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肉隨砧板上的中港博奕 — 杜琪峯《毒戰》談了甚麼?】
之前蕭若元談香港電影不復光輝,不只引出游學修和高先電影的曾麗芬開腔回應,網民還發現杜琪峯在《無涯》這部講述自己電影生涯的紀錄片,也預先神回應了這個話題。蕭生說香港電影的製作規模,完全比不上中國;中國人拍一套戲,動輒就出動二百架車,很多人,很多部門。然而杜導在紀錄片卻坦言:「大陸現在有很多東西不正常,整個拍攝隊有幾百部車,我都不明白是幹甚麼的。」
杜導當然不是不明白中國的局外人,他自己都拍過合拍片,而且效果出色。例如 2013 年的《毒戰》,可能是整個合拍片年代香港人最厲害的一部。
通常別人說合拍片就要過審,就要修改劇本,很多事情拍不了講不了,就會失去港味,但杜導卻成功拍到自己的東西。《毒戰》表面上是歌頌中國禁毒公安,裡面的毒販其實都來自香港,所以整部套的主線,就是中國對抗「港毒」的故事。主線夠紅,又夠主旋律,但很多細節卻表現出其匠心獨運。
電影開始不久,飾演毒販的古天樂已經被飾演公安的孫紅雷拿下了,肉隨砧板上,還有甚麼戲唱?戲在這裡才開始。古天樂是中港販毒集團的頭領之一,他主動向公安投誠,揭示幾日後有大量冰毒交易,並且帶公安與兩面接頭人見面,望戴罪立功,換一個「死緩」。孫紅雷在提防之中開始與古天樂合作,過程中古天樂把某些高級情報隱藏起來,導致攻堅制毒工場的人員大量傷亡;公安開始發火,想怒打古天樂一頓直接扔監獄,古天樂又拋出更多情報:禁毒界人人知道的大名字「黎樹昌」其實是一個香港七人團隊,香港各大社團都暗暗參與其中,然後公安只能跟他繼續合作。古天樂設定了一個又一個議程,而公安破案心切,反而被他隔空擺弄。
雖然肉隨砧板上,但古天樂最後為自己成功找到逃生機會。在一間小學面前,古天樂拼個魚死網破,利用放學小學生的掩護、再出賣「港毒七人幫」,令其成為跟公安互耗火力的棋子。古天樂養的兩個啞巴「徒弟」,也在最終決戰的瞬間被其打死。所有人性都在決斷一刻釋放出來。如果不是孫紅雷臨死前鎖住自己和古天樂作為妨礙,古天樂是逃得了的。
故事結局以古天樂被捕判死刑打毒針為道德教訓,然而結局等於雙方全員戰死,沒人得到救贖,似乎喻示港中雙方最終必然兩敗俱傷。雖然互相欺騙而水融交乳,但最終還是會大動干戈,過程中沒有廢話,沒有煽情;槍林彈雨,各為其主,像武士片兩個決鬥的武士,生死各安天命,不呼天不搶地,甘願承受自身的業報。不管是毒販還是禁毒公安,各遵從自己的「道」。
片首杜導介紹孫紅雷的方式,是孫紅雷作為臥底抓住了另一個毒販,對方破口大罵,說孫出賣了自己,孫紅雷冷冷的回,我是警察,你是毒販,是抓你,不是出賣你,點出角色對自己職業倫理的捨身服從,但另一方面,香港毒販也是如此,不是「盜亦有道」,而是出賣多少人、過程死多少人,都要成全自己逃走的䲷雄之心。等於逃離所多瑪的時候,頭也不回,只能一直向前跑,稍有人性(回頭)都會變成鹽柱。雙方上下都在拼盡全力做好自己「本份」。
當中有一段,古天樂臥自己的底,帶著公安的偷錄偷聽裝置進入自己旗下制毒工場。古天樂對啞巴家族說,自己的妻子在另一個製毒工場炸死了,然後大家真情流露一片悲憤,打算燒紙錢拜祭「師母」,但半夜三更找不到,只好燒真錢;另一邊廂公安在監視他們,其中幾個突然要離場趕往監視另一路的草鞋,一班公安怕同事身上不夠現金,就每人湊了一百幾十給要趕路的幾個。杜導將這兩段作蒙太奇剪接在一起,是一種超越道德界線的人間觀察。不管是兵還是賊,香港人還是中國人,都緊守著自己一套內部倫理:自己人有需要,幫得就幫。在兵賊生死對立之外,人性有相通一面。雙方非常不同,但也有差不多的一面。
