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故事】~江革負母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新朝的政治腐敗,導致戰爭頻繁,天下大亂。當時,臨淄有個人名字叫江革,字次翁,從小失去了父親,家里只有母子兩人相依為命。
那時各地戰亂不斷,盜賊四起。盜賊不僅搶財物,還常常把家中的男子抓去,逼著他們入夥。江革為了避亂,乾脆背了母親棄家出走去逃難。母親年邁,腿腳不方便,為了盡量減少母親的顛沛流離之苦,江革整天背著母親奔波。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江革背著母親,一路上風餐露宿,還要躲避盜賊。長途跋涉,一般人寧愿少帶行李,以避免路途上的辛苦。而江革的母親雖然年老體重較輕,但走一段長路之後,江革往往累得滿頭大汗。母親心疼兒子,要下來自己走,江革卻說:孩兒背著母親,就像回到了小時候一樣,感覺到母親的溫暖,孩兒心里很歡欣,感覺自己很有福,可以隨時侍奉母親,所以就會越走越有力氣。
走著走著,母親渴了,江革馬上到處討水給母親喝;母親餓了,他竭盡所能為母親準備可口的食物;天色將晚,他想方設法找住處,使母親能踏實地安歇。在倉皇逃難的人群中,江革念念想到的是母親的安全,全然忘記了自己的饑餓和疲勞。
在逃難的路上,許多人見到江革都肅然起敬,但也有少數人對他不理解,因為在這樣艱難的境況中,一個人連逃生都很難,更何況背負著白發蒼蒼的高堂老母。無論是稱贊還是譏諷,江革都淡然處之,在他看來,一個人活在世上的頭等大事是孝順父母,別人的評價無足輕重,不用放在心上。
逃難當中,江革多次遇到盜賊,想要把江革劫去。每當面臨這種情形,江革便會在盜賊面前苦苦的哀求,痛哭流淚,對盜賊講:我從小失去了父親,孤苦伶仃,是母親茹苦含辛,把我拉扯成人。如果沒有母親,哪會有今日的我。如果我隨大王去了,留下孤零零的老母親,兵荒馬亂,舉目無親,母親如何保全生命,如何度過余生。懇請大王念我有老母在,沒有人奉養,能放過我們。
盜賊看到江革如此誠心誠意的哀求,無不被他的孝心所感動,所以也不忍殺他,更不忍把他劫走。就這樣,江革屢次感動盜賊,化險為夷。可見人之初,性本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淪為盜賊也不是他們的本性,都是因為一時之亂,為環境所迫。如果能夠喚醒他們本性里的孝順,盜賊也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後來盜賊被平息了之後,江革背著母親,千里迢迢流落到江蘇省下邳縣,在這里居住下來。在舉目無親的異鄉,江革非常的貧窮,衣不蔽體,也沒有錢買鞋子穿,打著赤腳為別人當傭人,賺取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即使賺的錢這麼少,但是江革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物品來孝養母親。凡是母親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品,沒有一樣缺乏,母親需要用的、想要吃的、要穿的,盡最大的努力,沒有一樣不替母親辦到。江革所做就如《孝經》所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後來,江革的母親去世了,他非常的哀傷,在廬墓之間大聲地哭泣,就像找不到父母而無依無靠的孩子一樣。他的哀慟逾恒,超過一般的常人,感動了鄰里之人。整整三年,江革結廬住在母親的墳旁,因為他摯誠地思念母親,連晚上睡覺的時候也不愿把孝服除去。
三年的服喪期滿,他還不忍脫去孝服,感動了地方的父母官派人去安慰他,又舉薦他做了孝廉。但是江革淡泊名利,屢屢拒絕做官的機會,後來皇帝還聘他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做了不久,他就辭官去了。
皇帝非常思念江革的為人,最後指派朝廷一定要年年慰問江革,雖然他已辭官,還是由朝廷來供養他一生所應得的俸祿。因為江革的孝行足以為天下的楷模。可見一個人能行孝,他影響所及有多廣、多深、多遠。
在亂世當中,江革行孝的確比一般人要艱辛困難。兵荒馬亂之中,妻離子散的比比皆是,一家人分散,骨肉分離,可以說是非常平常的事。江革背著母親,每逃難到一處,內有母親要照料、要保全,外又有盜賊在行搶,一日三餐都相當的困難,更怕有盜賊來抓走他,所以他是在險阻艱難中,全人所不能全。
但是江革盡了最大的力量,終於能保全自己身體的安危,而且還能保護他的母親。即使在這麼顛沛流離的日子里,他仍然可以克盡為人子的孝道,實在是難中之難。所以後人稱頌他:挽車極勞古,逃賊最間關。太息江巨孝,能為人所難。
孝子忠臣,可以像日月一樣永恒地照耀世間。江革在這麼艱困的環境當中還能脫險,為母親做最好的孝養。由此可見,環境的好壞并不足以影響孝子的心,只要我們有一顆真誠心,任何環境我們都可以做到孝親、敬親。
📍影片出處自
https://youtu.be/N5a39beqswo
📍文章出處自
http://www.dfg.cn/big5/dygsh/bdgs/48-jiangge.htm
............................................................................................
