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歌 再唱。
不知道大家在沒有防備之下,忽然看到一部好電影是什麼感覺?
昨天是我今年第一次走進電影院,本來以為會看到一部青春勵志片,完全沒有意料到竟然如此令人動容。從中場第一次被感動泛淚後,一直到最後,眼框都沒有乾過。我平常不是個會看電影感動到落淚的人,上一次有這種忍不住的悸動,應該是十年前的「玩具總動員三」吧。
我想久違的來跟大家聊聊電影。
1.
先講一下這部電影
有一所即將要被廢校的山上小學,想找個能被大眾肯定的事,爭取延續的機會。其中,有老師直接提出來,原住民那麼會唱歌,那麼就用歌唱比賽來試試看吧。一個剛來到學校的代課老師( 陳嘉樺 Ella 所飾演的黃韻芬),以及一位連五線譜都看不懂的體育老師( #馬志翔 所飾演的方雅各),接下了這個挑戰,要在三個月內拿下名次。
這群在鄉下的小朋友,沒有參加過城市裡面所辦的合唱團比賽。老師們所採取的策略,就是把他們所認識的比賽方法和訓練,教給了這群孩子。
不過,沒有任何奇蹟發生,合唱比賽就這樣落敗了。
落敗之後,這部戲的主題,才真正的被點開。導演用「為什麼不一樣是錯的?」來打開這個發問。
裡面的男主角,在這時候出現了兩個選擇。下次比賽,我們「要用布農族的歌唱方式來參加比賽」,還是用「已經被系統化的方式來教學生呢?」。主角的成長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對,故事就是這麼簡單又熟悉。一個「找自己」的電影。
但這麼簡單的故事,卻說得如此的感人且透徹。
2.
精煉的劇本,明快的節奏,感情的堆疊。
不同的電影製作,有不同的風格和節奏。有的導演喜歡把重要的事情重複說,說到讓你背下來。有的喜歡用慢節奏醞釀情緒,讓觀眾可以緩緩聆聽戲中的聲音。這種喜好是很主觀的,也帶有點文化性。
像是我住在日本的那幾年,常看日本電影,很習慣鋪成跟那種「慢的韻味」。後來我住在美國的那幾年,開始大量看好萊塢的電影後,就有點難回頭習慣日式的電影節奏。
這部戲的節奏,不是那種趕進度的快。但說故事的手法明快不囉唆,幾乎不岔題,沒有那種「欸,剛剛那段戲的意思是......」的錯愕感。不過我可以默默感受到導演的兩難和不捨,應該刪了不少戲吧。畢竟除了主角的主線外,原住民的生活面貌,美麗的山上風景等等,對於我這個城市小孩來說,有太多可以分心的事情了。但在電影中,每一個有趣的生活故事,都恰到好處地讓你感同身受後,馬上回到故事主線。
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從中段開始,默默地眼角就泛淚了。不是那種大哭的情緒,甚至還會想說,奇怪了,剛剛那場戲有那麼感動嗎?但就是那麼的動人。最感動的其實不是那些充滿衝突的對話,而是鏡頭中捕捉的角色反應,城鄉差距的對比,親人的支持。很多事情,導演都沒有讓主角把話說出來,而是運用畫面的力量,把觀眾的情感層層堆上去。
讓我最震撼的一幕,是第一場比賽的場景。一群從鄉下,第一次到城市參加比賽的孩子,導演用他們的眼睛,說出了一段城鄉差距的對比。對我這個都市小孩來說,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畫面。導演透過那些鄉下孩子的眼睛,凸顯出來這個落差。我一邊看著這場戲,一邊默默地眼框就紅了。
整部電影,我不自覺的跟著拍了三次手。但其實不只我,電影院也很多人跟著拍起手來。讓我曾一度懷疑是不是在首映會看電影。最後一次拍手,是在電影的最後。
結尾,停在一個很棒的地方。導演把故事說完了,留了一個小小的事情沒說。但這個「不說」,說了一切。他把我留在座位上,跟著戲中的人一起拍手。然後把那份感動放在心中咀嚼,看著工作人員名單,把最後兩首歌聽完。
3.
