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應該」的時候,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一個是理想中的世界,一個是真實的世界。理想在某個層次較高的地方,而我們無法抵達,不過我們總認為「應該」要抵達。
「我應該」的想法出現的時候,接著請務必自問一句:「是誰說的?」是別人說的,還是自己說的?如果是別人說的,那你接受嗎?如果答案很明顯的是不接受,那就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
取自《重設你的人際邊界》
*******************************************
最近幾次演講或講座,都談到過這些概念。大腦常會設局來困擾自己,像是設定一個理想的目標,儘管難以達到,卻又覺得「應該」要達到,因此讓自己困擾。
然後,「應該」常又代表對現狀的否定,因此難以接納自我,這又是另一層困擾。
所以我跟朋友們討論時,從自我接納的角度切入,建議「我應該」的自我對話,可以轉變成「我可以」。作者針對「我應該」的建議,是另一個方向,也就是希望我們有多一點彈性,或者給我們自己多一點空間,因此改成「我想要」,這樣也很好,能提升動機,我也贊成。
作者的創意,就是能把界線延伸到生活上更寬廣的層面,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能這麼活用這個概念。區分他人灌輸的價值觀,以及對我們自己有意義的價值觀,這也可以是一種界線,我深表認同。
其實作者提到的這些,都要在更高的意識層次,展開自我覺察。單純靠自己不是很容易,但我們可以藉著討論,或者閱讀,讓我們對小我的運作有更深刻的了解。
很多心理工作,其實是從自我對話開始,而且我們在清楚意識之後,能掌握自我對話的主導權,我們就能有更多自由。祝福各位朋友,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感受到無窮趣味!
*******************************************
【喬治‧戴特】
「正常」的反應,其實是你心裡預設的反應
如果有壞事即將發生的預感,感到難過、生氣、挫折是很正常的吧?這裡並非質疑這些反應的異常,而且大多數人都會如此反應。這邊想建議大家的是,不必完全依照對方的期待做出反應。所謂的「正常」反應,是在嬰幼兒時期就植入大腦的作業系統中。但是身為成年人,我們能夠替事件與反應畫出一條邊界,而非不假思索就接受別人的反應,我們捫心自問:自己有辦法學會接受任何狀況,而不做出任何負面的聯想與反應嗎?在發生的事情和採取的反應之間畫出一條邊界,可以讓你解脫。它讓你自由做決定、處理狀況,而且不必遵循對方的期待。仔細思考,別人的期待可能不是你所認同的。
舉一個令人憤怒的例子:發現另一半劈腿。你正常的反應是噁心、失望,以及種種類似的情緒,但無論如何,事情的演變都有可能會發展到鬧離婚,通姦正是離婚的理由之一,對吧?我當然不會只對你說「這是你自己的決定」。但講難聽點,如果你覺得離婚才是「正常」反應——因為這是唯一選項,甚至還有法律規範——所以就必須遵循這個特定的行為準則,那這樣就沒什麼好談了。你的第一反應或許是離婚,但將「問題(背叛)」與「自己的反應」分開來看,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得到這個結論之後,如果還是覺得沒辦法與劈腿的另一半一起生活,但至少這個結果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而是一個理智的決定。理智讓你很實際,也可以明白自己的容忍程度,如果無法與劈腿的伴侶一起生活,那就分手吧。
放棄「預設反應」的好處是,你能掌控自己的反應。雖然生活並不總是萬事如意,但會比做出情緒化的決定好。當情緒受到考驗,比如孩子過世,這份悲傷會令人無法承受,此時或許可以選擇相信非世俗的高等力量(例如宗教),藉此撫平傷痛。類似的狀況也許令人無法接受,卻也有可能是重振力量的契機。還有一種方法能讓情況變得正面一點,就是捐贈逝者的身體器官,讓別人有機會重生。如果自己選擇怎樣做出反應,就能夠掌控情況,而不是為事情所困。
************
不說「我應該……」,要說「我想要……」
如果要舉出在諮商療程中最常出現的主題、詞句或對白,那就是「其實我應該……。」這話讓我想起一個朋友,他為了追求成長,放棄了一個有極大幫助的研討會(而且已經付了一大筆學費)。之後他說,「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應該……」讓人莫名憤怒,因為當時我非常篤定,我應該減肥、應該存更多的錢、應該成為更謙虛的人(我承認自己到現在還在減肥),「應該」這個概念沒什麼用處,世界上不需要有「應該」這件事。
在說「應該」的時候,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一個是理想中的世界,一個是真實的世界。理想在某個層次較高的地方,而我們無法抵達,不過我們總認為「應該」要抵達。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人體會到各種的不安全感,例如良心不安或承受壓力,「你應該」、「我應該」,是別人對我們的需求(或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而我們無法滿足,或是「覺得」無法滿足。
************
邊界能有所幫助嗎?
