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03
『那…我怎麼知道我準備好了沒……?』
前文提到:『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所以,你也就一直宅在家裡,用盡了一切你想像得出來的方式,努力鍛鍊著與音樂相關的一切技能,然後等待著機會來敲門。我知道你一定早就躍躍欲試,可是同時,你又總是覺得忐忑不安,因為你知道:往往都是要事情發生了,才會知道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 誰會喜歡『千金難買早知道』這種懊惱的感覺呢?那麼『我努力的方向、努力的力度,到底算不算是準備好了呢』?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釐清、界定一個討論的範圍:如果你是一位原創性極高的創作人才,『音樂』只是你用來表達想法、概念的一種『工具』,而不是偏向一種『學問』的話,接下來的一篇文字,可能對你不會有太大的功用,因為、畢竟~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著只是用很簡單的和絃、配器,就能建構出非常具有煽動力或感人至深的作品;不過,因為『音樂只是工具的角色』,所以那些感動人心的元素,應該會更多來自於你所創作的文字內涵,或是你詮釋這個作品時整體的身、心、靈的狀態。我在想,你應該一定會同樣孜孜不倦地不斷鍛鍊著這些『性靈』方面的能力,等待著你的伯樂翩然出現的。
而如果,『音樂』對你而言,是你心智的延伸、情感的寄託,以致於是你整個生命的一個探索過程的話,我們也許可以用一些『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一下這個『感性』的問題:『我怎麼知道我準備好了沒有』。
[一. 漫談樂手教練的心裡話]_03 『準備』的度量衡_01
從任何角度來說,表現音樂,應該都是一個『創作』的意涵;而『創作』,應該會是來自於大量的『習作』之後所焠鍊出來的成果。對於如何看待『我是否已經準備好可以表現音樂,而能夠掌握機會』的議題,我想先將這個千頭萬緒的疑問,整理成三個不同的階段,來建立一個相對客觀的度量衡:
A. 第一階段 --- 人與樂器的關係:
在這個階段,『樂器』會是你進入『音樂』最重要的工具,而且,有極高的比例,它指的是你對於操作樂器的能力 (即使你是一位歌手,你的聲帶、你的身體,也應該被視為是一個樂器來對待)。而『操作樂器』的能力,就有比較物理性的、可建立量表的方式來檢測。
1. 速度的穩定度:那當然是指你與 Click 之間的關聯性!但你可能不是很明白,我指的還包括了『續航力』。如果你任意設定了一個速度、決定了一種拍分,你是不是能夠在五到十分鐘的時間長度,以極小的誤差,維持著同樣的拍分彈奏?如果可以了,試試看設定兩種或以上不同的拍分、交錯使用!如果可以了,試試看設定兩種 (或以上) 不同的速度,規律地交錯出現!如果可以了,試試看設定不同的速度變化與拍分切換,而關鍵是:要求夠長的操作時間。
2. 節奏 (Groove) 的理解與掌握:在第一個量表題目裡,加入刻意設定的重音位置 (當然!那就代表第一個量表題目裡我們需要均一的力度,而第二個量表題目裡,力度開始需要有輕重的區別) 以及『休止符』,以同樣的『續航力』來要求自己的彈奏。這個基本練習取得了成效之後,請開始學習與研究各類型不同音樂風格的 Groove,是怎麼藉由輕重音、休止符 (那當然意味著你應該也可以熟悉地使用連結線) 來組成,同樣的,你應該要能夠在夠長的時間上、以極微小的誤差來持續這種規律性的 Pattern 組合。
3. 音色:『音色』應該是表達情感所最需要鍛鍊的技巧!以木吉他來說,如何去平衡大拇指撥弦時,指肉與指甲的觸弦時間差,以及如何去控制食指、中指與無名指的觸弦力度,來取得較為明亮或較為溫潤的音色,又或者撥指的位置距離音孔的遠近、與琴橋的距離,甚至於每一個指頭觸弦的角度,在在都影響了使用這個樂器所能夠傳遞的情感。而電吉他所能探討的音色變化,或鋼琴、鍵盤類的音色、觸弦選擇,弦、管樂器各種聲音表情與特徵,幾乎是所有音樂家每天都不敢怠慢的練習!而你必須非常熟練在自己的樂器上各種不同音色呈現的手法,因為,這會牽涉到後面另外一個重要的基本命題。
4. 音階與和絃以及相關基礎樂理:終於來了!這些構成音樂最基礎的元素與知識,卻剛好是大多數人最望之卻步的領域。好消息是:誰能耐著性子把這些知識基礎轉換為樂器上的操作,誰就比其他的多數人更多了一種武器!千萬別忘了,我們為什麼會需要『機會』?因為,這個音樂市場是一種競爭的態勢,如果你能比別人多一項武器,我想不出你為何不要去擁有它。讓我們看一下 Bass巨擘 Victor Woot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ctor_Wooten )在一次訪談中提到關於『音樂理論』的一些有趣的論述,希望能讓你知道,對於『樂理』的切入角度,可以有多麼不一樣的想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vYVGMgZYY
當然,這些各個不同調的音階與和絃的彈奏,還是必須同時搭配第一、第二量表來執行,才真的能有務實的效果。
