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克》、《#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誓血五人組》、《#悲慘世界》和《#殺戮荒村》是我今年十大電影中的 10 至 6,延續此話題,進一步在 2020 年的最後一天,談談自己今年心中前五喜愛的電影。
今年共看了 360 部電影,不算特別多,一定有好片子沒看到,也總會有遺珠,但進行這樣的年底回顧,在爬梳觀影紀錄的過程中,老話幾句,發現讓自己最有感觸的,還是在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怎麼共處的作品,世界已經夠亂了,但透過影像我們好像還能奢侈地去反思,還能去醒悟,雖然某些時刻對於諸多議題有種無能為力的失能感,但在電影之中,或許人們終能找到一絲避世的位置。
發表年度片單,某一部分是透過審視今年的觀影足跡,記住在光影間的擺盪與遊歷,回味難忘的怦然心動,重溫甜蜜的美妙時刻,私心替自己再度烙下印記,希望有些感動永遠能記得。最後,在混亂的 2020 ,還能奢侈、自在地進電影院看電影,怎麼都該知足了。
🎬以下排名有分喜好順序,並附上短評。10 至 6 名請點此連結👉https://bit.ly/3hrs1Oq
5.《#逃亡的女人》,【可樂電影 Cola Films】發行
《逃亡的女人》呈現出來的,是洪常秀更明確地轉向探尋女性的樣貌,於同質中求變。這部替洪常秀拿下柏林最佳導演的作品,某程度來看的確很「洪常秀」,但同時也不那麼「洪常秀」。《逃亡的女人》幾乎是以一種全然的女性觀點敘事,男性視角基本上在片中遭到排除,是缺席的,是無理的,從這點來看,《逃亡的女人》可說是洪常秀一種創作上的轉變。
《逃亡的女人》結構明確,分成三段敘事,觀眾跟隨金珉禧走入三位女性的日常生活,或許解讀成跟著洪常秀窺視女性也未嘗不可(片中也出現監視器錄像的運用),這三位女性的感情狀態並非當代社會所謂的「完好」,第一位離婚、第二位遭一夜情對象糾纏、第三位與另一半貌合神離,但從對話中觀眾可以得知,這三位女性的生活基本上在男性的缺席中找到與自己「共處」的可能,是否「和解」不得而知,但能確定至少努力生活。
第一位女性靠著離婚的贍養費買一棟好房子;第二位女性也能思考去酒吧尋找豔遇和心儀對象;第三位女性更大膽碰觸女女間的同志議題,縱使只有幾秒鐘,但洪長秀也特地變焦距,以 Zoom in 提醒觀眾此刻的特別。在南韓封閉、父權的社會中,洪常秀用一種看似鬆散實則嚴謹的結構抓住女性和社會的鏈結,這是比之前轟動台灣的《82年生的金智英》更勇於表現女性主權的電影。
特別的是,這三段女性的開場,洪長秀都將鏡頭率先瞄準了群山,而後才調整焦距將鏡頭放置於女性身上,最後一段的結尾,則收在戲院,銀幕上放映大海浪潮下的反覆洗滌,這邊我將山與海視做洪常秀對女性的致意,穩如山、靜如海,或許是種浪漫的定義。
《逃亡的女人》少了洪常秀在時間上非線性的虛晃一招,也脫離了洪常秀時常於角色間遊走在真實、夢境的恍惚狀態,但角色間仍然維持一種「神秘性」,觀眾很難從對話與動作間掌握故事全貌,無從得知離婚的來龍去脈,無從得知單身的原因、更無從得知女女同志間可能有的壯烈或噤聲,得靠觀眾去詮釋、去想像,敘事上也就有了無限的可能性。這樣的可能性,便是洪常秀令人如此著迷的原因之一。
可以確定的是,這是洪常秀一次重要轉變,也是創作者感受到社會氛圍、從自我生活提煉而出的作品。或許碰上金珉禧之後,洪常秀的創作將走向下一階段。
📝全文請點👉https://bit.ly/3n0jHX1
4.《#氣球》,【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放映
中國從七零年代鼓勵計劃生育,喊出「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的口號,而後進入八零年代,一胎化政策實施,以更為粗暴的方式進行人口生育控管,引來的是墮胎、勞動力短缺、人口急速老化、男女比例失衡等結構性問題,八零年代的中國,經歷社會改革的巨變。西藏導演萬瑪才旦的《氣球》也將鏡頭對準生育計畫,這段在中國改革史上無法抹滅的失敗,猶如鬼魅幽靈般降臨在佇立於青藏高原的傳統家庭之上,萬瑪才旦召喚的是揮之不去的中國共業,如投胎、如轉世,宗教與政策的重量壓著現實,無法喘氣。
