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詞彙,讓我改變了看待孩子的角度】
蕃茄最近迷上用串珠做手鍊。恩,這樣說不太正確,他一直都很喜歡,但是之前只有在學校有機會做。我們看他這麼入迷,剛好又放暑假了,就從萬能管家亞馬遜那邊買了一盒有各種顏色和英文字母的串珠,讓他盡興玩個夠。
果然,這孩子一拆開快遞的紙箱,立刻跳上椅子開始工作。一邊小心翼翼挑出紅橙黃綠藍靛紫,還開始數起同學的名字:
「我要做一條給伊莎,一條給麥斯,還有里歐、艾琳、阿萊⋯⋯」
我看著他做也覺得有趣,就也一起坐下來玩,順便在需要的時候幫他裁剪鬆緊帶的長度,或者找一些比較特殊的圖案。過了一陣子,一條,兩條,三條⋯⋯第一批六種不同的設計出爐了。蕃茄的個性很急,立刻就想要看到同學開心戴在手上的樣子。
「我太想要去上學了!我要把手鍊送給大家!」
蕃茄抱著頭站在椅子上,發出絕望的吼叫。我已經很習慣他這種大起大落的情緒,淡淡回一句「下週一去暑期班就可以遇到幾個同學啦」。這個回應明顯不合蕃茄的胃口,他尖著嗓子大叫一聲「唉唷」,丟下一桌狼藉跑掉了。
真是受不了,老是這麼容易受到打擊。我懶得理蕃茄跑去哪了,他不在我正好可以做點事,就把筆電打開收起郵件。一會兒之後,廚房那裡窸窸窣窣的,一大一小好像在討論什麼。
「你知道?你真的知道新的密碼?是3452捏,不是2290捏?」
「我知道啊。」
「你怎麼會知道?」
「上次你們出去,請艾琳來我們家照顧我的時候,媽媽有寫在我手上啊!」
接下來的聲音又變小了。原來是在討論一樓大門的密碼鎖,這個月剛更新,蕃茄想炫耀他已經知道了吧。看起來心情已經調適好了,還不錯滿快速的。
「那不要讓媽媽發現喔!」
恩?不要讓我發現什麼?我把耳朵豎起來,但是蕃茄的音量又變小了。
一陣模糊的碎念之後,聽到蕃茄跟爸爸說:
「那你去跟媽媽說你要出門。」
「喔好。」
喔喔喔,所以蕃茄想要自己出門但是不想讓我發現嗎?居然還會安排爸爸配合說謊,考慮得很周全很有進步耶!但是他能去哪?去倒垃圾嗎?我自己的腦內劇場還在上演,傑克走過來,憋著笑。
「那個,我出門一下喔。」
「要倒垃圾嗎?」
「對。」
「好喔。」
傑克轉身離開,不久之後,聽到遠方的蕃茄叮嚀傑克:「不要讓媽媽發現你在家喔。」接著就聽見玄關的門被打開,然後關起來。
太精彩了吧!!
