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劑隔離採檢的心理疫苗 #如何應對隔離引發的情緒
本文章由 黃天豪 心理師 / 撰文 林長揚 / 製圖
.
疫情指揮中心在5/25宣布三級警戒要延長到6/14;緊接著在5/26,單日死亡率來到11人新高,累計本土病例逼近5000。我相信,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回不去了;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做更多準備。如同身在加拿大的賴孟泉醫師所說:「這不是三級四級到五月底或更久的問題。這會是整個2021甚至進入2022的議題。我們需要把目光放到一個不同的未來,而非幻想回到過往的正常。」
.
與此同時,也陸續看到許多人分享自身因為接觸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的經歷。無論PCR結果是陰是陽,那些過程呈現出「校正回歸」背後的實際場景。也許看著「校正回歸」,還可以覺得那只是數字;但是當發生在自己身邊,那就是切膚的真實。
.
然而,少有人提及如何因應這些過程中的心理衝擊。成功的心理準備在於「凡事儘量往好處想,同時仍有一小部份做最壞的打算」;這就好比先打一支「心理疫苗」,讓我們在遭遇這些情緒衝擊時,可以獲得「心理抗體」,安穩度過。
.
所以,這篇文章想談談:某天得知自己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與「採檢」時,我們可能 #有什麼情緒反應,又可以 #如何因應。
.
〈#恐懼〉
.
最近和一個因家人採檢(偽)陽性、被隔離兩天三採的朋友談過話。
.
他是醫事人員,有三個孩子,太太肚子裡還有第四個。當時,幾個孩子輪流出現上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加上他曾到過風險區域;於是幾天之間,他很警覺地分別帶出現症狀的孩子前往急診兩次。後來接到通知結果:他是陰性,但大兒子竟是陽性。於是,在接到衛生局電話的十幾分鐘後,老婆陪著大兒子坐上救護車先前往醫院;而他趕忙隨意收拾三大包行李,準備帶著兩個小的,再坐另一台救護車到醫院急診篩檢,也預備接受可能的住院隔離。
.
當時,他腦中滿滿的想法都是「怎麼辦?」
.
「孩子怎麼辦?他們都是高風險⋯⋯」「誰要陪孩子進去隔離?」「老婆懷孕了,怎麼照顧小的?」「可是現在沒有其他人可以來幫忙⋯⋯」「同事怎麼辦?」「隔離要準備什麼?」「要帶牙刷嗎?」「最近接觸過的病人怎麼辦?他們大多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
.
每想到一個「怎麼辦」,他的心就不停沈下去;但有些部分,甚至是連想都不敢想下去。
.
另一個寫下經歷的朋友是位臨床心理師。她接到通知,某天會談的某位個案確診。「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很不確定當天對方是否有拉下口罩,在這之前我已經和孩子在家宅了一個禮拜,若我是無症狀帶原怎麼辦,心理很不安。」
.
這陣子,有年輕且無慢性病史的確診者猝死,讓「隱形缺氧」的話題浮上檯面。這也讓許多年輕的學子惶惶不安、蠢蠢欲動,真的開始感到害怕。
.
「恐懼」,是人們在此刻第一個可能會出現的強烈情緒。我們感受到生死的威脅逼近,想要戰鬥(如果有對手的話)或逃跑(如果逃得掉的話),若打不過、逃不走,還可能進入凍結癱瘓。
.
「恐懼」,是為了提醒我們威脅有多靠近,提醒我們每日如常的生活其實可能是一種幻想。適當的恐懼,讓我們得以正視風險的存在、做出未雨綢繆的準備。
.
〈#自責〉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活在社群中。當想到自己可能影響到的其他人,會有另一種強烈的情緒出現:「自責」。
.
談到自責,不由得讓我想起SARS當年,好友兼同事心怡發燒疑似染疫,被居家隔離的經過。
.
當時,我們都在台大醫院實習。她在神經科,我和另一個同學勝翔在家醫科。疫情初起,人心惶惶;SARS是新的敵人,無人熟悉;學校對於是否要召回實習生,意見分歧。我們雖然會盡量避免在大樓間移動(當天只待在舊館做門診業務,或只待在新館做病房業務),但同學間仍忍不住抱團取暖、互相打氣。
.