5. 樂譜的熟悉與應用:我在2017/11/27的貼文強調過樂譜之於樂手溝通的重要性 (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163152814292271 ) 。在我所接觸過的年輕、熱血音樂人之中,真的很少比例的人會願意將這個功課當成自己的必修;但我真的可以保證,當機會來敲門之後,你會接觸到的其他音樂工作者,很少不用樂譜來做為執行音樂的工具的。我所能建議的是:其實我們不是光會看別人寫出來的譜面就夠了,確認你是否真的能掌握樂譜的方式,就是你能夠將自己正在進行的音樂內容,也以市場上大家能夠理解的方式採寫下來,而其他樂手能夠正確彈奏出你的音樂內容,才是這項量表的完成。
6. 頻率的理解:Baby老師解釋音樂的構成,用語非常簡明扼要:『一切都是頻率』!而當我們開始在思考、理解頻率的意涵時,它往往代表著你正在思考著自己這項樂器與其他樂器的『人我關係』,而第三量表的『音色』,恰恰正緊密關聯著頻率的總合: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B3%E8%89%B2
https://bideyuanli.com/%E5%A3%B0%E4%B9%90%E5%9F%BA%E7%A1%80%E7%90%86%E8%AE%BA/%E9%A2%91%E8%B0%B1%E5%9B%BE
為了讓所有的音樂配器都能有被聽見、但不是來自於音量增加,你必須適度地去調整你正在處理的和絃聲響的把位 (轉位),而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在很快的時間內就反應、彈奏出『有效』的和絃聲響 (把位),你就必須很認真、努力地把第四量表的相關內容都非常熟練地在你的樂器上操作出來。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真的正確地因為頻率而操作著第四量表,任何內行的伯樂都一定可以明確地辨識出來。
7. 聽見其他人:當我們因為思考著音樂的頻率總合而一定會開始分析配器之間的『人我關係』時,意味著在執行音樂的同時,你不是只聽見自己,反而會是有更大的『空間』是在聽別人在做什麼;而別人正在進行的內容,在量表五『樂譜』的依據下,你又知道量表六『頻率』的分佈 (或分部),在熟練操作量表一~四的基本功之下,我想,當機會來敲門時,你至少不會是一個拖累其他合作夥伴的角色!至於『聽見其他人』的重要鍛鍊,其實又會牽涉到你對於身處的環境空間以及音響器材都有足夠的磨鍊,相關的操作建議,我在專頁從2017/10/09到2017/12/11的十篇文字『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有一些粗淺的意見與想法,也許你會願意回去查閱一下。
8. 足夠分量的拷貝學習:如果你想看到比你身高限制所能、更遠的風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絕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而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中,巨人的身影所在多有。如果你能靜心用一比一的方式拷貝這些巨人的思考路徑,就如同學習書法時的『臨摹』工夫一樣,我覺得,這對於突破自己想像力的限制,會是非常有效的大補帖。當然,如果僅止於『拷貝』,這對於你要在未來建立自己的風格,會是一種潛在的危機;但因為我們現在還只是在第一個準備階段,這種『遙遠的危機』,我們實在還不需要過度擔心。
以上。
即便我們非常有毅力地完成了這第一階段的量表,我都還不能騙你說:『你大致有所準備了』。在下一週,我會寫出第二階段的量表,也許到那個階段也完成了,我們才可以期待『機會知不知道我的門牌』。
『媽呀!這得要花多少時間啊!?』
…………
請容我用多年前『訓勉』我自家的樂團,以及後來在北藝大課堂中一定會反覆重述的一個論點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想要在這個行業出頭,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像其他選擇了相對正規工作的同學們一樣,每天至少要在他的工作崗位上打卡上班八個小時』。
八個小時、每天,也只不過是一個最起碼的『工作守則』,我猜想~你應該認識過那些每天工作遠遠超過這樣時數的工作者吧!
至於怎麼每天能夠找出這八個小時?
這只有你能回答了。
--------------------------------------------------------------------
後記1. 文中提到的 Victor Wooten 著有一本中文譯名為『音樂課:音樂大師的心靈成長之旅』的書,我想,會是一本值得你去閱讀的大師智慧結晶之作: https://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1910166135
後記2. 每一屆加入北藝大IMPACT學程『製作概論』的同學,都會被指定要去閱讀至少一本以上的諾貝爾文學獎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AB%E5%B0%94%E6%9B%BC%C2%B7%E9%BB%91%E5%A1%9E ) 的作品,這其中是有我刻意導引同學們去建立的一些價值觀的暗示;如果你有興趣,不妨也請試著閱讀。
後記3. 上一週的鼓手甄選訊息貼文之後,在專頁的私訊果然陸續收到好些位『機會忘了他的門牌』的鼓手來自我推薦;我非常感謝這些年輕朋友對於這個事件的回應,而我在能力範圍內也都盡力地進行了初步瞭解與應做的回應。這兩天我會與 Penny 進行相關的會議討論,關於整個甄選活動的日期、地點與後續執行過程細節,也將會在這個專頁裡做出實際的紀錄與報告。
祝有心人玩耍音樂開心!