📝【學習心得】
弟子規中【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對父母盡孝的心是無時無刻,心中對父母誠摯的感恩之情,能感化一切,心中有孝,在行儀上待人接物才能真正往善的方向發展,光一句弟子規在生活中要落實到位,這顆心想要體會深度的探索,是真真正切切的要落實出來的。
【孝】上有老 下有子,古聖賢寫正體字已將其含義都寫出來了,做人要有倫常,敬重父母的養育,對上的恭敬,對下的禮敬,這是真理之道自然循環,生活運行符合倫常之道,明理清楚自身本分該做什麼,有肩膀有責任感,生活的在在處處自然順暢幸福。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出處」的推薦目錄: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出處 在 我是老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在碰到當某個人的言行讓你不舒服(感到困擾、不快、受傷)時,你會給他真實且直接的回饋嗎?在這裡指的不是「槓回去」,而是讓對方知道你的感受,以及希望改善之後彼此溝通方式的意圖。但常常我們不會這麼做,因為我們會擔心我們的回饋會不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或讓彼此的關係變僵了。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書中告訴我們,選擇忽略、忍受而不給予對方回饋,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因為負面的感受有可能累積,以及對方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而重複做出相同的行為,都只會讓問題在之後持續發生。那麼,該怎麼做呢?
1. 不要正當化自己的沈默: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首先建議你,要先察覺自己是否已經用以下方式「正當化」自己的沈默:
“我不該感覺到OOOO這樣的情緒“—感受通常不會是「錯的」,有可能出錯的是你表達感受的方式
“因為他遇到OOOO,所以我該體諒/忍受他“—不論你是否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但並不影響你感受的正當性。
“我確定這種感受會消失的,之後我就忘了“—有些感受會消失,但有些則會留存很久,甚至讓彼此關係惡化。
“我同時對對方有複雜的感受,彼此抵銷吧“—情緒不是數學,不能用+5加-5等於0的方式看待,你可以同時把這些感受都完整表達出來。
“我怕我因為氣炸了,會控制不了自己說出過分的話”—你可以先讓對方知道你很生氣,但是讓你冷靜20分鐘後再談。
如同《EQ》作者丹尼爾高曼說的,EQ並不是壓抑情緒,而是在自我覺察,以及在情緒升起時,能夠辨識出情緒存在,以及妥善處理情緒的能力。
2. 讓對方認真看待你的回饋: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提出了四種「回饋意見模型」,讓對方知道我們的回饋是與他們的利益一致的,來引起對方認真看待:
「你的行為對我造成這些影響」--如果對方是真心在乎你的,這個做法就會有用。但如果對方不在乎你,他們可能就會敷衍帶過。
「你的行為無法達成你的目標」--如果對方曾經表達過他的目標是什麼,你點出他的行為無法對他的目標有幫助,也會引起他的注意。
「你的目標也許達成了,但是你正在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如果對方的行為有副作用,你點出這個問提,也會讓對方注意。
「我是不是做了什麼,才造成你產生這種行為?」--人際關係是雙向的,表達你願意共同承擔這個責任,也會讓對方比較容易接受他的責任。
採用「回饋意見模型」的好處就是能將雙方的防備心降到最低,讓後續的對話在相對比較理想的狀態下進行。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
#老查隨意讀
(圖片出處:Babyaimeesmom,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出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大家的建議文章內容修改如下(編修時間 2021/04/26,據說今天打這個日期好像會有什麼奇怪的事情🤔️)
.
昨天有一個教練將一位七歲的男童摔至腦死的新聞,我邊看著手機一邊好難過不忍心,可是看了一些討論之後,我發現在這個事件以外還有一個更值得關注的議題是:我們是否真的尊重過孩子口中的那個「不要」?
舉例來說,你小的時候聽過這樣的話嗎:
.
1.我這是為了你好!
2.這麼小就不能吃苦,長大當兵怎麼辦(以後嫁人怎麼辦)
3.你們這一代真是草莓族耶,當年我⋯⋯
4.你沒聽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嗎?
5.連這一點小事都受不了,養你不如養豬!
.
作為一個以「吃苦」當作核心價值的華人文化,我們擁有許多其他文化沒有的美德,但同時,我們也經常會因為這個價值,而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忍受的極限」這件事情。尤其是大人管教小孩、教練帶領學員,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再多忍耐一點一點、要再多撐一點、撐下去就是你的⋯⋯」,為了大人口中那個「更好的未來、更有用的人」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這並不是要跟大家說,小小年紀就要「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而是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努力的同時,也聆聽自己、聆聽孩子?
.
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前幾天看到 Shu Ting Chen與Eva Shi 2位專家(4/24 PM 5:02)**在網路上討論,受到很大的啟發,文章裡面提到:「台灣每天平均有34個兒童虐待的通報案。」,於是有人建議說要教育小孩說「不要」, 像是新聞當中七歲的那個小男孩在過程中明明一直強烈的表示不要了,但大人仍然不顧孩子的意願,沒有停止動作。
.
