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各位大家好,我是物理治療師Amber~
‼️『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 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PPPD』是一種對空間的穩定感知受損的症狀,非『旋轉性的頭暈』以及『感知上覺得不穩定』。
會加劇的原因通常在:�1.直立的姿勢下
2.處在視覺複雜或者過多刺激的情況下
最常被誘發的環境有:
1.走路或坐著的時候
2.看著車流
3.坐在人多繁忙的餐廳
PPPD 的症狀可能會在分心的時刻暫時緩解,但可能會在沒有明顯刺激的情況下短暫發作。
暈眩可能會誘發心理以及功能的問題,例如害怕跌倒、焦慮、憂鬱、步態異常等。
如何判斷為PPPD?
A:至少三個月多數天出現頭暈、不穩、非旋轉性眩暈至少一種症狀。
-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數小時),嚴重性每次不一。
-症狀不會持續一整天。
B:這些持續性的症狀並沒有特定的誘發因子,但會因為下列三項因素而加劇:直立的姿勢、與方向位置無關的主動與被動運動、處在視覺刺激複雜的環境。
C:PSSD因為眩暈、不穩定、頭暈或平衡問題引起,還有急性、偶發性或慢性前庭症候群、其他神經或醫學問題、心理問題導致。
-當一些急性或偶然的因子誘發症狀時,會出現特徵A的模式,一開始會間歇性發生,而後可能會變成持續性的過程。
-當誘發頭暈的原因是長期的因素時,症狀會先緩慢發展,然後逐漸惡化。
D:症狀會導致痛苦不適、功能出現問題或障礙。
E:其他疾病或障礙沒辦法好好解釋其症狀。
臨床上目前對PPPD的治療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前庭復健運動
其中前庭運動可以降低頭暈對動作的敏感度、增加對平衡反射的依賴,有助於恢復平衡、減少跌倒和緩解頭暈。
根據2019年的研究,針對有PPPD的人進行居家的前庭復健運動,持續六週。
會以頭暈障礙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三個項目:功能、心理、生理來比較。
☄️運動的項目有:
👉🏻步行訓練:
-步態訓練:每天兩次,十分鐘行走距離約五公尺,一開始可以在平坦的平面下正常行走,可增加不平穩的地面來挑戰困難度。
-步態增加困難度:例如在超市尋找物品,向後行走,跨越障礙物。
👉🏻凝視訓練:
-凝視訓練:坐在彈力球上(不平穩即可),保持對目標的直視。每天兩次,每次 1 分鐘,逐漸增加到每天 5 次,每次 2 分鐘。
-增加凝視訓練的難度:在動態的背景保持目標的直視,或者做需要頭部、眼睛同時移動的訓練,例如打掃。
👉🏻其他訓練:
1.手拋球:提供手眼協調、重心轉移訓練、視覺軌跡訓練。除了自己執行之外,可以增加人數一起拋接。
2.接住目標物:目標物必須高過頭部,且眼睛注視手舉高放下的過程。
3.站立搖擺晃動:在一個空白或者移動的空間,雙腳距離從寬到窄,以慢到快的速度開始身體左右移動。
4.眼睛注視目標,移動頭部且目標和頭部方向相反。
5.數點:在一面牆上貼滿點點,計算出點數並且挑戰眼睛不同速度的追視、左右的移動,且與牆的距離越來越近。
6.數點:在兩面牆上貼滿點點,計算出點數並且挑戰眼睛不同速度的追視、左右的移動,且與牆的距離越來越近。
7.爬階梯:站在小椅子上,上下來回。
8.坐到站、站到坐
‼️研究發現:
1.經過六週和每兩週持續追蹤,發現有PPPD的人,在生理以及功能上都有明顯的改善。
2.這些人的心理狀態並沒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可能在影響心理層面的因素還有其他潛在的原因。
👩🏻最後Amber想說:
1.頭暈原因有非常多種,除了中樞神經的問題、耳石、前庭..等,心理層面也不容忽視
。
2.頭暈的問題其實很常見但容易忽視,一定要好好的接受生理以及心理的檢查跟治療和復健。
3.運動能夠幫助神經去敏感化,去適應各種不同環境、姿勢誘發的頭暈狀況,擺脫頭暈對生活的影響!!
