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從挫敗中,點燃內在動力3】
上週五,川川從挫敗中得到學習的動力一文,許多人受到鼓舞,從文字中感受到川川的努力,又從川川的影片表現裡得到巨大的感動,得到許多學習者的反餽與提問。
其中一位朋友提及:若孩子學習上遇到失敗,可是之後就完全沒有學習的動力而直接放棄,再也不肯從挫敗中繼續努力,這時父母應該放手讓他放棄?還是該堅定而溫柔的堅持讓他繼續學習?
這個問題的解方,只有一個,那就是「完整核對孩子的想法」,只有孩子「想」要,才能有主動學習的動力,若孩子內在真的不想,再怎麼堅持也枉然。
但,問題來了,眾多父母接下來的困難會出現在:「要怎樣核對才能真正的得到孩子是真的想放棄還是真的想學習?」
這就牽涉到父母的對話能力了。
如果看過《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以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這兩本書的朋友,就能從大量的親子對話範例中得到一次「好對話」的脈絡,需要非常貼近孩子所想所願,並在孩子的想法以核對的方式反覆敲擊,並且適時挑戰孩子的想法。
例如在書中,我也曾提及過「三三」小一時,曾經拒學。
當時她拒學的場所是「安親班」,拒學的科目是「英文」。
由於她的安親班是一年級她自己挑選的「全美語」安親班,對於一個過去從來沒學過英文的三三,進入這樣的環境,辛苦是必然的,壓力也可想而知的巨大。到了下學期我帶著她出國工作(玩)九天,回國後,她的小考立刻顯現遊玩過後的分數0分。
分數對於我,只是提醒我孩子的狀況,然而這個分數卻完全擊潰三三的自尊心,也把她對學習英文的渴望完全擊倒在地。
就在考0分回來的那天晚上,三三吐露不想學習英文的訊息。接著,隔天起床,三三已經做好拒絕上安親班的準備,拒學的力道之大、決心之猛烈,讓我驚訝。
孩子為了追求完美,繼而害怕失敗,往後該如何面對每一次的挑戰與挫敗?
孩子如何看待「失敗」?
我如何讓孩子發展追求完整,而非完美的心態?
這是我當時在事件中思量的細節。
為此,在三三拒學的第二天晚上,我與三三展開一場漫長的對話,藉此核對三三對於「失敗」的看法,對於「面對失敗」的選擇是什麼,對於未來的學習一旦發生「失敗」了,也會繼續放棄嗎?那麼面對無法逃避的科目,放棄後該怎麼辦?
我把我的擔憂以及我的困惑,以對話的方式,提問孩子。
我們針對「失敗」反覆釐清彼此的看法,也核對三三「離開」或「逃避」的決定,來回思索這樣的方式是唯一的辦法嗎?
我們來回核對聚焦,讓三三從原來的觀點產生覺察,並再次審視自己的決定是否是她想要的。
我將我與三三的對話羅列於下──
我:「媽媽知道,你不想去安親班了,對嗎?」(複誦)
三三:「對。」
我:「是因為考試考不好,所以不想去了?」(核對事件)
三三:「對,而且老師說考不好作業會變多,不然就扣分,我不喜歡老師這樣。」(聽事、聽情)
我:「媽媽想知道,你怎麼看待自己考試失敗這件事。」(核對觀點)
三三:「我不喜歡,覺得很丟臉。」(感受)
我:「你不允許自己失敗?」(核對觀點)
三三:「對。」
我:「媽媽想邀請你失敗。」
三三:「什麼意思?」
我:「媽媽不怕你失敗,因為媽媽願意陪著你,但是媽媽比較害怕當你面對失敗後,你因為討厭失敗而永遠逃避了。」(觀點)
三三:「可是我就是害怕。」(感受)
我:「想聽故事嗎?媽媽講個故事給你聽。」
三三:「故事我想聽。」
我講了三三小時候就聽過的「孫中山起義」的故事。
我:「孫中山非常想建立一個理想中的國家,一個充滿民主且法治的家園,所以他開始策劃舉兵,想推翻滿清腐敗的政府。他第一次在廣州起義,以陸皓東設計出來的青天白日旗子做標誌,號召有志青年一起起義,可惜消息走漏,被滿清政府率先搜捕,許多人因此喪命。」
我:第一次起義失敗了,你希望孫中山要繼續加油,還是放棄比較好?」
三三:「當然要繼續下去阿,他才失敗一次耶。」
我:「真的耶,他才失敗一次,他跟你想的一樣,所以他開始籌劃第二次起義。」
隨著屢屢失敗的情節發生,三三臉上的表情也跟著變化,每一次起義失敗,我會停下來問她:「已經第三次了,已經第四次了,已經第五次了,孫中山還要繼續努力嗎?你希望他再試試看嗎?」
三三的心情跟著孫中山起義的故事起伏,慷慨激昂。
我一次次詢問,孫中山該不該鼓起勇氣再試一次?
