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作者當時沒有私訊於我的話,也許永遠也不會讀到這本書,並不是說陳設於書店時看起來裝幀不起眼或文宣寫不夠好之類的附加因素,而是從小到大,音樂本身對我而言並沒有這麼強烈的吸引力。我有著極其容易分心的性格,有時連自己都無法忍受,做任何事皆需要絕對安靜的空間,真正專注時連音樂都會令我分神,不崇尚黑膠,不迷獨立樂團,對演唱會興致缺缺,閒暇之餘最常聽的就是張國榮,以及帶領心靈重回情境中的無數電影配樂。
所以一直以來相當羨慕那些如瓦力筆下對音樂一切都「非常介意」的人,聽得出幾款喇叭中的細微差異性,擁有無限耐心和敏感度記得每個樂團、每位歌手的特質,這都是過耳即忘的我所聽不出來的。當然縱使像這種就算買 AirPods、整套音響也找不到適當時間使用的遲鈍之人,仍幾乎無法離開音樂相伴的世界,有太多影響個人至深的歌曲、樂章與旋律,是連自己都從未意識到的,而《瓦力唱片行》喚醒了這份深藏在心的情感,在這本書中,音樂不再是陪襯或背景元素,一如字裡行間透露出的熱情和堅持,作者有著令人欽羨的文采,流暢譜出自己獨特的思緒,筆鋒無時無刻圍繞音樂,同時又於音樂之上,勾勒人們脆弱又充滿生命力的故事。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進來的方式。」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瓦力後段引述了 Leonard Cohen 的一句話,私以為那就是藝術的本質,音樂存在的理由,也是音符轉化成文字的創作初衷,那些故事各個相似卻也不甚相同,有些老派,有些執著,有些遺憾,有些傷感,有些悲觀,那些男男女女最終都會淚流滿面,正因不只圍繞於談情說愛,而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有形或無形的連結,企圖與過去和解,並串起逐漸消逝的記憶。
「很久以前,我就發現,所有碎心美麗的音樂故事,都是恐怖故事:有死亡,但不一定保證有救贖。常常過了很久,我們也不了解那樣的死亡,究竟象徵的是什麼。」
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想起,Luca Guadagnino 曾說 Sufjan Stevens 的歌曲就像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電影旁白,Edward Norton 也表示 Thom Yorke 的配樂不停將他拉回《布魯克林孤兒》的悲傷故事,聽〈當愛以成往事〉只見程蝶衣與張國榮重疊的回眸望穿秋水,後來反覆聆聽的過程才領悟到,其實故事裡往往沒有救贖,因為救贖就在音樂之中,此恨不關風與月,我們在音樂之中直視痛楚,端詳傷口,面對裂縫,以柔軟、多情而熟悉的姿態,潛入更深一層的境界追尋,尋覓屬於自己的現實救贖。
任誰都有過那樣的時光,曾為了思念一個人,反覆播放一首歌;曾拒絕淡忘一段時光,反覆播放一首歌;曾為了排遣巨大寂寞,反覆播放一首歌;也曾拚了命的忘掉一個人,反覆播放一首歌。無論懂不懂音樂,認不認識歌名人名,都足以在《瓦力唱片行》找到一種情感力度,某種程度而言,人活在世上需要與世界的對抗,他以音樂和文字做為武器,延伸出整個宇宙,宇宙裡有千千萬萬個故事,在每個人的耳畔竊竊私語,讓我們得以安然看清命運是什麼模樣,接受自己是什麼模樣。
「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的推薦目錄:
- 關於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好雷] 布魯克林孤兒Motherless Brooklyn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普無雷] 布魯克林孤兒平實不炫目的劇情片 - PTT 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Motherless Brooklyn 布魯克林孤兒】... - 電影補給站's post 的評價
- 關於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艾德華諾頓20年磨一劍【布魯克林孤兒】片段搶先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布魯克林孤兒心得 :: 電影影評網 的評價