#物理治療#頭暈#暈車#訓練#前庭#耳石#復健#運動#重訓
容易暈車的原因 在 蘇姍與貓 Susan and ca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打了高端疫苗!身體副作用反應分享:
昨天下午我去打了第一劑高端疫苗,目前已過ㄧ晚相隔十多小時,來分享ㄧ下我身體的反應給大家參考!我身邊的朋友大多無感,但我自己體質本來就較敏感,所以還是有些感覺。
👉8/23Pm 5:00
下午5:00 因爲我心裡比較緊張,所以ㄧ打完有點暈針,明顯有想吐感跟頭昏感。下針時只有酸沒有痛。
大概是:
「好痠好痠啊,要開始痛了吧?」
就結束了😂
👉8/23 pm 5:20
休息約20分鐘後,沒那麼明顯。
開始像暈車感覺ㄧ樣,疲倦感襲來,不想看螢幕手機,很想躺下睡覺。然後也像暈車ㄧ樣偶爾有些微想吐感。手臂沒感覺~沒什麼食慾。覺得身體有點微熱,但也沒真的發燒。
接著我就躺平休息,睡ㄧ輪。
8/23 pm 10:00
打疫苗5小時過後,晚上10點左右
醒來舒服很多❤️
手臂的酸痛感這時才浮現ㄧ些些。
開始有食慾。
可以開始看螢幕滑手機~
疲倦感還是有~
偶爾暈、想吐
—
睡了
—
👉8/24 am8:04
一夜熟睡,睡的很安穩,
睡醒後更舒服了。
整個人還是有懶懶的感覺,
施打的左手臂有點痠,
但完全沒紅腫痛了。
👉8/24 pm11:50
手臂仍有痠感,
疲倦感持續,睡了整天
今日無想吐感。
👉8/25 am1:20
有ㄧ次短暫的胸悶
👉8/25
am10:40
起床時精神不錯,
但後來疲倦感還是有
爬樓梯上樓比較喘
在家清貓砂頻繁起立蹲下會暈ㄧ下
手臂有微種與酸痛感
今天就是整體覺得整個人比較虛
整天還是很想睡~ㄧ直睡
pm6:20
心臟疼痛約5秒
pm7:45
心臟疼痛約5秒
(但我平常就有這狀況,繼續觀察中~)
👉8/26
Pm9:07
今天Day4
是打疫苗後覺得比較舒服的一天,
手臂消腫也不酸痛了
疲倦感有好些~
雖然我還是睡滿多
今天沒有任何胸與心臟的狀況。
只有肚子有小痛個幾秒。
目前的感想是,
打疫苗後的疲累,
真的需要充份休息,
可以充份休息差很多,
像昨天就是有幾小時是剛好有我想睡但不能睡的狀況,就不太舒服。
今天覺得好很多😌
能好好休息真的太好了。
👉8/27 Day5
疲倦感已解除,
精神較恢復,可長時間專注。
除了喉嚨有點癢,
其他覺得身體已像平常狀態。
👉8/28 Day6
身體大多如常。
這晚是打疫苗後第一次運動,
但做完瑜珈覺得頭漲漲暈暈的不太舒服,
可能需要再隔久些再運動。
👉8/29 Day7
昨日運動後的暈感持續,
所以今日也花了很多時間睡眠休息,睡起來後有改善
—
以上分享,希望對想多了解高端的朋友有幫助,我還會再持續更新。目前為止的副作用都在我可接受範圍內。
我自己因爲近期的ㄧ些醫療診斷碼,是被歸類在可提早施打的ㄧ群,我原本有機會施打其他疫苗,但我最後還是選擇了高端,我不是別無選擇選了高端,而是刻意等待高端。
🌟選擇打高端的原因有幾個:
1👉傳統蛋白疫苗副作用和緩
我的體質是對西藥成份敏感,不到嚴重過敏,但都比ㄧ般人感受更強,如果可以選擇我大多先嘗試中醫。我連自己身體每月生理期荷爾蒙變化都很不舒服,更何況是外來針劑。
但我氣管不好,武漢肺炎確診的威脅對我來說真的太大,所以我還是鼓起勇氣注射疫苗,希望避免重症,這時高端就是我的首選,因我也看到許多年輕人在其他疫苗副作用強烈,我真的不想去體驗那過程。
2👉想支持國產疫苗
我知道很多大眾都在觀望,
就讓我們快60萬人,
打第一批高端,
換往後更高的國產疫苗施打率,
換往後國產疫苗能成功為國際疫情貢獻的ㄧ份力量~
打一針就是ㄧ個數據,
沒有前面兩期的數千位受試者,
也沒有今天的高端第一波施打。
我覺得28天兩劑高端後不可能0保護力吧!
而且2期擴大到快4千人受試,
也沒有嚴重到無法恢復的不良反應,我覺得是我可承受的風險了。現在這批更多人打,
昨天應有數萬人打了,
就更知道安全的程度。
從2020年的過年前感受到武漢肺炎的威脅,
ㄧ直走到可打高端,
我自己在看到小黃卡那刻,
是感動的!
