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吵感情愈好嗎?不見得!但衝突是真正理解對方、改變關係的起點】
(((疫情效應之一:家人彼此厭惡?)))
疫情期間,不少家長私訊給我說家裡的衝突變得很多,除了親子之間,更有天天絕對不連戲、卻沒完結篇的手足衝突,有些連夫妻之間也怒目相對,床頭吵、但床尾也和不了,相看兩厭。
家人之間二十四小時被迫黏在一起,到底是親密的「靠」在一起,還是痛苦地「銬」在一起?相信有不少家庭這一陣子已暗潮洶湧、一觸即發,或是早已煙硝處處、千瘡百孔。
「疫後大未來」作者Scott Galloway精準說到疫情期間全球家庭的兩個共同點:
•開始厭惡配偶
•開始厭惡子女(或是子女更厭惡父母)。
在台灣疫情再度爆發時,一位在美國經歷了一年多封閉生活的同學跟我說,令她非常驚訝的是,不少只羨鴛鴦不羨仙的佳偶經歷了這一年多之後竟變成怨偶,還有人以離婚收場。
另外,則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閉,爸媽看不慣他們,他們也完全不把爸媽放在眼裡,防疫禁令如同關禁閉,親子關係比室友還疏離。沉溺在數位世紀的青少年則有愈來愈高比例的憂鬱傾向。
(((從小一路吵到大的娘家,是我最能自在展現自己的所在)))
說到家庭衝突,我想到了我的國中生物課,其中有一章是講基因配對,有個重點是關於血型的配對。
我記得老師說,若爸媽都是O型,那麼,配出來的孩子就全部都是O型,風趣的生物老師還順便說了血型與個性的關係,最後,她居然下了一個結論:
「如果你們全家都是O型,那你家可熱鬧了,肯定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當時這段課程我上得可認真了,因為當下覺得老師已不是生物老師,而是個半仙,真說準了我家的狀況。老師還問:「有沒有人全家人都O型的啊?」我就傻傻地舉了手,老師報以神秘又同情的一笑。
我娘家共六人,爸媽再加上四個女兒,果真如生物老師的神機妙算,真的三天就有小拌嘴、一週內絕對來個大震盪。
通常一開始只有兩個人吵架,但因為O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雞婆天性,一定演變成四個人吵;最後,六個人全都會跳下海,變成全家大亂鬥,驚濤駭浪、雞飛狗跳,正是我娘家的寫照。
當時我驚訝地看著生物老師,點頭如搗蒜。
可是奇怪得很,一晃眼,快半個世紀過去了,從小一路吵到大的不平靜娘家,如今,卻是全宇宙中,讓我感覺最自在、最肆無忌憚的無偽全真所在。
幾個姊妹感情至真至深至切,濃得化不開的相互依存感,讓年過半百的我開始不大敢想像姊妹們終究會老去的未來。
娘家姊妹的Line時刻叮叮咚咚,一點芝麻豆大的事隨時貼、隨便貼、隨時嘻笑怒罵、感時傷懷、喳呼喳呼沒完沒了,一如小時候天天耍寶逗笑或吵鬧不休,只是,到如今,姊妹只耍寶、訴心曲,少了拌嘴與吵架。
而更奇快的是,從小在沒有教養技巧可言的打罵教育中長大的我們,如今卻是朋友眼中最孝順團結的家庭。老媽幾乎受到皇太后級的高級照護與孝順回報。
我就在想,為什麼一個從小吵到天翻地覆、全家人都伶牙俐齒、吵起架毫不留情的家庭,最後卻最具支持力量、最溫暖照人、最能讓每個成員無須偽裝展現真性情?