三三一次又一次大聲疾呼:「他可以的,他應該再試一次。」
我:「你會因為他失敗,而瞧不起他嗎?」(核對觀點)
三三:「當然不會。」
我突然有所感慨的說:「三三,你對孫中山真好。」
三三:「為什麼?」
我:「你一直願意給孫中山機會,你知道嗎,每一次你說『孫中山應該要繼續努力』,媽媽就覺得很感動,你總不吝嗇對別人好,給別人好多好多次機會。只是三三,為什麼對人這麼寬容的你,卻只給自己一次機會?」
三三愣住了。
我:「三三,你寬待他人,卻對自己很嚴格,能告訴我為什麼嗎?」(核對行為與觀點)
三三臉色顯得凝重。
沉默了好一會兒之後,三三才緩慢開口:「可是我會害怕,我不喜歡考試,我……」(表述感受)
我:「以後你還想要學英文嗎?」(核對期待)
三三:「我願意,當然願意。」
我:「所以你討厭的是考試,並不是討厭英文,是這意思嗎?」(核對觀點,聚焦困境)
三三:「對,我不討厭英文,英文老師很好笑,對我也很好,我喜歡上課,我不想考試。」(傾聽)
我:「既然這樣,如果媽媽能幫你把你困擾的考試排除,你願意回去再試試看嗎?只進教室上課,做你喜歡的學習,不做其他,你想嗎?」(核對期待)
三三:「可是如果還是不喜歡怎麼辦?我就是很害怕。」(陳述感受)
我:「如果有害怕,媽媽會陪著你,你願意相信媽媽會陪你嗎?」(核對渴望)
三三:「我相信媽媽,可是不相信我自己。」
我看著三三,停頓於此,讓問題自己跑一會兒。
三三:「我也不是不相信自己,我只是……就是會擔憂,我很想試試看,但萬一我又害怕怎麼辦?」
我:「只要你願意就好,其他的問題是媽媽的責任,你願意再試試看嗎?」(核對渴望)
三三:「我願意,但萬一……」(擔憂一直在干擾孩子的決定)
我:「這樣吧,我們努力到月底,月底後如果真的不喜歡,我們再討論未來該怎麼辦,好嗎?」(核對行為)
三三低著頭思量,幾分鐘後,終於抬頭,眼神閃爍著心動,不再憂慮害怕。
透過對話,讓三三重新審視問題,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困境,並且得以修正自己的決定,以期更符合她想要的方向。
這便是三三從「放棄」到「主動學習」的過程。
過程中,我與三三的對話,除了貼近三三的內在,核對她真正的困難,過程中也啟動她的覺察,藉由細緻的覺察,引發她的學習動力。
這樣的歷程,考驗的是父母是否能更準確的對話,藉此引導孩子的學習動力。
當然,在此之前,於我而言並沒有設定「對話目標」,對我來說,就算最後不再上安親班都是可以的,我要的不是孩子回到安親班,我要的是孩子得學會「接納失敗」,並且從「失敗」中清楚自己該怎麼決定未來的路。
#今天是三三滿十一歲的生日(孫中山革命11次,好巧),藉由這篇過往的文章,祝福孩子面臨挫敗時,不急著逃避,而是能更明白自己想要的,並做出自己的選擇。
──────
☞桃園獨立書店舉辦:《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讀書會分享,報名連結請點 https://www.beclass.com/rid=254647e61173a4cf3470
♬教養工作坊: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有3個名額釋出)
🔥 2021年11月高雄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WEgL6Z
🔥 2021年12月台中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e9g8rb
🔥2022年工作坊日期出爐:4/23-24、6/4-5 、9/17-18 、12/10-12/11 (地點未定)
師尊 考 三才 在 我可是生活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未來新家沒有客廳!
