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是夜深,有時候是早起,當我把該安頓的都安頓了,或者該準備的都暫時準備好了,我會抓個5到20分鐘不等的空檔,坐下來,好好喝杯茶,眼睛或睜或閉。我很享受這時的獨處,讓我有回到家的感覺。
這個時間,會想到今天一整天發生的事,或者會想到即將面對的事。不管是喜歡的或不喜歡的,高興的或不高興的,我都不投入太多情緒,就是讓事情在腦海中浮現,一件又一件…
在去年初,我出了一本書《找一條回家的路》,明明不算隔太久,但偶爾想到,卻感覺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裡面的文章,要有一定的人生經驗,要體會過一些糾結在家庭裡的人事與情感,才說得上能產生共鳴,或者因此抓住重點地批判。
有一個學生,說想了解心理學,可不可以買這本書,我建議他,不如先看普通心理學更好。這本書裡面的練習,更是不容易,所以我還為此開了心靈成長班,跟一些朋友們,好好按部就班地練習,去翻轉我們的思考,慢慢鬆開沾黏已久的情緒。
找一條回家的路,不是真的在找什麼地方,是在找一種跟自己和好的感覺,一種獨處也能安然的感覺。通常我們要找的家,是在自己心裡面找,不是到外面找。
有一位朋友,他跟我分享,每次回到家,常要花很多時間聽爸爸媽媽講話。爸爸講話像訓話,不時要提到當爸爸的辛苦,期待他懂得感恩。媽媽講話像把他當姊妹淘一樣,常常是抱怨,再加上一些媽媽自己都做不太到的大道理、人生體會,期待他的認同與肯定。
不管是聽爸爸或媽媽講話,他都感覺自己像個垃圾桶一樣,他們都想把情緒丟出來給他接,不聽他們還不太高興。至於他的情緒,爸媽不是不關心,只是非常表面,幾句話就帶過,談話大部分還是聚焦在爸爸媽媽他們各自的身上。所以他回家常感覺很煩躁,他說,最近只有跟我講話可以感覺平靜一點,或許,是我當了他的垃圾桶,終於有人能比較接得住他的情緒。不過,我沒辦法常陪他說話,希望他跟我說再見之後,也能找得到自己的家,享受那種回到家的安然與自在。
有的父母真的不會關心孩子,不是沒那個心,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有的父母,不管是擔心還是關心,一律用罵的、用念的,導致孩子的感覺更糟,乾脆選擇性地報喜不報憂,或者根本都不說。
有的年輕人形容,當爸媽試圖用罵的、用念的,來當作安慰或勉勵的時候,那種感覺,像「跌倒了,還被人從背後開一槍」。要彌補這樣的缺憾,只有自己力量夠強大了,懂得自己的心,也願意付諸行動來照顧自己,像是當了自己的父母那樣,才有機會真正慢慢劃下句點。
當父母很難,不是什麼氣質的孩子生出來,父母就知道要怎麼應對。有些父母一直沒辦法進入狀況,因為他們連怎麼扮演好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一位年輕人問我:「為什麼我不能有一個正常的家庭?」
我回答他:「在我的工作領域,所謂『不正常』的家庭才是常態。或許,正常只是一種過度的美化,最後造成了令人困擾的刻板印象吧!」
理想家庭也許存在,但畢竟是少數,經過了渲染與不斷重複宣傳,變成了每個人心裡的渴望。這渴望經過了現實這一關,變成失望,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心,才是歸向,所以有家歸不得,感覺漂泊無根,空虛、無方向。
然後,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當父母不會扮演父母,或許子女也不懂得扮演子女。怨懟常是雙向的,沒有站在另一頭看,我們只看到了不滿與無奈。
我喜歡我內心的家,我也把這個版面視為我的家(其實,我們花時間在哪裡,那裡可能就變成了我們的家)。謝謝各位朋友給這個家的溫暖,期待大家偶爾來逛逛,能感覺像回到家。祝福各位!
.
改編自《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
--------------------------------------------
《我想傾聽你》新書上市
1.金石堂:http://ppt.cc/Qv9m5
2.博客來:http://ppt.cc/XpS6Y
3.誠品:http://ppt.cc/p3Inz
4.預購詳細說明:http://ppt.cc/1gqcW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
安然與 實 恩 電子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獨處時找得到家嗎?
