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本月最後一天安排訪視,接下來到月底的幾天都已排滿整理月報表、健保局申請書、繳交單位報告、文書作業、月底批鬥大會…等「大事件」,非常珍惜每月最後一天的訪視,再來要窩在辦公室一直不見天日到下個月初,才能重啟上班時間享受曬太陽的樂趣與呼吸新鮮空氣。
乍看之下,照片與個案本人毫無違和感😅
特別說明:那個頭,只是貼圖,不是個案。
今天的個案阿公97歲,腎臟腫瘤與淋巴系統疾病,兒女很孝順,把阿公照顧得很好,申請安寧團隊幫忙,是希望在無法回門診的時候,仍可以有專業醫護到宅指導與處理症狀問題。事前聯繫,家人一再提醒:阿公不知道自己的疾病與程度(不知病、不知末),拜託團隊不要戳破,讓老人家就平安沒有壓力的過日子到最後。
沒問題,一句話,護理師當然懂你的明白。出發前先提醒,上車講一遍,到案家樓下又碎念一次…。安寧,就是生死兩相安,該說與不說,大家心裡都有分寸。應該說居家安寧團隊的組合很有默契吧!醫師、護理師、社工三人合而為一,使個眼色就知道誰該怎麼遞補一句話或一個動作,訪視會談過程連與個案聊天或開玩笑也可以串得非常順暢,我超喜歡高醫師與阿雅社工師。
團隊進門時阿公躺在客廳沙發上,闔眼小憩,時睡時醒,生活範圍除了房間就是客廳,做的活動只有睡與發呆,進食量不多,我想主要也是不動也不會餓,吃多了覺得撐,食量就更少了。每天二瓶配方、三次(半碗)稀飯、喜歡喝蜂蜜水,算算可能不到1000卡。既然家人希望團隊介入,總要給阿公一點點事情做,要活要動,要動要吃,所以從基本開始:從躺著慢慢增加坐起身的姿勢,三分鐘增至五分鐘,以不暈安全為原則。每次要喝配方前練習握舉瓶身抬高,十下就好(分二次做完),希望上肢能維持一些肌肉與力量,若是精神還可以,鼓勵進餐過程坐窗邊曬曬太陽,看看窗外的車與街景。配方如果可以消化,分次漸增至三瓶,蜂蜜水可以稀釋著喝,但不管吃喝什麼之後,都必須多喝二口白開水漱口,也要增加執行口腔內黏膜清潔,避免口腔內食物發酵影響下一次進食食物的味道。整個過程我發現阿公很注意我所講的話,請他配合執行我的簡單指令,他也非常主動,感覺是有一點新鮮有趣或阿公覺得有意思的工作,精神反應超好。
託付這些注意事項給印尼娃蒂小姐與阿公同住的兒子,希望短期內些微改變,不管陪伴的時間長短,每天儘量都有目標有意義,而不要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發呆,只等待最後一刻的來臨。
頓時,這番話好像通電一樣,顛覆阿公的兒子原本想法,他問我:那可以帶小孫子來看阿祖嗎?當然可以!那是阿公開心的事情吧,看子孫綿延,一代一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直接獲得回饋,更好啊!在還有體力清醒能互動說話的時候把握家人情感交流的機會,夫復何求!
