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變遷 與 emoji的關係】🤓
▍前言
作為文字偏執狂的我,以前認為emoji只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庶民文化,開始重視並改觀,還是從在數位廣告公司工作後開始
當時開始要學習在文案中,emoji可以在哪呈現畫龍點睛的作用、人們的眼球如何被符號吸引
進而觀察一場突然的社會運動和長期推動的社會變遷中,這些emoji在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emoji作為這十多年來,通訊方式改變後的全球人類通用語言,尤其近年不同平台、不同系統也被整合,符號的傳遞更沒有阻礙
(Tyler Schnoebelen 表示,emoji是種民主及前衛的溝通方式,跨階級、文化及地理)
觀察這些符號不停的被人類賦予意義、並快速傳播、引起行動的過程
✊🏽BLM
在emojiall.com這個網站(非官方)裡,有每個符號的辭典解釋、使用情境、使用頻率,以及不同「專題」
比如「季節」「數字」「節慶」「covid-19」
當中有一個專題,就叫做「BLM 黑人的命也是命」正是美國black lives matter擴及全球的社會運動
在這專題裡,收錄了跟黑人民權運動有關的文章當中常提及的emoji
包括黝黑皮膚的拳頭手勢、勝利手勢、愛你手勢
生理男女的黑人警察、警車
代表街頭運動的大聲公、告示牌標語
這是所有「被認證合格」的專題裡,唯一和完整的社會運動
一個符號的使用,「直接」代表了整個社會運動的參與與支持
是很特殊的一個現象
🇭🇰反送中
在2019年下半至今,在許多香港人的文章、ig主頁,和交友軟體都會出現:
用來代表「黃絲」的🎗️
這是從傘運後出現的政治傾向標誌,在反送中期間意義被固化
以及代表「五大訴求 缺一不可」的✋☝️
這是從警暴事件以來開始有的口號和手勢
這兩者使用量是非常非常高的,且只要一搜尋就全是反送中相關文章
在抗爭白熱化,到國安法之前,使用次數明顯暴增
不只香港語境中,包括國際戰線、以及支持香港抗爭的外國議員也曾多次使用
不是只有在華人世界中具有標誌性,在全球的抗中浪潮中更是倍受關注的焦點
我個人認為這些emoji的形成機制和意義,幾乎可以拼比BLM了
但在emoji詞典中,黃絲帶提及了二戰和俄國十月革命
還沒對突然不正常暴增的使用量作出解釋
不曉得是有被刻意壓制,還是還沒有人註冊?
ps.在這個網站的討論里,曾出現以下這段話:
「要辦理中國大陸的網站備案時發現需要域名註冊實名認證,能做域名註冊實名認證的機構只有中國國內認證的域名註冊商,godaddy是被排除在外的。
須先辦理域名轉移手續,將註冊商從godaddy改為中國國內的某一家(例如阿裏雲),再進行備案工作。」
🇦🇺澳洲原住名
這個故事我會在下一篇「澳洲更改國歌歌詞」講得更詳細!
一個簡單的符號,是澳洲原住名耗費多少心力的平權追求
現在只要在store下載indigemoji,就可以看到許多和澳洲原住名相關的符號
包括他們的旗幟、回力鏢、圖騰、手勢、和圖像文字、和臉譜!
這對失傳文化的保留和傳播是多麽大的進步!
我想,這可以作為許多弱勢文化的典範了。
🏳️🌈性別平等
2020年新釋出的一批Emoji中,出現了「聖誕老婆婆」「用奶瓶餵嬰兒的男生」、「穿燕尾服的女生」、「穿婚紗的男生」,都各自打破原先性別刻板印象!
除了原本LGBTQ的彩虹旗,也出現了跨性別的旗幟!