原住民生活
對於我這個城市長大的小孩來說,原住民生活相當陌生且遙遠。即便是旅遊到了深山觀光,也很難真的感受到當地生活的面貌。這部電影裡面,每一個原住民生活的互動,對我來說都是新鮮的場景。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起聚會的形式,讓我完全沈浸在這個世界中。
這些不是太平洋另一頭的故事,而是個就在我們身邊的山上,但卻不熟悉的生活型態。
我曾經聽原住民朋友聊過他們的生活,大多就是那些小米酒,打山豬的故事。但這部戲中,淡化了那些我們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而是透過鏡頭拍出那些真實的生活面貌,領我進入這陌生的國度。
4.
最後我想聊聊做自己
故事的一個主軸,「為什麼不一樣是錯的?」,「如何找到自己的聲音?」
其實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我們想要成功,所以看著別人成功的方法,模仿他,看看能不能順利地往上爬。但一直在學別人的過程當中,我們會忽略了自己的天賦,獨特的長項。因為不知道用自己的聲音唱出歌來,能不能在比賽中獲得肯定,所以選擇了退縮。
成長的過程,大部分的我們,可能都是這樣被教出來的。不敢做自己,因為害怕失敗。但是學別人的做法,不見得學的來,也會有很大的挫折。
所以我們順應著自己的聲音做下去,真的能夠成功嗎?這部電影沒有給我們答案。因為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如果你已經很清楚的知道,如果不做會怎麼樣」那還不做嗎?
—
這是一個在我們土地上的故事,有笑有淚,有挫折有成長。
然後最後,我想套一句劇中 陳嘉樺 所說的一句台詞「你們都騙人!」。真的,不要被這部戲的宣傳給騙了,這才不是什麼「剛剛好的好聽,剛剛好的感動」的一部戲。這是非常好聽,非常感動的一部電影。看的時候不要鐵齒,帶個一兩張面紙進去吧。
這部電影不是雞湯,也不是青春勵志片。他講勇敢,談成長。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講得非常非常的好。
#聽見歌再唱
聽見歌再唱Listen before you sing
山上的孩子山上的孩子都非常喜歡歌唱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新書推薦】+【分享會】
《我願成為山的侍者》
2月3日(星期五)晚上7:20
於GoHiking信義店舉辦新書分享
邀請大家撥出寶貴的時間來參加一場描述高山之美的登山文學新書分享會,《我願成為山的侍者》是一本文筆非常細膩,喜愛自然的朋友絕對會喜歡的一本好書,由果力出版社出版。
作者劉崇鳳是一位登山多年的女孩子,她細膩的文筆記錄下她每一趟高山行旅中與自然山林的對話,每爬完一座山,就是一個新的自己走出山徑,跟著文章如同我們自己真實走在山路上,不斷詢問並回答自己的過程,爬山不再只是人們眼中的征服與挑戰,而是反省與聯結,將自己的生活、生命和爬山過程串聯起來。非常讚賞她可以為台灣的山林寫下如此深刻的散文。
這次由台灣山岳雜誌、健行筆記、GoHiking、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及果力出版社聯合舉辦這本書的新書分享會,想要與朋友們分享這美好的一本書,邀請到作者劉崇鳳本人於2月3日星期五晚上7:20於GoHiking信義店舉辦,將以一個小時的時間,與大家分享她在山林中的甘苦與感動。