會奇怪嗎?
我覺得不會啊,哈哈。
我等於捨掉一個房間
通常一般會做客廳的位置,全部空出來變成餐廳+廚房。
#減去房間客廳→ #擴充成餐廳廚房
我媽聽到時訝異地問:這樣不會很奇怪嗎?(我媽是觀念比較傳統的人,呵)
拜託,其實我現在的家,客廳也很少坐好嗎。
因為我們習慣吃飯、喝咖啡、談事情、寫字畫畫都在餐桌居多,所以為了節約不必要的空間浪費,沒有傳統的客廳對我們是沒差的。
或許未來會有空間讓孩子或客人坐下來休憩(還在思考規劃中),但目前的規劃就是沒有客廳囉。
再來,一般家裡對廚房的需求好像不太高,但我是很常在廚房煮這弄那、各種料理跟烘焙我都愛做的人,如果沒有"合理"的廚房空間,做起事真的很不順手。
我把自己的需求擺第一
重視的儀式感跟生活感第二
第三才考慮到工作。
當然啊,家是自己要住的,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活習慣跟需求放第一,我有過第一個家的規劃經驗,這次會很多捨棄建商的不用、從毛胚屋的水電配線重抓、跟不必要的就不漆不塗不安裝,寧可自己選。就是因為以後沒事不可能常常改來改去,要就先想清楚。
我的個人意見挺多的,尊重設計師,但自己想要什麼我沒辦法隨性,以前有些不太懂,牽就別人事後後悔,才會心想當時沒瞭解仔細自己到底要什麼,導致有些事後要重裝或改建也不方便,所以這回一定要堅持囉。
你也是會堅持自己想法的人嗎?
#娜塔家 #新家裝潢持續中 #新家 #裝潢 進行中
師尊 考 三才 在 羅文好公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幾天跟學生聊到教改的議題 但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只知道教改後的現行制度 不知道教改前的情況 所以根本無法比較 我就學的期間大概就是台灣開始推動教改的1990年代 剛好跨在新舊制度之間 可以很準確的講出我觀察的的社會狀態
我國小的時候是完全不知道念書壓力是什麼的 每天放學回家就是看電視跟看漫畫 偶爾會去安親班跟才藝班找同學
我很喜歡去安親班教室 因為那裡有個小圖書館 等他們的時候我可以在裡面看我平常看不到的精美故事書 還有一些科學的百科全書 經常看到忘我
上安親班才藝班的同學羨慕我可以每天放學回家一直玩 他們只有六日可以玩 其實我才羨慕他們可以在安親班才藝班學習才藝 因為我只能每天看電視看漫畫 寒暑假他們去參加各種營隊 我還是只能每天看漫畫看電視...