👁🗨反霸凌emoji
Eye in Speech Bubble,代表我正在看你所說的東西。
因為美國社會的青少年霸凌問題十分嚴重,於是 Ad Council 呼籲青少年遇見欺凌事件時應勇敢地站出來,舉辦了「 I am a Witness 」的反霸凌運動
▍符號學小科普
「探討人們如何賦予意義、產製符號、並怎麼在解讀時將這個意義提取出來」
(我自己下的註解,我覺得比較白話一點)
►可以用三個角度去看:
符號本身|系統|它所依存的文化
►三種符號:
肖像|指標|象徵
肖像符號—不需要特定區域文化所支撐,看見什麼型態就長什麼樣子(ex廁所標示
指標符號—是有邏輯性的推理 (ex看到煙想到火、聽到鐘聲想到學校
象徵符號—需要特定文化支持,比如在華文語境中,「四」諧音「死」代表不吉利
符號學高度應用在設計、廣告行銷、藝術、攝影....太多。
我不懂設計,但攝影裡的符號學可以再寫另一篇文
▍鑑往知來
目前已有許多關於「表情符號如何改變網絡交流」、「性別和政治聯繫如何透過表情符號再現」、「電腦表情符號對日常語言處理的挑戰」的研究,也有在危機發生期間團結的標誌:「Je suis Paris🙏🇫🇷」
BLM作為完整的社運符號專題的篇幅仍然不多,但如何就是找不到關於香港/反送中與符號的關聯,我個人覺得很可惜的
▍意識形態標記/區別
符號作為一種「身份標示」,最常見的是國旗
而在香港的社群生態裡、或交友軟體中,出現一種特別的現象:
自介處可以顯示一兩行最重要的資訊,一般會是講自己的title、喜好
而自2019下半以來,「政治傾向」成了「身份認同」和「擇偶標準」
社會極化隨著壓迫加劇而嚴重到幾乎不可復返,這個符號的層次已經拉升到「自我認同」的程度,而不只是「立場與否」
▍做為輿情分析的功能
最後想提一下,符號的高度流通不只是個可觀察的社會現象,更是有「功能性」的
在社群行銷、輿情分析的領域裡,會列為「變數觀察」的項目
包括「流量」「詞彙標籤」「情緒」
數據分析的工作,就是從一堆亂七八糟的數字堆裡,理出有用資訊
可作為商業應用、和新聞觀察、政治輿情分析
看一件事件、一個新聞,是怎麼在網路上發酵、正反方聲量、輿論怎麼倒向
文章怎麼流傳的、這個過程中的情緒是不是有疊加
大眾的呼聲/民怨到了什麼程度,政府或公司應該要做出怎樣的公關方法
就是利用「標籤詞彙」和「解讀emoji」做到的
這個emoji除了文章內容本身的、還有轉發的註解、以及FB的表情功能,都會被後台判讀到
\\
這篇文有關 #社會學 #符號互動論 #行銷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
可以搭配著跟你有關的領域用關鍵字搜尋,
會發現更多「一個社會現象」與你的關係喔!
性別平等 歌詞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留言一堆罵台女的,ㄈㄈ尺洋腸霸王餐通通吃起來!!#聽說台灣女權過高 #中華民國最美的風景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981019158649309&id=110699089014688
李欣容:台男CCR白人就是台灣之光、勵志故事,
台女CCR白人就是被嗆ㄈㄈ尺、西餐妹、愛洋腸、台女不yee。
然後最噁爛的是,你們有沒發現?
如果是台女CCR白人,底下留言會一面倒酸台女西餐妹,
這篇台男CCR白人的新聞,底下留言竟在評判白人女容貌輸艾莎,
該台男太魯才會把到這種「不說還以為是染了一頭金髮的台灣妹」,
「年輕是真的,如果瑞莎只能稱算中上,他女友應該輸十條街以上了。」
哈囉?這尛差別待遇?!
台男CCR白人就改評論白人女長相了,說好的ㄈㄈ尺、西餐男呢?!
