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健康網>> 【「親人的離開真的很痛...」爸爸、弟弟、妹妹都選擇自殺!#吳念真:絕對別叫憂鬱症患者快樂一點】
「你會隨時有傷害自己的念頭嗎?」「對!這種東西隨時會出現,它就是一個病症。」吳念真表示。螢光幕前總是呈現溫暖又快樂的形象,讓人很難相信吳念真其實長年深受憂鬱症所苦。
「事實上,憂鬱症患者也想快樂,但問題他就是快樂不起來才會這樣子,然後你又一直跟他講要快樂一點,這只會讓他更壓抑,而且,會憤怒!」⬇⬇⬇
※自殺防治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https://bwhealth1.pse.is/3mkee3
✔加入LINE好友,掌握第一手重要健康訊息 https://bwhealth1.pse.is/3auanx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
憂鬱症 憤怒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負面情緒實有存在的必要,感到鬱悶、憤怒、難受,是「現實生活與真實內心」發生牴觸的訊號。
「怎麼像你一樣不再憂鬱」
「你是如何走出來的」
「有甚麼方法可以不去想那些難過的事」
「可以請教你克服情緒問題的方法嗎」
或許是粿現階段在文章的撰寫上,採取「提供專業學者論述」、邀大家一起正向思考的方式,而我的文字不再像先前那般「沉浸在無盡的憂鬱藍」裡頭,
所以,這陣子收到可愛的你們的訊息,大多是熱切地想問我,是不是找到什麼強而有力的方法,能迅速讓情緒好起來、快樂起來。
這有一個前提想先告訴大家,
經身心科確診憂鬱症後,「是否痊癒」這件事,絕對是無法由我(患者)自己依照心情有所變動就去自認為已經擺脫憂鬱了,長時間都仍是得和配合的專業醫師和諮商師進行聯繫或回診,以專業來評估,
所以縱使我自己是相當期待能趕快大聲說,我完全擺脫、戰勝了憂鬱症,但我知道自己仍會有陷入憂鬱的時候,且仍需由之後的專業醫診來論定。
● 而對於大家好奇的,有沒有什麼外在幫助或具體做法,可以迅速解決情緒、憂鬱困擾?
粿會想告訴你,「好想趕快有甚麼舒壓做法、管道物品或工具,來迅速消解鬱悶感」的這番急於逼迫自己的想法,
很可能會給你壓蓋更多壓力、導致反效果,不僅更難以讓情緒穩定,甚至在日常中,難以維持當下的專注力。
事實上,外在的、一時的 人事物,不論是協助、慰藉或仰賴,都很難讓長久累積的情緒問題被徹底消除,
關鍵還是自己,要做出一些小改變!
.
以下,粿想分享兩個自身邊見聞而得的例子,於此提供大家參考,我們可以如何「用具體想法轉換」讓負面情緒轉為正向💪
●實例一:老媽媽一直進廚房幫忙,主婦A覺得好煩,氣得責備媽媽:「妳不要來幫倒忙。」
這個情況下,其實主婦A肯定是知道媽媽的好意和愛,但在狹窄的廚房裡急於煮好晚餐,自身習慣的下廚步驟、餐具擺放位置若是因他人移動或干涉,確實會更為雜亂,
而主婦A在斥責媽媽後,整晚懊悔不已難以入眠,
比起焦急責備,主婦A當下其實可以先緩下急於想完成料理的擔憂,
察覺媽媽想幫忙後,不一定急於把她推出廚房,可以把較為輕鬆、不需碰到危險刀火的事務讓媽媽幫忙,承接媽媽想幫忙的好意,
像是讓媽媽幫忙洗碗,或是讓媽媽幫忙還未挑撿的菜葉(另外盛籃拿至客廳讓媽媽處理)等,
最後,還可以對媽媽說句謝謝,彼此都會是開心的。
這樣把一時怒氣轉化了,避免衝突方式,也讓事情得以順利進行。
●實例二:不滿同仁在公開會議,當著其他主管面前指出自己的錯誤,而情緒上升、氣得飆罵的職員C
職員C的資歷較深,他不滿被較自己年輕的同仁糾錯,也片面覺得同仁是故意在主管面前提出,所以他一下子就氣昏頭,反倒成了那個把會議氛圍弄僵的人。
若職員C得以放下私心對同仁的評斷,不將同仁的糾正過度解讀為故意的、有心的,他其實是可以處理地更完美的,
在同仁提出錯誤後,比起生氣發怒,他可以先和緩道出自己在進行職務當下的考量、實際作為和用心之處,
若是同仁的指正不合理,在放下情緒,轉而以理性言談、去表達自己的做法和考量後,當下會議裡的眾人,就能立即理解,職員C已相當盡心,
而若是同仁的指正合理,我們自己確實有所疏忽,坦然認知錯誤才可以省去更多辯解心力,但同時別因此感到挫敗或失去自信,隨即持續精進、改善,就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如此思維調整+情緒轉換、言談展現誠意和理解與器度,都會比被負面情緒綁架、失言暴怒來得好很多。
.