我是一個親子作家,但是,我自己也有栽在親子問題上受傷難過的時刻,這些時刻,我的姊姊們才不會在乎我是不是個專寫親子議題、道貌岸然的傢伙。
在她們眼中,我不過就是一個心不平靜、需要倒倒垃圾、抓抓浮木的平凡小妹,她們為一個別人稱呼為「老師」、「親子作家」的家人獻上毫不保留的及時救援。
(((不是愈吵感情愈好,而是愈吵愈懂自己與對方)))
難道,感情真的愈吵愈好?不!從小根本沒機會被教導好好傾聽、好好溝通與對話的我們,往往只會破口大罵、甚至演上全武行。
只不過,年齡增長的我們,馬齒並沒有徒長,各自也修持了幾十年,總歸有點長進,終歸學會了好好溝通的技巧。
但我真正想表達的是,對照一些寧可保持沉默、甚至冷漠疏離也不願把話說清楚講明白的家庭,我的感悟是:因為願意吵架,所以我們愈吵愈懂對方,最後吵成了彼此肚子裡的蛔蟲。
我們非常明瞭解彼此的個性與特質,對方的困境、限制、擔憂、苦楚與需求,一切盡在不言中。
因此,一起長大、一起變老,早就懂得繞過對方的雷、避掉對方的痛點,最後磨成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最佳應援團。
我們姊妹之間連哭點笑點都不必點通,一個眼神、幾個字、一個動作,就能引發連鎖反應,笑出眼淚、哭成花臉。
在這裡我必須鄭重表明,我不是鼓勵吵架。吵架,很不好,代表彼此還沒學會更好的溝通對話技巧,但暗藏於其中有個值得鼓勵的動機,那就是因為在乎彼此,所以很想把話講清楚,有個心想把死結打開來。
我跟所有私訊我的家長說,家有青少年的家庭,千萬別用無菌高標準來衡量親子關係,因為此時期幾乎很難避開爭吵。
因為,孩子在短時間之內迅速變化,大多數的爸媽來不及適應與改變對應之道;而孩子也尚未具備完全獨立自我負責的能力,卻又力斥父母的監督與介入。這種充斥著矛盾的不平衡狀態,本來就處處埋藏地雷,沒有人可以完全不踩到。
我姑且稱此時期的親子爭吵為「激烈溝通」吧,乃是因為,我覺得其中至少也蘊藏著在乎彼此、想表達關心、想相互了解、想把心結打開的良善美意。
(((避免衝突、繞過問題,最後會累積成「衝突債」)))
在「良性衝突」(平安叢書出版)這本書裡,我很認同一個概念,那就是「衝突債」。
作者Liane Davey是組織心理學博士,他認為「每個組織都無法避免衝突、也都需要衝突,但是人們傾向避免衝突、或避免表達不同意見,以規避問題所在,最後就會形成『衝突債』。」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就被教導衝突是不好的,所以很多人習慣繞過問題,而非去穿越它們,但是作者說:「衝突是組織的基本要素」、「爭議性的問題必須解決才能繼續往前推動」。
若是問題一直沒有被提出來討論、讓彼此確認界限,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問題與對立就變成一種固定的存在,各自將在自己的玻璃罩下保持慣性且疏離、沒有溫度的關係。這絕對悖離人類合作的群性本質。
一個正常的家庭絕對會產生各種不同意見的擦撞,因為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個性與生活經驗、價值觀與解讀方式都不同,因此,夫妻意見相左、兩代衝突、手足爭吵,絕對不是「和諧」的相反詞,「正是通往真正深層理解與達到動態和諧的必要過程」。
累績過多懸而未決的內心疙瘩、維持脆弱的表面和諧,整個組織勢必在某一天爆發慘痛的代價:互不信任、彼此猜忌、淡漠疏離、不在乎彼此、無法相互支持照應,最後注定是分道揚鑣的平行線。
我省察到的是:我們姊妹若從小到大從不敢有衝突,或沒有勇氣表述自我,就絕對無法因撞擊而帶來彼此的覺知,因而去理解到對方的底線與痛點、在乎與不在乎。這將少掉了刺激自我省思、學習分清人我界線的機會。
良性的衝突,是一種「破壞性創新」,它像一座充滿礦產的危險高山,裡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如果願意好好挖掘資源,我們將學會看清對方的脆弱敏感,也能一次又一次讓我們更精準地預測對方的反應,避免挑釁對方的罩門,而隨著成熟度增長、隨著接觸到愈來愈多有效溝通的好工具,我們終將學會如何「好好的吵架」,甚或,平和有效的溝通。
人若非天生特具慧根,多數凡夫俗子勢必都得經歷一次次的良性衝突,才能提升對人際互動的敏感度,也才可能學會帶著覺知關照自己的表達方式。
但人們都討厭衝突,因為衝突帶來心裡的不平靜、關係的暫時斷線,但我告訴來信的家長們,當有一天連衝突都嫌煩、都懶的時候,那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代表連最基本的「在乎」都已消失。
(((衝突隱藏著豐富的資源,是自我靈性與群性最快速提升的機會)))
所以,請不要對「衝突」抱著這麼大的畏懼與懊惱,它的背後埋藏著豐富的資源,每一次衝突,請好好抓準這些資源,每個人將會對自己、對別人產生更深的覺知,這是讓自我靈性與群性獲得最快速提升的大好機會。
如今,若是家裡發生任何衝突,我已學會先觀照自己的情緒,然後,想一想,這個衝突裡面,我如何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心情、想法、界線與原則?而又如何讓對方知道我之所以有這些想法的原因?
我是否真的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到他的處境、他當下的心情、以及他背後隱藏的錯綜複雜的爆發源?我能展望到這次衝突帶來彼此更深的覺知與一起成長嗎?