林嘎嘎:幹,智障新聞,
台男就是台灣之光、勵志故事,
平常台女可都是被嗆ㄈㄈ尺呢,
(西餐妹、愛洋腸、台女不yee外那種)
把追女生講的跟破關拿獎品一樣= =
還什麼正妹評比?噁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09362391958721&id=1291419051
獨行俠的日本紀遊: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67459263394144&id=584986081641475
四月:【CCR之戰與低自尊】
今天在在好友@Yu Chun Hsu的板上,看到她談論到CCR的好文後,於是有了一些想法,就寫了這篇。
在我自身的社會觀察經驗中,發現台灣女性最常在仇女文中被攻擊的點,其中之一就是【ㄈㄈ尺】、【哈洋腸】。但我必須說,這仍是一種偏見所產生的憤怒。簡單來說,你身邊所認識的女性,都和洋人(特別是白種人)交往,或是渴望和洋人交往嗎?
我想並不是的,絕大多數的台灣女性的交往對象,還是以台灣男性為最大多數。其實,不論愛情、婚姻、性關係都是人際關係的一種。人交往的對象,仍是以自己環境中會接觸到的人為主。因此,將所有女性都貼上這樣的標籤,實際上是種偏見。我們也可以發現,大多數台灣女性的審美觀,仍然是以東方面孔為主。
正如同前幾篇文的主軸,我仍然認為會產生這種偏見的仇恨,是源自於台灣社會與環境中,男性普遍的低自尊狀態,卻又得維護所謂的【男性尊嚴】有關。低自尊這個詞或許有點專業,簡單來說就是沒自信或自卑感。
在一般社會,男性的價值建立在幾個點:
【地位】【權力】【財富】【女人】
先不談論這樣的價值觀到底正不正確,我想沒有人會否認這是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現象。而對絕大多數的現代人,前三樣似乎不太容易獲得。然而看著周遭的男性和女性交往,甚至擁有眾多對象,在這種對比之下產生了【我到底哪裡不好?為什麼沒有女人愛我?】的感受。
為什麼會針對洋人?其實也不是特別針對洋人,而是本質上和對於【多金男】的仇視其實是相同的-【為什麼你有,我沒有?】但又不能承認自己在條件上就是比人差,因為這等於否定了自身的價值,有損【男性尊嚴】。因此產生了情緒轉移,將憤怒發洩在女性身上,譴責女性。
如果更深入到那些謾罵的背後,其實想說的可能是:
【請你愛我】【請你肯定我】【請你告訴我,我是有價值的】
說到這裡,聽起來也挺辛酸血淚的。
如果對比到家庭關係,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背景知識。人類學習親密關係(婚姻、愛情、性關係)都是從父母身上學習的,包含父母的相處、以及自身和父母的相處。我們從這當中學習如何對待親密關係。某方面來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個情人是沒有錯的。
而和兄弟姊妹之間,是一種競合關係。從當中學習競爭,也學習如何和他人合作。彼此之間競爭著資源,也會團隊合作和相互扶持。手足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會只是兄友弟恭,因為當中一定包含著競爭。
回到那些對跨文化戀情女性的謾罵中,其實有點類似認為父母對於某個兄弟姊妹比較好,比較偏心。對自己比較不好、被排擠。然後將憤怒轉移到那位兄弟姊妹是一樣的。
那些對兄弟姊妹的憤怒和忌妒中,背後仍然是:
【請你愛我】【請你肯定我】【請你告訴我,我是有價值的】
如果用商業來比喻,不可否認洋人的確是比較有市場的。我們的社會,對於白種人的確較為友善,或是更為文明與先進的印象。以及文化差異下,更容易產生某種浪漫的感受。但是有多少人真的有去理解,為何他們會更容易打動女人的心?
我曾經和一位在國外住過多年的女性交往,有一次我們吃飯的時候,有了這段對話:
【我真的沒想到,在和外國人交往過之後,我竟然還會和台灣男人交往】
【喔?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台灣男人有很嚴重的制約,事業、金錢、成功、家庭、責任....交往起來,好像在跟他全家交往一樣,壓力很大。和外國人交往比較輕鬆,就真的是一對一的關係。而外國人也比較貼心,有些小舉動會讓你覺得被關心,也比較會生活。不像台灣男人好像滿腦子都是錢,不知道怎麼生活。不過外國人也有他們的制約,只是那些制約不太一樣。】
【那你怎麼會和我交往?】
【因為你不像台灣男人。】
【你想說的是我不像男人吧?哈哈~】
談到這裡,又回到前面我提過成長過程的否定與期待當中。我們社會對於男性的要求是甚麼?男性的價值奠定在甚麼上面?