此外,分享會當天還舉辦新書團購,當天團購可以以75折購書,原價350元,打完折每本260元,比博客來還便宜,同時當天GoHiking信義店提供現場聽眾購物VIP折扣,限當天購物依品牌正品享85折~9折。邀請愛自然的朋友們來參加,能夠來參加的朋友麻煩撥空以E-mail報名,新書團購限當天可以前來拿書的朋友參加,當然現場能來的朋友可以幫朋友代購書,還可以請劉崇鳳簽書與合影。現場座位有限,共計40個座位,誠摯邀請大家參加。
報名請洽承辦人員
吳雲天 E-mail: garywu@outdoorsfun.org.tw
來信麻煩請註明姓名、報名人數、新書團購數量、手機號碼。
附上作者的【作者跋】與大家分享
【作者跋】
謝謝這座島,孕生的痛苦與愛
老實說,我有點害怕。又不知道怎麼處理這害怕,只好把它寫出來。
我害怕沒有人想聽山裡的故事,我害怕無人理解登山者的孤獨,我害怕台灣山林藏有這麼多訊息卻無人知曉,我又害怕人們知曉後蜂擁入山。
我有好多的害怕,卻不能因為這些害怕就躲起來。
最深的害怕,是此書出版後,洩漏了山的行蹤,沒有幫到山反而苦了環境。台灣山林帶給我莫大的滋養,我卻唯恐一推動人對美麗境界的想望,就被隨之而來諸多不知節制的慾望淹沒。
它確實,需要耐心與包容,反覆反覆地,給予練習的機會。
可有時我想,土地承受得了這麼多練習嗎?
教我不要害怕的,是山。教我相信分享的重要性,也是山。
一年一年,我走進山裡,森林草原帶給我許多訊息,自然界從不吝惜傳達深刻的智慧與奧義。我有時感到心虛,因為我們汲取我們所需要的,永遠比付出的多;我有時感到困惑,爬山的人變多了,然則登山教育不夠普及,人們苦於應付身體疲勞與攻頂的念頭,嘩一陣來嘩一陣又走,徒留許多環境難以負荷的痕跡。
看多了、面對多了、迴避多了,久而久之找不到出口,也覺得世界沒有希望。美景確實會為聲名遠播所苦,處理了對這個地方的罪惡感後,還會有新的其它地方的罪惡感湧現,不時地、隱隱地,戳著。
我明白,這是因為愛。我知道,這是人與自然辛苦的戀愛。
我聽見了,那些聲音一開始不是很清楚,但隨著入山次數的增加、隨著身體動能和感受力的提高,我聽得愈來愈分明──這些或近或遠的大山小山,蘊藏許多訊息要傳遞出去,有些關於這塊土地的、有些是關於我們自身的,需要走進去才有辦法聽見。可是肯走入的人不多,走入也不一定能靜下來聆聽。祂們在這裡守候,已經很久很久了,一直陪伴著,但我們就是甚少聽見祂。
就這麼小小一座層巒疊翠的島嶼,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它確實非常瑰麗,那瑰麗不是課本上寫的「台灣是座美麗的寶島」這種背誦的詞句,那是我們用身體去走出來的。我們用肉身撫觸這塊土地的肉身,擦撞出生命的火花,幾次我站在山裡,三百六十度旋轉也一眼望不盡的綠,多種層次、深深淺淺,我就彷彿聽見島嶼胸膛起伏的呼吸,我太喜歡感受到台灣的呼吸了,那讓我感覺自己像個孩子,涵納在其中的一份子,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特別清醒。風會把這樣的吐息傳送八方,我的神智清明,心跳也趨之平和、寧靜,以致於有那麼一刻,我真的相信,如果人能把心跳的頻率,調節到和千萬種生命體的心跳頻率一致時,我們就能看見全世界。
在那個時刻,我沒有恐懼、沒有憂慮,只要走向前,世界會陪我一起前進。
而,這樣悠遠的平靜,每個人都有機會接收的啊。
我還在學習,學習信任、學習勇敢。有時下山,我會語塞,然後咿咿唔唔很久還說不上一句像樣的話。與此同時卻有一堆故事充斥在心底,如激流衝撞大石找不到出口,眾多的「可是」就像溪水一樣萬馬奔騰地向前流去,山上的畫面嘩啦啦交織在尋常生活裡,湧動如潮。