這才發現,唯有經歷過意見相左、唯有願意如實表達內心的想法,才有機會成為關係親暱長遠、且值得信靠的真正家人。
任何一方若不斷隱忍、息事寧人,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但最後可能造就出一個只懂自己、甚至只能利己而學不會善解、利他的巨嬰。
因為沒有任何浪潮打擊到對方的背脊,沒機會刺激到對方的鏡像神經及深層的心智系統。
這就是為什麼過度隱忍的父母可能養出無法感知別人痛處的自私孩子,但也可能剛好相反,因為這無疑的是一個錯誤的示範,也就是教導孩子,即使不公不義,也絕對不要站出來「用愛心說誠實話」、學習去爭取該有的權益。
規避問題的父母,很可能為子女示範息事寧人、維持脆弱而疏離的和諧,「因為衝突不被允許,你從未學會如何與人進行開誠布公、善意或有效益的衝突。」
我想說的是,沒有家庭是零衝突的,這不是要安慰所有疫情中有衝突的家庭,因為,我深切體驗到,衝突,不見得只會造成傷害,破壞裡隱含著「創造性資源」,且絕對遠遠多於「僅止於表面的平靜無波」,畢竟,有適度力道的浪頭,才能衝擊到石頭,石頭才有機會改變位置。
(((衝突帶來的痛苦,逼使我們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溝通技巧)))
當然,這裡所說的良性衝突絕非口無遮攔、無休止的大吵大鬧,而是,當難以避免義正嚴詞的「積極溝通」時,請絕對不要只有自責與自愧,在情緒過於激動時停下來、各自分開的那一刻開始,很可能就是開始挖掘資源且創造覺知的起始點。
於是,爸媽因而體會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在快速改變,開始學著思考如何運用智慧來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如何拿捏介入與監督的分寸,如何締造孩子感受到被相信的正向氛圍。
而這些看似氣氛搞砸弄僵的一次次激烈溝通,似乎撕裂了親子的情感,但是,隨著孩子不斷長大、隨著離家、隨著必須體驗獨自扛起責任的每個新階段降臨,孩子都會在回溯這些衝突中更加體貼到父母一路來的辛苦與無私。
這些效應,不可能發生在當下,但是,每一次的良性衝突,都有可能刺激到孩子去體認到父母的焦慮、難處與無條件的初心。
當然,學習避開引發恨意的溝通技巧,是另一個課題,但是,不斷衝突所帶來的痛苦,痛苦又引發衝突的無限循環,很可能就演變成一股最強勁的動力,逼使我們不得不去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對話與溝通方式。
所以,帶著覺知來看待衝突,就是引發改變的創造起點。
「心理增權三要素」的推薦目錄:
- 關於心理增權三要素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心理增權三要素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心理增權三要素 在 夢幻光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心理增權三要素 在 每天簡單學社工- 【充權】(Empowerment)... 的評價
- 關於心理增權三要素 在 充權的三個面向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心理增權三要素 在 充權的三個面向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心理增權三要素 在 學術倫理解答,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台灣 ... - gists · GitHub 的評價
心理增權三要素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言:
測試學習是個理論簡單,但實作起來會遇到很多疑問的學習過程。曾經跟Sean Ellis 一起工作的曲卉寫的這本書不但實用,而且還訪問了一大票測試專家。
他們對於測試主題的選擇(大題目還是小題目)、AARRR漏斗的重點,還有測試團隊在組織內的發展也都有不同的見解。
我覺得很值得多看看,所以做了筆記跟大家分享。
這次分3 part,先來一串九個人我印象最深的測試心得,再來九個人的訪談摘要,最後是九個人對於組織與人的看法。enjoy~
..........
《硅谷增長黑客實戰筆記》曲卉
#Greylock Partner / Pinterest(圖片秀), Casey Winters
"不要只做優化,要做有高影響力的事情。不過,得先做優化累積影響力。"
#Mobile Growth Stack / Sound Cloud (Podcast), Andy Carvell
"不要把所有數字綁在一起看,用戶分群是有效優化的開始。"