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身為諾頓影迷,《布魯克林孤兒 Motherless Brooklyn》這一封獻給紐約的情書看得是如癡如醉意亂情迷,那是街頭瀰漫著爵士樂以及復古汽車,霧氣蒸騰下大橋光影迷濛閃爍的 1950 年代,他說,這個故事發生於水門案醜聞爆發,越戰劃下句點,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慘遭殺害,幾乎是近代美國社會最為憤世嫉俗的時間點,連結當今世界共同經歷的一切,在華美表象遮遮掩掩下欲蓋彌彰的真實面,或許能讓處於低潮的人們能感受到些許共鳴。
改編自美國作家 Jonathan Lethem 1999 年的同名暢銷小說,原著設定於 90 年代,電影則定於 50 年代,劇本於 2012 年完成,幾乎可以說誕生在川普年代,在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後劇組因此尋找到深入挖掘《布魯克林孤兒》的動力。1957 年為另一個紐約故事的獨特過渡期,劇中黑白兩道通吃的政府高官 Moses Randolph 就是以真實存在的建築大師 Robert Moses 為原型,他一度掌控了公權力,在 1930 到 1960 間完全將紐約市改頭換面,諾頓稱這段期間為現代紐約秘史,制度化的種族主義、舊市鎮的毀滅,被獨裁政權與帝國化的武力所刺穿,幾乎徹底違背美國民主制度的一切,可以說是多數人不甚熟悉的一段歷史。
《布魯克林孤兒》誕生於此,以患有妥瑞氏症的主角萊諾為核心,將他帶離孤兒院,拉拔提攜,並納入自身羽翼下的法蘭克是萊諾畢生的貴人,更成為他立足於這個世界的生存意義。法蘭克總戲稱他「布魯克林孤兒」,習慣獨來獨往的萊諾在別人眼裡不出名副其實的怪咖,卻擁有過目不忘的驚人記憶力、極其敏稅的洞察力與分析能力,十分稱職於私家偵探的角色,然而意料之外的是,在一起看似平凡無奇的行動中眼睜睜痛失這位恩師,為了追查法蘭克死因與完成其生前未竟之事,萊諾一步一步走入了慾望橫流、官商勾結的巨大陰謀中。
「每個偉大的機構都是一個人拉長的身影,他的性格決定組織的性格。」
Every great institution is the lengthened shadow of a single man. His character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 of the organization.
同樣正面迎向 Alec Baldwin,《布魯克林孤兒》彷彿對立於《小丑》的存在,訴說一個社會底層的邊緣份子也能走出天壤之別的人生。面對體制與法律,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權力交織貪婪等於隨心所欲,劇中引用了愛默生的一句話,機構的態度就是領頭羊的縮影,真正的權力又是什麼?或許依然回歸《辛德勒的名單》,是你有絕對理由但懂得選擇有所不為。身為毫不起眼的孤兒,以小搏大或以卵擊石是天方夜譚,或許最終的結局力道不夠驚人,但小蝦米永遠難以扳倒大鯨魚,帶著尊嚴全身而退也許就已是平凡性命的最大勝利。
眾所皆知,諾頓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縱使節奏掌握稍顯生澀,仍帶著無與倫比的愛與熱情,將資訊量極為龐大、無趣的內容賦予一層獨特美感,那是屬於舊時紐約的記憶回溯,也似與這座城市的朦朧隔閡,詩意畫面與 Thom Yorke 配樂滲透成踽踽獨行的寂寞背影,無以名狀卻又極其強烈,時而隨劇情浮沉,時而溫柔包覆情緒,曲終人散後悵惘向著夜空清灑出美國夢的幻滅。
萊諾滑稽笨拙的模樣惹人憐惜,徒勞無功與世界奮鬥的執著又不禁為之心疼,如此結局淡雅脫俗,那也不會再是費茲傑羅筆下註定回到過去的逆水行舟。一首英文歌這樣唱道,慶幸從來沒有住在海邊,所以從未厭倦沙灘,慶幸不在山上長大,可以持續追問世界所能觸摸的高度,他們找到了與布魯克林最美的距離,足以靜靜回味每一處熱鬧的過往街景,橋上夜色依舊壟罩,陰鬱燈火依舊搖曳,只見遲暮中相偎的身影,遠離了塵囂,洗淨了鉛華。
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身為諾頓影迷,《布魯克林孤兒 Motherless Brooklyn》這一封獻給紐約的情書看得是如癡如醉意亂情迷,那是街頭瀰漫著爵士樂以及復古汽車,霧氣蒸騰下大橋光影迷濛閃爍的 1950 年代,他說,這個故事發生於水門案醜聞爆發,越戰劃下句點,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慘遭殺害,幾乎是近代美國社會最為憤世嫉俗的時間點,連結當今世界共同經歷的一切,在華美表象遮遮掩掩下欲蓋彌彰的真實面,或許能讓處於低潮的人們能感受到些許共鳴。
