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圖線上漫遊旅行團-倒數2天截止報名》
這張圖是旅行團的其中一部份內容。
決定要做線上工作坊的時候,我想要盡量讓內容「生動有趣」,便想起以前為了讓大家方便選取動物溝通的聊天時數,特地做了測驗給大家玩。
靈光一閃,對耶,那次的測驗大受好評,何不把這個點子運用在這次的旅行團呢?
於是這幾天都絞盡腦汁想著,要怎麼樣設計題目與答案,要怎麼讓這些測驗與人類圖還有生活息息相關,這不僅是為了要「幫助大家方便記憶」,以及「落實在生活上」,更希望透過這些情境去理解自己與他人的狀態都有其理由。
除此之外,這也算是我們彼此之間的小實驗吧,透過這些題目(旅行團的大家都可以拿去靈活應用在生活交際上),來證明人類圖這門認識自己的知識,是否經得起驗證。
我不確定大家會不會喜歡,但至少在發想的過程中,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彷彿重新認識每個能量中心的魅力與他的各個面向,我認為這段抽絲剝繭、縝密規劃的創作,能夠帶來在人類圖上的深度與廣度,這樣的用心與巧思,希望可以傳遞給參加的每個旅人。
這樣的測驗,至少我很喜歡。希望屆時,大家都很享受這段輕鬆卻知識量滿滿的旅程。我們這周日見:)
還沒報名的朋友,可以趕緊私訊我們報名喔。
#人類圖 #類型 #能量中心
工作記憶廣度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透過教育創新培育人才 重視博雅教育提升學子視野
訊息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5429747
——教育體系是讓你從學習,到真實的世界、到就業,然後再回來學習、體驗、貢獻,任何時間你都會在這個學習圈當中。未來就是要去培養學生有這樣的概念,你永遠沒有學習完成的一天,在此循環中個人會有成就感,然後在這中間會願意持續做這樣的循環。
問:
請問您覺得現今臺灣高等教育有哪些問題?
答:除了大家都在談的少子化。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師徒傳授,所謂的「專業」正受到挑戰。這現象在網路興起後更加明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面向越來越廣,過去很多事情都必須要重新顛覆、重新調整。
大學根據專業分成工學院、理學院、文學院、醫學院等不同系所,希望用專業紮根。以現在的時代來看,高教發展光靠專業還不夠,還需要跨領域。如果真的跨域,那原來的專業其實反而會變成阻礙。所以高教發展現在要換另外一個方式去解決原來領域造成跨領域的阻礙。
這牽涉高等教育到底想要培養什麼樣人才的問題?我認為這是面對現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我們對於臺灣下一代人才必需注重的面向。
教育4.0是創新驅動(Innovation-Driven)的教育,需要能夠以創意、創造、創新為教育目的,所謂的人才必須是碰到問題,可以想到解決方式的人。這時除了需要本身的專業,還要一些創意、創造、創新的概念。在談高等教育的時候,必須要思考如何把這個概念融入到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因此,我認為臺灣高等教育在未來,如果真正想要超前部署時,其實應該是從這個面向出發。
透過博雅教育提高年輕學子的視野
問:
那您認為現在臺灣對於人才培育有看到這個方向嗎?往這個方向在走了嗎?
答:臺灣的人才培育過程,顯然被社會上的一些想法,甚至報章雜誌對於就業趨勢、薪資等因素所限制。所以理工學院的學生不是思考他要做什麼,而是要進台積電。如果我們的人才看到的是就業市場和就業薪資,是從這個角度看他個人的職涯發展,那我認為國家的前景可慮。
當我們在談護國神山的同時,要稍微思考一下,所謂的護國神山到底是什麼?真正的護國神山應該是擁有一群創新的人才,而不是去注重一個單一產業的股價、市佔率。如果下一世代的人才菁英普遍都這麼想,這是令人憂慮的發展。
臺灣在人才培育上,蠻大的課題就是所謂的博雅教育,是一個廣度很廣,然後能夠面對整個社會脈動所必須要具備的能力。在大學教育中,讓年輕學子在博雅認知和訓練方面有一個更高的視野,我相信我們周邊的人就比較不會陷入既有的窠臼。
在談高等教育的時候,一定會想到線性的學習模式,從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到研究所。線性要變成一個循環。教育體系是讓你從學習,到真實的世界、到就業,然後再回來學習、體驗、貢獻,任何時間你都會在這個學習圈當中。未來就是要去培養學生有這樣的概念,你永遠沒有學習完成的一天,在此循環中個人會有成就感,然後在這中間會願意持續做這樣的循環。
這些養成都是在進入大學的這幾年,尤其剛開始這段時間,要能有這樣的體認。陽明交大現在正在盤點跟規劃博雅教育的課程,希望把對於高等教育未來這樣的概念,能夠不只灌輸,也能夠在未來學生的學習歷程當中,能夠有所體認、有所實踐。
體察文化差異 抓對統整時機
問:
請問您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合併的看法?為什麼要合併?合併要考慮哪些問題?