# GloStation / Postmates(送餐), 陳思齊
"限制供給可以透過奇怪的方式,製造FOMO(害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 社交地位(social status)等,讓產品流行"
# Growthstructures / Sofi Finance(學貸轉貸), Steven Dupree
"低垂果實摘完後,會陷入低潮與瓶頸。全公司(或跨團隊)的創新idea大匯集會讓大家一起幫忙,並且不要浪費對失敗案例的紀錄與策略學習。"
#Cerberus Interactive/Acorns (微型投資), Sami Khan
"醜陋、原始的廣告更像是朋友在對用戶說話,有更高機率穿透用戶的防衛心"
#Camera360(修圖), 陳思多
"漏斗的無限解構,原本以為是單純解決留存率問題,結果深究了四層(留存率—>推送更新覆蓋率—>推送更新展示率—>下載權限設定)才達到目的。"
#Square(支付), 羅揚 James Luo
"增長與嚕羊毛黨的鬥智鬥勇,對獎勵的設計要有吸引力,又要養成使用習慣,還要善用推薦者的資訊讓新用戶感受到個性化的感覺。"
#探探(校園招聘)/ 美圖(修圖), 韓知白
"要做增長先要備好基礎設施(行為數據後台,A/B測試框架),才能夠更快速迭代與勤能補拙。"
#專訪 Keep(運動)/豆瓣(社群), 張弦
"有些問題除了用數據作判斷外,直接問用戶可以達到更直接的效用,而且幫助增長團隊打開視野。"
---九篇專訪的摘要全文---
#9-1 Greylock Partner / Pinterest(圖片秀), Casey Winters
-北極星指標是會變動的
-產品(也就是核心地帶)通常是增長的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測試,但很難直接說服公司其他成員直接拿產品動刀。
-增長團隊一開始成立時候,選擇三不管地帶,以證明自己;之後才進展到核心地帶
-核心地帶的創造新價值、改善原有價值,通常是產品團隊負責。傳遞已有價值給更多人則是增長團隊負責。
-增長團隊必須是全職的,不能跟人共用成員,否則優先順序會被影響
-做測試時候,如何在容易衡量但效果慢跟全新設計但不知哪個因素產生作用之間做取捨?優化測驗要一個個做,改變方向測驗則直接直搗黃龍。而改變方向的測試才能反應高影響力。
-當低垂果實摘完後,要做高影響力需要高資源的測試需求,而不是低資源但也只需要低影響力的需求
#9-2 Mobile Growth Stack / Sound Cloud (Podcast), Andy Carvell
-對行動應用來說,留存是所有指標中最重要的,因為客人離開沒有成本,但留存會對你有無限好處。留存指標包含以日、週、月計算。
-增長團隊大約7-8人,包含產品經理、分析師、設計師、程序員,最多的是程序員。產品經理需要對分析、UI/UX設計、程序都略懂,才能跟他們溝通。
-以每週的循環討論測試設計、結果與去留。
-SC的做法不是所有用戶綁在一起看留存率,是用戶分群後看留存率,包含新用戶、流失後重新造訪用戶、重複使用用戶。
-當移動應用要藉由更版推送提升客戶體驗的時候,如何達到最好的整體效果?衡量指標是RRF 覆蓋率(reach), 相關性(Relevance), 頻率(Frequency) 三個都達到高水準則影響力最大。但覆蓋率是這當中最重要的
#9-3 GloStation / Postmates(送餐), 陳思齊
-我的前一間公司(Stolen),每個增長流程與工具都做得很好,但就是產品不夠好。當我到Postmaster之後發現他們什麼成長技巧都沒有,但產品很符合市場需求。
-增長最令人喜歡的是,能量化你的影響力,當你實驗做得好,結合了創造力與分析能力得出很好的想法,就像寫程式一樣,你做了某件事就有某個結果。這是令人上癮的。
-增長最令人不喜歡的是,會讓你偏向那些容易衡量並且很快衡量的東西。但有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例如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反而不是容易衡量的。
-K因子(referral 用戶轉介人數)持續大於1是不可能的,尤其當你的產品越做越大,群體越來越多。即使是社交軟體,要讓k因子大於1 也需要一些違反自然規律的設計。
-稀缺性可以透過奇怪的方式,讓產品更加流行。從Stolen 得到的認知是,限制供給,造成稀缺性。心理因素是害怕錯過(FOMO) 社交地位(social status)等
-即使在矽谷,增長團隊也不多見。Google就沒有。但是FB就有一大批增長團隊並且擴散到其他地方。增長就是技術驅動,易於衡量的行銷。增長團隊更像升級版的行銷團隊,有了程序員的支持可以把推薦系統做得更精準,未來增長團隊會和市場團隊在一起而不是產品。
-用少於10%的流量,可以做任何測試。
#9-4 Growthstructures / Sofi Finance(學貸轉貸), Steven Dupree