《氣球》在雄性世界中以「羊群」對比人類,父輩苦惱母羊生不出小羔羊,影響生計,走投無路之下向鄰居暫借「種羊」,拼死拚活地交配,藉以生出品質優良的小羔羊,以量取勝,進而改變羊群體質;反觀中國社會,喊著「優生優學」的口號,節制生育,以寡為旨,希冀改變人口結構。羊越生越好,人則越少越好,人類看似馴服羊群,生命的位置卻缺少高度,於是觀眾能看見男性在洗滌羊群的藥水中爭鬥,惹得一身腥,雄性建構的世界,會濕身且帶著點羊騷味。
更驚喜的是,萬瑪才旦在片中加進西方社會「試管嬰兒」的新聞畫面,當民主、自由的西方世界不斷探尋生命不同的可能性時,中國正節制生育,抑制生命的出路,幾相對比下,其荒謬與困惑展露無遺,萬瑪才旦精闢的對生育提問,並加以辯證。
說到底,《氣球》達成的是在男女間的拉扯中,貫徹「傳統觀念」與「現代改革」的對立,當藏族社會篤信超脫轉世,孕育跨至宗教靈性層面時,女性身體自主權更加被限制、被剝奪,墮胎的當代觀念被傳統禁錮,萬瑪才旦便以人道主義的視野,捕捉到女性在計劃生育中的掙扎。
《氣球》也精巧安排三位女性做階段性的象徵,城中女醫師的進步力量衝擊現代社會,不斷勸導女主角墮胎;高原上的尼姑是傳統宗教的代表,不斷勸導女主角順從靈性;女主角則夾在這兩者之間擺盪、飄移,萬瑪才旦縝密佈局,又是一抹「傳統」與「現代」對立的塗暈。
順著敘事來到片尾,父親從城市買來的「紅色」氣球(象徵中共政策)自然不適用於高原,恰如因計劃生育而需要的保險套,最終氣球與保險套都如幻象般輕易被戳破。
《氣球》全片緊扣生育,擅用符號象徵(氣球、羊群、保險套),調度穩健俐落,同時帶著青藏高原獨有的生活況味,餘韻綿延不絕,如孩童手中抓不住的氣球,突如其來的飄散,化作女性及生育政策的哀愁,在寬闊天際中無止盡漫遊,不知該往何方。
📝全文請點👉https://bit.ly/3pC7CJa
3.《#她們》,【Sony Pictures 索尼影業】發行
葛瑞塔潔薇揮別《淑女鳥》的初試啼聲後,獨立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的《她們》更顯自信,全片散發著迷人、雋永的古典魅力。葛瑞塔潔薇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將馬區家四姊妹的成長歷程,裝訂成一本乘載著回憶的手工精裝書,精緻、細微地幽幽道出愛情、家庭、女性、抱負、婚姻等等面向,雖然極富沈甸的厚重之感,卻溫暖地包裹人心。
在今昔交錯的「雙時空」敘事下,葛瑞塔潔薇刻意將攝影機運動方向左右變換,精準地以好幾組工整的對稱剪輯,不斷明示這群「小婦人們」遭遇的困境與心境,映襯出苦澀與美好。諸如喬初回老家,獨自在街上行走的沈重感(行李掛身的包袱),下一顆鏡頭馬上切換四姐妹在街上的歡笑,並呈現輕盈感;喬與病重的貝絲在海灘上談心,對比的是四姐妹與四公子的戲水;劇場俱樂部的嬉鬧收到羅禮的鑰匙,換來的是人去樓空獨自打開信箱的蒼涼。
除此之外,葛瑞塔潔薇也對比了四姐妹在「選擇」後的生活樣貌:喬選擇獨自在紐約教書、梅格選擇與老師結婚後的貧窮、艾美選擇前往歐洲修習藝術活躍社交圈、貝絲因良善選擇照顧弱勢染上猩紅熱而後身體每況愈下。四姐妹都在自身特質的選擇下走向彼端的未來,沒有對錯,只有選擇,葛瑞塔潔薇做的只是交互剪輯,將「選擇」與「結果」的概念強而有力地具象化。
除了剪接,葛瑞塔潔薇同樣懂得利用「色調」做出對比,7 年後的現在是冷冽、灰色調,7 年前則是溫順、暖色調,拆開檢視,葛瑞塔潔薇刻意為之的結果,便緩緩述說了韶光荏苒,成長的苦澀滋味。此種滋味,更是本片藏在女性主義大旗下的另一道鮮明主題,而喬的這句獨白:「我想念過往的一切。」舉重若輕地點題,餘韻繚繞。