約定9月初再來探視個案阿公,衷心希望阿公心情體力精神都能提升,享受兒孫滿堂歡樂的氣氛。誰說面對安寧只能悲傷?其實家人們也能一起好好經營這段珍貴時間的歡樂回憶。
「居家安寧 意思」的推薦目錄:
居家安寧 意思 在 擁抱不完美&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練功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生命走到盡頭,臨在是最美的陪伴
(品瑜的新書。Barbara Kern
參加過我課程的品瑜出書了、大大恭喜她。(灑花)
她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
如果您想知道、要如何做「臨終關懷」、「臨終陪伴」、「臨終居家安寧」
這本書會帶給你很棒的反思與看見。
--------------------------------
#以下我幫書寫的推薦序、敬請參考
#當生命走到盡頭,臨在陪伴最美
人的一生逃不出「生老病死」、「送往迎來」這八個字。要說這是生活的修練,也不為過。
面對死亡、多數人是充滿恐懼的,因為我們的學校、文化、家庭社會,並沒有教導我們這件事。
因此,面對死亡、要如何陪伴即將臨終的人,這件事,要學。
現在,品瑜這本書,就在教我們這件事。
這本書在說品瑜如何做臨終陪伴的故事,很好看。當中祖孫三代、五個女人互動的故事,尤其感人。
是的,當生命走到盡頭,所有的物質、金錢、功名、醫療對癌末患者都是「無用」之物,當生命走到窮途末路的最後階段,人到底要的是什麼?值得反思。
這本書讓我知道,最能安慰到臨終者的,是「關係」、是「愛」。
品瑜對臨終婆婆的陪伴,充滿慈悲與智慧。這是愛的陪伴,更是一種「臨在陪伴」。
「臨在」的陪伴才是臨終者最需要的東西。
什麼是「臨在」(being)?就是「此時此刻」的我「在」,這是一種充分自我覺知覺察的狀態。
如品瑜所說:
「安寧陪伴最不需要他人「施展專業」與「盡義務」,僅只需臨在病榻旁的一點點膚觸與溫度,以及同理共感地在「陪跑」到終點之前,時光倒轉的將人生回憶一遍,並於有聲或無聲的「重說」的生命故事中再次「活著」,也就足夠了。」
說的好。
品瑜的陪伴經驗,正是我做敘事治療裡,講的「存在性的相隨」。
什麼是「存在性的相隨」?你看這一段就懂了。
「哪怕只是一段陽光午後的無言凝視,或是一抹同在的膚慰,一句善解的話語,甚至什麼都沒有的靜默同步呼吸。」
凝視、身體的溫柔接觸、靜默、連呼吸都同步。你看,多美啊。
然而,這樣有品質的臨在陪伴,品瑜當然也不是天生就會的。她是學來的。跟誰學?跟她的女兒。
文中她曾描述要摻扶婆婆起身如廁的故事,她呀、做的如此費力費勁。後來,婆婆說叫Rebecca(孫女)來吧。然後,品瑜在一旁,見識這個瘦小的青少女,竟然輕鬆做到。後來,Rebecca便成了婆婆的貼身看護。
以下這一段、是品瑜的觀察:
「我退到一旁看著Rebecca行止如儀地打理一切,先將輪椅給剎住,蹲身將踏腳板先撥到兩旁,頂多說聲:「奶奶,來~」然後就起身抱住奶奶落坐在輪椅上,然後撥回腳踏板,手扶著奶奶腳踝放上去,並且小心地在鋪有大小地毯且高低落差的地板上推行。
婆婆僅管體力急速下降,但是她與Rebecca之間的相信,卻反比似地增加,站在一旁的我能感受到這一圈氛圍的溫熱,靜默中緩緩流動,無所謂誰給、誰收,彷若朝陽下逆光閃耀的輕塵旋舞,自成一格的無擾。」…「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這孩子是專業護士,甚至做得比我們還好,感覺她與奶奶之間是一體的,沒有抗拒與負擔,一切都好自然。」
在這個看見裡,品瑜驚訝地發現:原來在自己的照顧裡,是用「媳婦」的角色在侍奉婆婆。這意思是:裡面的「責任」、「應該」大過「情感、信任」。當我們只是在盡角色的責任時,就會有擔心、焦慮,害怕做不好、擔心被罵。此時的你是緊張的。當你緊張,被你照顧的人也會感受到你的焦慮緊張,其實那是不舒服的。
