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5全是閒聊
生理痛感覺喝咖啡會好耶,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
昨天我們又帶孩子去海邊了,難得在一週內去了兩次海邊,翔跟翔妹高興得不得了,雖然翔爸還是沒有玩得很開心的感覺,但是他主動說要去,已經讓我覺得欣慰。
就這樣慢慢累積和孩子的快樂回憶,一直以來很不喜歡孩子出門時的失控,帶孩子出去玩的表情就像出差一樣凝重的翔爸,應該也會慢慢放鬆吧?(說得好像他是小孩剛出生的新手爸一樣😂明明老大已經八歲啦!)
我也直接把手機拿給他說:「請幫我們拍一點在玩的照片~~」
期待他主動被眼前的美景(?)感動而想留下出遊的美好回憶而拍照,好像要等到天荒地老的樣子⋯⋯
雖然我沒什麼打扮就出門了,拍起來也不是別人那種好美好溫馨的親子照,也實在說不上「好漂亮的媽媽」,就很平凡還有點邋遢的樣子,但回家看照片還是覺得很滿足,翔跟翔妹開心到睡前都還在說呢。說下次還要去海邊~
不過昨天在海邊玩其實也才一小時左右,不包含車程什麼,我就有種累到今天的感覺,真的太弱了呀🤣下午開始生理痛我才覺得,那大概是生理期快來的關係吧⋯⋯
總之,陪孩子長大也是父母不斷被迫改變的過程。雖然成年之後還被改變會讓人覺得很有壓力,也很難喜歡這些變化,但是心態能夠盡量開放一點、少一點「我就是我,我就是這樣」的堅持的話,不管是自己還是身邊的人,可能都很輕鬆一點。
***
我最近發現,每次會吸引我,讓我覺得很憧憬的生活其實都是很靜態的,很「純」的作家的生活。
像是小川糸在《這樣就很幸福了》說她一週只排一個下午進行工作上的見面,其他時間就是寫作、家務,村上春樹在《成為職業小說家》裡說他每天寫作到下午,然後出門慢跑,每天游泳。
非常規律、社交很少、人際關係也很單純、「節目」(如果日常也能這樣形容的話)很少的生活,好像是我很渴望的生活方式,在不同個性的人看來可能是缺乏變化又無趣,人際圈很窄,但我卻覺得非常好,非常嚮往。
人到中年才終於懂了自己的心之所向,果然人生是不斷了解自己的過程,連自己過去覺得「很棒」「很嚮往」的職業或生活方式,現在都會覺得,其實是當時還不夠了解自己。
但不管怎樣,發現自己喜歡的,是可能比一般人還要來得平淡的生活的同時,也發現自己有了小孩就不可能了呢🤣(多麼痛的領悟)
只能珍惜平時難得的平靜了。比方說小孩在車上睡著,終於安靜下來的短暫時刻。
但即使如此,也不會覺得後悔生小孩或者就是不喜歡有小孩的生活呢,希望我前面幾段的說法不要讓人產生這種誤解才好。
就算覺得自己喜歡的生活好像跟母職很難共存,但還是會覺得,有這兩個孩子很幸福,就算時光倒流可以選擇,還是會選擇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為什麼會這樣,好像很難解釋吧。😂但總之是這樣沒有錯。
原來自己是適合平靜而不適合熱鬧的人,但是兩個孩子也給了我很多,如果自己選的話可能就不會知道的,熱鬧時可以有的幸福感。可能是這樣吧。
***
照片是妹妹不小心跌了一下,褲子濕了正在哭,我在替她擦手上的沙子。
如果時光真的真的能夠倒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對毛小孩的自責:關於夠好與不夠好】
.
上次說到,在毛小孩離開後,有些人除了難過之外,還會責怪自己過去做得不夠好,為此抱歉、遺憾,甚至懊悔。其實無論毛小孩在或不在,都有家長因為「做得不夠好」這個念頭而自責,包括我也曾經如此。
.