「我應該」的想法出現的時候,接著請務必自問一句:「是誰說的?」是別人說的,還是自己說的?如果是別人說的,那你接受嗎?如果答案很明顯的是不接受,那就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注意,如果是在爭論法律或者道德觀念,那就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了,最好全盤接受!因為道德和法律是最不「應該」忘記的根本責任。)
意識到邊界概念之後,「應該」就會變成一種願望,而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無法認清這點,日子就會很難過,而且永遠感到良心不安。
如果你自己認為應該怎樣,其實不是「應該」,而是你「想要」這樣。你可以說「我想要」或「這樣不是很好嗎」,但千萬別呢喃著說「我應該」這三個字。如果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如果不想,就放下吧。
體會一下,告訴自己「我想要」、而不是「我應該」時,有什麼差別。透過這種方式,就能以截然不同的直率角度,面對自己的想法。「應該」和「想要」兩種狀況下感受的差別程度,決定了自己的滿意程度……
以戒菸為例。你是真的想要戒菸,還是認為自己應該戒菸?是覺得應該讓自己更健康嗎?或是你身邊的人和醫生都建議這樣?還是你真的想要戒菸?
有「我應該」的想法,就是在找藉口;更正成「我想要」,才會設法去達成。
……
.
以上文字取自
重設你的人際邊界:人不跨過心理邊界就無法互動,會孤單, 但邊界重疊又會受傷害,該怎麼拿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2538
.
免費台中公益講座_6/29(六)台中潭子靜思書軒_愛自己的人生練習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69687776987846/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2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阿明@liv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許瑞云 #鄭先安 #吃出健康活出愛 #心能量 #動物也有情緒 #倪銘均 #非素不可 #非推不可 #普愛眾生靈 #吃素就是最好的放生 #吃素 #放生 #功德無量 吃出健康活出愛2 / 吃肉也吃進了情緒 主講者: 心能量管理中心 執行長 許瑞云 醫師 心能量管理中心 院長 鄭先安 醫師 採訪:...
憤怒的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說「應該」的時候,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一個是理想中的世界,一個是真實的世界。理想在某個層次較高的地方,而我們無法抵達,不過我們總認為「應該」要抵達。
「我應該」的想法出現的時候,接著請務必自問一句:「是誰說的?」是別人說的,還是自己說的?如果是別人說的,那你接受嗎?如果答案很明顯的是不接受,那就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
取自《重設你的人際邊界》
*******************************************
最近幾次演講或講座,都談到過這些概念。大腦常會設局來困擾自己,像是設定一個理想的目標,儘管難以達到,卻又覺得「應該」要達到,因此讓自己困擾。
然後,「應該」常又代表對現狀的否定,因此難以接納自我,這又是另一層困擾。
所以我跟朋友們討論時,從自我接納的角度切入,建議「我應該」的自我對話,可以轉變成「我可以」。作者針對「我應該」的建議,是另一個方向,也就是希望我們有多一點彈性,或者給我們自己多一點空間,因此改成「我想要」,這樣也很好,能提升動機,我也贊成。
作者的創意,就是能把界線延伸到生活上更寬廣的層面,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能這麼活用這個概念。區分他人灌輸的價值觀,以及對我們自己有意義的價值觀,這也可以是一種界線,我深表認同。
其實作者提到的這些,都要在更高的意識層次,展開自我覺察。單純靠自己不是很容易,但我們可以藉著討論,或者閱讀,讓我們對小我的運作有更深刻的了解。
很多心理工作,其實是從自我對話開始,而且我們在清楚意識之後,能掌握自我對話的主導權,我們就能有更多自由。祝福各位朋友,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感受到無窮趣味!