很不容易才走到今天啊!
🌟另外分享昨天施打經驗需注意處:
👉大型接種站人真的很多:
我因此等待較久,重來會選小診所,昨天排隊悶熱人多真的比較辛苦。
👉要帶自己的筆:
要填一些資料,自己身上有一隻方便很多,也減少東西共用的感染風險。
👉吃飽睡足很重要:
無論是熬過等待時間,或是協助身體面對副作用都很有幫助,家裡備著食物。
👉若可以別騎車開車去打疫苗:
因為你無法預測打完疫苗後的身體反應,交通上有些危險。
👉若可以至少打疫苗後要有人陪伴
ㄧ樣也因打疫苗後不可控制的身體變化,還是有人互相照應比較好。
好了,分享到這,
希望大家謹慎衡量自己身體需求,
選擇自己想要的疫苗,
祝大家施打順利平安🙏
同為高端仔請留言+1
#高端
#疫苗
#高端疫苗
容易暈車的原因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要小看分工與授權】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形容,做CEO像開巴士,要慢,要思考後面的乘客來開車。如果像開跑車一樣甩尾,整車的人都暈車。
經理人如何管理繁忙的工作?以下是杜書伍的經驗:
現代人之所以會忙亂,一大原因是我們身處資訊爆炸的環境,習慣吸收資訊,一直接球,而沒有習慣主動整理。另一方面,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只想到拚命接球,沒有思考可以如何工作。
經理人深陷忙碌的狀況,也是如此。我們一個決策接著一個,卻很少回過頭思考事情的過程、當時如何處理其中的環節。要回頭思考,才會整理歸納出經驗,後面才能夠愈走愈快。
身為經理人,首先一定要思考的是:自己的職責是什麼,把職責相關的事務,全部納進工作。
下一步是組織、架構工作。一般工作可以粗分為兩類,一類是經常性、周而復始的工作。一類是非經常性的工作,尤其是突發、需要解決的問題。
重複性的工作,就可以建立SOP標準化流程、提高效率,所花費的工作時間就會愈來愈少。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處理非經常性的工作與思考。
經理人有部屬、需要帶人,經常性的工作就可以分工、授權給部屬。不過,這說起來是簡單的兩個詞,其實是最花時間的工作,也是一般人最容易疏忽的。實際落實,絕對不是做一次就可以到位。
分工,其實是複雜、瑣碎、漫長的過程。因為,分工一定有灰色地帶,工作就無法一次界定清楚。所以,分工後,還要仔細觀察哪裡不明確,再把職責更仔細地釐清。這樣的釐清可能要做很多次。
另外,部屬不見得了解主管的想法。所以,主管分工後,還必須觀察部屬是否真正了解。部屬真的了解主管的想法後,大家才能真的照主管的分工就定位,各司其職。
授權,也是被過度簡化。人不是用一個模子做出來的,不是交代了工作的要求、內涵、步驟、方法後,部屬就會做。主管必須給予協助,教部屬怎樣做被授權的工作,看著部屬學會、養成習慣。
這些步驟是非常基礎的,一開始很耗費時間,而且人員還會替換。
「分層負責」,常是管理者偷懶的藉口。更重要的那句話,是「概括承受」。沒有人是百分之百具備能力的,主管要先協助部屬,部屬才能幫主管工作。
如果主管偷懶,問題就會一籮筐。忙的經理人,經常是忙著救火,九九%的時間忙著單點指揮。
主管要建立一個扎實的部門,就像蓋房子,是件大工程。主管要先把基礎的盤顧好,就得先花時間把分工、授權基礎打好,部屬工作有效率、品質好、養成習慣。未來修補、刷刷漆,就簡單了。
分工、授權上軌道,主管做非經常性工作的時間就會變多。可能是處理部屬解決不了的問題,或是觀察、思考外在環境變化。
部屬的工作,總會碰到五%是超過他能力負荷的,就應該向上回報到主管,這就是主管要處理的非經常性工作。
如果經常觀察環境變化,在變化初期,就思考未來可能的影響,慢慢納入工作,變成部屬工作的SOP。因為早有規劃,即使環境改變,工作也不會忙亂了。 (本文擷取自《天下雜誌》489期,白詩瑜整理)
#連結閱讀:
1.主管不能只問結果,不問過程
https://bit.ly/2RPOBY4
2.「系統化管理」,就是「有效率的完整管理」
https://bit.ly/3irV3zX
3.是層層負責,還是概括承受?
https://bit.ly/2R5BKh6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