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讓身心很放空很放鬆,有意識的發現創傷又來找我聊天報到了,又來腦海中播放回憶錄😂 我用有意識的去觀察自己,為什麼又來播回憶錄。身體會幫你儲存過去的創傷,當身體面臨當初的情境感覺它就會幫你播放回憶錄。曾經的那個傷我為了讓自己趕快好起來,我把自己弄的很忙碌,真的好像就好起來了,慢慢的不再感覺到痛,也讓自己越來越好。但是我學了一些課程才明白,我不是讓它復原修復了,而是我把它藏起來而已。
有些創傷可能不會好起來,但是沒關係你可以好好陪伴你的傷。老師說你曾經所受過的創傷,你的心智年齡可能會停留在創傷年齡的階段,那你要用有意識的去安撫內在小孩陪伴他安撫他,他會成長的。
而我在探究它為何又跑出來的原因,一直以來都處於很忙碌,當我真的很了放空放鬆時創傷就會來找我聊天,也許這種放鬆放空讓身體記憶回到當初的感覺,因為當初面臨創傷時我就是用忙碌來逃避它,但它一直都在😂我相信我這樣的感受可以幫助到一些人,面對傷,用你成熟的意識安撫內在小孩 ,有意識的跳脫大腦 用第三人方式來看自己的情緒想法。
你可以選擇有意識的控制大腦情緒想法,而不是被大腦情緒所掌控。創傷可以是好的不好的,而這個傷陪伴我成長進步更好的動力。你的傷可以不用跟任何人說,但也不是藏起來,而是好好的跟自己內在小孩說話安撫他。人生那麼長一定有被別人不小心傷害,也許這個傷一直都跟著你,你不用強迫它消失,看着它安撫它,不帶任何情緒的陪伴它。
謝謝後來老師教導學習的正念,當下的力量,和學習有意識掌控自己的情緒大腦,而不是被大腦情緒掌控。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60的網紅程威銓.海苔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其實這本書裡面寫的,都是你我很熟悉的事。但生命當中最恐怖的事情就是「熟悉」。 . 因為熟悉,所以你會覺得習以為常;因為熟悉,所以你會覺得沒有問題;因為熟悉,所以只要有任何一點的改變,你就會覺得疼痛不已——卻忘了這些「應該」一直以來是如何的捆綁你。 . 小時候當個體貼溫柔檢點的乖女兒。 青春期只能「被...
安撫內在小孩 在 愛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緩解焦慮—將注意力拉回你的身體,就能安撫你的內在小孩
最近的能量流一直在協助我們清理很底層的情緒,容易緊張焦慮(特別是頭痛、腹瀉)的人,這裡有個緩解的方法分享給你們:
找個安靜舒服的位子坐下或躺下(如果在辦公室,可以帶個耳機),在這之前會建議你伸展一下身體,然後上個廁所,喝點水,播放輕音樂。
幾個深呼吸後,將你的雙手搓熱,如果有精油加點精油(深吸一口),然後將你的手輕輕揉一揉腹部(肚臍附近),如果不方便搓揉,可以直接雙手覆蓋著即可。持續深呼吸,感受你的身體。如果你覺得想要,也可以輕拍腹部,或按著腰部,持續三到五分鐘,或是更長時間。
可以配合 #零極限療法 和你自己說那四句話—謝謝你,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
/
這陣子的焦慮通常是 #內在小孩 的課題(臍輪到太陽輪課題),當你長期忽視、壓抑了自己的情緒和休息約玩樂的需求,內在的小孩就會開始哭鬧、發脾氣,進而讓你感到很焦慮很失控,以上簡單的步驟可以協助你安撫內在小孩,讓他知道「我注意到你囉,我會抽時間好好陪你。」
不過如果你只是敷衍他,只求暫時的、速成的緩解焦慮,這樣的心態治標不治本,是會再次發作的喔!好好照顧自己,回歸內在,實現心中渴望,才是正道。
#靈修日記
#為了療癒男友而出現的靈感
#想了解脈輪或單純想療癒自己來找我吧
安撫內在小孩 在 沒力史翠普yucai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沒力寫作課 #學生回饋
與情緒並存 by Love Chin
老媽跟我共度了近五十年,從有記憶以來,最長也最常的接觸對象應該是她,最不想複製的情緒和表情也是她。
直到四十多歲以後看照片或起床看到鏡子裡模樣,赫然發現,我們雖然長得不太像,有些表情卻帶有她的影子,連「面無表情」時都似乎帶有一些嚴肅和輕蔑。
幸好與自己相處二十多年的老公大多是有如孩子般的表情,這也是我最喜歡他的因素之一,雖然有時拗起來也有如屁孩般彆扭,但大多數他講話的樣子都是微笑、喜悅的,快六十歲的男人,看卡通時卻仍投入且笑得開懷,真是難能可貴啊!