「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的推薦目錄:
- 關於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Re: [問題] 關於弦距- 看板guita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奇樂工坊- 【如何調整自己琴的弦距】...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吉他弦距太高- 宜蘭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吉他弦距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吉他弦距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 台中市補習班評價 的評價
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 }}_10
當我還是二十出頭歲、接觸吉他約莫兩三年時,因為那正是美好的八〇、九〇年代的交接,從遙遠的美國、歐洲傳來、由地下盜版商所大量翻製提供的Nu-Classic Style的吉他英雄們的演奏專輯、搖滾專輯『卡帶』,真是多到令人目不暇給、不知道該怎麼消化;而因為從高中時代就聽著搖滾音樂,對於這些高度標榜著吉他技巧的音樂,當然絕對是用狼吞虎嚥的方式來大量進食,很自然地,你手上在彈奏的電吉他樂句,會從老搖滾的五聲藍調音階,突然就轉換成快速十六分音符起跳的和聲、旋律小音階,以及那種大幅度跨弦Sweeping的種種技術領先的語彙,在當時,要說彈電吉他,真的就像近年的周星馳電影『功夫』裡的那一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那樣,反正!就是要快,越快越好!而且,在華語流行音樂製作圈中,也出現了像劉哲維先生、李庭匡先生的英雄人物,在他們的錄音作品中,也都可以聽到這些血脈噴張的快速手指運行的流暢樂句,這教我們這些後生小輩,怎能不心生嚮往,也以速度的追求做為最高指導原則呢?
在一段艱苦的鍛鍊時間之後,我居然也能有所小成,彈奏那些快速的音階,好像也有點兒像一回事,我自認,雖然距離專業還有一段距離,不過…還是可以沾沾自喜一下的~
某個平日的傍晚,我照例在課後去到『美聲』樂器行(今時的『金螞蟻樂器』),一邊聽著那些神級的老師在煙霧裊繞的環境裡高談闊論著音樂應該如何如何(其實,那真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時光: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hotos/a.122648215009398.1073741828.122644938343059/122647055009514/?type=3 )一邊很開心地拿著店裡的吉他插上音箱,小聲不會打擾到老師們交談地,做著日常的手指訓練,沒想著什麼的,就讓肌肉的記憶帶著手指在指板游移著。
『彈得蠻快的嘛!』一位看起來就像是華人版Slash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2%E8%90%8A%E8%A8%B1 )的老師在一團煙霧中衝著我說。
他是『老六』老師!一位幾乎影響了我一輩子彈奏基礎的老師---雖然當時我一點兒都不知道。(而你如果剛好知道、認識老六老師,大概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說是『華人版的Slash』了)
『彈得蠻快的嘛!但是……就是不知道準不準~』老六老師壞壞地笑著衝著我說。
準?那是什麼?可以吃嗎?
我當然立刻臉色一正、絕對像是一個乖學生形象地問:『老師…指的是什麼意思?』
[二. 認識現場的器材_05]~節拍器
老六老師一整個就是不懷好意笑著說:『我看你彈得那麼快,倒想知道你跟著節拍器是不是也彈得準;這樣吧!我們來看看速度160的十六分音符你跟不跟得上』,然後他從店裡拿了一個練習鋼琴彈奏的最通用的節拍器(http://pic.pimg.tw/elarinet900/1386032218-1698955924.jpg?v=1386032219 ),上了上發條、把法碼往下移到160的位置,『就是一拍裡面達達達達的彈四下,隨便你要彈什麼音階都行,看看你可以跟著彈多久』。
『那~有什麼難的?』我心裡想著,『難道我都是對著Yngwie Malmsteen(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6%A0%BC%E5%A8%81%C2%B7%E7%8E%9B%E5%A7%86%E6%96%AF%E6%B1%80 )的音樂彈的也要告訴你?』
『準備好了?那就來吧!』
老六老師手一放開節拍器,我立刻拿出全部絕活,準備殺他個片甲不留的!
大概才聽到個五、六聲的節拍器聲音吧(速度160,你覺得會有多久)?老六老師就喊著:『不行啊!沒跟上!』、『我看你應該是沒準備好吧?我們再來一次;準備嘍~來!』
他一放手,我『立刻拿出全部絕活,準備殺他個片甲不留的』!
