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經從防疫、紓困慢慢走向振興階段,但公民團體有話要說!
政府的紓困方針,應堅守 #零傷害 的基本原則,不得放寬環境與污染管制;急難紓困的下一步,政府後續的振興規劃,也應納入氣候風險的考量。
#綠色振興,意味著以更永續、更具韌性的方式來復甦經濟,拒絕導致氣候危機加劇的短期刺激方案,並對我們的經濟模式做出根本性改革,提升整體社會、經濟與產業面對各種危機的調適能力。
聯合聲明詳見全文👀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的網紅張秀華,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疫情爆發以來,各地方民眾與商家都苦不堪言,中央推出各種紓困方案,大家見面也從「𠢕早!」變成「你有沒有領到紓困金?」 國內已連續六天零確診、連續31天沒有本土病例。陳時中部長現在召開記者會有隔透明隔板,但沒有戴口罩,意味著疫情狀況逐漸鬆綁。 而嘉義縣長翁章梁決定,縣府及所屬機關員工,將不硬性規定...
急難紓困的下一步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綠色紓困,台灣跟上世界,環境零傷害,投資綠產業。 - 台灣環境NGO對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2019-nCoV)疫情的〈第二次聯合聲明〉(05/14/2020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超過四百萬人確診的新型冠狀/武漢病毒(2019-nCoV)仍壟罩全球,感謝台灣政府與民眾共同防疫有成,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月無本土病例,令人振奮。而立法院在5/8通過了追加1500億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台灣已經從防疫、紓困慢慢走向振興階段。
在台灣諸多關注「綠色紓困」的公民團體聲明下,立法院在1500億的紓困預算增加了排除條款,這筆納稅人的救急錢不補助知法犯法的新增建違章工廠,並要求經濟部應會同相關機關,建立完整查核機制,確保工廠紓困僅提供給合法工廠以及既有未登記工廠。雖然團體希望讓既存的未登記工廠於納管後再行紓困,遺憾未能通過決議,不過,這仍是謹守法律界限的第一步,也是綠色紓困第一階段的重要概念——零傷害原則。
綠色紓困第一步 急難紓困應堅持「零傷害」原則
我們認為,雖然現階段急難紓困之目的,是為生計受到疫情衝擊的企業與民眾提供立即的經濟援助,其關鍵任務是當下的援助而非長期的轉型,但政府的紓困方針亦應堅守「零傷害(do no harm)」的基本原則,不得放寬環境與污染管制,否則將增加健康風險,也會弱化台灣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空氣污染的能力。
舉例而言,日前環保署因應疫情而放寬免洗餐具禁令,不僅對防疫無實質助益,更減損了各界長年來的減塑成果,實為錯誤政策。此外也有立委與業者主張免徵燃油機車之貨物稅,但從發展綠色交通、減緩空污、促進低碳轉型的目標來看,不應為了短期紓困,倉促降低甚至免徵燃油機車貨物稅,甚至應該要放置在能源稅的政策架構下思考。
規模較大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紓困方案應加入環境條款,例如航空與海運業是台灣碳排與空汚的主要來源之一,政府在祭岀800億元的紓困方案時,應要求業者提出燃油效率提升、潔淨燃料使用占比等具體承諾。
急難紓困的下一步:政府應進行長期綠色振興規劃
救急救難、復甦經濟,無疑是當下首要任務。但是面對氣候危機與環境退化的長期風險,疫情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超越舊有模式(Business as usual),為長期的產業轉型打穩基礎,且透過全面性的轉型與改革。這正是我們選擇在此刻提出「綠色振興」的原因。
綠色振興意味著以更永續、更具韌性的方式來復甦經濟,拒絕導致氣候危機加劇的短期刺激方案,並對我們的經濟模式做出根本性的改革,提升整體社會、經濟與產業面對各種危機的調適能力。
事實上,這次疫情的嚴重衝擊恰恰反映出長久以來人類線性經濟行為的弊病:過度仰賴化石燃料、無度耗用自然資源與能源,並產生大量廢棄物等等。因此綠色振興的目的,不僅訴求「用更好的方式恢復」,更強調「今日的解方應該是對未來的投資」,不再追求剝削式且高污染的經濟成長,而致力於打造高附加價值高、零污染、循環永續的經濟模式。
因此,全球許多環保倡議團體、國際政府組織都陸續提出綠色振興的概念與政策建議,其層面廣涵經濟活動的所有面向。其中幾個被一再提及的重點項目,包括鼓勵綠色交通、發展低碳大眾交通工具、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改善工業製程、發展再生能源、建立綠色公共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推廣循環經濟、扶持生態永續農業等。
前瞻計畫第二期預算應納入綠色振興政策
上述許多綠色振興之政策建議,早已存在於台灣現有的氣候治理架構,例如能源轉型、溫室氣體減量、產業節能等。政府需要做的是:在綠色振興的指導性原則之下,盤點、整合且強化既有的政策工具,廣納各方建議,開放公眾參與,並確保這些政策得以落實。