就是這個忍不住,讓我們三人在某天中午一起吃了飯。而後當天傍晚,心怡發燒了。
.
她說,當時的她,其實沒有太多害怕,但想到我和勝翔,心中滿滿自責,反覆想著會不會因此害到我們。當打電話告知我們的時候,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中帶淚。
.
作家 陳茻 最近也寫下一篇經歷,提到「第一時間想起妻小家人,而後馬上又想起我的學生。我開始回憶我上課的時候有沒有把口罩戴好。有吧,我有好好消毒吧,我如何如何。但無論如何去想,總有一股不理性的自責情緒緩緩升起。」
.
「自責」,不是犯錯的人才會有的情緒。當此之時,即使每天小心翼翼帶著口罩、噴酒精消毒的人,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認自己不會被傳染。如果已經萬般小心,卻還是確診、更感染身邊最愛的親友,那樣的自責,其實比什麼都更龐大。
.
「自責」,讓我們感受到對身邊他者的強烈責任,讓我們真的看見他人的存在、把他人安危放在心上。適當的自責,其實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讓我們對他人多一些慈悲與利他。
.
〈#無助〉
.
回到第一個故事中的朋友。當他去到急診,又是另一個挑戰。雖然在路上福至心靈,趕忙跟小朋友說了要「讓棉花棒到鼻孔裡探險」的故事,但實際上來到急診,篩檢的不舒服仍然是小朋友難以忍受的。於是,他一手抱著四歲多正在大哭的老二,試圖控制他被採檢;另一手還得壓著一歲多、採檢完也在大哭還掛著鼻血的老么。而三袋行李,身邊沒人敢幫忙、又怕地板髒,該放還是掛在身上?那模樣,說多狼狽有多狼狽。
.
沒有人能告訴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能回答他腦中那堆「怎麼辦」的問題。我幫他命名出當時那種強烈的感覺,其實不是恐懼,更多是「無助」。
.
陳茻也寫到:「有太多事我需要弄清楚了。我到底何時要被隔離?如果我確診,那妻子孩子該如何安置?孩子只有兩個月,有社工會接手嗎?我需要去篩檢嗎?有防疫專車會來嗎?什麼條件符合才會被匡列?沒有答案,只有不斷重複的台詞:『我們不清楚』『要等疫調單位』『要醫生判斷』電話那頭的聲音聽起來很茫然,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生氣,我知道他也無助。」
.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讓狗待在籠子裡,每當警示燈亮起,地板就通電。通電時,狗可以跳過小柵欄,逃到沒有電的另半邊籠子裡。很快地,狗兒就學會「看到警示燈就跳到另一邊」。不過,心理學家後來做了壞心的版本:即使逃到另半邊籠子,地板還是有電。於是很快地,狗兒又學會了:「做什麼都沒用」;當警示燈亮起,牠會趴在地板上,縮起身體,等待電流過去。最後,即使把牠放回正常的、逃得掉的籠子,牠也仍舊會縮在地板等待,放棄得以不被電的機會。
.
「無助」,正是當我們認為「做什麼都沒用」時,心中最強烈的感受。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或覺得自己嘗試了所有的努力,仍無法改變困境。這樣的感受,甚至可能讓我們看不見環境的改變與機會的出現。
.
「無助」,其實也是一種保存能量的方式,讓我們在真正無望的情境中,不浪費多餘的體力、腦力與心力。適當的無助,也可能讓我們願意放下尊嚴,開口尋求幫助,從而創造出過去未曾接觸到的資源。
.
〈#委屈〉
.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前陣子也被隔離採檢。她的臉書貼文有這麼一段:「同仁打電話給民眾,說由於我們辦公室有確診者,某日您前來服務處也將會被匡列,希望您要自主管理到某日,沒想到電話那頭是一陣狂罵『垃圾,你們都是垃圾!會害我得病不能出門』,也有民眾對我的確診同仁指指點點說一些十分難堪的話語。我實在很生氣,也十分心疼。」
.
前面那位帶著兩個孩子前往急診的朋友,也描述當他坐上救護車時,聽見鄰居用力關門、大聲耳語的聲音。後來他身邊謠言四起,甚至有來自其他縣市的朋友傳訊詢問,聽說有人確診云云(渾然不知他正是謠言的中心,而且其實他沒有確診)。沒錯,當疑似確診或確診時,可能會遇到最殘酷的人性:排斥。
.