很快!他又停下了節拍器,壞壞地笑著對我說:『我看~這節拍器應該沒壞,大概是…160太快了?那我們來試試150好了!一樣喔,150的十六分音符,達達達達的四下;來了喔~』
他一放手,我拿出絕活兒……
『疑~?還不行~?那,先試試140好了!』
『疑~?那,試試130好了!』
『…那~120?』
『那~~110?』、『100~?』、『90~?』……
整個過程應該也就是十幾分鐘吧?我的整個背部像是火燒的灼熱感,整個大腦的線路全都斷掉,在那兩三年的吉他『彈奏生涯』裡,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感:從速度160一直降到5、60,沒有任何一個速度我可以維持穩定的十六分音符超過兩個小節…
『我看~你這樣恐怕不行吧?』
突然,老六老師不笑了,正色地對我說了一番話。從那一晚開始的將近兩年內,每一天,我都花4~6個小時,就只是練著節拍器:第一個月,我只練習速度60的八分音符,用Pick練習一上一下的基礎撥奏,也用右手手指分解彈奏和絃的方式,非常非常慢的,仔細聽著我的聲音、時間正不正確,是不是清楚、平均地將速度60的時間感切割成『兩顆』來彈奏;下一個月,我把速度調到65,八分音符,再下一個月,70、八分音符。到第五個月我可以彈奏速度80的八分音符之後,又再切換回速度60,練習三連音,然後繼續以月為單位,以八分音符、三連音為基礎,一點一點地將速度慢慢往上調整、又再降回來,非常迂迴地在Picking、手指撥奏上去研習每一個拍點的確定性。
你不會相信那有多無聊!
但,你可能也不會知道那有多重要。
將近兩年後,我終於可以在140的速度下,連續穩定彈奏十六分音符的音階到我累了為止。
這樣不是很棒嗎?我以為我終於可以重新沾沾自喜了~
然後我接到生平的第一次編曲錄音,是要在錄音室裡錄我所賣出的歌曲的我自己編的木吉他,我超興奮!覺得自己終於像是邁進了華語流行音樂製作圈,覺得自己像是個專業的大人了!
但,我失敗了。
我的第一個商業木吉他編曲,其實根本不是我自己彈的,因為,我完全無法在錄音室裡跟著節拍器,穩定而『有情感』地,將我自己的編曲給錄起來…
製作人是『友善的狗』的沈光遠先生,在經過五、六個小時的苦戰,而我的前奏、A段都還沒能錄起來的狀況下,他非常客氣而且帶著歉意告訴我,會請另外的『專業老師』,按照我的編曲版本,把這首曲子錄製完成。
然後,他給了我市場行情的費用……
這應該是人生最大的屈辱了吧?你自己的編曲你自己無法完成錄音,而且後來發行的版本,還真的是照著你的編曲去錄的。
所以,我又重新過了將近一年半的那個『痛苦、枯燥而無聊的兩年』日子,這一次,我把節拍器錄進了當時流行的四軌錄音機,把我所有練習的過程也都一起錄在另外一個軌道,每隔個十分鐘,就將整個錄音連同節拍器一起回放來做檢查,然後校正其中發生的誤差,再繼續下一回合的練習、錄音,每天4到6個小時,將近一年半。
再隔一兩年,我錄了『她來聽我的演唱會』。
這是我認識我的朋友『克里克(Click)先生』的故事。
--------------------------------------------------------------------
關於Click的練習,真的沒有什麼捷徑或竅門,所需要的,就是耐性與時間的付出;在後來的音樂工作歷程裡,有許多需要耐得住性子的煩瑣事務,我在想,若不是經過那三年多的刻意鍛鍊,恐怕我將不會那麼去琢磨許多音樂或吉他在設計上的細節了。
不過,有一兩個事項是可以提出來說一下的:
1. 因為現在電腦以及數位錄音的普及,我很建議所有願意花下時間鍛鍊Click的朋友,直接採用我的第二次訓練方式,將自己的訓練過程,連同Click都用錄音的方式紀錄下來;而數位錄音所提供的『視覺操作介面』,可以很方便地『觀看』到自己的彈奏與Click的『紀錄波形』有多少的誤差,從而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訓練成果。
2. 如果可以,請試著將Click擺放到你的左邊(如果你慣用右手的話),這個在早期錄音室慣用的小技巧,其實可以在很多面向上協助你的錄音或演出工作。
3. 當你在練習十六分音符時,如果你已經可以清楚地在每一拍彈出四個拍分,請開始練習任何一顆不彈的休止符呼吸感。意思是說,如果你可以清楚彈出oooo,接下來你應該要練習xooo, oxoo, ooxo, ooox的任意組合方式,這對於你未來要彈奏出更有律動感的音樂,有著莫大的幫助。同樣的,不論是三連音或六連音,也應該比照練習。
4. 如果可以,請更早開始對於三連音、六連音的基本拍分練習,因為,後來的你會發現,『Swing Feel』的律動感,對於音樂的節奏有多麼大的影響,而Swing Feel會建基於優良的三連音、六連音以及相關休止符的時間感。
5. 但你一定也要記得:音樂絕對不是單純把『音符彈準』就能夠好聽的,某些音樂性,你需要彈的比Click基準略快一些,而某些音樂,你一定要比Click基準略慢一點,才能掌握到那種味道。不過,在那之前,我們恐怕還是要先明確地知道『基準』究竟是在哪裡才是。
6. 要想彈得快,先要能慢慢彈。其實,也許你會發現,『能彈慢』比『彈得快』還要困難。
上述從第三點開始,都是老六老師那一番談話所交代我的。而關於第六點,其實是老六老師玩弄的一個高級心理學:那一晚,當他將速度從160一直往下調,事實上,我要跟得上節拍器的可能性就越來越低、越來越難,因為『越慢越難跟』,而我得花上好些年才弄懂這個道理。
不過,若不是他給了我這麼沈重的挫折感,也許,今天我都還不知道在哪裡!人生中能夠幾次遇到這樣的良師、貴人呢?