我跳下跑到廚房的窗口,那裡往下剛好可以看見大門。我拿著相機預備,一邊問傑克:「所以他是要去哪啊?」
「他說他想要自己送手鍊去給麥斯跟夏洛。」
喔喔喔,麥斯家就在對門,確實是可以挑戰的距離。沒多久我看到蕃茄推開一樓的大門,快速「喀喳」兩下,然後我跟傑克四隻眼睛緊盯著小鬼過馬路,透過窗前樹葉中間的隙縫隱約辨認出蕃茄往前跑的身影,估計應該到了。
結果蕃茄立刻轉身跑回來了。
「誒?他們不在家嗎?」
「我不知道耶?」
我趕緊回到餐桌繼續用電腦,傑克趕緊好好地躲在廚房。
***
在我剛開始看教養書的時候,有好幾本書都提到過,應該要避免用負面的詞彙來形容孩子的特質,例如說「膽小」和「頑固」,應該要替換成「謹慎」和「堅持主見」會比較好。
我的直覺告訴我,這個觀念很不錯,畢竟誰喜歡被貼一堆負面的標籤啊?而且小孩也不是笨蛋,他就算還不完全理解這個詞彙的意思,也知道這不是在稱讚。小時候大人很喜歡說我「奧賭賭」,我到現在都還記得,一聽到這三個字的時候,心裡那股瞬間想要張開嘴巴咬人的怒氣。
但是贊同歸贊同,實行起來卻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
放學去公園玩,大家都跟蕃茄說再見,就他死不肯講,這就是「沒禮貌」啊。跟蕃茄說了一百次不要玩我的眼鏡,還是要玩,這就是「很故意」啊。其他人想吃點心都可以自己跟大人要,蕃茄就是不行,怎麼勸都不要自己講,寧可吃不到,這就很「膽小」啊。
這些情況是還能換成什麼更中性的詞彙?而且換成中性的詞彙又能怎樣?又不是說跟蕃茄說「你很謹慎」的話他就會願意打招呼。他就是很沒禮貌,這不就是事實嗎?如果我教育孩子,他連「事實」都無法承受,還要我幫他美化,用比較好聽的話來跟他說,這樣他怎麼會知道他做錯了,怎麼會有動力要改變?
我在這個不知該如何是好的位置卡了很久。當年是孩子的我很討厭被這樣批評,但是現在身為家長的我卻覺得批評似乎有他的道理。
我再更仔細地回想,想起青少年時期,我的母親經常說我很「鐵齒」又「愛唱反調」。他認為我總是不聽警告,不聽別人的經驗,就是要做一些蠢事,而且也不肯承認我有錯。我非常生氣,經常因此跟母親大吵。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心情很像是「你根本什麼都不懂,就是想批評我想反對我而已」。
只要我做的選擇跟母親的不同,他就說我鐵齒,好像他的標準就是正確答案。但是為什麼呢?他覺得當班長可以跟老師打好關係,但是我又不喜歡當班長我喜歡當學藝股長,為什麼我這樣就叫做「鐵齒」,就叫做「愛唱反調」?
後來我發現,我被觸怒的原因是,當「鐵齒」、「愛唱反調」這些詞彙丟出來的時候,就已經宣判「你的想法是錯的」,根本沒有討論的空間。可是我其實很清楚,我的想法並沒有「錯」,我會被罵,是因為我的想法大人不喜歡。他們不喜歡的東西就是錯的。
大人不喜歡的東西就是錯的嗎?孩子如果需要被糾正,是因為他們做的事情是錯的嗎?
我仔細思考之後,發覺我會陷入教養的僵局,是因為我把「#事實」和「#評價」兩件事情混在一起了。
所謂的「#事實」,是真正發生的事,例如蕃茄要回家的時候拒絕跟朋友說再見。
所謂的「#評價」,是我對蕃茄的行為打的分數,例如我用「禮貌」來衡量蕃茄不肯說再見的行爲,我認為他不及格,所以他很「沒有禮貌」。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理解,用「評價」來跟孩子溝通的問題在於,評價的標準是大人定的,可是這個標準很可能跟孩子思考的角度完全沒有關係。就像母親是用「唱反調」的標準在認定我不想當班長這件事,我跟他的意見相反,所以當然就是唱反調,喜歡學藝股長什麼的都是藉口。但是其實我根本沒有想要跟母親作對的意思,我就只是比較喜歡做教室佈置而已。
所以,當我說蕃茄「沒禮貌」的時候,他才會大聲尖叫吧,因為他太生氣,覺得自己完全被誤解了。
後來,我強迫自己用比較中性的詞彙來描述蕃茄的行為,我告訴自己蕃茄對於打招呼「比較謹慎」,也開始用這個詞彙來跟其他家長說明蕃茄為什麼不肯說再見。語言真的有非常神奇的力量。當我開始使用「謹慎」這個詞彙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看待蕃茄的角度和心態都改變了。我不會那麼容易因為他不肯表示就覺得丟臉,覺得自己沒把小孩教好,反而多出了好奇心,想要理解蕃茄行為背後的原因。
這時,我開始有能力使用「事實」來溝通。我問蕃茄,早上路過鄰居家的時候,他很自在地說了「再見」,但是現在在公園他卻不肯說,為什麼呢?