縱看《淑女鳥》和《她們》,即使年代不同,但主題核心都不脫青春少女的成長紀事。電影藝術往往是真實經驗的再造與複製,導出《淑女鳥》的半自傳作品後,不難發現葛瑞塔潔薇也將自我投射進《她們》──不管是 19 世紀還是 21 世紀,加州、麻州還是紐約州,葛瑞塔潔薇都透過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超越時空,直指當代,雜糅了女性的理性與感性、迷惘且自信、柔軟而堅毅的百種姿態。
對於葛瑞塔潔薇而言,或許生活並非永遠只有愛情與婚姻、家庭和孩子,葛瑞塔潔薇橫跨幾世紀譜寫出心中的小婦人,不卑不亢地告訴女性能害怕、能退縮,但也請保持果敢與溫柔,抓住榮光與財富。無論童年或成年,不斷與自我對話、她人共處,希冀最終能走出一條屬於「她們」的康莊大道。
📝全文請點👉https://bit.ly/2WTBdBC
2.《#1917》,【環球影片粉絲專頁】發行
《1917》在導演山姆曼德斯的領導下,各部門配合的天衣無縫,尤其攝影師羅傑迪金斯的神乎其技,全片親密地緊跟大戰下的小人物,共同克服壕溝、草原、泥地、洞穴、洪水、森林等地形,在限制中掌握室內與戶外的光影變化,更以廣角鏡頭宏觀地映照出戰爭之苦,同時完美地隱匿攝影機,隔著銀幕都能感受其滿溢的才華與實力,望諸當代,少有人能匹敵,難以置信。
再來是剪接李史密斯(長期與克里斯多福諾蘭配合)縫合了鏡頭的斷裂,利用鏡頭運動、場景調度的掩護找到剪接點,巧妙且流暢地切換轉場,在這場「偽一鏡到底」中來去自如,將 1917 這一年的戰爭,連成一氣呵成的磅礡氣勢。而湯瑪斯紐曼(藍迪紐曼表兄弟)的管絃配樂情緒飽滿、烘托人心,替這場史詩戰爭奏出難忘樂章,雖有過重之嫌,但瑕不掩瑜。全片在各大師們的齊力中,概念與形式完整合一。
此外,在一部與時間競賽的電影中,「迫在眉睫」之感強而有效地貫串,情緒張力也隨著劇情推演逐漸加溫,但《1917》最棒的戲都是於「快」中提煉出的「慢」──山姆曼德斯無所畏懼地停下腳步,在逃亡時打破與法國婦人的隔閡,並透過士兵之眼於嬰孩中望見新生與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此場戲出現的牛奶成為存活的養分,對比片子中段盛裝牛奶時的死亡,出現截然不同的表徵;而這裡的女性也有可能擴寫成聖母形象(沒生孩子、秒瞬止血),成為槍林彈雨中超現實的神來一筆。
山姆曼德斯也懂得在湍急流水中感受緩緩灑落的櫻桃樹花瓣,似在奠祭死去的亡魂(櫻桃樹是好友的愛);山姆曼德斯更莊嚴的在樹林間透過古老民謠〈Wayfaring Stranger〉幽微傳唱出對死亡虔誠、尊敬的態度,靜靜地輕撫戰火下每顆顫動的心。
最後,山姆曼德斯在「偽一鏡到底」中繞行死亡幽谷一圈,將小兵執行任務後的出發與抵達於樹下完整收束,首尾的寧靜之勢遙相呼應,「家」與「愛」則成了失去朋友的救贖與大戰後的心之所向。
《1917》揉合了《現代啟示錄》和《搶救雷恩大兵》,透過營救任務,在斷壁殘垣中反思暴行,同時在一連串命運與人為的偶然性中,書寫戰爭。山姆曼德斯創造出粗獷同時溫柔的風格,在此證明了自己精湛的執導功力(調度與整合),無庸置疑是近年戰爭電影的標竿,無與倫比的大師之作。
📝全文請點👉https://bit.ly/3o2Dfez
1.《#日子》,【#台北電影節】放映
《日子》是蔡明亮獻給努力生活的人的故事(要說獻給李康生也十分認同),或許人們都是一座座孤島,但某些時刻又能彼此連結,可以是陌生人,也猶如音樂盒,這份連結更能跨國度、跨時間,蔡明亮的溫柔,溢出影像,承接住人性的困頓時分。
此片是屬於大銀幕的電影,甚至是美術館式的錄像,它是日常生活,縱使拆開片段觀看,都能成戲,而看似鬆散的結構經過蔡明亮統一與整合,雲淡風輕的在 46 顆鏡頭中,做出許多符號隱喻及情緒堆疊,是創作者的直覺生成也好,或是縝密布局也罷,都長成所謂的「作者電影」,將蔡式的電影語言發揮淋漓盡致,皆提供觀者不同角度的切入,亦在疫情慌亂的局勢底下,提醒世人電影、電影院永遠不會消散。
人們常說「以畫面說故事」,蔡明亮的《日子》洗盡鉛華,做到「以畫面說故事」的純粹高度,且並非淪於表面炫技,反倒是經過時間與生命的淬煉、掏洗後,返璞歸真,才於無形中內化成行雲流水的創作底蘊,《日子》的好,就在層層對照、堆疊、並置當中,刻劃出兩具肉體的差異,並順著自然讓靈魂水到渠成地自由交合,電影中的電影。