我想說、想分享,關於山裡泥土的溫度、不規則樹皮的觸感、彩霞時刻的變幻、月亮依著稜線升起、石頭發散太陽的光熱;關於仰頭讓雨絲洗臉、俯身泅泳於箭竹海、獼猴扔掉了松果、當山羊一個縱躍……但多數時候,想說也說不全,每個畫面都如一曲樂章,我講述的都只是個人的記憶,完全無法演奏出現場,我知道現場的樂章會牽動到每個人,而每個人被牽動的神經不同,被開發的雷達也不一。我有些困窘,不知從何說起,直到有一天我覺悟,不是每個人都要看到一樣的風景啊,不非得要登高望遠,只要懂得彎腰,近身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就藏有許多寶貴的訊息等我們拾取,只是沒想過要彎腰而已。不然,若沒有良善的安排,花許多力氣親近高山,耗費金錢,到頭來卻只是趕路趕路、吃東西拍照、抱怨或談笑,躁動莫名,也不曾安靜。
我時常想著人類之於自然的破壞力,也時常想著人類之於自然的助力與其創造力。後者比前者更艱難而難以覺察,但一旦參與,必然會出現雙面刃,端看我們的選擇和決定而已。
那夜天氣晴朗,夥伴們在草地上搭帳篷,我決定一個人露宿,一切就定位後我躺下,原本想著大概會有些緊張地入睡,卻望著無垠的星空,一時間傻住。
星空好壯觀,好美……我讀不懂星星的語言,但當萬古時光凝結在眼前,我完全接受自己的渺小,被涵納在億萬光年裡,包覆完整、照顧周全,我衷心感謝自己的存在,珍惜星星的照看。滅熄的火堆猶有暖意,火的氣味沾染周遭,我感到心安,聞著火的氣息,望著星空,完全臣服,莫名有一股想哭的衝動。
太莫名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竟然捨不得入睡。
它們不言不語,恆常存在,它們一直都在身邊。宇宙用無敵的浩瀚與深邃涵養我們,而我們一直不自覺。
閉上眼,我回到鐵杉林的向晚,彩霞在層層葉隙間織就的碎碎光影,我們爬上一株大鐵杉,等待日落。夕照像火,為了延續夕陽的金光,我們下樹生火。
這夜的火奔放出奇,歌聲衝了出來,我們歌,我們必須歌,唱了一曲又一曲,那些奔逃的理想、禁錮的童年、閉鎖的嗚咽、淤積的壓力,通通都會在這時候跑出來,火星在空中飄散,白煙混雜山林的氣味,輕輕覆在身上,內裡有個遺忘已久的空洞,被慢慢填平了,只有自己知道。
走了這麼久,我才慢慢學會,躺在星星面前,承接夢與眼淚。
我才慢慢學會,說出來,以及不害怕。
島嶼的脈搏,跳動著千萬的生命。這麼睿智、充滿驚奇與考驗,希望祂能被更多人理解、被更多人珍愛。
這就是故事的源頭。
謝謝天空與大地,以無盡的生命力餵養我的害怕,我們共有的空洞。
謝謝你的承接。我們何其有幸,得以在這裡相遇。
山一層一層,交互穿插,淺淺的溪水順著山,蜿蜒繚繞而去。
山上的孩子山上的孩子都非常喜歡歌唱 在 宋楚瑜 大家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韓國總統致辭,非常感動! 【遇見我人生的燈塔——東方哲學】
文 / 朴槿惠
我走過的路與衆不同。在大學時期,我夢想成爲電子科學領域的産業主力軍。
但是,在我22歲時,母親突然過世,我的人生道路也從此完全改變了。我自然而然地彌補母親的空位,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但不出幾年,父親也同樣離我們而去。在我不到30歲的時候,雙親都遇刺身亡,我和弟妹們的心情何等的絕望和痛苦,可想而知。
讓我更絕望的是,陪在父親身邊的人一一離開,而且我的父母由於政治原因受到人們的指責。
我仿佛失去了一切,連呼吸都很困難,想要放棄一切。每當我看見其他家庭手拉手去郊遊,在心理念叨: “若我也出生在平凡的家庭,
那多好啊……”。
熬過如此痛苦的時間,恢復平靜,是不斷地與自己進行對話,與自己鬥爭的過程。讀東西方的古典書籍,進行冥想,天天寫日記,回顧自身,這樣慢慢地堅定了內心。