老六老師,謝謝您!
後記~
文中提到的劉哲維先生,我記得他其實還小我幾歲;但他真的是少年英雄,以他的彈奏能力、技巧,很早就在音樂圈裡有著響亮的名號。並且,他與李庭匡先生早在1987年紀宏仁先生的專輯『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她』的一首『電動搖滾』中,就已經錄下過我所認知華語流行音樂中最早、最悍的雙電吉他對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gsX_xXh_A
那真是一個走在很前面的成績啊!只是,非常遺憾天妒英才,他在2009年英年早逝,對於他的演奏英姿,只能遙想當年了……嘆!
https://modernmusician.com/forums/index.php?threads/%E5%8A%89%E5%93%B2%E7%B6%AD%E8%80%81%E5%B8%AB-%E4%B8%80%E8%B7%AF%E5%A5%BD%E8%B5%B0.117254/
https://www.ptt.cc/bbs/Rock_OE/M.1281203023.A.D52.html
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 }}_04
相較於與幾位音樂夥伴一起到中、小型展演場地去演出,其實,在校園內參加『民歌比賽』,似乎更貼近音樂歷程的起步;甚至,對很多人來說,那個『舞台』,很可能是人生中第一次面對陌生群眾的初體驗,更不用說周遭那種強敵環伺、緊張得快要不能呼吸的窘迫感。而等到上了台之後,才發現一切的聽覺經驗都與想像的不一樣,所有的聲音都像泡在汪洋大海,主唱聽不到吉他、吉他聽不到木箱鼓(Cajon)之類的,說實話,一整個大腦就是一片空白,就算下台之後,也根本無法意識到剛才的五分鐘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別擔心!這很正常。
『可是…有一些參賽者好像就處理得很從容,不像我……』
也對!除了某些『獎金獵人』型的參賽者,因為他們適應了這樣的環境,『經驗』告訴他們該怎麼臨場反應的這種因素之外,有一些『物理條件式』的外在調整,也許可以讓你參考一下。
[一. 與音響工程人員的工作互動_04]
在我想要整理這個筆記之前,我google了『如何準備民歌比賽』,很意外的,其實還蠻多人或單位已經在網路上無私地分享了許多相關意見,這一篇的彙總整理,我覺得可以先閱讀一下:http://narrative.nhcue.edu.tw/105material/g10525715/
我很喜歡這篇文章用邏輯的方式來分別介紹關於『比賽』這種事情的交戰守則;不過,我也想從另外幾個務實的觀點,來說明一些我的想法:
1. 場地。在我參與過的校園民歌比賽,大概有過半的機率,這個比賽會辦在學生活動中心---就是那種一定要容得下全校師生來集會的大會堂,高、大、亮,但就是不適合音樂競賽。如果我們在第一篇用『聲學條件不良』來描述小型的練團室,那麼,學生活動中心基本上就根本沒有任何聲學的設計要求;這類型巨大堂音的環境,很可能只適合提琴類的絃樂器組,或是合唱團那種比較綿長聲線的音樂表現,任何『具顆粒感』或是打擊式的樂器,在這裡都會被聲波暢快的折射、反射給處理得毫無章法。
如果你的比賽場地的確就是這種條件,其實今天你的聆聽狀況應該是好不到哪裡去了。但你還是可以試著這樣處理一下:
A. 在可行的舞台準備時間裡,挪動你的地板監聽,而且,就樂手來說,如果能坐著,就千萬別站著,唯一的最高原則,就是你的耳朵一定要在地板監聽的有效扇形角度裡。如果你去到的舞台,地板監聽就是一整排貼放在舞台最前緣,那麼,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定位設放在舞台中段(雖然你下意識的不安全感一定會這樣做),而當你做小幅度挪動地板監聽時,請把它往琴身音孔的相對位置、琴頭的約莫九十度方位來斜放,並試著用一只耳朵來聆聽。
許多人會下意識認為地板監聽的揚聲器應該要正面照顧到兩耳的聽覺,但以我的實戰經驗,斜放在一側其實工作效率更高。
反之,以人聲主唱來說,我比較希望你能站著而別坐著,除了這比較有利於你身體共鳴的運用之外,其實是希望讓你的麥克風能離開地板監聽的揚聲角度以避免回授的發生。說到這兒,我還是要在強調,做為歌手的鍛鍊,應該是要記憶自己身體的共鳴位置的各種震動,而地板監聽只是一種輔助工具而已。
B. 不同於在中、小型展演場地,在大禮堂式的比賽地點,我會希望你的監聽音量要以『能大於外場反射回來』的基準來調整。因為要服務來觀看比賽的觀眾,音響工程人員不得不在觀眾席做PA的工作,但那往往只會讓整個會場的聲音一直在嚴重地漫射;在這樣的混亂條件中,在台上的你,一定要想辦法去找到地板監聽的直接音,唯一的選擇,就是用相對比較大的監聽音量來『抵制』外場反射回來、具有時間差的聲音訊號。
C. 因為上述兩個不得不然的因應方式,我希望你的樂器器材中,要能有『抑制回授』(Anti-Feedback)的功能;同時,類似像Chorus調變類、Reverb, Delay時空類的效果器請勿濫用。
但有些學校,會很貼心地將比賽場地設定在比較類似音樂廳的環境,這當然會比在學生活動中心好上許多;但我還是建議,當你走進場地,還是拍拍手、聽一下整個聲音反射的狀況,這除了會決定你要採用的監聽音量之外,也會影響今天你在這個場地所應該要調整的聲音頻率。
2. 在你要參加比賽,選好了曲目,要開始做編曲與配器的設想時,我想請你先冷靜地思考一件事:這是一個比賽,可能有二、三十組的參賽者,我如果是一位音響工程人員,我能記得住每一組所需要的樂器嗎?