蔡明亮的《日子》並非曲高和寡,是不帶隔閡地進入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是聽雨沈思,是煮飯燒菜,是洗澡淨身,是祭奠拜香,是做愛歡愉,當人、事、物慢了下來,日子也就慢慢被看見、被聽見了。每位觀眾都能嚐出《日子》的苦澀與甘甜,至於熟稔蔡明亮的觀眾,則能深掘出《日子》的醍醐味。
這是一部允許觀眾睡著的作品,將主動權完整交還觀眾,如美術館,遇到沒感覺的畫面,就跳過,有感覺的,便駐足幾秒、甚至花上幾分鐘觀看,能停留,當然也能逃離,生活中總有百無聊賴的時刻,但也必定有傾心著迷的瞬間,這便是日子,恣意的日子。蔡明亮正在影響、創造人們觀看電影的方式。
蔡明亮輕輕拾起哀愁,化繁為簡,真摯邀請觀眾「感受」每個人都有的日子,無論喜歡與否,日子就在那,安安靜靜在電影院綻放。
📝全文請點https://bit.ly/37UmZ8D
#2020年度片單
尼 古 拉 二 世 表兄弟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我不羨慕下一屆美國總統
上周用了古羅馬帝皇尼祿(Nero)來比喻現今美國,引來不少迴響。感謝讀者指出尼祿僅是Julio-Claudian皇朝的最後一個帝皇,並非整個羅馬帝國最後一個。細心的朋友更指出小提琴發明於16世紀,所以尼祿不可能一邊拉小提琴,一邊觀賞羅馬在燃燒。哈哈,這個我是知道的(我也拉小提琴),但既然野史說他在拉小提琴,更具戲劇性效果,why not撒個小白謊言?較肯定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試過一手拿着電視遙控器,另一隻手拿着KFC雞腿,一邊大發雷霆,一邊在Fox TV收看美國暴亂新聞!
心水更清的朋友指出今天美國更像羅馬帝國共和年代的末期,Sulla將軍擁兵自重,兩度擔當Roman Consul,更成為Roman Dictator,亦為後來的Julius Caesar「登極」鋪路。
大家不用對這個羅馬比喻太過認真。重點是美國,一個比羅馬帝國更偉大,統領了世界75年的世界一哥,到了今天,整個帝國已出現很多裂痕。美國正面臨疫症,重開經濟和種族關係導致的社會動盪等相關內部問題,同時又因不安全感而感到被中國崛起所挑戰。最危險的是特朗普自毀長城,不斷努力削弱和摧毀幾乎所有把美國變得強大的體制和基石,包括民主機制必須有的求存同異精神,對事實和尤其科學的尊重,對移民的歡迎和包容等。
今年美國大選,具有前所未有的巨大意義,將影響到未來興衰,甚至世界和平。距離大選仍近5個月,變數尚多,甚至能否如期舉行都有一點不確定性。
美選舉人票制度扭曲民主
現在要作出準確的選舉預測仍太早,但可以先作出一個較有把握的預測。即使特朗普成功連任,幾乎肯定他仍必輸掉普選票,幅度可能比上次的300萬更大,亦即是繼續反民主!美國選舉人票制度的扭曲絕非偶然,是美國「founding fathers」(國父們),包括華盛頓和傑佛遜等擁有奴隸的南方大地主所精心設計出來的。不幸到了21世紀,此不公平制度不止仍然存在,更被共和黨利用到淋漓盡致,幾乎擔保每次選舉勝利都必定出於輸普選票的反民主結果。在現在Black Lives Matter(BLM)運動情緒高昂的今天,如不公的反民主選舉結果不停出現,將足以引發文化和街頭內戰!近日民眾包圍白宮的情况已令人極擔心(令人想起去年衝擊香港立法會),如行動變得更激烈,後果不堪設想!
順帶一提將同時舉行的國會選舉。眾議院極可能仍留在民主黨手上,參議員任期6年,每兩年只約三分之一議席進行選舉,所以比白宮更難易主,較大機會留在共和黨手上。以傳統華爾街智慧來看,所謂grid-lock,即白宮跟國會兩院,由不同黨派控制,導致政策僵化,無法進行任何重大政策改革,反智地對市場更好。但如從闊一點的社會角度來看,美國如繼續無法進行一些極需要的社會改革,解決部分種族和貧富懸殊問題,再加上槍械問題,後果亦可非常嚴重!
美國疫情失控,引致經濟崩潰,特朗普責無旁貸,但以他永不認錯的縮骨性格,當然盡量推卸責任。美國死亡人數全球第一、英國第二、巴西第三,是純屬偶然還是跟這三個不懂亦不信科學,整天打着民粹旗幟,但其實在分裂人民,甚至草菅人命的無能領袖有關呢?