在教養過程中,灌輸著【男性的責任】【成功的事業】【名譽與財富】等等。我們可以從很多生活中的事物發現這些東西的存在,例如我常聽的知名團體玖壹壹,他們的歌受到很多的批判,看來父權的標籤是拿不下來了。在我的看法中,他們的歌曲是確實反映了這社會大多數對於男性的看法和要求。
比方痴情男子和這首歌的歌詞:
【我可以給你快樂 家庭 幸福一世人
就算說 要我給你一千兩百萬
我可以用我所有力量來去給他賺 】
【你常說表現好的話 我就要給你一個讚
為了咱的家庭幸福 我呷鐵牛運功散
每晚攏加班 我是痴情的男子漢】
我們看到的是:愛情=責任=物質生活
有沒有發現這和我們父母的觀念很相似?
【我愛你,所以給你吃好的、穿好的。】
但內在的需求,卻很少關心。
我必須說,這是很可怕的愛情觀念。因為焦點會放在工作與財富的追求,而非兩人的關係上。而且,也會要求回報。所要求的回報,可能過於沉重使對方無法負荷。那麼關係的破裂,也是必然的。
回到仇女這件事上,我常反問一個問題:
【當你仇恨女人的時候,你又要如何讓女人來愛你?】
這樣的想法,是會吸引她們,還是把她們趕得更遠?
所以重新建立起自尊,重新檢視過去成長過程中被扭曲的愛情觀,開始面對自己內在的需求與渴望。我想,這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不只在親密關係上。
最好的檢視,就是回頭看看在你父母那些讓你不舒服的對待方式當中,你用了哪些相同的去對待他人呢?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40435069354223&id=100001632231240
轉:Quote:「網路鄉民都說強國人玻璃心,但台灣男人的自尊心也很堅強不到哪裡去。大街上看到台灣男生跟外國女友走在一塊,直覺這個人很罩得住,反過來,台灣女生交外國男友,跟白種人在一塊是崇洋媚外,是罪過;跟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有色人種」交往,是「欲求不滿」、「是哈洋腸」……更是雙重的罪過。」
Quote:「ㄈㄈ尺(網友對Cross Cultural Romance跨國戀情的貶抑稱呼)、西餐妹、洋腸港……台灣女人手挽異國戀人出現時,總引來許多眼光與標籤,異國戀情對她們而言,不只是家庭革命,更是種族戰爭。「好色台女」的異國戀情,有辛酸,有血淚,但她們堅信愛不應該膚色改變,不應該因為文化差異就退卻,對她們而言,愛情就只是愛情,再困難也要堅持將愛進行到底。」
--
推愛情就只是愛情。
#已淚流滿面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49166771788360&id=100000851457037
一「眾怒「台女害死台灣」 黃郁芬:自由交友不該成為原罪 | 華視新聞 | LINE TODAY」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79179268888810&id=584986081641475
說幾個笑話:「台灣性別平等程度 居亞洲之冠全球第8」、「亞太女性最安全國家地區 台灣第5」
一「中研院追蹤二十年建立的動態家庭資料庫解密:臺灣的家庭觀念其實比中國還傳統? | 故事 StoryStudio」
中華民國的性平教育有多失敗,說性平教育不重要的都應該要來讀讀。然而中華民國的性別教育是這樣: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83585905114819&id=584986081641475
性別平等 歌詞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ㄈㄈ尺洋腸霸王餐通通吃起來!!#聽說台灣女權過高 #中華民國最美的風景
李欣容:台男CCR白人就是台灣之光、勵志故事,
台女CCR白人就是被嗆ㄈㄈ尺、西餐妹、愛洋腸、台女不yee。
然後最噁爛的是,你們有沒發現?