你不能。
即使拜器材進步之賜,現在的數位式音控台的確能記憶非常多的設定,但還是取決於兩個因素:A. 有足夠充裕的場佈拉線與Sound Check時間,B. 現場的確是數位式音控台。但以我的近距離觀察,這兩個因素都能滿足的機率實在不是太高,所以,在音樂的呈現上,我更傾向建議用比較少的配器、比較精準的樂器編寫,會好過找更多的同伴上台,製造更混亂的頻率與失誤。
你可以想像,音響工程人員會對哪一種方案更有信心?更何況,他同一個時間是要照顧舞台與外場的所有聲音平衡。
但這就牽涉到一個比賽最常見的核心問題:你覺得在比賽過程中,評審們究竟最在意什麼呢?
3. 如你所知,『比賽』這種事情,根本就是評審們主觀意識的交集點而已。以我的觀察,每一位評審『最在意』的重點不盡然相同,但我注意到,所有評審對『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卻很一致:『糟糕的音樂判斷』。
最常見的,譬如選曲策略的錯誤,譬如定Key的錯誤,譬如夾了Capo但忘記再次調音的低級錯誤,譬如不需要的音樂元素但硬要出現的錯誤。
如果可以用兩個音樂元素(特別是配器的選擇)就處理好的,就千萬不要硬加第三個以上的元素來增加音響工程人員的工作負荷;而以我來說,雖然簡樸,但顆粒飽滿、時間感穩定的彈奏,絕對大勝技巧華麗但音色虛浮的彈奏。
如果你想『贏』,就先求『不要輸』。
4. 這就又會牽涉到一個在比賽過程中常常會感知到的一種狀況:許多吉他手在處理吉他時,會不自覺地加強高音弦、高把位的彈奏,而忽略了低音弦、中低把位的重要性;更有甚者,會因為若干指彈名家使用了『水晶指甲』、而在自己還不是很確知自己的指撥力度正確與否的狀況下,也採用了類似的裝置來追求一種『水晶』的音色。
但你很可能不知道,在比賽的現場因為環境因素不良,許多音響工程人員會先『過度』地砍掉外場的低頻來試著做出比較乾淨的聲音(雖然成效實在不大),也就是說,在外場所聽到的你的吉他,本來就已經偏『薄』,加上你不論在指撥或刷奏都只注意到高音弦的聲響,其實最後在外場,真的會只剩下一片過度氾濫的高頻,也因此必然會失去對於人聲旋律線的支撐功能,這樣的搭配,其實就音樂性的平衡來說,應該是很難會讓也在外場的評審給予高分。
我自己的實際經驗是:如果選擇了正確的『和絃聲響』(Voicing),在四、五、六弦中配置的『兩個音』,往往效能還大過一到四弦整片的彈奏,而且還更能有顆粒感。
5. 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越來越多的曲目會很需要表現出『Groove』的感受,也因此,一種新型態的配置越來越常見:負責節奏的木箱鼓(Cajon)、負責低音的電貝斯,加上一或兩把的木吉他來搭配人聲主唱。說實話,我覺得這是非常理想的『Unplugged』形式(如果先不考慮場地問題),但相當高的機率,當這樣的配置出現在舞台上的時候,往往會非常嚴重地頻率失衡而讓音樂表現扣分,大致的因素是:
A. Cajon~這個在18世紀晚期就存在的打擊樂器在近年的某些音樂型態中,成功地取代了整個鼓組,來提供節奏的低音、高音以及打擊樂器的豐富音色,我非常欣賞這個樂器簡單而高效能的組成,但往往在音樂比賽的現場,會因為收音不良而帶來許多低頻的轟鳴。關於這一點,我很建議Cajon手與音響工程人員可以參考一下這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qO6FxWRHSI
這樣的收音方式應該會比用一隻收大鼓的麥克風堵在Cajon的音孔要來得更有效:節制不必要的低頻與增加正面拍擊的音色與量感。
B. 木吉他~因為這個配置已經是一個樂團的形制,我推測你應該會更想要在器材方面有所要求;而如果你的確是用Line out的方式來處理你的吉他訊號,那麼,如同電貝斯一般,你應該將『吉他+DI Box』視為一組完整的樂器。通常現場音響工程人員所準備的DI Box只是為了將非平衡訊號轉換為平衡訊號,來使訊號的傳遞耗損降低,但不太具備音色修飾的能力;我會建議你應該要選購一個自己的吉他專用DI Box來修整自己的音色。晚近的吉他專用DI Box,除了有傳統的Preamp線路來放大訊號與較好的EQ功能來修整頻率之外,還有類似IR技術(Impulse Response)的木吉他箱體模擬,來讓你也許原本不是太理想的木吉他音色可以模擬出其他較高級的吉他型號的收音反應,這對於如果現場你需要不同筒身的頻率響應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新工具,同時,它們也都大多具備了抑制回授(Anti-Feedback)的自動搜尋能力,來快速找到造成回授的頻率做出砍除的反應。