狂谷股市貧富更懸殊 街頭怒火愈難熄滅
特朗普以印鈔、派錢,狂谷股市,短期非常奏效,標普指數今年翻正,納指更創新高。但即使如此,仍無法掩蓋每日平均死一千人的恐怖事實,亦肯定影響經濟重開的速度。再者,股市表現愈好,貧富懸殊愈嚴重,街頭怒火愈難熄滅。
特朗普企圖轉移視線,把疫情全部責任賴在中國頭上,以此作為競選主打題材。但人算不如天算,不幸發生了George Floyd死亡事件,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BLM運動。相信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很難完全避開種族關係問題。他處理暴亂的手法一如既往的反覆和無能,他的言語,不止無療傷作用,反而每每火上加油,故意挑起更多種族仇恨,恐嚇放狗對付示威者,簡直把人民看待為奴隸!更離譜的是他吹噓經濟表現,竟說到Floyd在天之靈,會讚美正在發生的事情,且對Floyd和人人平等來說,是偉大的一天!此言論驚人地涼薄,有人認為是為了鞏固他的鐵粉支持,證明他有信心連任。
但老實講,根本毋須想太多,特朗普是真正的種族主義者,到了這個年紀已無法遮掩,再加上明顯的cognitive decline(認知衰退),嚴重程度,尤甚於拜登很多,除此亦明顯與現實完全脫節!
BLM已成為了一個全球運動,世界各地大城市,例如倫敦、多倫多、悉尼、柏林等都有大型遊行示威。在Bristol,憤怒民眾甚至把著名黑奴販賣商Edward Colston的銅像掉進河中。
香港是一個奇怪的例外,那麼喜歡遊行、示威甚至暴動,唯獨今次幾乎完全沒有人發聲支持BLM,大規模遊行更加沒有。美國駐港總領事館門前曾有數人舉牌抗議,但反被人說是北京派來的。不支持BLM原因上周我已說過,不少香港人是支持特朗普的,而他們本身也是極端種族主義者,過去一年不斷做出各種嚴重種族歧視的暴力罪行。不少香港人故意指出Floyd有多次犯罪紀錄,他的死幾乎是咎由自取,支持BLM的人都是儍瓜。他們還替特朗普開脫,反而不斷指罵黑人總統奧巴馬,沒有解決種族問題。不少美國朋友發現這醜陋真相後,非常詫異和痛心,後悔去年支持香港的示威行動。
更可悲的是某些香港人的論調,竟然與支持特朗普的白種人優先主義者一模一樣。有人指出不是所有特朗普支持者都是種族主義者,但所有種族主義者都必定支持特朗普。
指摘Floyd為罪犯,表面上是正確的,但當然BLM的主旨不在表揚Floyd,而是借此殘忍的事件,道出400年來黑人被系統性捕捉、虐待、販賣、利用、勞役、打壓和歧視的可恥歷史事實。把責任賴到奧巴馬身上,更是雙重歧視,他作為有史以來第一個黑人總統,已經是提升黑人地位的最大貢獻!
英美鴉片商,荼毒和攻打中國,罪孶深重程度,與販賣黑奴不相伯仲!黑人尚且明白歷史的重要性,可惜不少香港人反而假裝漠視歷史。幸而近日已有所改善,口頭不認,但已被美英疫情和暴亂,弄到頭腦非常混亂。另外,如英國人真的開始懺悔過去罪行,為何仍未把坐落在倫敦St. James的East India Club拆除?
拜登終於鎖定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無疑他並非一個最理想選擇,年紀比特朗普更大,精力有限,好好先生形象,但稍欠個人魅力。政綱包括極「趕客」的加稅建議,雖然其實美國非常需要。但這是否就代表拜登一定輸?
事實又未必。在所有全國民調中,拜登一直領先7%至10%,但當然經過2016年的民調失效,已沒有人太相信一般民調。再深入一點分析,在關鍵搖擺州份Michigan、Pennsylvania、Wisconsin和Arizona,拜登都有優勢。最重要的Michigan,拜登優勢正在擴大,有12%之多,但在最有機會投票者中,差距較細。這亦是特朗普早前故意煽動Michigan人民起來反抗疫症封鎖的主要原因。
關鍵搖擺州份 拜登優勢擴大
拜登說明他將選擇一位女副總統候選人為搭檔,是聰明還是愚蠢,難講。當然有資格的能幹女士有很多,包括3名參議員兼前競選對手,Kamala Harris、Amy Klobuchar和Elizabeth Warren,經常被特朗普攻擊的Michigan州長Gretchen Whitmer也是人選之一。暫時看來,Warren對拜登的幫助最大。
雖然拜登有機會贏,但他是否就是最佳人選?答案肯定不是,只是按照傳統,他已拿到足夠的支持票,在黨大會就必將得到提名(何時舉行和形式仍是問題)。但現在是非常時期,如民主黨明白美國正面對的嚴峻考驗,如尼祿的羅馬正在燃燒,就應該考慮一些非常手段,增加勝出機會。
最基本一招就是盡量提升投票率。2016年贏多300萬票仍不足夠,但在2018年中期選舉,贏700萬就足夠拿到眾議院控制權。今年情緒高昂,投票率應該高,但疫情可能影響投票意欲,所以郵寄投票之爭的確非常重要。民主黨希望所有州份完全開放郵寄投票,不需任何出差,行動不便等藉口,但特朗普就故意中傷郵寄投票的可靠性,誣衊將造成大量「假票」,更陰險企圖減少郵局經費,藉此阻撓選舉。
民主黨想增勝算 紐約州長應參選總統
疫症最嚴重期間,紐約州長Andrew Cuomo每天舉行記招,他高大威猛,60出頭,前妻來自甘迺迪家族,絕對是上佳總統人選。厚厚紐約市皇后區口音,能言善辯,聲調抑揚頓挫,講話有點像詩人,時而感性,時而幽默,給人一種可信任和勵志的感覺。他有一個在CNN當主持人的弟弟Chris Cuomo,早前曾染上Covid,但仍堅持帶病工作(地牢隔離),且經常邀請州長哥哥接受訪問。訪問氣氛盡表兄弟之情,還偶爾假裝爭取年邁媽媽寵愛,極受觀眾歡迎(似乎美國人真的最愛看真人騷)。因此馬上很多人呼籲Andrew Cuomo參選總統,或最少爭取副總統提名。
Andrew Cuomo非常像他爸爸Mario Cuomo,同樣曾當紐約州長,也曾被人看好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但奇怪地他永遠拒絕,只堅守州長崗位。Andrew Cuomo也一樣,節目上斬釘截鐵回答弟弟,說從未想過參選總統,連副總統都不會考慮。為甚麼?是因為他太愛州長工作?處理疫情失當,無面目參選總統?出於答應支持拜登的承諾?是否來自意大利南部的Cuomo家族的衣櫃裏,有太多骷髏骨頭?