改編自美國作家 Jonathan Lethem 1999 年的同名暢銷小說,原著設定於 90 年代,電影則定於 50 年代,劇本於 2012 年完成,幾乎可以說誕生在川普年代,在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後劇組因此尋找到深入挖掘《布魯克林孤兒》的動力。1957 年為另一個紐約故事的獨特過渡期,劇中黑白兩道通吃的政府高官 Moses Randolph 就是以真實存在的建築大師 Robert Moses 為原型,他一度掌控了公權力,在 1930 到 1960 間完全將紐約市改頭換面,諾頓稱這段期間為現代紐約秘史,制度化的種族主義、舊市鎮的毀滅,被獨裁政權與帝國化的武力所刺穿,幾乎徹底違背美國民主制度的一切,可以說是多數人不甚熟悉的一段歷史。
《布魯克林孤兒》誕生於此,以患有妥瑞氏症的主角萊諾為核心,將他帶離孤兒院,拉拔提攜,並納入自身羽翼下的法蘭克是萊諾畢生的貴人,更成為他立足於這個世界的生存意義。法蘭克總戲稱他「布魯克林孤兒」,習慣獨來獨往的萊諾在別人眼裡不出名副其實的怪咖,卻擁有過目不忘的驚人記憶力、極其敏稅的洞察力與分析能力,十分稱職於私家偵探的角色,然而意料之外的是,在一起看似平凡無奇的行動中眼睜睜痛失這位恩師,為了追查法蘭克死因與完成其生前未竟之事,萊諾一步一步走入了慾望橫流、官商勾結的巨大陰謀中。
「每個偉大的機構都是一個人拉長的身影,他的性格決定組織的性格。」
Every great institution is the lengthened shadow of a single man. His character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 of the organization.
同樣正面迎向 Alec Baldwin,《布魯克林孤兒》彷彿對立於《小丑》的存在,訴說一個社會底層的邊緣份子也能走出天壤之別的人生。面對體制與法律,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權力交織貪婪等於隨心所欲,劇中引用了愛默生的一句話,機構的態度就是領頭羊的縮影,真正的權力又是什麼?或許依然回歸《辛德勒的名單》,是你有絕對理由但懂得選擇有所不為。身為毫不起眼的孤兒,以小搏大或以卵擊石是天方夜譚,或許最終的結局力道不夠驚人,但小蝦米永遠難以扳倒大鯨魚,帶著尊嚴全身而退也許就已是平凡性命的最大勝利。
眾所皆知,諾頓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縱使節奏掌握稍顯生澀,仍帶著無與倫比的愛與熱情,將資訊量極為龐大、無趣的內容賦予一層獨特美感,那是屬於舊時紐約的記憶回溯,也似與這座城市的朦朧隔閡,詩意畫面與 Thom Yorke 配樂滲透成踽踽獨行的寂寞背影,無以名狀卻又極其強烈,時而隨劇情浮沉,時而溫柔包覆情緒,曲終人散後悵惘向著夜空清灑出美國夢的幻滅。
萊諾滑稽笨拙的模樣惹人憐惜,徒勞無功與世界奮鬥的執著又不禁為之心疼,如此結局淡雅脫俗,那也不會再是費茲傑羅筆下註定回到過去的逆水行舟。一首英文歌這樣唱道,慶幸從來沒有住在海邊,所以從未厭倦沙灘,慶幸不在山上長大,可以持續追問世界所能觸摸的高度,他們找到了與布魯克林最美的距離,足以靜靜回味每一處熱鬧的過往街景,橋上夜色依舊壟罩,陰鬱燈火依舊搖曳,只見遲暮中相偎的身影,遠離了塵囂,洗淨了鉛華。
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在Facebook上關於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的文章與內容. Let Me Sing You A Waltz|kristinswaltz|Kristin|Kristin Yu. By Let Me Sing ... ... <看更多>
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在Facebook上關於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的文章與內容. Let Me Sing You A Waltz|kristinswaltz|Kristin|Kristin Yu. By Let Me Sing ... ... <看更多>
布魯克林孤兒看不懂 在 [好雷] 布魯克林孤兒Motherless Brooklyn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愛德華諾頓被我視為偶像是何時的事?並不是過去在 1996 年一鳴驚人的《驚悚》,那只
是被我視為天才而已;倒是多年後 2017 年 #MeToo 運動中男性彷彿都背負著一點共犯的
包袱時,莎瑪海耶克特別點名了愛德華諾頓作為我們男人溫暖的希望與救贖,這才堪為值
得我們效法追隨的偶像呀!從那次開始,我才意識到 Edward Norton這個影人是很維權的
、是很社會的,原來早在《揮灑烈愛》的 2002 年就已如此!那麼這本 1999 年小說《布
魯克林孤兒》,是否也在同時代令他眼睛一亮、成為他磨劍二十年終於改編為電影的 pas
sion project?