本來差不多的人類,被捲進兩個對立的陣營,就只能順流而下,相鬥至死。人性因立場而煙滅、因立場而化繁為簡,世間本來如此。
「港毒七人幫」的設定,似乎有不少弦外之音。杜導自己好像有一個「黑社會宇宙」,《以和為貴》(2006)的 Jimmy 仔最後發現國家不想黑社會再內部選舉,要直接控制,只能跪在公安部長面前,喻示香港黑幫 / 民間社會被收編進國家體系。然而《毒戰》七人幫之中還是有各大幫會的代表成員。這一解讀下來,就是 Jimmy 仔那一跪,不代表融合就會成功。黑幫接受國家管治,但內部還是有很多陽奉陰違。黑社會得以進入中國發展,但也包括在中國各地製毒,用中國司機和國道散貨,跟中國的「大哥」們建立聯繫。港中雙方貌似融為一體,互相利用,但還是同床異夢,甚至造成危害。
公安的手伸向了和聯勝,但香港黑幫的手也伸進了中國。古天樂最後落網判死刑,戲中的中港販毒集團卻沒被完全消滅。七人幫在中國行事,都用一個中國人做代理人和假身,這裡就有一個俄羅斯娃娃的悖論。究竟七人幫後面還有沒有人?後面的後面有沒有人?
於是在執法者面前,展開了一個恐懼的羅網,香港也成為了一個逆反但具主體性的符號。執法機關永遠沒法知道自己是否已經找到了集團的源頭。
多年後香港爆發了反送中,為解釋香港提供了新的難題,事情鬧得如此火,是外國勢力煽動顏色革命?是本地富商資助?是外資銀行動員物資?是建制派自己也反對逃犯條例於是陽奉陰違?甚至連旁邊埠的富豪也要出聲明,說自己被指控資助反送中是子虛烏有。電影中古天樂最後一襲黑布蓋臉,被注視毒藥,但鏡頭之外的禁毒組卻可能不會展現歡容。七人幫和古天樂都是從香港跑到中國的人,他們的集團還隱藏在後面,那個江湖卻是一樣蒙著黑色的面紗。對於政權而言,Jimmy 仔抓不完,死了一次又一次還是再生,像幽靈一樣。
秦二世而亡,天下大亂,後來的知識份子陸賈總結教訓,寫成《新語》,裡面談到前朝政府「非不欲為治」,但就是太大力,太過依法治國。「事愈煩天下愈亂,法愈滋而奸愈熾,兵馬愈設而敵人愈多」。法律越嚴密,走法律罅的人就越聰明越暴烈。死亡循環,越多孫紅雷,就越多古天樂。警察有了蝙蝠俠,罪犯也請出小丑。香港人不懂得中國,中國也不懂得香港人,杜導卻懂得香港也懂得中國。
孫紅雷 毒 戰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肉隨砧板上的中港博奕 — 杜琪峯《毒戰》談了甚麼?】
之前蕭若元談香港電影不復光輝,不只引出游學修和高先電影的曾麗芬開腔回應,網民還發現杜琪峯在《無涯》這部講述自己電影生涯的紀錄片,也預先神回應了這個話題。蕭生說香港電影的製作規模,完全比不上中國;中國人拍一套戲,動輒就出動二百架車,很多人,很多部門。然而杜導在紀錄片卻坦言:「大陸現在有很多東西不正常,整個拍攝隊有幾百部車,我都不明白是幹甚麼的。」
杜導當然不是不明白中國的局外人,他自己都拍過合拍片,而且效果出色。例如 2013 年的《毒戰》,可能是整個合拍片年代香港人最厲害的一部。
通常別人說合拍片就要過審,就要修改劇本,很多事情拍不了講不了,就會失去港味,但杜導卻成功拍到自己的東西。《毒戰》表面上是歌頌中國禁毒公安,裡面的毒販其實都來自香港,所以整部套的主線,就是中國對抗「港毒」的故事。主線夠紅,又夠主旋律,但很多細節卻表現出其匠心獨運。
