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台灣醫院距離 AI 會更近一步嗎?兩位前線醫師:流程線上化是第一步!
Posted on2020/10/28
採訪統整/鍾佳瑀;文字攝影/盧亞蘭
在 2020 幾乎被疫情籠罩之下,數位醫療的概念無疑是整個國際的趨勢,對此,我國 經濟部近日也首度將「數位醫療」的項目, 加入 了租稅範圍,修訂「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但除了公部門的推動、科技業的發展、及學者的研究外,要 真正暸解「數位醫療」,或許還少一塊最關鍵的觀點——究竟醫生們自己是怎麼看待與科技碰撞的火花?身處其中的 醫療體系人員們,對於「數位轉型」的實際心境又是什麼 ?
這次專訪到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明源、以及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除了要提供前線視野、也要帶讀者深度理解距離數位醫療的「最後一哩路」有什麼門檻?未來台灣要是有 AI 醫院,會長什麼樣子?
除了解開「法規限制」,政府還需思考「誘因」配合
要談醫院的數位轉型前,或許該先了解醫療體制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仰賴健保制度之稱的醫院體制,要燒光柴火了。黃明源醫師表示,身為健保的供給端,深知 台灣保險制度長久下去會失衡 ,因為目前只有單一給付單位,產業利潤不夠高,卻要求越來越多,沒辦法繼續發展。
曾赴英國深造的黃醫師也以當地體系——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解釋,雖然英國也有「照顧全國醫病」的這種單位,但不同的是 英國政府連醫院都全部一起經營,所以很清楚成本、利潤、等營運端問題 。
照理來說,控制病人少進醫院、少浪費資源、減少開支、醫療服務品質才會上升,但台灣的情況是,假設病人不來,醫院就沒得賺,得多看一個病人才能多賺一塊錢,所以當前要提升品質的話,就要找第三方進來。但首先,是政府要鼓勵 。
上一篇專訪提到,陽明大學前教授張正說:「法規要怎麼修改,業者可以提出來討論」,而黃醫師聽到後,表示這後面還要再加上一句:「而且 醫生們想問的是『給付』要怎麼跟進配合?」簡單來說,政府一隻手是「法規」、另一手則是「給付」;一邊應該解開限制、另一邊則尚需要誘因配合。
黃明源分析,以本次企劃專題的 第二篇 、及 第三篇 的遠距醫療平台來看,長期使用的話,的確可以節省病人時間、及成本效益,但在 健保不會給付之下,最終醫院的品質就一樣無法提升 。再以 第四篇 提及的科技醫廠來說,其實台灣有許多此類型的新創醫材廠商,但產品卻鮮少用在台灣醫院,原因是,儘管政府可能有鼓勵「創新」和「數位化」,但還沒有配套措施來激勵大家去用,等於科技業者被鼓勵嘗試,但產品卻賣不出去,或是只能賣給國外廠商,然而 最大客戶——健保單位,卻沒有要買單 。這如同政府一邊喊著「鼓勵創新」,但另一邊又呈現「有新技術我也不買單」的窘境。
遠程科技,只是推動醫療數位化的「第一個門檻」
黃明源表示,在數位醫療領域裡,其實 最重要的是「流程線上化」 ,並以他為癌症中心做的優化來解釋。首先要了解,癌症病患在醫院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個晚上,且在施打完化療藥物後,便會返家,所以絕大部分的痛苦都在家裡發生,幾週、幾月才見一面的主治醫師,在診間其實幫不上太多忙,因為除了調配針藥外,舉凡飲食營養、居家照護、心理支持、針灸按摩…… 等各種輔助支持,都不在診間發生,平常病患有問題,通常都個別用 LINE 聯繫個管師 。
黃明源解釋,若醫病之間的溝通管道是院端的 Facebook Messenger,病人在家有問題就可以先問機器人,機器人也會將該病患的紀錄統整,當發現狀況緊急,則會通知個管師介入。而這些 虛擬帳號要怎麼設計、怎麼應答,就是一種「流程改造」,所以這不單單是打造一個軟體,而是一種服務模式、給病人的工具、及醫療端監看的數值紀錄整合。
儘管黃明源的診療間已經開著一台桌機,但訪問的同時,他又打開了自己隨身攜帶的筆電,裡面出現一套簡易、但一目瞭然的系統,上面記錄著癌症病患哪天、哪個時間、出現程度多嚴重、多頻繁的疼痛。但黃明源笑說:「這個系統太陽春啦,被科技廠商看到會笑掉大牙」,他表示,其實最需要的是「流程整合」,而非引進高端技術。
黃明源強調,遠距只是一個初階的「門檻」,因為當前大家在講 AI、5G 等數位革新,但回過頭來需要「看病」時,又得回去掛號排隊,等於一切又回到原點。 假設醫生不能在線上有互動,那軟體、服務、器材怎麼做先進創新都沒用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則表示,AI 的導入就是醫院的數位轉型,但 醫院流程的確要先轉型,才會符合 AI 的效益 。
李金美以近 11、12 年來,醫院在推動「無紙化」為例。她表示,其實醫師們最在意的不是手抄資料的繁複,而是事後查資料方不方便,假設讓資料科技化後,流程沒有優化,反而會給醫療團隊增添麻煩。
十年後的台灣醫院長什麼樣子?