*******************************************
【喬治‧戴特】
「正常」的反應,其實是你心裡預設的反應
如果有壞事即將發生的預感,感到難過、生氣、挫折是很正常的吧?這裡並非質疑這些反應的異常,而且大多數人都會如此反應。這邊想建議大家的是,不必完全依照對方的期待做出反應。所謂的「正常」反應,是在嬰幼兒時期就植入大腦的作業系統中。但是身為成年人,我們能夠替事件與反應畫出一條邊界,而非不假思索就接受別人的反應,我們捫心自問:自己有辦法學會接受任何狀況,而不做出任何負面的聯想與反應嗎?在發生的事情和採取的反應之間畫出一條邊界,可以讓你解脫。它讓你自由做決定、處理狀況,而且不必遵循對方的期待。仔細思考,別人的期待可能不是你所認同的。
舉一個令人憤怒的例子:發現另一半劈腿。你正常的反應是噁心、失望,以及種種類似的情緒,但無論如何,事情的演變都有可能會發展到鬧離婚,通姦正是離婚的理由之一,對吧?我當然不會只對你說「這是你自己的決定」。但講難聽點,如果你覺得離婚才是「正常」反應——因為這是唯一選項,甚至還有法律規範——所以就必須遵循這個特定的行為準則,那這樣就沒什麼好談了。你的第一反應或許是離婚,但將「問題(背叛)」與「自己的反應」分開來看,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得到這個結論之後,如果還是覺得沒辦法與劈腿的另一半一起生活,但至少這個結果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而是一個理智的決定。理智讓你很實際,也可以明白自己的容忍程度,如果無法與劈腿的伴侶一起生活,那就分手吧。
放棄「預設反應」的好處是,你能掌控自己的反應。雖然生活並不總是萬事如意,但會比做出情緒化的決定好。當情緒受到考驗,比如孩子過世,這份悲傷會令人無法承受,此時或許可以選擇相信非世俗的高等力量(例如宗教),藉此撫平傷痛。類似的狀況也許令人無法接受,卻也有可能是重振力量的契機。還有一種方法能讓情況變得正面一點,就是捐贈逝者的身體器官,讓別人有機會重生。如果自己選擇怎樣做出反應,就能夠掌控情況,而不是為事情所困。
************
不說「我應該……」,要說「我想要……」
如果要舉出在諮商療程中最常出現的主題、詞句或對白,那就是「其實我應該……。」這話讓我想起一個朋友,他為了追求成長,放棄了一個有極大幫助的研討會(而且已經付了一大筆學費)。之後他說,「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應該……」讓人莫名憤怒,因為當時我非常篤定,我應該減肥、應該存更多的錢、應該成為更謙虛的人(我承認自己到現在還在減肥),「應該」這個概念沒什麼用處,世界上不需要有「應該」這件事。
在說「應該」的時候,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一個是理想中的世界,一個是真實的世界。理想在某個層次較高的地方,而我們無法抵達,不過我們總認為「應該」要抵達。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人體會到各種的不安全感,例如良心不安或承受壓力,「你應該」、「我應該」,是別人對我們的需求(或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而我們無法滿足,或是「覺得」無法滿足。
************
邊界能有所幫助嗎?