不管有沒有看過小說,我們觀眾大概都知道:這 1999 出版的小說是個 1990s的當代故事
,那個美蘇冷戰結束後美國獨強欣欣向榮、甚至還有學者言之鑿鑿稱為「歷史終結」的時
代;不過愛德華諾頓很大膽地把它大改了,不但主角冒險歷程與配角組合大改了、連時代
也改到了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 1950s,這也是美國兩線戰勝成功金援全球成為世界警察
的年代、在國內則是都會中產階級興起、女性郊區生活奠定、汽車業與公路網大規模建設
的黃金時代,整個二十世紀後半全球移民嚮往的「美國夢」、全球國家對內嚮往的「美國
化」之圖像,都在此奠定下來複製放送到全球。
失怙的個人、失怙的社群
電影開場引言,就點題了小說與電影這兩個不同時代的共同點:美國擁有了強大的權力、
成為了全球的巨人,但當施行這些權力也像個巨人大腳踩過去大手揮過去時,那就成為巨
人級的災難!本週上映的電影都很男性化,其中男性偵探電影就有《鋒迴路轉》與《布魯
克林孤兒》兩部,光看預告與宣傳我就知道我會選誰:我有興趣的偵探,不是要走一場封
閉空間閱讀臉譜的燒腦破案之旅,而是要走一趟開放空間認識眾生的社會探索之旅。這種
社會性偵探,有沒有解開謎底抓到兇手讓他正法,已是很次要的事,反而這一趟旅程有沒
有認識到更大的現象找到全新的使命,才是真正的重點。
「沒媽媽的布魯克林,你不只是布魯克林」,這句在電影後段才出現的主角身分提點,隱
然在引領他探索這世界、傾聽他自己:我到底該怎麼做?「沒媽媽的布魯克林」是主角本
人、也是很多其他角色、甚至是個時代邊緣的集體形象、就不用提它本身又是個顯而易見
的地理意象了。它在本片是孤兒 Lionel、是爸爸強暴媽媽生出而媽媽又早逝的 Laura Ro
se、是偵探 Frank Minna收留下來的四個孤兒、是在家族企業中失勢而流浪的工程大師 P
aul Randolph、是在大戰時被美國徵召去當砲灰戰後也不聞問的黑人老兵 Billy Rose...
最後,當然是地理上的布魯克林區本身、也不只是布魯克林一區而已,更是任何一區如孤
兒般的居住社群,他們彷彿流浪狗一般流離到了某處好不容易安身立命,但這城市如同陌
生大人一路驅趕他們搬到別處去、否認他們的存在甚至把他們當毒瘤、他們在上也沒有任
何父母官的羽翼可保護... 然後隨著主角 Lionel 遊走 1950s布魯克林悲慘世界的查訪,
這驅趕城市邊緣社群宛如「驅趕孤兒」的行為很快顯露它是全面的制度性計畫:竟有個權
力凌駕市長、橫跨建築都計景觀交通多重部門、不需民意基礎更跳過議會監督的 Bureau
Authority 可以獨裁主導一切,而且還有個巨大的獨裁者身影高傲降臨在號稱民主自由的
美國!
