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今天晚上九點!
對NFT有興趣的你,別錯過VOGUE精彩的IG對談直播!
<跨界對談陣容>
【前瞻科技傳教士|葛如鈞(寶博士)】
2012年取得臺大資訊工程學博士學位,後赴日本慶応大學媒體設計研究所(KMD)任博士後研究員,再至美國奇點大學(SingularityU)就讀 GSP Program。2017 年開始積極投入區塊鏈產業推動及相關計畫,於多個 NFT 平台如 akaSwap, MakersPlace, OpenSea, Rarible 與 Foundation 皆獲創作者及藏家認證,現主持一科技 Podcast 節目《寶博朋友說》,持續積極投入虛擬宇宙產業發展,共創 vTaiwan。
【《VOGUE》亞太區編輯總監|孫怡Leslie】
豐富的工作生涯從位於美國洛杉磯的時尚精品專賣店Mameg開啟,在此她負責服飾採購 、活動規劃與創意指導。之後她取得平面設計的碩士學位,在Green Dragon Office任職。該公司是 一所刊物設計的企業,為諸多美術館、博物館以及藝術家設計展覽型錄、專刊等出版品,合作對 象包括洛杉磯當代藝術美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Los Angeles)、漢默美術館 (Hammer Museum)以及紐約的惠特尼美術館 (Whitney Museum)。 2012年時她回到台北,創立自己的零售選品店Sunset以及創意工作室。熱愛收藏藝術品的她,因獨特的風格與品味,讓她在台灣現代藝術與文化領域成為重要、具相當影響力的一股力量。
【知名平面設計師|聶永真Aaron Nieh】
瑞士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首位台灣會員。德國紅點、IF傳達設計獎、金曲獎最佳專輯設計得主;金點新秀、金點設計、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 Award等國際獎項評審。作品繁不及載,跨及唱片、文化、劇場與品牌等領域如金馬5O、7-ELEVEN CITYCAFE、不只是圖書館、中信卡、郭元益150及155週年紀念禮盒、蘇富比〈戰後亞洲藝術〉專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UNIQLO Tomorrow Taipei 及台灣設計研究院品牌識別等。
【秘銀、Cream Financet創辦人 | 黃立成Jeffrey Huang】
麻吉大哥Jeffrey Huang(黃立成),在音樂、娛樂、科技新創界都居領導地位。為新科技狂熱者的他,致力於瞭解並實際應用最新科技。他更始終站在科技業浪頭,一手打造的17直播,於上市初期即成為亞洲即時互動媒體龍頭,並持續投入和栽培臺灣電競團隊 Machi Esports。2018年,進入區塊鏈圈後創辦了回饋內容生產者的去中心化社交網路「秘銀Mithril」,於2020年再度創立為了個人、機構及協議提供金融服務的去中心化借貸協議「C.R.E.A.M. Finance」。
想看直播但還不了解什麼是NFT嗎?
懶人包都幫你準備好了!
■ 什麼是 NFT?它如何跟藝術結合?>>> https://pse.is/3jvxc8
■ 你知道以此大賺19億的藝術家Beeple嗎?>>> https://pse.is/3p28uc
#NFT #今晚九點 #VOGUEIG直播 #寶博士 #孫怡Leslie #聶永真 #麻吉大哥黃立成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因疫情而推延一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隨著義大利解封,22日起開展半年。這次的主題是「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希望透過各國的作品,讓大家省思疫情爆發後的世界,建築應該在人類與環境之間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
建築雙年展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寶溪國際「竹建築」雙年展》
這是一場永不落幕的「竹建築」展,始於2016年。
參與者包括隈研吾、George Kunihiro、Anna Heringer、楊旭、李曉東等。來自 9 個國家 共12 名建築師,他們打造了18 座「永久性」的竹建築。
竹建築展在日本已經行之多年,在中國除了北京長城公社之一的建築代表作之後,中國建築先走上國際建築路缐,互相競逐缐條,燈光:卻忘記了環境中的污染。