我常觀察周遭人們的表情,發現大多數人,尤其是公開及陌生的狀況下,無論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面對面坐著、走在路上的錯身而過、咖啡廳餐廳的用餐或是其他獨自一人的情境,最常讓他人看到的表情是「面無表情」
這是一種保護自身的防禦嗎?
除非需要社交、有熟人在旁或緊急狀況的時候,否則並不像研究發現有明顯且具跨物種共通的哀傷、生氣、驚訝、害怕、嫌惡、輕蔑和愉快等臉部表情,這是我一直不解的。
研究的標的選擇常是有意識、有預設的,這樣的結果是否適用於日常?情緒和表情真的有直接關係嗎?
其實覺得表情不能完全代表情緒狀態,否則測謊機就萬無一失了,如果嘴角的牽動就代表某些內在意義,那就完全忽略生理和病理因素,也忘記人的複雜程度了。
動作、肢體也是一樣,就像「抱胸」這個肢體動作不全然如心理學家說的代表抗拒,聽對方說說當下是什麼狀態比較重要吧!
有時看起來不怎麼開心、眉頭深鎖的人,或許只是剛好在思考,或是心還停留在其他場域中,也可能是慣常的一號表情;看起來疲憊恍神的人,不代表對現場的物或人不感興趣,可能是因為生理狀態,例如身體不好、膚色暗沈,或是看起來氣色不佳而已;
無意識敲桌面,只是單純喜歡聽敲擊的聲音,不代表是焦慮或思緒過多的狀態;講話比較快的人,也許只是習慣,不一定要跟緊張劃上等號
情緒代表甚麼?
好像代表這個人當下的心理狀態,但似乎又是流動的、交錯的,將情緒和人的個性硬要扯在一起,是一種框架,如果解讀錯誤,或是帶著成見去看,又是自以為是的偏見了。
我阿母常常在抱怨,每次開口幾乎都是,我已經練就充耳不聞的功力,因為會干擾自己的心情,最近發現,她的負面語言不代表她的不開心,也許因她的習慣表達方式,也許是她不識字,加上熟悉的語言非華語,所以只能重複用自己可以使用的語彙。
有時發現她的怨言是一種呼救,希望我們注意她,那就是某種渴望的情緒;有時她是在呈現自己的功能,那或許是期待的情緒;也有少數她的抱怨反而是一種肯定,例如說食物很多,她吃得很撐,其實她是迂迴的告訴我,她很滿意滿足的狀態。
慢慢發現,平日雖然給人的印象是親和、容易接近,但其實是一種社交保護色,為了贏得好感和消除不安的努力。在沒有控制和自我提醒的情境下,我常複製了基因和成長環境帶來的一號表情----輕蔑、不屑,這是我好好討厭好討厭的情緒符號,卻又在不克制時最容易流露,在覺得不滿意、不能接受或是有更多期待的狀況,這樣的表情竟會不經意流瀉,好像在棉被裡放屁,藏都藏不住。
還有幾種最容易情緒爆雷的狀態,就是在累、餓即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那會讓我失去所有基於禮貌、教養、學習、認知……而必須具有的耐心,憤怒、焦躁的情緒就跳出身體了,尤其對親近的人,第一個一定是我媽。
有時覺得好笑,這是一種反撲嗎?因為從小她總是這樣對我,所以我似乎「選擇」了這樣對她。
或許是對自己一些不經意流露的表情有些嫌惡吧!也可能是一種擔心,我很不喜歡女兒有「厭世臉」,就是一臉「兇相」,因為讓人覺得有距離、不討喜。
