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哋每次Aeon shopping 之前,都會先來隔離呢間御名園晚餐,中菜來講呢度食物唔錯,而且服務非常好👍我哋一家人都鍾意❤️
白灼海生蝦📍呢度個白灼海蝦好大隻,份量亦OK,呢個價錢好抵食!生蝦夠晒新鮮,所以就咁白灼已經覺得好鮮甜,加埋秘製辣豉油冇得頂呀!
清蒸老虎斑📍老虎班真係必叫推介!而家仲有優惠價百幾蚊一條勁抵食!呢度啲魚真係游水魚,即叫即蒸,夠晒新鮮。食老虎斑就最鍾意食斤零重嗰啲,肉質keep到嫩一嫩, 魚腩位油花夠香,背位帶點點爽口,不同部位不同享受😎。
燒石岐乳鴿📍乳鴿仔肉夠淋,而且醃得好入味,食起來咸香肉嫩,so yummy!
沙姜香茜豬手📍呢款豬手勁出色!原來聽講都好多人話正,沙姜芫荽味調味好出色之餘,豬手質地勁Q彈,連豬皮都食到爽脆口感,吃起來完全唔覺得肥膩,只有滿滿骨膠原嘅感覺!
濃湯花膠豬肚雞煲📍花膠雞湯底夠香濃,深黃色的津液透着白胡椒香氣,感覺好暖胃!豬肚好爽口完全無羶味,還可以吃到勁多花膠片,非常足料的一煲!
御名園✨
地址:荔枝角碧海藍天AEON店 (地址:荔枝角深盛路8號碧海藍天AEON超市地下L0004號舖)
御名園 @royalminggarden
#御名園 #美食優惠 #午市 #晚巿 #中菜 #點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裕勳齡是德齡格格的哥哥,他以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出身,優雅英俊的氣質被選入宮中成為慈禧的御用攝影師,慈禧的很多傳世照片都是出自他手。他也可稱得上是大清皇宮的首位攝影師。容齡當年想出主意,讓裕勛齡先給自己兩個妹妹和別的宮眷先拍了一批照片送呈慈禧鑒閱,試一試她的反應。果然慈禧看了十分高興,並且預頒赦旨,即使...
御名園黃藍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首個維港跨海通道構想】圖為Hong Kong Daily Press(孖刺西報)在一九一九年一篇有關維港兩岸交通的文章中,展示了一幅維多利亞港大橋的構想圖。這一概念,其實來自殖民地政府船政司林士(R. Murray Rumsey)一九零二年發表的一份部門年度報告。
林士當年鑑於港九發展極不平衡:港島維多利亞城心臟地區——中環及上環一帶有人滿之患,擠迫生活空間成為一八九四年大鼠疫溫床,相反九龍則發展落後;因此提出建造維港跨海大橋,貫通中環畢打街海濱與尖沙嘴羅便臣道(與港島街道重名,後更名彌敦道)、九龍角一帶。這是開埠以來首個正式的維港跨海通道規劃建議。
但這個方案最終從沒實現,原因有許多方面,包括成本鉅大及颱風威脅等,但主要還是大橋把海港切割成兩部份,這很可能制約香港最寶貴資產——海港的長遠發展。
直至大約七十年後,建築技術改進、海底隧道建設變得可行,港府至六十年代末決定以海隧形式,實現建設維港跨海通道。而香港首條海隧於一九七二年建成。
筆者撰寫的《一八九四年黑死病瘟疫 啟發港九跨海大橋計劃》談及這段舊事。閱讀全文登入:https://www.patreon.com/posts/51247527
【#舊時香港Patreon 總目錄】
一八九四年黑死病瘟疫 啟發港九跨海大橋計劃:https://bit.ly/3vBO7ny
一九四七:民間倡建維港大橋 紀念香港保衛戰死者:https://bit.ly/3yPr5vE
三十年代:油蔴地小輪「一條龍」開發銀礦灣旅遊:https://bit.ly/3yFz9ip
觀塘工業區規劃失誤 柏立基直斥極為愚蠢:https://bit.ly/3yNLfpy
電廠支援海水化淡?一個沒實現的「解渴」方案:https://bit.ly/3fvde5R
港府不惜工本組運水船隊 解救一九六三年大旱:https://bit.ly/3vsrSQS
一九五九年:女王御賜紋章 菲臘親王交給香港:https://bit.ly/3vw7YEP
九龍皇帝最早文字記錄:彩虹邨郵局事件:https://bit.ly/3uv7o90
香港地標用港貨!康樂大廈鋼筋產自調景嶺:https://bit.ly/3yNyw6s
一八九九:保存宋王臺條例的魔鬼細節:https://bit.ly/3bXEg3C
亂世中煞停!寶雲山新港督府難產記:https://bit.ly/3fWHXrB
曾福笑談摩利臣山變遷:鋼琴「壽高於山」:https://bit.ly/3yJH2mX
何福怒斥歧視 卻阻不了長洲「種族隔離」:https://bit.ly/3vvF73q
牛頭角石頭 煉成瑰麗中環郵政總局:https://bit.ly/2RSM0x4
歲月淘盡仇恨:同治年間荃灣「菠蘿戰爭」:https://bit.ly/2R5redg
六十年代:鄔勵德和他的港人安居藍圖:https://bit.ly/3vJkNM9
海洋公園式改革 九十年前名園試過慘敗:https://bit.ly/3fslnIa
中環竟有小橋流水?那是紅棉路前生:https://bit.ly/3fNWjue