以上述兩個實例來看,一來是真的無法預期每日生活會發生什麼意外事件和突發變動,從家裡到職場外人,任何事情都能讓我們措手不及,
但我們確切可以把情緒轉換,去改變思考方式,也可以提醒自己,如何與他人互動,才是較好較理性的。
粿現在每天起床後,會給自己這樣的提點和期許:
▪ 如何讓每一天過得更穩定
▪ 如何思考,可以控穩情緒
▪ 如何和別人互動,得以讓自己和他人處得更愉快。
一次次的人際經驗,其實都是高CP值的學習機會。
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去看出、去誠實面對自我內心的脆弱面,找出容易讓情緒起伏的致因,
然後下一次,以更為理性的做法去應對。慢慢的,就能逐步找回生活的穩定、重建安定的心。
.
粿其實在憂鬱症歷程至今,已不再去想「有天,我要徹底擺脫負面情緒」,
急著要自己不再有負面情緒,空談著不讓自己情緒有起伏,是不可能也不實切的,
負面情緒實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感到鬱悶、憤怒、不平、難受,都是一種訊號,暗示著我們,既有生活與真實自我的內心已經有所牴觸,必須做出調整。
而負面情緒出現,從不是要拖垮我們、讓我們落敗於地不起,
好好解析情緒訊號後,進而以實際作為改變生活,讓生活慢慢變的順心且自在。
(完)
-----
💜更多心理議題圖卡,都在粿的IG
https://instagram.com/healingquei
●如您想讓身邊更多人看見本文內容,請於文首標明出處來源、亦或是直接轉發本文原連結,勿擅自片段抄改寫、截圖,感謝您。
憂鬱症 憤怒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下午 心情五味雜陳
因為我真的 真的很憤怒💢
憤怒的原因其實不是我遇到什麼不愉快的事
而是有朋友跟我提到
她的朋友也遇上詐騙的事
故事說來話長
結論是 被害人被騙的程度幾乎是賭上身家
聽到這裡
雖然我和朋友都不是當事人
但我知道
從電話那一頭傳來的語氣跟心情
都一樣的心疼焦急 一樣的整肚子火
但也一樣的 束手無策
到底憑什麼
可以輕輕鬆鬆拿走
別人辛辛苦苦 正正當當賺來的錢?
當很多人為著疫情所苦
尋找機會 尋找出路
有多麽不容易
這些可惡至極的詐騙集團不是伸出援手
而是落井下石
一次又一次 利用人性弱點
狠心奪走許多人
用心血、用時間、用體力換來的溫飽!
我知道 其實在這邊發洩也於事無補
那些詐騙集團 照樣逍遙法外 照樣猖狂犯案
反正檢警抓不到
反正被害人不一定敢面對
但有多少人因為被詐騙 壓力大到鬧自殺 憂鬱症
而這些事件 始終沒有辦法如願畫下句點
我其實也力量薄弱
但是如果永遠都這麼想
肯定不會有任何改變
我也還在思考
到底能 做點什麼
目前想到的是 蒐集案例、邀請專家擬定對策
想辦法預防 才能減少傷害
也想知道看到這篇貼文的你 會支持嗎?
有任何想法 資源跟建議
都歡迎分享給我
#難得嚴肅的我
#這種事不能忍
憂鬱症 憤怒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一個人為什麼會自殺?」你可能對於一個人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的歸因。
多數時候我們直覺上,會覺得他陷入了困境、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低谷跟低潮,或者是他遭逢了無法解決的問題。
然而關於「自殺」這個主題,有一位專家,他是「紐澤西里查斯托克學院」的心理學家,叫「大衛.萊斯特」,他專門研究這個主題。
他花了很大的功夫,從很多的角度去研究,他透過2500多篇的學術論文的發表,探索「自殺」和其他事物的關聯。
包含酒精、憤怒、抗憂鬱劑、星座、生物化學、血型、體型、憂鬱症、藥物濫用、槍支管控、快樂、假期、網路的使用、IQ、心理疾病、偏頭痛、月亮;音樂、國歌歌詞、性格類型、性向、抽煙、靈性、看電視,以及開闊空間…。
簡單來說,就是所有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部分,只要是跟「自殺」有關,或有人把它跟「自殺的研究」扯上關係;他都全部涉獵。
所以你可能會想喔,萊斯特他透過這些研究的蒐集,他應該有得出一個統一的「自殺理論」吧?
然而,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到目前為止,他只有提出一個有一點引人注目的想法,或許可以稱為「自殺理論」。而這個「自殺理論」呢,萊斯特把它稱為「沒有事務可怪罪」。
你可能在這之前會想,自殺率最高的人,是那些生活最苦的人;而萊斯特和其他人的研究則發現喔,可能正好相反。生活品質比較高的人,自殺反而會更普遍,因為他「沒有事務可怪罪」。
怎麼說呢?萊斯特他說喔,如果你不快樂,你有東西可以怪罪你的不快樂。像是政府啊、經濟啊,或別的東西;那有一點可以讓你對抗自殺。但是呢,當沒有外在的原因,可以去怪罪你的不快樂的時候,人是最可能自殺的。
他利用這個概念,解釋為什麼非裔美國人的自殺率會比較低?還有為什麼盲人在恢復視力之後,通常會變得比較有自殺的傾向?還有為什麼青少年的生活品質提升之後,自殺率通常會升高?