「因為我還不想回家啊!!!!」
我恍然大悟。原來對蕃茄而言,他很難面對不想回家但是卻得離開的失望,在這種情緒下,他根本就沒有那個心情說什麼鬼再見。我們目前還沒有找出讓他可以愉快接受離別的方法,但是這樣「描述事實」的溝通方式,讓我更能精準理解蕃茄遇到的困境,是我罵他一千次「沒禮貌」都罵不出來的。
說了這麼多,所謂的「#用中性詞彙描述孩子」,跟今天的故事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
蕃茄的個性,很容易被人形容成「假會ké-gâu 」。他什麼都要自己試,什麼都要自己來,甚至有時候我跟他保證「我的方法真的滿不錯的」,他都會大聲尖叫,用「我!就!是!要!用!我!的!方!法!」來抗拒所有的干涉、建議、提醒,甚至連「示範」他都會極力反彈。
我很感激教養書上給的觀念,讓我能夠把蕃茄的個性,描述成「獨立有主見」。這樣的描述,成功地讓我收起想要證明「大人比較會」的衝動,讓我可以退一步,甚至是好幾步,去觀察蕃茄,滿足他想要自己嘗試的慾望。避開那些負面的標籤,我才看得見他個性上的優點,放手讓他帶著自己向前衝。
今天的例子,只是想告訴自己,也告訴其他還在摸索的人:「雖然過程真的很辛苦,但是很值得。」
***
玄關的門「碰」地被撞開,蕃茄一路衝進客廳,看到我頓了一下,有點扭捏地走過來。
「媽媽,我剛剛自己出門了。」
「真的啊?你去哪裡啊?」
「我去麥斯家,想要拿手鍊給他。」
「喔喔喔,那給了嗎?」
「沒有⋯⋯。」
「他們不在家嗎?」
「不是⋯⋯恩,我不敢按電鈴。」
原來如此!
我提議一起練習按電鈴還有打招呼的技巧,蕃茄拒絕。又想了幾個方法,最後決定由我先傳簡訊給麥斯的媽媽約定時間,請他們在家門口等蕃茄。
下午四點,蕃茄再一次衝出家門,爸爸媽媽再一次躲在窗戶後面偷看。小人推開一樓大門以後順著剛剛的路線跑出去,消失了一陣子。五分鐘過後,一個踩著輕快步伐,手舞足蹈的小人沿著原路跑回來了。
我要好好記住這美麗的一幕。
恍然大悟相反詞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年奧斯卡獎季作品看下來,有些來不及分享,有些看了好幾遍,整體最喜歡的依然莫屬《游牧人生》,甚至可以說,無論切入角度、情感力道,這是今年此批入圍名單中最獨樹一幟的作品了。雖然來不及如往年一樣於頒獎前做出預測,但看到不少獎項符合心中期待仍感到開心不已,好比《夢想之地》尹汝貞拿下最佳女配角、《靈魂急轉彎》拿下最佳動畫長片與原創配樂、《醉好的時光》拿下最佳國際影片、《游牧人生》法蘭西絲麥朵曼三奪影后、《父親》安東尼霍普金斯二奪影帝,以及恭喜趙婷於第 93 屆奧斯卡金像獎寫下歷史,一舉捧起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兩項大獎。
⠀⠀⠀⠀⠀
來回顧一下過往寫這些電影的文章節錄。
⠀⠀⠀⠀⠀
《#靈魂急轉彎》再度讓人拉遠觀看近年來這些作品,談失去,談死亡,談迷惘,映照世界的脈絡,不再單方面羅織滿口要你出人頭地的惕勵之詞,而是引導我們回歸原點,思考何謂生命、何謂生活,思考何謂想像、何謂現實,科技進步能夠讓我們不用親身經歷就得知很多知識、出口頭頭是道,然而恰巧相反地,沒有一個人,可以空口讓你體會美食的滋味、母親的關愛、音樂的美妙、微風的輕撫、陽光的親吻、落葉的觸摸、漫步街頭與凝望天空的胸口悸動,有些事物是必須先感受才會相信的,例如生命意義,例如存在價值,而活得庸庸碌碌,腰越彎越低的我們,有些時候則必須向死而生。