以李金美所在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來說,近年引入許多 AI 工具,例如與 HTC 的健康醫療事業部—— DeepQ 合作的機器人「蘭醫師」、及與華碩智慧雲端軟體研發中心(AICS)合作的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這些 AI 工具能幫醫師做 臨床影像的風險判斷 、以自然語言搜索把 病例文本做分類 。李金美表示,雖然 AI 是醫院高層的策略,但醫生們也都很有興趣,好奇 AI 具體能幫醫療團隊做到哪一步。但 AI 要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因為一個新的的模式要結合在醫療場域,需要來回驗證,並不是想像中,一只戴上就會自己運行的 Apple Watch,且一個醫院適用的,另一家也不一定能用。
黃明源則表示,首先要思考的,是 如何把醫療團隊線上化 ——把多方單位的溝通做線上流程設計,因為不是丟出新軟體,病患和院方就能馬上使用。但比較可惜的是,台灣很少醫院有在經營這塊領域,因為研究開發很花時間,也不會賺錢,而有在執行的大醫院也多是仰賴政府的「計畫」來試辦,等於研發也不永續。
黃明源補充說到,要把病人照護線上化、效率化,其實不需要太複雜的技術、或專利,但比較好的情況是,任何醫療體系研發出來的東西,可以跟外面世界的新創公司聊過,因為 外部會比院內更懂「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做到規模化的問題 。這當然也會比反過頭來,由新創進入醫院,探討院方內部系統來得有效。簡言之,就很像學校做研究後,把想法執照出去的概念會比較順利。
但要負責「找商模」的醫療軟體新創,其實也面臨到一個難題。 假設以「訂閱制」的購買模式來使用新系統,在醫院有提升營收的前提下,通常一個月、一個科別願意撥一萬元,但試想,一個販售「醫療科技產品」的公司,不太可能一年只能賣一位客戶 12 到 15 萬元,絕大部份的營運模式,還是如運用在手術相關的系統,一次就要花個幾百萬買斷。
其實 AI 要落地最辛苦的,是把想像貼近實際、貼近臨床可以用。從前期用醫師人力去「貼標」、訓練機器,到後期結合進醫院資訊系統系統、等待法規通過,時間會拖很長。 至於問及醫師們對台灣 10 年後「智慧醫院」的想像是什麼?李金美則答,希望 AI 能讓醫生更專注在病人,彙整蒐集等的工作就給科技處理,讓醫院品質上升。
附圖:醫療團隊使用數位化程式示意圖。圖片來源:24 Hour Health Store,CC Licensed。
黃明源醫師使用自己與團隊研發的系統,輔助影像追蹤紀錄。圖片來源:《科技報橘》攝影。
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圖片來源:李金美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10/28/ai-for-doctors/?fbclid=IwAR3swRvdyvZfGT78kpIqG1-FmuvYy8RHxjxepRDRdaSi_hCJczrKcwcWHQI
導入5g及智慧科技提升醫療與健康照護計畫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AI發展在3大領域建構產業鏈
2018年11月14日 12:15 工商 袁顥庭
工研院舉辦「眺望2019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今日探討主軸為創新科技型塑未來產業與社會樣貌。
人工智慧仍將持續為未來幾年全球最具影響力技術,台灣現階段引入雖面臨許多挑戰,然本地已有相當的應用落地並形成一獨特產業鏈
根據研究機構Gartner公布「對資通訊組織2019年後十大預測」前三名為:人工智慧尚無法大規模應用、人工智慧協助減少失蹤人口、人工智慧協助慢性病患遠端虛擬照護,可預期人工智慧仍將持續為未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應用技術。除Google、Microsoft、IBM等國際大廠不僅在基礎技術上持續精進,在應用上也不斷尋求切入各種新市場;相關大型學術會議也貼合此趨勢,例如:專注電腦視覺領域者即鎖定自駕車的物件辨識干擾與精進等為主題。
我國自今年起啟動「台灣AI行動計畫」,希望能全力推動產業AI化,邁向尖端智慧國家,現階段引入人工智慧技術必然將面臨資料質與量的不足、缺乏以AI解題的可行性評估能力、學研成果如何落實商業化等許多挑戰;在觀摩國際的同時,目前也有一些應用的本土解決方案可供企業採用參考。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石立康指出,人工智慧已在台灣智慧製造、電子商務、電腦視覺等原有領域蓬勃發展,建構出一個獨特產業鏈;本地相關新創也勇於進行各種新興領域嘗試,如邊緣晶片設計、公益問題解決、協助傳產升級、擴大普惠金融理念等。
區塊鏈底層技術尚未統一,非金融領域應用(如供應用/物流、零售/電商、以及健康照護)具發展潛力
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指出,未來可能應用的潛力市場包含衍生性商品約544萬億美元(Forbes, 2018),專案管理的房地產投資約8.5萬億美元(MSCI, 2018)、藝術和收藏品約2萬億美元(Deloitte, 2017)、數位廣告約2,203億美元(Dentsu Aegis Network, 2018)、遠距醫療約296億美元(Research & Markets, 2018)、全球物流約15.5萬億美元(MRRSE, 2016)等。