民主的美國,規劃的帝王
這位獨裁規劃大師,體現了所有 20 世紀後半全球親美國家建築都計景觀交通專業教育的
價值觀養成,我甚至認為把他稱作 20 世紀後半空間規劃之父也不為過 XD 他獨尊汽車毀
棄大眾運輸、他獨尊白人驅除邊緣社群、他獨尊中產市民要讓窮人離去、他推廣公路化培
植汽車產業、他推廣郊區化搭配家電產業、他劃設幾百個公園剷除城市貧民區、他廣蓋大
橋讓汽車四通八達流動快速、他不意在服務當下人民而在擘畫未來城市... 最後,他的名
字終於揭曉,他叫作 Moses Randolph。
這個名字非常直接地指涉了現世紐約 20 世紀中的帝王規劃師 Robert Moses,他曾經身
兼紐約 12 個建設專業部門首席、曾廣設公共建設委員會花納稅人卻跳過納稅人監督、旗
下也領導無數公營建設公司一條龍承包、在他手下闢建的紐約公園也有五百個以上... 本
片這位大魔王,儘管看似個超現實的象徵角色代言所有政府權力的傲慢,但其實在歷史上
恐怕是活生生地真有其人能在民主美國當個現代帝王呀 XD 更不用說,本片代表草根與市
府對抗的女性領袖 Gabby Horowitz,聽她以「城市就是市民本身」為核心的一系列城市
宣言,根本就是《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Jane Jacobs 之化身,本片這對決格局根本重現
現世 1950s Moses vs Jacobs 的都市更新戰爭!
於是,也許有許多書迷對本片所詬病的「角色大改編、時代大挪移」這件事,它的用意就
呼之欲出了:原著也許沒那麼強調這鋪天蓋地的都市計畫戰爭本身,它充其量是宰制人民
凝視主角的天上幽靈,但改編電影堂而皇之地把它上綱為陰謀與調查的核心、把主要配角
群替換成都市計畫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更把那虛幻的天上幽靈給化身成幾乎指名道姓的歷
史人物、把原著虛構寓言的性質增添五分歷史真實!
光鮮的菁英 or 尊嚴的人民?
當然啦,以美術音樂來說拍一部 1950s時代片、有時代場景妝髮還配很多爵士樂、儼然重
現了好萊塢復古偵探片的 film noir色彩,就一部商業電影來說當然更加風情萬種;不過
在許多改編作品流行把歷史場景現代化時,愛德華諾頓偏偏反其道而行把現代場景歷史化
,恐怕更是要劍指美國都市霸權的源流,從二戰後談起。愛德華諾頓也是與原著作者長年
討論腦力激盪得出這結果,原著作者 Jonathan Lethem 據說也對這改編感到很興奮。時
代可改、角色可改、甚至故事重點都可改... 作者堅持絕不能改、而愛德華諾頓也以最高
敬意原味重現的核心,還是主角 Lionel Essrog 的人格與身段。
雖然說愛德華諾頓自己就有個都市規劃師祖父、演藝之餘也繼承祖父志業投身市民倡議的
都市再生 (revitalization)、更以二十年磨一劍的《布魯克林孤兒》作為他身在演藝圈
為城市發聲的窗口,但他畢竟很有意識地在拍一部劇情片,在此所有都市計畫專業語言都
要轉化為老嫗能解的 ABC(現世都市計畫不也應該如此嗎?),也許不免讓本片配角們一
場場都市控訴的台詞不免太過摘要而直白?不過專業的辯論與認識,畢竟不是 Lionel 這
位孤兒偵探追尋歷程的主軸。在我看來,這部電影還是一個成長的故事,主角的歷程還是
關於對世界與對自我的認識,而他這「沒媽媽的布魯克林」就要代言所有孤苦無依的迷惘
心靈找到自我定位而獨立走下去。
本片戲份很少演技也沒多精彩、但帥氣身影令人難忘的老布,他飾演的 Frank Minna對其
四位員工來說,與其說是大偵探或老闆、不如說是爸爸或媽媽,看他們這些(大蕭條時代
的?)棄子可憐就收留了下來。只是這樣一個如天高的父親身影,在小輩們心中這形象的
具體品質如何,恐怕也是大不同,甚至具體而微地代言了城市漂泊人們的兩種不同選擇。
與患妥瑞症的「怪胎」Lionel 對比的,是四人中長得最正典的金童 Tony,父親一死他直
接就被指定爲繼承人接掌父親事業、終於可以穿著體面出入社會當個獨立商務人士;這種
心結在 Lionel 心中有沒有?恐怕也是有,他也硬著頭皮出去查案學習獨立時,第一件事
就是偷了一張記者證,一心卑微地認為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正視我。
物質的父親 or 情感的父親?