雖然她認為自己只是在放空,但我的解讀,或是我覺得他人的看法,一定會是負面的,對於這件不關我事的無聊事,我卻耿耿於懷,不開心爭辯了幾次,現在也就是任由她去了,畢竟這可能是鏡面效應,因為她也是常面對我、看到我,從小的負面學習和模仿吧!與其可笑的要求她改變,不如先調整自己的心態。
很矛盾的,雖然有上述關於表情的衝突掙扎,我的內在感覺大多是愉悅、滿足、舒服的,生活之於我大多是開心的,因為我善於創造及累積心滿意足的事件,也就是說,個人的幸福指數頗高。
發現水溝蓋邊長出的小草小花,會讓我覺得生命無限美好;看見小娃兒、小狗小貓(還有小小兵),會眉開眼笑像個天真小女生;女兒或老公講了有愛、好笑的話,會覺得整個人都被愛的泡泡包圍;有人跟我聊天心投意合,整天都像身體裝了行動電源;
看了一本書一場電影,哭了笑了之後就通體舒暢;散步或運動也對工作一天後疲憊的我有療癒作用,比喝咖啡還提神醒腦;壓力大或難過時,抬頭看看天或樹梢,心頭的烏雲會飄散不少,尤其睡覺對我而言是很好的轉場,不太會失眠的先天優勢,隔天又是美好的開始!
身上最常重複出現的情緒真是複雜難以明說,那似乎也不是太重要,因為我知道自己百分之八十都是處於「接受」、「開放」的狀態,有時出現頭部溫度上升、眉頭皺起、肩膀聳起或是胃部開始脹氣,我知道另外的百分之二十出現了,有了這樣的覺知,就安撫內在小孩,讓她耍賴發洩擺懶一下,再發呆睡覺散步吃個東西,慢慢就安在了。
有聽過一種說法叫「並存」,我知道我在某個狀況不開心,我接受我的不開心,這就是我的一部分呢!(by Love Chin)
安撫內在小孩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其實這本書裡面寫的,都是你我很熟悉的事。但生命當中最恐怖的事情就是「熟悉」。
.
因為熟悉,所以你會覺得習以為常;因為熟悉,所以你會覺得沒有問題;因為熟悉,所以只要有任何一點的改變,你就會覺得疼痛不已——卻忘了這些「應該」一直以來是如何的捆綁你。
.
小時候當個體貼溫柔檢點的乖女兒。
青春期只能「被動」讓男生示愛。
拉警報了就要立刻生出一個伴。
進入婚姻之後,除了要扮演前面的多種角色的組合,當一個好太太、好女兒之外,還多了一個新的角色,好媳婦。
等到媳婦熬成婆的那一天,一切又重新開始,你拿過往的怨與苦去對待下一代,告訴他們:我當年也是這樣苦過來的。
.
相對的,男性的角色也不輕鬆。
在前面的脈絡底下,「文化纏足」塑造出一個又一個相信「苦命就會甘來」的女性、過度控制的母親。兒子想要喘口氣,逃到外面的世界,一方面不想要別人管(這是兒子身分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又想要找一個順從溫柔婉約的妻子(這個是丈夫身分的需求),內外夾攻、自相矛盾,所以就算結婚,逢年過節回老家,也無法處理自己媽媽和自己老婆之間的三角關係,跑到外面抽煙或者是電動手遊;而就算是平時在自己的小家庭,也無法處理自己和妻子之間的衝突——就像當年從家中逃跑的父親一樣。所以這些男人只好逃到外面,找另外的慰藉,可能是工作、遊戲、甚至是另外一個人。但不論他們逃到哪裡,都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棲息地。
.