「我應該」的想法出現的時候,接著請務必自問一句:「是誰說的?」是別人說的,還是自己說的?如果是別人說的,那你接受嗎?如果答案很明顯的是不接受,那就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注意,如果是在爭論法律或者道德觀念,那就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了,最好全盤接受!因為道德和法律是最不「應該」忘記的根本責任。)
意識到邊界概念之後,「應該」就會變成一種願望,而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無法認清這點,日子就會很難過,而且永遠感到良心不安。
如果你自己認為應該怎樣,其實不是「應該」,而是你「想要」這樣。你可以說「我想要」或「這樣不是很好嗎」,但千萬別呢喃著說「我應該」這三個字。如果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如果不想,就放下吧。
體會一下,告訴自己「我想要」、而不是「我應該」時,有什麼差別。透過這種方式,就能以截然不同的直率角度,面對自己的想法。「應該」和「想要」兩種狀況下感受的差別程度,決定了自己的滿意程度……
以戒菸為例。你是真的想要戒菸,還是認為自己應該戒菸?是覺得應該讓自己更健康嗎?或是你身邊的人和醫生都建議這樣?還是你真的想要戒菸?
有「我應該」的想法,就是在找藉口;更正成「我想要」,才會設法去達成。
……
.
以上文字取自
重設你的人際邊界:人不跨過心理邊界就無法互動,會孤單, 但邊界重疊又會受傷害,該怎麼拿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2538
.
免費台中公益講座_6/29(六)台中潭子靜思書軒_愛自己的人生練習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69687776987846/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憤怒的例子 在 阿明@liv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許瑞云 #鄭先安 #吃出健康活出愛 #心能量 #動物也有情緒 #倪銘均 #非素不可 #非推不可 #普愛眾生靈 #吃素就是最好的放生 #吃素 #放生 #功德無量
吃出健康活出愛2 / 吃肉也吃進了情緒
主講者:
心能量管理中心 執行長 許瑞云 醫師
心能量管理中心 院長 鄭先安 醫師
採訪:倪銘均。 聽打:吳麗娟 陳怡仁。 剪輯上字:程靜美
許醫師:
即使我們看不到(能量),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感受力,我常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當你小時候,因為小孩子他的感受力特別地強,當他走進,父母剛吵完架,孩子他放學回來,他會覺得今天家裡的氣氛不大對,或者,他都還沒有看到父母哦,他只是一踏進家門口,他就覺得今天怪怪的,今天很像有一些事情不大對。人,每一個人如果他心是比較清淨,比較沒有那麼多雜念、雜染的,大部分都有這個能力去感受到周遭環境的變化,周遭氛圍的變化。像有時候災難快來的時候,動物的感知力很明確,就像要有地震,你會看到很多動物開始不安了,就是它那一股能量在變動的時候,感知力強的人都會知道的。
鄭醫師:
你在乎的人事物,你念頭只要起,不管、假設是祝福的、很輕盈的、很快樂的、對方也會感受到,假設你是一種很生氣的、很難過的、很委屈的那種很憤怒的,那種能量也會彼此在互相拉扯,所以這個常常是在我們人跟人之間,事實上,在人跟動物之間更會有這個感覺。
我想很多人養動物的時候都會感受到動物的很多情緒,或動物在你,也會感受到主人的一些情緒,看到你很生氣,牠自動就閃開了。所以很多東西,我們不需要語言表達,但是你的很多內在的情緒的浮動,事實上,人跟人之間也好,人跟各種生命之間也好,也都互相在影響。