中古世紀,歐洲蔓延著痲瘋病;高度的傳染性,讓世人極度恐懼。為了擺脫威脅,開始有人把病人放在船上,漂流遠方,史稱「愚人船」。於是,這些被排斥的異己之聲,再也沒有人願意聆聽。林亮君那種生氣與心疼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委屈」。
.
「委屈」是當我們自認沒有做錯什麼,卻被誤解、錯待、冤枉,卻無從辯解、無人聆聽、無法靠近時的痛苦感受。委屈的人覺得自己明明不是故意(染疫)的,卻感覺自己被(社會)放逐了。
.
「委屈」的人常常會生氣,因為我們心裡有滿滿壓抑的感覺想要釋放。委屈讓我們想要用力伸展、用力表達出自己。適當的委屈,其實讓我們更有勇氣挺身而出,矯正我們心中的錯誤。
.
「恐懼」、「自責」、「無助」、「委屈」,正是當人們接受到可能要「隔離篩檢」的通知時,可能會產生的初級情緒反應。至於後續最常出現的「憤怒」反應,可以參考先前另一篇「#息怒靜心 心法」。
.
現在,你已經看過四種不同情緒的故事。如果可以,接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照著以下的步驟做。
.
—— #模擬Simulation ——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將自己帶入上述的場景,體會那樣的心情。
.
如果這些故事真的難以帶入,也可以回想一個「可比擬的經驗」。
.
什麼是可比擬的經驗?例如孩子雖然無法真正理解失去摯愛的傷痛,但也許可以想像心愛的狗狗過世,或是最愛的糖果紙被丟掉。這種「失落」的經驗看似天差地遠,但是仍然算是某種「可比擬」的失落經驗。
.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別想像一個可比擬「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人生經驗,並且體會這段回憶帶給我們的身體感覺、想法與情緒感受。
.
這些引發出的情緒,就是「心理抗原」。
.
—— #喚醒Evoc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回想一下:當時的自己,是怎麼度過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如何超越當時的恐懼、自責、無助、委屈,來到這裡的?運用了什麼資源?得到了什麼幫助?創造了什麼樣的結局?學到了什麼經驗?得到了什麼成長?
.
其實,我們的生命中,早有許多成功因應的經驗;只是在情緒高張的時刻,那些內在的資源會被我們「忘記」。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需要學會全新的能力,而是需要辨識出這是我們已經完成的挑戰,將我們的舊能力重新組裝起來。
.
因此,我們要找出這些能力,並且好好體會當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因為我們其實已經做到過)時,心中升起的自信與能力感。
.
這種被喚起的自信,就是「心理抗體」。
.
—— #鞏固Consolid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把過去曾經成功轉化困境的自信,融入現在的場景。想像自己今天忽然得知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知道自己可能會出現「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情緒。然後——準備好面對它!相信自己可以度過、也知道自己可以度過,更知道這些情緒不會擊垮自己。接著引導自己想像,在那樣的時刻,自己正專注在接下來應該採取的適切行動中。
.
我們仍然可以有情緒,然而我們得以讓情緒留在「適當的程度」,並且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
.
現在,當完成以上「SEC」步驟後,再做一個深呼吸,感謝自己花時間看了這篇文章,做了練習,帶給自己力量。
.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簡單的「SEC」步驟中,為自己秒打一劑「心理疫苗」。果若事件發生(我們每個人現在真的必須要把這樣的可能性放在心中),便能有足夠的心理抗體應對;同時,因為這樣的心理疫苗,也讓此刻的自己更加謹慎: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與移動。
.
甚至,也可能幫助我們彼此,獲得群體的心理免疫,讓我們的社群,變得更強壯。
.
因為,我們真的同島一命。
.
--
.
📒延伸資訊:
.
◼️ 文章中提到的陳茻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 文章中提到的林亮君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天豪與長揚之前製作的息怒靜心五步驟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1263768678590
.
◼️心理師想跟你說製作的的隔離心理學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0524175419216
.