就在這時,有一本書悄悄地走進我的心房,成爲了人生的導師,那就是馮友蘭先生所寫的《中國哲學史》。東方哲學與重視邏輯和論證的西方哲學不同,講究領悟。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和戰勝人生磨難的智慧,讓我領悟到了如何自正其身,如何善良正直的活著。
如同我的外號 “筆記公主”,我無論見任何人,聽到什麽樣的內容,會把所有的內容都會記下來,看書的時候也是如此。
讀《中國哲學史》時,我把每個引起共鳴,讓我有所領悟的句子都寫在筆記本上,將含蓄的文字和字裏行間中找到的真理刻在我心裏。現在偶爾也會翻開以前的筆記本來回憶當時的感受。
“最佳的修身之道是不矯揉造作,順其自然。這就是道家的無爲、無心。”“推己及人,即爲‘仁’。”
“坐密室如通行,馭寸心如六馬,可以免過”,這些句子依然深深地打動我心。
自與《中國哲學史》相遇,我恢復了心裏的寧靜,明白了之前所不能理解的許多事情。所謂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鬥爭,而是與自己的鬥爭。爲了在這場鬥爭中獲得勝利,最重要的是內心必須堅定,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我懂得了平凡但珍貴的道理:金錢、名譽和權力都如同刹那間煙消雲散的一抹灰燼,只有正直的人生才是最有價值的。從此人生的苦難成爲激勵我的夥伴,真理成爲照亮我前程的燈塔。
溪流有石頭才能發出清脆的流水聲,人生亦是如此,遇到痛苦之石才能歌唱生活。我也因經歷了痛苦的時間,使全新的人生價值在心底深深找根。當我失去一切深陷絕望的時候,反而看到了嶄新的希望。與其放棄,不如再一次思考命運所賦予的使命和責任;不論大小輕重,不如再一次思考自己存在的理由。若把挫折當做夥伴,把真理當做燈塔,不管遇到什麽樣的困難都能找到克服的方法。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把深藏已久的東方精神遺産挖掘並擦亮,使其成爲閃閃發光的寶石,讓我們明白如何堅定地走過這花花世界。對於我來說,遇見這本書,是無比珍貴的緣分。
【朴槿惠正在訪華,請讀記錄她的經歷文字】
冰是堅硬萬倍的
痛苦凋謝的無窮花
1979年11月,朝鮮半島進入多雨而寒冷的冬季。27歲的朴槿惠一襲黑衣,站在青瓦台前濕淋淋的草地上,看青瓦粼粼、簷牙高啄。她在這裏生活了17年,如今馬上要離開。雨斜斜密密地落下來,她覺得那是千萬根鞭子抽打在身上發出的聲響。
內務秘書抱著一個滿滿的紙箱子朝她趕過來,不斷有東西掉落,他不去撿,反而毫不留情地將它們踩在泥水裏。朴槿惠望著秘書,還在她少女時代,他就跟隨父親,也曾無數次帶她到青瓦台後面的山上,春看百花,夏攬蒼翠。現在,他眼裏滿是惶恐,仿佛她是病毒,會隨時鑽進他的血液,中止他的心跳。
朴槿惠彎腰撿起一張照片,那是9天前的上午,她陪父親去參加湖堤剪綵時的留影,天空明媚,她笑,父親也笑,群衆在歡呼。不料,幾個小時後,明快的一切隨著幾聲槍響被蒙上沈重的陰霾。
朴槿惠帶著弟弟和妹妹回到首爾的一棟老房子裏。17年未回家,老宅周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林立,街道繁華。朴槿惠想起搬離這個家住進青瓦台時和父親朴正熙的一段對話:“爸爸,你爲什麽要當總統?”朴正熙回答:“我出生的地方到處都是茅草屋,有一年冬天,大風掀翻我家屋頂,母親帶著我和姐姐想到別人家去借宿,但我們轉了一圈後又回到自己家裏,因爲鄰居們也都在風雨中挨凍。我永遠記住了母親那晚悲傷的面容,發誓要盡我所能改變這一切!”