-數學不會就是不會,增長沒效就是沒效。增長可以很快做出改變,並且追蹤哪些改變有效哪些無效。
-增長的低垂果實摘完後,會陷入疲乏,就需要大量idea。創新idea 兩種重要想法:每週五的全公司頭腦風暴 & 忠實紀錄失敗的測試並從中學到策略想法。
-增長團隊刷存在感兩種做法:(1) 在例會中說明有趣但違反直覺的實驗,已讓大家有印象(2) 把大象(重大影響力但耗資源)跟螞蟻(容易但效益有限)的實驗混合起來,避免人家覺得你沒貢獻或者只會做小事情
-新產品開始獲取客人的三種方法:(1) 付費搜索廣告,可以找到真的需要產品並且非常有興趣的人 (2) 抄競爭對手的做法,可以找到他們已經開發過的市場(3) 根據產品特殊屬性的增長手法
#9-5 Cerberus Interactive/Acorns (微型投資與機器人投資), Sami Khan
-靠創意的廣告狂人時代已經過去,excel 跟計算機才是你的好朋友。
-檢視總預算,跨通路預算調整(放大表現好的),通路內預算調整(用七天平均放大表現好的)
-2C新產品上線的建議是先在FB做小量A/B測試,找出好的再往其他通路擴散。測試前要設好追蹤,沒有追蹤,測試學習的迴路就不會成立。
-比起其他app,遊戲是最不需要擔心用戶獲取的,因為人們下載無成本;比較需要擔心的反而是用戶留存。因此要一小批一小批的獲取用戶後,關閉其他溝通通路,只針對這小群人做各種產品測試與改進,確定30 日留存率到達可用水準後才能繼續獲取用戶。
-臉書上,越醜的廣告表現越好。因為大家對電視已經疲乏,精美的廣告創意讓人想到電視會自動跳過,但粗糙的原始的則像是你朋友分享的。
#9-6 Camera360(Photo Editor), 陳思多
-漏斗的無限解構,以解決留存為例。原本想藉由app更新處理留存率低的問題,但發現更新覆蓋率不夠高,後來又發現問題是更新的展示率(被看到)低,而展示率低的原因又是app一開始下載時候的預設權限。所以回頭更改預設權限設定,在更改後次日留存率實現5%增長。(但如何在用戶已下載後調整權限啊)
-各地區的差異化溝通,以美國市場為例,經過逐一測試不同族群發現40+婦女喜歡此產品,於是將廣告視覺改為該族群會喜歡的可愛孩子展示功能,降低33%的獲客成本
-增長的成功要素是CEO的有意識支持。因為增長會用到很多資源,或是影響很多資源。若是沒有CEO的支持,無法成功。
-增長團隊需要的數據分析師,是對產品有深切了解的數據分析人,而不是純粹解讀數字。
#9-7Square(支付服務), 羅揚 James Luo
-留存主要是產品決定的,但在早期留存(D14-D90)增長可以起到很大作用,只要透過各種管道(信件、推送、Retargeting 廣告)重新提醒用戶,就會對早期留存產生明顯效用。
-要做全產品用戶推薦的指標的先決條件,是內部有堅實的大數據團隊,足以做獲客通路歸因。
-通路關鍵三大指標(CPA, ROI, LTV)中,最難建模的是LTV。因為涉及對長期留存率與資本折現率的重要假設。
-好的推薦系統會牽涉到三大項目,獎勵、曝光、轉化。其中獎勵的設計是與嚕羊毛黨鬥智鬥勇的活動。獎勵內容要考慮『有吸引力的額度、合適的條件限制、養成使用習慣的限制,累進式獎勵、考慮對稱式獎勵(利己又利人)』
-即使是最忠誠的用戶,也不會時刻記得你的獎勵項目。
-新用戶進來後,可以用推薦人的資訊提醒他們使用獎勵,不僅給新用戶個性化的感覺,也提醒新用戶『我確實獲得了某人的推薦』
#9-8 探探(校園招聘)/ 美圖(Photo Editor), 韓知白
-美圖的用戶留存指標設在N張照片保存,一開始是基於通路管理的需要,因為有些通路留存數據會有回饋延遲以及作假的問題。
-探探的市場部與增長部的區別在,市場部負責花錢,增長部不負責花錢。
-增長不是先做KPI管理,而是要有好的基礎設施(行為數據後台,A/B測試框架)才能開始觀測指標與迭代增長。
-快速迭代的價值在於,當你沒有人家的靈感,人家一次增長效果比你好3倍(+60% vs +20%)的時候,只要你迭代速度有三倍,還是可以得到一樣的成功增長效果。
-增長要避免的第一個坑就是局部優化,這裡改一點截圖,那裡改一點文案。其實也許改產品名字與圖標是最有效提升app商店轉化率的途徑。增長經理要能夠跳脫盒子思考(out of box thinking)
-剛開始做測試的人,要忘記喬布斯張小龍等產品的大神,他們是靠直覺也很少看數據:正常人要靠數據與即時反饋,勤能補拙。
#9-9 Keep(運動)/豆瓣(社群), 張弦
-全景漏斗,關心橫向的產品功能交互關係。當一個產品不只是工具,還有社交,內容等多種功能。可以根據不同功能設計指標,再看看功能
之間的交互拉提作用,決定整個產品後續的發展。而不是只看單一指標。
-量化與質化的兩腳思維,曾經做測試時候只看指標,以為是A與B的相關性,但從未想過中間還有個C。學到後就會在產品中安插小問卷直接問用戶,但要把握3個題目之內的精簡原則,不可以打擾用戶。
-加法與乘法,做增長後了解了加法與乘法的關係。增加一條溝通管道是加法,優化轉化率是乘法。一般來說,乘法的好處更大一些,但這也是基於加法已經帶來足夠的初始流量,否則盤子太小的乘法也沒啥意義。