但反觀Rebecca,品瑜反思:「她沒有「必須」、「應該」、「一定」的束縛,只是全然地作自己,順著生命的流,所以天地都為她所用的無虞;而她也毋須被圈套在「孫女」的角色,去「幫助」、「給予」與「照顧」或「反饋」,相反的,不過如同平常的祖孫互動,彼此來往且沒有界分,似乎更能隨心順當。」
這是多美的領悟啊。
品瑜這本書不只讓我學習到「如何做臨終陪伴」,她更讓我知道一件事:原來臨終關懷不是只能在醫院裡、需要靠醫護人員才能辦到。反而是,在自己家裡、家人的陪伴,如此的「居家安寧」才能帶給臨終者真正的安寧。
「一次服侍完婆婆吃完午餐,用溫毛巾幫她擦拭雙手與臉之後,我遞給她一塊黑巧克力,她閉上眼很享受的樣子,微笑在她瘦凹的雙頰,慢慢地挑起了美麗的弧線。兩位青春期的孩子在客廳地毯上各據一角,像貓般地發懶看著書,而一歲半的寶寶則拿了積木憨笑地走到手扶椅旁,婆婆睜開了眼,相差八十多歲歲的祖孫倆相視而笑…」
你看到了沒?這是多美的畫面啊。
面對臨終者,好好去問他(她):「你有什麼願望想完成的?」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
但我們的文化懼怕死亡,大家都不太敢這樣直白的問,然而品瑜辦到了。
她完成了婆婆的最後心願,她讓婆婆與她的三個在世界各地的孩子在復活節的時候聚首「送她最後一程」,這是個很感人的故事。尤其當你看到品瑜找來婆婆以前的美髮師到家裡來幫婆婆做頭髮這一段,你會很感動:品瑜怎麼會這麼細心、這麼善良啊。
好好說再見、好好道別很重要。
品瑜與臨終婆婆的陪伴故事,給了我們最好的範本,原來,我們也可以這樣做。
(周志建。故事療癒作家、諮商心理師)
居家安寧 意思 在 秒懂家醫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舊文重貼>安寧緩和醫療,是放棄治療等死嗎?
最近有位親戚的疾病狀態進入末期
想要放棄一切治療,回家"自生自滅"
而身旁的親友,也都是這個想法
殊不知,這時才是"安寧緩和醫療"發揮真正價值的時候
常見的問題是:"安寧緩和醫療是什麼?住安寧病房嗎?"
可見一般人對於安寧緩和的概念,仍需要努力的傳達
安寧緩和醫療的意思是:
"增進疾病末期的生活品質"
"增進疾病末期的生活品質"
"增進疾病末期的生活品質"
按照原始的定義
安寧(hospice)的意思是"生命末期照護"
緩和(palliation)的意思是"減輕症狀,提高生活品質"
所以合起來就是,提高"疾病末期的生活品質"
不管你得的是什麼病,剩多久可以活
目的就是要提高生活品質
讓患者仍能維持生活功能,繼續做想做的事
因此安寧緩和不是放棄治療
而是將治療的目的,專注於提高生活品質
至於實施安寧緩和醫療的場所
雖然一般人的印象都是安寧病房
在家照顧的"居家安寧照護",才是最多的
也有安寧緩和門診可以在門診照護
若病重住院了,則有安寧緩和團隊的"住院共同照會"
最後只有非常少數的人符合一定的條件,
才有機會住到安寧病房
如有親友面臨疾病末期的狀態
最好的幫助就是協助他找到一位
能夠做安寧緩和照護的醫師
提早做好後續的計畫與安排
定能讓疾病末期的生活順利許多
#安寧緩和醫療
#居家安寧照護
居家安寧 意思 在 全程安寧居家護理所是由一群熱心於安寧療護工作的人組成 的推薦與評價
全程安寧居家護理所是由一群熱心於安寧療護工作的人組成,於108年10月1日由台中市 ... 等兒子趕到醫院,表達要撤除的意思,該院醫師也很絕,把呼吸器撤掉了,病人移出 ... ... <看更多>
居家安寧 意思 在 認識安寧居家服務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安寧 照護# 居家 照護#緩和醫療透過影片增加民眾認識本院 安寧居家 服務方式,除了提供認識 安寧居家 服務,更能減緩末期病人擔心返家照護的壓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