但於此同時,你還是會很需要對於你所彈奏的內容與把位,做出更仔細的編排。
C. 電貝斯~我看到很多年輕朋友就直接將貝斯訊號送進DI Box,交由音響工程人員來放大…同樣的,這對於音色的修整其實很有限。我會建議你應該要有一個自己的Preamp,不論是裝在琴身線路裡或是外接的形式,因為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裡,你需要非常快速就能從手邊去調整你的音色,而不是等音響工程人員終於照顧到你的時候。
6. 我想,不用我多說,如果主辦單位能安排出Sound Check的時間,請千萬一定要去試音;而當你或你的夥伴終於把訊號都接好了,在開始之前,請不要害羞地,一定要試唱一段,來確認與熟悉接下來的五分鐘,究竟自己會聽到什麼。如果你必須與音響工程人員做必要的聲音平衡或頻率的調整,也請不要害怕地一定要說出來,因為,所有的評審也都希望看到你們可以在相對比較好的工作狀況下,盡力展現你們的才華。
我到現在都還能回憶起與我的高中好友Geddy第一次去參加淡江大學金韶獎、站在台邊等著下一組上場比賽的那種緊張感;即使在我後來的音樂歷程裡,我曾經與臺灣最好的歌手在非常瘋狂的舞台上玩耍過許多回,但對於幾天之後的另外一場音樂演出,我知道,當我站在台邊準備開演之前,我的那種緊張感,還是不會比你高明到哪裡去。
所以~一起加油吧!
後記~
根據我在華語流行音樂產業工作過程中與所有音樂界前輩、同儕與新血的交流經驗,可以觀察出幾乎所有人都曾在高中、大學階段,參加過不同品牌傳統、但性質相似的音樂競賽;反過來說:這種音樂競賽的舞台,很大程度地影響了這些音樂人後來選擇走進音樂產業的決定。這大概也就是---不論是哪一個世代,各大專院校的『民歌比賽』,都是當屆管理幹部最重要的年度任務,而年復一年地,總是會有這麼多的參賽者躍躍欲試、一展身手---的原因所在。
而近十來年,這種音樂競賽逐漸演進成為跨校際的盛事,甚至因此每兩、三年,就可以發現一代一代『獎金獵人』型的參賽者,在臺灣北、中、南各區稱霸一時。但就如同現下的選秀節目一樣,這些獲勝的佼佼者,其實與真實的音樂產業並沒能建立起直接的等號關係;這中間除了產業結構的改變所衍生『供給大於需求』的病灶之外,其實,社會人文因素,譬如社群媒體興盛所造成的分眾、同溫層現象,導致『共同性』的音樂訴求取向越來越難有交集,而年輕音樂人感知到對於現況改變的無力,於是普遍性地選擇『做自己想做的,因為反正也不會有更多人認同』的厭世傾向,做為評審的我,很容易看到,特別是『民歌比賽』中非常重要的『原創歌曲』中,文字(歌詞)所展現出來的『自我陷溺』的極大化。
這個現象的事實是:『翻唱組』(獨唱、重唱)的音樂詮釋能力,隨著資訊普及、學習資源容易獲取,而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但他們唱的都是『市場已經成立』的舊有作品;但在『原創組』,即便因為同樣上述的原因,而讓新世代的旋律能力越來越好,但詞意卻是越來越個人表述而越來越難以取得閱聽人的共鳴。用一句白話文:『唱得好的人沒有新的好歌可以唱』,這大概可以用來解釋這些『獎金獵人』型的優勝者,為什麼沒能有效地為音樂產業發揮作用,而只能在校際之間服務一個又一個的比賽了。
『好的原創才能帶動音樂產業』。我們都懂,但我在這類型音樂育成的第一前線,觀察到的趨勢,令人憂心忡忡……
一點感想。
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奇樂工坊- 【如何調整自己琴的弦距】...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拿到適合的工具之後,接下來就是開始調整了。Truss Rod 的調整螺絲目前大多數是裝在琴頭,木吉他以及有些復古設計的電吉他會裝在琴頸尾端 ... ... <看更多>
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吉他弦距太高- 宜蘭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想問,學校附近有推薦條弦距的店嗎~?調一次大概多少錢?吉他弦距有點高,自己也不會用,如果琴很久沒彈了,是不是要順便換個弦?是有查到五結快靠近 ... ... <看更多>
如何正確調整吉他弦距 在 Re: [問題] 關於弦距- 看板guita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每次看到跟調弦距有關的疑難雜症,
我都會先問這個問題:請問你說的「調弦距」,是指哪裡的弦距?