妥瑞症這回事,發生在 Lionel 身上的成因不明,我們只知它的症狀令他受到了歧視、從
小在孤兒院裡受到了修女的毒打、甚至長大後同儕溫和如 Coney霸道如 Tony 都稱他「怪
咖」而瞧不起他。但 Frank這位願意收留社會棄子成為自己孩子的父輩,就算再邊緣再弱
勢都能鼓勵他找到長才好好發揮替自己出聲,也還真讓 Lionel 發揮妥瑞症的各種規律強
迫成為過目不忘的監聽本事,這件事到底是老闆的利用、還是父親的拉拔?電影一直留了
謎團等待 Lionel 去發掘,有的聲音告訴他 Frank只是個愛錢的偵探在利用他們、但腦海
中的身影一次次告訴他 Frank明明就是個慈祥父親。這一場為師父找真兇的旅程,更像是
去找到關於師父的真相、確認我身為其子的關係。
父親,可以是很多種東西,在 Tony 眼中可能是繼承財產事業的前輩、更可能是要取而代
之的舊王,在功利的 Moses眼中更只是個利用孩子拓展事業版圖的愛錢小商人。但 Lione
l 對父親形象的渴望,還要在女主角 Laura Roses這另一個孤兒身上得到另一種印證。在
同樣失去母親的 Laura上方有好多疑雲重重的父親:一個是強暴逞兇享受權力的血緣父親
Moses Randolph、一個是純簽字負責可討價還價的體制父親 Paul Randolph、一個是無
親無故但承擔養育的實質父親 Billy Rose。而當本片 Lionel 查案查到底發現那關鍵秘
密是 Frank, Paul & Billy 三位父親聯合威脅第四位父親的爆料計畫時,兩位孤兒又該
如何理解呢?
在這三人中,唯一還活著可表述的 Paul ,號稱是個理想主義規劃師好像很重視都市正義
而不像他哥 Moses推行都市排除,但他一樣是做理想主義全盤規劃的夢想家,和 Moses立
場不同但做法相似,一樣是企望以個人夢想改變世界;而另外兩位要錢的父親,在那位唯
一的生父 Moses口中是「鑽營小利的廉價偵探」才不像我們這些德高望重的專業者有遠大
理想;只是兩位照顧孤兒的養父、對比這位生而不養的生父,他們多年拉拔孩子到今天來
要這筆錢,真正要的又是什麼呢?
英雄的對決 or 日常的戰術?
電影沒說破,若說破反而不美了,這個死無對證的謎題還是要讓兩位孤兒基於自身與彼此
的經驗去印證,你相信父親是什麼樣的人他就是什麼樣的人,而你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就
印證你對父親遺緒的認知。電影最令我感動的時刻,是 Laura帶領 Lionel 進入爵士小酒
館的翩翩起舞戲,她一再告訴在女士面前失態自卑的 Lionel 「沒關係、放輕鬆」你做自
己就是最可愛;而電影最令我緊張的關鍵時刻,在 Lionel 的咖啡館抉擇,與他性格對立
卻像是一面鏡子的兄弟 Tony 以成功商務人士之姿來邀他這老闆眼中的新星入夥,給你個
機會擺脫「怪咖」躋身中產社會專業人士、徹底揮別邊緣的過去翻身向上爬,看你爬不爬
?