如果是台女CCR白人,底下留言會一面倒酸台女西餐妹,
這篇台男CCR白人的新聞,底下留言竟在評判白人女容貌輸艾莎,
該台男太魯才會把到這種「不說還以為是染了一頭金髮的台灣妹」,
「年輕是真的,如果瑞莎只能稱算中上,他女友應該輸十條街以上了。」
哈囉?這尛差別待遇?!
台男CCR白人就改評論白人女長相了,說好的ㄈㄈ尺、西餐男呢?!
林嘎嘎:幹,智障新聞,
台男就是台灣之光、勵志故事,
平常台女可都是被嗆ㄈㄈ尺呢,
(西餐妹、愛洋腸、台女不yee外那種)
把追女生講的跟破關拿獎品一樣= =
還什麼正妹評比?噁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09362391958721&id=1291419051
四月:【CCR之戰與低自尊】
今天在在好友@Yu Chun Hsu的板上,看到她談論到CCR的好文後,於是有了一些想法,就寫了這篇。
在我自身的社會觀察經驗中,發現台灣女性最常在仇女文中被攻擊的點,其中之一就是【ㄈㄈ尺】、【哈洋腸】。但我必須說,這仍是一種偏見所產生的憤怒。簡單來說,你身邊所認識的女性,都和洋人(特別是白種人)交往,或是渴望和洋人交往嗎?
我想並不是的,絕大多數的台灣女性的交往對象,還是以台灣男性為最大多數。其實,不論愛情、婚姻、性關係都是人際關係的一種。人交往的對象,仍是以自己環境中會接觸到的人為主。因此,將所有女性都貼上這樣的標籤,實際上是種偏見。我們也可以發現,大多數台灣女性的審美觀,仍然是以東方面孔為主。
正如同前幾篇文的主軸,我仍然認為會產生這種偏見的仇恨,是源自於台灣社會與環境中,男性普遍的低自尊狀態,卻又得維護所謂的【男性尊嚴】有關。低自尊這個詞或許有點專業,簡單來說就是沒自信或自卑感。
在一般社會,男性的價值建立在幾個點:
【地位】【權力】【財富】【女人】
先不談論這樣的價值觀到底正不正確,我想沒有人會否認這是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現象。而對絕大多數的現代人,前三樣似乎不太容易獲得。然而看著周遭的男性和女性交往,甚至擁有眾多對象,在這種對比之下產生了【我到底哪裡不好?為什麼沒有女人愛我?】的感受。
為什麼會針對洋人?其實也不是特別針對洋人,而是本質上和對於【多金男】的仇視其實是相同的-【為什麼你有,我沒有?】但又不能承認自己在條件上就是比人差,因為這等於否定了自身的價值,有損【男性尊嚴】。因此產生了情緒轉移,將憤怒發洩在女性身上,譴責女性。
如果更深入到那些謾罵的背後,其實想說的可能是:
【請你愛我】【請你肯定我】【請你告訴我,我是有價值的】
說到這裡,聽起來也挺辛酸血淚的。
如果對比到家庭關係,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背景知識。人類學習親密關係(婚姻、愛情、性關係)都是從父母身上學習的,包含父母的相處、以及自身和父母的相處。我們從這當中學習如何對待親密關係。某方面來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個情人是沒有錯的。
而和兄弟姊妹之間,是一種競合關係。從當中學習競爭,也學習如何和他人合作。彼此之間競爭著資源,也會團隊合作和相互扶持。手足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會只是兄友弟恭,因為當中一定包含著競爭。
回到那些對跨文化戀情女性的謾罵中,其實有點類似認為父母對於某個兄弟姊妹比較好,比較偏心。對自己比較不好、被排擠。然後將憤怒轉移到那位兄弟姊妹是一樣的。
那些對兄弟姊妹的憤怒和忌妒中,背後仍然是:
【請你愛我】【請你肯定我】【請你告訴我,我是有價值的】
如果用商業來比喻,不可否認洋人的確是比較有市場的。我們的社會,對於白種人的確較為友善,或是更為文明與先進的印象。以及文化差異下,更容易產生某種浪漫的感受。但是有多少人真的有去理解,為何他們會更容易打動女人的心?