大坑鑄幣廠水壩 維城「撲水」記憶:https://bit.ly/3ozilUz
香港最冷的一天 究竟有冇落過雪?:https://bit.ly/3owJ847
海傍東舊事:軒尼詩道曾是臨海小徑:https://bit.ly/39dW3l0
一九零零年代:荔枝角「移動水庫」計劃:https://bit.ly/2LexBaL
主教山配水庫建成時 九龍還沒水塘 水從哪裡來:https://bit.ly/2Liyijy
主教山配水庫:遠東版的英國貴橡水庫:https://bit.ly/37XitHV
香港開埠前一天:記硫磺號與卑路乍艦長:https://bit.ly/3oXuwMa
英國佔領香港首個足印 或留在文咸街:https://bit.ly/3c2UXdX
長堤伴海灣:高士威道的前生:https://bit.ly/2Mi8DIh
畢打街鐘樓:中環精英的眼中釘:https://bit.ly/3nTThaJ
日本法西斯圖騰 忠靈塔如此倒下:https://bit.ly/3aIIlsE
一九零六年:沙田老虎食人疑案:https://bit.ly/3h8G2jL
皇后大道曾有一片林蔭 彌漫歐陸式優雅:https://bit.ly/3rhNduu
近聽水聲清:蓮花宮的舊日美景:https://bit.ly/38cF0z2
恐怖明信片 記九龍灣刑場舊事:https://bit.ly/2JXZzYd
同治年間舊照:尋回旺角鄉郊風貌:https://bit.ly/3mnKZ9D
吉士笠街:維多利亞城烈女傳奇:https://bit.ly/3qShakU
一八六零年代:英治九龍後首間警署:https://bit.ly/2W8TVVz
優雅地購物:香港首座多層商場柏拱行:https://bit.ly/2Kbek9H
德己立街二十號:太平天國悍將反清再夢碎:https://bit.ly/33Ov9hE
一八六零年舊照 揭美利炮台滄桑舊事:https://bit.ly/2Ihj4df
灣仔最古照片 紀錄醫院山原貌:https://bit.ly/3g4Wzot
猶太港督 讓鄉間小路變康莊彌敦道:https://bit.ly/2KUlwrj
漂流的地名:九龍塘原本位於太子旺角:https://bit.ly/33iBgdO
西角山下養鴨人家:鴨寮街前世今生:https://bit.ly/2V24DNb
咸豐十年古照 發現失蹤了的紅磡山丘:https://bit.ly/3m37X6c
傳世最古荃灣照片:同治十二年的汀九:https://bit.ly/3kGbxln
百年古照紀錄 大角嘴山消失記:https://bit.ly/32OC8qk
大班上陣保衛香港:慘烈北角電廠之役:https://bit.ly/2WLZZUk
被遺忘的中英角力:九廣鐵路華段路權:https://bit.ly/3kzKg3S
幾張照片 看筲箕灣滄桑變化:https://bit.ly/32Ku2z4
尖沙嘴草排村考證 爲香港名字尋根:https://bit.ly/2IiGJd9
尖沙嘴曾有一條尖沙頭村:https://bit.ly/38nqw0Y
1869年英國王室首次訪港 重組當年盛況:https://bit.ly/3l5B0pA
二十年代神秘鐵路 見證深水埗拓荒史:https://bit.ly/3oVQGxV
中環舊郵政總局:香港首座政府合署:https://bit.ly/3oSvF72
漫遊眾籌建成的第一代大會堂:https://bit.ly/38bHfof
1957年「元祖級」紅A書喼 見證香港工業崛起:https://bit.ly/31VJKa9
工潮迭起時:一九五零年羅素街血案:https://bit.ly/2TlN4qv
香港捲入冷戰:被遺忘的粵穗慰問團事件:https://bit.ly/3olhck6
長洲曾有一段華洋分治的歷史:https://bit.ly/34FXRB3
時不與我 九龍電車計劃三度幻滅:https://bit.ly/3dhAVMs
清帝國尖沙嘴炮台 真實影像首曝光:https://bit.ly/33Oo4OF
尖沙嘴村原貌重現 林維喜被殺案現場?:https://bit.ly/31eA3Da
人不可沒有希望!香港重光郵票草稿藏密碼:https://bit.ly/2HiNGdm
北角失樂園:名園遊樂場:https://bit.ly/37g59hO
十五歲黃霑看到、和看不到的雙十暴動:https://bit.ly/3jIjfvE
御名園黃藍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九六三年:美國軍艦向香港捐水】
香港一九六三年曾經歷一場罕見的旱災,在最危急時刻,當局試過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當年困境烙引在一代人記憶裡。但多麼嚴峻的難關總要渡過,筆者此前翻閱昔日報刊、重溫港府如何開源節流應付大旱時,發現了不少、但又零散的有趣故事。
例如,當年部份經過香港的商船,甚至美軍戰艦原來曾向香港捐水——把船上預計富餘的食水,卸下給香港使用,自己則到下一站才「補水」。《華僑日報》一九六三年七月二十六日一段報道便說,多艘停港的商船和軍艦慷慨送水,其中美軍「碧謨號」軍艦就捐了超過二萬二千加侖的水。