⠀⠀⠀⠀⠀
《#醉好的時光》那一幕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Thomas Vinterberg 對酒後醉態的刻劃堪稱一絕,哀傷隱隱湧動,幽默穿插其中,透過丹麥的飲酒文化,去述說存在於各個國家的根本現狀,無論你我身處的環境底下,喝酒是否明正言順,是否可以攤在陽光下,是否被表面的禮教文明壓抑著,或許觀眾該從飲酒作樂的狂歡裡銘記的,則為那一份渴求幸福的輕盈感受。當你可以選擇不藉助酒精而保持樂觀,而維持笑容,為享受而享受,為狂歡而狂歡,為生活而生活,方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
《#父親》裡白髮蒼蒼的他時而暴躁恍惚,時而風趣幽默,時而惦記著缺席的女兒,時而哭得像個孩子。最終恍然大悟時,Dylan Thomas〈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一詩彷彿也見證了 Anthony Hopkins 令人懾服的影帝級演出,緊緊牽動每一條屬於人類也屬於宇宙的感官神經。
⠀⠀⠀⠀⠀
《#游牧人生》趙婷細膩詩意的鏡頭,緩緩跟隨 Frances McDormand 波瀾不驚的呼吸起伏,獨自凝視人世蒼茫,失去丈夫,孑然一身,沒有債務卻也沒有存款,逐臨時工作而居,一邊打工一邊同樂,一邊實踐生命清單,將時光拋擲於真正美好的事物上,放眼望去,遼闊寧靜的地貌,漸層暮色的天空,冉冉襯托出無畏無懼的殊死勇氣。縱使難以融入世俗定義中的正常生活,迫使不輕言示弱的中年女性持續啟程,法蘭西絲麥朵曼坦然冷靜的目光隱隱透露一種執念,時常不動聲色凝視著美國曠野的空荒與奇景,流浪在樹林與樹林之間,隱身在小鎮與小鎮邊緣,彷彿任由歲月、時間一一呼嘯而過,被抽走了重量,僅存孤獨、絕望與哀愁中一閃而逝的星火餘燼,於殘酷與溫柔並存的空間,詩意漸漸昇華。為什麼趙婷與其鏡頭下的芬恩不帶過多批判力道?答案就如寫下《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的王鷗行、《黑鳥不哭》的潔思敏沃德,於主流文化、於資本主義社會滅頂而後生還,他們背負苦難、經由藝術,綻放屬於倖存者的柔韌與美麗姿態,以愛與寬容尋求生命的回應。
⠀⠀⠀⠀⠀
⠀⠀⠀⠀⠀
⠀⠀⠀⠀⠀
⠀⠀⠀⠀⠀
▍《游牧人生》完整文章寫於上報:
⠀⠀⠀⠀⠀
【從原著到電影】《游牧人生》告訴你:只要上路就有希望。
https://bit.ly/315zPhi
⠀⠀⠀⠀⠀
⠀⠀⠀⠀⠀
▍《游牧人生》電影原著由 臉譜出版
⠀⠀⠀⠀⠀
《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
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
「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
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https://bit.ly/32Wqslp
恍然大悟相反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雖然總是感性,但腦袋有很大一塊建構在理性的邏輯上,時常矛盾又拉扯,是我。想給壓力山上的自己一點點喘息的空間,於是我又來到 #星采耳 。