人類真的很容易陷入迷惘,我們明明知道對毛小孩的愛無庸置疑,卻常常懷疑或批判自己付出不夠,這種「不夠」是因為有了外在的「參照值」,可能是其他人的案例,也可能從網路或書上看到的情況,進而產生了比較,感到不足。
.
但對動物而言,牠們總是全然接受自己遇到的每個狀況,並且如實呈現牠自己的模樣。動物並不會去跟其他人家的寵物比較,所以不會評判什麼是不夠好,對他們來說,你給的照顧已經夠好了,「不夠好」的念頭往往不是來自毛小孩的評價,是我們對自己的鞭打。
.
你的毛小孩很愛你,但如果你對牠做了不喜歡的事,例如洗澡、剪指甲之類的,牠也不會因為真實的表現出不爽而愧疚,我常覺得,動物永遠是「活在當下」的大師。
.
當我們看到別人可以買更好更貴的寵物食物或用品,看別人有能力帶牠們出去玩,有更多時間能夠陪伴,能給更多更完善的照顧⋯等等,都可能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但我們卻難以寬容地告訴自己,每個人,每個家,每個狀況都是不同的,毛孩子也都是不同的。
.
我曾經因為在國外新聞看到,有貓咪可以站在家人的肩膀上一起四處旅遊,非常羨慕;但我家小八從小沒有進行外出的社會化訓練,如果我把這當成是夢幻指標,我永遠會覺得不夠,萬一強行帶牠出門,反而對牠是一種折磨。
.
把小八養到邁入高齡後,坊間才興起了餵鮮食和主食罐的觀念,但小八從小沒有吃鮮食的習慣,就算我煮得再好,買再高檔的主食罐,牠就是不要,寧願吃那些我覺得不夠好的飼料,就算照著網路教學的步驟試圖幫牠一步步轉換,牠不吃就是不吃。難道我也要怪牠不夠好嗎?或者我要回頭責怪年輕時的自己還不懂那些知識嗎?
.
怪罪和自責是很沈重的能量,也是很常見的情緒,不過當我們怪自己過去怎麼沒有如何如何時,也形同沒有尊重當時與當下的自己,毛小孩也會在無形中承擔這樣的壓力。
.
現在的你可以輕鬆舉起超過10磅的東西,但你絕對不會去嘲笑還是3歲小孩的自己舉不起來對吧?每個人在任何時刻,都已經做了當時覺得能夠做的「夠好」的付出了;而毛小孩也全然接受這樣的你,還有自己的命運。你對於過去的付出,貼上了「不夠好」的標籤,但毛小孩從來不會否定過去從你身上得到的愛、感受和經驗。所以⋯試著尊重過去的自己,也是尊重毛小孩的感受。
.
這不是要大家不做任何改變,如果現在你身邊依然有毛小孩,你想提升你們的生活品質、調整相處方式,還是可以慢慢來,想想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事情沒有做會遺憾,什麼事情在當下就可以做?但別忘了找到讓彼此舒服的方式循序漸進,尊重牠的狀態,也尊重你自己的狀態。
.
如果你認為要帶毛小孩環島度假才是完成夢想,先想清楚這個是你的執著,還是牠的願望?牠的體力和能力足以負荷嗎?你的經濟和現在的環境允許嗎?如果可以,先試著從能掌握的地方開始,如果不行,或許對牠來說跟你窩在一起,每天摸他抱他,有空去公園走走的簡單幸福,就滿足了。
.
如果毛小孩已經不在了,而你很難從自責的感受走出來,試著從感謝和尊重的心情出發看看,除了對毛小孩,也對自己。
.
謝謝毛小孩,讓我們看見自己還想付出更多的愛,謝謝他對我們無條件的愛和接納。謝謝你自己,過去所做的每個付出,已經盡了當時能做的,就算不是最好,也已經夠好。現在的你或許明白什麼是更好,也更有能力了,但尊重當時的自己的能力,包括所犯的錯;尊重毛小孩已經接受了這些體驗,如實的做他自己。
.