◼️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翻譯的家長/照顧者協助家庭因應COVID-19疫情指南
https://www.facebook.com/suehuei.chen/posts/4683708274989717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好薪情,來自好心情」活動講座介紹 訪問: Abbie Wang 職場上的你,總在問,難道我只能這樣嗎?抽掉名片後,我還剩下什麼?外面世界感覺好大,我有沒有新的可能性?社群上大家都在創業、斜槓,我要從哪裡開始?結婚就代表要放棄工作職場?女人想要兼顧一切是太貪心嗎?...
「怡和醫院心理師」的推薦目錄:
- 關於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小魚老師的師樂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親子天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怡和醫院兒童療育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怡和醫院心理師 :: 疫苗施打地圖 的評價
- 關於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中壢兒童心理 :: 醫院醫院幫幫忙 的評價
- 關於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心怡心適宜】2022.02.21 心理師大來賓李永精 ... - YouTube 的評價
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新研究:有高達五成住在寄養機構的兒少會出現終身的精神疾患】
「這是我們之間的秘密」、「說出去妳就完蛋了」,12歲的小妮(化名)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因為夜班工作需求,常把小妮託給男友照顧,沒想到卻遭到長期性虐待,並威脅小女生必須守著這個「秘密」,直到2年後某天清晨,上夜班的媽媽回家發現小妮下體流血,緊急送醫,才揭露這起不幸事件。
這只是「林口長庚兒保中心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照護眾多有類似遭遇兒少的其中一人,而小妮儘管事後被緊急安置在寄養機構,開始新的學校、新的人際關係,但長期的性侵惡夢仍在小妮生命中持續了好幾年。
■研究發現,寄養機構中的兒少精神疾患終身盛行率為54.6%
「林口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於(22)日發表最新研究:「兒虐的陰影恐怕久久難以擺脫,甚至造成終身疾患!」
失去父母或遭受重大變故的兒童及青少年,會被安置到寄養機構(育幼院)以得到暫時性的妥善照顧。根據統計,全台去年兒少收容人數約近3千人,林口長庚兒保中心提供桃園地區多家寄養機構的兒少長期完整評估及身心照護,今年並針對2011至2014年間的97位兒少身心調查結果進行研究,此項結果也刊登在《台灣精神醫學期刊》【註1】。
梁歆宜醫師說,研究團隊發現,寄養機構中的兒少精神疾患終身盛行率為54.6%,高出台灣兒少精神疾患盛行率(32.3%)達2成;最常見的各項疾病包含:
▶ 行為規範障礙症(22.7%)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15.5%)
▶ 對立反抗行為疾患(13.4%)
▶ 憂鬱症(10.3%)
▶ 創傷後壓力症(4.1%)
研究還顯示,機構兒少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和創傷後壓力症的終身盛行率,是一般兒童精神疾患盛行率(10.1%、1.7%、0.1%)的1.5倍、6.7倍及41倍。此外,機構中兒少6個月的精神疾患盛行率為28.9%,也高於一般台灣兒童和青少年的25%。
梁歆宜醫師說,機構中兒少約有1成自述有明顯憂鬱,且在8到12歲的族群高達1成7,雖然排行不是最高,卻是殺傷力、後座力最大者,最怕的是,可能影響兒少萌生輕生意念;而創傷後壓力症也常令受虐兒少走不出過去的陰影,回覆回想過去受虐情景。
■心理的傷,身體知道!心血管、免疫系統都有影響
梁歆宜醫師指出,在兒童時期,尤其是幼年時期,遭受到虐待經驗,不僅對精神心理層面有影響,同時也會長期影響身體,包括生長發育與生理變化、引起長期發炎反應、及破壞壓力荷爾蒙系統的調節,也包括大腦的學習功能,腦部杏仁核的恐懼反應被過度喚起,負責理性分析的前額葉皮質功能被抑制,使得兒童青少年專注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降低,變得衝動、易怒或是躁動不安。儘管復健之路漫長,但仍舊可以改變。(資料來源:【註2】)
梁歆宜醫師指出:「這心裡的傷身體知道,換了一個安全保護的環境以後,雖然正式修復的開始,但過去創傷的經驗還是會影響他們。」且這後續影響不只是精神方面,梁歆宜也發現,其實這麼小的孩子三高就出現了,BMI也變高,和人的免疫調節也有關係,發現這其實就是跟壓力不良事件有關。(資料來源:【註3】)
■揮別創傷!孩子都有韌性可慢慢恢復