因此我們認為,近期即將開始審議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二期預算」是一個將綠色振興概念納入國家長期建設計畫的絕佳機會。以「奠定國家未來30年發展根基」作為長期目標的前瞻計畫,勢必得納入綠色振興所關注的氣候危機調適能力、韌性、永續以及循環經濟的元素,如此既可應對疫情所帶來的全球經濟衝擊,也可推動經濟結構的低碳轉型,創造更多符合全球趨勢的低碳經濟工作機會與長遠經濟效益。
我們呼籲,第二期前瞻計畫預算的討論應納入綠色振興的視野與思維,政府應將投注於綠色振興上的預算視為是對未來的投資,而非花費。例如前瞻計畫中關於綠能建設、數位建設、水環境建設與城鄉建設的部分,便應參考各國政府與團體近期相對應之綠色振興政策建議,運用預算資源引領產業轉型方向。此外,有鑑於第一期前瞻計畫缺乏公眾討論,對於民眾參與缺少制度性保障,預算擬定過程中多有爭議,故第二期前瞻計畫應將經費撥補一定比例資源用於公眾參與並且預留與民眾溝通的時程,無論是中央整體或是地方的個案建設的討論過程,都應有更大程度的公眾參與,以符合更為廣泛的公共利益。
為了留給下一代永續並具有韌性的環境與社會,政府必須立即著手規劃綠色振興政策,來引導紓困方案與前瞻基礎建設的龐大政策資源,以資源可循環再生為方向,發展和環境共生共榮的循環經濟,打造更能展現台灣優勢的永續發展模式。
聯合聲明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循環台灣基金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高雄市野鳥學會、桃園在地聯盟、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350 Taiwan
♡
急難紓困的下一步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聯合聲明》
【綠色紓困,台灣跟上世界】
【環境零傷害 投資綠產業】
#台灣環境NGO對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2019-nCoV)疫情〈第二次聯合聲明〉
超過四百萬人確診的新型冠狀/武漢病毒(2019-nCoV)仍壟罩全球,感謝台灣政府與民眾共同防疫有成,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月無本土病例,令人振奮。而立法院在5/8通過了追加1500億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台灣已經從防疫、紓困慢慢走向振興階段。
在台灣諸多關注「綠色紓困」的公民團體聲明下,立法院在1500億的紓困預算增加了排除條款,這筆納稅人的救急錢不補助知法犯法的新增建違章工廠,並要求經濟部應會同相關機關,建立完整查核機制,確保工廠紓困僅提供給合法工廠以及既有未登記工廠。雖然團體希望讓既存的未登記工廠於納管後再行紓困,遺憾未能通過決議;不過,這仍是謹守法律界線的第一步,也是綠色紓困第一階段的重要概念——零傷害原則。
#綠色紓困第一步 #急難紓困應堅持「#零傷害」原則
我們認為,雖然現階段急難紓困之目的,是為生計受到疫情衝擊的企業與民眾提供立即的經濟援助,其關鍵任務是當下的援助而非長期的轉型。但政府的紓困方針亦應堅守「零傷害 (do no harm)」的基本原則,不得放寬環境與污染管制,否則將增加健康風險,也會弱化台灣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空氣污染的能力。
舉例而言,日前環保署因應疫情而放寬免洗餐具禁令,不僅對防疫無實質助益,更減損了各界長年來的減塑成果,實為錯誤政策。此外也有立委與業者主張免徵燃油機車之貨物稅,但從發展綠色交通、減緩空污、促進低碳轉型的目標來看,不應為了短期紓困,倉促降低甚至免徵燃油機車貨物稅,而是應該要放置在能源稅的政策架構下思考。
規模較大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紓困方案應加入環境條款,例如航空與海運業是台灣碳排與空汚的主要來源之一,政府在祭岀800億元的紓困方案時,應要求業者提出燃油效率提升、潔淨燃料使用占比等具體承諾。
#急難紓困的下一步:#政府應進行長期綠色振興規劃
救急救難、復甦經濟,無疑是當下首要任務。但是面對氣候危機與環境退化的長期風險,疫情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超越舊有模式(Business as usual),透過全面性的轉型與改革,為長期的產業轉型打穩基礎。這正是我們選擇此刻提出「綠色振興」的原因。
綠色振興意味著以更永續、更具韌性的方式來復甦經濟,拒絕導致氣候危機加劇的短期刺激方案,並對我們的經濟模式做出根本性改革,提升整體社會、經濟與產業面對各種危機的調適能力。
事實上,這次疫情的嚴重衝擊恰恰反映出長久以來人類線性經濟行為的弊病:過度仰賴化石燃料、無度耗用自然資源與能源,並產生大量廢棄物等等。因此綠色振興的目的,不僅訴求「用更好的方式恢復」,更強調「今日的解方應該是對未來的投資」,不再追求剝削式且高污染的經濟成長,而致力於打造高附加價值、零污染、循環永續的經濟模式。
全球許多環保倡議團體、國際政府組織都陸續提出綠色振興的概念與政策建議,其層面廣涵經濟活動的所有面向。其中幾個被一再提及的重點項目,包括鼓勵綠色交通、發展低碳大眾交通工具、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改善工業製程、發展再生能源、建立綠色公共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推廣循環經濟、扶持生態永續農業等。