我們之所以會深陷於無力感,常常是因為再怎麼怪罪自己,再怎麼想彌補,都無法讓時光倒流。但你們之間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對吧?雖然你難過,但你同時也能夠珍惜這些美好。我們常常把悲傷和快樂視為對立的情緒,以為非A則B,以為必須除掉其一,要嘛悲傷,要嘛快樂。其實悲傷和快樂,一直都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
謝謝你們一起經歷和創造的這一切,就算還有遺憾或後悔,還有難過和自責,接受這些情緒仍存在,接受還有點自責的自己;不過同時也要知道,這些無損你們之間的美好和幸福,曾經的美好確確實實存在,不會因為悲傷和負面情緒而抵消,那些美好也是毛小孩想帶給你的重要價值。
_
P.S 這篇重新寫過再發😅因為上次的po文,是分享另一個粉專貼文,所以再次share時,文字無法一起(好繞口令),後來發現很多人想轉那篇。經過一陣思考後,又有了一些想法,所以重新跟大家分享了。
-
最近IG重新規劃了
IG:animal_door(動物相關)
IG:hannah_doors(人類圖/心理療癒/生活話題)
如果時光真的真的能夠倒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智英最近工作比較忙碌,每次回家還要面對髒亂的家裡,還有翹著腳看電視的先生,她只是希望這個家不要只有她一個人在操心,沒想到不說還好,一說就爆炸⋯⋯
「你都看不到髒亂嗎?」智英說。
「喔,是嗎?有髒嗎?」
「在我下班回到家之前,你都不能夠主動整理一下嗎?」
「很乾淨啊!我想說等你回到家再一起來弄。」
「為什麼每次都要等到我回來之後?」
「好啦!我知道了。」*
原本工作一天已經心很累了,遇到一個豬隊友又更累,重點並不在於先生有沒有答應她要打掃家裡,而在於先生的答應看起來相當敷衍。
事實上,藏在這些話背後的訊息是:難道你都沒有看見我多麼在意家裡的整潔嗎?現在防疫期間,難道我們就不能多注重一些衛生嗎?為什麼搞得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在乎這件事情一樣?
但智英事後想想,其實當下是在氣頭上,而且她最後講那句「和你這種人結婚是我的錯」真的有點過頭了,她也很後悔。
或許在我們的人生當中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有些時候,我們一不小心就會講出一些傷害對方的話,如果時光倒流,一切有沒有可能不同?
這本書的作者分享了五個「在提出請求的時候,好好說話」的方式,羅列如下:
1.早點說出請求:你可能會說找說有什麼用,對方還是不會做,不是嗎?的確,有時候早說沒有用,但總比沒說,然後事發的當下才責罵對方來得好。像是這個例子裡面,倘若兩個人可以更早就先討論有關於家裡面整潔的期待跟規劃,就不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出現「先生覺得不髒,但太太覺得骯髒」的狀況。太太也可以用「提出建議」的方式,讓語氣變得溫和,例如「大概每天四點到五點的時候,我們來打掃家裡,誰在家誰就先打掃,你覺得如何?」我自己的經驗是,在每一個要求之後加上「你覺得如何?」,通常會讓對方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
2.用拜託取代命令:一個簡單的開場白是「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這裡並不是說做家事是太太的事,而是兩個人對於整潔的想法不一樣,所以在先生的眼光裡面,「把家裡面打掃得『更』乾淨」其實是一種幫忙(畢竟在先生的價值觀中,現在的狀態「已經」很乾淨了)。如果先生願意為了太太的整潔標準而做出調整,相信太太也會覺得很窩心。 像這種標準不一的時候,標準比較高的人如果能夠先退一步,邀請對方來「幫忙」達到這個標準(儘管對你來說可能只算是「基本」的標準),對方也會有被尊重的感覺。
