默感也很重要, 懂得 適當 開玩笑 能夠 陶冶性情 。” ... 他希望輕鬆釋懷的《致明日的舞》 可以 “讓你在沮喪當中,不會覺得孤單”,他也希望世界 ... ... <看更多>
懂得開玩笑可以陶冶性情 在 [心得] 《論語》札記(17) 陽貨篇- 看板Confucianism 的推薦與評價
論語17.1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
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
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
札記17.1本章表現孔子正直但又委婉的風範。陽虎作亂把持魯國政權
,送禮給孔子,希望孔子協助他。孔子雖然想出仕,卻不願意為陽虎
效力,故趁陽虎出門時回禮,沒想到雙方在路上相遇。陽虎以仁、智
為藉口擠壓孔子,孔子回答說再過一會兒就出仕,既不失尊嚴,又不
致激怒陽虎。陽虎垮台後孔子果然出仕。
論語17.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札記17.2孟子主張性善,每個人本性是一,何以孔子說性相近而非相
同?可能是因為孟子就人性本身來說,孔子就人性在現實上的表現來
說。在正常狀況下,人大多能展現善良的本性,故說性相近;社會風
俗敗壞,人才會受影響而形成種種習氣,故說習相遠。我們應該多培
養好習慣以變化氣質,本性才容易表現。
論語17.3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札記17.3前章說在正常狀況下,人多能展現善良的本性;但也有極少
數人,良心善性先天就容易顯現(上智)或隱沒(下愚)。這是因為
心性需藉由氣質表現,氣質又有剛柔清濁之別,後天的教養對此影響
有限(不移)。雖然原則上儒家肯定人人皆可成聖賢,但下愚者大多
自暴自棄,除非下定決心不然很難改變。
論語17.4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
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札記17.4之是前往。弦歌是彈奏琴瑟和歌詩,可見子游以禮樂之道教
化武城百姓。孔子跟子游開玩笑,故意說禮樂是治國大道,武城只要
用小道(政令刑罰)即可。子游立刻以孔子的講課內容來回答,可見
他很用功。禮樂可建立合理的生活與政治秩序,化解人心中的暴戾之
氣,使上下相敬相愛,任何地方都適用。
論語17.5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
,吾其為東周乎!」
札記17.5公山弗擾是季氏家臣,佔領費邑叛變,請孔子協助。孔子有
意前往,子路認為此舉不義。孔子認為只要有人重用他,他有自信能
夠在東方重建周朝的大一統事業,這才是大義。可見孔子想推動由下
而上的改革,讓家臣導正大夫,大夫扶持諸侯,諸侯輔佐天子。只要
誠心改過,地方再小還是可以大有作為。
論語17.6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
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札記17.6仁是我與人的心通而為一,恭、寬、信、敏、惠是行仁的方
法,故五者非泛泛而談,須指向心才有意義。恭是內心莊敬表現出威
儀,對方也會尊重你。寬是心胸寬大包容各種人,故能得民心。信是
內心真誠、言語可靠,故受人任用。敏是內心自強不息,故能成功。
惠是心懷慈悲,故能感動別人為你效力。
論語17.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
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
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札記17.7本章主旨與17.5相近。佛肸是晉國大夫趙簡子的家臣,佔據
中牟叛亂,召孔子前往。子路引用孔子的言論,認為君子不該幫助做
壞事的人。孔子表示這句話是就一般狀況來說,但只要心志夠堅定光
明,磨了不會變薄、染了不會變黑,有自信不受環境影響,仍可積極
出仕,不因身處亂世而使所學白費。
論語17.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
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札記17.8「六言」雖然是德行,但如果少了客觀知識的輔助,實踐上
常有「六蔽」。如果不透過學習,仁、智就會流於愚昧、放蕩,不了
解愛人與知人的本末先後;信、直就會流於受傷、急切,不明白隨不
同的情境與對象,調整自己的言行;勇、剛就會流於作亂、狂傲,不
懂得以禮樂調養氣質,才合乎中庸之道。
論語17.9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
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札記17.9一般人認為《詩經》等文學藝術是無用的,孔子卻指出文藝
對道德實踐的助益。「興」是感發志氣,擺脫社會化的遮蔽,喚醒真
實的自我。「觀」是了解作者的人格與時代背景,評價其得失。「群
」是引發別人的共鳴。「怨」是抒發自己的鬱悶。四者皆陶冶性情,
不僅幫助我們盡人倫,也可以增廣見聞。
論語17.10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
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札記17.10伯魚是孔子的兒子,孔子問他:「你學習周南、召南(詩
經開頭兩篇)了嗎?人如果不學習這兩篇詩,就好像面朝牆壁站著,
什麼都看不到,哪裡也去不了。」這兩篇詩的內容側重夫婦相處,勉
人修身齊家。古代社會以家族為基本單位,家人之間和睦相處,治國
平天下就順理成章,所以孔子特別重視。
論語17.11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
札記17.11本章主旨與3.3相近。禮樂可分成動力、器物與成效等層面
,動力是人我相處時的敬重之心(禮)與和諧之心(樂),器物是玉
帛與鐘鼓,成效是秩序整齊與和樂融融。孔子提醒我們三者當中以動
力為本質,雖然器物與成效對禮樂的實現來說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少
了本質,禮樂便會流於虛假、空洞。
論語17.12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札記17.1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雖然也有威嚴的一面,但
這是出於內心的正直,並非刻意。有些人卻是外表故作強勢(色厲)
,認為這樣在社會上可以博取名聲;但內心卻無真實的自信(內荏)
,只能以裝模作樣來掩飾,經過現實考驗便會穿幫。孔子認為這種人
就像穿牆的小偷一樣,可見誠信的重要。
論語17.13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札記17.13《孟子‧盡心下》對鄉愿的解釋是「閹然媚於世」、「非
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
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鄉愿是世俗的
好人,只求符合多數人的行為標準,心中無超越的理想,不進德修業
以臻於至善,因而混淆天理、傷害良心。
論語17.14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札記17.14聽到的學問不假思索,馬上轉述給別人,這對道德實踐毫
無幫助。思考有不同層次,理解與記憶是基礎,更重要的是用心,消
化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對道理有深刻的認同感;並以獨特的方式來
表達和運用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才是真了解。只在言語、理智
上傳達道理,反而容易拋棄真實的德行。
論語17.15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
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札記17.15人的志向可分為三層次:一是道德實踐,二是以事功受社
會敬重,三是只求榮華富貴。鄙夫是第三種,見識淺薄、思想狹隘,
除了名利看不到其他價值。為了爬上高位而討好當權者,掌權後為了
保護自己的利益、排擠競爭者,更是無所不用其極。這種人往往是團
體進步的最大阻力,怎能與他們共事呢?