答:陽明交大合校起源大概要往前推到過去20年,今年合校成功,一定是過去大家無數努力。陽明交大是2月1日掛牌,其實對師生來說今年9月才會面對新的學年。目前急需面臨的是兩校有各自的文化。就像陽明大學過去創校的宗旨就是講醫療平權、對於偏鄉的醫療服務、人本關懷等;交通大學就是有非常勇敢的創業精神、能面對失敗。相對的陽明大學大部分都是證照系所,學生畢業後比較有就業保障(job security)。所以兩個學校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認知,一個冒險進取,較有創造性;另外一個就是胸懷博愛、人格高超,但相對保守。可以想像中間的文化差異很大,包含衍生出來學校的各種體制、辦法規定等。
老實講合併新設比真的新設還難,因為是合併新設,沒有誰大誰小的問題,要尊重兩邊舊有的東西、要體察兩邊原有的文化差異,中間經過很多的討論折衷,最後產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過程的確是相當困難的。
兩校合校談了20年最後能夠水到渠成,第一是時間可以解決一切;第二是能夠找到折衷的點;第三個,我覺得最重要,有時候要抓對時機。我個人認為時機其實是整個大勢,也包括那時的主事者是誰,這些都要全部到位,才能水到渠成。
合校後很多真實的挑戰要一一面對,各種問題都要找到解決的辦法。像現在兩校區已經有交通車兩邊對開,2小時一班,公文傳遞、師生往返大概4小時就能解決。其實事情都有一些轉圜的方式,大家不應該去爭論一些很小的事情。像校徽短時間無法決定,就先沿用舊的,也有一個暫行校徽。又像校慶就是2月1日為揭牌日,但兩校區一樣保留原來的校慶日分別叫做陽明日與交大日。人的生日有國曆、農曆,我們學校過三個生日有何不可?另外也因此趁合校的機會,進行組織再造,讓行政單位、學院、系所與研究中心,未來能夠更有效率運作。
打造淬鍊成為一所「偉大大學」
問:
您對合併後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規劃和期許為何?
答:「偉大大學」的期許是白紙黑字寫在合校計畫書中的。我對「偉大大學」的定義是:締造創新,樹立價值;激發潛能,培育領袖;勇於調適,面對挑戰;引領轉變,發明未來。我當時遴選校長的一個小口號是「Inventing the future」,我們要去創造改變,而不只是改變來了我們能夠生存。
另外的期許就是,創造、培養出各個領域的領袖人才。我特別強調各個領域,不是原來在醫學或在高科技領域的人才,那已經有了,是要全方位,有足夠的寬度,可以看到各個廣泛的面向。在多變的環境內有很好的應變能力。甚至要去引領改變,而不是在後面追著說有改變了,我能夠生存、能夠解決它給我的問題。
目前正在進行規劃幾件重要事情,除了剛提的博雅教育;第二個,我希望能產出新的產學共創路徑;第三個,成立國際學院,其他學院一定會有一些合作整合。未來校內應該有產學創新學院,以因應現在還在立法院等待三讀通過的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簡稱創新條例)。當國家或教育部鬆綁時,學校要提出一套能夠接續的規則。所以我認為把創新條例解構後要有人去重新把它建起來,應該要從執行者的觀點開始做再造的工作,這當然是很大的一個任務之一。
至於在組織文化上找出大家對新學校的認同感。首要做的是不強迫認同。所以為什麼我留下舊的校徽、留下舊的校歌、留下舊的校旗;甚至還發起了交大博愛校區風華再造,就是希望留存過去的記憶跟緬懷。甚至可以把交大的竹銘館改造成會館或招待所,展示臺灣整個半導體的發跡,讓老校友能夠帶著他的家人,可以在那住幾天。懷念過去,不是留念,而是要在過去的歷史中開創新未來。因此,在還沒有共識前,不要強迫大家對新學校的認同。要展現新學校對過去的記憶,而不是抹滅,持續讓大家有這樣的感受,我相信看到過去,就可以看到現在、未來站的位置跟未來的投射。至於未來有什麼大的方向,應該讓各種聲音能夠出來,要大家有共識才能做。
法規鬆綁 行政流程減量
問:
請問校長覺得現在國立大學合併的法規或一些支持系統足不足夠?有沒有要給政府一些建議?
答:首先要感謝教育部尊重兩校的決定,例如首任校長應是官派還是遴選,最後也尊重採用遴選的方式。此外,還有經費上的支持。
現在中央政府在法規上已經大幅鬆綁,我覺得在行政流程上可以簡化報部存查。其次就是資源分配常常又會回到政治因素,這是比較大的問題。或是有些政策在試辦初期可以集中在一兩間學校而非全部學校,給予足夠資源,再考慮未來到底適不適合全面推廣。如果試辦等同於全面推廣,那試辦有什麼意義?
以終為始 莫忘初衷
問:
除了這些之外,您對想要合併的學校還有哪些建議?