但當然,這麼的水量對香港嚴重旱情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外國船艦捐水或許只是一種慰問香港、對香港表達支持的動作。
另外,筆者早前亦撰文談過,港府當年為應對災情,不惜重金租用多國運油輪、組成龐大船隊,循環不斷開赴廣東汲取珠江淡水,注入香港水塘,為這片赤地「解喝」。如有興趣可閱讀:https://bit.ly/3vsrSQS
【#舊時香港Patreon 總目錄】
一八九四年黑死病瘟疫 啟發港九跨海大橋計劃:https://bit.ly/3vBO7ny
一九四七:民間倡建維港大橋 紀念香港保衛戰死者:https://bit.ly/3yPr5vE
三十年代:油蔴地小輪「一條龍」開發銀礦灣旅遊:https://bit.ly/3yFz9ip
觀塘工業區規劃失誤 柏立基直斥極為愚蠢:https://bit.ly/3yNLfpy
電廠支援海水化淡?一個沒實現的「解渴」方案:https://bit.ly/3fvde5R
港府不惜工本組運水船隊 解救一九六三年大旱:https://bit.ly/3vsrSQS
一九五九年:女王御賜紋章 菲臘親王交給香港:https://bit.ly/3vw7YEP
九龍皇帝最早文字記錄:彩虹邨郵局事件:https://bit.ly/3uv7o90
香港地標用港貨!康樂大廈鋼筋產自調景嶺:https://bit.ly/3yNyw6s
一八九九:保存宋王臺條例的魔鬼細節:https://bit.ly/3bXEg3C
亂世中煞停!寶雲山新港督府難產記:https://bit.ly/3fWHXrB
曾福笑談摩利臣山變遷:鋼琴「壽高於山」:https://bit.ly/3yJH2mX
何福怒斥歧視 卻阻不了長洲「種族隔離」:https://bit.ly/3vvF73q
牛頭角石頭 煉成瑰麗中環郵政總局:https://bit.ly/2RSM0x4
歲月淘盡仇恨:同治年間荃灣「菠蘿戰爭」:https://bit.ly/2R5redg
六十年代:鄔勵德和他的港人安居藍圖:https://bit.ly/3vJkNM9
海洋公園式改革 九十年前名園試過慘敗:https://bit.ly/3fslnIa
中環竟有小橋流水?那是紅棉路前生:https://bit.ly/3fNWjue
大坑鑄幣廠水壩 維城「撲水」記憶:https://bit.ly/3ozilUz
香港最冷的一天 究竟有冇落過雪?:https://bit.ly/3owJ847
海傍東舊事:軒尼詩道曾是臨海小徑:https://bit.ly/39dW3l0
一九零零年代:荔枝角「移動水庫」計劃:https://bit.ly/2LexBaL
主教山配水庫建成時 九龍還沒水塘 水從哪裡來:https://bit.ly/2Liyijy
主教山配水庫:遠東版的英國貴橡水庫:https://bit.ly/37XitHV
香港開埠前一天:記硫磺號與卑路乍艦長:https://bit.ly/3oXuwMa
英國佔領香港首個足印 或留在文咸街:https://bit.ly/3c2UXdX
長堤伴海灣:高士威道的前生:https://bit.ly/2Mi8DIh
畢打街鐘樓:中環精英的眼中釘:https://bit.ly/3nTThaJ
日本法西斯圖騰 忠靈塔如此倒下:https://bit.ly/3aIIlsE
一九零六年:沙田老虎食人疑案:https://bit.ly/3h8G2jL
皇后大道曾有一片林蔭 彌漫歐陸式優雅:https://bit.ly/3rhNduu
近聽水聲清:蓮花宮的舊日美景:https://bit.ly/38cF0z2
恐怖明信片 記九龍灣刑場舊事:https://bit.ly/2JXZzYd
同治年間舊照:尋回旺角鄉郊風貌:https://bit.ly/3mnKZ9D
吉士笠街:維多利亞城烈女傳奇:https://bit.ly/3qShakU
一八六零年代:英治九龍後首間警署:https://bit.ly/2W8TVVz
優雅地購物:香港首座多層商場柏拱行:https://bit.ly/2Kbek9H
德己立街二十號:太平天國悍將反清再夢碎:https://bit.ly/33Ov9hE
一八六零年舊照 揭美利炮台滄桑舊事:https://bit.ly/2Ihj4df
灣仔最古照片 紀錄醫院山原貌:https://bit.ly/3g4Wzot
猶太港督 讓鄉間小路變康莊彌敦道:https://bit.ly/2KUlwrj
漂流的地名:九龍塘原本位於太子旺角:https://bit.ly/33iBgdO
西角山下養鴨人家:鴨寮街前世今生:https://bit.ly/2V24DNb
咸豐十年古照 發現失蹤了的紅磡山丘:https://bit.ly/3m37X6c
傳世最古荃灣照片:同治十二年的汀九:https://bit.ly/3kGbxln
百年古照紀錄 大角嘴山消失記:https://bit.ly/32OC8qk
大班上陣保衛香港:慘烈北角電廠之役:https://bit.ly/2WLZZUk