3.有話直說不要繞圈子:有些時候我們講話會有一種奇怪的習慣,會講一些無關的事情,然後把句子拉得很長,真正的要求卻藏得很隱晦。例如書裡面提到幾個例子——「等一下不去休息站買個東西,這樣真的沒關係嗎?」(我想要去休息站休息!)、「待在家裡面好悶喔。」(我好想要出去玩)、「你想喝咖啡嗎?」(你可以幫我買杯咖啡嗎?),這些迂迴的句子背後其實都可以有更直接的說法。直接的句子有一個好處是,不會讓對方覺得還要猜來猜去很辛苦,但對於拒絕敏感度比較高的人(rejection sensitivity),由於太害怕被拒絕了,所以傾向用迂迴的方式來表達,但是當對方沒有辦法讀懂意思的時候,又會覺得失望。所以,有些時候就直說無妨吧,對方的拒絕並不是拒絕「你」,而是拒絕你的「請求」。
4.有時候不必解釋太多:想像一下,主管叫你協助一個案子,光是說明為什麼要做這個案子就花了兩個小時,最後再告訴你說你要做什麼,你會不會失去耐心呢?如果是兩個人一起共同決定的重要事情(例如是不是要生小孩),當然需要長時間的討論,但如果是「你拜託對方去做某一件關於你的事情」,有些時候對方可能不太需要知道全部的原因,簡潔的說出你的要求就可以了。
5.記得說謝謝:看起來好像是很簡單的一個方法,但是在一起久了之後,親近生輕蔑,我們經常會忘記對自己所愛的人說聲謝謝,其實就算是一個簡單的謝謝,對方也會放在心裡面。研究顯示,長期對彼此感恩的夫妻,比起每一天都在責備對方、或者是只聊生活瑣事的夫妻,生活滿意度較高、憂鬱的狀況也比較少。所以,從今天開始練習說謝謝吧,就算會覺得很彆扭,也不要吝嗇你的感謝。
這本書裡面,還分享了很多溝通的時候我們會遇到的、很特別的心理狀況,例如「講反話」來進行負面攻擊、「要求對方罵自己」來符合心中「自己很可憐」的形象;甚至有些時候根本就沒有講出「話」來,光是站一個人旁邊就覺得快要窒息,這些都是常見的「溝通」情境。作者提出了溝通的時候講的人的感覺、聽的人的感覺,以及「怎麼講比較好」的替代方案,是一本實用的書。比較可惜的地方是,由於每個主題都會提到一些,每個篇幅又很短(很快就看完了),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過倘若你是長期在溝通上面碰到釘子的人,可以到下面的連結看看目錄,有沒有你在乎的議題。
最後我想說,你可能看過很多溝通、心理成長的書了,但好像還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我覺得這也很正常。所有的方式,都是要透過自己練習之後,才能夠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就像是這本書裡面曾經提到一個預言故事是,有一隻烏鴉為了想要成為動物之王,把森林裡面所有的鳥類的羽毛都拿一根來黏在自己的身上,一開始大家看到覺得牠很華麗,很羨慕,但後來這些鳥兒都發現,那是自己身上的羽毛,所以就把羽毛拔回來,結果烏鴉又變回原先醜陋的樣子。
這個故事有很多個寓意,但其中一個我覺得可能是:光是透過模仿、剪貼,是沒有辦法變成你想要的樣子的。透過閱讀,你可以吸收不同的知識和做法,然後慢慢內化成你自己的顏色。你可以透過一邊實踐、一邊修正,去調整自己的人際因應風格。
這本書觸及了很多關係,包含朋友、夫妻、工作、家庭,也談了許多父母會對孩子講的很糟糕的話,每讀一個章節,都有一種歷歷在目、似曾相識的感覺,如果你也在跟身邊的人溝通當中受苦,或許你可以從書裡面看見,自己的問題在哪裡,然後慢慢整合出一條屬於你的路。
*截取自本書《抱歉,當時不該這麼對你說》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49
#道歉 #溝通 #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