不知道答案,但只知如民主黨真的想贏,拜登或應以大局為重,在黨大會上退位讓賢,勸支持者改投Cuomo,勝算較高。而Cuomo亦不應再扭捏推卻,應把國家興衰放在首位。
最有效的撒手鐗當然是提名極受歡迎的前總統夫人Michelle Obama當副總統候選人,簡直可說:得Michelle,得天下!黑奴後代,普林斯頓本科、哈佛法律學院畢業,背景學歷,一點都不輸給老公。如她願意接受提名,將能幫拜登拉到大量黑人、其他少數族裔、女性(包括白人)、知識分子、年輕人、中間派人士,以及LGBTQ的票。
前總統奧巴馬已表態支持拜登,且開始不點名抨擊特朗普,但不幸至今,Michelle仍表示沒有興趣參選。有人說她極憎恨在白宮的8年生活,每日為丈夫安全提心吊膽;證明做黑人辛苦,做黑人總統也一樣辛苦!但如她明白美國已到頗危險地步,也應該不懼艱辛,挺身而出,為美國前途盡一分力!
如一切按照劇本,不作任何改變,11月大選特朗普對上拜登,其實無論哪一位贏出,美國在未來4年多,必將極可能面對兩個重大裏外政治危機。首先種族關係問題仍極難解決,疫情都可能仍存在,經濟情况亦難說。另外,參考了actuarial tables(保險統計表),一位如拜登的美國77歲男士,平均壽命仍有不錯的10年,但在未來5年內死亡的概率也有23%。特朗普年輕4年(後天生日,Happy Birthday Mr. President!),未來5年內的死亡率約20%。更重要的是死亡之前通常會生重病,減低甚至完全失去工作能力;更更重要的是思考能力衰退的問題,其實兩位現在已有點迹象。所以死亡率加上身體或精神(更難判斷)出現嚴重問題的概率,需要副總統替代的機會,一定最少50%!即是說這次選舉等如為美國埋下一個政治危機計時炸彈,所以副總統的人選更為重要,必須真的隨時準備好接棒!
誰當美總統都要決定與中國相處方法
對外的危機更棘手。中國崛起是不爭事實,疫情更成為了中美GDP距離加速收窄的催化劑。中國經濟規模有很大可能在未來4至5年內,追到美國。不管誰當總統,都一定要決定與中國相處的方法。友好合作?還是冒着戰爭的風險,繼續惡性鬥爭,企圖延續一哥地位?
