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界白袍紀事:半世紀臺大醫院國際醫療史】
在學生時代,就很好奇,為何台大的楊泮池校長(時任胸腔科主任),會對伊斯蘭教有所瞭解,甚至還會說幾句阿拉伯語。這對來自馬來西亞的阿金來說,格外的親切,因為這是我從小身邊所接觸的文化。後來才知道,原來有不少台大醫院的老師,都曾到過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國際醫療交流。
近期比較有聽說的是,台大和印尼的醫療交流,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還有利比亞、越南、蒙古國、瓜地馬拉。對於醫療人文關懷、台灣醫學史有興趣的朋友,或者對學醫有興趣的國高中生,可以來看看這本書。
藉由國際醫療援助,不僅讓台灣被世界看見,也讓參與者有所成長與收穫!
國際醫療交流最大的意義就是將醫學的人道精神發揮到極致,
Taiwan Can Help,台灣在半世紀以前就做到了!
醫療交流的影響力,有時難以想像,也無法用量化數據來評估。
不僅治療疾病、不只交流醫療技術,更是交流一份情感與友誼。
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說:「台灣最成功的外交有兩個領域,一個是顧肚子——農耕隊,一個是顧身體——醫療。食物與健康都是民生基本需求,不因政治、種族而有所差別,台灣也因此得到了肯定與友誼。臺大醫院從1964年派出利比亞醫療隊開始,參與國際醫療交流已逾半世紀,見證了台灣的醫療外交,如果沒有留下紀錄,可能只是一些人的回憶,但是寫下來,它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參與國際醫療交流,不只是協助政府達成外交任務、增進台灣能見度,也是善盡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而對臺大醫院來說,也因此得到較多主治醫師的名額,留下人才,如今有很多院長級的醫師,年輕時候都曾遠赴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他們願意離開舒適圈,接受挑戰、迎向未知,不只幫助別人,也讓自己成長,藉著在異國行醫拓展視野,增加歷練,後來都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醫院的領導者,甚至衛福部長,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的典範。」
=====
目錄
推薦序1 讓無國界的醫療交流一直存續下去/侯勝茂
推薦序2 極其珍貴的醫療外交經驗/林芳郁
推薦序3 醫療外交是值得推動的事/陳明豐
推薦序4 國際醫療幫助他國,也有益醫師成長/何弘能
總策劃序 讓回憶成為歷史/吳明賢
前 言 推動國際醫療,展現台灣軟實力/婁培人
結 語 實踐人道精神,重新思考醫學的本質/朱家瑜
第1章 半世紀醫療外交緣起—利比亞
利比亞醫療服務大事紀
5位醫師負責兩百張病床,忙到沒日沒夜
醫師必須「十項全能」,隨時互相支援
有了台灣醫師,利比亞病人不用再遠赴義大利
遇見火爆少年格達費
歐洲進修,影響一生
醫療外交尖兵,讓台灣名揚異域
第2章 伊斯蘭東西文化交會—沙烏地阿拉伯
中沙醫療團大事紀
「愈是疼愛的孩子,愈要讓他接受訓練」
自告奮勇,迎向充滿未知數的挑戰
用實力贏得肯定,促成中沙醫療交流
建立制度、培育人才,才能真正讓民眾受益
文化衝擊大,尊重、包容創造雙贏
共用杯子喝飲料,尊重不同風俗
久旱逢甘霖,民眾淋雨狂歡
什麼病都看,練出全才
「聯合國」般的環境,年輕醫師快速成長
接觸歐洲醫學發展,拓展視野
學習承擔責任,從醫師蛻變為經營者
第3章 新時代國際舞台增輝—越南
臺越醫療大事紀
台灣醫療實力堅強,國際交流開步走
臺大醫院技術轉移,越德醫院成為越南移植醫學重鎮
病患重獲新生,視臺大醫院醫師為貴人
傾囊相授不藏私,給釣竿也給漁網
術前溝通,術後協助照顧病人
團隊來臺大醫院受訓,深度學習有效率
搶救心跳,面對複雜疾病不再束手無策
前一天在臺大醫院開刀,第二天在越南開刀
肺臟移植難度高,最晚發展
親自上刀,才是真正的學習
傳授protocol,基礎工程第一步
