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獎贈書活動】《#奇才》x2本
🚀《奇才:揭開擁有非凡創造力的祕密》為我們揭密改變世界的創新者們擁有哪些 #古怪特質。他們是:賈伯斯、愛因斯坦、馬斯克、居禮夫人、富蘭克林、愛迪生、特斯拉、狄恩卡曼。
📚這本書就像是一段企管理論與偉人傳記的交響曲,讓你輕鬆流暢地認識這些怪咖,同時又能學到背後的理論精神。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quirky/
【這本書在說什麼?】
《奇才:揭開擁有非凡創造力的祕密》的作者梅麗莎‧席林(Melissa A. Schilling)是創新領域的專家,任職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管理與組織教授。在這本書裡,她將為我們揭密改變世界的創新者們——奇才——擁有哪些共同特質。
她挑選了八位不同時期的連續創新代表人物進行分析,他們分別是:賈伯斯、愛因斯坦、馬斯克、居禮夫人、富蘭克林、愛迪生、特斯拉、狄恩卡曼。透過「多重個案研究途徑」手法,描述個案與故事,反覆檢驗每個可能的組合,找出共通性和差異處。
作者發現他們展現了一些共同的「古怪特質」(對…他們大部分是怪咖),這些特質對他們的創意點子和實踐目標的熱情都有著重大的影響。這本書就像是一段企管理論與偉人傳記的交響曲,讓你輕鬆流暢地認識這些怪咖,同時又能學到背後的理論精神。
那些瘋狂到自以為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是改變世界的人。—史蒂芬.賈伯斯
【我們(普通人)從奇才(怪咖)身上學到什麼?】
在這八位怪咖之中,我除了讀過馬斯克的精采傳記《鋼鐵人馬斯克》,對於其他七位的認識都不夠深入,程度僅止於報章媒體與教科書的介紹。但是《奇才》這本書一次湊齊了八個偉人的人格特質分析,讓我讀完後有種意猶未竟的感覺。
書中羅列了這些奇才共同具備的七種古怪特質,分別是:疏離感、極度自信、創意思維、目標遠大、工作動力、時代機遇、善用資源。這些特質讓他們創造力非凡、熱情常駐、堅持不懈,達到改變世界的非凡成就。
以下整理我讀完之後,學到五個可以套用到個人生活與團隊領導的心得,同時節錄一些讓我很有啟發的段落,也與之前讀過的其他書做一些關聯性連結。
【1.挑戰常規和典範的勇氣】
馬斯克領導的 SpaceX 和 Tesla 在火箭科學與電動車領域,屢屢挑戰普遍公認且傳統的解決方案,在這些領域成為前無古人的先驅。賈伯斯領導的皮克斯動畫公司,更長年位居電影動畫領域最具創新力的領頭羊。
書中這段話令我很有感觸:「假設每個人都必須達成共識才能執行下去,員工們可能更不願意提出異議,反而接受那些毫無爭議的觀點。以達成共識為目標,就可能演變成以傳統解決方案為目標。」
在必須循規蹈矩的單位(例如生產線人員)或許得嚴格遵循規則,但如果是必須提出創新方案的團隊,一味尋求共識恐怕會扼殺許多創意。對於個人而言,《黑馬思維》提出的重視「個體化」而非盲目從眾,則能讓你具備挑戰常規和典範的勇氣。
【2.創造遠離人群的專心環境】
這些怪咖最富有創造力的時候,通常都是與群眾甚至親人脫節,展現出強烈的「疏離感」。有些人是刻意選擇疏離、有些則是與生俱來的孤僻個性。總而言之,在最不受外界影響的情況下,得以獨立思考與盡情創造。
在人際關係表現冷淡的愛因斯坦,是這樣描述獨立思考能力的:「在生命饗宴裡,我認為真正可貴的不是國家,而是富含創造力、有情感的個人和人性;唯有個人才能帶來崇高與卓越,群體本身在思想和感覺上總是遲鈍。」
如同《安靜,就是力量》書中提到,不當的團體思考反而可能扼殺內向者的創意,具有內向性格的怪咖們傾向擁有自己的時間。對我們而言,創造不受打擾的專心環境,在工作與生活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極度專注力》這本書則提供許多實踐指南。
當個孤獨者。那會讓你有時間去質疑,去尋找真理。—愛因斯坦
【3.建立無懼失敗的自我效能感】
這些改變世界的怪咖之所以能無視傳統束縛、不斷創新,都具備一種作者稱為「自我效能感」的特質,這是一種「對於自己解決問題和實現目標的強大自信心,無懼普通人無法完成的項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馬斯克莫屬。
年幼的馬斯克猛嗑大英百科全書,發現眾人對他的理解力與記憶力大感驚訝,因此明白自己的程度,以及別人可能跟不上他的腳步。強大的信心造就了敢於夢想,打造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平價高效的電動車…等,看似不可能的挑戰都被他一一克服。
運用在職場工作與個人生活上:團隊可以參考克服種種困難的企業案例;個人可以讀偉人傳記體會他們克服失敗的心境。執行面的重點是給予難度適中、可以達成的挑戰,建立成就感,知道自己可以克服艱難、達成目標,進而培養起自己的自信。