此外,科技大廠也開始拓展區塊鏈商機,例如SAP與西班牙Alastria聯盟藉以強化歐洲區塊鏈生態系統和網路、同時也與貨車運輸業區塊鏈聯盟BiTA合作,以助於拓展貨運代理服務和運輸管理;IBM與貨櫃航船運業者Maersk合作,推出TradeLens平台以加快全球航運生態系的效率,預計2018年底讓全球運輸業者進行商用;Facebook成立區塊鏈部門,可能研究運用區塊鏈解決用戶隱私和線上支付議題;Apple也宣布投入區塊鏈計畫,評估以太坊平台與Apple Store差異,思考未來ios的運用方向等。雲端大廠如IBM、Oracle、Amazon、Google、Microsoft、SAP等皆在雲端服務提供區塊鏈解決方案,除了協助企業客戶快速打造企業區塊鏈平台,更方便中小型企業進行區塊鏈應用的雛型測試。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葉逸萱表示,依全球趨勢發展觀測,至2030年區塊鏈潛力市場應用在垂直領域有:金融、供應用/物流、零售/電商、以及健康照護;在跨領域市場則是身分管理和IOT/安全。目前各國企業大多以布局底層技術,例如:加密技術/儲存/運算能力、DLT/共識技術為主,而智能合約/商業邏輯等應用技術較少,其中以金融應用最為熱門,亦說明底層技術尚未統一、且多數企業應用仍處於POS至POB階段,非金融領域的技術研發仍具發展潛力。
企業逐步走向軟體定義網路;法規要求業者更重視資通安全,滿足合規性成為重要一環,5G網路將引入SDN、NFV、邊緣運算提升安全檔次
為因應與日俱增的數位化轉型需求,企業開始導入物聯網和行動裝置等新技術,但伴隨而來的是資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 ; CapEx)增加、複雜的網路管理、巨大能源消耗及空間不足等問題。軟體定義網路架構可幫助企業IT人員顯著提升企業網路可用性和應用效能,同時大幅降低管理與維運的時間和資本支出,因此逐步獲得市場關注。根據Gartner預測,軟體定義廣域網路(SD-WAN)將在2021年成長至13億美元,平均CAGR達59%高速成長。然而,此一風潮,也逐步吹向5G網路系統。
由於5G將是一個面對垂直產業發展的網路,信任與安全是推進5G市場加速器之ㄧ,加上隨著歐盟ㄧ般資料保護法規(GDPR)的實施,以及NIS Directive、Cybersecurity Act等新資通安全法,要求關鍵基礎設施、數位服務商確保服務營運及產品的安全。因此,工研院觀察指出,未來服務營運、產品不僅在需要在開發過程中導入更多安全功能(Security by Design)以符合標準,還必須通過安全認證以增加產品服務的差異化。
此外,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SDN) 與網路功能虛擬(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NFV)被視為能帶動下一波網路改革的新式技術。透過NFV/SDN技術可提供5G系統更以服務為導向,但若無安全的解決方案,將使垂直產業暴露於風險之中,例如:軟體漏洞利用、數據偽造、身份欺騙,而影響整體產業的發展。因此,為不同的服務提供差異化的安全性是重要的,面對差異化安全性,則需要靈活的安全架構來支持基於不同服務的E2E的保護。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鍾銘輝指出5G安全的三關注重點:
1.網路安全將Security as a Service發展:未來特別強調從服務的角度來看安全,即「Security as a Service」。安全功能將與NFV/SDN技術整合,以雲端方式進行統一的監控、偵測與管理。隨著Security as a Service的採用率上升,將為雲端安全的解決方案業者提供管理企業安全的機會。
2.物聯網安全性:物聯網設備需要輕量級的安全性,以及開源軟體使用也必須證明它們是安全的,因此當物聯網整合到平台中時,可以實現平台安全性。
3.身份安全管理變得更重要:管理身份、執行身份驗證,對垂直行業並非所有產業都有能力自行建立安全管理,利用安全服務可能是資通安全產業一個機會。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鍾銘輝表示,長遠來看,安全性是5G服務、5G網路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如果在5G的早期階段即包含安全保護和隱私考慮,將加速5G市場發展,並改善5G功能和競爭力。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20181114001907-260410
導入5g及智慧科技提升醫療與健康照護計畫 在 導入5G智慧長照打造全新醫養照護體系|高雄進行式2021 的推薦與評價
「亞灣 5G AIoT創新園區」是結合高雄市政府、經濟部、交通部、國發會等跨部會能量,投入的 智慧 建設,不過到底 5G 可以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呢?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