電影開始不久,飾演毒販的古天樂已經被飾演公安的孫紅雷拿下了,肉隨砧板上,還有甚麼戲唱?戲在這裡才開始。古天樂是中港販毒集團的頭領之一,他主動向公安投誠,揭示幾日後有大量冰毒交易,並且帶公安與兩面接頭人見面,望戴罪立功,換一個「死緩」。孫紅雷在提防之中開始與古天樂合作,過程中古天樂把某些高級情報隱藏起來,導致攻堅制毒工場的人員大量傷亡;公安開始發火,想怒打古天樂一頓直接扔監獄,古天樂又拋出更多情報:禁毒界人人知道的大名字「黎樹昌」其實是一個香港七人團隊,香港各大社團都暗暗參與其中,然後公安只能跟他繼續合作。古天樂設定了一個又一個議程,而公安破案心切,反而被他隔空擺弄。
雖然肉隨砧板上,但古天樂最後為自己成功找到逃生機會。在一間小學面前,古天樂拼個魚死網破,利用放學小學生的掩護、再出賣「港毒七人幫」,令其成為跟公安互耗火力的棋子。古天樂養的兩個啞巴「徒弟」,也在最終決戰的瞬間被其打死。所有人性都在決斷一刻釋放出來。如果不是孫紅雷臨死前鎖住自己和古天樂作為妨礙,古天樂是逃得了的。
故事結局以古天樂被捕判死刑打毒針為道德教訓,然而結局等於雙方全員戰死,沒人得到救贖,似乎喻示港中雙方最終必然兩敗俱傷。雖然互相欺騙而水融交乳,但最終還是會大動干戈,過程中沒有廢話,沒有煽情;槍林彈雨,各為其主,像武士片兩個決鬥的武士,生死各安天命,不呼天不搶地,甘願承受自身的業報。不管是毒販還是禁毒公安,各遵從自己的「道」。
片首杜導介紹孫紅雷的方式,是孫紅雷作為臥底抓住了另一個毒販,對方破口大罵,說孫出賣了自己,孫紅雷冷冷的回,我是警察,你是毒販,是抓你,不是出賣你,點出角色對自己職業倫理的捨身服從,但另一方面,香港毒販也是如此,不是「盜亦有道」,而是出賣多少人、過程死多少人,都要成全自己逃走的䲷雄之心。等於逃離所多瑪的時候,頭也不回,只能一直向前跑,稍有人性(回頭)都會變成鹽柱。雙方上下都在拼盡全力做好自己「本份」。
當中有一段,古天樂臥自己的底,帶著公安的偷錄偷聽裝置進入自己旗下制毒工場。古天樂對啞巴家族說,自己的妻子在另一個製毒工場炸死了,然後大家真情流露一片悲憤,打算燒紙錢拜祭「師母」,但半夜三更找不到,只好燒真錢;另一邊廂公安在監視他們,其中幾個突然要離場趕往監視另一路的草鞋,一班公安怕同事身上不夠現金,就每人湊了一百幾十給要趕路的幾個。杜導將這兩段作蒙太奇剪接在一起,是一種超越道德界線的人間觀察。不管是兵還是賊,香港人還是中國人,都緊守著自己一套內部倫理:自己人有需要,幫得就幫。在兵賊生死對立之外,人性有相通一面。雙方非常不同,但也有差不多的一面。
本來差不多的人類,被捲進兩個對立的陣營,就只能順流而下,相鬥至死。人性因立場而煙滅、因立場而化繁為簡,世間本來如此。
「港毒七人幫」的設定,似乎有不少弦外之音。杜導自己好像有一個「黑社會宇宙」,《以和為貴》(2006)的 Jimmy 仔最後發現國家不想黑社會再內部選舉,要直接控制,只能跪在公安部長面前,喻示香港黑幫 / 民間社會被收編進國家體系。然而《毒戰》七人幫之中還是有各大幫會的代表成員。這一解讀下來,就是 Jimmy 仔那一跪,不代表融合就會成功。黑幫接受國家管治,但內部還是有很多陽奉陰違。黑社會得以進入中國發展,但也包括在中國各地製毒,用中國司機和國道散貨,跟中國的「大哥」們建立聯繫。港中雙方貌似融為一體,互相利用,但還是同床異夢,甚至造成危害。
公安的手伸向了和聯勝,但香港黑幫的手也伸進了中國。古天樂最後落網判死刑,戲中的中港販毒集團卻沒被完全消滅。七人幫在中國行事,都用一個中國人做代理人和假身,這裡就有一個俄羅斯娃娃的悖論。究竟七人幫後面還有沒有人?後面的後面有沒有人?