父親的願望實現了,如今的大韓民國,不僅連偏遠地方的農民都住上了青青的瓦房,全國人均收入還翻了20多倍。這樣的父親卻被最親密的下屬射殺在宴席之間。她對所發生的一切難以理解,難以接受。
但她是朴槿惠,一個女代母職,當了五年“第一夫人”的特殊女人。她不能像妹妹那樣痛哭,也不能學弟弟那樣買醉,只能表現出冷靜與克制。早在父親被刺之前,1974年,母親陸英修也被刺。她震撼于父親冷靜地留在演講臺上,而不是護送母親到醫院。事後,他堅決不再娶,表現出對亡妻極度的眷戀與忠誠。從那以後,她開始學習以父親的方式表達感情,也學習他特殊的應對危機的方式。5年裏,她穿母親的衣服,戴她遺留的首飾,模仿她的言行,在從容淡定中完成許多國務活動,包括接待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政治不僅讓她早熟,也讓她認定自己的命運跟這個國家緊緊相連。
所以9天前,得知父親被刺,她的第一反應不是痛哭,而是冷靜地問:“前方(邊境)有什麽情況?”這一問,使得她本該爲失去父親而流的眼淚,再也沒有機會宣泄。
從“第一夫人”跌落爲平民和孤兒,朴槿惠感到極度的失重,她想依靠法律嚴懲殺害父親的兇手。但是韓國最有名的律師、聲稱是父親最堅挺的支持者這樣回復:“我不替兇手辯護,就等於是幫你了!”他說的沒錯,當時不僅許多律師聯名替刺客辯護,一些城市還爆發流行示威,要求釋放刺殺總統的情報部部長,大家高呼:“他殺了一個獨裁者,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甚至朴槿惠的住所也被情緒激昂的人群包圍。她不能出門,也無法求救,只是悲哀地意識到,不管他們一家曾經爲這個國家帶來怎樣的改變,做出怎樣的犧牲,現在,世界被顛覆,一切被唾棄。
背叛!這是她唯一能想到回敬這個世界的詞語,她的胸腔裏奔騰的全是憤懣和失望,但表面上她依然淡定從容,認爲只有驕傲地面對聲討,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告慰。
可是,3個月後,悲憤以一種令人難以接受的方式噴薄而出。她身上開始長出紫斑,醫藥都不能起作用,不明斑點很快蔓延到臉上。畢竟還是年輕姑娘,容顔不再,自信也便不再,她沒有了淡定的資本。1980年1月,她跑到父母的墳前痛哭,淒哀無比。此時,新任總統掀起了批判樸正熙的浪潮,她悲痛欲絕的照片被搬上報紙,讓反對者快意。
而1952年,榮升父親的朴正熙給她取名槿惠,是因爲木槿花是韓國的國花,美麗、花期長久,又被賦予政治意義,名爲“無窮花”。他希望女兒做一朵無窮花,用持久溫和的芬芳施惠於人。現在,她似乎過早地走完了花季,凋謝了。
絕望中的精神求索
朴槿惠從此閉門索居,桌上的一杯水,窗外的幾滴雨,都會讓她落淚。她開始懷疑一切,晝夜交替,花開葉落,這些過去看來最簡單不過的事情,如今都能進入她的心裏,引起她的一番“爲什麽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思索。她進而懷疑自己,爲什麽會有那樣的過去和這樣的現在,她存在的意義在哪里?日思夜想,她找不到答案,思想混亂到極點。
有一天,她的房門被敲響,堂哥朴在鴻走進來,他是親屬中少有的沒有疏遠他們姐弟的人。他打斷了她的胡思亂想:“你應該找人談戀愛,結婚,成家,養育孩子。相信我,有了情感寄託,傷痛更容易治癒。也請別忘了,你是長女,應該做出積極的榜樣!”
