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死亡的醫生
國際暢銷書《Being Mortal》作者Atul Gawande上周來香港舉行三場演講,特地去聽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辦的一場,全場爆滿,由醫管局、衛生署、各大醫院的高層受邀到來,兩間大學的醫科生還有專車接送。
非常好奇,香港的醫護界會怎反應?
Atul Gawande是外科醫生,關注人生最後一程,研究醫學界中備受忽略的晚期醫護議題。他會在演講中強調老人科的效益嗎?在書中,他觀察老人科醫生如何看病,仔細問病人的生活細節,及早預防病人跌倒。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了近六百位七十歲以上的病人,看老人科的病人,比起看其他專科或一般醫生的少了一半人得憂鬱症、少四成人需要居家照顧者,也少四份一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如果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自動去除衰弱的機器,不會延長壽命,但能降低送進老人院或者得憂鬱症的機會,一定會大受歡迎。」他寫道,可是同效的老年醫學卻得不到重視,明尼蘇達大學甚至在研究發表後幾個月,關閉了老人科。
又或者Atul Gawande會講到紓舒治療醫學的重要?二零一一年美國研究發現病人最後一年,醫療費比第一年或期間多出幾倍,治療昂貴然而無效,甚至最後靠人工呼吸器維生,心臟接受電擊、或者進入深切治療室,延長的不是生命,而是痛苦。當美國一間保險公司為病人提供紓舒治療服務,不但醫療費用減少了四分一,病人生存時間反而延長了。
Atul Gawande應該會提到書中最重要的內容:讓臨終者選擇。蘇珊醫生的爸爸頸部生了惡性腫瘤,「我必須了解你願恴接受哪些治療,以及怎樣的生活是你可以忍受的。」她問,沒想到爸爸答:「如果我還能吃朱古力雪糕,看電視球賽,我就願意忍受一切痛苦活下去。」她很愕然,爸爸是心理學系榮譽教授,她從沒見過他看球賽。結果爸爸手術時脊髓出血,恐怕會四肢癱瘓,外科醫生請她作決定,她問:「如果他能活下來,還能看球賽吃雪糕嗎?」醫生說可以,於是手術繼續,爸爸後來用了兩年時間慢慢恢復部份行動力,又再活了十年,並完成兩本著作。
但Atul Gawande的醫生爸爸同樣患癌,想法就不一樣:「當然不行!」他爸爸要能夠掌握自己的世界和入生,只能看球賽並不能滿足,爸爸擔心癱瘓多過死亡,如果失去自我照顧能力需要二十四小時照顧──「就讓我走吧。」最後爸爸選擇紓緩治療,在家中逝世。
「我們對老人、病人照顧不好,是因為我們誤以為最重要的是安全和活得久一點……其實這並不夠。」Atul Gawande寫道:「醫生更大的目標,是要使病人好好活到最後……治療總有風險或犠牲,只有能幫助病人完成更大的人生目標,才值得這樣做。」
可是,這些Atul Gawande在香港這場演講中統統都沒有說。他講述如何用行政方法減少病人在外科手術中去世、如何用高級餐廳禮券吸引醫生上課學習與病人溝通等,在場提問也多關於醫院行政。沒有深入討論病人的最後一程,也沒提到如何改善晚期醫護。
「你怎能又當醫生又做記者呢?」最後一條提問,Atul Gawande解釋如何說服同事讓他旁觀,以及採訪大量病人。「佢都唔駛做既!」旁邊有醫生忍不住說。香港公營的醫護團隊已經忙得像快拉斷的橡筋,如何才有心力思索這些死亡議題?
圖解:
《Being Mortal》是去年奧巴馬總統的聖誕書單,中文版《凝視死亡》上月出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治療師法從立法到現在已經超過20幾年了,今年好不容易舉辦了公聽會要進行修法,也在各種協調下通過了一審,沒想到卻在最後關頭受到復健醫學會的阻擋,沒辦法送到院會審理,得要全部重新來過。 這個法案看似不重要,但其實這可能影響到每個人! 因為過去是以疾病治療為目的來制定法規,治療師在執行所有業務前,都必須有...
如何 預防病人跌倒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治療師法從立法到現在已經超過20幾年了,今年好不容易舉辦了公聽會要進行修法,也在各種協調下通過了一審,沒想到卻在最後關頭受到復健醫學會的阻擋,沒辦法送到院會審理,得要全部重新來過。
這個法案看似不重要,但其實這可能影響到每個人!
因為過去是以疾病治療為目的來制定法規,治療師在執行所有業務前,都必須有醫師診斷、醫囑才能執行。但這幾年通過了長照2.0之後,長照需求大增,加上健康促進、傷病預防等等概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非醫療場所和不是病人的人,都需要借重治療師的專業,BUT!目前的法規就是,沒有醫囑,你就是違法。
所以如果治療師在社區中心帶老人家做運動,教他們怎樣避免跌倒、訓練他們平衡感,這些老人也都得先去給醫生診斷,但他們其實根本沒有生病,醫生到底要開立怎樣的診斷證明?
其實治療師的專業是促進健康與生活品質,所以不只是病人需要。而且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在病痛還沒發生之前介入,其實更有效。我們可以想像健康是個光譜,從健康到疾病,中間的灰色地帶也被稱為「亞健康」,就是說沒那麼健康,但也還沒生病的一群人,比如說你可能會忘東忘西,但又還不到失智的狀況或是血壓、血糖偏高但又還沒到疾病的數值。
如果能在亞健康的時期就教你如何保護關節、評估你做哪些姿勢不良、運ㄟ動如何避免運動傷害,還能節省更多醫療資源呢!也可以避免很多人求助無門,只好去找一些沒有執照的民俗療法,可能越「喬」越糟。
但現在其實因為還是有很多相關的需求,治療師們只能冒著被舉報就要罰錢的風險在做,或者是要繞一大圈用間接的方式提供建議。像是我們的國手運動員,會需要借助物理治療師的幫忙,讓他們的身體狀況維持在最好的狀態,增進比賽表現,但目前法規其實也需要醫囑。職能治療師也會去幫一些健康的勞工上課,幫助他們預防累積性的創傷或是優化、簡化工作步驟,或到學校、特教體系中去協助特教老師處理一些特殊生學習、但非醫療的問題。
而這次修法主要是在職能治療師法第12條、和物理治療師法第12條,也就是要求治療師進行所有業務前須有醫師醫囑或診斷證明的條文中,加上「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運動防護、延緩失能照護或特殊教育為目的,且與傷病治療無涉者,不在此限。」也就是說,跟醫療無關的,就不用再通過醫生了。
因為照顧民眾的健康,本來就沒有「獨佔性」,讓各個專業領域的醫護人員,從不同面向多管齊下更能達到健康的最大值。而且台灣現在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加上長照2.0上路,非常需要治療師投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延緩失能等,來降低醫療支出與國家負擔。
雖然這次修法沒通過,但依然是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一起討論未來台灣的健康產業該怎麼走。
健康觀念不斷進步,法規是不是也應該因時制宜呢?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暫停
-5:25
其他視覺設定
進入浮動視窗模式點擊放大 取消靜音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17VmRxhHa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