於是在執法者面前,展開了一個恐懼的羅網,香港也成為了一個逆反但具主體性的符號。執法機關永遠沒法知道自己是否已經找到了集團的源頭。
多年後香港爆發了反送中,為解釋香港提供了新的難題,事情鬧得如此火,是外國勢力煽動顏色革命?是本地富商資助?是外資銀行動員物資?是建制派自己也反對逃犯條例於是陽奉陰違?甚至連旁邊埠的富豪也要出聲明,說自己被指控資助反送中是子烏虛有。電影中古天樂最後一襲黑布蓋臉,被注視毒藥,但鏡頭之外的禁毒組卻可能不會展現歡容。七人幫和古天樂都是從香港跑到中國的人,他們的集團還隱藏在後面,那個江湖卻是一樣蒙著黑色的面紗。對於政權而言,Jimmy 仔抓不完,死了一次又一次還是再生,像幽靈一樣。
秦二世而亡,天下大亂,後來的知識份子陸賈總結教訓,寫成《新語》,裡面談到前朝政府「非不欲為治」,但就是太大力,太過依法治國。「事愈煩天下愈亂,法愈滋而奸愈熾,兵馬愈設而敵人愈多」。法律越嚴密,走法律罅的人就越聰明越暴烈。死亡循環,越多孫紅雷,就越多古天樂。警察有了蝙蝠俠,罪犯也請出小丑。香港人不懂得中國,中國也不懂得香港人,杜導卻懂得香港也懂得中國。
孫紅雷 毒 戰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最冷漠的娛樂記者易立競,卻收穫了大咖明星們的尊重】
聽到 #易立競 的名字,所有的明星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他們均曉得自己即將面臨的不僅僅是訪問,更像一種接近審問與心理諮商交叉並行的三溫暖。
有別於楊瀾、張小燕、魯豫的溫柔大姊作派,也不是嘻嘻哈哈、看起來跟每個明星都很好的一般娛記。
易立競的訪問並不討巧,被中國網友笑說是「冒犯式採訪」,她不是笑臉迎人的記者,而是直面真實的人性觀察家,是哲學家式的訪問。
/
易立競總能迅速戳穿明星語病,勇敢詢問明星的爭議事件,過程口氣皆是平靜無波、面無表情,沒有任何一句髒話或不尊重的口吻。
倘若明星動氣,易立競也不會被嚇到,還會冷靜反問:「我這麼問會讓你感受到冒犯嗎?」讓明星意識到自己「居然較真了」的心理狀態和高自尊,願意重新審視自己為何生氣。
易立競開始爆紅,始於去年和陸綜《乘風破浪的姐姐》合作系列專訪,逐一把女星伊能靜、寧靜和萬茜「聊爆」,曝光她們最真實的樣貌。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萬茜,她訪談聲稱自己不想紅、有綜藝焦慮症,除了《乘風破浪的姐姐》外沒有錄製過其他綜藝節目,但是易立競馬上指出,萬茜參加過《舞林大會》。
萬茜說:「妳不說我都差點忘了。」易立競秒補刀:「可是妳參加了兩屆。」
畫面中,萬茜笑容僵在原地,開始擺起臭臉。
/
採訪郭敬明,易立競毫無畏懼地直奔他的「抄襲」話題,問道:「你的作品抄襲,現在卻呼籲保護版權,你會覺得矛盾嗎?」
郭敬明拿起桌上水喝,強裝鎮定回答:「我覺得不會,差不多了,這個問題。」
採訪楊冪,易立競詢問楊冪為什麼有段時間瘋狂接四、五部戲?楊冪答道,她希望專心當一名好演員,想讓觀眾更看見她。
易立競再問:「瘋狂拍戲,是對賺錢有需求嗎?」
楊冪趕緊澄清自己不是為了錢,解釋那時因瘋狂尬戲,常常跟不同劇組請假,沒有賺錢反而虧錢。
聽到邏輯矛盾了嗎?一個真心熱愛演戲、矢志鑽研角色的演員,就不會三天兩頭輕易和劇組告假,必然會盡力配合檔期。