此外,總是記得要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如同《學得更好》書中說的:「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而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讚揚大膽而聰明的失敗,失敗其實是一種有用的進步實驗。
【4.懂得激發遠大抱負與目標】
書中的怪咖們都表現出強烈的理想主義和對崇高目標的熱切追尋,這種使命感深深影響了他們的行為。例如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試圖實踐美德上的「道德完美」,他認為「勤奮」是最能代表自己的良好品格,畢生努力工作並且相信其價值。
隨著他投入科學研究,並且創造出多項專利發明之後,他也堅持不要從中獲利。他在自傳寫道:「我們得益於他人的發明,也應樂見有機會用自己的發明為他人服務,我們應該慷慨且無償地將發明貢獻給他人。」
擁有強烈理想的支撐,也提供了某種程度的自我防禦方式,讓人面對嚴厲批評與挫敗時還能堅持下去。富蘭克林的平等、寬容、勤奮、慈愛等理想,正是他一生的指引動力。這種邁向目標途中「排除萬難的勇氣與決心」在《恆毅力》一書中有更多著墨。
【5.透過自學拓展跨領域的知識】
你一定很好奇,這些怪咖的腦為什麼總有源源不絕的靈感?原來從馬斯克、愛迪生、愛因斯坦、特斯拉及富蘭克林的身上發現,每一位都啃書如癡。他們從書中汲取大量的養分,雖然在學校表現不一定好,但都透過書籍與「自學」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疆界。
賈伯斯雖然從大學退學,但仍留在校園旁聽自己想上的課。富蘭克林和愛迪生雖然沒有顯赫的學歷,幾乎是自學成材。居禮夫人在進入索邦大學讀書之前也是靠自學練功。愛因斯坦在任職專利審查員工作期間,持續自己研讀物理並產出最重要的那些論文。這股對自學的熱愛,就是邁向遠大目標的燃料。
對我們而言,可以讀《學得更好》學到「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也可以讀《超速學習》發現「深度的學習技巧不是天才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能擁抱的成就」。
【後記:做出自己的選擇】
讀完《奇才》之後有個感觸,除了關注這些改變世界的怪咖「擁有」的古怪特質,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他們究竟「付出」(失去)了些什麼。追求使命的背後,他們大多數工作時間極長、喪失休閒和睡眠、疏離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對於一般人而言,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的是,如何運用與接受這些特質,並且在自己願意付出的條件下,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我們或許無法像他們一樣改變全世界,但我們能從改變自己內心世界出發,慢慢地改變周遭與自己最親近的世界。
推薦這本輕鬆易讀的書給學生與上班族,認識這些創新者的特質,思考自己如何複製與應用。也推薦給企業主或職場主管,發掘你怪咖下屬的妙用。最後,願每個人都能「在奇才與庸才的兩個光譜極端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代表色彩」。
洗澡時人人有過突發奇想,但走出淋浴間、把身體擦乾採取行動的人,才會真正有所作為。—諾蘭.布希內爾
【抽獎辦法】感謝 樂金文化.富者樂金
1、抽出「2本」《奇才》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我想知道愛因斯坦有多麼怪咖!」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6/15(一)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兩名正取,兩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6/17(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愛因斯坦傳記心得 在 阿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week 19學習心得
延續上周說要多看科普和心理學,這周看了霍金的"時間簡史",這本是科普神書,銷售了幾千萬冊,但我有超過七成看不懂...
後來霍金又出了一本"新時間簡史",是上一本的簡單版。
講了宇宙觀,相對論、量子力學、蟲洞、時間旅行...
我已經感受的到霍金盡量講的淺顯了,但我還是很多地方看不太懂,之前著名的傳記作者Isaacson寫的那本愛因斯坦傳,我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裡面太多相對論了,搞得我好糊塗...之後有時間再來看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看有沒有親民一點...