有時候是夜深,有時候是早起,當我把該安頓的都安頓了,或者該準備的都暫時準備好了,我會抓個5到20分鐘不等的空檔,坐下來,好好喝杯茶,眼睛或睜或閉。我很享受這時的獨處,讓我有回到家的感覺。
這個時間,會想到今天一整天發生的事,或者會想到即將面對的事。不管是喜歡的或不喜歡的,高興的或不高興的,我都不投入太多情緒,就是讓事情在腦海中浮現,一件又一件…
在今年初,我出了一本書《找一條回家的路》,明明不算隔太久,但偶爾想到,卻感覺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裡面的文章,要有一定的人生經驗,要體會過一些糾結在家庭裡的情感,才說得上能產生共鳴,或者因此抓住重點地批判。
有一個學生,說想了解心理學,可不可以買這本書,我建議他,不如先看普通心理學更好。這本書裡面的練習,更是不容易,所以我還為此開了心靈成長班,跟一些朋友們,好好就著練習,去翻轉我們的思考,慢慢鬆開沾黏已久的情緒。
找一條回家的路,不是真的在找什麼地方,是在找一種跟自己和好的感覺,一種獨處也能安然的感覺。通常我們要找的家,是在自己心裡面找,不是到外面找。
有一位朋友,他跟我分享,每次回到家,常要花很多時間聽爸爸媽媽講話。爸爸講話像訓話,不時要提到當爸爸的辛苦,期待他懂得感恩。媽媽講話像把他當姊妹淘一樣,常常是抱怨,再加上一些媽媽自己都做不太到的大道理、人生體會,期待他的認同與肯定。
不管是聽爸爸或媽媽講話,他都感覺自己像個垃圾桶一樣,他們都想把情緒丟出來給他接。至於他的情緒,爸媽不是不關心,只是非常表面,幾句話就帶過,談話大部分還是聚焦在爸爸媽媽他們各自的身上。所以他回家常感覺很煩躁,他說,最近只有跟我講話可以感覺平靜一點,或許,是我當了他的垃圾桶,終於有人能比較接得住他的情緒。不過,我沒辦法常陪他說話,希望他跟我說再見之後,也能找得到自己的家,享受那種回到家的安然與自在。
有的父母真的不會關心孩子,不是沒那個心,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有的父母,不管是擔心還是關心,一律用罵的、用念的,導致孩子的感覺更糟,乾脆選擇性地報喜不報憂,或者根本都不說。
有的年輕人形容,當爸媽試圖用罵的、用念的,來當作安慰或勉勵的時候,那種感覺,像「跌倒了,還被人從背後開一槍」。要彌補這樣的缺憾,只有自己力量夠強大了,當了自己的父母,才有機會真正慢慢劃下句點。
當父母很難,不是什麼氣質的孩子生出來,父母就知道要怎麼應對。有些父母一直沒辦法進入狀況,因為他們連怎麼扮演好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該怎麼做。
有一位年輕人問我:「為什麼我不能有一個正常的家庭?」
我回答他:「在我的工作領域,所謂『不正常』的家庭才是常態。或許,正常只是一種過度的美化,最後造成了令人困擾的刻板印象吧!」
理想家庭也許存在,但畢竟是少數,經過了渲染與不斷重複宣傳,變成了每個人心理的渴望。這渴望經過了現實這一關,變成失望,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心,才是歸向,所以有家歸不得,感覺漂泊無根,空虛、無方向。
然後,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當父母不會扮演父母,或許子女也不懂得扮演子女。怨懟常是雙向的,沒有站在另一頭看,我們只看到了不滿與無奈。
我喜歡我內心的家,我也把這個版面視為我的家。謝謝各位朋友給這個家溫暖,讓我們偶爾來逛逛,能感覺像回到家。祝福各位!
.
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3204
--------------------------------------------
參加誠品網路書店票選活動得E-Coupon
http://ppt.cc/wcnVM
新書上市
《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
http://ppt.cc/fRaAk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