以及,考量到某些戲劇電影很可能會因前置作業延後導致拍攝時間重疊,是否一開始就要少接比較好。
換言之,一個為尬戲到處請假、一次接這麼多戲,說自己專心想做好演員,邏輯前後不通。
/
對待大咖影星孫紅雷,易立競也沒有手下留情。
她直言孫紅雷近期作品質量堪慮,平靜地詢問:「為什麼會接《戰國》那樣的電影,是錢砸得太狠了嗎?」
一系列問題讓善於言辭的孫紅雷都莞爾,不免自嘲:「這採訪都沒辦法裝逼了。」
未料易立競丟出一句靈魂拷問:「採訪需要裝逼嗎?」
孫紅雷頓時啞口無言。
/
這就是易立競的訪談哲學,她會提出一個「需要明星解釋」的問題或假設,讓明星們在激動解釋的過程中,忽視字裡行間的前後脈絡,導致自爆,也讓觀眾看見這個明星的真正想法。
有別於華人社會一貫的推拉客氣,易立競是透過蘇格拉底的產剖法,一步步引導明星說出大實話,讓他們前半段的「裝」不攻自破。
易立競的訪問裡,你可以說錯話,唯獨不可以說「假話」。
要成為易立競這種類似哲學家的記者,非常不易,你必須冷靜節制、思緒工整、做足功課,重要地是:你不能害怕。
寫到這裡,我相信應該會有人認為,易立競那麼「理性」的記者,哪個明星敢給她訪問呀?
大錯特錯,許多大咖明星排隊著給她專訪。
若有把訪談節目看完,你會發現縱使是上述舉例的萬茜、楊冪、孫紅雷,他們最後都選擇和易立競誠實交流思想、坦承自己的欲望和不安。
顯而易見,易立競提問就算直接,但當下訪談氛圍仍是讓受訪者感到舒服與安全的。
/
易立競的採訪經歷豐富,她 1999 年入行,先是去跑社會新聞,後來轉型做娛樂報導,代表作品有《病人崔永元》、《李亞鵬:我不是個放浪形骸的人》、《趙本山:上春晚我並不快樂》等。
這 3 篇文章都是業內人物專訪的典範。
她曾經兩度獲《南方周末》傳媒致敬之年度文化報導,連一向對記者沒有好臉色的李亞鵬和韓紅,都坦承非常喜歡易立競的正派與採訪風格。
易立競是《南方人物周刊》主筆,曾帶著匕首去殺人現場採訪,被計程車司機困在深夜郊外。
她親眼造訪愛滋村的病患;她遠赴印度採訪宗薩欽哲仁波切,問出讓對方直言「我要好好想想」的佛學問題,最終一共採訪宗薩欽哲仁波切 5 次,相當受到信任。
她寫過社會新聞的地獄絕望,也寫過國際新聞的複雜矛盾。
基於過去寫的議題足夠多元,易立競自然和耽於享樂安逸的其他娛樂記者很不一樣。
她堅持不收禮物、堅持採訪公開、工作期間不會和藝人合照。
易立競常自稱為娛樂記者,卻被名演員柳雲龍說:「有你這樣的娛樂記者,你的公司應該是有些品味的。」
面對如此洞察人心的易立競,你能做到的只有「真誠」,而她也有本事能讓明星褪下防備、與其交心,因為深信她能掌握分寸。
/
她採訪黃渤、張雨綺和金莎,面對願意承認自己脆弱面、承認有時候就是愛慕虛榮的明星,易立競都是投以尊重和溫柔凝視。
當金莎承認是過氣女星、剖白自己「很想紅」時,易立競會給予安慰;當張雨綺侃侃而談「和周星馳解約」「前夫婚姻」等敏感話題,易立競會被她逗笑;當黃渤分析演戲短板時,易立競會淡淡點頭、鼓勵對方繼續講下去。
許多明星會在她的節目中狼狽不堪地翻車。
但節目外,他們又會發文感謝易立競幫助面對自己、獲得成長。
易立競在採訪手記中提過,要真正了解受訪者,你必須要創造出不那麼舒適的環境,才能讓他們有機會檢視自己,清楚自己性格上的矛盾,最終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她也提到:「如果受訪者說出某些故事,最後希望不要寫出來,我會將這些東西都帶到墳墓裡。」