被遺忘的中英角力:九廣鐵路華段路權:https://bit.ly/3kzKg3S
幾張照片 看筲箕灣滄桑變化:https://bit.ly/32Ku2z4
尖沙嘴草排村考證 爲香港名字尋根:https://bit.ly/2IiGJd9
尖沙嘴曾有一條尖沙頭村:https://bit.ly/38nqw0Y
1869年英國王室首次訪港 重組當年盛況:https://bit.ly/3l5B0pA
二十年代神秘鐵路 見證深水埗拓荒史:https://bit.ly/3oVQGxV
中環舊郵政總局:香港首座政府合署:https://bit.ly/3oSvF72
漫遊眾籌建成的第一代大會堂:https://bit.ly/38bHfof
1957年「元祖級」紅A書喼 見證香港工業崛起:https://bit.ly/31VJKa9
工潮迭起時:一九五零年羅素街血案:https://bit.ly/2TlN4qv
香港捲入冷戰:被遺忘的粵穗慰問團事件:https://bit.ly/3olhck6
長洲曾有一段華洋分治的歷史:https://bit.ly/34FXRB3
時不與我 九龍電車計劃三度幻滅:https://bit.ly/3dhAVMs
清帝國尖沙嘴炮台 真實影像首曝光:https://bit.ly/33Oo4OF
尖沙嘴村原貌重現 林維喜被殺案現場?:https://bit.ly/31eA3Da
人不可沒有希望!香港重光郵票草稿藏密碼:https://bit.ly/2HiNGdm
北角失樂園:名園遊樂場:https://bit.ly/37g59hO
十五歲黃霑看到、和看不到的雙十暴動:https://bit.ly/3jIjfvE
御名園黃藍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裕勳齡是德齡格格的哥哥,他以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出身,優雅英俊的氣質被選入宮中成為慈禧的御用攝影師,慈禧的很多傳世照片都是出自他手。他也可稱得上是大清皇宮的首位攝影師。容齡當年想出主意,讓裕勛齡先給自己兩個妹妹和別的宮眷先拍了一批照片送呈慈禧鑒閱,試一試她的反應。果然慈禧看了十分高興,並且預頒赦旨,即使裕勛齡給她拍的照不滿意,也可不加罪責,這樣勛齡才能在清宮為慈禧、光緒等皇室成員連續拍下眾多的相片。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佔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香山、玉泉山設置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瓮山前建圓靜寺,後來卻荒廢了。此後瓮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並將「瓮山」之名改回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為宮廷養馬的草料場,有罪太監被發配至此鍘草。 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則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並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瓮山,並將瓮山改名為萬壽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園建成,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遊賞建築。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佈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間(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后「還政」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挪用海軍經費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兩年後修復。清帝遜位後,頤和園成為清室私產,民國三年(1914年)始對外售票開放。民國十三年(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頤和園被北平特別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iSmDniuKMM/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lADL9QywJHGe45bR_v8B70nQ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