「林口長庚兒保中心臨床心理師黃文怡」強調,若是受虐兒童已出現明顯的失眠、焦慮及憂鬱情緒、創傷後壓力症,進而影響生活適應、人際互動、課業學習,應先至兒童心智科就診,請臨床醫師進行臨床評估與診斷分析;接著可依照醫師評估及診斷結果,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優先處理急迫的情緒行為問題,並選擇適合的心理治療取向,進行長期腦部心智功能復健。(資料來源:【註2】)
據統計全台去年兒少收容人數約近3千人,經過良好的協助、治療及陪伴,是有機會揮別過去的恐懼或陰影,梁歆宜強調:「孩子人都有韌性,是有恢復力的,只是該怎麼好起來,比較擔心孩子狀況還沒有好時就出現併發症。但個案進入正向的安全環境下,是可以回到正常孩子一樣。」
其中,家長、家人、朋友都是支持的角色,可以選擇適合的心理治療取向,與進行長期腦部心智功能復健,重新開啟新的人生篇章。(資料來源:【註3】)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Liang, Sophie Hsin-Yi & Lo, Fu-Sung & Huang, Jing-Long & Shen, Shin-Heng. (2020).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Foster Care Residential Institutions in Northern Taiwan. Taiwa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0. 15-24. 10.4103/TPSY.TPSY_1_20.
http://www.sop.org.tw/sop_journal/pastIssues/info.asp?/2268.html
∎【註2】
CNEWS 匯流新聞網 -【有影】兒虐「無聲」害一生!研究驚揭台灣寄養機構兒少 終身精神疾患高達5成:https://bit.ly/37IWzZc
∎【註3】
早安健康 -「高達5成寄養機構兒童終身患有精神疾病!創傷也會造成三高、肥胖」:https://bit.ly/37IRwbg
➤➤照片
∎ 自由時報(2020-10-23)-「寄養機構兒少,54%罹精神疾患」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兒虐 #精神疾病 #寄養機構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 / 衛生福利部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 台灣精神醫學會
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小魚老師的師樂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改編上次 衛福部109年度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衛教推廣計畫-慈惠醫院承辦 心理師來校帶領的親子專注力桌遊活動
使用現有的"哆寶"來操作
目標:
1.專注 2. 觀察 3. 反應 4.口說(圖片物名) 5.合作(幫同學找到相同物) 6.記憶
一開始先基本的找出對方中和自己一樣的圖案等到學生熟練後開始進階
進階1
1. 老師排好4張題目卡 學生每人一張答案卡
2.依據自己的卡牌找到跟題目卡一樣的圖案 放上積木後立刻按鈴
這關孩子也算還快速完成~
進階2
1.發給每人四個籌碼
2.題目排增加為7張,學生每人一張答案卡
3.要找出符合4個自己卡牌的圖案並放上籌碼再按鈴
到這關孩子的速度就變慢了
因為要找的目標物變多🧐🧐🧐
就算找到了但是有可能被同學或老師搶先一步蓋住而要重新尋找下一個
難度增加
孩子必須更要專心觀察
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將排卡整個拿起來找
也鼓勵完成的孩子協助同學找物品互助合作完成
另外實習老師 潘欣怡 也在活動過程中和孩子分享為什麼老師可以這麼快的原因
#遊戲開始時不要緊張和大吼大叫,#要靜靜的看自己的牌和題目牌有什麼一樣
有的孩子就開始試著學習老師的策略
真的比較快找到相同圖片~~👍
#哆寶 #專注力 #觀察力 #反應 #合作 #口說 #記憶 #小魚老師的師樂園
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好薪情,來自好心情」活動講座介紹
訪問: Abbie Wang
職場上的你,總在問,難道我只能這樣嗎?抽掉名片後,我還剩下什麼?外面世界感覺好大,我有沒有新的可能性?社群上大家都在創業、斜槓,我要從哪裡開始?結婚就代表要放棄工作職場?女人想要兼顧一切是太貪心嗎? 你的問題,我曾經都有。 聽你說科技有限公司的執行長艾彼,長期關注女性職場心理。一次為你找來12位不同產業的女性創業者,與你分享她們如何走過迷惘、找到自己、克服阻礙,並且協助你認清現實,累積職場實力,找到最好的職場位置。
活動網址:https://bit.ly/32lXda5
艾彼心理師 x 12位女性創業者貼心對談
2020-02-20(四) 19:00 ~ 2020-07-16(四) 21:00
~六場次講座細節~
【第一場】走出台灣,賺更多!條件你都有了嗎?