那剛剛有提到為什麼會有COVID-19,新冠病毒在崛起,那人類的很多行為,事實上是站在人的立場認為是對我們人類是好的,我們就做了;但是做了做,我們認為的好,事實上對很多微生物,或是對整個生態環境不見得是好,所以我們人類很多行為事實上在破壞整個大自然的情況,是非常常見的。
我們也常常在殺很多動物來當作我們的食物來吃,雖然地球上一直存在著食物鏈,大的吃小的,小的吃更小的,但人類常吃很大的生物,或是很多情感的生物,我們都拿來吃,因為我們人類有很多的科技、有很多方法可以去獵捕很多動物來吃。
事實上很多動物的情緒,事實上也在跟我們人類互相在對抗,你為什麼可以殺我們那麼多的生命?假設人類是另外一種生物的食物,你看我們人類的反應會多大?我們人類一定會想辦法去反擊。
所以我們人類很多行為事實上在影響滿多的生命。很多生命他也會反撲回來,所以這個是必然的現象,所以人類應該去思考我如何把我們整個生存的地球的環境讓它更美好,讓很多生命之間更和諧,如何創造共好、共生的一個局面。
事實上,我們人類身體裡面一堆細菌、一堆微生物,體表也一堆微生物,這種微生物的數目,遠超過你身體所有細胞的總數,我們這些平衡它是處於一個平衡狀態,假設這平衡被破壞的時候,你的身體一定會受重傷,所以你的腸道要是完全沒有細菌,你根本活不了。所以,很多的平衡,事實上是我們跟我們周圍很多的生命或是微生物一直在互相的達到一個很和諧平衡的時候,你的心念也越平和的時候,你的身體一定會更處於更健康的狀態。
許醫師:
人家說植物也是生命,是的,植物也是生命,但是它們最大的不同是一種情感上的,就是我們在吃植物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幫助植物去散播它的種子,而且很多植物被砍下來的時候,像蔥啊、韮菜,它們是可以再生的,它們可以長得更好。所以植物我們常常要修修剪剪,要去收割它、要去剪接它;而動物不可能,你不可能砍掉一隻雞的雞腿,然後說我要吃你的腿,然後還讓你長出一根腿,或者我可以協助你去繁殖你的下一代,我可以散播你的生命,這是不可能的。
動物是一種有情感的、有情緒體的,就是說我們能量體,能量體它其實分很多層,就是說我們這個我們看得到的肉身之外,其實還有,延續出去的很多你的肉眼看不到,但是有些人肉眼看得到的,有你的比較外層的Aura這種氣體,但是又有一些是所謂的情緒體,而這個是動物跟植物很大的差別。

憤怒的例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介紹
訪問作者:吳娟瑜
內容簡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錯!56%父母自認是會傷害孩子的「毒親」(toxic parents)!
虐待孩子、口出惡言、過度控制、情緒勒索、
硬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孩子身上……
這些父母的有毒教養96%是受到潛意識影響
去除源於個人創傷、承自原生家庭/家族的負面信念,
拒絕周遭、社會、媒體流傳的錯誤認知與價值觀,
不再受潛意識操控,親子才有良性互動!
◎每個失常的孩子,背後都有受創的大人
頂嘴、疏離、憂鬱、易怒、依賴、拒學、沉迷電玩……當孩子行為脫序時,父母應先檢討自己是否常對孩子有憤怒、自責、推卸、漠視、嚴厲等表現。一個人講出的話語、表達的想法、臉上流露的神情,往往跟深藏在潛意識裡的信念有關,父母若有以上負面情緒,代表潛意識裡帶有許多恐懼,並經由教養將恐懼不斷複製給孩子。想要改善親子關係,渴盼家人良性溝通,首要之務便是增進對潛意識的了解。
◎應快快「拋棄繼承」的情緒負債──家庭潛意識恐懼
我們很容易複製原生家庭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和教養模式,父母因上一代教養不當而有的陰影,時常會再成為子女的夢魘,像是重男輕女或家庭暴力等。父子和母女之間也常有特殊的情結,比方說,「兒子不成材」是很多男人共有的潛意識恐懼,對兒子總寄予重望,表現不佳就會嚴以鞭策;母女之間則存在著微妙的競爭關係,會搶奪居中男人(丈夫/爸爸)的愛,這通常是因為媽媽複製了自己兒時和手足的相處模式;而失婚者容易把對兩性關係的錯誤認知帶給孩子。養兒育女時,要時時自我觀察,才能不再把從原生家庭接收到的恐懼又轉移到子女身上。
◎家族潛意識恐懼遺毒子孫,過時的祖訓就讓它失傳吧!