教整個團隊,不是只教一個人
那一晚,真希望有哆啦A夢的任意門
從臨床到研究全面提升,交流更有意義
學會變通,提供當下環境中最好的醫療
為病人著想,提供多種選擇
看到一張病床擠3個病人,才知台灣人多幸福
臺越相隔千里,藉醫療交流搭起友誼之橋
BOX 臺越交流幕後推手,從頭到尾全都顧
BOX 「NTUH-HOPE」臺越醫療交流計畫
第4章 千里外大漠醫療交流—蒙古國
臺蒙醫療交流大事紀
供需相符,資源才能發揮效益
有呼吸器卻沒有供氧系統,基礎建設待建立
腎臟切片過程驚險,病人痛到大叫
完成蒙古國第一例內視鏡修補耳膜手術
臺蒙醫師合作完成兒童聽損的基因研究
蒙古國中風死亡率高,協助成立第一個腦中風中心
手把手示範教學,醫護人員能力大增
多管齊下,降低中風風險
常見風濕性心臟病,像過去的台灣
解決眼前的病痛,也培養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
蒙古醫師認真學習,弄懂每一個「為什麼」
學會技術也要發揮所長,才能真正造福當地民眾
地大無法常就醫,設計適合的醫療模式
護理師輪流支援,長達半年
分享衛教經驗,發揮護理師強項
突破語言障礙,交流更順暢
從善如流,蒙古醫院也有活力走廊
生殖醫學交流的經驗與新生命誕生的喜悅
打排卵針到懷孕後追蹤,從頭教到尾
軟硬體同時到位,成功率才會提高
傳承經驗,讓更多人受惠
互派團隊,交流模式成功
教技術容易,建立文化難
病歷在病人手上,醫師難整合
國際交流拓展視野,也看到城鄉差距
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醫師能幫多少忙?政治改革才是根本
第5章 新南向攜手產業共進—印尼
臺印醫療交流大事件
響應新南向政策,深耕臺印醫療交流
一封來自印尼的電子郵件,意外促成交流
印尼醫師學習超音波,測量唇顎裂孩童的吞嚥功能
長短腳的孩子經手術、復健,又能踢球了
建構緊急醫療系統,搶救垂危生命
想成功移植器官,不能只靠外科醫師
團隊完整學習,才可能發展移植醫學
台灣基層醫療普及,膽道閉鎖有機會治療成功
膽道閉鎖的印尼幼兒,等不到未來
兩個孩子來台移植肝臟,重獲新生
兵分兩路,推動國際醫療
遊戲中學習跨科合作,提升效率
護理團隊快速補位支援,解決問題
不只學醫術,更重要的是醫院管理
藉醫療交流傳遞思想與行為的DNA
把價值觀與信念留在異國,影響力難以估計
培訓當地醫護人員成為種子教官
分享制度與經驗,臺灣當仁不讓
移植台灣經驗並非易事
出發點單純,收穫反而出乎意料
有能力,就應該回饋國際
BOX 半世紀醫療外交耕耘,新時代國際舞台增輝
BOX 善盡世界公民責任,讓他國因台灣而改變
第6章 火山下婦幼健康提升—瓜地馬拉
臺瓜醫療交流大事件
訓練當地醫護擔任種子教官,才能永續經營
同步提升軟硬體,搶救新生兒
看到助產士接生,彷彿時光倒流
「人」是最重要的資源
臺大醫院代訓瓜國護理師,回國後就能開班授課
不是幫忙接生,而是幫忙找出問題
提升醫療水準,需要在地醫護自發投入
先確保母子均安,再改善開刀技術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
在地醫護求知欲強,討論熱絡
產婦集中,感染風險令人擔憂
黃金1分鐘,從鬼門關救回小生命
小孩不是大人的翻版,新生兒也不是兒童的縮小版
交流新觀念,深化夥伴關係
產房有兒科醫師輪值,值得台臺灣借鏡
中醫醫人,上醫醫國
生平第一次,由學員頒發感謝狀
凡事起頭難,改善生產死亡率需30年
臺瓜雙方共同努力,才看得到成效
心臟復健衛教 在 骨科鍾玉軒醫師 - 脊椎內視鏡 x 微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醫『人』有感~~~
最近在Netflix上有一部劇
機智醫師生活 第一季就非常好看
第二季還沒演完 每集看完之後
我對我的病患講話都特別的溫柔
裡面的結果都很美好🤣
跟你大小聲的壞人最後都會知錯道歉
撐了三個月也等到一顆心臟移植
朋友會把肝捐給你
沒錢還有長腿叔叔會捐錢開刀
現實上要處理這些問題其實複雜非常多
要醫病真的不難
但是要醫人很『困難』😔
一位要開刀的阿姨平常有在洗腎
平常洗一三五 但是我開刀日是禮拜三
所以要住院前要安排出院前也要安排
讓阿姨可以住院洗二四六
無縫出院接著洗一三五
但是阿姨在乎的是
她出院之後可以煮菜給他全家吃嗎?