堂哥提醒她去關注弟弟和妹妹,當時弟弟朴志晚沾上了毒品,正面臨被起訴;而妹妹正跟一個比她年長的男人打得火熱,試圖通過畸戀,到父親般的保護。朴槿惠爲時已晚的干預,換來的是弟弟妹妹變本加厲的深陷。
她甚至沒辦法改變自己對感情的態度。讀大學時,她有不少追求者,但爲了不增加安保的負擔,她選擇了孤獨。大學畢業後,母親積極爲她張羅婚事,但突遭刺殺。在女代母職的5年裏,她用母親的衣物包裹自己,因此也包裹住20歲出頭的芳華,以及對愛情的希冀。父親遭刺後,她也曾思嫁。臨搬出青瓦台時,她在電梯裏跟父親的一位部長相遇,對方此前曾多次表示,希望她能做他的兒媳。她滿懷期待地招呼說:“您好!”但直到電梯門再次打開,對方也沒有看她一眼。如今,她飽嘗世態炎涼,什麽人都不願意相信,又何以相信愛情?
獨處3個月後,朴槿惠出門了,她一身素裝,來到首爾古老的宗廟,對著佛像深深參拜。母親生前是個佛教徒,她想追尋她的足迹,看是否能獲得內心的平靜。然而,她很快發現,痛苦太多,疑惑太多,一種信仰遠不足以使她得到拯救。沒過幾天,她又來到一座教堂,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接下來,她瘋狂地閱讀各種文化背景的宗教和哲學書籍,可不管哪門哪派的思想,都缺乏一種足夠的力量,理清她的思緒。她努力想去信奉各種宗教,又覺得什麽都不可信。一年以後,孤獨猶在,混亂猶在,懷疑和迷茫猶在。
1980年秋,又一個陰雨天。朴槿惠坐在老屋的窗前,桌上放著一本英文版的《中國哲學簡史》。該書是根據中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英文講稿整理而成的。她沒有急於翻開,而是檢索她跟中國文化的聯繫。父母都曾在中國東北生活過,他們從小教她說漢語,認漢字。小學的時候,父親送給她一本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她特別欣賞英雄趙雲,他勇猛、忠誠而堅毅,其中大戰長阪坡,“懷抱後主,直透重圍”一幕,尤其讓她怦然心跳。她從沒有機會認真戀愛,卻很早認定,如果要找愛人,應該是趙雲式的。
溫馨的回憶像穿窗彌漫的水霧,開始浸潤她乾澀的心靈。而當她真正翻開書的時候,她分明感受到一種明亮的光芒,直達心底。馮友蘭以貫通中西、縱橫古今的視野,對中國哲學進行了系統而深入淺出的講解。他說,這世界上有各種人,每一種人都有那一種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從事政治的人,有可能成爲大政治家;從事藝術的人,可能成爲大藝術家。但是職業上的成就,不等同于作爲一個人的成就。專就人本身來說,最高成就應該是什麽呢?中國主流哲學家的答案是,內聖外王!內聖,是指修養的高度;外王,說的是人的社會功用。只有具備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才最適合爲王。
字字珠璣,穿透內心,她一直想不明白,給韓國帶來經濟飛躍的父親,爲何不受國民擁戴?現在,答案開始清晰,他有積極的社會功用,修養卻沒有達到足夠的高度,不足以服衆。她從早晨讀到傍晚,不僅沒有像讀其他哲學著作那樣,迷失在深澀難懂的道理中,反而清楚瞭解到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聖人,他們有怎樣的思想,這些思想跟政治有什麽深厚的聯繫,在漫長的歷史中,如何被發展和利用。
在那個雨霧彌漫的夜晚,外邊一片漆黑,她卻分明看到一個美麗而深邃的夜空,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等等,是嵌在這夜空中閃亮的星星,對她眨眼,閃著神秘而誘惑的光芒。