不管木吉他電吉他,調整一把琴會動到三個地方的弦距
首先是truss rod,也就是琴頸彎曲度。
第二是琴橋高度
第三是上弦枕
(第四個要調整的八度音準不會動到弦距,這裡就不討論了)
MI訓練出來的技師,
調整truss rod的高度時,
會先用移調夾夾住第一格的琴衍
然後抓第一格跟琴頸琴身交合處的中點
好比交合處在17格,那中點就是(1+17)/2=第九格處
以電吉他來說,這裡的弦距應該是0.010英吋
弦距太高就表示琴頸太彎、弦距太低就表示琴頸太平
這時請轉動truss rod調整出最適切的琴頸彎曲度
補充一下:
ESP系統出來的技師,就直接抓琴頸中點量高度
至於弦距是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再來是琴橋高度的弦距,
這個木吉他跟電吉他就有差了
電吉他會抓第十七格量高度,
各弦的弦距不應該高於4/64英吋,
不管過高或過低,都要調整琴橋下弦枕的螺絲
木吉他(民謠)就量第12格的高度,
一至六弦高度分別是4/64、4/64、5/64、5/64、6/6、6/64英吋
(也有的技師只量第一弦跟第六弦,high E=4/64 low E=6/64
坦白說,如果一弦跟六弦高度正確,中間四弦根本不用量
有點複雜,這裡按下不表)
如果弦距太高要磨低saddle底部,太低可能要換新saddle
最後就是上弦枕高度
這就要測量第一格的弦距,
電吉他的話,弦距高度是0.018英吋,民謠跟古典吉他是0.022英吋
太高把上弦枕的弦槽挖深,太低就要墊高上弦枕
總之一句話:你說的弦距高低是指以上三者的那一個?
調整這三個位置的弦距,根本用不到什麼特殊工具
你只需要能轉動truss rod的六角板手、螺絲刀、尺跟厚薄規
上弦枕高度如果有問題,就要用到銼刀,
這可能比較專業,我就不建議自己施工了(說穿了,其實也不難啦)
當然,
如果你truss rod都已經轉到底,卻發現弦距高度還是恐怖的0.060英吋
(這是我實際遇過的個案)
那多半是truss rod已經沒用了,看你要不要換tuss rod或琴頸
如果你所有弦距都正常,但就是有固定的弦格打弦
這時才要去考慮看是指板彎了、或者是要refret
(以前訪問過高雄YAMAHA廠的女工,他們說指板的彎曲有好幾種狀況,
什麼S型啦、扭曲啦、翻轉啦。我在美國從沒聽過,
大家都只說指板twist了
這種時候,幾乎沒有第二句話,要重新整平指板,然後refret)
最後補充兩點:
首先,
每個系統訓練出來的技師,可能會有不同的「量弦距」的方法
ESP、MI、Roberto-Venn...可能都不一樣,
沒有誰比較好或比較不好。
只要調整完後不打弦、弦距低好按好彈,那就是好技師。
還有,
每個樂手對怎樣算弦距低有不同的要求。
好比MI的系統裡面,電貝斯的琴橋弦距標準,
是第17格的四根弦弦距高度都是6/64英吋
但小弟我喜歡點弦,寧可冒一點打弦的風險,也要把弦距調到5/64
技師們以前受的訓練都是工業化標準的訓練,
但是每個客戶有自己習慣的手感跟使用喜好,
送琴維修時請跟技師說清楚您的習慣跟標準,
能把你特殊的要求校正出來的技師,
也同樣是值得信賴的好技師。
你如果不知道你的要求是什麼,
那請不要怪技師按照他知道的工業標準來調整,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大概就是這樣
※ 引述《LurBo (LurBo)》之銘言:
: 稍早帶了我的吉他去樂器行想換弦以及調弦距,
: 我的吉他是連那種彈得很猛的,一拿到都說弦距太高了吧的那種
: 於是終於下定決心要去弄好,不然自己練到手也很痛
: 到了樂器行,老闆娘也說太難按了很高,
: 可是後來老闆娘用一用說,你這個要用特殊工具用,
: 而且已經調到最低沒辦法用了
: 所以想請問各位,我該拿去別間詢問有沒有別的辦法幫忙用嗎還是真的就極限了
: 或是說弦枕磨一磨即可?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Samsung SM-A730F.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102.19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uitar/M.1541345218.A.98E.html
... <看更多>