文章當中也提到一個更重要的觀點是:就算小孩學會說「不要」又有什麼用?大人真的會重視小孩的不要嗎?還是仍然會忽視小孩的不要、把小孩當成大人的延長?然後或許就因為這個忽視,像新聞當中,因為大人忽視孩童的疼痛,在90分鐘的訓練當中摔了27次,最後腦死。
.
這個令人難過的新聞,揭發了兩個重要的現象:
1.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當孩子發現自己不論如何的抵抗,都沒有辦法改變現狀的時候,就會放棄抵抗了,因為再大聲地說不要,也只是浪費力氣。你可以想像那個孩子有多麼的無助。
2.大人是否把孩子當成「所有物」?前幾天我聽到 哇賽心理學 談到一個重要的現象,許多大人會不知不覺地把孩子當成是「所有物」,而不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會在公共場合羞辱小孩、違反小孩的意願把他拉走、甚至是動手處罰。
.
可是我們能不能夠,多一點溫柔,尊重孩子口中的「不要就是不要」。當我們不斷地在倡導身體自主權的時候,卻忘記了那個「不習慣尊重自主」的我們是「怎麼」被養成的?會不會在過往的日子裡面,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沒有被尊重?(就像前面那些大人逼你吃苦而不尊重你的感受的例子)。
.
記得黃致豪在節目*中說了一句讓我覺得很感動的話:「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來到我們的生命,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報恩,也不是為了報仇,而是為了離開。」(謝謝大家的提醒,我的確疏忽了性別的部分,在這邊把成為改成「爸爸」)
.
對呀,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許多家長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子,其實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長,還沒有適應孩子逐漸在長大、逐漸在和我們分離,可是當你從小就沒有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很可能會面臨:
1.不尊重自己的需求,不會練習感覺自己的痛
2.不尊重別人的需求,無法同理別人
.
當然,教養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因為這樣,我們更要練習時時刻刻覺察親子關係當中的情緒以及權力,想一想每一次的衝突互動裡,是不是是不是拿自己的權利去「輾壓」孩子那些沒有被看見的、受傷的情緒。
.
如果你小的時候就是那個沒有被尊重的孩子,那麼從現在開始,至少你可以練習尊重你心裡面的那個痛,在不要的時候開口說、在難過的時候允許自己留下眼淚,自己當自己心裡那一個溫柔的大人,練習拒絕、練習說不,練習把自己的需求當作一回事。
.
如果你現在也有小孩,在他們發脾氣、在他們說不要的時候,可以先試著蹲下來用他們的身高,去感受他們的感受,不要急著用你過往先入為主的觀點,去理解他們的世界。你會發現,從孩子眼睛裡面看出來的世界,跟我們並不相同,但也因為看到這個不同,你更可以對自己,也對孩子溫柔。
.
一起練習尊重,選擇溫柔。
#分享給你的新手爸媽朋友
#也分享給童年有逼迫經驗的朋友 #柔道 #腦死
*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nb9458hf7mu0821a22nlcdd
**感謝提醒,是我疏忽沒附上出處,在這裏加上貼文原文,這篇文章寫得相當好大家可以點進來看!  https://reurl.cc/dV3aRg
——
#後記
也謝謝大家的留言和指教,對於這次用詞沒有注意、文章內容也沒有看清楚事件的始末,就引用,這是我的錯,身為一個學術工作者,更不該犯這樣的錯誤,我真的感覺到很抱歉。
.
除此之外,我也覺得是我太過疏忽,就算自己修過性別相關的課,還是很容易掉入性別刻板印象的陷阱,忽略了那日常生活當中,更會因為一些用詞而沒有注意到性別的平等。前陣子唸批判主義念到「語言即權力」,那時候還沒什麼感覺,現在才發現原來權力、不平等就藏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用詞。
.
我針對文章做了一些修正,如果還有可以調整的部分,請不吝告訴我。
.
但比起這個我更開心的是,能夠有這些討論,所以我傾向把留言留著。我覺得大家都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除了及時認錯和修正之外,但更重要的是犯錯之後的溝通,謝謝幾位朋友願意在這裡開啟一個包容和溝通的空間,不只是讓兒童虐待這個議題本身,也讓性別議題能夠被看見。再次跟我沒有注意到的部分說聲抱歉,如果有我能夠做得更好的地方,我會再更加努力。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出處 在 日本「經典2美食」台灣人吃完超幻滅!PTT公認 - 風傳媒 的推薦與評價
不少人喜歡到日本旅遊,為了就是食物好吃、景色漂亮,但有一名網友卻說,實際到日本旅遊吃美食,吃起來卻令人失望,忍不住上網問大家日本有沒有超地雷 ... ... <看更多>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出處 在 廣欽老和尚弘法資料平台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老人家還嚴肅曉以「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的大義,他讚那位法師「能在花花世界 ... 老和尚最令人震撼,最偉大的「神通」是他的忍辱功夫,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