我整理一些重點:
西元前300多年前的宇宙觀,亞里斯多德主張地球靜止不動,日月星辰皆繞著地球轉,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西元二世紀托勒密更進一步延伸其說法,並獲得教會認可,認為這模型更符合聖經說法。
到了15世紀,哥白尼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卻只敢匿名提出,怕被教會抓起來。近百年後,克卜勒和伽利略才公開支持哥白尼,這惹惱了亞里斯多德派的學者,教會命令伽利略永遠不得再提出該學說,並判伽利略終身軟禁。事實上,伽利略一直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但他仍堅持科學獨立,直到過世前4年,將著作偷偷給出版社,這部"新科學對話"促成了現代科學的誕生。
現在已知太陽只是銀河系一千億個恆星之一,銀河系只是本星系群眾多星系之一,本星系群又只是數千個星系群團組成宇宙中的一個星系群而已。(太陽有壽命的,不過燒完還要幾十億年)
要討論宇宙的本質,是否有開始與結束,要先了解科學理論的意義。一個好的理論,須符合兩項要求:
(1)以幾項要素的模型為基礎,對一大類觀察做出正確描述。
(2)並能對未來的觀察做準確預測。
例如亞里斯多德的萬物由水火土氣四大元素理論,雖然看似簡單,卻不能準確預測未來。而牛頓的重力理論,就能對日月星辰的運動做高精準預測。
任何理論都是暫時的,永遠無法證明,不管多少次實驗與理論符合,只要產生一個反例,就會把理論打破,必須修正。一個好的理論要提出預測,以供檢驗。
新理論往往是舊理論的延伸,例如在地球日常生活的現象用牛頓重力都可解釋,但到了水星軌道的預測,就發現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才說得通。(不能只考慮物理的質量,還要考慮星體的成份結構)
相對論指出要放棄絕對時間的概念,這讓牛頓很難接受,因為與他"絕對上帝"的信仰有衝突。兩人在不同的速度下或在不同的高度下,會有不同的時間(住在山上的人會老的比較快呢),這點已經實驗得出。(科學家在水塔的頂端和底部各擺一具時鐘)
現在,我們又發現量子力學跟廣義相對論產生了一些衝突,於是再修正。量子力學發現永遠無法準確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與速度,每次都會發現有一些結果是A,一些結果是B,這個重要理論來自測不準原理,因為光子會影響觀測粒子的運動,使物體在一個震動的狀態,這使的物體必定會存在隨機性與不可預測性。愛因斯坦對此非常排斥,說了一句名言:"上帝不會擲骰子!"。
但量子力學成為了現代科技的重要基礎,支配了電晶體的運作。
連牛頓還有愛因斯坦這麼牛的人都無法擺脫意識形態,我這種凡夫俗子就更難做到事事客觀了,繼續努力...
目前已知共有四種作用力,重力、電磁力(電子與夸克)、弱核力(原子的衰變)、強核力(質子與中子結合)
電磁力比重力強上許多(兩個電子之間的電磁力與比重力強上1後面42個零倍),這是為何電子會繞著原子核轉的原因。
原來沒有查克拉跟念能力啊...我的小小童心被抹滅了...
目前科學家正在尋找將量子力學跟重力結合的新理論,"量子重力理論"。
物理的終極目標,在於提出一個能描述整個宇宙的理論。包含宇宙如何隨時間演變,以及宇宙一開始的狀態。(有些人不準談論後者,任何那是上帝創造的)
目前無論是相對論或量子力學等...理論,都能解釋宇宙大部分的狀況,那一直繼續追尋終極理論有用嗎?(不過以前大家也認為相對論跟量子力學沒有用,但這些理論後來帶來了核能與微電子革命)
可能發現終極理論無助於提升人類生存的機率,但至少能滿足人類求知的天性。
在牛頓的時代,一個受教育的人士自認為掌握人類全部的知識,然而,後來理論不斷更新,一般人很難消化,目前大眾對於科學進展所知寥寥無幾,即便是專家,也只能了解一小部分。學校學的東西多半過時,只有極少數科學家能掌握最先進知識,但這些人必須全力投入,也只能專精極小領域。
古代為了解釋宇宙,往往認為是具有人類七情六慾的神靈所控制,其行事作風就像一個無法預測的人類,人類必須敬畏供奉神靈,以求風調雨順。後來,人類慢慢注意到這些現象有跡可循,發現了許多理論。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都忙著繼續發展新理論來解釋宇宙如何運作,卻沒有去問"為什麼"。另一方面,應該研究"為什麼"的哲學家,卻跟不上科學的腳步,在18世紀前,哲學家仍把人類所有知識納入自己的研究範圍,但之後科學變的相當技術化和數學化,除了少數科學家,哲學家和一般人都難以掌握,使的哲學家不斷縮小自己的範圍,讓20世紀最著名的哲家學維根斯坦感嘆:"哲學剩下的唯一任務是分析語言"。這對亞里斯多德到康德傳下來的偉大哲學思想,無疑是一大打擊。
不過,若是未來發現完整的統一理論,經過普羅大眾的消化,那大家就能開始討論為什麼我們和宇宙會存在的問題,若是真能找到答案,將是人類理性的最終勝利,因為我們將會明白神的心意。
-----
書裡有談蟲洞和時空扭曲的問題,但超出我理解範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有空歡迎指導小弟<_ _>
不過還真是佩服這些科學家,探究這些理論超級困難,用各種複雜的科學測量方式去理解比銀河系還遠的東西,比質子還小的東西...
探究這些沒什麼錢賺,只是為人類的知識天花板再突破...更佩服像伽利略那樣,就算被關起來,還是要講自己認為對的事,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