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常見的「年齡歧視」,時常呈現在對於年長者行為能力與需求之想像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事實上,以年齡來分類人群甚至因此排除某些群體享有資源與機會的權力的現象,並非只是中高齡就業所面臨的挑戰。年輕世代身處科技發達,社會變遷快速的數位時代,世代之間對於生活與工作的目標,其態度與價值觀也出現差異,也形塑著職場於年輕世代的期待與想像。當年齡成為能力判斷的標籤,對於就業產生什麼影響?我們來透過 BBC News 中文
的這篇文章來看見年齡作為社會分類方式所產生的效應。
-------
雖然很難確定你是因為太年輕而喪失工作機會的,但如果你被拒時沒有得到確鑿的理由,那或許可以推斷出這就是原因。
伊麗莎白·霍夫頓(Elizabeth Houghton)是一名職業發展諮詢師,專門向全世界不同地區35歲以下的人群提供諮詢服務。她表示,她的許多客戶經常會有這方面的困擾。
「如果你具備一份工作所需的全部技巧,且可以展現你可以將這些技巧應用於實踐中,而他們還是告訴你缺乏經驗。我會說這個決定是基於你年齡作出的,而非你真正的能力,除非他們給了你理由和充分的例子來論證你並非合適的人選。」
...
「人們總在說,想要找到一種比其他幾代人更加全面、更健康的方式,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瑞克林表示,從這個角度來說,「年輕人給職場帶來的最大貢獻是,什麼排在優先位置徹底改變。」
但在一些僱主眼中,年輕人不願為工作「犧牲所有」,這種態度無法得到這些僱主的歡迎。
最近一項針對在英國及美國的6000名受訪對象調查的研究指出,如今年齡歧視對年輕人帶來的影響大於年齡較長的人。
「人們同時用積極和消極的視線看待當今的年輕人,」研究作者之一、紐約大學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麥克·諾斯(Michael North)解釋稱。
從積極層面來看,他們認為年輕一代擁有更多解決問題的技能,認為年輕人更有野心、更聰明、更酷、更精通科技。
(引用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8473343?fbclid=IwAR2xAWbtiqmW1sgQXXC8GvA9uHT_cpyHYz4eGPpFMACRqc4RqUez-cRbHQc)
年齡歧視 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奧運小林同學的啟示:8大職涯關鍵年齡]
昨天你看了小林同學的比賽嗎?他是在第六局最後延長賽中,輸給德國選手。後來進到第七局時,實在太緊張,我受不了,便離開電視。我先生的心臟比較大顆,繼續留守為林昀儒加油。不久傳來「輸了」兩個字,便陷入長長的靜默中……
老實說,才19歲,能打到止四強,已經令很多人跌破眼鏡,無法再強求了!我想全台灣的民眾都會鼓勵他,沒關係,三年後再來!到時候也不過22歲,正值選手的顛峰期。
今年東奧幫台灣拿下第一面牌,而且是銀牌的楊勇緯,一夕爆紅,很多女粉絲自稱楊太太。大家忘不了的是這個畫面,在比賽一結束時,楊勇緯當下掉淚,因為他想拿的是金牌。昨天搭機回台灣,記者訪問他時,他回答三年後再來,一定要拿下金牌!到時候26歲,在體力上開始出現挑戰,未必用這次成績去推論。
可見得年齡很重要!
像是莊智淵在40歲高齡之下,還五進奧運,這是很難得一見的紀錄。這次在他16強輸球後,記者訪問他的啟蒙教練,即他的母親,只見這位曾是國家代表隊成員避而不接受採訪。當下我可以感受到她心疼兒子付出一輩子的努力,以及不想多說一句話的無言,因為下次奧運,莊智淵43歲,幾乎再也回不去。
運動選手的年齡至關重要,影響生涯發展至巨。其實我們一般上班族也是,卻普遍被嚴重忽視,這使得很多人的生涯路越走越窄,甚至無路可走﹑走不下去,因此不得不提高警覺,正視上班族有「8大職涯關鍵年齡」。
我每次演講過後,經常有中年人來跟我說四個字:「相見恨晚」,因為他們發現40歲以後,自己的職涯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是他們年輕時未能預料得到的。20幾歲時,履歷怎麼投怎麼中,面試機會一堆;30幾歲時,不時有人捧著優渥的薪水,來問他們要不要跳槽;沒想到40歲之後投履歷,卻是這四個字:
石沈大海。
這個乏人問津的情景,不僅始料未及,也因為未曾有這個危機意識,也造成他們的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是的,他們從不知道「求職四處碰壁」會發生在他們身上,所以當我說出中年以後的各種職涯困境時,他們不僅張口結舌,還直呼我「料事如神」。這種說法是誇張了,其實我不過是看數字說話而已。
我經常看各種有關上班族的統計數字,看多了,看久了,就觸類旁通,將所有來自不同政府單位的數字整合在一起,對於上班族在職涯發展上的「關鍵年齡」有了通盤的了解。加上這些中年人來跟我印證,使得我有一個驚人的發現:
我們上班族的命運根本老早就寫在統計數字裡,而通常一條線就直指出未來的職涯走向,以及高低起落。
這其中,年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另一方面來說,我不得不直白地指出一個事實,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的就業市場存在著極為嚴重的「年齡歧視」。而且從很多數字看來,台灣企業主不只要用年輕的員工,也不想給好價錢,比如說:
💚1. 台灣透過經濟成長所賺得的錢,在1997年出現死亡交叉,大部分的錢都進到企業主的口袋,而員工分得到的錢則越來越少,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2. 台灣的固定薪只占全薪的64%,這麼低是亞洲第一名,即使越南都高我們20個百分點,其他國家也在70幾到80幾,這會造成上班族薪資不穩定。
在面對年齡歧視時,上班族都是單一個人,也就是一盤散沙,不可能靠組織的力量去有所改變,所以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自力救濟,想辦法自保,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由於長夀化的結果,20﹑30歲這一代勢必要做到70幾歲,因此最重要的是延長工作夀命。而每個關鍵年齡都是一個關卡,我稱這是一場—
「職涯年齡障礙賽」!