/
華人娛樂圈的大咖明星,長年都被保護得很好。
不只被經紀公司捧在手心,連象徵第四權的記者都得對他們畢恭畢敬。專訪前得呈上訪綱,專訪間得小心呵護;記者會與平訪不能提問敏感問題,如果要問,只得繞著圈子問。
面對報社跟週刊等硬派媒體,多數「明星談心」都有演戲成份在其中。
起初經常覺得諷刺,明知對方私德不佳、對工作人員態度無禮,卻得聽著他們慷慨激昂地宣導「同理心很重要」等思想,還得寫文章紀錄他的美言金句。
近期身心靈平衡變成顯學,明星突然願意訴說自己的「黑暗面」了。
可是,黑暗面往往都得搭配「經驗」佐證,眼見部分名人們說不出個所以然,將議題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更顯得這種正能量學說薄弱蒼白,演變成毒雞湯。
很多明星會以「面對自己」做包裝,實則替自己立下「劫後餘生」的神聖 Flag 。
但具體的「劫」是什麼?
他們不願意說,讀者自然無法共感,鼓勵不到任何人,特別是深陷黑暗的人。
/
為什麼明星不願意說?這背後有很多考量。
首先,讀者是否能夠接受明星的誠實與他們的黑歷史?大家真有自己想的如此有同理心嗎?是否可以做到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
再來,就算讀者能夠接受,代言廠商能不能接受也是一回事,很多大品牌和明星簽代言合約,其中有一條是「明星不可以發生爭議事件」,否則就會賠償違約金。
另外,時下媒體流行「標題黨」求點閱,明星若誠實訴說經驗,難保不被斷章取義、超譯解讀,反而造成另一波傷害。
又或是未來發生某事件,該明星過去的訪問再度被翻出凌遲,這種壓力是素人受訪者所想像不到的。
/
我所看到的就是這種矛盾,完全沒有誰對誰錯。
任何明星看似自命清高、自我保護的背後,承載著搞不好連他們都不堪負荷的包袱。
願意選擇在鏡頭前闡述具體經歷和心路歷程,嗯,別說明星了,連一般人都可能做不到,你還想要求什麼?
我唯一肯定地是,在公開場合願意對自己誠實的明星,除了當事者本身心臟夠強,更需要一位懂得人性的記者。
這個記者,他不見得文筆要多麽風花雪月,而是能一眼洞見問題本質,不打迷糊眼,溫暖與理性兼具。
這個記者,他會抓出明星語病和盲點,但不是為了嘲弄,而是給予他們解釋機會,慢慢引導明星說出思想脈絡與邏輯,讓外界看見多一點的真實,將明星從神變人。
這個記者,他能讓明星在安心訴說慾望和痛苦的同時,更能讓觀眾和其他媒體理解當事人心境轉折,最終願意尊重明星的立場,不會批判,反為明星的真誠所感動。
易立競說過:「我不想做那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記者,我希望我能成為與受訪者一起探索跟學習的角色。」
提問犀利,視角共情,最終表述和緩,但最重要地,是那份「求真」的純粹動機。
以上特質,就是我從易立競身上看到的亮點。
人家說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其實不正確,因為一個好記者,確實需要多讀書。
原文刊載:
https://www.adaymag.com/2021/01/15/detail-famous-journalist.html
#Adaym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