竹建築雙年展地點在中國浙江省寶溪,策展人葛千濤回應地點的選擇:人文基礎、歷史淵源和地理地貌是他選擇這個離上海 650 公里車程的小鄉村的原因。
在2011-2014 年前,中國的混凝土消耗量已超過了美國。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環保建築材料之風才慢慢刮起,建築師開始尋找更天然的材料。
四年前開始的竹雙年展結束後,這些建築不拆除,留下來繼續使用。因為「永續」環保,正是這次雙年展的主要核心價值。
這次獲首獎🏆的作品為隱居龍泉。它為國際竹建築文創,開啟了很大的動力。
竹子在東方並不難找,堅韌有力、生長週期短、不必破壞山林、又富有延展性。這些優勢都讓竹子脫穎而出,建築師 Anna Heringer 團隊在建構得獎的隱居龍泉時,特別青睞竹子,大量使用。
Anna Heringer説:比起傳統建築拼命使用泥土、大理石等建材,竹子要坦誠很多,竹子編織的網罩直接成為建築外立面,呈現毫無保留穿透的美感。
每到夜晚,內部的石塊建築發出微光,竹制外殼則如同燈罩,建築物此時就像放大了很多倍的手工藝品。
得到首獎、打敗日本建築大師級隈岩武的隱居龍泉,建造之初即希望能與當地的文化特色有關聯。
寶溪鄉的陶瓷器皿,頗有名聲,這幾座建築的形態就被設計成燒陶制瓷的器具的外觀。線條、弧度,再用於大型建築上。
獲得 ArchDaily 大獎的「隱居龍泉·國際竹建築文創生活村落」,由兩間旅捨和一間民宿組成。(圖片1-14)
製作這樣的大型竹建築並非易事,建造過程考驗竹工匠的手藝,這也為當地的匠人提供了大量的成就感。
當地村民「胖子」和她的「泥牆」匠人組,每次碰到遠道來觀看考察的客人,都會問一句「你覺得這個房子漂亮嗎?」
「這種因為參與項目而產生的認同感,自豪感,正是竹建築雙年展的意義所在。」
策展人葛千濤形容「手工精神構築起了鄉村自覺的鄉土精神」。首屆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想傳遞的正是「場所精神,鄉土建設」。
* 擅長使用在地性材料的隈研吾出現在這次雙年展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他的建築作品向來強調溫暖及自然。青瓷是寶溪當地重要的文化特徵,隈研吾在「竹雙年展」設計了一個當代青瓷藝術館,展示當地文化。(圖片15-20)
藝術館跨溪而建,造型靈感來自當地(壓製成型)的重竹,隈岩吾刻意放大出重竹的張力。
隈研吾主張的「隙間」理念,也因竹的疊排及錯落而呈現。整座青瓷藝術館建築,如呼吸著自然的氣息。
隈研吾認為比起城市,在農村舉辦這樣的雙年展更有意義,「在鄉村做這樣的雙年展,它的意義遠遠超越雙年展本身。」
尤其在中國。他説。
*策展人葛千濤,除了邀請國際大師參與之外,也以「竹橋」自己的作品參展——一座以石頭為橋墩、竹材做成巨型螺旋結構的橋梁。(圖21-23)
「橋的造型語言源於 DNA 雙螺旋結構圖,寓意了竹建築雙年展文化基因的在地性。」
葛千濤本想做一座古代廊橋,但建築師們幾乎全體否決了這個想法:「歷史可以穿越,但無法複製。尋找文化基因,並不只有復古這一條路。」
這座竹橋所處的位置也有深意,它連通著古村落和當代竹建築社區,「在穿梭的光影變化中將傳統引向了未來」。
*中國建築師李曉東為竹產品的研發設計打造了一個「創空間」,建築外立面呈現竹林的意境,建築本身即融於環境中。(圖24-28)
李曉東對於鄉村建築有自己的想法:「鄉村生活應該審視當下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複製城市生活。」
*建築師楊旭則在這𥚃,留下了他的遺作。他共設計了兩棟藝術酒店——「花間」和「水間」。「水間」靈感源自寶溪當地的龍窯,如青瓷器皿一般的外形中,龍窯在內部盤旋而上。(圖29-31)
在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正式開幕的前一年,楊旭遺憾離世,成為他最後的遺作。
這場國際竹建築雙年展也成為一次啓蒙。在 18 座竹建築潛移默化四年的影響下,當地及上海附近其他幾棟民宿也「返璞歸真」,重新審視在地性材料,把原來的馬賽克牆換成了木板。「這也是文化的反哺,一種審美觀念的改變。」
建築雙年展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覽系列活動─【ADA新銳建築師 #線上對談:新銳建築的35/45】
有看過忠泰美術館 #無重力星空─奧夫塞計畫展覽的觀眾朋友們,對於「究境建築」應該不陌生,是這檔展覽的展場設計團隊,由三個大男孩組成的建築事務所,為什麼會命名「究境」呢?相似的建築學習背景,但各自踏入建築的過程不完全相同,期待建築師們的分享!