而這場賽事,至少存在著8個要跨越的障礙,我稱它們為「8大職涯關鍵年齡」:
💚第一個關鍵年齡:25歲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讀完研究所才進入社會,所以至少25至26歲最好開始有工作或實習經歷,在求職時會擁有比較好的年紀優勢,也免得企業有疑慮。
💚第二個關鍵年齡:30歲
孔子說三十而立,這個年紀思維對我們影響有2500年,深植腦海,很難根除。對於企業,他會期待你在30歲時,已經確定生涯方向,並且小有局面。
💚第三個關鍵年齡:35歲
我在與大企業﹑外商或獵頭交涉的經驗,告訴我一個大家不察的事實,35歲是大企業與外商用新人的上限,也是獵頭推荐人的主要年齡。更可怕的是,35歲是低薪族群與高薪族群的分水嶺,也就是說它決定未來薪資的90%。
💚第四個關鍵年齡:40歲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年定義在45歲之後,但是跨過40歲,已經可以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涼意漸深。若要換工作,不僅要小心,恐怕也是最後一搏。
💚第五個關鍵年齡:45歲
上班族的職涯高峰落在這個年紀,這不是說你意氣風發,而是暗示你從此走下坡,這就是中年危機。有人來得早,有人來得晚,就我的觀察,45加減3歲,也就是有人42歲在公司開始坐立難安,有人在48歲發生,當然也有50好幾的例子才第一次發現職涯是會風雲變色的。
💚第六個關鍵年齡:50歲
就像楊勇緯以為再過4年可以奪金牌,很多人也以為薪水是不斷往上加,其實這是很大的誤會!台灣政府統計,上班族平均在50歲以後面臨減薪噩運。
💚第七個關鍵年齡:55歲
我每次演講都會問台灣人平均幾歲退休,一致的答案都是65歲,這是天大的錯誤!2016年平均是58歲,足足提早退休7年,為什麼?很簡單,非志願被逼退!但是被逼退需要時間布局,大約在55歲上下就出現蛛絲馬跡,不能輕忽。
💚第八個關鍵年齡:65歲
能夠在65歲安全退休,我只能說「幾稀」。更不必說後面還要活20﹑30﹑40年,有錢則人生才能做主,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在65歲以後有被動收入來支撐。
看到這裡,你說年齡重不重要?答案是無庸置疑。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握這8大關鍵年齡,在對的年齡做對的事,跨過這個障礙賽的每個關口。
看了文章,覺得受益,請留言+1。
圖: udn
年齡歧視 例子 在 大丈夫。東瀛工作遊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呻文放負》
係疫情嘅不景氣影響之下,轉工嘅機會真係好渺茫!但係亦有成功嘅例子,我哋Team一位同事就係其中一個,真係好羨慕呀👏🏼👏🏼👏🏼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諗嘢比較成熟, 20歲出頭嘅想法就已經同30歲嘅阿叔冇分別!所以當我入到公司嘅時候仍然維持喺20代嘅心態,曾經俾今日卒業嘅20代同事話過我似仍然停留係高中生心態🤦🏻♂️呢個都算係留日五年又一文化衝擊。以前係design House嗰時都已經感受到20代同30代真係有條界線!有次同班細我10年嘅同事去飲み会,嗰時唔識閱讀空氣所以跟住佢哋以二次會,結果佢哋嘅表情變得好唔自然,飲酒亦冇暢所欲言!嗰時醒水知道佢哋會有三次會,所以即刻走人😔
點解羨慕?因為佢仲係20歲出頭可以找到工,有大把機會試!有次同啲位卒業同事食lunch,佢個腦已經諗定下一步做邊個position,再下一步點樣到某個Title,而我?每日收工之後淨係諗煮飯好定買便當好,完全搵唔到目標。所以成餐飯都好似唔啱嘴型,無再同佢單對單食lunch😭
經歷呢一年「唔知自己做過啲乜嘢咁就九月」同呢個充滿年齡歧視嘅社會,真係唔知點樣走落去😅😅究竟「keep being Ryan」嘅Ryan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