嗯,這種時候點杯滾燙的熱茶是個好選擇 XD 暖己心肺也暖人臉龐。話說以小事大一直都
是最複雜的藝術,台灣面對這處境已經半個世紀了還在左支右絀著,本片的小孤兒們面對
這都市開發與官商勾結的大強權,也一樣焦慮追尋著。「小人物面對巨大強權,你要讓他
覺得你順服於他的權力、給你摸摸頭,然後背後伺機而動戳他一小刀」,這個以小事大的
哲學也許熱情如火的台灣普遍不是很認同?但我一直認為也是一種人生智慧,這句話也引
領了 Lionel 做出最後決定的澡堂戲,而且還是個彷彿羅馬元老院貴族議事的羅馬式澡堂
,但羅馬底下的小奴隸並不為躋身貴族市民的甜頭所誘惑:
表面上,是小偵探 Lionel 終於來向都市規劃大師 Moses低了頭、餵你個情報換一個請求
,彷彿兩人英雄惜英雄彼此拍拍肩膀利益都在同一邊。但事實上,是兩人其實各有盤算,
規劃大師口惠不實處理掉他的絆腳石、不動和自己不相干的人、但也沒要去成就什麼非關
自己權利的他人理想;而小偵探也留了一手,得到自己想要的後偷偷把消息流出去,自己
不當打敗巨人的英雄,而給其他早有社會地位的英雄去迎戰。且把大英雄專業認證的記者
證還給你、我不需要了,我需要的只是繼續站在邊緣底層、在身邊與底層同道彼此守護互
相惕勵,象徵父親事業的偵探辦公室這光鮮資產給別人拿去沒關係、象徵父親守護的偏遠
小宅讓我心領接收成為獨立人生的基地、我自能在此出發繼續由下而上為同道發聲。
專業認證的菁英 or 絕對尊嚴的草民
我是挺喜歡這片尾的餘韻,它既不是力量英雄堂皇地伸張正義、也不是頭腦英雄促狹地偷
天換日,它就只是一個迷惘的小人物終於知道了自己的方向、擁抱了自己的位置,放下了
他曾經掛著不放的那個光鮮身分、重新擁抱自己妥瑞症的「怪咖」身分其實也能與同道站
在一起開始努力成就美好。在全片中,這個有妥瑞氏症的 Lionel 一直被人瞧不起、彷彿
這個樣子行走在光鮮的商務社會就不是個被承認的人、就像女人黑人窮人孤兒一樣都不被
承認為這城市的一份子,他們還有 Frank Minna這師父當母雞帶小雞長大也算有幸了。
但最終,此片是要給他們掌握主權以小博大的 agency ,不須汲汲營營向上爬才得到發聲
改變的資格。若巨觀呼應此片的都市計畫敘事,則不是以一個全盤規劃師 Paul Randolph
之立場與另一個全盤規劃師 Moses的高空理念對決,而是以那宛若 Jane Jacobs的運動
領袖阿姨 Gabby Horowitz之立場、與邊緣的草根人民站在一起由下而上立基土地對決高
空的專業諸神。話說,這片認真是愛德華諾頓掏心掏肺實踐志業的 passion project,他
的祖父是在 1950s-1960s率先倡導「都市再生」(urban revitalization) 取代「都市更
新」(urban renewal) 的都市計畫新銳之一,他的父親則是 1980s-1990s從越戰退伍後為
亞洲後殖民環境剝削發聲的環保律師。
而到了他這維權專業世家的第三代、走進了演藝圈還演過不少墮落反派的人生路上,我很
高興他終於(其實應該是早就)找到了身為影人為社會發聲的位置與做法、也終於將這二
十年磨成的一劍發表出來分享給觀影的大眾。我們大眾都是時代小螞蟻而不是超能英雄、
我們也都在經歷新時代最新型態的都市排除與替換,但我們翻身的方式不應是階級翻身成
為光鮮亮麗的權貴一份子過上好生活、而應該固守自身階級不拋下任一個孤兒,進而與不
同的都市孤兒彼此連結互相惕勵、大家各自獨立成人進而連結成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那
才是真正擁抱每一個不分種族性別膚色階級的海納百川世界觀、以及再小市民都有絕對尊
嚴抵抗強權的人生觀。
十年前英雄、十年後巨獸?