時間:2/20(四)19:30-21:00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135巷13號B1
與談者:以熙國際創辦⼈ Madeleine + 高階國際獵頭 Sandy Su
備註:特別適合未來想要出國工作的上班族或學生
【第二場】旅人視角看職場,天天都是 Working Holiday!
時間:3/19(四)19:30-21:00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135巷13號B1
與談者:豐趣科技創辦⼈ 裘以嘉 + 財經M平方創辦人 Rachel Chen
備註:特別適合26歲-35歲之間罹患職場倦怠症的工作者
【第三場】醫院她們都不待?打破舒適圈,就是高薪關鍵。
時間:4/23 (四)19:30-21:00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135巷13號B1
分享人:HIT for Asia 醫療長 張丹菁 + 依納爵雲端醫療管理平台執行長 蘇玶瑩
備註:特別適合擁有專業技術能力的工作者,如醫師、藥劑師等等
【第四場】我的職業,是現在就業第一志願「網紅」!
時間:5/14 (四)19:30-21:00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135巷13號B1
分享人:律師娘 林靜如 + 星座專家 米薩小姐
備註:特別適合想了解網紅、KOL生態者
【第五場】顏值力即變現力,妳該如何定位自己?
時間:6/18 (四)19:30-21:00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135巷13號B1
分享人:露比午茶創辦⼈ 洪怡芳 + 童顏有機 潘思璇
備註:特別適合想了解商品顏值打造、創業定位的女性
【第六場】動起來,就創好命!職場心智鍛鍊術
時間:7/16(四)19:30-21:00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135巷13號B1
分享人:VIASWEAT創辦⼈ 許安璿 + 和妳一起運動的好朋友 ⿊⾯蔡媽媽
備註:特別適合一直嚮往改變但還沒有動力的職場人
來賓粉絲頁: 艾彼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親子天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進幼兒園就哭半天,家長要怎麼放手?孩子特別愛搶其他同學的玩具,想知道原因和解決方法?親子天下邀請林口長庚醫院心智科團隊(梁歆宜醫師&黃文怡心理師))線上直播,為家長開學惱人的「十八相送」問題!
敬請鎖定親子天下‧寶寶生活FB:9月13日上午11點準時開播
看梁歆宜醫師更多問答 → http://bit.ly/2xR9iUi
看黃文怡心理師更多問答 → http://bit.ly/2gMJyBu
【育兒寶典一套就夠】華人育兒百科+請問長庚醫生系列 → http://bit.ly/2fBc6Aj
...................................................................
親子天下官網 http://www.parenting.com.tw
親子天下Shopping http://Shopping.parenting.com.tw
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http://best.parenting.com.tw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
粉絲頁:
親子天下 http://on.fb.me/1Kkng6j
親子天下Baby http://on.fb.me/1KQQAkP
親子天下悅讀 http://on.fb.me/1Sryt7P
親子天下育兒好物 http://on.fb.me/2dpFvHK
嚴選部落客 http://on.fb.me/1R3XbYD
翻轉教育 http://on.fb.me/1QgVd3O

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怡和醫院心理師 :: 疫苗施打地圖 的推薦與評價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怡和醫院可以打疫苗嗎?可施打的疫苗為「BioNTech」下方幫各位整理疫苗預約資訊、電話等相關資訊整理:院... ... <看更多>
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中壢兒童心理 :: 醫院醫院幫幫忙 的推薦與評價
中原大學心理系臨床心理碩士.經歷.中壢天晟醫院臨床心理師.中和怡和醫院臨床心理師.楊梅天成醫院社區醫學部臨床心理師;臺北榮民醫院桃園分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新晴 ... ... <看更多>
怡和醫院心理師 在 怡和醫院兒童療育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服務早療孩童,提供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等完善早療專業. ... 怡和醫院副院長、同樣為復健專科醫師王正樑醫師, ... 臨床心理師告訴你答案…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