大家在這個「應該」的世界裡,心裡悶得苦,但心裡不說。可悲的是上面這些熟悉,你就算都知道了,也覺得很不公平,可是還是不曉得該怎麼樣改變。畢竟你只要做一點點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情,別人就會說你「反骨」、「不孝」、「不知禮數」。幸好,這本書有一整章在講 #你該怎麼辦
.
@sinceremuer 這本書的後半段結合了各種不同的治療策略,包括:
-理性剖析你那些「應該」背後的來源、需求、與盲點
-協助你安撫自己的內在情緒小孩
-以及最重要的,提供無論如何都無法好好照顧自己的人,一系列自我保護的咒語。
.
如果你總是在替別人著想,而無法替自己著想,那麼或許從這些咒語開始,可以讓你變得有點不一樣。
「
-我為了我自己,沒有對不起任何人
-我重視自己的感受,我想要成為保護自己、尊重自己的人
-滿足自己的需求並不是自私,而是自愛、自我照顧。強迫別人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做,這才叫自私
」
如果你總是被自己的生氣、嫉妒、羞愧感、罪惡感、自卑感等等佔據(p.91),那麼或許在這些感覺背後,有一個渴望被愛的自己,他一直好努力好努力,希望有人能夠看見並且肯定,卻忘了其實能夠永遠陪伴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
我常常說「用你對待別人的那種好,來對待自己」,但無法每天做到,也不需要做批評,哪怕只是做到一天、1分鐘、甚至1秒鐘也好。
.
我和作者周慕姿心理師,一起來談談這本書!
#他們都說妳應該 #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寶瓶文化
#心得全文 https://link.medium.com/5lR0X3FIg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hvKbM45ykg/hqdefault.jpg)
安撫內在小孩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僅剩五位名額)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發展一項專業,或者是投入一個領域越久,你可能對於這個專業,或領域裡面的「專有名詞」,你就會越熟悉。
而且當你在生活當中,或者是在其他的部分,看到、瞭解到、接觸到類似的狀況的時候;你也會用這些專有名詞,去做「標籤」跟「詮釋」。
「專有名詞」的好處是在於,當你跟同樣有專業背景的人互動的時候,你們可以節省很多的溝通成本。可是啊,今天我要跟你談的恰巧是這些「標籤」、這些「專有名詞」的壞處。
特別是喔,當你太熟悉、太習慣這些「標籤」、「專有名詞」的時候,你可能不僅沒有更精準的,去詮釋某個現象跟概念,反而會因為使用這些「標籤」,讓你距離「真實」越來越遠。
怎麼說呢?在我這麼多年的教學經驗下來,我常常發現有些同學,可能在踏進我的教室之前,就已經接觸過一些心理學的書籍、心理學的概念。
所以呢,當他在跟我談到一些情緒的障礙的時候,他可能會跟我說:「我的內在小孩,沒有得到安撫」;或者是跟我說:「我的自我概念不健全」。
好啦!「內在小孩」、「自我概念」這個呢,可能是很多一般人,接觸一般的心理學讀物當中,可能會使用的詞彙。
可現在問題來了,當你把你自己的情緒障礙,歸因成「內在小孩」。是不是等於也直接說明了一件事,叫做你的情緒障礙,就一定是你過去經驗的影響;而忽略了你身為成人的今天,你是不是某個程度上,還是要為自己負責任?
或者是你把很多事情,標定成為「自我概念」,那麼當你一提到「自我概念」這個標籤的時候,你可曾會想過,其實「自我概念」是可以調整?或者是你必須要為自己的自我概念調整,負起一定的責任啊!