答:我覺得要「以終為始」。先看看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終點或目的,而不是為合併而合併。所以簡單講就是以終為始,已經在做的,就要「莫忘初衷」。提出這兩句建議給想要合併的學校。
工作記憶廣度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tidfNews
第十二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今日(3/23)公布開幕片,由匿名「香港紀錄片工作者」的《理大圍城》為影展揭開序幕。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脈絡下,完成於2020年初的《理大圍城》,記錄2019年11月警察連日包圍香港理工大學,示威者受困其中的大規模衝突,慘烈情形宛如戰場,身處前線的紀錄片工作者以攝影機貼身記錄示威者的掙扎血淚,全片震撼人心。
《理大圍城》在香港放映之初,雖被電檢處評定為「三級」影片,送審光碟亦遭碎裂退還,但放映仍場場秒殺,近期陸續奪下國際大獎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影片,公映反倒日趨困難。香港紀錄片工作者曾以前作《佔領立法會》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TIDF亦同步選映,真實呈現香港抗爭運動的高低起伏與多層面向,同時邀請創作團隊以短片和通話形式與台灣觀眾進行映後問答。
策展人林木材表示,《理大圍城》無疑是一部銘刻時代的重要之作,創作團隊在險境中記錄香港人爭取自由的付出,作為開幕片,充分體現紀錄片的核心精神,值得所有台灣觀眾關注。而TIDF歷經因疫情延期一年,基於這種意外的時差,讓作品得以於時間中沉澱,也更貼近紀錄片「抵抗遺忘」的紀錄本質。
TIDF自2014年起推出「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打造華語紀錄片平台,致敬並鼓勵更多獨立創作。近年來,言論自由更加緊縮的創作條件,以及因政治而生的社會動盪,直接反映在作品中。然而,無論身處何方,創作者皆持續以紀錄片反映所思所感,記錄並回應時代。
關照當代中國景況,中新生代的導演們交出了兼具深度和廣度的作品:新導演崔兆松以《流浪的石頭》記錄獨立搖滾歌手「造槍者」的生活,因異議歌詞與言論受到當局監控,理想主義在處處受限的社會中充滿稜角;曾以首部作品《上阿甲》入選TIDF的晉江帶來新作《一天》,跟著背重物的老人在深山走過四季,將箇中詩意留待觀眾解讀;「民間記憶計畫」創作者章夢奇再度重返家鄉,完成新作《自畫像:47公里的窗》,用房屋牆上「只有____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問句開場,和村裡的新老世代共同回望歷史、走向未來;以字幕組「熊仔俠」身份為人所知的譚嘉灝,則用當代語彙塑造另類公路電影《Vigeo Cannonball Run 2016:西南.南山.三坑.六和.大塘爆走96km旅之極北篇》,以及去年甫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耗費八年完整記錄烏坎事件的《迷航》,皆在本單元收錄之列。
除收錄中國獨立紀錄片創作外,本屆影展特別策劃子單元「撐香港」,並將單元更名為「敬!香港/CHINA獨立紀錄片」,以形式各異的影像創作,譜寫一幅亂世備忘錄。近似於《理大圍城》、《佔領立法會》站在前線的抗爭運動影像,廖潔雯以《Trial and Error》記下2019年夏天示威者在香港機場要求「黑警還眼」的事件現場,李小龍的「Be Water」被奉為運動哲學;劉健鴻則在《未來房子》拍出香港的房屋問題和人際疏離,對應特首在電視中允諾空間正義、人們在街上與警察打仗,映出背後更大的社會問題。
先後入選鹿特丹國際影展的短片作品《E-Ticket》與《Happy Valley》為實驗影像藝術家廖沛毅(Simon LUI)之作,前者在印度、香港、街景與示威的紀錄之間轉移,以充滿變化節奏的影格,將數以萬計的檔案媒材拼貼延展;後者靜目注視煙硝散去後的我城居民生活,與懷舊喧鬧聲共振出一首深情的城市奏鳴,絕美的16釐米膠捲更顯影像純粹之美;張紫茵以《見光》述說海外港人透過行動探尋身份認同,四名女性從近年香港的民主抗爭反思自我生命故事,她們在倫敦圖書館追索香港的主權移交軌跡,這些政治檔案卻無法於家鄉見得。
►第十二屆TIDF將於4月30日至5月9日在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盛大展映。
►一影像TIDF專區:
https://www.1imageart.com/tidf
#TIDF #一影像 #紀錄片
工作記憶廣度 在 工作記憶廣度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推薦與評價
工作記憶廣度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工作記憶廣度 雲林科技大學研究所 大葉英文畢業門檻 蘇福龍 國立大學博士班 佛光大學研究所科系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交大材料分數110 ... ... <看更多>
工作記憶廣度 在 劍橋心理認知衡鑑系統( CANTAB 腦神經心理學測驗)_ SWM ... 的推薦與評價
SWM 空間 工作 記憶測驗,適用於檢測較為複雜的空間 工作 記憶、搜尋策略、執行規劃等認知能力。可測量得知動作時間、錯誤次數、反應準確度及空間 記憶廣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