有些已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仍以祖訓家規、家族慣例等形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影響了後代子孫的家庭幸福和親子關係,最典型的包括:重男輕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繼承祖業等,這些觀念都已和現今潮流有所抵觸,長輩應該適度改變或尊重晚輩的選擇。做個「懂事」的長輩,懂得世事多變化,樂意理解成年兒孫的心事,多給引導,多給支持。
◎以知識破解偽科學、群體迷思,不捲入集體潛意識恐懼
有些潛意識恐懼從個人、家庭或家族中完全找不到根源,那可能就是受到周遭環境的暗示所致,包括:民族習性、社區氛圍、新聞事件、宗教信仰,關於生活上的例子有「富不過三代」、「逢九必凶」、「活越久,失智機率越高」等;屬於教養上的則有「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等,我們對這些思維習以為常,也認為理所當然,但其實是需要重新斟酌的,在陪伴子女成長時才能跳脫這些集體潛意識的恐懼,培養出思考正面、觀念正確的孩子。
作者簡介:吳娟瑜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
.國際演說家,演說場次超過6000場
.兩性溝通、親子教養專家,喜為人師、樂於分享
.風趣幽默又深具專業素養,備受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媒體歡迎
.暢銷書作家,著有《記憶改寫,回到原本美好的自己》、《用女人的方式贏一生》、
《爸媽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孩子就要這麼教》等
.興趣:看電影、閱讀、寫作、跳街舞、練肌耐力等
.座右銘:做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目標: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的人
.寫作目標:陪伴年輕世代父母進行自我探索,並快速選擇正確教養模式,避免毒害孩子而不自知
作者粉絲頁:吳娟瑜老師
出版社粉絲頁: 出色文化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憤怒的例子 在 閱部客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為什麼要聊這個主題呢?
因為我最近看到一篇國外的跟人類行為有關期刊看到說到,在同樣憤怒狀態下,男性與女性受重視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舉個例子來說: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線上陪審團的實驗,讓受試者以為他是真的以陪審團的身分在參與一場線上法庭審判,所有陪審員都是按照劇本演出,有一位陪審員會堅持的說出反對意見,當電腦替這位魁儡陪審員冠上男性名稱時,受試者受到動搖的比例竟然有顯著的提高,若是女性名稱卻相反。受試者卻更願意相信陪審團的初步裁決,也不會質疑自己的決定。
我們過去的歷史常會用「歇斯底里」這個詞將女性病態化,把女性任何形式的憤怒都視為不理性的行為。這種女性的歧視,是歷史文化帶給我們的,它經常會無意識地展現出來,人們也完全不覺得自己帶有偏見。
所以想透過街訪來看看一般人是不是也是會有這種想法,結果也蠻令人難過的,希望這世界可以用更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
#情緒化 #街訪 #發脾氣 #刻板印象
刀刀的解憂信箱✉️: [email protected]
成為大會員:https://youtube.com/閱部客/join 🙇🏻🙇🏻
更多閲部客影片:https://goo.gl/YbtPFh 👏👏
:::::::👊上一集!:::::::
《腦力全開》
https://youtu.be/bDghAfzfQYE
:::::::👊【更多影片】:::::::
閱說書▊https://goo.gl/28WFVy
學習的知識▊https://goo.gl/hnGHH1
心理學的知識▊https://goo.gl/PsWGn9
大學系列▊https://goo.gl/PrHMMM
徵求BOOK們一起讓閲部客更好,徵求翻譯者!!!
▶️翻譯閲部客:https://goo.gl/NP1hKi
:::::::👊【關於我們】:::::::
我們是閱部客
我們關注「人生x學習」,並樂於分享知識、傳遞價值,
希望讓生活更聰明、生命更精彩!
閱部客靈魂人物:水丰刀
喜歡書、喜歡玩遊戲、喜歡有趣的學習
快來''訂閱''不要錯過我們每日最新內容唷!!!!
👇你今天''閱''了嗎? 👆
訂閱我們►►https://goo.gl/crn2yo
特別感謝以下成為會員的朋友►►https://goo.gl/pZfqoW
:::::::👊【追蹤我們】:::::::
FaceBooK
https://goo.gl/DM279v
Instagram
https://goo.gl/8W3K2S
Youtube
https://goo.gl/xDvL6R
Twitter
https://goo.gl/wYJoZU
B站
https://goo.gl/MaZ6iw
微博
https://goo.gl/ehj6gh
知乎
https://goo.gl/Gy3B2q
::::::👊【業務合作】:::::::
請聯絡信箱
yuubuke@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