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 #豆與豆】思想塑造世界,世界塑造生活。在乏善可陳的餐桌前想像一種沒有吃的生活,以及孕育這種生活的世界,竟不覺匱乏。世人總以「多」為豐盛,然而誰說「少」或者「無」就不能是另一種形式的充盈?日本微型小說鼻袓星新一就曾在思考人類文明發展的雜談文章《某種思考方法》中,以可食用容器之發想與雪糕筒的發明為引子,反思物質文明與污染的關係,指出比起金字塔一類有形的文化遺跡,「消逝而不留痕」也許才是更高層次的文明之形式。
在某個高度文明的時空,人類只要服用藥丸即可解飢。豆與豆,是我今夜的藥方。我拉開圓形罐頭,像為銀月亮剖腹,使之誕下橙紅海洋。白瓷調羹探進海的深淵,取出一顆顆濕滑的藥,涼涼的,酸中帶甘味。高濃度鹽份觸碰到嘴角脆弱處,癢癢的,好像一種微弱的對抗。我揭開發泡膠蓋子,以筷子把醬油與黃芥末混入黏稠的納豆,一濕一乾混搭着服用。沒想到老鄉在口腔中相逢,卻各不相讓。
豆子不服氣嗎?從容器到胃部,再次被禁閉。然而禁閉也各色其色:如張愛玲《封鎖》中電車上的霧水情緣;星新一《收容》中為研究滅絶人類之法而被外星人豢養的同性情侶愛慾浮沉;乙一《被遺忘的故事》中囚困在肉身的植物人之無限孤寂。心存盼望,難保它們不會成為下一則傳奇。
撰文、攝影:陳韻紅
#孤獨的美食家 #納豆 #茄汁豆 #罐頭 #文明 #星新一 #張愛玲 #乙一 #傳奇 # #投稿 #徵文 #徵相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生活 #日常 #我就是我
• — — • • — —•
明周文化編輯部期望與讀者交換日常生活大小事情,願各位對於世界的觀察與想像,都像音浪疊加,可以傳播四方,喚起共鳴。
下星期主題為「#Staycation #宅度假」,疫情以來,你有沒有盡情在本土探索?歡迎讀者以約500字短文、附上照片,直接Facebook inbox我們。來稿請註明題目、撰文與攝影,10月10日截稿。獲採用投稿將於每個禮拜一或三,在本Facebook專頁發佈。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