-做產品像開船,動力與方向最重要。產品小的時候,著重動力,加速度要夠。產品體量大了後,動力已經比較足了,著重方向,往哪兒發展就更重要。
---以下是關於團隊的摘要---
#Greylock Partner / Pinterest(圖片秀), Casey Winters
"增長團隊必須是全職的,不能跟人共用成員,否則優先順序會被影響"
#Mobile Growth Stack / Sound Cloud (Podcast), Andy Carvell
"增長團隊大約7-8人,包含產品經理、分析師、設計師、程序員,最多的是程序員。產品經理需要對分析、UI/UX設計、程序都略懂,才能跟他們溝通。以每週迭代的循環討論測試設計、結果與去留。"
# GloStation / Postmates(送餐), 陳思齊
"增長最令人不喜歡的是,會讓你偏向那些容易衡量並且很快衡量的東西。但有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例如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反而不是容易衡量的。"
#Growthstructures / Sofi Finance(學貸轉貸), Steven Dupree
"增長團隊刷存在感兩種做法:(1) 在例會中說明有趣但違反直覺的實驗,已讓大家有印象(2) 把大事(重大影響力但耗資源)跟小事(容易但效益有限)的實驗混合起來,避免人家覺得你沒貢獻或者只會做小事情"
#Cerberus Interactive/Acorns (微型投資與機器人投資) , Sami Khan
"靠創意的廣告狂人時代已經過去,excel 跟計算機才是你的好朋友。"
# Camera360(修圖), 陳思多
“增長的成功要素是CEO的有意識支持。因為增長會用到很多資源,或是影響很多資源。若是沒有CEO的支持,無法成功。”
#Square(支付), 羅揚 James Luo
“通路關鍵三大指標(CPA, ROI, LTV)中,最難建模的是LTV。因為涉及對長期留存率與資本折現率的重要假設。”
# 探探(校園招聘)/ 美圖(修圖), 韓知白
“快速迭代的價值在於,當你沒有人家的靈感,人家一次增長效果比你好3倍(+60% vs +20%)的時候,只要你迭代速度有三倍,還是可以得到一樣的成功增長效果。”
# Keep(運動)/豆瓣(社群), 張弦
“做產品像開船,動力與方向最重要。產品小的時候,著重動力,加速度要夠。產品體量大了後,動力已經比較足了,著重方向,往哪兒發展就更重要。”
心理增權三要素 在 夢幻光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PSYCHO-PASS 心靈判官/心理測量者 第三季 1~8集(每集46分) 看完
(2021 4/24看 4/25完
劇場版 三部曲 Sinners of the System 1~3集(每集一小時):
1.罪與罰
(2021 4/27看完
2.First Guardian
(2021 5/1看完
3.恩仇的彼方_
(2021 5/1~5/2完
第三季 完結篇 : First Inspector 9~11集(3集 一樣都46分) 看完
(2021 5/4 看完
第一季 新编集版 1~11集(也是每集46分左右) 看完
(2021 5/5~5/8 看完
---
第一季 1~22集 看完
第二季 1~11集 看完
劇場版(2015) 1集 看完
(2017 6? 左右看的 不過這劇場版(2015)在2021 5/5再溫了一遍)
劇情 優普(頗有深度的)
品質 優下(品質極高 雖然有些細節的小崩 尤其是第一季 不過第一季部分已由"新編集版"修正)
在開始分享心得前 我先講一下正確的觀看順序
首先是:
→ 第一季 (注意! 要看"新编集版"的 修正了原版的崩臉和新加劇情 體驗昇華)
→ 第二季
→ 劇場版(2015)
→ 劇場版SS 三部曲(Sinners of the System)
→ 第三季
→ 劇場版(2020監察者) 其實就是第三季的最後三集
這部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那把槍!
可以探測出人的色相的槍,只要槍對的那個目標 犯罪指數測低於99 槍就無法射擊, 而100~299 就會開啟麻醉模式 讓擊中的目標麻醉無力化 , 而只要高於300 槍就會變形 轉化成殲滅模式 擊中的目標會當下爆炸!
在看完第三季後 老實說 第三季有點太深了, 所以我幾乎看的都快睡著 但還是硬著頭皮看著 , 並不是說不好看 而是就..如果沒有很認真在看劇情的話 可能會跟不上
所以在看完第三季後 我去查了查解說~ 好在B站有個UP主有解說 標題叫做"
12年惨遭封杀的超高分动画,《心理测量者》1~3季全剧情解说"
時常總共"4小時53分"
當然為了理解這部神作到底在講什麼 ,所以又花了一個多禮拜時間 全部看完了!
也更了解 原來~當時這地方是這樣啊~! 原來這部分的劇情要表達的意思 深意 內涵是這樣啊!