#前瞻計畫第二期預算應納入綠色振興政策
上述許多綠色振興之政策建議,早已存在於台灣現有的氣候治理架構,例如能源轉型、溫室氣體減量、產業節能等。政府需要做的是:在綠色振興的指導性原則之下,盤點、整合且強化既有的政策工具,廣納各方建議,開放公眾參與,並確保這些政策得以落實。
我們認為,近期即將開始審議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二期預算」是一個將綠色振興概念納入國家長期建設計畫的絕佳機會。以「奠定國家未來30年發展根基」作為長期目標的前瞻計畫,勢必得納入綠色振興所關注的氣候危機調適能力、韌性、永續以及循環經濟的元素。如此既可應對疫情所帶來的全球經濟衝擊,也可推動經濟結構的低碳轉型,創造更多符合全球趨勢的低碳經濟工作機會與長遠經濟效益。
我們呼籲,第二期前瞻計畫預算的討論應納入綠色振興的視野與思維,政府應將投注於綠色振興上的預算視為是對未來的投資,而非花費。例如前瞻計畫中關於綠能建設、數位建設、水環境建設與城鄉建設的部分,便應參考各國政府與團體近期相對應之綠色振興政策建議,運用預算資源引領產業轉型方向。此外,有鑑於第一期前瞻計畫缺乏公眾討論,致使民眾參與缺少制度性保障,預算擬定過程中多有爭議。故第二期前瞻計畫應將經費撥補一定比例資源,用於公眾參與並且預留與民眾溝通的時程。無論是中央整體或是地方的個案建設討論過程,都應有更大程度的公眾參與,以符合更為廣泛的公共利益。
為了留給下一代永續並具有韌性的環境與社會,政府必須立即著手規劃綠色振興政策,來引導紓困方案與前瞻基礎建設的龐大政策資源,以資源可循環再生為方向,發展和環境共生共榮的循環經濟,打造更能展現台灣優勢的永續發展模式。
#聯合聲明團體:聯合聲明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循環台灣基金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高雄市野鳥學會、#桃園在地聯盟、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350 Taiwan、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台南市野鳥學會、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誠摯邀請媒體朋友報導刊登,一起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守護環境與土地
議題聯絡人: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 0912-521216
急難紓困的下一步 在 張秀華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疫情爆發以來,各地方民眾與商家都苦不堪言,中央推出各種紓困方案,大家見面也從「𠢕早!」變成「你有沒有領到紓困金?」
國內已連續六天零確診、連續31天沒有本土病例。陳時中部長現在召開記者會有隔透明隔板,但沒有戴口罩,意味著疫情狀況逐漸鬆綁。
而嘉義縣長翁章梁決定,縣府及所屬機關員工,將不硬性規定要戴口罩,那嘉義市政府目前有朝哪些方向準備執行?
市長回覆:早期量額溫,現在用紅外線熱像儀,依舊實施戴口罩與實名制,一樓目前還是有許多民眾來報稅,目前不鬆綁,先以最嚴謹的態度面對,但會逐步調整。
台中市已開放411個關懷據點,並鼓勵使用餐盒。嘉義市社會處在4月底發文,花甲食堂採有限度開放,可以選擇外帶或是現場用餐將距離拉大,5月底會再評估一次。
再來針對舞廳等行業,中央授權給地方決定,建設處說明要實際等公文下來,才能做進一步處理;由文化局負責的藝文活動,依舊遵照疫情指揮中心指示實施。
最後對於急難紓困嘉義市發放情況質詢,嘉義市截至5/13目前通過263件,發放60件,但受理件數約有2000件,我們能如何加快流程?
社會處長答:市府與中央開會,針對標準清楚,審核困難的部分討論,這些通過案件是基層人員加班審核趕出來的,應於這幾天能夠逐漸加快。
「急難」紓困,因為急需所以著急,希望中央、地方齊心,並請市府從寬、從速、從簡,也感謝相關單位的努力!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4iDa6ZjdQY/hqdefault.jpg)
急難紓困的下一步 在 110 年因應疫情擴大急難紓困實施計畫 - Tgr 的相關結果
總柴的重要提醒May 7, 2020 為擴大照顧中低收入邊緣戶,行政院於109年5月4日宣布「因應疫情擴大急難舒困實施計畫」將原審核標準(家戶存款加收入平均每 ... ... <看更多>
急難紓困的下一步 在 急難救助 - 衛生福利部 的相關結果
急難紓困 (原馬上關懷專案)急難救助申請窗口與流程 當您家中負擔家庭主要生計者死亡、失蹤、罹患重傷病、失業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工作,導致家庭生活陷於困境,此時您可申請「 ... ... <看更多>
急難紓困的下一步 在 下一步…擴大急難紓困 - PressReader 的相關結果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擴大貧富差距,經濟弱勢家庭雪上加霜。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誓言協助改善,他說「信扶專案」未來要擴大「急難紓困」的範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