《布魯克林孤兒》這本小說,作為一場 1990s世紀末前妥瑞症怪咖小民的偵探查案兼自我
追尋,早在二十年前就已擲地有聲;而《布魯克林孤兒》這部電影,我覺得是站在小說傑
作啟迪人心的肩膀上,挖掘歷史爬梳了權力的起源、天上地下辯證了入世的取向、更以古
喻今直指了 2019 當今仍在變形演化的都市更新與排除。我們台灣近年也漸漸在許多新銳
都市專業者的引領下經歷了樂生院與文林苑王家、爬梳了實為拆除迫遷的都市更新話術、
也揭露了台北好好看的臨時性假公園真開發陰謀,台灣觀眾看了應該都能心有戚戚焉。
而在美國這個第一世界排除第四世界的排除計畫也沒落人後,譬如去年社會電影《盲點》
與今年黑色喜劇《神機有毛病》所描繪的舊金山與奧克蘭灣區之科技化與新創化美名下實
質的高級化。那些最新都市排除型態的當代電影之 social commentary,已經有很多影人
在劇情片文藝片紀錄片商業片等領域紛紛發聲;而我的偶像愛德華諾頓在這社會電影浪潮
中找到的獨特位置,倒不是跟著大家拍當代故事揭露當代陰謀,而是反過頭來追本溯源回
顧美國作為全球霸權與現代獨裁的起源:
在弱小美國由平凡英雄以愛與勇氣力挽狂瀾的《決戰中途島》之後才不過十年,美國已經
由平民英雄的抗暴義舉、搖身一變成為了暴力的巨獸;不過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有接棒中途
島的平民英雄,一定與弱小的弟兄和慘澹的底層邊緣站在一起,向天上傲慢侵略的老大哥
丟一顆震撼彈大聲地說不。
陰柔的男性,邊緣的發聲
本週院線,女性電影只有票房與宣傳都弱弱的《夕霧花園》與《寂寞診療室》兩片,倒是
血氣颯爽的陽剛男性電影從《暴走曼哈頓》到《鋒迴路轉》再到《賽道狂人》一部比一部
高調傑出;但在這麼多精湛傑出等著拿獎的男性英雄電影中,我獨獨喜歡《布魯克林孤兒
》這部弱男電影的陰柔敘事。愛德華諾頓在這片囊括製編導演四大職位,他具體展現在電
影成果的編導技術夠格與其他大編大導匹配嗎?純就技法上來說我覺得未必,畢竟此片還
是有不少過於直白的言語說教、有不少大敘事與小情感同框搭配的格格不入、更缺乏可以
讓廣大觀眾入口即化融入電影的「流暢劇情」與「高潮迭起」... 要在電影專業的技術層
面上挑他缺點自可挑他個體無完膚呢。
但我認為,那本來就不必然是愛德華諾頓的強項、恐怕更不是他所要追尋的志業,他要追
尋的恐怕不是巧奪天工的傑出技術與隨之而來的榮耀、而更可能是要讓技術所服務的故事
與故事精神那本身。此片爛番茄 68%均分 6.28/10、Metacritic 也是 6/10 勉強及格的
分數,不過看進眾家好評影評的文字,都不是在讚譽愛德華諾頓的編導功力深厚手法高超
,而在他的努力栩栩如生地建構了一個可以認同的個人與可以同感的 1950s黑暗社會世界
觀。他們都是光鮮美國黃金時代不願看見更拒絕提及的美國暗面黑歷史,但美國由下而上
的維權影人就是要把它爬梳清楚大方說出來要我們正視。
因此我要強力推薦此片!它是所有都市計畫及其相關的建築景觀交通工程乃至市政專業者
的一記警鐘,對這些市民工程有興趣但苦無專業知識與語言而被排除在外的任何熱心個人
,也能在這裡找到發聲的尊嚴與力量。就算有部分觀眾對這些沒有良好教育更非正規專業
養成還膽敢對建設大業說三道四的邊緣底層嗤之以鼻,我也推薦他們來看一看、盡情罵一
罵、順便嘲笑一下不自量力的愛德華諾頓電影有多粗糙多質樸。
但這質樸,正是草根運動的精華、正是由下而上的都市倡議之力量、也正是主角 Lionel
不畏懼人言不屈從誘惑而堅守底層的價值。話說過去好多專業者拿著證照批判 Jane Jaco
bs 這非專業素人膽敢對規劃專業說三道四,但回頭看看橫跨 12 專業部門的規劃帝王 Ro
bert Moses 其實也一樣沒半張專業證照呢 XD 總之此片很有意思也很切題地擲地有聲,
什麼影評讚譽與獎季榮耀通通都免了,能讓觀眾專心看故事本身並回視當代自身週遭的處
境,就是比任何榮耀大獎都更有意義的貢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78.11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75415828.A.04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