白宮重擔實在太難了,這是否大部分有識之士躲起來的真正原因?我不羨慕下一屆美國總統!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尼 古 拉 二 世 表兄弟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奧斯卡】 #曬海報時間
第 92 屆奧斯卡臺灣時間明早頒獎,來聊聊本屆賽況,先表態本屆最佳影片的喜好排序(雖然也不重要啦):
1.《從前,有個好萊塢》2.《寄生上流》3.《1917》4.《婚姻故事》5.《她們》6.《小丑》7.《愛爾蘭人》8.《賽道狂人》9.《兔嘲男孩》。
‼️接著是獎項預測:
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之爭,應該就是山姆曼德斯的《1917》和奉俊昊的《寄生上流》之爭,這兩部片子都是不可多得的大師之作,但我認為影藝學院會員們的共識,最終會把最佳影片頒給《1917》。
《1917》在漫長的北美獎季中,幾乎以空降之姿領跑群雄,接連拿下幾座指標性大獎,最重要的一站,是美國製片公會(Producers Guild Awards,PGA),所有頒發最佳影片的前哨站,僅製片人公會擁有和奧斯卡同樣的投票制度,且製片人公會獎 30 屆中,僅 9 次與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不同,從這方面來看《1917》佔據優勢。而幾乎可說是奧斯卡最後指標獎項的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BAFTA,部分成員也具備了美國影藝學院會員的投票資格)上週也將最佳影片頒給《1917》。
此外,《1917》和《寄生上流》在北美本土的票房表現分別是 1.2 億美金和 3300 萬美金,以票房來看激起的討論度和關注度會有一定差距,當然,不可否認《寄生上流》在北美的發行商 NEON 打出極為精彩的一戰(票房為去年北美國最賣座的非英語電影),但綜觀來看《寄生上流》最終應該還是沒能克服那一吋高的字幕障礙。
而循著公會獎的脈絡往下看,最佳導演當然也要壓注山姆曼德斯,山姆曼德斯拿下本屆美國導演公會獎(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DGA),從 1949 年至今,拿下導演公會的得主僅有 7 位最終無法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重疊率極高,在導演公會的加持下,此獎項應該是山姆曼德斯的囊中物。若山姆曼德斯拿獎,這也將是他第二度入圍第二度拿獎,他上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是《美國心玫瑰情》,當時也雙雙拿下導演公會和奧斯卡最佳導演。
至於《寄生上流》能拿到什麼獎?既然都能成為最佳影片的領跑者,抱走最佳國際電影(前名為最佳外語片)無庸置疑,沒意外會替南韓寫下首度入圍首度拿獎的紀錄,此外,奉俊昊在今年北美掀起的旋風與熱潮,影藝學院應該會將最佳原創劇本頒給他(還有韓珍元),《寄生上流》也拿下了編劇公會(Writers Guild of America,WGA)和英國影藝學院的原創劇本獎,這獎項的最競爭對手,應該還是尋求拿下第三座劇本獎的昆汀塔倫提諾(前兩座分別是《黑色追緝令》、《決殺令》)。
說實話,若是預測原創劇本會給《寄生上流》,那最佳影片應該也要是它,從數字來看, 2006 年第 78 屆奧斯卡至今,最佳影片得主中只有《水底情深》沒有拿到劇本獎,其餘最佳影片通通和劇本獎綁在一起(原創或改編),且美國演員公會(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SAG)、剪輯公會(American Cinema Editors Awards,ACE)都史無前例地分別將最佳整體演出獎、最佳劇情類剪輯頒給「非英語片」的南韓人,而過往沒入圍演員公會的最佳整體演出的片子,基本上不可能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但這傳統維持 20 餘年,在前年和去年被《水底情深》和《幸福綠皮書》打破,《1917》應該會是連續第三部沒有入圍演員公會的最佳影片。
雖然《寄生上流》有編劇、剪輯和演員公會撐腰,今年的《1917》同樣有著製片 、導演公會和英國影藝學院加持,最重要的是,保守的影藝學院應該不會為了《寄生上流》破格頒給非英語電影,回溯歷史,過往非英語電影入圍最佳影片的獲獎記錄為零,去年影藝學院都可以略過經典的《羅馬》頒給平庸的《幸福綠皮書》,這份根深蒂固的保守勢力令人歎為觀止,今年有政治極為正確的《1917》可以選擇的情況下(拍的也絕對比《幸福綠皮書》好太多),最佳影片這項目仍舊猜測《1917》。
至於演員獎項就明朗許多,《小丑》瓦昆菲尼克斯、《茱蒂》芮妮齊薇格、《從前,有個好萊塢》布萊德彼特和《婚姻故事》蘿拉鄧恩基本上就是走進典禮會場杜比劇院,發揮演技詮釋驚喜樣貌,然後上台領獎致詞。
此四人在北美獎季幾乎橫掃獎項,雖然男主角前段《婚姻故事》的亞當崔佛還有聲音,但後段的瓦昆基本上氣勢無法檔,穩如泰山,今年應該不會有去年奧莉薇雅柯爾曼擊敗葛倫克倫絲的狀況發生。如無意外,芮妮齊薇格繼《冷山》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後,第一座奧斯卡影后勝券在握。而瓦昆菲尼克斯、布萊德彼特和蘿拉鄧恩更將是從影多年的第一座奧斯卡演技獎項。
如果最佳影片、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照著上述預測分別開給《1917》、山姆曼德斯、芮妮齊薇格、瓦昆菲尼克斯、蘿拉鄧恩和布萊德彼特,那麼這也將是第 84 屆奧斯卡後,這 6 大獎項再度和英國影藝學院重疊,是個有趣的歷史數字。