我曾經和一位在國外住過多年的女性交往,有一次我們吃飯的時候,有了這段對話:
【我真的沒想到,在和外國人交往過之後,我竟然還會和台灣男人交往】
【喔?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台灣男人有很嚴重的制約,事業、金錢、成功、家庭、責任....交往起來,好像在跟他全家交往一樣,壓力很大。和外國人交往比較輕鬆,就真的是一對一的關係。而外國人也比較貼心,有些小舉動會讓你覺得被關心,也比較會生活。不像台灣男人好像滿腦子都是錢,不知道怎麼生活。不過外國人也有他們的制約,只是那些制約不太一樣。】
【那你怎麼會和我交往?】
【因為你不像台灣男人。】
【你想說的是我不像男人吧?哈哈~】
談到這裡,又回到前面我提過成長過程的否定與期待當中。我們社會對於男性的要求是甚麼?男性的價值奠定在甚麼上面?
在教養過程中,灌輸著【男性的責任】【成功的事業】【名譽與財富】等等。我們可以從很多生活中的事物發現這些東西的存在,例如我常聽的知名團體玖壹壹,他們的歌受到很多的批判,看來父權的標籤是拿不下來了。在我的看法中,他們的歌曲是確實反映了這社會大多數對於男性的看法和要求。
比方痴情男子和這首歌的歌詞:
【我可以給你快樂 家庭 幸福一世人
就算說 要我給你一千兩百萬
我可以用我所有力量來去給他賺 】
【你常說表現好的話 我就要給你一個讚
為了咱的家庭幸福 我呷鐵牛運功散
每晚攏加班 我是痴情的男子漢】
我們看到的是:愛情=責任=物質生活
有沒有發現這和我們父母的觀念很相似?
【我愛你,所以給你吃好的、穿好的。】
但內在的需求,卻很少關心。
我必須說,這是很可怕的愛情觀念。因為焦點會放在工作與財富的追求,而非兩人的關係上。而且,也會要求回報。所要求的回報,可能過於沉重使對方無法負荷。那麼關係的破裂,也是必然的。
回到仇女這件事上,我常反問一個問題:
【當你仇恨女人的時候,你又要如何讓女人來愛你?】
這樣的想法,是會吸引她們,還是把她們趕得更遠?
所以重新建立起自尊,重新檢視過去成長過程中被扭曲的愛情觀,開始面對自己內在的需求與渴望。我想,這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不只在親密關係上。
最好的檢視,就是回頭看看在你父母那些讓你不舒服的對待方式當中,你用了哪些相同的去對待他人呢?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40435069354223&id=100001632231240
轉:Quote:「網路鄉民都說強國人玻璃心,但台灣男人的自尊心也很堅強不到哪裡去。大街上看到台灣男生跟外國女友走在一塊,直覺這個人很罩得住,反過來,台灣女生交外國男友,跟白種人在一塊是崇洋媚外,是罪過;跟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有色人種」交往,是「欲求不滿」、「是哈洋腸」……更是雙重的罪過。」
Quote:「ㄈㄈ尺(網友對Cross Cultural Romance跨國戀情的貶抑稱呼)、西餐妹、洋腸港……台灣女人手挽異國戀人出現時,總引來許多眼光與標籤,異國戀情對她們而言,不只是家庭革命,更是種族戰爭。「好色台女」的異國戀情,有辛酸,有血淚,但她們堅信愛不應該膚色改變,不應該因為文化差異就退卻,對她們而言,愛情就只是愛情,再困難也要堅持將愛進行到底。」
--
推愛情就只是愛情。
#已淚流滿面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49166771788360&id=100000851457037
說幾個笑話:「台灣性別平等程度 居亞洲之冠全球第8」、「亞太女性最安全國家地區 台灣第5」
一「中研院追蹤二十年建立的動態家庭資料庫解密:臺灣的家庭觀念其實比中國還傳統? | 故事 StoryStudio」
中華民國的性平教育有多失敗,說性平教育不重要的都應該要來讀讀。然而中華民國的性別教育是這樣: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83585905114819&id=58498608164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