一月到了星采耳是我很是低潮的階段,茫茫然的面對生活,沒有絕對的原因或是理由而陷入憂鬱狀態,在星采耳體驗後,自己覺得開始漸漸打開自己的各種感知,一邊反省自己的故步自封,也開始接受以往討厭的混頓不明的曖昧情緒,如同宇宙給的指引而漸漸解鎖。(感性的我是這樣想,而理性的我卻覺得說出這句話讓我有點難以消化,但即便如此,我心中仍是認為這樣的形容這般感受才最為精準。)
這次在可愛的陽光假日午後去了一趟星采耳體驗全新的【 #頌缽音療】,走入舒適的空間,相對靜謐的空間開始播放的閒適的音樂,一樣的采耳與耳浴漸漸放鬆的自己的身心靈,只是別於上次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左半邊比起上次相對敏感許多,采耳師不僅注意到這點,也用更加輕柔的動作對待讓我慢滿放鬆下來,甚至最後我忍不住睡著。因為近期工作狀態與壓力實在很難好好入睡,半夢半醒之間發現這個空間剩下自己,正緩緩對自己喊話說放輕鬆的同時,采耳師帶著頌缽回到這裡,用著一慣溫柔的口氣告訴我接下來的要進行的頌缽音療。
從胸口放下重重的銅缽,比起難以負荷的重量,更像安定石帶著穩定感,隨著敲棒打下,共振頻率從銅缽下打進身體,誠實的說,我腦中閃過太多震撼,帶著懷疑問自己這樣的感受對嗎?相反地耳朵接受銅缽的迴音而安定,而每敲一下銅缽震動往下的同時,我的思緒反而往上撐起,若要用文字說明大概只能是震動與音波往下一圈圈地放大,而它們像是厚實的床把我往天空推上的狀態,漸漸的腦袋有種在高山上,藍天綠地和一棵大樹的意象浮現。在每一聲敲打的同時,也好似把自己身上負面的情緒打落,意象式的形容詞真的太多,在那個瞬間只可意會而無法言喻。
後續按著方案的完成整個療程後,剛好接下來沒有客人,采耳師帶著熱茶回到房間,問我要不要坐在懶骨頭上聊聊,我邊說好也說著我還在震撼之中尚未緩過神。一邊聊著我第一次的頌缽音療體驗後,我忍不住地問她「請問按照頌缽敲打的路線,身體左右邊應該是對稱的做敲打,對嗎?但是我一直都有下意識的感覺身體的左邊被敲打的比較少,所以實在太好奇!」采耳師回應確實都是左右對稱的,就在言談間好似薦骨回應般我吐出「那可能真的是我左邊身體的不滿足吧!」然後恍然大悟的對應采耳師說『你最近是不是沒有太認真聽自己心裡的聲音?』(註1)我點點頭又喃喃自語地反覆的在思考著。而頌缽音療中音波震動之間有幾個部位是感受特別深沉的地方,恰巧也是我身體狀態最常在生病調理的胃部、子宮跟腰部,連自己都覺得這種很神奇的對應。
這兩次在結束整個療程後都和采耳師聊了許久許久,我甚至笑說我不是來采耳,而是來做心靈治療的。那天看到她分享其他客人心得寫著『因為感知細膩,我曾經為此感到疲憊,如今我想將這個細膩用來服務客人。』我忍不住回覆她,雖然覺得自己沒有她的高度,只是一樣容易這樣接受心緒共感的我能相對理解,我想我很幸運能夠碰上了他,在這裡有她的光是讓我好好看清楚跟發現我自己。若是最近你對自己也疏於照顧了,或許能來找找星采耳,給自己一點療癒能量。
#註1 左邊感受到頌缽有少敲打的部分是靠近心臟的位置,所以我們才討論到傾聽自己的聲音。
-
#星采耳 @starearspa
台北市五常街七號(近行天宮、榮星花園)
#相關方案跟金額可以看他們IG都有說明
#最近推出的星拼樂方案超棒的
#我最喜歡潛入海中感覺的耳燭和在山上大樹旁的頌缽音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