上了國中後也是一路玩 我當時分到的是公立國中的後段班 在後段班玩得更起勁了 成天跟同學打鬧 放學後留下來打籃球到七八點才回家 我那個時代流行NBA跟灌籃高手 當時的夢想是未來想當NBA的球員(長大後才知道不能看漫畫立夢想
這樣無壓力的生活到了國三後終於有了轉變 國三全校重新編班 我被分到了升學班 人生第一次終於感受到了升學壓力 一開始名次掉到全班30名的感覺讓我嚇到了 以前一直都是前3名的 現在居然變成30名 一時間難以適應
於是乎主動跟媽媽說我想補習 找到了一個很嚴格會打人的數學老師 下課前會考10題 錯一題打一下 一開始有點不習慣 被打了一兩次 後來就都沒被打過了 然後數學成績開始起飛 在班上的名次也進了前10名
在升學班的生活是很充實的 我從不知道跟一群人一起認真讀書是一件這麼熱血的事情 以前都是我一個人念書 現在一大群人一起認真讀書真的是從未有過的經驗
我的國三導師是非常兇狠的嚴師 一開班有發生高壯學生霸凌欺負同學的事件 然後他就被我們導師打飛了(沒開玩笑 是真的打飛 我們導師有練氣功)後來班上氣氛一片祥和 再也沒發生過任何霸凌事件
導師很兇狠有個很大的好處 就是所有人都可以好好上課 而且同學很團結 會相互通報老師來巡堂的消息 感情非常好 至今我的很多好友都是國三認識的 雖然我也很羨慕之前沒編到升學班的同學 他們依然過著每天玩樂的生活 但我這一年雖然壓力大 但卻是最充實的一年
國中畢業後同時考上了嘉義高中跟高雄工專 著實讓我思考了很久 教改前的五專是很厲害的 台北商專 台北工專 台中商專 高雄工專 文藻語專 是業界響噹噹的名校 學生還沒畢業就被企業搶著要
後來因為多數同學都選擇嘉中 我也選了普通高中來念 高一高二的我徹底放飛了自我 跟著幾個好友進了管樂社 也許是為了彌補我小時候沒能上才藝班的缺憾吧 我幾乎每一天放學還有假日都到管樂社報到 那裡有我最好的朋友 還有我最美好的回憶
就這樣一路玩社團 到了高三 才開始收心專心念書 因為高一高二都在瘋狂玩社團的影響 我的高一高二成績可說是慘不忍睹 這樣的情況沒辦法推薦甄試(就是現在所謂的申請入學 )我記得那時候我那時候是剛開始試辦的第一屆
所以沒法推薦甄選的之下 只能選擇聯考(就是現在的指考)那時候絕大多數的名額都在聯考 所以對我而言沒什麼影響
但因為太久沒碰書 一開始我採用太極端的方式念書 每天念書到2-3點 常常在書桌上睡到天亮 想要在最短的時間把成績衝起來 但這樣透支體力的我 在最重要的考前兩個月 我的身體累倒了 生了一場大病 完全沒辦法念書的情況下 聯考嚴重失常 但靠著生病前累積的實力 還是考上了東吳政治系
不過當時的大學跟現在的錄取率98%大學不一樣 當時大學錄取率低 所以不管是哪個大學哪個科系 自然組還是社會組 畢業出來都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 那個時候說自己是大學生還會受到尊敬 不像現在還要被追問是那間大學哪個科系
當時候是一個行行出狀元的時代 適合念書的就一路念書到大學 不適合念書的高職畢業後就早出社會當學徒 學了兩三年後出師了 就開始離開師父 自己創業 所以也是個新創事業處處萌芽的時代
我一直都很慶幸 如果我出生在這個時代 這個升學制度之下 也許我就不會有那麼美好的國高中瘋狂玩樂瘋狂念書的生活了
我不是守舊派 好的改革我一定支持 但是越改越糟糕的改革我不能接受 現在的國高中學生的所有日常成績都要被當作升學標準 如何盡情玩樂?!
從苦一年變成苦三年 每科成績都要被量化後加入升學參考 然後說這是要降低學生的壓力?!更不用講很多學生還要被迫去當幹部 當志工 參加各種營隊 進行所謂的多元學習 這種不願意強迫參加的幹部志工跟營隊有任何意義嗎?
更不用講技職專科體系被破壞殆盡 大學文組學生完全供過於求的就業慘況了 廣設大學真的禍國殃民
先分享這麼多 至於後來如何轉學到台大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