要是沒看這部解說 , 我還真的可能看過 都還不知道在演啥..(指第三季)
最深刻的只有那把槍而已~
關於第一季來說 引用該UP主的第一季結尾一段話就是:
心理測量者 是一部關於社會 犯罪等類型的作品,
這個題材不算大眾,而且為了詳細介紹該作的世界觀 並引出主題,
該作花了近一半的劇集來作鋪墊,因此前期棄坑的觀眾可能不少,
但是該作在中期開始發力,主題也迅速展現,
而該作的主題就是圍繞著秩序與正義的矛盾展開,
整個社會被絕對權威的"西比拉"系統管理著,
"西比拉"憑藉能夠"看穿人類靈魂"的能力,它一方面監控著所有人的犯罪係數,
"西比拉"通過掃描生物立場 檢測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況,從而對一個人的各方面進行評價和判定
這個功能在打擊犯罪方面得到了相當不錯的應用,
通過檢測人的心理測量係數,能夠在犯人犯案前就將他們進行逮捕和制裁(提前抓捕有犯罪意圖的潛在犯),
而除了犯罪,會讓社會動亂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各種競爭,
而西比拉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首先"西比拉"封殺了一切會導致競爭的要素,包括體育運動 某些題材的藝術創作等等,
而對於個人, "西比拉"通過檢測心理測量值,給每個人從小就安排好了最適合他們的人生,
比如他們最適合從事什麼專業,做什麼樣的工作,甚至將來的結婚對象,"西比拉"都給你合理的分配好了,
每個人不需要競爭,只需要嚴格服從"西比拉"安排的人生去生活,這樣的人生聽起來似乎無比美好, 但是 , 這僅限於被"西比拉"判定為成功者的人,
如果你從小就被"西比拉"判定為是個沒才能的人,或者從小就被判定是個極有可能成為罪犯的人, 那麼你的整個人生就已經沒有了什麼希望, 你甚至沒有努力改變命運的機會 , 只能成為一個人人鄙視 被社會拋棄的人,
而且 "西比拉"檢測心理測量值是通過檢測精神狀態來判斷的,所以說 你的精神狀態會影響"西比拉"對你的判定,
比如說,你是個醫生 必須承擔著救死扶傷的巨大壓力,但是如果你稍不留意, 精神狀態因為這份職業時常變得非常糟糕,"西比拉"就會判定你精神異常,隨後就可能會被當作罪犯抓捕,甚至受到致命的制裁,
這就導致了人們需要通過服用減壓藥物之類的方式來緩解壓力,表面生活幸福的人們,實則都在小心翼翼的活著,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卻不能表現出來, 稍有不甚 整個人生都會毀了,
最終 很多人由於過度的減壓治療,最後變得精神麻木 成為了沒有思想的軀殼, 而以上這些就暴露出了"西比拉"的幾個問題,
人的靈魂真的可以用機器檢測出來嗎?
通過扼殺人性的方式來根除罪惡,這又是否是一種正確的方式呢?
於是在第一季 就有了一位BOSS開始反抗"西比拉",他不斷煽動人性的惡,希望他們能釋放被壓抑的人性,找回自身的意志,不要成為被"西比拉"操作的魁儡,
----
以上 跟第二季來做對比的話 第一季的主線就是 一步步揭露"西比拉"的黑暗面 , 讓我們知道 一直以來自詡神明的"西比拉" 其實是靠著(----不劇透-----)來維持著社會的秩序
而第一季的boss,他的做法就比較直接和激進 , 他想徹底推翻"西比拉"創造出的社會 為了達到這目的 即使犧牲在大 他也在所不惜
------
而在這之後就是第二季的劇情 比起第一季的BOSS 這季的BOSS的行動看起來似乎溫和了些(雖然第二季比第一季血腥),
雖然還是避免不了流血事件的發生 ,但更重要的是 他的行動似乎更具目的性 ,
他一開始策畫的幾起案件.看起來似乎只是在延續第一季的主題, 那就是引發混亂 反抗"西比拉"
但隨著劇情的深入,故事的主題變得更加具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驗證一個問題,那就是"西比拉" 能夠審判自己嗎?
作為審判一切的主宰者,"西比拉"的顏色是什麼樣的呢?
他(第二季BOSS)作為一個特殊的存在,他無法被"西比拉"識別(因為他是----不劇透----),
他憑藉著自己的特殊性,一步一步將"西比拉"逼入了絕境
如果說第一季 是在揭發"西比拉"的問題,那麼第二季則是常事解決部分問題,讓"西比拉"得到逐步的進化,
第二季的主題其實很明確,那就是"制定善惡標準 並且能制裁一切的"西比拉"系統 它本身是善是惡? 它又是否能夠自裁自己呢"
----(額外補充)---
雖然第二季新女主(其實這女主第一季就出現了) 被不少人噴 但這位女主所做出的行為舉止 就是我們平時正常人的行為舉止,會反抗的才是"主角模板",而現實中幾乎不會有這種人的存在,換言之 雖然第二季新增的女主,看起來是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展現出來的,某些地方真的挺討人厭的,但那是正常人的舉止
即使她知道"西比拉"是(----不劇透----),知道"西比拉"存在著種種缺陷,
她依舊選擇服從和維護"西比拉"
而這方面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恐懼,
因為這份恐懼而向強權屈服,
她為了自保,她不惜蒙蔽雙眼,不斷用藉口撫慰著內心的罪惡感,
這種既不向善也不向惡的旁觀著態度,或許會讓人反感,
但實際上,她也可能是在體制下混的最好的那一類人 ,
且第三季她也成長了不少 變得討喜了不少 (不是強行洗白 而是成長了)
--
第三季呢 真的比較深 且硬核 , 前兩季你可能會因為喜歡那兩季的BOSS 而追番,
特別是第一季的BOSS 時不時說出幾句哲學式的台詞, 我們或多或少還是能理解他想表達什麼,
但是相比之下 第三季的劇情就顯得有些硬核了
在名為彩虹橋的神秘財閥下 , 三位國會議員參予賭局 時不時蹦出一些經濟名詞, 潛台詞 , 剩下的全部靠觀眾自己悟,
這觀看體驗就比前兩季降低了不少, 但如果真的花時間去研究一下 , 你會發現它的劇情其實還是非常不錯的! 且比起前兩季 格局大了不少!