這裡面就浮現出「沒有事務可怪罪」這個主題。
你想想看哦,一個盲人在他眼睛還沒有恢復視力之前,他至少可以怪罪,是因為我眼盲了,所以我會遇到這些困境。
可是當他眼睛看到之後,他已經沒有這個理由,可以當成是「他怪罪的標的物」。這時候你想,他還遇到了主觀上的不快樂,或者是主觀上的困境,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怪罪,自殺是不是成了他的選項?
就像我常常遇到有一些人,他追求財富,他總覺得他的困境,可以透過錢來解決。可是當他真的有點錢了,他發現困境依然是困境;那你說這樣的人,他連一個責怪的對象都沒有,他是不是很容易讓自己走上,那最不好的結果呢?
可是就算是像萊斯特這樣的一個專家,他自己都承認,他對於「自殺」的研究,他並不比其他人知道得更多。
比如說喔,到目前為止我們不太清楚,人們在自殺前尋求協助的百分比;而且對於自殺衝動的這個議題,所知也不多。
一個人決定自殺和他真的去自殺之間,相差多少時間?我們甚至於不知道,自殺成功者有多少人是罹患了精神疾病?
萊斯特他就表示,這個議題有太多的爭議,估計值從5%~94%都有啊!他自己很無奈的表明,他說「人們期待我知道問題的答案」;我和朋友閒聊的時候,他常常承認喔,我們真的不太清楚人們為什麼會自殺?!
其實今天拿「自殺」這個主題,跟你做分享,我想有兩個點是我很想要進一步,去做一些思想上面的探討。
第一個點,就叫做「沒有事務可怪罪」。
這裡面是不是常常,我們背後隱藏了一個假設的信念,叫做「我的問題、我的困境,一定有一個外在的、物質的解決方案」。
而不是回到自己的內在、回到自己的生命裡,很真實的去問自己,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而不是透過這些外在的、物質的去做填補。
當我們是透過外在的跟物質的,去做填補的時候,難怪當那個你一直追求的事情終於到手了,反而是你走向自我毀滅的開端;這裡有多麼大的矛盾跟諷刺啊!
而第二個我想要做個思想討論,就是關於「自殺」這個主題的研究。
我們常常會覺得,某些專家他一定要有於那個領域的答案。然而這個研究,卻很有趣的告訴我們,可以說是這世界上、這地球上,關於「自殺討論」的最權威的人,他自己承認,他並不知道為什麼人會自殺?
這說明了一件什麼事情,這就讓我想到,我們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不知道是哪裡來的信心,覺得事情就是按照自己想的那樣。
比如說吧,「偏見」這個主題。
「偏見」是不是我們已經先預設了立場,我常常會遇到很多朋友,他從來不花時間,甚至於不去看自己的預設立場,自己對於很多事情的既定看法是否合理。
所以他根本不想、也不會去承認,自己原本的觀點可能是錯的。他寧可抱持著一個錯誤的想法,堅持走到底。
然後搞的自己很辛苦,別人也很辛苦。這裡面是不是又浮現了更多、也更大的荒謬呢?
然而在我真實的生命經驗裡,那種對於事物真正理解通透的人,他反而不會給你那種偏見式的、預設立場式的,不管是說辭還是答案。
當他要對任何事情下任何結論之前,他總是會清楚明白的告訴你,他的「前提」是什麼?他怎麼思考、爬梳這件事。
然而他的答案,是在什麼樣的條件底下才會成立?如果這個條件不成立,那它的答案也只能參考,甚至於要推翻他自己。
所以囉,這不免讓我想到所謂的「無知」是什麼?
或許,有一個最明顯的判斷標準供你做參考。所謂的「無知」,就是那一個人信誓旦旦的、預設立場的、大言不慚的,直接告訴你,他的偏見就是對的。
那麼你是這樣的人嗎?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很多事情,有一種不由分說的篤定、有一種唯我獨尊、我一定是對的,這樣的自信。
那麼或許它是個訊號,你是否願意在此刻停下腳步,去針對你所相信的,還原它應該有得脈絡。
或許透過這個過程,你對於很多事包含信念、包含他人,所謂的寬容、所謂的智慧,是透過這樣子能夠成長出來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您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這一門課會用有系統的方法來幫助你,真正在面對很多事物、很多他人的時候,怎麼樣去還原它應該有的脈絡。
在真實的人際裡面,每一個人都會有包裝,都是社會化過程的結果;這無關於對、錯,因為你是如此,別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如何能夠透過正確的方法,能夠去理解別人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意,那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
並且在這之後,透過有效的問句,跟你在乎的人達成必要的共識。這也是圓滿我們人生當中的一個必然的前進。
10月15號的這一門課程,在我錄音的時候名額也在倒數了;所以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a5Ibo9tvX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