她說家裡十幾口人
每天吃外面便當都已經受不了😅
一位阿公腰椎退化嚴重壓迫神經
來門診都得坐輪椅了
之前就安排開刀
但是兒子要上班沒人照顧
只好等到孫子放暑假了才來開刀
我感覺得到這位兒子的愧疚不捨跟無奈
開刀很順利但是後來發覺硬脊膜有破
引流管流出來的都是清澈的腦脊髓液
阿公起床就頭暈
只好延長住院天數等狀況改善
孫子就在旁照顧
每天查房我就擔心會不會感染
然後聽著這對爺孫在互相吐槽
總感覺他們關係好像變得更緊密了🤔
還有獨居的阿婆
在菜市場工作的阿姨
住院就戒毒的喔桑
住單人房的低收入戶
脊椎開了四次刀的阿桑
每天都來醫院打骨鬆針的阿嬤
有時候病人的問題會變成我的問題😓
但是我能處理能幫忙的地方 真的有限
我會做的是就是把刀開好
剩下的大概就一張嘴😲
好在我們秀傳骨科有堅強的團隊
有專科護理師復健師職能師震波師
還有衛教師 病房的護理師 醫院的社工
雖然如此
真心希望在真正的生活中我們不會相遇
希望大家都平安快樂~~~~😂
#爆忙兩禮拜有感
#廢文一篇
#機智醫師生活
心臟復健衛教 在 A-PEI 阿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很少聊起我的孩子。
我有兩個女鵝,大女鵝就跟一般的孩子一樣健康聰明長得還非~常營養(嗯?)。老二則是個特別的孩子,因為MECP2基因突變的關係,所以她罹患了罕見疾病雷特氏症。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google是好東西,所以我想我不用特別提雷特氏症是什麼,因為google就有答案了。我只能說,那是個讓人絕望的疾病,尤其是對一個媽媽、一個爸爸甚至整個家庭。(我認真想過,應該只有她本人微爽(?),因為完全是被服侍得好好的公主來著…😶)
曾經我也哭過,醫生打電話來告知確診,掛上電話後哭了五分鐘。我記得太清楚了,只有我跟兩個孩子在家的週五晚上,我一個人承受了那通告知確診要我盡快帶孩子回診的電話。那五分鐘我嚎啕大哭,真的是號啕,像個孩子哇哇的那種哭。但問題來了,我的兩個孩子看著大哭的媽媽嚇傻了,不明所以地跟著大哭,就這樣三個母女哭成一團,太可怕了那五分鐘,我覺得我的家好像快崩了。
醒過來停止大哭後,從那天開始我就鮮少(五年來可能不到五次?)為這件事而哭。
即便到現在我邊打著這篇文章,鼻頭眼眶還是酸酸的,但我會告訴自己眼淚不能改變什麼,別哭了吧。Happy mommy,happy family. 雖然有時候這個happy其實需要很努力、很勉強,但我總是盡量撐著希望自己可以是個支撐家庭的happy mommy。
一直以來我不太想談我的孩子的特殊,不是因為想隱藏、怕被知道、怕被指指點點什麼的,都不是,相反的,我很經常帶著我的孩子們出門,遇到好奇的人我還總是順便衛教說明一番。我只是單純覺得,這世界上辛苦的人很多,我不是最辛苦的那個,沒有拿特殊小孩說嘴的資格,也不想賣慘(事實上我不覺得我有多少慘可以賣,比我辛苦的人多得是)。
但同一個原因,過了幾年後,我突然覺得我該多記錄多分享,因為辛苦的人很多,需要互相鼓舞。我得到了許多走得比我遠的身心障礙的爸爸媽媽們給我的經驗分享與鼓舞,我認為我也應該把這份溫暖傳遞出去。
未來這邊也會分享一些我的小孩、關於身心障礙照護、會遇到的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或過程都記錄下來。希望,一點點小小的分享也可以成為某些人的力量。
小女鵝的與眾不同-罕見疾病「雷特氏症」
一個99%好發於女孩子的神經性退化性疾病,堪稱是「一個基因突變導致整組壞光光」的範例,發病後會開始退化,發展出來的能力會消失然後變得更後退,影響範圍包括智力、神經系統、心臟、腸胃、骨骼、肌肉等各項生理機能都會連帶產生各種不同疾病影響,目前沒有可治療的藥物,只能就單項症狀以藥物控制,或者經由復健治療等等延緩退化。
兩歲半發病至今七歲半,身心障礙手冊直接拿極重度,我已經走在身心障礙照護的路上五年,然後,未完待續。
#身心障礙照護手札
#雷特氏症
#她是我愛笑又漂亮的寶貝女鵝
#小女森一歲後發展遲緩搓手磨牙呼吸憋氣等症狀要注意是否是雷特
#雷特機率是一萬兩千分之一
#目前台灣只有一百多個蕾蕾病友可能還有很多病友沒有被正確診治
#台大北長庚中榮高長庚都有專門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