所以,你聽到這裡喔,你可能發現了,當我們過分的使用這些「標籤」的時候,感覺上我們好像用更少的詞彙,在說明一個概念。
但事實上也因為這些「標籤」,讓我們對於自己主觀或客觀的一切,把它變成是一種不去思考。因為我只要這麼說,我現在有任何困擾,都是因為「我的內在小孩沒有得到安撫」,這樣就好了。
比起我要好好的抽絲剝繭,面對真實、面對自己的責任,跟我無法控制的事情。相對比較起來,「內在小孩」四個字,是不是比較容易啊?
而且使用這些「標籤」還會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叫做呢貼上了之後,就不用再深入思考。也就是說自己不用再負那麼多的責任,反正是因為過去的經驗,讓我的內在小孩受傷。
因為別人沒有好好對待我,讓我現在的內在小孩沒有得到安撫。這樣子是不是聽起來,好像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感受上比較好;但事實上,可能沒有負責任的一個「好用」的方式呢?
那麼除了我在心理學的經驗之外,我在生活當中也遇過很多人。比如說,當他的生命走到現在的階段,他去做一件事;或者是他一直抗拒,去做一件可能他需要做的事情。
他可能就會說:「菩薩告訴我該做,或菩薩告訴我不該做。」你看!多容易。把一切的問題,丟給菩薩不就好了?
再不然呢,我也遇過有一些人,接觸了身心靈的領域,我相信這些領域包含宗教,都會帶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可是啊,這些領域裡面的「標籤」跟「名詞」,它是幫助我們深入的理解真實是什麼;而不是給我們一個「標籤」,當成是藉口啊!
因為呢,我就常常遇到有些人,他可能一直在追求內在的平靜跟滿足,但是他一直沒有負起,他真實生命當中的責任。
比如說,他可能需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再不然他可能要為自己的財務,跟生活負起責任。這個時候呢,如果逼著他去找工作、逼著他去面對現實,他就會告訴你,我的「薦骨」沒感覺。
哇噻,當他這麼一說之後,你再逼迫他,好像是阻礙了他心靈超越,的道路的那個壞人一樣,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啊?
但是,回到這個人身上,他是不是也因為只需要去講「薦骨沒感覺」。他某種程度上可以用這個標籤,去逃避他現在真實生命裡面,必須要面對的一切。
所以,談到這裡喔,到底「標籤」要不要使用?該不該使用?或如何使用?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我只能說當我自己在面對這些「標籤」的時候,我會非常的謹慎。
我會不斷的問自己,這些「標籤」是幫助我,更真實的去詮釋一件事情?還是我反而透過了這個「標籤」,開始進入了一種叫做理所當然,而不去思考的狀態?
就好像是我們從小到大看的故事,你很直覺的把故事裡面的角色,分成好人或壞人,是不是很容易啊?但是真實的生命,哪有好人全好、壞人全壞的呢?
所以,我希望今天透過這一段分享,或許能夠帶給你一些不同的思考,當你非常習慣運用某些「標籤」來詮釋自己,或者是說明別人的時候。
就好像是你可能會說:「我是摩羯座的人、我是雙魚座的人,所以這就是我的個性」,或者是這麼說:「雙子座的人、處女座的人就是某個德性」。
那你說究竟是自己跟別人,因為他的星座就活成什麼樣子?還是你先認定,他就是那個星座的那個樣子;所以,你根本看不見他的其它層面呢?
所以,我今天唯一能夠回答你的,就是當我們在面對自己,跟別人的時候;在使用這些標籤之前,你是否願意給自己足夠多的時間,去分析、去判斷、去思考,到底真實是什麼?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一些我們近期課程的連結。
我很期待不論在實體的教室,還是在線上課程裡,都能夠跟你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mJ8RKTfaG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