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本文重點
❤️約翰.鮑比與依附理論的緣起
❤️安全感三要素
❤️內在運作模式與初級、次級依附策略
❤️瑪莉.安斯沃斯與陌生情境實驗
❤️哈利.哈洛的恆河猴實驗
❤️辛蒂.哈珊與飛利浦.薛佛的成人愛情依附
❤️依附的類別區分與項度區分
.
閱讀全文:
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74
恆河猴實驗依附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水星雙子】疼惜自己的內在小孩
她個性溫和,在同學眼中是很貼心且善解人意的好朋友。但她心中有個秘密,她的內心總有個輕生的念頭,是因為擔憂同學與男友為她操心,始終沒有說出口。
一開始她來找我諮詢時,其實只是想要了解她跟男友之間的星盤。當我們的關係慢慢建立起來時,她才談及內心的困惑,不知道為何她總討厭著自己,不曉得該怎麼從內心的鬼打牆中解放出來。
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去釐清她內在真實的需求與感受,到最後她意識到自己小時候,母親往往在跟父親爭吵時,就會跟她哭訴:"如果當時候沒有跟你父親結婚就好了,如果當時候沒有生小孩就好了。"
她突然連結起,原來,當時母親這些話語已經深深植入了她的內心當中。她認為她的存在是母親不幸福的原因,所以她才厭惡著自己的存在,即使身旁的人再怎麼誇讚她,她都難以肯定自我。
#恆河猴實驗
在心理學中有個知名的恆河猴實驗,在1950年代期間,知名心理學家哈洛從幼猴對於柔軟的撫觸的渴望更大過於被餵食的需要時,證實了幼猴對主要依附者的愛相當頑強,無關乎生理的需求。
于玥在從事助人工作者這些年來,深刻地理解到只要是小孩,多半都會嘗試想要親近或是理解主要依附者,然而,即使是身為大人的我們要去理解自己都相對困難、需要花費心思了,更別提在過去的年代對於心理學、了解自我等詞有多麼的陌生;甚或是,即使到了現在,許多家長們都為了生存而奮鬥著,又要如何停下來檢視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與表達,如何影響著小孩。
"仔細想想,其實我媽媽很討厭自己當初的選擇,她討厭自己的人生。因為她討厭自己的人生,連帶也討厭我,因為我是她人生的一部分。"此次晤談之後,她這麼對我說:"可是我明明就是這麼貼心的小孩耶,我都會乖乖把功課做完、主動做家事,盡量不要讓她為我操心。"
"如果你就是自己的小孩呢?"我問。
她閉上眼沉默了一陣子,睜開眼睛時已紅了眼眶,低聲回:"那我會很疼惜這麼貼心懂事的她。"
正因母親節即將到來,讓我想起這位個案的故事,後來的她理解到不論母親對她自己的人生多麼不滿意,這終究是她母親一路以來的選擇與決定,不是我這位個案應該要為其負責或是承擔的。
在她學習著當自己內在小孩的母親時,她也看懂了當初母親的為難與對於人生困境中的不知所措,但也更理解了母親的情緒不是她的責任。
在星盤當中水星是小孩的象徵星,如今水星走進自己的家雙子座,我們會對於小孩與初等教育的議題更加關注。透過這次個案的故事,于玥也想要邀請觀看這篇文章的你,花點時間疼惜自己的內在小孩,倘若對自己的星盤有些概念也可以看看水星與自己內在小孩、童年記憶是否有些關聯性,或許也可以協助自己跟內在小孩有所連結。
最後分享我在影集Sense8最喜歡的一段話: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有一天我會變成甚麼?我是做甚麼,或我做了甚麼?我夢到甚麼?我看見了甚麼?我害怕甚麼?我愛誰,我愛的人是誰?我失去過甚麼?我是誰?當你在問我的時候,你也在問:你是誰?跟你一樣,沒有更好、沒有更差,因為不管過去或未來都沒有人會完全和你或我一模一樣。
#水星雙子 #內在小孩 #心理諮商
#星象提醒
#您的按讚與留言是于玥創作的動力
恆河猴實驗依附 在 許睿光開運研究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童年逆境經驗,如何影響生理與心理?《深井效應》所說的故事】
.
從佛洛伊德以來,心理學界所探討的不外乎是童年創傷。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的恆河猴實驗、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將精神分析中童年創傷的說法,帶入了科學化的心理學當中。然而,童年創傷影響的不只是心理層面,竟也有可能影響生理層面。
.
他們收集了 117 名曾遭逢童年逆境經驗,而寄宿在寄養家庭中的孩子,與 60 名貧窮家庭,但不曾遭受虐待的孩童,分析他們的皮質醇濃度註1。結果發現,雖然寄養家庭和貧窮家庭的孩子,父母教育程度或收入都差不多,但貧窮家庭的孩子依然和父母同住,即便家庭清寒,但他們沒有受虐經驗,也沒有接觸過兒童保護服務單位,這些孩子的皮質醇濃度很正常;
.
但那 117 名曾經受虐的孩童,皮質醇濃度較高,一整天下來皮質醇分泌的量也不規律──晨間的皮質醇濃度比清寒家庭的孩子低,但夜間與整天平均的皮質醇濃度比清寒家庭的孩子高。也就是說,他們調控皮質醇濃度的機制失衡了。
而卡瑞恩醫師則進一步研究皮質醇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孩子腦部的影響,主要受測對象是 10 到 16 歲的病人。結果發現,孩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越多,皮質醇濃度就越高,海馬迴體積也越小,過了 12 到 18 個月,研究者第二次測量孩子海馬迴的體積,發現他們的海馬迴又變得更小了。即便他們已經不再經歷創傷事件,但他們負責學習與記憶的腦區,卻不停地縮小,顯示著過去的壓力依然不停地損害著他們的腦神經系統。
.
文章來源:https://pansci.asia/archives/169483
.
如果我們能夠積極的去釋放過往儲存在身體、腦部的創傷、回憶,
會讓我們的身體得到放鬆,讓身體和意識專注力回到當下,也會增加我們的創造力。
.
8/15(六)邀請您一起來參「觀音靜心一日健康工作坊」
透過精微的能量細胞解讀、清理、釋放,讓我們的身心靈得到放鬆。睿光老師還會教大家,平時在家也能簡單自我療癒的技術。
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喔!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Vbb8O
亦可洽詢助教佳怡LINE:mgaichealer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