其他獎項部分,動畫長片只剩《玩具總動員4》和《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競爭,前者在製片公會拿到最佳動畫片,後者則在安妮獎(俗稱動畫屆奧斯卡)和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拿到最佳動畫片,各有支持,但猜測本屆皮克斯會含淚,由 Netflix 笑傲。
《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透過童心大開的創意想像,消弭仇恨、橫跨種族、超越語言,全片層層堆疊,道出聖誕節的真諦,且在獎季後段的氣勢驚人,完全壓過《玩具總動員4》,若以技術來看,《玩具總動員4》仍舊技高一籌,但故事的普世性和打動人心之感,預測會是《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勝出的關鍵。
原創配樂也可說是死亡之組,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藍迪紐曼和湯姆斯紐曼這對表兄弟檔也分別以《婚姻故事》和《1917》同場較勁,但此項目極有可能會由來自冰島的女作曲家希爾杜古納多提瑞拿下,她以北歐冷冽的特色入曲,撐起《小丑》全片孤寂和隱忍的情緒,也搭配著全片的色調,情緒克制同時畫龍點睛,希爾杜古納多提瑞也獲得了金球獎、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等諸多獎項的肯定,今年奧斯卡原創配樂得主,極有可能頒給這位女性作曲家。
至於攝影就毫無懸念頒給《1917》的羅傑狄金斯,羅傑之前入圍了奧斯最佳攝影十餘次,都沒拿獎,終於在前年靠著《銀翼殺手2049》開胡,這次的《1917》,羅傑狄金斯很有可能完成他個人的連莊。
最後,改編劇本猜測將由《兔嘲男孩》的塔伊加維迪提,有著編劇公會和多倫多觀眾票選獎(拿下此獎近十年除了黎巴嫩的《人妻衝衝衝》外,其餘通通抱回獎項)的加持,應該也可順利拿獎。
‼️最後的最後,本屆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的水準之高,贏家只有一位,就算如此,也完全無損其他作品所帶來的歡愉和感動,真的不應盲目以一座奧斯卡過度讚揚或極度否定這些創作者的生涯,這些作品的痕跡都會被記得,且那些沒入圍奧斯卡的作品,同樣值得喝采。
除了《愛爾蘭人》、《賽道狂人》和《兔嘲男孩》外,附上最佳影片們的逐部評論連結:
🎥《從前,有個好萊塢》:http://bit.ly/3bm38QH
🏘《寄生上流》:http://bit.ly/2ZbpPBu
📜《1917》:http://bit.ly/39gHoDW
💔《婚姻故事》:http://bit.ly/37dfjfg
💃《她們》:http://bit.ly/38b4Faj
🤡《小丑》:http://bit.ly/2ZFGCNg
#奧斯卡
#TheOscars
#圖片缺愛爾蘭人和婚姻故事
尼 古 拉 二 世 表兄弟 在 末代沙皇皇后|【歷史上的女性】| 費奧多羅芙娜皇后與尼古拉二世 的推薦與評價
末代沙皇皇后|【歷史上的女性】| 費奧多羅芙娜皇后與 尼古拉二世 | 從一眼萬年到悲慘落幕【历史上的 ... ... <看更多>
尼 古 拉 二 世 表兄弟 在 歷史天狗- 一個是英皇喬治五世(現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 ... 的推薦與評價
話說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後,尼古拉二世遜位,剛開始沙皇立即向喬治五世 ... 關於這對表兄弟間的愛恨情仇,可參考Ann Morrow, Cousins Divided: ... ... <看更多>
尼 古 拉 二 世 表兄弟 在 Re: [討論] 尼古拉二世的兒女,有可能成功逃出俄國? 的推薦與評價
: 推 chewie: 早點嫁出去比較有可能 但可惜DNA都確定已經罹難了 07/30 08:10
: → chewie: 另外也不必什麼說服 英王室肯定收留 俄皇后的外祖母是維多 07/30 08:15
: → chewie: 利亞女王啊XD 07/30 08:15
就是英國國王喬治五世拒絕他們一家的啊。
革命政府當時還沒打算處死他們,只是想把他們送走。
沙皇尼古拉二世和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母親是親姐妹,關系非常親近,長期互相走動,感
情非常好。
所以他們兩人是從小一塊兒玩大的,關系非常親密,有大量的兩人從小玩到大的合影照
片。
喬治五世寫給尼古拉二世的信,肉麻得像是情書。
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一找他們兄弟兩人的合影,以及他們母親姐妹兩人的合影。
另外,他們也有共同的敵人,德國的威廉二世。
尼古拉二世就是為了和德國打仗,才把自己的皇位拖垮的。
要不是東線拖住了德軍,西線還不知道打成什么樣。
所以尼古拉二世希望去英國。
英國國會同意接納尼古拉二世。但是誰也沒想到,喬治五世堅決拒絕表弟來避難。
英國政府反復勸說喬治五世,喬治五世不為所動。
英國首相說我們英國已經答應了。喬治五世回答:同意的是英國政府,不是英國國
王。
所以最終尼古拉二世沒去成。
喬治五世為啥突然不顧幾十年的情誼突然翻臉,官方說法是他怕把布爾什維克帶來英
國,引火燒身引發英國革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1.216.208.225 (中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691122947.A.8CA.html
※ 編輯: bxdfhbh (221.216.208.225 中國), 08/04/2023 12:23:2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