論語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
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
而已矣。」
札記17.16古人雖然也有氣質的偏雜而未得中正,但民風還算淳厚。
現代社會人人追求私利、滿足私欲,就容易走向偏激。狂是性格外向
,古之狂者有理想,只是不拘小節,今之狂者流於縱欲。矜是性格內
向,古之矜者有理想,只是太固執,今之矜者流於爭強好勝。古之愚
者忠於良心,今之愚者不聰明又愛耍詐。
論語17.17與1.3的內容相同,故不重複
論語17.18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
邦家者。」
札記17.18孔子厭惡三項「似是而非」的事物。前兩項屬於感官享受
,古代以朱紅為正色,紫與朱顏色相近又更豔麗,故以紫代朱。鄭聲
是靡靡之音。我們應把持住欲望,勿貪戀聲色,以免心思隨之流蕩。
利口是伶牙俐齒但強詞奪理,發言出自偏見甚至私利,聽了會使國家
滅亡。領導者用人應根據實績而非辯才。
論語17.19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札記17.19孔子為什麼不想再發言?因為道理是用做的,不是用說的
。中國古人講天人合一,四季的運行、萬物的生長,皆是天理的呈現
,無須透過語言文字。人同樣也有生生不息的本性,可以點化、創造
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言說只是道德實踐的方式之一,孔子固然可以
應機說法,卻不必執著表象而遺忘本質。
論語17.20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
之聞之。
札記17.20本章即孟子所說的「不屑之教」。孺悲曾經向孔子學習過
士喪禮,不知何故犯了錯,前來拜訪孔子,希望當面道歉。孔子認為
如果輕易原諒孺悲,恐怕無法讓他深切反省,故推說有病不便見客,
卻又刻意彈瑟唱歌,讓孺悲知道孔子並非真的生病,只是不屑和他見
面,引發他的挫折感,他才會快速成長。
論語17.21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
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
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
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
。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
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
父母乎?」
札記17.21本章說明仁是內在的真情實感,「安不安」的感受是道德
實踐的基礎。宰我主張為了維持社會規範和順應自然變化,三年之喪
應縮短。但孔子不考慮這些理由,而是當下問他的心安不安?如果真
切感受到父母之恩及離別的不捨,自然沒心情追求物質享受。父母之
恩浩瀚無邊,永無回報完成的一天。君子服喪也是發自天性,而非功
利交換。但即使是從報答養育之恩來看,三年也是合理的期限,宰我
難道沒有良心嗎?
論語17.22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
為之猶賢乎已。」
札記17.22「用心」即發揮心靈的創造性,努力進德修業,不僅能夠
自我約束,不受本能欲望、衝動所牽引;還能夠廣泛學習知識,從事
文化活動。精神生活便會富有而日新,擺脫沙發馬鈴薯的慣性。博弈
亦即下棋、電玩、運動等休閒,雖然是小道,但還是可以培養專注力
、克服困難的意志等,總勝過遊手好閒。
論語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
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札記17.23勇是行動力強,屬於氣質上的長處。義是應不應該的判斷
,一方面要忠於良心,另一方面要審時度勢。君子是領導者,小人是
平民;兩者都要以義為主,但君子責任更重。氣質是中性的,可以為
善也可以為惡,只重視血氣之勇而不以義理來調節,往往會流於過度
,領導者恣意妄為,平民也會巧取豪奪。
論語17.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
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
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
札記17.24孔子與子貢的差異在於:孔子厭惡公然叛逆,子貢厭惡以
假亂真。後者還有機會導正,前者肆無忌憚就難以改變。孔子厭惡幸
災樂禍、以下犯上、勇敢不知節制、果敢卻行不通的人,他們否定仁
愛、秩序、和諧等理想。子貢厭惡吹毛求疵、凶悍倔強、揭發隱私的
人,他們以否定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優秀。
論語17.25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
札記17.25本章在現代頗有爭議,有人認為孔子歧視女性。但依照曾
昭旭老師的說法,女子小人是中性的自然生命,端看大人君子如何善
用。女子小人可看成一種提醒,如果君子太縱容他們,他們會反過來
控制君子;如果君子不理會他們,他們內心又會累積怨恨。重點在秉
持中庸之道與他們和諧相處,而非歧視。
論語17.26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札記17.26本章勉勵我們及時遷善改過。人年輕時總覺得時間還早,
可慢慢試探人生方向。但無論是人格修養或專業知能,都需要長久的
努力才能有所成。人生全程到四十歲已走了一半,可作為分水嶺,年
輕時累積的成果,此時也慢慢能夠獲得社會肯定;如果名聲還是不佳
,恐怕得自我檢討,要調整也不容易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2.105.106.2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22366828.A.69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