🎬講者介紹:
🎙吳承軒
office aaa 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及建築師,目前任教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及逢甲大學建築歷史理論課程講師。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及荷蘭 Berlage 建築學院,研究所作品曾入選鹿特丹建築雙年展。主要研究對象為歐洲理性主義建築史,在 office aaa 進行批判性的建築實踐,2016年開始投入公共工程設計與監造,作品類型也包含展場設計以及藝術創作。
🎙沈弘軒
office aaa 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及建築師,2007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碩士,研究所時期曾與同學獲得安平碼頭國際競圖首獎,2010取得英國倫敦Bartlett M. Arch. 建築碩士,回台後開始於成功大學建築系任職兼任講師迄今。在實務及教學上以延續研究所時期的設計方法論為主,實踐作品專注於重新檢視日常的可能性。
🎙魏子鈞
office aaa 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及建築師,2006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2009取得英國倫敦Bartlett M. Arch. (Dist.) 建築碩士。在英國期間參與了學校類建築規劃設計,回台灣後也持續投入學校類公共工程領域。2012曾於成功大學與高雄大學任職兼任講師、2021開始於陽明交通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以獨立研究主題的小組教學,讓學生專注在建築基礎語言的學習,認為這知識也是執業環境中成就建築的關鍵。
++++++++++++++++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Drawing Ambience: Alvin Boyarsky and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2021.05.08 SAT – 12.05 SUN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08.15前 #平日免費 預約參觀】
展覽介紹│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946
建築雙年展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因疫情而推延一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隨著義大利解封,22日起開展半年。這次的主題是「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希望透過各國的作品,讓大家省思疫情爆發後的世界,建築應該在人類與環境之間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7811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rtD2PCcz1o/hqdefault.jpg)
建築雙年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巨神連線」攝影作品集介紹
專訪藝術家:姚瑞中
內容簡介:
「欲」、「神」之間的連線與距離──
「若將巨大神像比擬為超級電腦,筆記電腦可視為小尊神像供奉在家,電腦主機需要與伺服器連線才能展現其神通廣大,神像透過法師念咒開光就像電腦需要開機密碼,分神出去的眾多神像需要與主神連線……」
臺灣宮廟文化獨步全球,舉凡奇人異士、文人騷客、販夫走卒皆在此叩首,善男信女、黑白兩道、三教九流無不跪拜。本書以地毯式搜索,拍攝三百餘尊中、大型神偶,全面呈現臺灣民俗文化中獨特的人文地理景觀,展現超越宗教建築、民俗活動或信仰儀式的「欲力具體化」。
《巨神連線》攝影集,是藝術家姚瑞中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在臺灣與金門、馬祖、澎湖各處田野走尋,以底片拍攝、銀鹽相紙沖洗,然後再委由老師傅一張張掃圖,而後設計接手又花費半年多的時間,一張張修圖去髒點、討論並編排而成,無關信仰,但神偶雕像底下,是一重又一重的意念、執著與行動所鋪就而成的欲力呈現。
作者簡介:姚瑞中 YAO JUI-CHUNG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
●曾代表臺灣參加國際展覽:
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橫濱三年展、2009年亞太三年展、2010年台北雙年展聯動計劃、2012年上海雙年展、2013年北京攝影雙年展、「集群藝術獎」得主、2014年深圳國際雕塑雙年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英國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新加坡「亞太藝術獎公眾獎」、2015年亞洲雙年展、2016年雪梨雙年展。
●曾任職務:
1992年曾擔任天打那實驗體團長、1994年楊德昌電影美術指導、2006-2009年非常廟藝文空間執行長等工作。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實踐大學、台北教育大學;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以及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
●藝術創作:
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其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主要探討人類一種荒謬處境,其代表作品包括探討台灣主體性問題的《本土佔領行動》(1994)、顛覆中國近代史政治神話的《反攻大陸行動》(1997),以及探討後殖民主義的《天下為公行動》(1997-2000),與「行動三部曲外一章」的《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2002)等等。
自2005年起整理過去十五年在台灣各處踏查所拍攝的廢墟照片,歸納了包括工業、神偶、建築及軍事廢墟四大部份,呈現台灣在全球化潮流與特殊歷史背後中,所隱藏著的龐大意識形態黑洞,延續「人類歷史的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的創作主軸。
2007年後開始繪製《忘德賦》(2007)、《世外塵》(2008-2012)、《如夢令》(2008-2011)、《恨纏綿》(2009)及《甜蜜蜜》(2010-2012)……改寫並挪用中國美術史經典畫作,再將其轉化成個人生活或真實故事,試圖將宏大史詩文本轉化為私微自傳敘事,以「偽山水」策略對所謂的正統性進行篡位。
2010年至2016年帶領二百二十餘位同學返鄉進行《海市蜃樓I、II、III、IV、V-台灣公共閒置設施》拍攝計劃,以「微型文化行動」概念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出版品及展覽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個人網站www.yaojuichung.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f40CDQBnhU/hqdefault.jpg)
建築雙年展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bxAiUgxXZ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