冰公主蛻變成女總統
《中國哲學簡史》成爲朴槿惠瞭解中國哲學和文化的入門書,她又找來馮友蘭在30年代出版的中文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潛心研讀。該書引用了大量的諸子百家原文,從1980年到1987年,她憑著刻苦自學的精神,硬是克服了語言障礙以及諸子百家明晰不足、暗示有餘的特點,通讀了上下兩卷本長達60萬字的巨著。
她寫下了大量的日記,記載經典引導下的心靈跋涉。她說:“讀中國哲學,難在暗示處,妙也在暗示處。”她用先賢的思想分析過去的災難:“‘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責之急,怨之深,父親之刺,大概因由於此!”朴正熙當政時,一方面大力發展經濟,對工人施與恩惠;一方面極力壓制言論自由,打擊異已。他主持建造了韓國第一條高速公路,卻拘捕殺害數萬知識份子和反對派。被刺殺的當晚,他因爲嚴厲指責情報部部長工作不力,導致部長惱羞成怒掏槍射擊!
她這樣評價馮氏著作對她人生的影響:“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的,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史》。它蘊含了讓我變得正直和戰勝這個混亂世界的智慧和教誨。”
朴槿惠此後的一切言行,都體現出中國哲學智慧和個人痛苦經歷交相作用的複雜烙印。在日常生活中,她嚴守道家的養生說,穿最簡單的衣服,吃最簡單的食物,且從不吃飽,常年保持不超過26英寸的身。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裏,她唯一參與的社會事務是嶺南大學的理事長。她找回了真正的平靜,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她說:“過去我刻意模仿父母,現在我認爲,一個有深度的靈魂,是要遭遇思想的探索和人生的磨礪的!”1987年,朴槿惠到臺灣留學時,身上的斑點已經褪去,神采奕奕,頗有幾分仙風道骨的味道。
她秉守儒家的中庸之道待人接物,言語不多,語速也不快,對人不顯熱情,也決不冷淡。她推崇馮友蘭儒道兼修的觀點,又信奉老莊的無爲而治,喜歡遵循規律辦事。1989年,弟弟朴志晚因爲沈迷毒海被拘押,朴槿惠不拯救也不探視,妹妹指責她冷血,她回應說:“‘反者道之動’,任何事情發展到了一個極端,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可以自己拯救自己的!”此事導致姊妹關係惡化,此後,妹妹朴槿令成爲她最強勁的反對者。
然而,冷靜相容的思維,最終幫助她等來了命運的轉機。90年代中期,韓國經濟衰退,各種思潮泛濫,民衆感到政府軟弱無力,在此種背景下進行的“韓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總統”民意調查,朴正熙的得票率竟然高達70%,民衆懷念他創造的經濟奇迹。
一直隱居修煉的朴槿惠,瞅准機會順勢而出,競選國會議員,她勝了,此後一路過關斬將,直至2012年競選總統之位。
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政治角逐,因爲身份特殊,她領受到許多人的愛,也領受到一些人的恨。她以強大的精神力量,遊刃有餘地消解了這些愛恨榮辱。針對批評者說她是“冰公主”“冰山女王”,不具親民的魅力,她說:“冰,是堅硬萬倍的水,結水成冰,是一個痛苦而美麗的昇華過程!”
她再次勝了,成爲大韓民國第一位女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