第三季 日本解除了鎖國政策,因此大批的外國難民湧入日本
通過次貸危機 知事選舉 還有宗教特區事件(三者都是以入國者(移民)問題為軸心),講述的其實是資本與權力的一次對抗
前兩季中 我們看到的是"西比拉"獨攬社會權力,它用統一的規範和標準限制所有人,並以此實現了社會的繁榮與安定, 西比拉是獨裁者的噩夢,彩虹橋這種類似財閥一般的存在,西比拉出現之前 他們可以操縱政治 經濟 通過一切手段來剝削國民和整個社會, 但是權力歸西比拉集權統治後 , 他們也得遵循"西比拉"制定的絕對規則 ,這些資本的權力受到嚴重的制約,因此 他們想要繼續累積財富 就得躲在西比拉的盲點之下 於是便有了第三季的劇情,可以看這彩虹橋 利用龐大的組織架構 把它們的犯罪計畫分拆為各種小任務,再把任務分配到不同人手上,由於每個人都不清楚計畫全貌,他們根本沒有自己正在協助犯罪的意識,色相也自然不會混濁
至於彩虹橋是什麼? 是西比拉最初進行除錯(debug)的副系統
好哩 在我看完以上 即將寫心得 即將PO這文的時候
透過查詢我發現竟然這部有"新編集版"這東西...(就第一季 將22集變成11集) 雖說是11集 但1集時長是兩話的時長~ 並且每集都有加入新的內容! 比如人物的心中對白 故事 BOSS等 這讓故事的體驗 獲得昇華! 並且修正了大量崩壞鏡頭! (尤其是後面 原版第一季後面崩的太慘了)
所以我等於又再重溫第一遍了~ (且雙螢幕的關係 我還拿舊版一起同時對比)
不過這次重看第一季 我有發現還是有些武打地方有些吐槽
(比如第一季男主與白毛的鬥毆, 結果被女主一個安全帽打倒? 這期間跑過來都沒聲音? 如果這部分女主是用電擊或丟個科技閃光手雷之類的 還比較合理點,或是廠內的決鬥 不搶槍 互毆等)
會無聊嗎?
首先第一季 不會~! 很好看~ 尤其是後面 主線展開很刺激
至於第二季嘛 畢竟是三年前看的了 我也忘了差不多 但我記得也是不錯吧 但可惜少了男主
第三季呢? 怎麼說呢 這部比較硬核複雜 , 一開始由於我距離前兩季都已經要三年前的事情了, 直接打開看第三季 , 加上沒非常認真去看 所以幾乎都看不懂, 所以幾乎是強忍著睡意 看完的
(所以之後才去又看了 那UP主的解說 然後再+看劇場版和重溫第一季劇場版以及第一季新編輯版)
但第三季看的懂的話 細品起來 , 是非常不錯的 ,格局也更大 , 也可以看到第一季的男主 , 也是第四季的過渡
推薦嗎? 非常推! 尤其是第一季! 超好看的~ 神作~~ (許多人也認為說100分都不夠)~
我也非常期待接下來˙第四季的展開~ 畢竟新任局長+第一季男女主的回歸~ 有些伏筆也還沒收
劇情簡介:
計算人類的每個心理狀態和個性傾向所徹量的值·通稱:PSYCHO-PASS(心理測量者)而被引進未來世界。因此,為大眾達到「理想的人生」這個指標,實現這些數值變得非常積極。然而,有關犯罪的數值,作為「犯罪係數」也被測量,當然犯罪者是如此,既使如說沒有犯罪,但其規定值超過的人會被列為潛在犯,而受到制裁。這個故事是在描寫為了維持治安的工作,公安局刑事課一係的成員活躍的表現。
#PSYCHOPASS #心靈判官 #心理測量者
心理增權三要素 在 充權的三個面向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從以上面向可以發現充權導向都是以「我」,也就是服務使用者為出發... 採取行動,包含覺醒、增能和行動等三個歷程要素,並且蘊含心理狀態、. 1-34 Chapter 1 ... ... <看更多>
心理增權三要素 在 充權的三個面向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從以上面向可以發現充權導向都是以「我」,也就是服務使用者為出發... 採取行動,包含覺醒、增能和行動等三個歷程要素,並且蘊含心理狀態、. 1-34 Chapter 1 ... ... <看更多>
心理增權三要素 在 每天簡單學社工- 【充權】(Empowerment)... 的推薦與評價
【充權】(Empowerment) 社會工作者藉由發現個人的優勢,並利用其優勢與資源增加案主權能 ... 李開敏、陳淑芬,應用心理研究第32期,2006 ... 3 年 举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